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風水宗師蔣大鴻墓穴

在明末清初時,上海華亭蔣大鴻先生是三元派玄空之宗師,極受後世三元玄空飛星和玄空六十四卦的堪輿師所推崇。

根據《華亭縣誌列傳》記載:「在清順治三年,即一六四六年,清兵攻陷福州,殺明朝唐王朱聿鍵,此時蔣大鴻曾偽裝僧侶逃命,以堪輿術周遊齊魯(今山東省),後徙至吳越(江蘇浙江一帶),到會稽(浙江紹興),尤其喜愛此地之明山麗水,遂定居於此,死後,遺命葬於若耶之樵風涇。

筆者在初學風水時,已得悉蔣大鴻為堪輿界之大宗師,相信死後定必葬於自選的富貴龍穴,讓骸骨能吸收天地靈氣,福澤後世子孫,蔭出偉人。

後翻閱風水古籍,發現在清朝乾隆年間(約蔣氏死後一百年)曾有堪輿師專程到訪,尋獲蔣大鴻後人,發覺其子孫之丁財貴秀乃屬一般平凡,並未有蔭出過大富大貴之人。

因此筆者極希望能夠實地堪察蔣氏墳穴,以釋心中對蔣氏墓穴風水的疑團。

在學習風水的廿多年期間,本人曾無數次親領學生遠赴中、港、台等地覆視千多個古今名墓,都未能尋獲蔣氏吉地。及後至二○○二年五月在《新玄機》中看到一篇重刊有關蔣大鴻先生之墓穴圖,記載的是一九二二年繁章靜先生兩度採訪蔣墓,並用個多月的時間詳述及繪圖,仔細列明位於紹興府會稽縣東南距城十餘里,石帆山下林家匯(土名馬龍頭)之墓穴喝名為「螺螄吐肉」,此墓為蔣大鴻自卜之龍穴。又將穴位四周之羅城,來山去水方向等一一說明。

閱覽後,本想立刻起程前往堪察,但因有學生要求相隨同行,既要遠赴浙江省,當然希望能多堪察幾個有代表性的名墓。首先委託國內學生花費個多月時間,代找龍穴正確位置,以免浪費光陰。

在二○○三年十二月下旬終於出發,因路途遙遠,為方便出入,此次行程只帶同幾名學生前往。首先直飛安徽省黃山,順道遊覽屯溪市,之後開始以下堪察行程:

(一)徽州休寧縣--珠塘地,宋朝董德彰仙師地記。

(二)徽州休寧縣--伯山地,喝名將軍拋球,賴布衣定穴。

(三)黟縣宏村--汪婆墓,是汪侍郎祖地。

(四)休寧縣治北--雄牛趕雌牛形,為陳尚書祖地。

(五)績溪龍川湖村--蛇地,乃廿五世胡元龍墓(即胡錦濤太祖墳)。

(六)績溪龍川--龍峰,四十五世胡氏祖地。是胡錦濤高祖父墓(胡錦濤為五十世)。

(七)績溪縣東--照天蠟蠋形,(光明穴)張氏陰德地。

(八)績溪縣--地名天子崗,喝名三鶴爭鰍形,是陣霸先騎龍穴(發一代皇帝)。

(九)浙江省金華市--黃大仙故鄉聖跡。

(十)金華市蘭溪縣--明朝王准丞相墓。

(十一)浙江省紹興市--大禹陵。

(十二)紹興市會稽--螺螄吐肉蔣大鴻墓。

此次安徽浙江之旅,最大的收穫要算是找到胡錦濤祖地及蔣墓。所以今卷是重點介紹蔣墓的龍峰向水,收山出煞之巒頭和理氣。

當日大清早便離開紹興市酒店,驅車前往市郊東南方,經大禹陵,過會稽山,到若耶方舟別墅,此乃是一系列新建的單棟高級住宅區。《華亭縣誌》有記載蔣大鴻死後葬於若耶之樵風涇,地名是相同,墓穴相信應該是在附近吧!(圖一)行車沿河直上廿多分鐘後見一曾重修的望仙橋,橋頭附近的巴士站,路牌上將行程路線的地

名列出,其中有稽山、若耶方舟和宛委山等。(圖二)

記憶中蔣大鴻《天元五歌》的自序里,曾談及宛委山和會稽山;自序中曰:「丁酉之歲(一六五七年)皆我周生翱翔入越(即今紹興)越之彥士觴子於宛委之山,惟時同游者多人,呂子相烈,求卜一邱奉藏母,翣並於宛委南麓,為定馬鬣之封,而呂子之再從叔師濂及弟洪烈,先與予詩酒倡和,得意忘形……。」順治己亥(一六五九年)日月會於元拐之次(子月)中陽大鴻氏題於會稽之樵風涇。(圖三1、2)

這證實蔣氏晚年與徒弟呂相烈、師濂及洪烈等人居於此地。

轉回頭找到石帆山下的林家匯,只見山峰高聳而秀麗,以五星論形為木星貴人,楊公九星則為貪狼木,峰巒挺拔伸出左右龍虎砂手。(圖三A)。

一般地師都喜歡找有聳拔、秀異形態之穴星,若以石帆山論,則多會在山峰之下找尋龍穴,又愛穴後有得力靠山,經云:「祖宗聳拔、子孫必貴。」可惜山下惡石磷

殉,龍脈太硬直,如當頭下穴,必招至傷亡。

又有庸師好穴前明堂有水,水後有朝山之局,是為佳景,在山峰立穴,剛好明堂前為樵風涇河,右水倒左橫流而過,河後遠有九崗山、萬羅山、石旗峰等朝山府伏排

列於前。(圖四)

在仔細觀察下,發覺來水白虎砂長阻擋錢財流入,去水之青龍砂短縮,無法止截水

聚,故散財容易,明堂散而不聚,不可以言地矣。

石帆山正中不能結穴,只有左右龍虎兩側尋穴,《辟徑集》曰:「人形當面太硬直,則點在肩井,肩井為咬虱穴,咬虱之下為鼠肉穴,鼠肉之下為曲池穴,倘臂太直,則點於盡頭平處,為掌心穴,臂若飛揚如舞袖之狀,則點於略平坦處,為袖口穴。」以本人看山點穴之經驗,蔣大鴻之穴,實為袖口穴,所以其穴名為螺螄吐

肉,亦葬於吐肉平坦之處。(圖五)

在平坦之處找尋龍穴是非常困難,所以便往後山高處觀看,只見後山亂墳迭迭,樹木繁盛,最後只能攀登至石帳上,便可清楚看見蔣墓明堂全景(圖六),右白虎方有石帆山屹立於庚位,其餘砂作白虎卷案,青龍甲方為九崗山群峰作侍衛,來龍秦望山在未,入首戌龍,內水口在辰(有橋關鎖),外大水口蝦蟆山在丑方,遠有大尖山及西化山諸峰在丙位作城垣,正朝是樵風涇河,逆水來朝,以水立局,立壬山

丙向,在方位理氣論,為地元一氣收山納水之局。(圖七)

在《地理辨正寶照經》中篇云:「辰戌丑未四山坡,甲庚丙壬葬墳多,若依此理無

差謬,清貴聲名天下無。」

因篇幅所限,未能在此詳盡分析,讀者可從蔣氏墓前明堂照片觀看山順形勢,是否小聚或是屬大聚之地,速發或遲發的穴。

吾考蔣公墓錄:

這是觀龍先生站在宛委山之外,石帆山左翼照的蔣墓外局處,我05年農曆二月上旬剛去考證過此墳。吾對觀先生文中所介紹「蔣墓」的巒頭形勢內容表示懷疑,據吾實地考證後,卻付之一笑。其實觀先生雖然到了若耶之舟的宛委山區,卻並未進入蔣墓真正的穴位位置,這是對宛委區與石帆山的情況不了解所至,也就是觀先生其實並沒有找到蔣墓的真正穴位"螺螄吐肉"位置,就連宛委山區也沒有進入,而草率地點評明末、清初劃時代的地學宗師—蔣大鴻公,巒頭功夫的不實,這是對古人的不負責任。

下面是浙江省紹興會稽若耶之舟樵風涇石帆山下左肩老龍嫩枝的「螺螄吐肉」穴位照片,它位於觀龍先生考證時站的位置,順路前行四百米左右再向右行,有一條小路近三百米左右,才真正進入宛委山區的內局,乃為蔣墓所在之地。在「螺螄吐肉」的對面(南方)有一個茶館取名為"宛委"就是蔣公辯證序中所說的"宛委南麓"。當地人所稱的「宛委山」是指一個山群連在一起,象一個大半環狀的形勢,在風水中稱這種環抱的形勢為「左擁右抱,個字中抽」之類。石帆山的後面有一條長長的鬼尾,鬼尾上另落一脈葬有大禹陵墓。(註:石帆山為祖山,全是石頭結構,其形就象一艘遠航大船上的風帆,所以取名為石帆山。它又象一個螺螄殼,堅硬而光滑,在它的左肩抽出一脈嫩枝,其形猶如螺螄所吐之肉,所以在風水學中「形家」對它喝形為「螺螄吐肉」)試想蔣公何許人也,在當時世稱地仙,雖然不能上比楊、賴、廖、禹,卻是我國風水學理氣史上劃時代的人物,研究他卜的穴位,豈能便等閑視之。

螺螄吐肉行龍脈線,「復從石帆山左肩降勢出脈,到頭翻身勒轉。向內臨落

橫列聯殊三峰。如梭如印。剝換武輔兼體至入首處。中垂隱靨。

下面照片是宛委山「螺螄吐肉」的虎砂,在旁邊是惜日蔣公的「宛委南麓」是蔣公與弟子們教學風水與修鍊丹道的地方,現開設為一名叫「宛委「的茶館。其內局緊斂,左擁右抱,神清氣爽,幽雅清香,小溪潺潺,如身臨其境卻有幽居世外桃園之感。只是龍出膀脈,力量略欠,格局幽雅過余,神氣清爽過盛,而人事欠足,所以在此局中曾住過一位道家傑出高人王陽明先生,並在此間登仙正果,往生仙境

石帆山右肩旁的一個著名道觀,不遠處就是陽明洞。下面是石帆山巒頭與宛委山區域照片,由於是拼接照片,均為平面表現形式,實地則是左右彎環相抱,石帆山左右兩腋下各有兩個天然泉眼(陰龍水「,形成兩條小溪,環抱著從石帆山左肩吐出的嫩枝「螺螄肉」兩水相交於向左,再向青龍方流入樵風涇河中。「螺螄肉」從石帆山上滾動而下,脈氣悠悠揚揚,變化多端,由於非個字中抽出脈,其結穴之位臨左而向右,似正非正,似奇非奇,卻又奇正相依,非真正作穴高手不能下穴定針。(本想這張照片發大一些,能夠看得清晰一些,可論壇限制)

下面照片站在內局明堂向外觀看。乃左右龍虎環抱有情,特別是外砂朝拱護衛,乃成逆水之局,內堂小溪起於左右兩邊腋下的清澈泉眼,由右倒左,交流於樵風涇河中,均與清朝乾隆年間堪輿師所繪之圖相同,只是作者在繪圖時有一點變形,把左右龍虎環抱距離畫得略開了一些。站在穴位後的巒頭向丙方望去,能看見丙方秀麗的朝山,層層起伏,視線有跨虎砂而過之形。所以看上去有一點斜,如果立向正朝樵風涇河對面之案,則會出現內局偏左,內水順水走、外水橫水一局,而出現奇的現象,他立壬丙向,則奇正相交,水勢逆朝,則更顯精神,只嫌虎砂略高,外朝過遠與外明堂過寬,其聚氣欠斂。如果不收外局另立它向則格局又偏小,所以非真正作穴高手才能立好此局之向,我考過此巒頭上葬下的幾所近百年左右之墳,均發文秀與將軍,而且有離鄉之應。

作穴的大概位置,可惜年代久遠,聽說在亂世之時,有人開墓盜地理秘籍而挖掉了墳墓,具體也不清楚。

祖山下脈第一節束氣處。

第二節束氣全部剝換盡了的土。

彎環的宛委內側。站在巒頭照朝案,由於樹太多,加上天氣灰暗,所以照相效果不佳,不過凡懂形架的風水愛好者也能看出形勢並非觀先生所言的全面無情吧!丙朝大尖山尖而秀。

再來一張從巒頭向明堂的照片供大家欣賞。凡明地理形勢之人都能從照中看出,左右青龍白虎環抱,外關九崗山護衛,樵風涇河逆朝青龍白虎之外,這不為砂飛水走之地吧!(由於天氣不好,能見度不高,所以外朝在照片中顯現不出來)

再來一張偏面一點的石帆山左肩落脈行龍照片,有翻滾扭轉之勢,成聯珠三峰,如梭如印之形。

說明一下行龍落脈的路線。

乾隆年間的圖例說明。

圖例說明,只是我畫得不標準。在尋找此穴時,確實不太好找,因為許多名字當地人也不太清楚,只有年長老人才知道,而且對於一些地名的概念有不同意思,如:會稽只為一個山系,而不為一個具體位置或州、縣、若耶方舟為山系的一個區域、宛委山只是一個環形的山狀小區域,樵風涇為河流的一段等。從圖中來看,觀龍確實沒有進入蔣墓的內局,而在一個青龍外層護砂上尋找蔣墓之穴,確實有一點小看蔣大鴻了。作為一個有名的地師,就連初學風水之人的青龍白虎環抱概念也分不清,用一個外行的眼光去衡量一代地學宗師的形架水平,而在一個散亂的不結地的格局中尋找一代宗師的穴位,還大言宗師的錯誤。大家不妨想想,一位略有修為的風水師,也不會把自己的墳選在砂水無情的亂山上,只貪一點朝案虛秀之峰巒。雖然蔣墳並非大龍結作,但也不會不如爾等,更何況在當時他被人們譽為「地仙」呢。還有更多的隱話與資料,在此暫時不表。

由於年代久遠,地貌有所改變,加上作者繪圖時有些走樣,我略修了一下,他圖中龍虎略畫寬了點。

蔣公當時世稱地仙,必有因由,不是空穴來風,如兄所說,研究他卜的穴位,豈能隨便等閑視之。兄是否把入首,水口,墳山坐向與龍虎的方位測算出來,能否告知愚弟。謝謝。在此只是針對我考證蔣大鴻墓的實地認識,並談談我的見聞,雖然蔣墓並不是什麼大龍大結之地,但也不會象觀龍先生所說的那麼無情,並在沒有找到巒頭與穴位時,就武斷評定,豈不是對古人不敬嗎?而且從作者繪圖來看,很有大結作的氣勢,但實地也確實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對這個格局我妄加推斷一下,一是龍奇,二是局奇,三是穴奇,四是心奇。龍奇於石山有力,來龍遠長,落脈怪異,變化太玄。局奇于山水盡合於地元一氣,內外水源清秀並環抱。心奇於兩個方面,1、用理氣來牽強形勢,而想盡得地元一氣,望後代發達。2、蔣公無心於後代的發達或根本無後人,只貪求山水之靈氣,而鍾情於追求仙道佳境。因為此山此水極負靈異之感,在《經義秘旨》中首談金丹大道,後談地理玄機,這不難看出古人對仙道的嚮往之心。蔣公跟無極子學習時首先是為了求修鍊之法,而無極子先傳地學於他,叫他先修人世,後才傳仙道修鍊之法於他。記得在二十年前吾師也說地理是一盤大道,其重點並不在於葬墳,好好修之,並言書可讀、官不可做,醫可學、而不可行,地理可學,而不在於葬墳。可能大家會笑我,呵呵!這也沒關係,不過細心想一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何況此地有一極負靈氣的道觀呢,其間並有王陽明道長在此正果,蔣公也許會貪之。

在此我只想說出一些見聞與猜想,不能盡合人意,真正情況如何,只能朋友們自己去實地考證了~~~~~~

錄會稽山介紹:

今日言會稽山,有多種指向,可以指地理學上的會稽山脈,也可以作紹興城南邊諸山的通稱,但若從歷史文化視角,會稽山指的卻是紹興古城東郊的宛委山,因為據歷代方誌記載,大禹在紹興行祭山之禮的,唯此一處。

從紹興城渡東橋下船,沿若耶溪溯流而上,歷史上一直是領略越中山水勝景最主要的游路。「仙穴尋遺迹,輕舟愛水鄉,溪流一曲盡,山路九峰長,」歷代文人雅士由此入會稽山中遊歷者不可勝數。

離城之後,若耶溪一直在景色如畫的田園中穿行。船行八九里,至一石板小橋,橋雖陋拙,橋名卻不絕於志,日:「望仙橋」。在此舍舟登岸,向西穿越一處村落,再穿過一片間有幾樹梨花的桃林,便進入了被道教尊之為三十六洞天之一的「陽陰洞天」。

洞天實為一谷地,東面為谷口,其餘三面環山。谷身狹長,氛圍幽深清靜,山徑盤迥,溪澗迂曲,委實一「仙聖人都會之所」。

山谷中部地勢較為開闊,北對宛委山主峰。麓地高處為龍瑞宮遺址。遺址呈台階狀,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土層極厚,疑人工堆築,頂台周方一畝許。查考古代文獻,大致可以推斷此台原為傳說中的「禹禪會稽」、「禹會會稽」之處。遙想大禹當年,在此台致群神,會諸侯,興社祀,建國家,是何等的雄姿英發,氣壯山河!然今日登臨此台,但見荒草蕪雜,寂寥蕭索之中令人油然而生滄桑之感。

氣勢雄偉的宛委山橫貫洞天北側,重巒疊嶂,危岩崢嶸,各呈異態。尤其是主峰形同玉柱,從谷底平地拔起,直衝霄漢。峰身石階猶如天梯。《舊經》云:「山上有石簣,壁立干雲,升者累梯而至。」傳說大禹曾發此石,得金簡玉字之書,以知山河體勢,因通治水之理。或說禹從中得赤圭如月,碧圭干月,各長一尺二寸。

在龍瑞宮西側一向谷中南下的山脊尾處,有一巨石,中裂為罅,據方誌載,狹義的陽陰洞天專指此石,在道教中稱為「玄牝」,今人呼作「和合石」,此石還有一名,即著名的「禹穴」,其附近還有「禹井」,實為一處泉眼。民俗學研究表明,禹穴、禹井和石簣,都是越族先民生殖崇拜的偶像,如此組合完整的古迹留存,彌足珍貴。

從禹穴沿山徑上登數米,又有一巨石,高4米,寬待8、8米,不規則,上有索痕三道,因為傳說此石是從安息飛來,得名日「飛來石」。石上有唐宋名賢題刻多處,然已字跡模糊,惟賀知章《龍瑞宮記》一篇尚依稀可辨,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宛委山中,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勝景,多依託於石。宋王十朋《會稽風俗賦》云:「巨者南鎮,是為會稽;洞日陽明,群仙所棲。石傘如張,石帆如揚;石簣如藏,石鷂如翔。石壁匪泥,石瓮匪攜;香爐自煙,天柱可梯。韞玉有笥,降仙有台;禹穴?而叵探,葛岩蜚而自來。射堂豐凶之的,宛委日月之圭;應天上之玉衡,直海中之蓬萊。」其實,宛委山中的石景之多,縱王十朋賦也不能足舉。

除石景外,宛委山中還有眾多水景、林景及歷代人文古迹,如鄭公泉、鄭公宅、射的潭、孤潭、傅公泉、蓮花渚、竹箭林、葉天師龍見壇、玉門、精廬、寒泉、洞亭橋、鬥牛橋、觀山橋、、靈澈塔等等,不能一一詳述。據村人告,對歷史上陽明洞天的宗教文化之盛,世人有「千僧萬道八百姑」之概。歷代之苦心經營,正如《水經》所載,「疏山為基,築林、裁宇、割澗、延流、盡泉石之好」。在這數千年的天工人力之下,會稽山一直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人們所神往

錄若耶樵風介紹:

神秘而古老的若耶溪,是紹興稽北丘陵流入山會平原的最大溪河,發源於峨嵋山茅秧嶺,溪口在紹興城南稽山橋,全長23.5公里,集雨面積136.7平方公里。歷史上若耶溪曾流傳著諸多的神話傳說,如禹得天書、歐冶鑄劍、西子採蓮、秦皇望海等。而所謂樵風涇「朝南風,暮北風」的傳說,便是其中極其生動和風趣的一則。

據《嘉泰會稽志》記載:樵風涇在紹興城東南二十五里的若耶溪中。據傳漢太尉鄭弘年少時曾在若耶溪邊的山中砍柴為生。一次在溪邊拾得一箭,不多會見有人來尋箭,鄭弘當即把箭歸還於他。尋箭者見其誠實不欺,聰慧可愛,便問鄭經弘希望得到什麼?鄭弘識其是神奇之人,便回答:經常遭受若耶溪中運載柴草不便之苦,但願若耶溪晨起南風,傍晚吹北風,以利山裡人運舟載柴貨之便。神人點頭含笑稱是,飄然而去。此後,果然在溪中出現了這種如人意願的溪風。其後,村民長此依隨風勢運舟,皆大歡喜,有口皆碑,這一傳說也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朝南風,暮北風」,當然是一種神話傳說,但這一自然現象是確鑿的。其造成原因是:東漢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古代著名水利專家馬棱到會稽任太守,在其主持下,建成了我省第一座高坎中型滯洪水庫回涌湖。回涌湖的坎址在若耶溪下游的溪口,今紹興市越城區禹陵鄉葛山村東西兩則,堤長1100米。回涌湖建成後,攔截了若耶溪來水,形成了一個水面面積約8.56平方公里的狹長蓄水庫,庫尾一直到今平水鎮附近。由於水庫北段庫面較寬,上丘低平,旭日映照較早,同樣,溫升及蒸發也早;而南部山區,群山聳立,光照相對較遲,溫差不同,形成朝為南風。傍晚,北部降溫較南部為快,又形成暮為北風。鄭弘在歷史上是一位體恤民情、政績卓著的名宦,在越地頗有影響,又出生在若耶溪邊,鄭弘死後近20年,回涌湖建成,庫區出現了比建庫前要十分明顯的「朝南風,暮北風」小氣候,給當地運舟採薪帶來便利。越人感念鄭弘的功績聲名,又不忘其貧寒伐薪時的心愿,便口口相傳塑造了鄭弘在樵風涇這一傳說趣話。

「猶聞可憐處,更在若耶溪」。回涌湖增添了若耶景色,非但群山峻岭稱奇,寺庵道觀林立;又有湖光山色相映,猿鳴鳥唱之清幽,成了當時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地靈人傑,文人學士紛至沓來,有所謂「士比鯽魚多」之稱。宋代詞人柳永記下了當時景象:「渡萬壑千岩,越溪深處,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帆高舉,泛畫鷁,翩翩過南浦。望中酒旆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殘日下,漁人鳴榔歸去,敗荷零落,衰楊掩映。岸邊兩兩三三,浣紗游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語」。

回涌湖早已不復存在,但耶溪景色聞天下。宛委山、射的山依舊深藏古越文化;峨嵋山、秦皇山仍是登攀勝地;平水江水庫度假村,成了消夏度假之絕妙住處。近年來若耶溪兩岸大部進行了改造,溪寬一般在40米以上,白玉長壩,綠水青山,遊人如置扁舟之中,又可領略一番耶溪樵風的滋味。

石帆山遊樂區。石帆山通體岩石,呈東西向,山形扁而狹長。山岩石壁高數十丈,狀如一葉順風的帆,浮游於蒼莽雲海間,山名由此而來。另有一種說法是「石帆來海上」。說禹治水功成,天賜神女聖姑,聖姑從東海乘石船,張石帆來到這裡。石帆山留有七千年前卷轉蟲式的海侵遺迹,說明石帆山早先瀕海,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現在請各位登石帆天街。天街與香爐峰遙相呼應,由石帆天梯可登山頂,這是會稽山旅遊度假區內第二處可以登高一覽的佳地。這山頂地形天然平坦,一扇巨大的石雕船帆,是石帆天街的標誌物。

山林滑道。該滑道從石帆山頂依山勢蜿蜒而下,全長1280米,其下滑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60公里以上,是浙江省第一條山林滑道。遊人坐滑撬順滑道而下,集新奇、驚險、舒適等感受於一體。

坐過驚險的山林滑道,各位可以乘坐慢悠悠的索道吊籃來放鬆緊張的心情。觀光索道全長1180米,有98個吊籃,從大禹陵起點,高點在石帆天街,過山起伏160米。從索道上石帆山頂遠眺,若耶溪美景盡收眼底。

錄:《傳說蔣大鴻墳介紹》

上圖在紹興府會稽縣,東南距城約十餘里石帆山下的林家匯,土名馬龍頭,象形取義,相傳為

螺螄吐肉形,系明未遺老江蘇華亭蔣公大鴻先生自營佳地也。

近祖來龍自駐,日嶺起頂,歷經龍潭崗及作丹崗,繞雞籠頂出大慶嶺。一路崇山峻岭。星峰磊落。大頓小伏,形體變換迢遞數十里,陡起鵝鼻大峰,綿跨諸嵊,會三邑之閑,崔巍險阻,兩肩展翅飛張,宛若嗚鳳朝陽,此為干龍頓宿,度關、起頂分枝之處。

中抽為法華嶺,左翼為朱華山。朱華之龍北委於平野,若隱若現。伏脈二十餘里而起琶亭。諸山蜿蜒東行以入於郡城之卧龍山。為城中八山之尊也。望翠山高聳於法華嶺之右側。逶迤轉磨層遞。剝換起西化、東化、羊中、大尖諸山,層巒巘,高插雲端,別開生面。而西化山雙峰昂鎖,對峙競秀。已露立穴朝向。張本中支法華嶺。龍身微曲盤旋,枝腳橫排,蔓延瓜瓠,累累不斷。

繞裊至何山渡後嶺,再接再起。如層波迭浪。橫開霄。大帳頂平背圓。是為少祖秦望山。星辰雄豪端嚴,精力擴充,彌滿陟巔。贍仰夭矯不群,大有居中馭外之勢。

前面一線當中委曲從心出脈,兩邊帳腳齊送。穿渡覆釜嶺、天柱山、黃方嶺。星體五換六移,漸升漸高,如登天梯,卓然聳立。香爐峰頭尖頭闊。山脊五峰排列,微有曲動,形如蠶卧高嶺。而脈從闊處直落。隱隱如帶飛舞,有起伏挫平之勢。無急硬直去之情。所謂高山眠體平貪直去,如僧參是也。以此剝盡剛老之氣。至斷續處起白鶴山。尖秀無瑕。正脈繞向陽明洞。天束咽起頂高聳石帆山。(是山西連大會稽,東帶若耶溪,所為白水翠岩,互相映發。)

庚峰貪狼,開面照蔭穴場。復從左肩降勢出脈,到頭翻身勒轉。向內臨落橫列聯殊三峰。如梭如印。剝換武輔兼體至入首處。中垂隱靨。脈出戌方,撒落田際。左右有兩源泉湧出,四時澄清如鏡。由是隱跡藏形。中閑無復脊脈之起。脫胎化弼。面前惟見圓唇之收龍。身後托紛披支腳逐條迴環。遶至雙溪港口與隔岸射的山。分出之葛山交牙鎖織,作為內關貼身護砂。審形度勢,回別眾山。居中立極,扦作壬山丙向。

特朝西化雙峰聳翠,砂明水凈,穴法宛然。內堂元辰水,瀠洄環抱。真氣含蓄不漏。轉從辰方小橋流出。會通耶溪之水。即正干右肩纏龍,水源所從出也。復屈曲流至雙溪港,會上溪水,聯合向丑方悠悠揚揚之玄曲折而去。凝眸四顧,山環水繞,局緊氣寬。上收清虛天氣,洵成神仙奧窟焉!

丁已夏閑。靜承先師咨岳先生之命,採訪蔣墓。曾經察看山巒繪圖郵呈。惟當時於四周之羅城暨山水之原委,未盡詳載。先師文孫釆香世講幼承家學,善相風水。適去冬應聘來杭。晤後談及蔣墓,即欲往觀究竟。因事中止。今歲莫春。乃偕釆香與同志諸君遊覽禹陵,復訪蔣墓。用特較准來山去水方向重繪是圖。以便後欲訪蔣墓者,知所循途焉!

——民國十一年歲次壬戌莫春會稽省繁章靜識

吾常在外面走動,凡遇先賢所作名墓如同久旱遇甘露必將前赴考之,凡聞高人奇士必將訪之,凡遇秘錄必將盡心研之。不為別的只想弘揚國粹而已。

束氣處鮮亮的土色。

再發一張胡氏25世祖墳巒頭照片,或獅或虎怎會稱蛇呢?呵呵!

目前地理之道暢行於海內外,三合、易盤、飛星、六法爭執不休,更有標新立異之門派舉不勝舉,無外乎唯我獨尊經濟挂帥,把先腎之作一知半解,甚至扭曲原意,實乃五術界之悲哀。

蔣公之著於後天流行九氣分元納中,順逆而行,以天地之理數,演山川之靈氣,實為難得的地理理氣佳作。雖然顯世之傳未能盡展蔣公之精髓,其中玄機也可見一斑。所以不要有門派之見,只要認真研究,收穫必多。從目前現世的蔣著來看,蔣公於天卦之理未顯於世,僅限於後天流行之氣的摩盪,對於兩片之論實欠深刻。後有談氏得李氏之傳,棄三元倡二元,先後天並施,以人為本的立極觀點,加強了流行與自然形勢的接軌,實乃五術界之福,但操作的精細度卻又使人茫然,所以風水理氣的革命急在眉梢,我們必須打破門派之見,相互吸取營養,才能逐漸完善,形成較系統的學理。其實早在蔣公之前風水理氣就基本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而由於天律之禁才封閉於野,使後學們猜測不定,才法亂於世,形成各自為政的今天。就拿立極來說吧,談氏以人為極,而不重向;蔣氏以來龍來水為基點,同樣不重向,一個從中宮出,另一個從八國回,其法雖異,其理則一。玄空飛星的所謂旺山旺向與上山下水,是沈氏之後所定四十八局,非蔣公本意,實乃對蔣公之理的曲解。對於坐向的問題,它只是消納龍水的一個坐標,而地理形勢天然成勢,又豈能人力所為,所以唐賢以龍之對宮為向,宋儒以穴之對宮為向,元人又以龍上一盤為向挨之,種種拘泥只在山澤星卦的交媾,方不失易理的原則。

無聊之談,如對各派有不敬之處,望一笑了之!!!

1、 你認為將大鴻的墳是屬於好的?一般?還是不好?

2、將公如果真是一位真正的風水大師,又寫了這麼多的風水書籍,難度其後人一個也沒有得到其真傳?

從目前現世的蔣著來看,蔣公於天卦之理未顯於世,僅限於後天流行之氣的摩盪,對於兩片之論實欠深刻。

後有談氏得李氏之傳,棄三元倡二元,先後天並施,以人為本的立極觀點,加強了流行與自然形勢的接軌,實乃五術界之福,但操作的精細度卻又使人茫然,所以風水理氣的革命急在眉梢,我們必須打破門派之見,相互吸取營養,才能逐漸完善,形成較系統的學理。

其實早在蔣公之前風水理氣就基本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而由於天律之禁才封閉於野,使後學們猜測不定,才法亂於世,形成各自為政的今天。

就拿立極來說吧,談氏以人為極,而不重向;蔣氏以來龍來水為基點,同樣不重向,一個從中宮出,另一個從八國回,其法雖異,其理則一。玄空飛星的所謂旺山旺向與上山下水,是沈氏之後所定四十八局,非蔣公本意,實乃對蔣公之理的曲解。

對於坐向的問題,它只是消納龍水的一個坐標,而地理形勢天然成勢,又豈能人力所為


推薦閱讀:

李計忠老師做客搜房網?獨家揭秘2012龍年家居開運風水
從風水開運的角度談送禮的學問
通俗易懂的為大家講解風水
風水古籍:仙人經收水

TAG: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