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舊時京師民營手工業大本營--王永斌

舊時北京曾經是手工業發達的城市,所以發達是由於元明清三超都建都於此,而且這些朝代的政府又都是很重視手工業生產,並制訂了一些有利於手工業生產發展的政策,從而刺激了手工業者從事手工業生產的積極性,

昔日北京的手工業分為官營和民營兩種,元明清政府都設有專門管理官營手工業的機構,其生產的物品只供皇宮和少數貴族使用,只有民營手工業產品,才作為商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明清時期官營手工業的院子,廠,局和作坊等大都設置在內城,而民營手工業作坊大多數設於外城,特別市正陽門大街東,崇文門外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崇文區,當時在崇文區有絹花,琺琅,料器,地毯,玉器,象牙,木器傢具,鞋帽,皮毛,香蠟等五行八作,各種手工業俱全,是北京民營手工業的大本營。

為何外城會成為北京民因手工業的大本營呢?這和當時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以及經濟狀況有關,元朝把手工業工匠看成工奴,根據元史記載:政府將手工業者另編戶籍,稱作匠戶,匠戶的社會地帶低下,日夜辛勤勞動,不能離開匠局,沒有人身自由,連子孫也不能改行,明朝比元朝的工匠的地位有所提高,根據明史-食貨志記載:規定匠戶二等:日住坐,日輪班,住坐工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輸罰班銀兩六錢,故謂之輸班,這種繳錢代役之法,比元朝時的匠戶自由多了,清政府的手工業政策比明朝又有改善,根據清史稿記載:清順治三年頒布,免去直省京班匠價,併除其匠籍。從而使手工業者對封建政府的人身依附關係,又有了進一步的鬆弛,並且結束了工匠的服役制度,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其社會地位仍是低下的,因此他們不能與地位高尚者以及富有之戶同住內城,只能在偏遠,貧困的外城落戶,其次又是因為當時的手工業產品價格低,利潤微薄,手工業者都多貧窮,為了減少開支,也只能在房屋低矮破舊,房價便宜的外城租房設置作坊,解放前,外城大多數街巷都有手工業作坊,是北京有名的手工業區。

根據(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帶來了集體經濟大發展)一文所述:1954年外城有24個行業,244個類型,手工業戶數為7588戶,另有476戶停業,從業人員27582人,這些手工也作坊遍及全外城各個街巷。


推薦閱讀:

煤油和碳氫清洗劑的區別
年利潤十個億,張裕工業旅遊盈利模式如何複製
某一時期的大規模技術引進
走進「非洲屋脊」上的東方工業園
德國人足以向世界炫耀的資本---哈默機床

TAG:工業 | 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