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電影的20個經典鏡頭: 無法用語言去形容
「我認為有一種導演是優秀的——生活中很多感受或狀態,我們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去形容,但他卻能用電影語言這種形式準確地表現出來,並觸動人的心靈。」這是姜文對自己電影語言的一次總結。他的電影從來不缺少驚喜,他的電影語言和他的人一樣,充滿了霸氣外露的勇敢和果斷。這勇敢和果斷表現在鏡頭上,是毫不拖泥帶水的快速節奏與永遠都在運動的人物和場景。「無窮動」是姜文鏡頭語言的主題。
《陽光燦爛的日子》:
浪漫騎士的柔光劍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部鏡頭語言並不成熟的電影處女作,姜文在其中所表達出的嘗試,具有挑逗的試探感。在顧長衛充滿柔光的鏡頭,以及浪漫憂愁的《鄉村騎士》的音樂聲中,姜文用偏黃的色調和詩意爛漫的中景運用,向觀眾展示了青春期每一個人都有過的氤氳之夢。
1
00 :05 :03——00 :06 :20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姜文和攝影師顧長衛兩個風格迥異的電影人,在一起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鏡頭語言。顧長衛擅長的柔光,大量的運用在電影中。這讓《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鏡頭語言,具有緩慢柔情的氣息。在這組鏡頭中,奔跑是上半段的主要內容。隨著主人公奔跑的跟拍鏡頭,洋溢著青春濃烈的快樂氣息。鏡頭的下半段,是一個固定機位的長鏡頭。幾位年幼的小演員在一起比賽看誰扔的書包更高,當最後飾演幼年馬小軍的演員扔出書包後,鏡頭裡的幾位演員望著天空發起了呆。姜文罕見的將鏡頭對準了空置的天空,湛藍色的天空下突然出現了剛才馬小軍扔出去的書包。在仰拍的慢鏡頭下,書包緩緩落下,接住書包的是已經青年的主人公。以扔書包事件形成的轉場,巧妙地化解了時空轉換造成的不真實感。
2
00 :18 :20——00 :22 :35
在第二組鏡頭裡,馬小軍第一次看到了電影中的女主演米蘭。姜文為這次相遇做足了鋪墊,他讓馬小軍進入米蘭家之前,用紅色的辣椒布景、強烈的陽光和馬小軍臉上的熱汗形成了影像上的緊迫感。鏡頭隨著馬小軍進入米蘭家,而開始頻繁出現半全景的鏡頭。當馬小軍拿著望遠鏡看到米蘭照片的殘影時,姜文先讓馮小剛飾演的胡老師在望遠鏡的圓形鏡頭裡出演了一出猥瑣劇。這前後反差明顯的對比,配合上從模糊到清晰,從遠景到特寫的鏡頭變化,讓馬小軍對米蘭的一見鍾情既可信,又具有戲劇性的趣味。
3
00 :28 :45——00 :30 :48
整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這組鏡頭堪稱是最為優美和富有詩意的。在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的音樂聲中,馬小軍在黃昏的橙黃色夕陽中行走於高聳的屋頂上。姜文讓顧長衛的鏡頭保持著緩慢的移動,它用中景的距離展示著陷入愛情彷徨中的馬小軍。像「鐵皮屋頂上的貓」的馬小軍,在姜文浪漫的鏡頭語言下,孤獨的剪影中置於畫面里。這是極其煽情的鏡頭處理,它彰顯了姜文柔情萬丈的另一面。
4
00 :56 :44——01 :00 :40
這場動人心魄的群戲, 以火車突然駛過鐵軌的仰拍鏡頭開始。姜文非常喜歡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設置仰拍的視角,這樣的視角強調了主角馬小軍年青、好奇的心理活動。在決定要毆鬥的兩撥人向著鏡頭推進時,姜文採用了類似魚眼鏡頭的拍攝手法。在「小壞蛋」和要毆鬥的雙方談話時,環境音被安靜取代。鏡頭在馬小軍等人的臉上、滿車的磚頭鐵棍上停留著,遠處的三個人不知道在談什麼,緊張的情緒隨著大螞蟻的槍走火而引向高潮。此時正巧一輛火車經過鐵軌,火車行進的聲音成功營造了慌亂的情緒。但這情緒很快被壓制下去,兩方人馬因為小壞蛋的說和,並沒有打起來。鏡頭此時一轉,在金色為主色調的莫斯科餐廳里,小壞蛋像身後的毛澤東一樣被孩子們扔到了空中。
5
01 :59 :44——02 :03 :59
《陽光燦爛的日子》結尾,馬小軍一個人光腳騎著車走在北京文革時期空曠的衚衕里。鏡頭從他騎著自行車的腳一轉,馬小軍踩著游泳池的樓梯,站在了高高的跳台上。姜文讓馬小軍俯瞰著游泳池下的人們,這是整部電影中少有的幾個俯拍鏡頭。馬小軍一躍而下,在蔚藍色的水中,他以為岸上的同伴們會伸手去拉他出去,卻沒想到迎接他的是幾隻腳。姜文在此使用了主觀鏡頭,同伴們嬉笑的面孔和伸出來的醜陋的腳,讓馬小軍的青春在此時畫上了句號。鏡頭最後停留在馬小軍一個人躺在游泳池的遠景上,馬小軍像死了一樣,整部電影到此掐斷了一切有關美好的回憶。
《鬼子來了》:
黑白色的躁動之心
姜文曾說「拍電影就像釀酒」,《鬼子來了》堪稱姜文所釀的最烈的烈酒。他用紀錄片一般晃動的鏡頭,大量的臉部特寫和黑白色的殘酷影像,創造了有史以來最真實的抗戰電影。「中國有太多的電影在靠色彩、靠美術、靠虛偽來渲染氣氛,這些電影剝去了包裝後變成了空殼」,在《鬼子來了》里,姜文完全將裝飾性的畫面連根切斷,他用最簡單的方式講述著並不簡單的故事,黑白色的影像世界裡,躁動是唯一的核心。
1
00 :03 :41——00 :07 :15
《鬼子來了》一開場,便是黑夜裡一個女人的腳。由局部到整體的拍攝手法是姜文所擅長的,他用腳這個人體最具挑逗的部位來開始,製造荒誕效果的意圖非常明顯。而魚兒和馬大三互相爭執點不點燈,也為黑暗和光明、暗處和明處的對比關係做足了鋪墊。當馬大三聽到敲門聲後,和他對話的「我」在鏡頭中是以窗戶紙作為形象。拿槍頂著馬大三的「我」,從窗紙變成了一把象徵壓迫力量的手槍。在「我」走後,鏡頭對著被軍刀撕開的窗紙微微晃動,明(馬大三)暗(「我」)之間的反差到此時達到了極致。
2
00 :28 :45——00 :36 :41
大年三十, 是「 我」 回來取俘虜的日子。馬大三和魚兒如釋重負,兩個人在溫暖的光照中包著餃子。這場戲是從手開始的,依然是局部到整體的鏡頭運轉方式。在煮好餃子送到地窖時,剛才屋內溫暖的光線變成了日軍炮樓的探照燈。探照燈比之剛才的燈光要明亮,但也更為刺眼。兩個光照的區別,讓這場戲的輕鬆感懸至於懸念之上。姜文等人來到地窖時,花屋小五郎與翻譯官想像著馬大三和村裡人變成了日本武士,這段喜劇感極強的片段,頗像黑澤明的《七武士》。姜文在致敬的同時,不忘把鏡頭的移動速度變慢,以增強夢幻感。這段鏡頭以水面上日軍炮船的行駛聲結束,標誌著馬大三陷入了新的一輪危機之中。
3
00 :44 :25——00 :51 :48
在一片漆黑中,台詞快速的響起。隨著角色的訴說,鏡頭繞著每一個出場人物轉了一圈。轉了這一圈後,每個被轉到的人都在說話。這之後姜文還採用了半圈和反轉的方式表現人物熱烈討論的氣氛,魚兒的父親偶爾突然的以癲狂形象出現,沒有緩解反而加深了緊張感。五舅姥爺以黃豆和紅豆的方式進行抓鬮,在黑白色對比明顯的顏色對比下,食物這個意象一直都延續在姜文的鏡頭裡。另外一個重要的意象是水,整場戲中馬大三不斷的喝水,喝水這個動作幫助姜文外化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活動。
4
01 :12 :10——01 :16 :01
「一刀劉」在淡淡的薄霧中閃現在畫面里,他倒坐著車,一臉怡然自得地抽著煙。鏡頭在一刀劉選去的背影中,跳轉成主觀的第一人稱鏡頭,伴隨著日本兵和翻譯官互相竊竊私語的聲音,長城的城牆迷宮一樣在觀眾眼前延展開來。處在明亮中的兩個俘虜,在姜文的鏡頭下變得命運叵測。而在展現一刀劉殺人的高潮情節時,姜文運用了欲蓋彌彰的方式,以一刀劉不斷的移動和觀看者視角與第三者視角的反覆變化,來突出一刀劉殺人時的儀式感與不安感。當殺人失敗時,一刀劉又變成了觀看者,看著跑來蹦去的「死人」。這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的切換運用,技巧性的讓這場戲成為了電影中最離奇的故事。
5
02 :11 :27——02 :19 :24
《鬼子來了》的結尾,堪稱中國電影史上最富有悲劇氣息的結尾。姜文曾說「整部電影的黑白色調就是為了結尾的紅色服務」,在花屋小五郎要斬殺姜文之前,一個人從圍觀的高牆上摔了下來,而一隻豬也從門裡擠了出去。這悲劇中摻雜著喜劇的把戲,姜文一直玩到了最後。但此時喜劇已經有了悲劇內核,花屋小五郎用水清洗刀和試探性的揮舞,都讓觀眾的心一次次揪緊。當刀砍下來的一瞬間,姜文將鏡頭變成了馬大三的主觀視角。隨著畫面的滾動,黑白色的畫面突然由綠色開始,變成了彩色。清晰的畫面中,花屋小五郎正在交刀。姜文把整部電影的最後一刻凝結在紅色的人頭上,略帶笑意的人頭在一片殷紅里漸漸消逝。
《太陽照常升起》:
超現實主義的夢境
《太陽照常升起》的鏡頭語言是姜文所有電影里最為極端的,他一改《鬼子來了》里強烈的影像現實風格,讓其被絢爛迷濛的夢幻般的畫面替代。《太陽照常升起》裡面的超現實主義比比皆是,這不僅體現在情節和表演上,在鏡頭語言中也同樣如此。大塊兒的色調和三段不同風格的影像片段,共同打造了電影錯綜複雜的影像關係。姜文曾說這一輩子只會拍攝一部這樣的電影,他是在和上帝說話。在和上帝說話的過程中,姜文同樣運用了上帝的語言。
1
00 :00 :10——00 :02 :13
《太陽照常升起》以行進的火車作為視點,火車看著地面上鋪滿鮮花的鐵軌,鐵軌稍縱即逝,鏡頭的視角開始又變成了貓狗一般的低視點。電影中「瘋媽」的一雙粉腳出現在鏡頭裡,姜文在自己的第三部電影中,再次用腳作為了一段戲的開始。鏡頭隨著瘋媽腳的移動而移動著,從腳到鞋子的轉換,姜文穿插了一段天空中雲朵的鏡頭。這樣無意義的穿插,從電影一開始就讓其具有詩歌的特徵。一排長著魚眼的布鞋,以及紅色的鞋身讓這段戲的色彩構圖具有鮮明的色彩衝突。瘋媽追逐兒子的鏡頭,以瘋媽、兒子和討債人的三個鏡頭變換為表現形式,從行走到奔跑,瘋媽和兒子的性格特點均在這場戲中展露無遺。
2
00 :20 :19——00 :22 :27
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里,特別喜愛以水作為表現人物的媒介物。在這段戲的開場,兒子在臉盤的水影中看到了母親,然後捧起映著母親的這捧水洗了把臉。他每洗一次臉,都會出現瘋媽可能突然消失的懸念。姜文重複性的拍攝著天窗和樓梯口,增強著瘋媽可能要消失的暗示。瘋媽真的消失後,兒子驚慌的在姜文的前置鏡頭前跑來跑去。他所到的每一個瘋媽經常去的所在,都充滿了牛、羊等家畜。這些家畜多以近景鏡頭來烘托出離奇的效果。當瘋媽出現在河邊時,她踩著草甸移動的畫面,搭配上紅色的上衣,超現實的基調越來越濃。
3
00 :34 :48——00 :36 :47
在瘋媽的臉淡淡消退的畫面里,閃現了《太陽照常升起》第一段故事的結尾。兒子在河邊看到了瘋媽的鞋子、衣服和褲子,它們正在隨著水流緩緩漂動。姜文故意將鞋子放在了衣服的第一位置,讓其從背景中突出出來。在衣服流經橋下時,姜文還運用了窺視的視角,讓這段代表瘋媽死亡的片段完全看不出任何憂鬱的傾向,反而具有一波強似一波的空茫。隨著瘋媽衣服位置的混亂,第二段故事中黃秋生飾演的角色未見人先聞聲。整個第一段故事的結尾,以兩次時空的變換作為了開始和結束。
4
00 :42 :01——00 :44 :24
梁老師前往露天電影院去看電影,姜文以他的後背作為開始,讓這場戲以陰影作為主要的畫面場景。影中影的形式讓電影現實中的事情更加撲朔迷離,和第一段兒子看瘋媽的方式相同,有些觀眾是在水面的倒影里在觀看電影。這樣多次強調的鏡頭,表明了導演想要告訴觀眾電影和生活本身如影似夢的意圖。在有人突然喊起「抓流氓」後,姜文沒有按照慣常的電影拍攝手法展現梁老師的逃跑,而是著重表現了群眾的追。姜文用無數的腿和手電筒光光圈,另闢蹊徑的利用了光的集群來彰顯群眾力量的可怕。沒有一個群眾在電影中露出猙獰,姜文只憑藉腿和光便把一切猙獰全部表露無遺。
5
01 :42 :01——01 :48 :04
《太陽照常升起》曾被稱為姜文最難懂的電影,難懂的原因在於姜文在電影中打亂了故事的順序,並且在電影中添設了諸多細節信息,這些信息稍一遺漏,便無法串聯起整個故事。在唐雨林和妻子的新婚舞會上,火焰成為了姜文鏡頭主要的捕捉對象。從一堆火開始,然後是一群火,最後是著了火飛上了天的帳篷。在飛舞的燃燒的帳篷後面,引來了一輛噴吐濃煙的火車。黃秋生扮演的梁老師在人群中摸著女生的屁股,瘋媽在火車裡艱難的生著兒子,兩個時空中的角色在此匯合。瘋媽的影像隨著火車移動而忽亮忽暗,這一明一暗間孩子便出生了。姜文用首尾呼應的方式再現了布滿鮮花的鐵軌,《太陽照常升起》在姜文超現實的軌道中停止了前進。開頭段落一樣,強調著故事的不可信和傳奇性質。臉部特寫和中景的調度,讓個體和整體的關係明晰又確切。
《讓子彈飛》:
飛一般的影像快感
《讓子彈飛》具有的最大特色,是像飛一般的影像節奏。這樣快速的節奏是姜文電影最明顯的標誌,幾乎沒有間隔的鏡頭切換和人物永遠在動的畫面, 使《讓子彈飛》達到了姜文電影節奏感上的最大化。在《讓子彈飛》里,你看不到之前姜文作品中的柔情和適度的緩慢,姜文給鏡頭上了發條,讓其把速度和馬力開到最大。從電影的第一分鐘到最後一刻,讓人眼花繚亂的鏡頭衝鋒槍一般從未停止。
1
00 :00 :22——00 :04 :44
《讓子彈飛》集合了姜文目前最為精到的電影語言,同時這些電影語言又融合了當下流行的商業化鏡頭運作方式。電影以一隻飛翔在藍天之上的雄鷹開始,隨即鋪展在畫面上的依舊是姜文所最喜愛的鐵軌。一個頭出現在鐵軌上正在傾聽,這次姜文從整體到局部的顛覆了自己一把。湯師爺所在的火車被馬拉著走入鏡頭,火車裡那碩大的銅質火鍋,讓整個鏡頭具有了荒誕的意味。隨即出現的以槍瞄準為視角的鏡頭,連接上迅猛的射擊畫面,一下子便把電影的基調從荒誕拉到了雄性荷爾蒙瀰漫的勇猛中。姜文難得的在這段戲的最後用了一個特技鏡頭,火車飛上天空的畫面,紅、藍、白三色的色差,讓最後這個鏡頭具有不真實感。
2
00 :17 :20——00 :18 :40
張麻子和黃四郎之間的第一次衝突,來自於姜武扮演的「武舉人」。事件的起因來源於一面大鼓,鼓掙脫了纏繞的草藤在街上滾動時,鏡頭從正面、側面以及後面三個角度進行拍攝。姜文在這三個角度之外,還偶發性的拍攝了一下電影中的教堂。這樣偶發的鏡頭是姜文喜愛的拍攝方式,它讓電影的緊張感總是處於被消解和被強調的兩種狀態里。當小販被武舉人毆打時,沒有表現出小販如何挨打,而著重展現他摔打在鼓面上的形態。最後鼓面裂開,武舉人的毆打也結束了。
3
00 :30 :58——00 :32 :43
這組鏡頭是《讓子彈飛》中最具有創意的鏡頭之一。姜文用一個不動的鏡頭,展現了眾多主角的人物性格。幾個角色按照一定的順序出現在畫面中,而畫面是以「小六子」的墓碑作為主觀鏡頭表現的。幾個角色的台詞基本上一致,卻又有著細節上的不同。紅白色玫瑰花的顏色搭配加上小六子墓碑的形狀,像電影的狗一般的低視點。電影中「瘋媽」的一雙粉腳出現在鏡頭裡,姜文在自己的第三部電影中,再次用腳作為了一段戲的開始。鏡頭隨著瘋媽腳的移動而移動著,從腳到鞋子的轉換,姜文穿插了一段天空中雲朵的鏡頭。這樣無意義的穿插,從電影一開始就讓其具有詩歌的特徵。一排長著魚眼的布鞋,以及紅色的鞋身讓這段戲的色彩構圖具有鮮明的色彩衝突。瘋媽追逐兒子的鏡頭,以瘋媽、兒子和討債人的三個鏡頭變換為表現形式,從行走到奔跑,瘋媽和兒子的性格特點均在這場戲中展露無遺。
4
00 :34 :00——00 :45 :56
整部《讓子彈飛》的高潮,便是張麻子、湯師爺和黃四郎的「鴻門宴」。這場戲以一張高大的鐵門開啟作為開始,高聳的亮著紅色燈光的塔樓里,三位電影中的主要角色開始了巔峰般的斗心鬥智。姜文讓整場戲的開場氣勢磅礴。值得一提的是,整場戲中,鏡頭一直在時停時靜的轉動。這個轉動的方向一直都是從左往右轉動,以張麻子開始,黃四郎居中而湯師爺殿後。這也明確的告訴了觀眾三個人的關係,轉動的鏡頭只有在人物談話談到高潮時才會靜止,然後隨著話題的轉移而再次轉動起來。小販、武舉人等人的死亡,點綴在談話的間隙,增加了電影的緊迫氣息。
5
01 :46 :46——01 :54 :11
姜文在《讓子彈飛》里,不斷重複著一些場景和話語。每一個鏡頭經過重複之後,便會形成比較直觀的畫面強調。姜文三次在空曠的街道上發錢、發槍,鏡頭都在重複性的拍攝女性擊鼓、街道上鋪滿的物品和帷帳、打麻將的四位老人等場景,這些場景對於電影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女性擊鼓渲染氣氛,街道上鋪滿的物品代表群眾的反應,而打麻將的四位老人則是群眾反應的直觀結果。在張麻子最後召喚群眾跟著他去殺黃四郎時,轉動的鏡頭改為從右向左。在這組鏡頭裡,不斷出現一群鵝。這群鵝象徵著蠢笨的群眾,最後也只有它們跟著張麻子一行人來到了黃四郎家門口。 C
推薦閱讀:
※俄羅斯冷戰後最大閱兵式精彩鏡頭(圖)
※實拍:用鏡頭記錄母愛
※【攝影】用鏡頭講述金融故事——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主席徐波訪談
※直擊:外國人拍下的中國9大震撼鏡頭
※震撼:鏡頭裡的第二次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