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之六說課

第三節說課

一、說課的含義及類型

(一)說課的含義

「說課」是指執教者在特定的場合,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以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某節課(或某單元)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通過說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準備、整體設計、環節設計、重難點的突破方法、教學方法等來開展好集體備課活動。然後,由聽者評議,說者答辯,相互切磋,使教學設計趨於完善。說課不僅要說清「怎樣教」,而且要說清「為什麼這樣教」。它是介於「備課和上課」之問的一種集體教學研究活動,說課也可以說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表現,它融備中說、說中評、評中研、研中學為一體,是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素質的一項有效的措施,是交流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能力的方便途徑,是展示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藝術的窗口,也是綜合考核教師駕馭教材能力的一種較為科學的測評手段。

(二)說課的類型

常見的說課類型主要有下面幾種形式。

課前說課——它是一次預測性和預設性的說課活動,主要關注教學設計中的思想方法、策略手段。

課後說課——教師在上課之後向聽課者闡述自己教學得失的一種形式,主要關注教學設計所引起的教學效果的探討和反思。

評比性說課——它是一種競賽性質的說課活動。要求參賽教師按指定的教材,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己寫出說課講稿,然後登台演講,最後聽課評委評出比賽名次。

示範性說課——示範性說課一般選擇素質好的優秀教師,先向聽課教師示範性說課,然後讓說課教師將課的內容付諸於課堂教學,最後組織教師或教研人員對該教師的說課及課堂教學作出客觀公正的評析。聽課教師從聽說課、看上課、聽評析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是一種起示範作用的說課。

研討性說課——這種類型的說課,一般以教研組或年級組為單位,先由一教師事先準備並寫好講稿,說後大家評議修改,變個人智慧為集體智慧。其形式往往有質疑答辯式、對話式、討論式、活動式等。

彙報性說課——這是一種由教師向上級彙報自己教學情況的說課。

指導性說課——是由水平較高的教師把自己對某一課題的處理辦法、依據說給中青年教師聽。

二、說課的內容

(一)說教材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能否準確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駕馭教材、合乎實際地處理教材、科學合理地組織教材,是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也是說好課的首要環節。

說教材的要求有:

(1)說清楚本節教材在本單元甚至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或知識結構體系。

(2)說明如何精選教材內容。合理地刪減或者擴展、加深教材內容,通過一定的加工將其轉化為教學內容,即搞清各個知識點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

(3)說明如何確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4)說明教材處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

(二)說目標

如果說教材是說課的「血肉」,教學結構就是說課的「骨架」,那麼,教學目標就是整個說課的「靈魂」。也就是說,教學目標確定後,說課的整個安排,都要服從於教學目標。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有三點:一是依據課程標準的規定,二是教材內容的要求,三是教學對象的實際。說課時教師要把這三點結合在一起通盤考慮,來確定教學的起點和目標。

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層面:①知識與能力:強調的是「學什麼」。②「過程與方法」:是學生體驗和感悟的過程與方法,強調的是「怎樣學」。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學生的親身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深藏於學生內心深處的,只有觸及心靈,引起共鳴才能奏效。在三維目標中,顯性的是知識和能力,隱性的是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都需要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因素不僅體現在內容中,還在於過程中。三維目標是整體的。三個維度的目標是藉助「知識」這個鏈接結合起來,通過第一個目標來實現後面兩個目標,因為「過程與方法」必須經過學生的體悟才能內化。學生是在掌握了某個知識後、理解了某個問題後、運用過某些知識後,才能真正理解「過程與方法」,才能形成正確的有益於學生自身發展的價值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構建知識體系只是手段,學生能力的發展比知識的增長更重要,而合理價值觀的確立又高於能力發展,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教學的主題和靈魂,絕非可有可無。說課時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內容說明如何從這三個角度去培養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要做到用詞恰當,表述全面具體。

(三)說學情

學情是包括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學習方法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在內的總和。對學情進行分析研究,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遇到哪些困難。

(四)說重點、難點及其確定的依據

教學目標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的依據。確定重點、難點要做到三看:一看課標要求,二看教學內容,三看學生實際。尤其要注意分析學生的學習實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確立重點、難點一定要分析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層次、心理特徵、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發展方向等,有針對性地解決,決不可盲目地求全求高。要注意分析難點的位置、程度、成因和突破難點或分散難點的關鍵與措施,以及在難點的教與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

(五)說教法

就是根據本課內容的特點、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業情況,說出選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採用這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教育理論依據。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要說出本節課所採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據的教學原理或原則。

(2)要說出本節課所選擇的一組教學方法、手段,對它們的優化組合及其依據。

(3)要說明教師的教法與學生應採用的學法之問的聯繫。

(4)要重點說明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方法。

中小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從教學對象來看,低年級多用演示法、實驗法;中年級多用啟發談話法或引導發現法、嘗試教學法、探究研討法;高年級可適當用講解法、嘗試教學法、自學輔導法。從教學任務來看,感知新知時,以演示法、嘗試法、實驗法為主;理解新知時,以談話法、講解法為主;形成技能時,以練習法為主。從教學內容來看,本源性知識常常採用以觀察、實驗為主的探索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分析歸納以及獨立思考能力;派生性知識一般採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如講授、討論、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推理能力、演繹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利用舊知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適用範圍,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年齡學生都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說課者要從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而且,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還要創造性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一般情況下,任何一節課都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說課者要注意說明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應以哪種教學方法為主,採用哪些教學手段。無論以哪種教法為主,都是結合學校的設備條件以及教師本人的特長而定的。要注意實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種教學方法,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提倡教學方法的百花齊放。

(六)說學法『.

所謂的學習方法是完成學習任務的手段和途徑。說學法就是說出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並要說出其理論依據。

教授學法是被傳統教育忽視的一項內容,這是傳統教育的缺陷。學法指導在現今的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使學生「學會」,又要學生「會學」。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的「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送真理,而好的老師則教學生髮現真理」。說學法不能停留在介紹學習方法這一層面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說如何實施學法指導上。說課活動中雖然沒有學生,看不到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但教師必須說明如何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學習,教給學生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怎樣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等。從教師的說課過程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

具體要說清兩大問題:

(1)針對本節教材特點及教學目的,學生宜採用怎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它?這種學法的特點怎樣?如何在課堂上操作?r

(2)在本節課中,教師要作怎樣的學法指導?怎樣使學生在學會過程中達到會學?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地融進學法指導?如說明教師是通過怎樣的情境設計,學生在怎樣的活動中,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領悟出何種科學的學習方法等。

教法和學法是指怎樣教的問題,是說課的關鍵內容。具體說課時,可合在一起說,也可不論先後說,兩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辯證關係,教為學服務,教法由學法決定。

(七)說過程

教學過程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因為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它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只有通過對教學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教學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具有藝術性。

這一步主要是要求說課者說出「教什麼」和「怎樣教」。一般來說,可具體操作的程序有:

(1)引進課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設計這一環節時要注意:一看選擇的內容能否讓學生進入新的課堂情境,二看提出的問題是否服務於課堂重點,能否牽動全體學生的心。

(2)講授新課——根據學科知識點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形成授課的結構思路。在講授新課中,教師要闡明:①教師通過什麼方式,提出哪些問題,如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②學生參與到什麼程度,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③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會出現哪幾種思維結果,有哪些思維定勢需克服;④如果學生沒有按教師的思路去做,有什麼補救措施。

(3)課堂練習——根據教材知識點的示例,形成靈活多變的訓練。

(4)內容小結——強化知識重點、概念。

(5)布置作業——可根據學生學習實際,分層次布置作業:如設置A、B、c三種不同層次的作業或設置必做作業、選做作業等。

(6)板書設計——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如何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沒有固定模式,可以把一課書的內容分為幾課時,再逐課時安排教學環節。可以把整個環節的安排先說出來,再逐環節說,可以把一個環節的內容說完後,再依次說下個環節的內容,環節之間盡量用上恰當的過渡語,使整個說課內容渾為一體。

設計教學環節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與教學目標相呼應。為了確保既定教學目標的實現,在設計教學程序時,從新課引入——歸納小結,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要隨時注意教學目標的控制,要與教學目標相呼應。也就是說,使教學目標的控制必須落到實處,不搞形式,不搭花架,一錘一音,一步一印。著眼於各個環節去實實在在地完成任務。要依據教學目標對全部教學內容進行取捨、剪輯,逐一「審查」,該詳則詳,該略則略,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2)要對教學過程作出動態性預測,考慮到可能發生的變化及其調整對策。

(3)教學環節的設計要有啟發性,要始終面向全體學生,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

選擇恰當的教學起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去啟發引導,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

(4)講清教學環節設計的理論依據(包括大綱依據、課程標準依據、教學法依據、教育學和心理學依據等)。

(5)要說出教學過程中教學各環節的銜接和過渡。

(6)要把教學過程說詳細具體,但並不等同於課堂教學實錄。對於重點環節,諸如運用什麼教學方法突破重難點要細說,一般環節的內容則可少說。盡量避免師問、估計生答,師又問、估計生又會答……這種流水賬式的說法。

(八)說多媒體的運用

心理學家赫瑞特拉的實驗表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另據統計表明,聽者如果僅使用其聽覺的話,接受的信息在3小時後僅能保持。70%。,3天後僅能保持10%;聽者如果僅使用其視覺的話,其接受的信息在3小時後只能保持72%,3天後,卻還能保持20%,;但聽者如果把視覺和聽覺結合使用,其接受的信息在3小時後能保持85%,3天後仍然能保持65%。可見視覺材料在說課中的重要性。當然,說課者的語言(音量、音調、音速)及非語言(表情、目光、姿勢),都會影響說課的效果。但是,光靠說者單調地說,聽者處於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難免會「走神」,要抓住聽者的注意力,調動聽者的興趣,教師就應該通過創設情境,將與教學有關的信息儘可能地以視聽方式展現出來,使知識「活」起來、動起來,使說課呈現生動、精彩的局面。所以在說課前還要設計出使用視覺材料的時間、手段,說課時將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不同顏色的圖片、圖表、直觀教具,實物或實物圖、說課文字稿等展示出來,促進聽者思考,誘發聽者的參與意識,使之跟著說者的思路去理解說課的內容,從而會取得最佳的說課效果。

(九)說效果(課後說課)

說效果是說教得怎麼樣的問題,即對說與操作的結果檢測、總結和評價,找出存在的問題,運用教育教學理論提出改進措施,進而提高說課水平,優化課堂教學。具體內容有以下三點:說落實,即「教什麼」「怎樣教」和「為什麼這樣教」的內容在實際操作中的效度;說「成敗」,即說實際操作後反饋獲得的經驗和教訓;說「改進」,即說經實際操作後的修改意見,也是說者新的設想。

以上只是為說課內容提供一個大致的範圍,並不意味著具體說課時都要面面俱到,逐項說來,應該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陳述,該展開的內容充分地展開,該說透的道理盡量去說透,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說課的原則和技巧①

(一)「說課」的基本原則

按照現代教學觀和方法論,成功的說課必須遵循如下幾條原則。1.說理精闢,突出理論性說課不是宣講教案,不是濃縮課堂教學過程。從說課內涵看,教學理念在說課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說是整個說課的靈魂所在。它雖然也包括教案中的精華部分(說課稿的編寫多以教案為藍本),但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出執教者的教學思想、教學意『圖和理論依據,即思維內核。簡單地說,說課稿不僅要精確地說出「教」與「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具體闡述「我為什麼要教這些、為什麼要這樣教」。教案是平面的、單向的,而說課是立體的、多維的,說課稿是教案的深化,擴展與完善。缺乏教學理念的說課,沒有力度和光彩。

2.強幹弱枝,具有層次性

說課要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須做到「說主不說次」「說大不說小」「說精不說粗」,要對說課的內容進行錘鍊,削枝強幹,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簡繁適宜。說得太詳太繁,時間不允許,也沒必要;說得過略過簡,說不出基本內容,聽眾無法接受。

3.未雨綢繆,要有預見性

說課要求教師不僅講出怎樣教,還要說出學生怎樣學。所以,說課者要對學情進行認真分析。估計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會有什麼困難,說出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和解決的辦法。比如,在重難點處理上,你設計哪些問題,如果第一套方案不行,第二套方案又怎樣安排等;在練習中你安排了哪些練習,有沒有體現出層次性等。

4.客觀真實,具有可操作性

說課的內容必須客觀真實、科學合理,不能故弄玄虛,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學理論的專業術語。要真實地反映自己是怎樣做的,為什麼這樣做。哪怕是並非科學、完整的做法和想法,也要如實地說出來,以引起聽者的思考,通過相互切磋,達成共識,進而完善說者的教學設計。說課是為課堂教學實踐服務的,說課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環節都應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說課僅僅是為說課而說,不能在實際的教學中落實,那就成了紙上談兵、夸夸其談的「花架子」,流於形式。

5.獨具匠心,富有創新性

創新是教學的靈魂,也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應該具有創造性。說課者對教學的創造體現在他的說課之中,體現在他對於教學準確而獨到的見解,對於教學環節獨具一格的安排,對於教學策略獨具匠心的理解和獨特的運用技巧。說課時要注意發揮教師自身的教學個性和創新精神,針對自身特點,揚長避短,體現個性。比如擅長書法的教師可將整體框架進行板書,既使聽眾思路清晰,又能增加印象分;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教師,可展示你的演講才華,通過神采飛揚、激情澎湃的語言來感染聽眾,讓聽者從你的抑揚頓挫、高低升降中體會出說課內容的變化來。

(二)說課的技巧

1.要在說課前做好準備

準備工作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收集、篩選、整理。收集材料一般至少應該包括課程標準、教材、教參、相應的輔助習題集及相關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然後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篩選、整理。第二部分是準備相應的教學手段,同時還要了解學情,如接受能力、思維狀況、對原有知識掌握程度和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因素,以便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第三部分是準備好各種課型的框架。這裡的框架包含目標框架、理論框架、教學程序框架等。

2.要合理安排好時間

目標一般2~3分鐘要確定下來,重點去考慮教學設計的框架,以綱要的形式寫下來,特別要記下學生的幾種情況和你的對策,不要一字一句去寫。

3.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教材怎麼辦

這時你首先要吃准教材,目標不要定錯。可以將提供給你的材料(題目)很快地做一遍,你就會心中有一定的底了,然後回想同種課型的課你通常是怎樣處理的,可進行套用,當然這是無奈之舉。

4.要給自己的說課賦予一些基本思想

如教學設計的基本教學理念,在你的設計中體現了哪些新課標精神?你的教學整體思路是在什麼教育理論支撐下展開的,也就是教學理論依據;你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什麼?力求達到什麼目的?在實施中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各種問題你又如何引導、解決?你覺得這節課教材對學習主體來說,是否要進行處理,闡述你處理的理由,通過你的處理學生可能在學習中避免了哪些學習障礙,有什麼優點等。但要注意避免教法學法太過籠統,空談理論。有些教師在這個環節中往往一言以蔽之:我運用了啟發式、直觀式……教學法,學生運用自己探究法、討論分析法,等等。至於教師如何啟發學生,怎樣操作,卻不見下文,或者把「學法指導」理解為:解答學生疑問、學生習慣養成、簡單的技能訓練等,這都是不正確的。

5.說課整體要流暢

不要作報告式,如諸多「1、2、3」,幾個環節過渡要自然,比如,教材分析後,要確定目標時,可以這樣說「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下面我側重談談對這節課重難點的處理」等。說課時,不但要精神飽滿,而且要充滿激情。要使聽課者首先從表象上感受到說課者對說好課的自信和能力,從而感染聽者,引起聽者的共鳴。說課的語言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同行。語言表達應十分簡練乾脆,避免拘謹,力求有聲有色,靈活多變。前後整體要連貫緊湊,過渡要流暢自然。

6.避免把說課變成「試教」或「壓縮式上課」

要注意你面對的對象是同行、專家,不是學生。有的教師說課過程中一直在激情昂揚地給大家「上課」:講解知識難點、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紹板書等,把講給學生的東西照搬不誤地講給下面就座的各位評委、同行聽。其實,如果他們準備的內容和課程安排面對的是學生,可能會是一節很成功的示範課。但說課絕不是上課,二者在對象、場合上具有實質性的區別。說課是「說」教師的教學思路軌跡,「說」教學方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設計的優勝之處在哪裡,如此設計的依據是什麼、預定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這好比一項工程的可行性報告,而不是施工過程的本身。

教無定法,說課也是一樣。由於說課者的風格、個性、語言表達力的差別,由於教學內容、學科特點的不同,導致說課方式多種多樣,說課風格千差萬別。但在說課過程中,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不管哪種方法,都要體現三條線索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使人聽後感覺到條理清淅、內容精練。三條線索為:知識發展線:課堂主要知識點的傳授過程;教師引導線1.連續的教法,即教師活動;學生內化線: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即學生活動。總之,只要準備充分,你的說課就會既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又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會給聽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別康橋》說課案例①

一、說教材

1.課文地位

、《再別康橋》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中國現代詩三首》中的一首,教材把它列為講讀課文。在整個高中語文教材中,現代詩少之又少,只有這一冊這一單元的第一、第二兩課共5首。因此,可以說《再別康橋》擔負起這樣的重任:讓高中生通過學習了解現代詩歌的風格、流派,體會詩中的意境、情思和意味,從而培養高中生良好的讀詩趣味。

徐志摩曾遊學康橋,那兒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在他的內心有著濃濃的康橋情結,而這種情結又貫穿了詩人一生的詩文,《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精彩的一篇。這首詩是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淡淡的離情別緒。

徐志摩受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的影響,因此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像豐富、神思飄逸、意境優美的特點。康橋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澤都飽含著詩人的情與愛。因此詩人在《再別康橋》一詩中,寫景,景中抒情;抒情,情中有景;情景完美地融為一體。

2.教學的重點與焦點

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了詩歌閱讀的標準:加強誦讀涵詠,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意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意象以及語言表達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再別康橋》情景交融的特點,我確立了教學的重點和焦點是:

(1)反覆誦讀,通過誦讀感受詩歌的意韻。

(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3)品味詩的語言。

二、說教法

1.誦讀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尤其是《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聖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覆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採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應用的教學語言是創造美的氛圍的第一要義,在美的語言的熏陶下,學生能很快進入教師所營造的教學氛圍中。

3.點撥式教學法

教學中,學生應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起到的是主導的作用。教師在詩歌的精妙之處適當地進行點撥,化解難點,引領學生們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涵,更好地理解詩的基調和主旨。

4.討論法

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其民主性,師生之間共同參與,共同討論,教與學互動,有利於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以及情感體驗。

5.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如根據徐志摩的詩譜成的曲子《偶然》、刻畫徐志摩形象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幻燈片的展示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

三、說學法

1.誦讀法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朱熹也說:「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通過反覆誦讀,學生可以逐漸領悟詩中的意境的美,並把自己的主觀感情投入到朗誦中,逐漸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誦讀可採用學生個人讀、集體讀等方式。

2.聯想鑒賞法

學生通過聯想、想像,形成有形的圖畫,仔細揣摩、品味、感受詩歌的優美之處,陶冶情操,增強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

3.比較鑒賞法

讓學生學會其他描寫離別詩句的比較,更好地把握《再別康橋》這首不同於其他描寫離愁別緒哀婉、纏綿、傷感的特點:哀而不傷,帶有一絲惆悵,幾分飄逸。領會詩中的詩意美。

四、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我及時地補出: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如今詩人就要離開康橋了,此時此刻,詩人怎樣與康橋告別呢?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展開

1.請學生們盯住題目和作者提出問題。學生會提出如下問題:

(1)徐志摩是一個什麼樣的詩人?

(2)康橋在哪裡?它有什麼特點?

(3)詩人再別康橋的「再別」是在什麼時候?他第一次告別康橋是在什麼時候?

(4)「再別康橋」時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2.順著學生的發問,可先讓學生自行解決下面幾個問題,老師歸納。

(1)簡介徐志摩。

(2)簡介康橋。

(3)關於《再別康橋》。

(以上內容用幻燈片展示)

3.誦讀詩歌

(1)學生默讀。

(2)請_名學生朗讀。

(3)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指出詩中讀錯的字:青荇×,ng(應為xlng)、漫溯shu6(應為s0)。

(4)老師範讀。我為這首詩的朗誦配上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範吟誦,注意節奏、輕重、情感,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5)學生齊讀,老師指出「輕輕的我走了」正常句式是「我輕輕的走了」,「輕輕」放在句前應重讀,但在這裡重音應輕讀,既符合「輕輕的」意境,同樣又起到強調作用。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製造了情境,范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群體感受。朗讀已為學生們對詩的理解作了鋪墊,同時又為下文對詩意的鑒賞蓄勢。

4.詩意鑒賞

A.飽含真情的景(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

明確:第二、三、四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詩中的畫意美)

①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然後讓學生進行描述。

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喜歡用概括性的語言進行敘述或者用議論性的語言對畫面進行評論,比如,第二節寫了河畔旁披著夕陽的金柳,描繪了一幅金柳夕陽圖,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②老師作進一步的引導:聯想和想像是詩歌的翅膀,同樣,我們在欣賞詩歌時也要善於運用聯想和想像。然後再讓學生依次把這三個畫面用語言加以具體的描述。

③請學生讀這三節詩。

④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為什麼不選取周圍的建築、那裡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描寫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更好地浸染了詩人對康橋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B.寓於景中的情

(1)詩人對康橋的留戀在詩中哪些詞語中體現?

學生能很快找到「甘,心」一詞。讓學生反覆讀這一句詩,仔細揣摩其中的情感。

老師還可引導學生們從富於色彩的詞語上去體會詩人對康橋的留戀。

直接色彩:金、艷影;間接色彩:夕陽、新娘。

(2)對「沉澱著彩虹似的夢」一句的理解。

①結合背景介紹,站在詩人的立場上,說一說詩人有哪些夢。

愛情夢、情感夢、求學夢、自由夢等。

②將「彩虹似的夢」改成「美麗的夢」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美麗」顯得空,「彩虹」則具體,同時與上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相照應。「彩虹」雖美,但轉瞬即逝,夢亦如此。更增添了詩人對康橋的留戀和消失了的夢無法追求的惆悵。

(3)所以詩人才來「尋夢」。這裡的「尋夢」為什麼用問號?將問號改成逗號,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用問號情感強烈,包含「該不該尋夢、怎樣尋夢」的意思。

「尋夢」讓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快樂也到達了頂點。但是緊接著,詩人的情感有了很大的轉變。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哪組意象上?

笙簫、夏蟲

師問:笙簫、夏蟲都是嘈雜熱鬧的,但在這裡為何它們也為詩人「悄悄」「沉默」?

引導學生結合近代文人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境界說」中的「有我之境」加以理解:「以我觀物,故外物皆著我之色彩。」

明確:在這裡物我已經合二為一,表達一種離別時的複雜情感。

(4)朗讀第一、七節,加深對詩人告別康橋的情感的理解。

①第一節連用了三個「輕輕的」,起到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讓人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地來了,又悄無聲息地盪去,生怕打擾了康橋的靜謐,而那對康橋至深的眷戀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

②「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一般人要離開了,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帶走,為什麼徐志摩「不帶走一片雲彩」?

學生討論、回答:要把這美麗的景象與人共享。看似什麼都不帶走,卻什麼都已帶走了,詩人把康橋的美完全放在了心上。

老師可適當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第二次到康橋的經歷加以理解。

詩人把自己對康橋的愛與戀化成一個洒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在離別的惆悵中增加了幾分飄逸與瀟洒,並在出人意料的奇想中,透出詩人獨特的個性美。

c.比較鑒賞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古代寫離別的詩句有哪些?

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

如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是一種傷感、一種沉重。《再別康橋》則淡化了離別詩對離別之情的宣洩,著重於對康橋美麗自然景色的描繪,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並將自己的熱愛、眷戀和對自然景色的讚美熔為一爐,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詩人的離別之情超越一般離別眷戀人情的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淡淡的象徵意蘊。這也正是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

(三)結尾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雲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雲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為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

附板書設計:

五、說課方案的自我評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精美的詩i因此,在說課方案中,我確立了朗讀一鑒賞一比較這一教學思路,將朗讀和鑒賞作為教學的重點,尤其是採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朗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去體驗詩歌的情感,品味詩歌的語言和音樂美。在教材處理上,摒棄一般的從詩歌的開頭講到結尾的方式,從詩的中間入手,再說開頭和結尾,這主要是根據詩的結構特點來確定的。直接抓住康橋的景物描寫進行鑒賞,充分欣賞這首詩景中含情、融情於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對這首詩的感情基調,人們有不同的認識:一是認為哀而不傷,惆悵中帶有幾分飄逸洒脫,社會投影比較模糊;一是認為這首詩感情哀傷、凄婉而決絕,反映了詩人對理想的無限憧憬到理想的破滅的哀嘆,社會的投影並不模糊。學生也還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怎樣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方案中沒有具體地體現。應以增加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髮表看法,不必把教者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民主性。

【思考題】

1.說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說課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推薦閱讀:

英語小年齡段(1-3年級),如何設計一堂課
如何提高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效率
《西遊記》課堂教學實錄與點評

TAG:教學 | 課堂 | 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