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四招輕鬆化解
這種小朋友的攻擊性純粹是出於無意識,年紀太小,不知道正確表達情緒的肢體語言。這種情況下,父母一邊要尊重孩子的善意,一邊要及時提醒不合適的表達方式,並給出正確的肢體接觸示範。甚至可以帶著他參加早教班,在老師的幫助下尋找正確的體感接觸體驗。這樣,他慢慢地就會知道什麼力度是撫摸,什麼力度是疼痛了。打人,你說為什麼總是你?!相對於不知道輕重,有意識的「攻擊」則麻煩多了。只要孩子離開家庭,開始與別的小朋友接觸,就會第一次意識到原來並不是「普天之下皆我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像爸爸媽媽那樣包容自己。所以當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覺得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會大哭大喊,甚至動手打別人。有的家長每次去幼兒園接孩子,都能接到來自老師、其他小朋友和家長的大規模投訴——「你家孩子又打人了。」如果次次如此,建議家長一定要及時採取措施,糾正孩子的行為。曾有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3歲半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後的攻擊性行為。所以千萬不能用「小孩子都是這樣,長大就好了」這種借口來幫他推脫責任。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打人問題,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問清楚原因一定要找老師了解事情發生的場合、原因,還要問問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是別人搶了他的玩具還是他想要一件東西卻沒有得到滿足?不要用大人的思維模式妄下結論,甚至把問題嚴重化。道歉是必須的一旦出現打人事件,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不對的行為,道歉不僅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對被打的小朋友負責。必要的小懲大誡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道歉足以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下一次再想動手的時候會記得上次的教訓。但是對於性格外向的小朋友來說,道歉是一個不足掛齒的懲罰手段,沒有制約效應。這就需要有一些額外的懲罰措施,甚至讓孩子適當地親身體會到被打的人是會痛的。正面激勵每次帶孩子出去玩或者去幼兒園,爸爸媽媽可以事先和孩子約定,如果今天沒有打人,晚上會得到一個小獎品。這種強化正面行為的做法會使孩子逐漸了解「大家更喜歡我這樣做」。小編輯提示小朋友愛打人,並不意味著他內心就是一個暴力的人,也並不意味著因為年紀小,父母就可以這打人的行為置之不理。以暴制暴和冷漠處理是最不可取的方式,一旦出現這種事,父母更要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並教給他正確的解決方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