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真法師:徹悟人生 第七個故事

(第七個故事)

  舍利弗和大目犍連,是從小很要好的朋友,兩人友情深厚。舍利弗天資聰明,才華不凡。目犍連生性豪爽,氣質高貴。兩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互相承諾,從不失約。後來,他們一齊離俗修道,尋找悟道的入門。找了很久,沒有找到一點線索。他們只好去問自己的師父刪闍那。他的師父說:「我從修道以來,已經過了許多年了,到底有沒有悟到成果呢?我自己也很懷疑。如果有的話,我算不算得道了呢?這種事連我自己也不知道,而且,實際上我也沒有得道。」有一天,師父生病了,舍利弗和目犍連都站在病床前。師父已經奄奄一息。這時師父凄然一笑。兩人都問師父的笑代表什麼意思?師父說:「世俗中眾生的肉眼不識真實,全被恩愛害慘了。從前,我看過金地國國王死時,他的王后自動跳入燃燒的火中陪葬,希望以後還能出生到同一處(世世為夫妻),但因兩人的行為和報應各有不同,很難同生一處的。」兩人同時用筆記下了師父的這番話,想試試師父所說是不是真實?後來,金地國有商人迢迢千里來到摩伽陀國,兩人一面查閱當初的記錄,一面詢問求證,果然證實了師父當年所說不虛。於是,兩人才慨然說:「我們太多疑了,師父並沒有把這種事隱瞞起來呀。」兩人就互相發誓說:「以後誰若先聽到甘露法味,一定要通知對方,一塊兒去求法。」

  這一天,佛陀帶領他的眾弟子們來到王舍城,在竹林休息。舍利弗和目犍連聽說佛陀來了,也曾到處打聽關於佛陀的消息。

  剛巧阿說示(Assaji),佛陀最初的弟子五比丘之一。漢譯又譯為「馬勝」)披著袈裟,托著鐵缽,進城來行乞。舍利弗見他容貌威儀,不同尋常,氣質高雅,靜默無語,忍不住跟著他走。走了一段路,還是主動上前問道:「請問你是誰的弟子呀?令師是怎樣的人呢?」馬勝比丘說:「家師是釋迦族的太子,因為厭惡生老病死的苦惱,離開王宮,出家學道,後來悟得無上正覺。」舍利弗說:「可不可以把令師所教的內容,說一點給我聽聽呢?」馬勝比丘就對他說了一偈:                   諸法因緣生,                   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註:這一首著名的緣起偈,包括了三層含義:一、諸法是存在的——這是俗諦。二、諸法雖然存在,但從因緣而生,因緣滅,法亦滅,所以不是真的存在,而是假的存在——這是真諦。三、諸法雖然是假的存在,不真實的存在,但是有名字——這是假諦,亦即中道諦。三諦盡在其中。)

  舍利弗聽完這首偈子,即時得到一種覺悟,趕緊回來告訴目犍連。目犍連看到舍利弗表情興奮,充滿法喜的樣子,忍不住問道:「是不是你已得到甘露法味了?快說給我聽呀!」舍利弗把剛才聽到的這首緣起偈,說給目犍連聽了。目犍連說:「請你再說一遍,好嗎?」舍利弗又說一遍。目犍連當下也獲得了一種初步的覺悟。這樣,兩人就一起跑來皈依了佛陀。不但兩人皈依、受戒,成了佛的弟子,而且,又率領了他們原來的二百五十位弟子一起來皈依了佛陀。

  後來佛又為舍利弗講解了《般若波羅密多》的甚深妙法,這是後話了。

                     ——《因果經》、《大智度論》

般若的全稱,是般若波羅密多(prajnaparnmita)。《大智度論》卷一百云:「般若波羅密是諸佛之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般若波羅密。」般若——這一智慧,當然不是指世俗的聰明智慧。而是指用般若觀來觀察諸法實相。世間一切事物,均為因緣所生,緣起緣滅,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所以叫性空。但空非虛無,自性雖空,仍現現象,現則是幻有。只有般若才真把握了諸法真如實際。只有獲得般若智慧,才能破除無明。「無生無滅,無住無得,無相無礙」。「方便」與「性空」是般若空觀的兩大組成部分。我們可以運用世間法的認識(方便),來提高對世間一切事物的理解,從而把握諸法實相,了知性空。

推薦閱讀:

凈宗法師:彌陀救度眾生心情急迫
凈空老法師開示:總須宿過全消,方得解脫也
凈空法師: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個佛是誰?是自性彌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五六一卷——第五七0卷
僧禪法師:慧開禪師與《無門關》

TAG:人生 | 故事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