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小朋友的交往中,打打鬧鬧是不可避免的,現在有兩種典型的現象,一種是,家長過於敏感和緊張,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衝突,往往把孩子原本正常的行為演變成家長之間的「較勁」,影響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另一種是,確實存在攻擊性比較強的孩子,和小夥伴發生衝突時,習慣用打人、咬人等方式來解決;也有的孩子太容易情緒化,不夠寬容,在正常的磕磕碰碰時就大發脾氣、用暴力表達情緒。針對這兩者現象,我們分別解讀如下:

1、首先解讀一些正常的「打人」現象:

(1)3歲以前的孩子「打人」,往往不是故意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強,往往更習慣用肢體語言。比如想和別人打招呼,或者想引起對方注意,就會「打人」。遇到這種情況,「打人」孩子的媽媽不用擔心,「被打」一方的家長也請持寬容的態度。當孩子語言能力逐漸提高,肢體語言的動作就會減少。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寶寶「打人」後,家長不要有過於強烈的反應,如果孩子看到「打人」很有「效果」,反而會強化這個做法。在孩子「打人」後不用批評孩子,把孩子抱離,用語言引導孩子,「寶寶那樣做是不是想說......」

被打一方的家長,也不要強化自家孩子的「委屈」。有時候,孩子之間的「小衝突」,孩子自己本來沒覺得什麼,往往是家長在一邊「小題大做」,反而讓孩子發現,這個時候能帶來家長的額外「關注」,這樣就有可能「打人」的更願意打人,「被打」的越發顯得委屈並向成人求助,對兩方都起到了強化的作用。

(2)別太在意孩子之間的肢體動作

孩子的精力非常旺盛,尤其是男孩子,而現在的都市生活往往把孩子局限於一個封閉的小環境中一呆就是一天,孩子的精力無處釋放。很多孩子遇到一起時,喜歡打打鬧鬧搞成一團,這其實是天性的一種釋放,是孩子遊戲的一種,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小動物在一起嬉戲打鬧;可是卻總有一些家長看不得這樣得現象,生怕磕著碰著受傷了,就會制止孩子。家長們往往更喜歡安靜聽話的孩子,卻把那些力量型的、動作相對「野性」一些的孩子定性為「愛打人」的孩子。這樣是很不妥的。在孩子的交往中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和小衝突,往往並不是問題,這是孩子成長的正常經歷。

2、分析孩子愛打人的兩種原因:

平時在孩子的交往中,我們可以看到,確實有些孩子的攻擊性比較強,情緒容易衝動,不習慣用語言表達感受,稍有不滿就動手。這樣的孩子,往往因為愛打人,在集體生活中不被其他孩子接受,顯得不合群。媽媽們會很著急,改變這樣的局面。那麼,就要先從父母身上、從家庭環境中尋找問題的起因。

(1)是否家庭中存在暴力行為?

孩子在6歲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親密的人為模仿對象,如果孩子的父母情緒容易衝動、父母之間存在暴力衝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現問題,習慣於打孩子、用暴力解決,而不是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會從中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2)是否孩子缺少關愛?

如果家庭缺少溫暖,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與孩子交流,缺少愛的孩子,往往會發展為兩種傾向,一種是封閉自己內在的需要,表面上顯得乖巧聽話;還有一種就是富於攻擊性,用暴力去保護自己。

對於愛打人的孩子,千萬不能以暴制暴,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多和孩子交流,當孩子感受到被愛之後,內心的安全感逐漸增加,慢慢地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親社會的一面。此外,對於愛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減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這樣也是非常不妥的。愛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參加集體活動,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導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正確的社會交往方法。

兒童任性一般說來,兒童由於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多少都有點任性。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但是,孩於的任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從心理上加以糾正。

有位家長說:「我們孩子鬧起脾氣來,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飯從不按時三餐,想吃時就吃,而我們吃飯時,他準是在一旁玩個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邊,如果硬勸阻他,他會哭鬧不止。」像這樣的兒童就可以被認為有任性心理癥結。

兒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因為任性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人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嚴重的還會由於易衝動而犯罪。由於孩子任性的表現干差萬別,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因人因時因事加以實施,

宗旨在於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參照以下幾種方法:

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父母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如一個跟著母親購物的兒童,在商場里玩得很上癮。母親急著趕回家,可他就是不願意走。如果母親說,「我們回家吧。」他可能堅持要在商場玩;如果母親說,「走,媽媽帶你去坐汽車。」他可能愉快地答應了。然後媽媽領著他坐公共汽車回家。

2、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他的約束。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如果孩子繼續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飢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

3、有時可以採用暫時迴避的方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糾纏不休,這時,家長可以暫時不去理他,讓他感到哭鬧的方法是無效的,他就會停止。事後可以與他坦誠地交流,讓他說明原因。

當然,解決孩子任性的方法還很多,關鍵在於培養孩子認識和判斷事物的能力。

打人是一種試探和情緒反應

對於1到2歲的孩子來說,攻擊行為非常普遍。有時候孩子打人,看不出有任何的理由,他們常常懷有一種玩的心理去試探自己的行為能力,或者試探大人們的反應。打完人,他們就等著看下面將發生什麼事情。對他們來說,打人是正在進行的一項重大試驗。

另外,孩子打人也是帶有很強烈的情緒因素的。想一想1歲孩子們的生活世界,你就會發現,寶寶的每一天都在努力掌握各種新的技能,遇到他們不熟悉的各種情形。因此,打人成為了孩子們表達挫敗感,或者遭受打擊後的複雜情感的一種方式。

打人是因為無法用語言表達

當一個4歲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之後,他會說:「還給我!」但是,1歲的孩子還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語言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於是就用拳頭來代替語言。而且,一兩歲的孩子也意識不到打人會傷害別人,即使大人告訴他別人會疼,這麼大的孩子也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避免攻擊的辦法是防患於未然

由此可見,阻止孩子打人行為出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防患於未然。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慾望,然後搶先有所行動。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餓了以後就會愛打人?還是當他在人多的場合愛攻擊人?或者是當他去一些陌生場所的時候?

如果帶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遊玩,無論是在途中還是到了終點,父母都要確保自己的孩子按原來的習慣午睡,並為他準備一些小甜點。如果你的寶寶以前就因為想要好朋友喜愛的玩具而打了人,那麼就告訴那個孩子的媽媽當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把這根「導火線」藏起來。

父母不要過度反應也不要懲罰

即使這樣,你所做的一切也並不能完全杜絕孩子的打人行為。一旦打人事件發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衝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懲罰也是白費力氣,1歲的孩子還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為聯繫到一起,還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對2歲以下的孩子進行任何處罰都是沒有作用的。

另外,父母態度的前後一致性至關重要。比如說,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不能這次還無所謂呢,下次就生氣了。那麼,當打人事件發生後,父母該怎麼辦呢?

1、首先要保持冷靜。當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那麼你的孩子就會向你學習,在緊迫關頭保持耐心。

2、然後表達你的想法和感受。關心一下被你孩子打的小朋友,即便被打對象是自己也要表現得很關心。而且向孩子解釋打人使其他人受傷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告訴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會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傷心。

3、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應該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另外,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4、給孩子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替代攻擊的方法。對於學會說話的孩子們來說,使用語言是一個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議。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

5、表揚孩子積極的努力行為。應該尋找機會鼓勵孩子,可以誇獎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這次沒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試著這樣做。」

6、循環往複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打人行為的重現,1歲的孩子需要花很長時間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忍耐性,鍛煉自己皮膚的抗攻擊性,加強自己的幽默感。


推薦閱讀:

原來孩子喜歡聽這樣的「碎碎念」
是什麼「壓」得孩子長得慢?
和孩子一起讀詩 |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80後女人生孩子能贊為勇敢嗎~~?
孩子長得像誰由什麼決定

TAG:孩子 | 打人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