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縛龍:理解中國城市及其對城市規劃理論研究的價值(視頻)

作者:Max Budovitch,城市規劃專業碩士在讀,李德義獎學金獲得者翻譯:邱外山,城市規劃專業碩士在讀,李德義獎學金獲得者

9月23日,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規劃教授吳縛龍應李德義麻省理工地產創業實驗室邀請,在麻省理工規劃系開展了精彩講座,此次講座也是2016年秋季學期中國系列講座的第一場。他在講座中著重交流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挑戰及中國城市對規劃理論的貢獻,主題為「理解中國城市及其對城市規劃理論研究的價值」。

吳教授開篇指出城市集合了豐富的社會過程。這些自適應,自發的社會過程隨著不同時間的發展演變會產生不同的問題和挑戰。在這個意義上,這些城市過程代表了不斷浮現的城市生活。

基於對城市這樣的理解,吳教授反思何為「中國新湧現的城市」。他認為要理解中國的新城首先必須理解中國的社會背景。中國城市的理論也應該由此衍生,而不可能從全球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律,比如南半球國家模型中得到。

為了更好的理解中國背景下的城市概念,吳教授認為當前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城市」的定義。他指出不應該有嚴格的城市-鄉村的二元概念。過多的城市研究和理論僵硬地規定了城市的邊界,即呆板的區分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城市的概念應該符合社會、政治和經濟關係的動態變化。

基於這樣的原則和視角,吳教授剖析了中國城市的農民工,城市居民和郊區化問題。

在中國城市裡,農民工被視為城市的異鄉人,通常居住在貧困的城中村中。工業區蔓延至農村,造就了城市和農村融合的城鄉結合部。農村被城市體量包圍的現象,改變了農村生活形態,造成了三合一的發展模式,即融「生產-儲藏-生活」為一體的城中村形態。這種模式是中國新興城市的雛形。另一種類型學上的形態,是工廠宿舍,它破壞了農民工原來在農村所熟悉的熟人社會網路,嚴重限制了農民工的日常生活。城中村隨著時間發展,在宅基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從低層加建改造為多層和高層,造就了異常高密度的獨特形態。

儘管一直處在快速演變中,城中村仍然萌發和維繫著相對密切的社區關係,這是由於這其中的居民密切的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這些農民工在初來乍到時緊密的互相幫助扶持。吳教授指出,一些對農村人口新近城鎮化的研究證明了這些城中村中萌生的社會關係,同時隨著城中村社區中居民受教育和經濟條件的改善而逐漸減弱。

為了給新的開發讓出土地,許多城中村不可避免地被拆毀。這其實給那些被安置的家庭製造了很大的壓力,往往存在賠償不公平,或者安置在偏僻郊區的問題。重新安置到新的住宅高樓里,也是在短時間內創造了許多百萬富翁。

吳縛龍教授根據城市住宅的類型,例如工作房,學區房,以及高檔門禁小區等,將農民工和城市居民區分開來。每種居住形態都對應著其獨特的社會特徵。一些比較富裕的居民居住在郊區環境良好的門禁小區內。在一些極端案例中,甚至有為中產階級規劃設計的仿造歐洲小鎮格局和建築風格的新城鎮,例如上海松江的泰晤士小鎮。儘管這種小區的一部分物業已經被投機者購買,但是很大比例的房產依然空置待售。

社區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一直是國內外學者討論的問題。芝加哥學派首先提出城市化是一種超越道德準則的生活方式。最近,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人類學教授張鸝在她的新書《In Search of Paradise》 中也涉及到了門禁社區及其社會影響。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將家庭、道德習俗、鄰里和制度的概念進行了定義。這些關係近年來由於城市的內張性發展以及居住密度和居住結構形態的演變而發生了變化。同時,也有許多人致力於在城市裡維護傳統禮儀秩序。例如,中國政府曾努力推行「社區」或者「鄰里」的概念來維繫社會和諧。

在城市居民的話題之後,吳縛龍教授也提及新自由主義郊區化。他認為這個現象的產生,部分由於地方政府的企業化政府行為。地方政府鼓勵用土地財政來吸引資本和勞動力,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而中央政府將財政責任分解到地方政府的做法,導致了地方官員以「GDP增長」為重的做法以及城市間激烈的吸引資本的競爭。這種建立在廉價農村土地上,強調物業發展和城市形象的做法,本質上是用租售土地來獲得利潤的土地財政。這種模型,將城市當做創收的工具,造成了社會隔離,空間分割等問題。

吳教授總結中國城市化既是世界層面上的發展過程,也是本地尺度上浮現的複雜現象。這是為增長而規劃和為市場而規劃的交疊,正如大衛哈維所說的「中國特色新自由主義」。這可以從農民工作為擁有城市工作的城市居民的對立面,所獲得的商品化的社會服務(健康,教育等)得到驗證。這也可以從中央政府策略性的默許城中村這樣非正式住宅形態的存在來控制房租以及緩解社會壓力的做法中得到驗證。簡而言之,中國城市是發展和投資的場所,是農民工的機遇,也是政府維持地方和財政平衡的工具。

吳教授主題演講之後,麻省理工規劃系的趙錦華副教授就吳老師「在中國,以增長為主的城市規劃作為一個職業,是商品化的專業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的觀點提出了問題。吳教授解釋,因為城市擴張和快速的發展,城市規劃在中國具有了新的功能,其中之一便是為房地產發展創造更高價值。吳教授對比英國,舉例許多國家的規劃師注重點在於維護空間秩序以及控制可能給市場帶來消極影響的外部性。

兩位教授的討論也涉及了非正式城市空間的話題。吳老師認為這是由於農村和城市土地管理的差異導致的。城市的快速擴張,造成了許多新晉被城鎮化的農村土地,對於這些土地地方政府往往是缺位的。吳教授還描述了在中國出現了新的產權關係問題,例如被拆遷的城中村中,農民工租戶不是戶主,往往得不到任何賠償。

在問答環節中,現場聽眾提出了跨度很廣的問題。李德義地產創業實驗室的康主任就中國城市特別是房地產在新常態下的下一步發展提出問題。吳老師認為儘管我們僅僅能判斷很小的一些趨勢,但是房地產泡沫以及大城市中出現的受過高等教育但是群居的蟻族問題同時存在,預示著房地產,特別是住房,仍然是影響經濟發展的眾多指標中最重要的一個,會有深遠的社會和政治影響。吳老師也對漸進主義,中國城市規劃和發展中公平性考慮不足,以及非正式城市在現有城市農村土地政策差異下的必然性等問題作出解答。

最後,李德義地產創業實驗室獎學金獲得者馬克思和邱外山作為活動組織的學生代表,對吳教授,趙教授、李德義地產創業實驗室以及到場公眾的支持表示了感謝。


吳縛龍教授是倫敦大學學院的巴特雷特規劃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城市的轉型與規劃。他近著有《為增長的規劃:中國城市與區域規劃》。據社會科學論文索引(SSCI)排名為全球前50名的地理學家。英國國家經濟社會基金會(ESRC)2013卓越國際影響力獎獲得者。自20世紀90年代中以來曾先後任教於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和卡迪夫大學,被譽為中國城市研究的世界級權威。目前,他關注中國城市的崛起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多年參與規劃實踐,致力於推動城市研究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並由此提升中國城市規劃的國際地位。

本次講座將考察近期有關中國城市的研究,討論其對城市理論的影響。針對城市理論需廣泛還是具體的爭論,演講將結合中國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理解「城市」這一概念的演化,提出只能在對一個城市國民經濟、治理層級、土地制度、基礎設施融資動態等多方面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對此概念有所把握。城市已經由昔日單位的組合變成了基於地域的經濟治理體——即將城市作為增長的資產。演講將以新城與科技園區的發展為例,說明國家如何精心策劃城市發展,並解釋運作方式。對中國城市的研究為人們理解在有眾多利益相關方的地域政治下以治理為主的城市提供了新的契機。這也需要人們對城市規劃的複雜性有更細緻的了解,因為雖然中國面臨的規劃環境是特殊的,但在新近創業治理和西方民主參與下降的背景下需要做進一步的討論。


推薦閱讀:

搞笑的清理,我天朝什麼時候這麼高大上了。
對「房價漲」之部分觀點的回應&哪些城市值得買房?
正墜落的溫州人
再忍幾天,外地人馬上回來了
星巴克推出中國城市系列星禮卡 來看看有沒有你家

TAG:城市 | 中國 | 視頻 | 城市規劃 | 中國城市 | 價值 | 規劃 | 理論 | 理解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