秋季養陰該怎麼艾灸?想讓皮膚好就要這樣灸!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你可能會問「既然秋天要養陰,為什麼還要艾灸養陽呢?!」
《黃帝內經陰陽論》里又說:「秋天要潛陽,養陰」。也就是說,秋天的時候要把身體里的陽氣潛藏起來,不能讓秋天的燥氣把陽氣消耗掉,因為我們人體在冬天還要消耗大量的陽氣呢!
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夏天吹空調,喝冰鎮冷飲食物,熬夜......不僅沒養陽,反而還消耗了大量的陽氣;那麼冬天我們要消耗的大量陽氣哪兒來?!
如果秋天和冬天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繼續養陰,告訴你:你肯定陰陽失衡!
因此,現代人在秋天一定要溫補陽氣,以備整個冬天的使用!
秋季艾灸培補元氣
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灸此穴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的作用。
足三里穴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也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傳統中醫認為,常灸足三里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
腎俞穴
是足太陽膀胱經要穴,常灸腎俞穴可以緩解腰疼、治療高血壓、強壯腎氣、增強腎功能解決神智問題、記憶力下降、頭髮早白脫髮、眼睛乾澀、耳鳴等。
秋季艾灸養肺美顏
秋季乾燥,氣燥傷肺,容易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而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還處於衰弱階段,因此,立秋過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因此要加強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偏,影響機體健康。
「肺主皮毛」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則肌膚乾燥,面容憔悴而蒼白。肺虛的人,皮膚乾燥而沒有光澤、面容憔悴。調理肺氣,讓皮膚重現光澤,是非常有必要的。
按揉或艾灸魚際穴:
魚際是手太陰肺經的滎穴,有瀉肺熱的功效。注意刺激時手法要重一些,魚際穴位於手掌大魚際部中點處,點此穴時,拇指要立起用指尖用力點按,更易出現明顯的酸脹感。艾灸時間5-10分鐘。
敲打或艾灸按揉肺俞:
手指放在肺俞穴上順時針或者逆時針輕揉5~10分鐘,或者兩大拇指在肩胛骨內側從上向下分推50~100次。艾灸時間20-40分鐘。
其他秋季的護肺寶穴:曲池,迎香,合谷。
秋季艾灸上火怎麼辦?
秋天的氣候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乾燥」。秋季早晚溫差大,出現「秋燥」,這個季節是人體在夏季與冬季的一個適應過程,不能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所以常常會引起人體生理機能上的失調,從而導致「上火」。艾灸時或者艾灸後總是很容易上火,出現口乾舌燥、起紅疹子、起水泡、眼睛充血乾澀、眼屎多、大便秘結,煩躁等癥狀。
另外,艾灸後上火其實是件好事,說明產生了排病反應。艾灸時人體陽氣被調動起來後,會有正邪相抗的過程。在氣機的鼓動下,體內的寒濕外邪被化開,這些垃圾毒素就會從皮膚和經絡中排出來,其表現方式就是起紅點、紅疹等反應。
一般來說,艾灸上火屬於人體自我機制調整的一個過程,我們可以不用干預,當然這是在上火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前提下,但如果無法忍受,就需要我們人為救「火」了
此時解決的辦法有兩種,第一是要滋陰,第二要引火歸元,即艾灸配合晚上用艾葉進行泡腳,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或者艾灸湧泉、太溪、足三里各穴位10分鐘等下焦穴位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另外,一些具體的上火反應可以參考下面幾種情況:
1、艾灸後嗓子干痛
可以艾灸太溪穴。另外,對於上火走眼的患者,這類人一般都存在著肝腎陰虛的癥狀。而且以更年期女性為見。可以每天吃10g左右枸杞,滋補肝腎,配合艾灸
2、出現口乾、口腔潰瘍
艾灸後,陰陽相互抗爭,陰液消耗較大,易出現口乾的癥狀,所以要補充津液,在艾灸之前後都要飲用適量白開水。同時也可以艾灸太溪、湧泉穴引火下行。這個見效比較快。
3、出水泡
艾灸時皮膚出水泡 這不是燙傷,而是灸花。出水泡說明你體內濕氣較重。艾灸時,不要急著太燙,隨身灸或艾灸罐太燙時一定要拿手巾墊著,因為這些燙不僅是艾的熱力也有鐵罐的熱力,易燙壞皮膚。如果是很小的泡可以自行吸收。艾灰塗抹上去也可以。但是起泡的部位避免碰水,防止感染。
4、腹脹
這屬於中焦上火的癥狀,一般來說多因為中焦不通導致,這種情況下可以在中焦肝俞、脾胃俞進行艾灸。
夏天艾灸是錦上添花,秋天艾灸則是雪中送炭。秋季天氣轉涼,人體內的陽氣也是內斂、下降,科學地進行艾灸保健可以達到溫通經脈、調和氣血的目的。灸友們都漲知識了嗎?
推薦閱讀:
※【佛教學習 - 佛經中的「七寶」究竟是怎麼回事】
※簡單的動漫人物服裝怎麼畫
※房屋陰氣太重,教你怎麼解決!
※女朋友總是愛翻舊賬,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專家教你怎麼看生辰八字中五行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