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說的網路世界連載】孔子的為政方略

《孔子學說的網路世界》(連載之二十八)

二、孔子的為政方略

孔子的為政方略,重點強調上行下效,國君要率先垂範,大臣要忠君愛國。勤政,愛民,節用,誠信,處處充滿著仁愛的情懷和民本的光輝。

《論語.學而》:子曰:「道(dǎo)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一個比較大的國家,行政要嚴肅認真,敬業而守信用,節約使用財力,愛護人民,安排老百姓做一些公共事業,要在農閑時節」。

《論語.八佾》: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對待大臣,大臣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對待大臣,大臣應該以忠誠來事奉君主。」

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只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孔子特別側重於對國君的要求。

《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請教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君盡君道,臣盡臣道,父盡父道,子盡子道。"齊景公說:"好極了!如果國君不遵守國君的規矩,大臣不遵守大臣的規矩,父親不遵守父親的規矩,兒子不遵守兒子的規矩,即使有糧食,我能吃得到嗎?"

孔子在這裡是強調雙邊的平等關係,其中包含了極深的情感色彩。重要的是在這樣平等情感之上的秩序,尤其是把國君和父親放在主動的位置,要率先垂範。任何社會沒有秩序和節奏,都談不上發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種和諧的秩序。

《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請教孔子如何執政說:"如果殺掉無道的壞人,親近有道的好人,怎麼樣?"孔子回答說:"您執政,哪裡用得著殺人呢?您要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君子的品德就像風,老百姓的品德就像草,風一吹,草必然跟著倒向你著力的方向。孔子希望當政者以善行感化老百姓。

《論語.為政》: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魯哀公問孔子:「怎麼做老百姓才會服從?」孔子說:「提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惡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服從;提拔邪惡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不服。」

《論語.為政》: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問孔子:「要使老百姓敬重我,忠於我,為我效勞,該怎麼做?」孔子說:「面對老百姓莊重,他們就會敬重你;用仁慈之心照顧老百姓,他們就會對你忠誠;推舉好人並且教導能力不足的人,他們就會積極努力地為你效勞。」

《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子路問從政之道。孔子說:"「做在老百姓之前,帶動老百姓勤勞。」"子路要求多講一些。孔子說:"始終如一,永不倦怠。"

朱熹注"勇者(指子路)喜於有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

《論語.子路》: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孔子說:「賢能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殘暴,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真對呀!」

《論語.子路》: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孔子說:"如果有實行王道的人出現,一定要努力一輩子才能使仁德澤被天下。"

孔子面臨的大勢是霸道漸興,王道衰微的年代。若要使世道能夠達到仁德行於天下,就一定要努力一生。

《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葉公問孔子為政之道。孔子說:「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處的人來歸附。」

《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做了莒父的長官,向孔子請教如何處理政務。孔子說:"不要急於求成,不要貪圖小利。欲速則不達,貪圖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論語.子路》: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魯定公問:"有一句話就能使國家興盛的嗎?"孔子回答說:"話雖然不能這樣說,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說:"做國君難,做大臣同樣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國君難,(就會努力勤勉的去做,)不是差不多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有一句話能使國家滅亡的嗎?"孔子回答說:"話雖然不能這樣說,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說:"我做君主沒有感到有什麼快樂的,唯一高興的事是我說話沒有人敢違抗。"如果他說的話正確,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他說的話不正確,也沒有人敢違抗,不是差不多一句話就喪國嗎?"

《論語.衛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顏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代的曆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花言巧語的人,鄭國的樂曲濫無節制,花言巧語的人太危險。」

夏代的曆法有利於農業生產,殷代的車子樸實適用,周代的禮帽華美,《韶》樂盡善盡美,這是孔子理想的生活方式。

《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說:「老百姓懂得禮法就讓他們自己去做,不懂得禮法就應該教育他們,使他們知道」。

孔子的這兩句話,歷來爭議很大。過去多半表述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說:「老百姓可以讓他們按照禮法去做,卻無需讓他們懂得為什麼這麼做」。「文革」中「批林批孔」更是以此把它作為孔子「愚民政策」的證據。我們結合孔子的「仁愛」思想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略,孔子為什麼辦私學?為什麼教書育人?不就是要把老百姓從愚昧、窮困中解救出來,怎麼又會專門「愚民」呢?要麼是這些解讀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麼就是別有用心的民族敗類惡意詆毀「萬世師表」!

《論語.子路》: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了衛國,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真多呀!"冉有說:"人多了,還要做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足起來。"冉有又說:"富起來後,又要做些什麼呢?"孔子回答說:"讓他們接受教育。"

孔子對弟子的教育都是隨機教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常常都置於情境之中,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會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教育高明就在於隨機點化。於平常、平淡之中進行教化,有潤物無聲之奇效。此等教育方式往往很容易達成學用的結合。我們看師徒的這段對話就很有意味,旅遊隨機看到的情況,一句平常的感嘆,引起學生冉有的追問,而且一問到底,窮追不捨。這裡體現了孔子社會治理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先富後教,邊富邊教。自古以來,所有的優秀統治者都注意富民,教化民眾。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孔子的富貴觀。孔子一貫正視人的正常慾望與合理需求,在此基礎上,引導人們樹立高尚品德。

《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比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說:「財富和顯貴,都是人想要的,不用正當的手段獲得,君子是不會要的。貧窮和低賤,是每個人都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君子是不會去擺脫的。君子離開了仁德,還怎麼去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是連一頓飯的功夫也不能違背仁德的,倉促緊迫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可以不擇手段。這也是仁者與不仁者在對待財富與權力地位上的區別。

《論語.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糧,喝涼水,枕著胳膊自由自在地躺在天地之間,樂趣就在這樣的情境之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權力和社會地位,對我來說就好比天空的浮雲。」

這裡反映的是孔子的人生態度和追求。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行而奔波。不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即使粗茶淡飯,能夠自由自在的面對生活,這就是孔子的快樂。


推薦閱讀:

孔子罵人用什麼詞
趙宗彪:孔子
《論語斬件》1.5 道千乘之國
【紀念孔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17-24)
怎麼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今應該怎麼做?

TAG:世界 | 孔子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