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家真傳拳術--孔維濤

內家真傳拳術卷首語拳學一途,自古習者眾,成者稀。令今人感嘆,拳術大不如昔。殊不知凡世間技藝,如書法、繪畫、醫術、音律等概莫如此。故有古語云:習者如過江之卿,成者如鳳毛麟角。究其源頭,在於「法財侶地慧」五字。其中,法為第一要旨。唐韓愈《師說》曰:「古人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春秋曾子《曾子》曰:「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其言皆為一個「師」字,拜師學藝等同於轉世投胎,師者的能力,關乎自身後天技藝水平。余自幼學拳,經師多位後幸拜明師,得窺內家拳法奧秘。年過中旬,自感人生短暫,不願獨抱碧玉,為門下徒眾和尋覓真傳拳術者,於拳理增進了解,故將所得所悟,通過錄音整理成文,希翼能為助力後學貢獻綿力,以不負師門授藝之恩。回首往事,至此隨師習拳九年,拜入師門已八年有餘,期間由青年到中年,從結婚到生子,人生變故頗多。拳學與心境雖有所得,但自感鍛煉懈怠,有愧於師。限於自身技藝水平,加之全憑一時記憶所述,不善文采掛一漏萬,難免有不妥之處,望諸君見諒。 孔維濤 「三劈不如一站」、「萬法出自三體式」,劈拳為五行拳的母拳,三體式在形意拳中佔據核心位置。三體式是入門第一個學習的內容,相當於高樓地基。換句話說,三體式練錯了,形意拳全部都錯了。所以三體式是形意拳的重中之重,秘中之秘。王薌齋創立大成拳,核心是形意拳的樁功和手法,在這基礎上加上了太極和八卦。形意拳要領是「身成六象」:雞腿、龍腰、熊膀、鷹捉、雷聲、虎抱頭。雞腿,說的是一條腿的平衡能力。因為你一條腿支持的時候成單重狀態,此時重心都在一條腿上,前後左右縱跳起伏。不論身體做任何動作,只要掌握雞腿,重心就不會失掉。重心不失掉,別人攻擊你時就能從容躲閃,你攻擊就有充足的勁力。中國傳統拳術核心之一就是練習對重心的控制力,形意拳練的是重心的轉換。如何掌握重心,最有效最簡單的是控制兩條腿的重心的分配。以三體式為例,入門的五五樁是為了練習重心穩固。方便初學者內氣下沉,更快的練出沉勁。後期要練「推山按虎」三體式樁的時候,練得是活樁。此時你根據兩隻腳重心的變化,來體會擰腰轉胯時身上勁力的變化。練習時感受力量在兩條腿之間來回反彈,就像周身反彈一樣,這就是雞腿在三體式里的具體表現。形意拳和心意六合拳同樣來自心意拳。心意拳的入門功法就是溜雞腿。雖然與形意拳的雞腿練習方法略有不同,但是效果一樣。由此可見雞腿在拳術中的重要作用,是核心中的核心。形意拳的雞腿練習第一要旨是要練出「趟勁」。顧名思義,要把對手趟出去。用形意拳的話說是要把對手撞出去。拳術發勁,猶如巨炮擊發。炮彈的射程射速取決於支架的堅固程度,而不是取決於炸藥威力。雞腿強化的是人發勁的支撐力,相當於巨炮的支架。如果發勁時腿軟了,力量就不會傳遞到胯、肩、肘、手。所以雞腿掌握的好壞就可以評判一個人對拳術的掌握程度。因為它是發勁的第一環節,是基礎的基礎。龍身之靈感取自傳說中龍的翻雲駕霧 翻騰之能,在練拳及實戰中動作看似很小其實威力極大,動作沒有那麼多稜角,其中奧妙是有身法在裡面,龍身不只是練習擰腰轉胯更重要的是練習身法,龍身中不僅有前後的勁力,更有上下左右的勁力。在習練中不要僅僅把龍身作為一種動作,而要把其作為一種永遠的目標來追求。前進時能發力打人,後退亦能打人。舉例:如形意拳五行連環中最後一個撤步橫拳,即使向後撤步亦能前後撕扯打出勁力。舉例如並步崩拳向下沉能打人,但是沉下去往上發亦能打人,就是勁力方向不同。形意拳龍身要求有各個方向的勁力,但是練拳時總以沉勁為主,理解龍身對靈活身法勁力提升有決定性作用。五行連環是形意拳中主要的套路,各個門派之間相差不大,那是因為此套路對體會形意拳身成六象很有作用,在練習時可以適當慢練體會六個方向中勁力。首先明白一點,熊膀不僅僅是肩膀這一關節,而是加後背肩胛骨這一整塊骨骼和肌肉。肩膀靈活對出拳速度和勁力有巨大的幫助。在通背拳「搖根」中很容易體會,即使在拳擊散打比賽前,參賽選手多會做放鬆肩膀的準備活動亦是為了活膀。在拳諺中有「寧挨十拳不挨一掌,寧挨十掌不挨一肘」的說法,形意拳從勁力方面來分析,勁力從根節的根節即丹田發出經中節傳達到肩,即稍節的根節,然後再傳到肘傳到手,因為勁力的傳導勢必存在勁力散失,所以用肩打人亦是會有很大的力量,同時是近身打人的很好選擇。肘打考得也是熊膀的勁力。形意拳在站樁時要求「抻肩」亦是為了抻筋拔骨,將筋骨橫向拉長,而在練拳及實戰時調膀能使胳膊往前多出「一拳」的距離,亦可在實戰中使用後膀往後抽緊接著上步往前打的動作。形意拳以拳為主,即上肢主要是梢節。身成六象中鷹捉即是描述拳的用法,六象中鷹捉也是唯一描述拳的要領,「把把如鷹捉」中「把」為河南方言,作為名詞是巴掌,作為動詞是一手,意思是每手如鷹捉的意思,對形意拳的使用至關重要,「招打一」是形意拳的技擊特點,進攻同時防守即需要鷹捉這一特點來實現。拳譜講「起如鋼銼,落如鉤桿。」中鉤桿即鷹捉,鉤即往回鉤掛。對人之梢節而言,手如鉤,胳膊如桿。實戰中鉤掛對手一般鉤掛對手上肢,對形意拳來說攻即是守,守即是攻,攻防一體。南北拳種由於地域氣候差異,北方人一年中大部分時間穿長袖,形成要麼以速度擊打要害,如通背拳、劈掛拳。要麼以穿透力擊打身體的風格,如八極拳、形意拳。形意拳打法起如鋼銼,一手旋轉攻擊對方,落如鉤桿,同時另一手鉤掛對方。形意拳中鷹捉講究「出手不空回」,通背中鉤摟亦是如此。、不是死抓是撕扯,可掛住對手小臂、手腕或者頭部,舉例如右手鑽拳時,左手搬扣,接著左手可以鉤掛對手手部或者頭部。鷹捉的優勢是鉤掛控制對手的時候,對手不可能往後躲閃,同時擊打對手時吃力大。身成六象不僅關係到實戰技術,在日常單操練習中亦要有鷹捉意識,例如在練習五行拳時不僅要有撕扯、擰裹還要有鉤掛。雷音為什麼叫雷?就是有象形取意的意思,「聞者聲若小雷」聽到的人好像聽到天上打了個小的雷。雷音是短促有力的聲音,不是深長的聲音。還有種說法就是說雷音就像天上下雨前的滾雷。兩者都是一種東西,區別就是,滾雷含而不發,就好像是家裡的貓或者狗肚子里的聲音一樣。用手摸背,能感覺到高頻的漲縮,這是雷音的初級階段。炸雷說的是發勁的一瞬間,聲音越短,勁力越大。聲音是在什麼地方出呢?就像我們去KTV唱歌,一個人唱歌時間過長,第二天起來,有的人嗓子都啞了。你看唱美聲或者歌劇的歌唱家,演唱會一晚上,第二天什麼事都沒有。你師爺以前在武術萬維網上的網名叫做鐵羅漢,很喜歡京劇。以前我上班回來的時候就見到你師爺放著很大聲音的京劇在練拳。我就很不理解,要關了。師爺正在興頭上就跟我講了雷音的發聲。師爺給我唱了一個音,我感覺像是在額頭髮聲。師爺又唱了一個,這次感覺是在腦後發聲。我們練拳的雷音和京劇發聲很相似。以前問你們師爺,練拳用到的丹田氣和唱歌用的丹田有什麼區別。你師爺說沒什麼區別。傳統美聲里,你能感覺到一種力量。我們練拳也一樣,你功力淺,聽到的聲音有無力感。功力深,聲音就堅實。我們練拳有氣口,氣口的意思就是,讓你知道什麼時候呼,什麼時候吸。聲樂裡面叫偷氣。從這方面講,練拳對唱歌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用這個聲音,以聲促力。聲音不是從鼻腔或者口腔主動發出聲音,而是氣流從丹田發出,到達鼻子或者口,被動的發出聲音。最簡單的體會方式就是去搬重物發聲。需要注意的是,你練這個聲音的時候要用武火。身體一定要往下沉住,不要有很大起伏.就像唱美聲的都是站在原地唱,最多就是動動手,否則氣息就全亂了。在這種情況下才能體會到。但是我們不是一直站著不動,等你體會到,練出來,再慢慢應用到動作中。拳種里的一種共性就是氣息跟動作的配合。現在講虎豹頭。形意拳是象形取意的拳種,象其形取其意。虎豹在奔跑的時候是昂頭並且脖頸都保持一定的豎直狀態。學校里開運動會,大家衝刺是身體前傾,都是以頭為主帶領身體前傾。形意拳以槍化拳,打的都是槍的勁力。槍以突刺為主,雖然槍有攔扎拿三下,但是槍說到底就是兩下,圈槍和直刺。直刺是最快最難防的。拳譜上說:中平還需中平破,就說中平槍沒有別的防禦辦法,只能用中平槍去破,就看誰的速度快、時機把握的好。也就是說形意拳的核心手法是崩拳,這個動作就像直刺。虎抱頭的意義在於,形意拳每一項的要領既是局部要領,也是全身的要領。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就是說一個地方不對了,全身的勁力也就不對了。虎抱頭的意義是頭領身挺,只有你用頭領著,脖頸不能發軟,(在太極拳裡面叫做「虛領頂勁」),始終有適度的勁力存在。形意拳的以前進為主,頭前傾會引導你的重心,在往前邁步的一瞬間,你的加速度會更大,發出的勁力也會更猛。中國跤里有個要領叫做「變臉」。就是一瞬間把臉轉很大角度,頭是人的重心高的地方,所以在扭頭的時候,很容易帶動身體的重心。形意拳的每一拳在打的時候頭部都不是一動不動的。都有輕微轉動,頭部猛的調轉,重心就會調轉,就能帶動全身的勁力。虎抱頭的意義就在於這兩點,一是全身往前沖,能給來重心的衝勁,二就是左右的調轉,能再加上一層勁力。形意拳三體式形意拳說: 「三劈不如一站,萬法出自三體式。」拳術秘不外傳的是最低級的基本功。從古至今練拳的人,習者如過江之卿,成者鳳毛麟角。造成這樣的原因是,除了沒得到真傳以外,都是不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很多練武術的人和教拳的人都認為基本功很簡單,是拳術入門功法。教拳的人只教一次,就再也不管了。練拳的人每次練拳之前練上十分二十分鐘的基本功就開始練,甚至都不練習。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了最後大家的拳術水平都不高,最後學到的動作很多,但是一輩子拳術檔次就沒有提高。就好像我們學習寫字,每天寫一萬個字,最後你就能成為書法家嗎?事物是由量變到質變,道理是沒有錯,但是前提是量變是往質變的方向上發展的。就好像是學習書法,入門要練「永字八法」,「永」字有八筆,包含了漢字主要的八個筆畫,歷朝成名書法家無一不是花費數年的時間練筆畫。書法家每個漢字都單獨練過嗎?沒有,他們都是練幾百個漢字,等這些字體結構都掌握清楚了,其他字自然而然就寫好了。用到練拳上來說,形意拳你只要把這個樁站對了,在對的基礎上堅持練,功夫就會有很大的提高。然後把五行拳的劈拳練好,劈拳練好了,就相當於練好了「永」字八法,就好像一個書法家練了很多年的「永」字八法,現在隨便拿出一個字來寫,有可能他都不認識這個字,但是寫出來也比天天臨摹五千漢字的人寫的好。因為基本功比他好,字是由筆畫組成的,寫好筆畫的根本就是基本功。包括舞蹈也是,動作大家都會,成名的很少。就像練拳,會多少動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動作的質量。如何提高動作質量?核心就是三體式。三體式練好了,才能保證後面的一切練的好。就像蓋房子打地基,只有你打的是十層樓的地基,你才有可能把房子蓋到十層。但是你的地基是平房的地基,一輩子也就是蓋一層的房子,永遠也蓋不了第二層。也就是說,你蓋樓的高度不取決於你的房子有多麼豪華、多麼大,取決於你的地基有多麼結實。練拳的人容易忽視這個道理,三體式就像這個地基,三體式的好壞,決定了你以後練拳的水平。三體式理法上分有兩種:一種是開樁的練法,一種是合樁的練法。這是兩個階段的練法,等到開樁的練法練習有成,再練習合樁的練法。開樁的練法和合樁的練法有很多地方不同的。太極拳說,練拳先求舒展,後求緊湊。站樁的時候,先求開樁,就是往外面開,要大幅度的練,練的是抻筋拔骨。此時三體式不是一個放鬆的樁。形意拳到了民國的時候王薌齋出來教拳,教的是意拳。他發明了很多樁,有躺著的、還有坐著的,拳種的核心還是形意拳的勁力。練的健舞,用的八卦掌的身法。用太極拳練習柔勁,用形意拳練剛勁。他的詞,玉樹掛寶衣。用的是比喻,把骨骼比喻成玉樹,脊椎骨就像是骨幹。身上所有的筋肉就像是寶衣。這個意思是,不止要關注你的筋肉是什麼樣子的,而也要關注你的骨骼。站樁的時候要把自己當成一副骨架,先不要去注意肌肉什麼感覺。全身分成三節,每一節又有三小節,一共九節就是說的自己的骨骼分為九節。大成拳里還有一句話是,全身無處不鈍角。這是一個大的原則,全身各個關節在站樁的時候都要這樣。還有一句話是,全身無處不彈簧。身體任何地方接觸別人都要像有彈簧一樣把人打出去,這是功力的一種體現。站樁裡面,大成拳理念有兩個,一個是撐三抱七。三體式如何練對?「扯不散,打不爛,推不動,拉不動。」。撐三抱七,就是手放在這個地方,往外有三分的撐勁。向內有七分的抱勁。假借懷裡抱著個大樹或者一個孩子。懷裡似乎有個東西:往裡用勁大了,東西就壞了。但是沒有勁力,東西就掉了。這樣的最終目的是最後發勁的時候打出動作,就能做成這樣的狀態。站樁一個要領是,整體如鑄,意思是站樁的時候,身體像是一個雕像一樣。只有這樣,打人的時候才能打出整勁。三體式具體要領。1豎指塌腕。兩個手都要做到。2外三合。九要論里第六論說身體要六合。外三合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外三合,要麼是三個全部做到,要不然就一個都沒做到。站三體式一定要保持外三合。3三尖相照。鼻尖手尖腳尖都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你整體都在一條直線上。形意拳練的是槍勁,中平槍是槍中之王,槍打就是一條直線,形意拳也是一條直線。4頭部的要領是,虎抱頭。5身體的要領是,尾閭下坐。你用手背可以摸一下你腰帶上面的脊柱,應該是往外凸的,否則就是錯的。6胯的角度是,不要太往後也不要太往前,要垂直向下。7膝蓋要向兩邊分開,要有向兩邊分和前頂的勁力。8 腳要十指抓地。我們站樁,全身也是緊張的。十指抓地,和手的豎指塌腕相對應。這樣就能體會到外三合。前手的塌腕和後手的塌腕也相對應,形成撕扯抻拉的勁。頭頂的頂勁和尾閭下坐形成一個上下的勁。兩條腿之間有襠勁。這樣的話如果你站對了,別人前後推不動你,上下也推不動你。檢驗你樁對不對,腿部的方法是,找個人站在你後腿彎上,看你能不能承受住。能承受住,就是對的。手上的要領體會對不對,就找個人用長勁去推你的手。有個檢驗你樁功的方法,就是沒有人的時候,你用前掌去推牆。胯微微轉動,你就能知道身體哪個地方不對了。這個時候再去調整不對的地方,直到調整對了,然後記住那個感覺。這樣樁就能站好了。形意拳步法勁力形意拳講究「三劈不如一站,萬法出自三體式。」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核心,劈拳是五行拳的核心。劈拳屬金形似斧。從具體練法上來說,以劈拳舉例,詳細的羅列的話,的確有很多。簡單的說,一種從步型上來說,有原地練法。就是三體式之後,腳不動,擰胯發勁,由慢到快,熟悉發勁動作,練動作工整。還有半步的練習,是為了練習半步發勁。對於初學者來說,要按這樣的順序練,因為原地練胯轉動的小,他很難體會發勁。動起來的練法又有好幾種,一種是墊步。前腳邁多少,後腳跟多少。類似於拳擊的步法核心,滑步。但是並不是這麼練就可以的,這只是一種步法。還有過步,看起來是邁了一步,實際上腿還是動了兩下,前腿邁一小步,後退往前一大步,超過前腿。還有種說法是,這個步法練的是過人,所以叫過步。這樣練的好處是,練墊步時勁力和勁力之間的轉換就比較慢,而過步練的就是這種快速轉換的勁力。打鬥中對手迅速往後退的時候,墊步是追不上人的,必須要用過步或者踐步追人。墊步得手後,對手往後退的時候必須要用過步或踐步追擊。所以五行拳都有過步的練法,上肢動作一樣,步法變了,勁力就不一樣了。所以上手要把墊步的練好了,墊步動作小,便於發勁,再去練過步。其實核心來說,就是一個墊步一個過步。 原來的形意拳老三拳,裹踐鑽,步法也是三種,墊步、過步、踐步。踐步有兩種名字。箭步,意思是步像箭一樣快。我們說的是踐步,是墊步和過步的結合。先把前腳邁半步,後腳跟到前腳的後面,前腳再往前邁,後腳再跟上。這個不是入門的步法,要先學會墊步,再學過步,再學踐步。實際打鬥中,這三種步法要不停的交叉運用,根據當時和對手的位置不停的變化,同時這三種步打出的勁力也不一樣。還有種練法,像是孫祿堂、李存義那邊都是這樣練的,你們師爺稱它為半步的練法。練拳的時候,一腿全實,一腿全虛,後肩調到前面去,然後打出去。這種練法多數後腿不跟步。束展的練法,可以說是本門秘傳的練法。形意拳拳論中「肩打一陰返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式取,束展二字一命亡。」 束展的練法是典型的心意拳的練法。他們練的勁力是以束展為主,樁的名字叫蹲猴樁。拉伸脊椎,強化束展的勁力,而不是主要靠調胯的勁。後來形意拳成熟後,這種專門練法就過渡掉了。束展的含義在於上下發勁。通過上下發勁練會了,再學會左右開合調胯發勁。先練束展,再練開合。這樣打出來的勁力,才是上下左右螺旋的勁力,加上步法帶動出來前後的勁力,才是形意拳真正的混元力。淺論內家拳法外家拳重視肢體的柔韌性(如壓腿,踢腿,劈叉等)和肢體局部的肌肉力量(如叼罈子,滾石球,耍石鎖,磕樹樁,插鐵砂等)。內家拳重視整體的柔韌性(如五行拳)和全身整體的肌肉力量(如站三體式)。 通過練習三體式,把人體的筋肉對拔拉長。這種整體的柔韌性的表現不是局部的酸楚,而是全身的酸楚。三體式也稱三才式,意天,地,人三才合一。站三體式可以練出內勁,產生的力量是全身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某隻手某隻腿,這是真正中國拳術的內勁,這是那些練國家競賽套路的舞(武)術所不具備的,也是鑒別是否傳承了真正內家拳的法則,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內家拳不是一個門派名稱,只是統稱。常說的是三大內家拳,分別為形意、太極、八卦。還有其他的內家拳術,但以這三家的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現在提到內家拳,除了特指一般就是說這三大家。泛指的內家拳概念里的三大內家拳,又有很多派系。形意拳大概分河北派與山西派。八卦掌大概分尹派與程派也有八大派的說法。太極拳大概分陳、楊、武、吳、孫,五家。武術何為正宗傳人?傳統的技藝是靠類似於古代家族制傳承下來的,而進入家族制的人就是正宗傳人。進入家族制也就是加入門派,要舉行莊嚴的儀式,有證師、祖師牌位、擺香案、給歷代祖師爺及師傅磕頭遞貼。一般都有信物為證。古代信物一般為拜帖,有的附帶器物,多為武器或隨身飾品。現在武術界多是以拜帖和現場錄像為證。相互關係與師傅如父子,與師兄弟如親兄弟,對師傅一般要生養死葬。 正宗傳人是技藝的保障但並不是保證。凡是技術就有源頭,即創始人或首傳人。正宗傳人保障了血統的純正,說明不是交學費在武館或自己照書光碟學的,而是從創始人那幾百年來一代代按照古法口傳心授傳承下來的。我在各所大學講座時也曾有學生問過這個問題,當時我的回答是:正宗不一定有功夫,有功夫的一定正宗。正宗傳人保障了技藝的純正,但保證不了傳人本身的功夫。是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隨著冷兵器時代的過去,拳法的意義也發生了改變。不再以格鬥搏擊為核心,而是以健身理趣為核心。中國有著5000年的歷史文化,在千年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用來記載事情的文字演變成了「書法」,用來防身自衛的技術演變成了「拳法」。內家拳法以道家思想為核心,崇尚柔軟無為,從大松大柔中練出至剛至強的內勁。人的思想影響人的行為,人的行為也同樣影響人的思想。通過常年的內家拳法的修習,是人全身心的發生變化,是為「以武演道」。武,不過是到達彼岸的工具。當年武當山之所以得名,概因「以武擋天下求道之人」而來。凡是上山修行者,先練習內家拳法,通過遵循道家哲理的拳法修習,進而改變人的思想,潛移默化成向道的方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修習內家拳法是一個損的過程,而不是增的過程。 道德經在內家拳里的意義,內家拳法宗法道家,特別是八卦掌是從道教儀式轉天尊中演變出來的,故用道德經指導內家拳法是可以的,因為內家拳法本身就是依據道家理法創編出來的,是先有道家理法,後有內家拳法。道德經雖然是可以指導天地萬物的哲理。但,事有先後之分。將道德經應用於生活只是凡化了本意,用來指導生活中的事是為了方便普通人接受道家的思想,為了傳道普及。練拳需有師傅口傳心授才能有所體會,書是一把鎖,要有鑰匙才能讀懂。下手練拳,再看書籍,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拳術本不是空想出來的,而是根據身體力行的親身體驗總結而成的。例如:道德經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外家拳法,不求柔弱,而是求剛強,打樹,打鐵沙袋,劈磚砸石,能看的見摸得著,感到自身的力量的增長。是謂:為學日益。內家拳法,不求更剛強,而是求柔弱,站樁,行拳求靜求松,看不見摸不著,感到自身的力量在衰退。甚至有段會覺得自己一點力氣都沒有了,是謂,為道日損,損之又損。內家拳法,首要放鬆,要做到大松大柔,全身心無時無刻不處在放鬆狀態,通過一定方法的鍛煉,松到極致內勁自出。松到一定程度後,剛勁自出,具備了比一味求剛強更強的內勁。像太極四象圖一般,九陰一陽,從少陰到太陰,自然會變化少陽。只有極柔軟方能極堅剛,向相反的方向求反而能得到不同的結果。是謂: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至此,內家拳法可算入門。遇到新人總是先講些道家的哲理,並一再囑咐必須要先從思想上轉變觀點,要明白剛強易折柔弱長存的簡單法則,才能入手練拳。只有思想上接受了道家的思想,行為上才能不用力,才能真正大松大柔,才可能練出內勁。不然連入門都入不了,一輩子都是四肢的死力氣,功夫只能停留在低層次。上面說的只是很簡單的道家哲學在內家拳法中的體現,但也是入門首要。
推薦閱讀:

楊氏太極拳術詮真  林炳堯
玄天子的文件夾【拳術】
泰國拳術小招式----十五套
原傳八極老架拳術
太極拳術十項要領淺釋

TAG:拳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