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稱呼常識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稱呼既反映出了人們對於成功的觀念,又透射著一種「自卑下之道」的「謙恭精神」,這種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們的語言、稱呼中體現出來。  1、宗族稱謂  祖上:  最早的祖先稱為始祖。後世的皇帝一般以他們可知的祖宗作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為始祖。後世的人在修家譜、作家傳時,也往往喜歡攀附古代的名人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孫三代就分別把曹振鐸、姬姓、虞舜稱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為太祖。如三國魏以曹操為太祖,唐以李淵為太祖,宋以趙匡胤為太祖,明以朱元璋為太祖,清以努爾哈赤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開國之君,所以他的太廟百世不遷。  祖宗:  是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從我國漢代開始,凡是創業的國君死後,他們的廟號一律為祖,如漢稱劉邦為高祖,唐稱李淵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後,他們的廟號一律稱為宗,如漢稱文帝劉恆為太宗,唐稱李世民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長房繼承系統為大宗、餘子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長子叫宗子。對大宗來講,他是家長;對於小宗來講,他是族長,宗子繼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廟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與「太」字意義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兒子稱作嫡子。同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承父親地位的權力,在社會地位上遠遠高於庶子。  別子:古代把諸侯嫡長子以外的兒子都叫別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兒子稱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禮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嗣子:  無子而以他人之子作為兒子,既為嗣子。嗣子一經禮法認可,地位與親子等同。古代禮法對嗣子問題,有明確的規定。一、必須是同姓。二、必須是同宗的支子。三、輩分必須相當。  公子:  諸侯王(公)嫡長子以外的其它兒子稱為公子。另外諸侯的女兒也可以稱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稱為考妣。後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繼父:  生父死後,母親再嫁之夫稱為繼父。  八母:  八種身份不同的母親,即指嫡母、繼母、養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  妾的子女稱父之正妻為嫡母。對於嫡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繼母:  父親的後妻稱為繼母,對於繼母,服制也是齊衰三年。  養母:  過繼兒子稱收養他的母親為養母。對養母服制是斬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後,其父令別的妾撫育,此別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  親母因父親死後再嫁,稱作嫁母。為嫁母服齊衰杖期。  出母:  被父親休棄的生母稱作出母。為出母服齊衰杖期。  庶母:  父親的妾稱為庶母。士為庶母服緦麻。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稱她為乳母。為乳母服緦麻。  九族:  九族所指,說法不一。一說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即玄孫、曾孫、孫、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說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親屬稱謂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孫:子之子。  曾孫:孫之子。  玄孫:曾孫之子。  來孫: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舅:母之從元弟。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親家:妻之父母與夫之父母之間的婚姻。具體地說,夫之父為姻,妻之父為婚。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亞。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從父母亡子女之子。隸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類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對皇后的稱呼。  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柜的: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柜」,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因稱老婆太俗語,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妻歿再聚約。  家裡、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賤內、賤媳:古人對妻子的謙稱,  愛人:男女互稱。  老馬子、後頭人:河南農村對妻子的稱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夥計、搭檔:現代都市流行的對妻子的俗稱。  參謀長、內務部長:現代人對能幹持家賢惠妻子的尊稱。  附: 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夫妻在古今有結髮、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人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後期好聲色,寵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 宮中號稱為「娘子」。這裡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係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什麼叫「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  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結髮」的含義: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髮。後因以「結髮」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連襟」趣話: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係密切,它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係。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裡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而比洪邁還早一些的馬永卿,在所著《懶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呼「連襟」,和洪邁寫的謝啟相對照,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並具有與現在相同的內容了。  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後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張項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後來,人們知道此事,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嶽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東床」的緣來: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郗鑒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以後,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3、禮俗稱謂  君:周代稱諸侯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諸侯。秦統一天下後,稱皇帝為君。君還是戰國、秦漢時期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盂嘗君,魏以子無忌號信陵君,漢酈食其號廣野君,劉敬號奉春君,君後來又引申為對男子的尊稱,故父和夫也可稱君。  臣:上古指男性奴隸。後來「君」與「臣」對舉,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後「臣」引申為對己的謙稱。  士:商、西周、春秋時統治者的最低層及其成員。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統治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臣。士大夫受過教育,有知識、有才能,因此,後來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戰國時代的士大體分為四類,一類為學士,如莊子、荀子等。一類為策士,如蘇秦、張儀,即所謂縱橫家。一類為方士或術士。最下的一類為食客,這類人有士之名,無士之實,多是貴族的鷹犬。  民:上古時把奴隸稱作民。或稱黎民、群黎、苗民、眾人、庶人、庶民,通稱庶民。臣與民在上方都是奴隸,但有區別:臣是柔順馴服的奴隸,民是暴戾難以駕馭的奴隸。  奴隸:為奴隸主勞動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甚至殺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隸,小臣、仆侍、妾婢、閽人(看門人)、寺人(宦)等是從事家務勞動的奴隸,金工、車工等是從事工業生產的奴隸,大量的則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奴隸。  君子:古代對貴族男子的通稱。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對比。此外,妻稱夫也叫君子。  百姓:古代對貴族的總稱。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百姓」(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商王是貴族的最高代表,自稱為「餘一人」,周代仍有這種稱號,戰國以後,「百姓」為平民的通稱,與「民」為同義詞。  黎民:平民也稱黎民,亦即「眾民」的意思。因「黎」通「驪」,黑色,「黎民」因黑髮而名。  黔首:黔首是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說秦商黑色,平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幫稱「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絲,平民穿麻布,所以稱「布衣」。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後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可作為被封賜的對象,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泛指沒有官的一般平民。  對自己的謙稱類  鄙人: 「鄙人」本意指發居於郊野之人。後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 不高,見識淺陋。  臣: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臣」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係在內。後采也完全表示謙稱。  仆:舊時男子自稱謙詞。仆即奴僕,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僕,藉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小生:舊時晚輩對尊長稱自己的謙詞。  小子:舊時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的謙詞。  晚生:舊時父人對前輩稱己的謙詞。  不肖:舊時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後多藉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舊時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藉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妄:舊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不妄意為無才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不敏」。 晚生 後學 晚侍 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的謙稱。  在下:自稱的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妾: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妾是舊時正妻之外的小妻、側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極低,故婦女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奴、奴家: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奴即表示不自由,從人役使的僕役,故藉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有時男子亦以之為謙稱。  未亡人:寡婦的自稱。  尊稱類  父: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後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或愛重。  子:古代尊稱,男女皆可稱之。學生對老師也稱「子」。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長者:古代尊稱。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閣下: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也是由於親屬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足下意為「您」。  麾下:是對將帥的尊稱。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尊稱。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帝王的尊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令尊: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令有善、美之意,故用為敬詞。  尊公:亦稱「尊大人」、「尊大君」。舊時稱對方父親的敬詞。尊與卑相對,指地位或輩分高,故用敬詞,如「尊翁」、「尊駕」。  令堂:舊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令郎: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原稱「令郎君」。  令嗣: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同「令郎」。  令子: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令愛:並作「令嬡」。舊時稱對方女兒的敬詞。  令正:舊時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令兄:舊時稱對方之兄的敬詞。  令弟:舊時稱對方之弟的敬詞。  令坦:舊時稱對方大婿的敬詞。  仁兄: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常用於書信。  賢兄:舊時對同輩友人的敬稱,賢指德才之眾,故用為敬詞。  仁弟:舊時對同輩中青年者的敬稱。師長對學生,年長者對幼子亦常以之為稱,表示愛重。  賢弟:賢弟意為「仁弟」,賢有德行好、才能出眾之意,故習以為敬詞  4、古代交友的稱謂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頸之交:哪怕砍頭也不變心的朋友,又稱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謂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貧賤,亦稱為「杵臼交」。  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友誼深厚。  忘年之交: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認的朋友。  竹馬之交:形容小兒時天真無邪,親昵嬉戲之狀。  5、古代對媒人的稱呼  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為老年婦女充當。  月老:媒人之代稱。  紅娘:媒人之代稱。取於元代雜劇《西廂記》中鶯鶯的婢女。  三姑六婆:指從事九種職業的女人。「三姑」即從事宗數活動的三種職業女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販賣人口的販子,「媒婆」指專門撮合婚姻的,「師婆」即區婆,「虔婆」指妓院的鴇母,「穩婆」指接生婆,「藥婆」職業不詳。  6、古代對老師的稱呼  師父、師傅:對老師的尊稱。「師傅」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  夫子:古代對老師的一種尊稱,尤其流行於舊時私塾。  師長:教師的尊稱。  外傅:古代對教師的特稱。  博士: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朝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教授: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宋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後世相沿。  講師: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講師」。  助教:古代學官名。教師。西晉武帝咸寧四年設置,協助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等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僅有國子監助教。為國子學(即後來的「國子監」)教師。  教渝:宋代京師所設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稱謂,到元、明、清的縣學照樣設置。  教習:明朝人選林院的進士之師稱教習,到清末,學堂興起後,教師仍用其名。  經師:漢代以後歷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經師」。  訓導: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渝,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先生: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的尊稱。  老師:原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稱謂。  服務員的古代稱呼:古代服務員被稱為店小二,這是因為自宋以來直到民初,老百姓是沒有名字的,只有上學才有學名,一旦做官,就有官名,古代服務員為平常百姓,所以被稱為店小二,而店老闆自然是店老大了。  7、皇族稱謂  皇帝:中國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統一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稱「始皇帝」,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  萬歲:皇帝的代名詞,一種說法認為在朝賀時對君主經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稱;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從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華山後,由他開始用「萬歲」自稱,而相沿下來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稱。夏、商、周代,天子的正號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稱天子;在秦漢至清代,天子則指皇帝。所謂「天子」,意指君主君臨天下,猶天之子。  皇后:皇帝的正妻稱皇后。秦漢以後歷代沿稱。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為太上皇;歷代皇帝傳位於太子,並自稱太上皇;天子之父參與國政,稱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后,秦漢以後歷代沿稱。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一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清代自雍正以後不立皇太子。一般稱預定繼承君位的長子為「太子」。  貴嬪:妃嬪的稱號。漢元帝時始置,原為妃嬪中之第一級。自魏晉至明均設置,但地位已經下降。  昭儀:妃嬪的稱號。三國魏文帝時始置,僅次於皇后,晉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妃嬪的稱號。始設於晉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為宮中之正五品,後計正四品。  貴妃:妃嬪的稱號。南朝宋武帝時始置,位次於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長使少使上。  良人:西漢妃嬪的稱號。  美人:妃嬪的稱號。  貴人:妃嬪的稱號。東漢位次於皇后,清代貴人已降在妃嬪之下。  世子:帝王示諸侯的正妻所生的長子,也稱太子,清代則封親王的嫡長子為世子。  孺子:太子妃嬪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貴族的妾也稱孺子。  太孫:皇帝的長孫稱太孫。歷代王朝往往於太子歿後冊立太孫為預定之皇位繼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始於戰國,漢制規定,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妹稱長公主,帝姑稱大長公主,後歷代大致沿用。  翁主:漢代制度,諸王之女稱翁主,即後世的郡主。  附馬:皇帝的女婿稱駙馬,非實官。清代稱「額駙」。  帝姬:古代對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稱呼。  8、官場稱謂  中國歷代主要官職稱謂  宰相: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意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  丞相:官名。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時的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漢初與丞相、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東漢又與司徒、司空並為三公。後代沿置,但一般為加官而無實權,至明代廢。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時始設,其位相當於副丞相。  侍郎:官名。漢武帝時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設於秦,在宮闈中掌皇帝宿衛。自隋代,為各司的主官,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部員。  卿:古代高級官員或爵位的稱謂。  三閶大夫:官名。戰國時楚國的三閶大夫,以掌王族中勢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將軍:官名。春秋時,諸侯以卿統率軍隊,始有將軍的稱呼。後用於都督軍事的武官。  大將軍:官名。戰國時始置,漢代沿置,掌統征戰,是將軍最高稱號。  太師: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以太師、太傅、太保為加官,僅示榮寵而無實職。太師還是輔導太子的官,稱太子太師。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師。西漢時把輔導太子的官稱為太子太傅。  司馬:官名。西周時始設。春秋、戰國時沿用,掌管軍政和軍賦。漢代司馬為兵部尚書的別稱。隋、唐以後,司馬地位有所削減。  巡撫:官名。始置於明太祖朱元璋,職能同於中央官員巡撫地方的「欽差大臣」。  總督:是管轄一省或數省軍政的地方最高長官。  都督:漢末始設。三國時都督為率兵打仗的將帥,魏晉以後,都督成了駐地的刺史,成了轄區的軍政總首長。  提督:清朝官居要職。一種為提督學政,又稱學政、學台,掌科舉大權;一種為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一個省的軍務。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臨時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欽差大臣。  節度使:官名,武將統兵出戰稱總管,無事時鎮守邊地則稱大都督。唐代,節度使權力不斷增大,形成所謂「藩鎮割據」。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諱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 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交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陞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古代女子年齡稱謂  我們都經常說:都是有「家室」的人了。但是到底什麼是「家室」恐怕沒幾個人知道。女人有了男人了,出嫁了,就說明她有「家」了;男人娶了老婆,就可以說他有「室」了。這就是所謂的家室,所以有家,有室又可以指男女已經是結婚年齡了。  其實,有很多詞語和年齡有關,後人就由它作為年齡的代稱,我介紹幾個對女子年齡的稱謂:  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赤子、襁褓——泛指不滿周歲的初生嬰兒。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  垂髫——指兒童。兒童垂髮叫髻。髫,指古代兒童猶未束髮時自然下垂的短髮。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髮」的,意思相同。  齠——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年——童年。  髫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周晬——指嬰兒周歲。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孺子——兒童。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  紅顏——年輕人的紅潤容顏。代指少年。  黃口——十歲以下。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  豆蔻年華——指十三四歲的少女。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及笄——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  的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結髮——束髮,扎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處子——未出嫁的女子。  千金——對人家女兒的的敬稱,多指未婚者。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  幼艾——指美貌的青年男女。《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姥——年老的婦人。================================================================ 中國傳統禮儀稱謂  一、口頭稱謂語  古代稱謂  中國號稱文明古國,世人譽之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即使是在唇槍舌劍的論  戰中,我們的先人也同樣講究語言美。《禮記·儀禮》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說,對人說話要尊敬、和氣,談吐文雅。  現在我們稱呼對方的代詞只有「你」和「您」,而古代,雖然有「汝,爾、若、而、乃」  等好幾個稱法,但是他們無論對長輩、平輩說話時,從來不用這些詞,認為如此稱  呼不禮貌。古人有多種多樣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數種。  1、用「道德高尚」的說法稱呼對方,如稱人為「子、夫子、先生」等等。  2、從輩份上尊稱對方,如稱人為「父老、父、丈人、母、媼、老伯」等。  3、稱對方的字、號。  4、稱對方的身份時加上「賢、尊、高」等字眼。如「賢侄」、「賢婿」等。  5、用對方的部下來代稱對方,表示由於尊敬的緣故,不敢直接指呼對方。例如,「陛  下」代稱帝王;「殿下」代稱皇后、太子;「閣下」、「足下」等代稱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稱代詞除了「我」以外,還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對  長輩或平輩說話時,也不用他們而是毫無例外地用謙稱。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聰明」的說法來稱呼自己。如自稱「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輩份低」的說法來稱自己。例如自稱「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說法來稱呼。例如自稱「臣、仆、在下、*子、牛馬、自己下走」等等。  4、稱自己的身份、職務,有時還加上「卑、小、貧」等字眼。例如自稱「弟子、學生、  小生、貧僧、卑吏、卑職」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稱「丘」。  古人的禮貌語言還表現在:凡是說到與對方有關的行為、人物、事情、物品時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說法,例如:  稱別人的姓、名和字為「貴姓、大名、尊諱、尊字」等。  稱別人年齡為「貴庚、尊庚、芳齡、高壽」等。  稱別人的住處為「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等。  稱別人的神態、相貌為「風采」等。  稱別人的身體為「玉體」等。  稱別人的親屬去世為「作故人、謝賓客、仙游」等。  同樣地,說到與自己有關的人和事物時,也一律採用謙虛的說法。例如:  稱自己的妻子為「*內、拙荊」。  稱自己的孩子為「*息、犬子」。  稱自己的朋友為「敝友」。  稱自己的事情為「*事」。  稱自己的意見為「愚見、愚計」。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別人詢問叫「拜問」。  回答別人稱「上報」等等。  古漢語中還有一類很突出的詞,叫「謙敬副詞」。例如「蒙、竊、幸、猥、辱、敬、  惠、謹」等等。  這些謙敬副詞,和上面所談的尊稱、謙稱以及委婉語、諱飾語等等,都是我國  古代的禮貌語言,體現了我國古代語言美的優良傳統。  交友稱謂  人總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來,對交什麼性質的朋友,都有明確的稱謂。  忘年交:打破年齡、輩份的差異而結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跡的缺欠或醜陋,結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義之交,即在道義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無所違逆。  刎頸交:指友誼深摯,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貧*交:窮困潦倒時結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沒有作官而結交。  患難之交:同經磨練而成為朋友。  至交:友誼最深的朋友。  世交:稱世誼、世好,泛指兩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舊、舊交、故人,泛指有舊的交情。  一面之交:僅僅相識,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義,後稱小人之交。  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令坦、令倩):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令閫、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喬梓:稱人父子。  昆玉(昆仲):稱人兄弟。  令侄:稱人侄兒。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家君):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稱自己的弟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兒、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詞  請:有求於對方。  請問:請求對方解答問題。  賜教:請人給予指教。  高見(高論):稱對方的看法,見解。  貴姓(尊姓)大名:詢問對方姓中。  貴庚(芳齡):詢問對方年齡。  高壽(高齡)用於問老年人的年齡。  尊府(府上、尊寓、華居):稱對方的住處。  拜望:探望。  拜訪:訪問。  拜託:託人辦事。  拜辭:告別。  敬請:恭敬地請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臨:客人到來。  光顧(惠顧):商店歡迎顧客前來。  晚安:晚上道別。  奉陪:陪伴。(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告:告訴。  奉勸:勸告。  奉養:侍奉和贍養(尊親)。  恭喜:祝賀對方已經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贈人時用此辭,表示請對方指教。  斧正(指正):請人對自己的詩文、書畫、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氣語  恕:請求別人諒解,不要計較。  有勞:用於拜託或答謝對方幫助做事。  相擾:打擾。  難為:感謝對方的幫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違:很久未見。  勞駕:用於請對方做某事。  勞神:耗費精神。  借光:請人給予方便。  包涵:請人寬容或原諒。  指教:敬請指教。  多謝:很感謝。  失敬:責備自己禮貌不周。  失禮:自己感到禮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別人。  留步:請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二、傳統稱謂種種  我國古代很多文明稱呼,至今還被運用。如:  將父母稱為高堂、椿萱、雙親;  稱呼別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  稱別人兄妹為令兄、令妹;稱別人兒女為令郎令媛;  自稱父母兄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舍妹;  稱別人庭院為府上,尊府;  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妻父俗稱丈人,雅稱為岳父、泰山。  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  夫妻為伉麗、配偶、伴侶。  婦女為巾幗;男子為鬚眉。  老師為先生、夫子、恩師;  學生為門生、受業。學堂為寒窗;  同學又為同窗。  父母死後稱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嚴、先考;母死稱先母、先慈、先妣;同輩人死後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喪偶,夫死稱妻為寡、孀;妻死稱夫為鰥。  年齡的代稱  古人對於不同的年齡,都有不同的代稱。如: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註:「總角,收髮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者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髻: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髻」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束髮:古代男子成童時把頭髮束成髻,盤在頭頂,後來就把「束髮」代稱成童的年齡。《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歸有光《項脊軒志》:「余自束髮,讀書軒中。」  成童:古時稱男子年達十五為「成童」。《禮心·內側》:「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註:「成童,十五以上。」《後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李賢註:「成童,年十五也。」又,《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范寧註:「成童,八歲以上。」可見,成童到底是幾歲,也有不同的說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舊時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稱16歲為「破瓜」,在詩文中多用於女子。又因八乘八為六十四,也稱64歲為「破瓜」。呂岩《贈張泊詩》:「攻成當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論語·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之語,後來就以「而立」代稱30歲,《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成篤,年僅而立」;以「不惑」代稱40歲,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為50歲的代稱,潘岳《閑居賦》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進階。」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銘》:「夫人年逾耳順,視聽不衰。」  古人又稱50歲為「艾」,60歲為「耆」,《禮記·曲禮》:「五十曰艾,……六十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古稀: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來就拿「古稀」為70歲的代稱。  耋:《詩·秦風·車鄰》:「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如勞,賜一級,無下拜。」杜預註:「八十曰耋。」  耄:《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寬《鹽鐵論·孝養》亦稱「八十曰耄。」期熙:《禮心·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在也;頤,養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後來就拿「期頤」代表百歲。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壯年,溫庭筠《蘇武廟》詩:「回首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個朝代規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為成丁,唐玄宗天寶年間以23歲為成丁。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古人稱謂上的敬辭。  「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台階。「陛下」原來反映的是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  的敬辭。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辭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  而有所變化,漢朝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朝以後只有皇太子、皇后、  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是舊時對別人的尊敬。常用於書信之中。原意是由於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為「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  為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足下」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如《史記·項羽本紀》:「張  良入謝曰:『……謹使臣良奉白壁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足下。』」  以上這些敬辭,現在對外交往時(書信、宴會致詞)還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  「先生」:始見於春秋《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  也。」到了戰國,「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學問的長輩。歷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稱呼老師,  始見於《曲禮》。唐、宋以來,多稱道士、醫生、占卦者、賣草藥的、測字的為先  生。清朝以來,「先生」的稱呼在人們的腦海里已開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後,「先生」  的稱呼才又廣為流傳。  「小姐」:最實是宋代王宮中對地位低下的宮婢、姬、藝人等的稱謂。到了元代,「  小姐」逐漸上升為大家貴族未婚女子的稱謂,如《西廂記》中:「只生得個小姐,字鶯  鶯。」 至明、清兩代,「小姐」一詞終於發展成為貴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稱,並逐漸傳  到了民間。  「女士」:始見於《詩經·大雅·既醉》:「厘爾女士。」這兒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  和後來說的「千金」一樣,用以對婦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稱。  妻子的種種稱呼  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內子:從前丈夫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於舊觀念,認為男子主外,女子主  內。  室人:多數是對別人妻子的稱呼。  拙荊、山荊:源出「荊釵布裙」,本是指東漢梁鴻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飾,後人用作妻之  謙詞。  荊妻、刑室:表示自謙,貧寒之意。  發室:原配妻子。  繼室、續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係,故將妻歿再取稱為「續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側室、偏房、室、副妻等均為小老婆。  三、書信常用詞語  (一)啟始  惠書敬悉,甚以為慰。  頃接大示,如見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前上一函,諒已入鑒。  近屢奉箋,至感厚誼深情。  接獲手書,情意拳拳,至不歡愉。  數奉手書,熱情誠摯之情,溢於言表。  日前曾奉尺牘,意其已抵左右。  捧讀知已惠書,音容笑顏,歷歷在目。  昨得書箋,反覆讀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別後月余,殊深馳系。  睽違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別來無恙。  故園念切,夢寐神馳。  握別以來,深感寂寞,近況如何,甚念。  鴻雁傳來,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相距甚遠,不能聚首,轉寄文墨,時通消息。  別亦良久,甚以為懷,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讀惠書,宛如天外飛來,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長懷盛德,聊吐愚衷,謹憑鴻雁之傳,佇望白雲之信。  (三)飲佩  大示拜讀,心折殊深。  久欽鴻才,時懷渴謁。  德宏才羨,屢屢懷慕。  久慕英才,拜謁如渴。  頃讀誨語,如聞金玉良言,茅塞頓開。  謹蒙誨教,疑或冰釋,勝似春風甘霖灌頂。  恩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泰山北斗,誰不思慕。  蒙惠書並賜佳作,浩如河漢,理至還必須真,拜服之至。嗣後如有所見,或有新作  ,望莫遺愚友之駑,尚請隨時見示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貫古今之論,曉中外之文,下風引領,敢下拜嘉。  (四)問病  聞君欠安,甚為懸念。  頃聞您卧榻數日,心甚繫念。  聞君甚念,無奈事務纏身,未能前來請安,懇請慎疾自愛。  知尊恙複發,懇祈暫停公務,苓參進,調養莫誤,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貴體新全,望珍攝自重,衣餐增適,動定咸宜。諸唯珍重,皮之不存  ,毛豈附焉,來日方長,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聞貴體康復,至為慰藉。  重病新愈,望調養有序,節勞為盼。  聞君抱恙,不勝懸念,特函問候,祝早日康復。  (五)時令問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陽春三月,燕語鶯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萬珍重。  盛暑之後,繼以炎秋,務望尚自珍為盼。  秋色宜人,望養志和神。  秋風蕭蕭,至祈攝衛。  日來寒威愈烈火,伏維福躬無恙。  寒風苦雨,懇請厚自珍愛。  近聞貴地大風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風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賀  頃聞嘉訊,再祝鴻猷大展,萬里鵬程。  欣聞……,謹寄數語,聊表祝賀與希望之心。  喜聞……,由衷快慰,遙祝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謹具刀筆書謁,恭賀嘉事吉禮。  1、賀新婚  忽鳴燕賀,且祝新禧。  欣聞足下花燭筵開,奉呈薄禮,聊巹之儀。  附呈微物,聊佐喜儀,忽棄是幸。  喜聞你們有緣終成眷屬,至為欣慰。  欣聞你們喜結良緣,無限欣慰。  近聞足下燕爾新婚,特此祝賀。  頃悉你不日西廂敘情,藍田得玉,天成佳偶,謹祝秦晉和歡,白頭偕老。  頃聞吉音,欣逢嘉禮,遙祝如魚得水,並蒂花開,嘉賀嘉祝。  2、祝壽  ×日為先生××大壽,遙祝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恭祝延年壽千秋。  謹頌受壽家多,長命百歲。  喜賀福壽雙全,恭賀全家安好,壽星永照。  3、賀生兒女  聞育祥麟,謹此恭賀。  聞尊夫婦喜添千金,熱忱致賀。(賀生女)  弄璋之喜,可慶可賀。(賀生子)  弄瓦之慶,遙以致賀。(賀生女)  (七)致謝  大示誦悉,深感勤勤懇懇誨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應接不遑,切謝切謝。  奉報先生殷殷之誼,當俟異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語片言所能鳴謝。  承蒙諄諄忠告,銘感五衷。  承蒙見教,獲益甚多,特上寸箋,以申謝忱。  承蒙惠贈各物,衷心感謝,不勝榮幸。  承蒙存問,且贈佳品,感恩不盡。  如此厚贈,實深惶悚,但來從遠道,卻之不恭,因即拜領。  (八)致歉  惠書敬悉,甚感盛情,遲復為歉。  奉讀惠書,久未作復,罪甚罪甚。  惠書已悉,近因瑣務,未即奉答為歉。  數奉台函,未暇修復,抱歉良深。  所詢之事,目前尚難奉復,敬請寬裕為懷。  前事有逆尊意,不勝慚愧,萬望海涵。  前事有負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見有睽異之處,幸在知己,尚希見寬降恕。  (九)拜託  冒味唐突干請,惟望幸許。  拜託之處,乞費神代辦,不勝感荷。  謹布區區,尚希鑒明,費神相助。  所懇之事,若蒙慨允,將不勝感激之至。  特瀝寸函布達,祈忽他言推諉。  為書請之,便中還請一詢為荷。  乞賜……,以志厚誼。  鑒於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儘力相助。  人生友誼,唯君多誼,切望惠澤大諉,鼎力為之。  歲月悠悠,與君多誼,還望滋潤再三,澤被延綿。  (十)致哀  驚聞××作古,家失棟材,悲痛萬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節哀順變。  前聞令×逝去,為之慘然,人死不能復生,尚望節哀。  聞悉××仙逝,不勝傷悼,足下遭此不幸,傷感必甚,懇請寬辟哀情,善自珍愛。  死者已矣,生者懇請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攝,勉抑哀思。謹函馳陳,藉申慰問。  驚承訃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無不同深惋惜。  (十一)贈物  奉呈薄資,尚望笑納為幸。  區區小物兩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曬納。  所奉禮品雖微不足道,但物輕情意重,望勿嫌棄。  千里鵝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納。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為數甚微,將意而已。  (十二)請教  風雨同舟,願聞明教。  倘蒙見教,沒齒不忘,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倘承不吝賜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時賜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時賜教言為禱。  一切懇請詳示,萬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隨時賜示為盼。  倘有所聞,尚祈見告,俾資改進,不勝為盼。  (十三)商討  愚直之言,尚祈嘉納。  蒙雅愛,瀝膽直諫。  叨稱至好,故敢緘阻,草瀝數行,請鑒納。  相見以誠,請恕不謙。  微開之言,幸無見闊,不勝大願。  叨在契末,斗膽直陳,伏維朗照,不盡縷衷。  吾敬先生,尤愛真理,故秉筆直陳,希原諒之為禱。  緣承下詢,草復寸箋,種種尚須斟酌之處,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屢承下問,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懷,萬乞曲矛諒察為幸。  (十四)結束  匆此先復,余容後稟。  鐵此布臆,余容續陳。  臨書倉促,不盡欲言。  日來事冗,恕不多敘。  書不盡意,余言後續。  草率書此,祈恕不恭。  馳函寓意,佇望示復。  匆此草就,不成文進,原宥是幸。  忙中即書,言不由衷,不足之處,恕見諒。  禮貌用語  初次見面曰:久仰;  好久不見曰:久違;  請人原諒曰:包涵;  請人收禮曰:笑納;  向人詢問曰:動問;  表示謝意曰:多謝;  別人慾行曰:慢走;  請受邀請曰:賞光;  領受情誼曰:承情;  分手告別曰:回見;  晚上道別曰:晚安;  未能親迎曰:失迎;  禮貌不周曰:失敬;  要求回信曰:賜復;  請人指教曰:賜教;  徵求意見曰:不吝;  拜託答謝曰:有勞;  請人任職曰:屈就;  受人指教曰:叼教;  請主人別送行:止步;  自己作品給別人看:教正、斧正;  請求接受贈品曰:賞臉;  動問長輩年歲曰:高壽、貴庚;  有話對人說:打擾;  讀者給編輯部:敬頌編安;  晚輩給長輩:順頌安康;  長輩對晚輩:順致安好;  平級機關間:特此函達;  「x x」之交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貴賤;(《聊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間的交往;(《廉藺列傳》)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刎頸之交:即使掉腦袋也不變心;(《廉藺列傳》)  再世之交:與人父子兩代都結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計年歲長幼以才能德行為主的交往;  竹馬之交:幼年男女之間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義的朋友;  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許不分形跡;  金石之交:交誼深厚、如金石般堅固; 金蘭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結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朋友;  貧賤之交:貧困時結交的朋友; 詩文之交:以詩文往來結交的朋友  石交:交誼堅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x x」之年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尚在襁褓,初知發笑,(嬰幼兒); (2~3歲)  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牙,長出新牙,(七八歲間);  髫年:女孩七歲  齠年:男孩八歲  垂髫:童子未冠,頭髮下垂謂之齠;  總角:角,小髻。總,束髮上分,人之童年;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禮記》「人生十年月幼學」;  豆蔻:「娉娉婷婷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13~15  舞象之年:15~20  金釵之年:12歲(女孩)  及笄:《禮記》「女子十又五而笄」(結髮為笄,表成年);  束髮:男孩成童,束髮為髻;  破瓜(碧玉年華):瓜拆開為「二八」,二八相加或相乘,謂女子十六或六十四歲;  桃李年華:20歲(女)  花信年華:24歲(女)  弱冠:《禮記》「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結髮加冠,體且未壯。  而立:《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成立:「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人之成年;  不惑:《論語》「四十而不惑」(明辨不疑)  強仕:《禮記》四十曰強仕;  知非:《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人之五十;  天命:《論語》「五十而知天命;」  及艾:《禮記》「五十曰艾」(發白如艾);  杖行:《禮記》「五十杖於家」  耆艾:《禮記》「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人之五六十歲;  花甲:人之六十;  耳順:《禮記》「六十而耳順」(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  垂老:《垂老別》,人之將老;  桑榆:《後漢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天黃昏,喻人之將老);  耆老:《國語》「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人之六七十歲;  古稀: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  遲暮:杜甫「遲暮少寢食,」人之將老;  皓首:《後漢書》「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眉壽:《詩經》「此為春酒,以介眉壽」(秀眉,壽者相稱,人之長壽。  風燭:風中之燭、隨時可滅,人之殘年。  耄耋:「七耄八耋」,人之七八十歲;  鮐(tái)背:「九十鮐背」  白壽:「白」為「百」缺一,人之九十九。  壽民:「清代稱百歲老人為壽民」  期頤:《禮記》百年曰期頤


推薦閱讀:

讀詩常識
子宮肌瘤是怎麼引起的 子宮肌瘤的護理常識
應該知道的常識
什麼是翡翠什麼是玉,他們區別在哪,必懂的常識
這些錯誤的「健身常識」,你是不是一直遵守?

TAG:中國 | 常識 | 古代 | 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