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劉邦、李世民深以為然
關中是塊寶地,中國三千年歷史上,大多數時候都遵循這樣一個歷史規律: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
關中,西起寶雞,東至三門峽,南接秦嶺,北臨黃土高原,東西長達三百公里。
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洛河三河形成的沖積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三河及其支流縱橫分布,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
關中區別於同樣土地肥沃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的巨大優勢,在於其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
關中成為帝王之地,是從周朝開始的,周武王從關中起兵,會盟天下諸侯東出函谷,一舉而奪天下,建立八百年赫赫大周朝。
周朝雖然得了天下,卻並沒有遷都中原,而是繼續在關中建都,把中原廣闊的土地分封給了其他諸侯。當時周公旦對關中的評價是:「披山帶河,沃野千里,天下形勝,莫過於此。」
在周人的眼中,關中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哪兒都比不上。因為對周人來說,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
圖-西周關中布局
周平王東遷之後,秦人進入關中,很快就統一關中,秦人繼承了周人在關中的領土,也繼承了關中的龍脈。
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對秦惠文王評價關中:「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
蘇秦所說的四塞,是指關中東部的函谷關,東南的武關,西部的大散關,西北的蕭關。
意思是關中地勢顯要,有山有水,守住這四座關卡,再將關中眾多的百姓武裝起來,足可吞併天下。
蘇秦不愧是佩戴六國相印的大縱橫家,他對關中的評價非常中肯,他的預言最終成了現實,秦國就是從關中四塞之地統一了天下。
秦昭襄王時期,相國范雎對關中的評價則更為直接:「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范雎這個評價也非常到位,打得贏就東出進攻,打不贏就回來守住函谷關和黃河一線,這樣的地方不是王者之地是什麼。
秦始皇即位,秦國的實力已遠在其他六國之上,但始皇並未立即發動統一戰爭,而是在關中修築鄭國渠等水利工程,進一步提升關中的農業水平。
十幾年後,關中農業發達,各方面都得到休養生息和發展,始皇下令兵出函谷關,十年內滅亡東方六國,何其壯哉!
對秦國和秦始皇來說,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
圖-戰國時期秦國的關中
秦漢之際,項羽滅秦朝之後,準備建都的時候,謀臣韓生建議項羽說:「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
韓生建議項羽在關中建都成就霸業,可是項羽不以為然,結果怎麼樣後人都知道了。
而項羽的對手劉邦,正是被項羽封在漢中,接著北上關中,立足於關中,再東進與項羽鏖戰,最終擊敗項羽的。
劉邦在選擇都城時,謀臣婁敬建議:「夫與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婁敬的意思是,與人打架,如果不扼別人的喉嚨,按住他的背部,就不算打贏。如果在關中建都,就扼住了東方各國的咽喉,按住了他們的背部,此乃必勝之地。
大名鼎鼎的張良則分析:「關中,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比起婁敬的誇張比喻,張良顯然更為實在,他認為關中防守只要守住東面就行了,進攻卻可以順流而下,非常便利。
劉邦的另一個謀臣田肯同樣描述過關中:「秦,形勝之國也,帶河阻山,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意思是從關中出兵攻打其他諸侯,就像從高屋之上倒水一樣有優勢。
比起婁敬的幽默,張良的實在,田肯的文學色彩隆重,高屋建瓴這個成語就是出自這裡。
英雄所見略同,這麼多人肯定關中,劉邦最終建都關中長安,於是一個大漢王朝誕生了。
對於漢朝和劉邦來說,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
幾十年後,太史公司馬遷寫下歷史巨著《史記》,他本人對關中的地勢也深有感觸,在《史記》中他寫道:「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意思是成就大事稱霸,東南的越國楚國是好地方,但是最終建立王朝,還是關中最佳。
司馬遷懂得,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
圖-西安的地理位置
在經歷三國魏晉南北朝及短暫隋朝的亂世之後,中國歷史迎來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
在唐朝建立之前,唐太宗李世民向其父李淵說明關中的地理優勢之後,建議李淵先攻取關中:「關中豪傑並起,未知所附,公若鼓行而西,撫而有之,如探囊中之物耳。」
這裡李世民將關中的地位再度拔高,不但肯定了關中的地理優勢,而且提到關中的人比較善戰,只要控制了關中的豪傑,統一天下就像驅虎擒狼,有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在漢唐時代,關隴集團確實是一支能夠左右天下局勢的重要軍事力量。後來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的建議,果然是先取關中,立足於關中,再東進吞併天下
對唐朝和李淵李世民父子來說,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
唐朝之後是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雖然定都開封,但是他真正理想的建都地方是長安。趙匡胤曾經道:「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雖然北宋在軍事上表現一般,但宋太祖趙匡胤想開創一個比肩周朝和漢朝的偉大朝代,其心情可以理解。
後來北宋滅亡,趙構重建南宋,在選擇都城的時候,大臣李綱建議道:「關中為上,襄陽次之,建康為下。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起於東南,則不能復中原而有西北。」
雖然趙構被迫最後選擇了下策的南京(建康),但是李綱的話還是相當有水準,所謂自古橫掃天下的帝王,大多來自西北關中,佔據東南地方的,歷史上很少有打到關中甚至統一天下的。
趙匡胤和趙構其實也懂得「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的道理,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執行。
宋朝之後,元朝、明朝、清朝,北京繼西安之後成為了帝王之都,關中的政治影響有所下降,這主要是熱兵器逐漸盛行之後,關中的地利因素有所下降,再者通往關中的道路由於過於險峻,導致關中的經濟有所落後。
不過到了二戰時期,關中再次讓世人仰望其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
二戰時期,只有關中盆地和四川盆地兩個人口密度大的地理板塊,沒有被日軍攻佔過。
日本人為什麼沒有進入關中,洗劫西安?
當時國民政府臨時建都重慶,國民革命軍的主力也在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同樣扼守了三峽這個險峻的要道,重慶沒有淪陷當在情理之中。
可是當時的關中,駐守的中國軍隊,並非裝備最精良的國民革命軍直系部隊。
敢於挑戰美國的日本軍隊,在關中東部以外的中條山(山西省境內),與一支雜牌軍打了一仗之後,便放棄了進入關中的打算。
當然,日本人完全有實力打下關中,他們望而卻步,是對佔據關中信心不足。關中的地緣呈現橢圓形,進入關中後戰線非常長,物資補給很困難,而且還要防範陝北高原的紅軍,以及秦嶺當中或紅或白或黑的武裝力量。
衡量再三,日本人還是放棄進入關中,可見關中地緣優勢之特殊。
日本人畢竟是海外民族,東條英機自然不像秦始皇劉邦李世民那樣,懂得這個
道理:統一天下,必先統一關中!
本文節選自《地圖裡的興亡》,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地圖帝:MapEmperor,作者風長眼量
推薦閱讀:
※高祖劉邦用人的八個特點
※漢初劉邦所封的異姓王有哪些?他們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胯下之辱:韓信人生中第一次成功演出
※陳平為劉邦六齣奇計:六計六中功勛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