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風水講堂】明十三陵的風水格局

自古以來,中國的風水堪輿學文化源遠流長,古代帝王以及達官顯貴無不深諳風水之道。當今官員貴胄老闆大多對風水學頗有認知,明白秉承「天人合一」的風水學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在中國傳統易經文化傳承過程中,風水學作為易經中重要的一部分一直影響著我們。在風水學說的指導下,根據天地磁場感應及其易經八卦、陰陽、山、河、海、路等萬物種種信息與自然規律的形成,古代帝王設立了「欽天監、司天監」等專門研究天相曆法、奇門八卦預測學以及堪輿風水學的專屬職能部門,同時廣納天下方士、精研術數之人,為其江山的穩固從各個方面權衡布局、出謀劃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明朝皇帝陵墓群——十三陵便是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它展示了中國傳統風水學文化的豐富內涵。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而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明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風水哲學觀點。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離北京城40公里的昌平縣,出北關不遠有一座自西南向東北延展四五公里的小山。山頂上有一層近於直立的石英砂岩,顏色發暗,隨著地形高低起伏,曲折蜿蜒,遠看很像是一條青龍的"脊背",故名長龍山。與長龍山遙遙相對,隔著一馬平川的一個大山口,在西邊還有一座蹲踞著的小石山。石山由白雲岩組成,其中含有大量燧石條帶。燧石條帶的硬度比白雲岩大,又是乳白色,所以風化後就顯出白色條帶。偏偏這白色條帶的岩層又向東南傾斜,看上去就像一隻斑斕猛虎身上的花紋。如此肖形的"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又近在帝都之北,不能不引起古代皇家御用的風水先生的強烈關注。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廣納賢才,禮部尚書趙羽向明成祖舉薦江西風水先生廖均卿。他東奔西走,終於在昌平發現此塊風水寶地。明永樂六年,廖均卿公領旨,在禮部尚書趙翔等諸名師的協同下,堪輿北京黃土山(今十三陵)。自六月初一日開始堪輿,六月十日繪圖,十二日看來龍,至八月初一日,朝獻山圖,前後歷時兩個月。最後由廖公拍板,書寫奏章,供朱棣皇帝親覽,朱棣親自踏勘確認後封為「天壽山」。以後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繼把陵墓建造在這裡,在具體確定他們的墓址時,都有風水師參與其間。

明朝風水國師廖均卿公為朱棣皇帝堪定了此皇陵,他登山頂、畫圖歷時半個月、反覆比對,斯不失誤!才寫下了行文嚴謹,非常具學術權威的奏章,其堪稱珍品!有史可考。我們透過此奏章的解讀,對正宗風水地師所傳承楊公風水術的脈絡和特點,可作一番初探。

奏章摘錄如下:

十八嶺峰巍巍乎,四勢呈祥。形肖銅鑼,穴居中央。六秀皆足,八景甚平。天門山拱震垣,地戶水流囚謝。鳳閣龍橫,卓列羅城;捍門華表,鎮塞星河。山如萬馬奔趨,水似黃龍踴躍。內有聖人登殿之水,世產明君;外有公侯拜舞之山,永來朝貢。四維趨伏,八極森羅;青龍奇特,白虎恭降。太維天馬,尊於銀潢之南;少府紫微,起於天河之北。維皇作極,俾世其昌;發龍氣旺,帝業若勝,山河鞏固。地勢寬平,艮亥來脈,作癸山丁向,卦例相合,王星聚會,主大臣股肱協力。木火得局,王爺衍蕃。悉合仙經,宜任陵室。臣謹繪圖獻,伏乞親臨,高張慧目,廣邁皇風。玉燭清明,並立辰而永曜;金符浩蕩,亘萬古以長存。國祚無疆,邦家有慶!臣不臣不勝戰慄,俟命之至!」

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十三陵所處的地形是北、東、西三面環山,南面開敞,山間眾溪匯於陵前河道後,向東南奔瀉而去。陵前6公里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人們由大紅門一路向內,可以領略到各陵建築和雄偉山勢和諧統一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感人效果。

十三陵的少祖山天壽山屬於太行山的余脈,其來龍西通居庸,北通黃花鎮,南向昌平州,不僅是陵寢之屏障,實乃京師之北屏。太行山起澤州,蜿蜒綿亘北走千百里山脈不斷,至居庸關,萬峰矗立迴翔盤曲而東,拔地而起為天壽山(原名黃土山)。山崇高正大,雄偉寬弘,主勢強力。明末清出著名學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裡的優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後尻坐黃花(指黃花鎮),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這一優美的自然景觀當時被視為絕佳的風水寶地。


推薦閱讀:

【原創】徒步十三陵(一)長陵
十三陵之
明十三陵 獻陵【仁宗朱高熾】【洪熙】
明十三陵主人萬曆大帝為何選擇如此下葬
明十三陵時發生的詭異事件 至今仍舊無法解釋

TAG:風水 | 格局 | 十三陵 | 明十三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