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虛雲老和尚開示怎樣學菩薩道

虛雲老和尚開示怎樣學菩薩道

(2010-12-10 22:31:22)

頂禮上虛下雲老和尚!

虛雲老和尚講於上海佛教育年會

一、菩薩  

諸位居士:今天邀晚學來參加貴會講演佛法和各位見面,心靈上感覺到非常歡喜,雖然如是,一方面反省個人,慚愧萬分!現在所講題目「怎樣學菩薩道?」內容含義至深廣博,可以說包括大乘佛教三藏十二部經了,若果不信,我把這題目講過之後,諸位翻開經律論一看,方知都不出這個題中的意旨,如大品般若經等。現今時間很短促,只好擇其最精要者,與諸位菩薩談談罷了。  

「菩薩」是印度的梵語,具足說「菩提薩埵」,中華譯為「覺有情」,意思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道理。那末、怎樣叫做自覺覺他呢?菩薩自己覺悟「人生真相」,從無始來到於如今,它是沒有生死相,沒有煩惱相,沒有男女相,並及沒有山河草木、森羅萬像等差別相,如心經上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至於無智亦無得,」就是這個道理。你我現在之所以有人生宇宙,形形色色等相的,都是從真起妄的幻相,所謂「唯識所變」,如一翳在目空花亂墜;亦若「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也。好象舞台上的戲子,做官發財,討妻生子,頃刻間變作討飯化郎!台下人看得認真,代為啼笑!試問劇子原無這些心想,本是個常人,都是假的。菩薩也是這樣,一方面徹悟自性本來無生清凈,另一方面透視人間諸法,皆是夢幻泡影,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自明白之後,發心修行至於福德有餘,就要深涉國家社會服務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有情,也要覺悟真理,自利益人,這才叫做「覺有情」的意趣。  

照這樣說來,菩薩的正義,要能覺悟,悲願修行等條件,方稱菩薩的資格,並不是同一班凡見偶像,如三官、土地、城隍、岳廟等,這些只可稱神明有福德的鬼神,但是他也能賞善罰惡的。不過菩薩的種類很多,有果後行因的,如觀音文殊等,有久修菩薩的,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有初發心菩薩,如吾人等能認識菩薩大義發心修行,自利利他,不論在家出家都叫做菩薩;然而在家菩薩,先受三皈五戒,後受菩薩大戒,不論國王宰官士農工商軍政等等,首先教化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妻子,親戚眷屬,再利及人群,以慈悲方便,引導眾生,歸敬三寶,護持佛法,即名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宏法利生,領眾行道,乃至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凡有利益,無不興崇,即名出家菩薩僧,上來釋「菩薩」竟。底下再把菩薩應有的要素說明如下。  

二、大悲拔苦  

我們要是真真學菩薩道,必須先要有大悲心,然後菩提心。大願大行大果,都由此而產生的,如普賢行願品中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能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一段文道理微妙,誠為學菩薩者的先河。  

什麼是大悲?就是「悲已及人」,了知天人阿修羅地獄鬼傍生,從無始來至於今生,昏迷不覺,造一切罪,生死輪迴,苦不可言!由是菩薩起大悲心,欲令胎卵濕化諸眾生等,皆要離苦,得究竟樂,故名大悲,如大悲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有求必應的意思。言「同體」者,了知含靈抱識同一體性,如楞嚴觀音圓通章說:「一者上合十萬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就是這個意義。  

三、發菩提心  

有了前面大悲心,才能生出這大菩提心來,佛經中說:「大悲為首,菩提心為本,方便為究竟。」怎樣發心?或見眾生苦而發心的,或睹佛相好而發心的,如阿難等,或遇善知識開導的,或從經卷而發心的,總之是內心無漏種子淳熟,遇外緣就開發了。所謂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無論布施一錢,供獻一花,燃一柱香,誦一卷經,念一句佛,迴向法界眾生同成佛道,如大懺悔文說:「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唯以最上乘,發善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叫做發大心。摩訶止觀發大心章說:「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初。」要是使菩提心增長不退,必須嚴凈菩薩三聚凈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同時要懺悔業障,這樣令菩提心,念念精明,長養聖胎,日新月異,功德不可思議。否別,遇惡緣逼迫擾亂,容易返失,如舍利弗往昔做六信菩薩,被婆羅門乞眼生瞋,即失大心,墮落做蛇五百生,此生遇佛方出家,回小向大,尚有餘習哩!  

四、立大誓願  

我們學菩薩道,要是令菩提心增長不退,必須以願海來攝持方可,因為從古以來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並及世間偉人,都是由願力而成就大業的。所謂願者,希望達到目的的意思,古德所說:有願必成,有志竟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生宇宙,不可以沒有志願,若無願望,其行為思想等,都沒有標準,猶如垣上之草,隨風東西,又同水上的浮萍,漂動不定。所以如彌陀有四十人願,觀音十二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累劫以來發大誓願,度盡一切苦惱眾生,然後方成佛道,就是上報四重恩的意思。菩薩既然如此,吾人學菩薩道,亦應如此,這些都是別願各有不同。「總顧」,即是蒙山施食當中所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廣觀眾生生死輪迥的苦厄,發第一大願。又知苦報不能解脫,皆由貪瞋痴等煩惱的招感,故發第二大願。要滅世間苦集的因果,必須廣修戒定慧等無量的法門,故發第三大願。因為精修六度萬行,福慧雙運,時至機熟,方成無上大菩提果,故發第四大願。這總願人人都要發的,再說到個人的別願是怎樣?我從今生起乃至盡未來際生,願大地眾生,個個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然後普令信受三皈五戒,至於善根成熟了,再以大乘佛法引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同登佛果而後已。這是個人的願心如此,不知各位的大願以為怎樣?  

五、行菩薩道  

願海雖然廣大深遠,若不是行山來填塞他,就成了空腹高心,空中樓閣,毫無受用!比況我念之心想到杭州西湖遊玩,身子不去,終不能親歷其風景。學菩薩道,也是這樣。如金剛經須菩提請佛說:「菩薩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是金剛經的總骨,假使把這句領會了,一卷經文也就明白了。釋尊告訴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意思就是沒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這叫三輪體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亦復如是,這就叫做應無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剛般若的妙心,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實相般若之體,如是方名菩薩大行。又這一句曹溪慧能六祖大師當初賣柴時間聽到的悟處,從此至五祖請法,更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並有六祖法寶壇經流世,其中有明心見性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此為東土第六代祖師,故壇經中叫人從金剛經即可成佛的。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此四法,攝受一切眾生,故名四攝法。又《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在每一位,皆說我已發菩提心,云何學菩薩道?云何修菩薩行,每位知識都將自所證到的法門,開示善財,第一位德雲比丘,最後就是普賢菩薩,指示十大願行,所謂,「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海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詳看行願品中最為透明,每一行都是盡法界虛空界,極為周徧圓融,我們學菩薩道的,就依此大行修去,為學菩薩道的標準。然而在這五士三位善知識當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童男童女,有國王宰官長者居士,有菩薩,有徧行外道等,意思就是大乘佛法,一律平等,不執色相,只消有道德智能超勝於我的,還都是我們的善知識,誠為後世學菩薩道的模範,吾人須知,是為至要。  

六、證大果報  

根據諸大乘經中,行菩薩道,廣修福智菩提寶糧,所謂三隻修智慧,百劫種相好,久修勤苦,乃可得成,至於六度行滿,方可因圓果滿成正覺,轉八識成四智,成大菩提,轉二障成大涅盤,所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八不共法等完全具足。佛位上的自證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等覺不知妙覺事,故從略不宣。(依楞嚴經經過五十五位妙莊嚴路。依仁王經五十二位。成唯識論中經歷五個位次,方成佛果)  

七、結論  

個人因為這幾天在法藏寺講經,心力不足,故對於此題沒有大的預備,說不周到的地方很多,請各位扶教,要詳細請閱大乘經論可也。前來所說很為粗淺,打動各位耳目,抱歉萬分!願各努力。

虛雲大和尚:打坐注意事項

坐禪要曉得善調養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坐禪有些受用時,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你不要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看見妖魔鬼怪來侵擾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見釋迦佛來替你摩頂授記,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歡喜。《楞嚴經》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問如何念佛?

人人念佛皆成佛動靜閑忙莫變差 念到一心不亂處眾生家是法王家

世人若真為生死念佛,貴先放下萬緣。果能放下,情不戀世,於二六時中,將一句彌陀放在心裡,念念不間,念來念去,心口如一,不念自念。念至一心不亂,休管生與不生,莫問佛接不接,直至臨終寸絲不掛,自然決定往生無疑矣。……時人念佛願生西,生貴信行願力堅,懺悔現前猶放下,恆憶佛號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齊遣,直使妄念絕所緣,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齊圓。……

佛菩薩豈要人念?只緣眾生障重,佛菩薩指示種種法門。念佛菩薩聖號,不過令眾生澄清妄念,徹見本來耳。所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妄心,妄心不得不凈。蓋人如果以一菩薩之聖號,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則當下自與佛菩薩無異。

近人觀佛子之對像跪拜,及凈土之持名念佛,即以其無神論立場,謂為迷信。不知跪拜與對長上致敬何異;念佛對於修心有莫大之功。且持名念佛,不過方便初機之簡捷法門,更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法門。凈土自有無窮妙用者,人自不會耳,豈迷信哉!

念佛與參禪哪個好?

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凈境現前是一樣的。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 禪宗雖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眾生障深慧淺,惟依持名念佛法門,得了生死,往生極樂國土。初入手與禪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惟念佛須攝心觀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實之謂也。句句著實,念念相應,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能所兩忘,自他不二,與參禪有何差別。故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為無上深妙禪。」中峰大師曰:「禪者凈土之禪,凈土者禪之凈土。彼念口頭佛,參口頭禪者,同一自欺,生死關頭,如何了脫?」

今天參禪的人,多不了解禪凈不二的法門,每謗凈土為小乘,這是錯誤的。禪凈工夫入門雖有不同,到家是一樣的。一般人只知,趙州禪師說的:「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的前面幾句機鋒話,就拿來作為經常反對念佛的根據。這是誤會的。要知道後面還有幾句話,就是有人問趙州禪師:「你的師是誰?」趙州說:「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之師是誰?」趙州說:「阿彌陀佛。」可見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師。……

本來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參禪、念佛、看經、禮拜,種種法門,對機而說,你是什麼機,對你說什麼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中藥分君臣佐使,配合妥當,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葯就不要了。古人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凡夫心盡,當下是佛,不用向外馳求;向外馳求,即是外道。心外一無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執著心:生氣、生歡喜、毀譽動心,貪色、貪財、穿好、吃好,偷懶、打無明、不上殿等等習氣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聖雙忘,一切處如如不動,不向外求,則見自心是佛。

為什麼現代人參禪的多,悟道的少?

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個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誰」呀、「照顧話頭」呀,看來看去,參來參去,與話頭東西背馳,那裡會悟此本然的無為大道呢?如何到得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裡,眼只有瞎,那裡會放大光明呀?

可憐啊,可憐啊!好好的兒女,離家學道,志願非凡,結果空勞一場,殊可悲憫。古人云:「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修行悟道,易亦難,難亦易。如開電燈一樣,會則彈指之間,大放光明,萬年之黑暗頓除;不會則機壞燈毀,煩惱轉增。有些參禪看話頭的人著魔發狂,吐血罹病,無明火大,人我見深,不是很顯著的例子嗎?

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於調和身心,務須: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機。參禪這一法,本來無可分別,但做起功夫來,初參有初參的難易;老參有老參的難易。初參的難處在什麼地方呢?身心不純熟,門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結果成為「頭年初參,二年老參,三年不參。」

易的地方是什麼呢?

只要具足一個信心、長永心和無心。所謂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來是佛,與十方三世諸佛眾生無異。第二、信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謂長永心者,就是選定一法,終生行之,乃至來生又來生,都如此行持。參禪的總是如此參去;念佛的總是如此念去;持咒的總是如此持去;學教的總是從聞思修行去。任修何種法門,總以戒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將來沒有不成的。……所謂無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終日隨眾起倒,不再起一點分別執著,成為一個無心道人。

初發心人具足了這三心,若是參禪看話頭,就看「念佛是誰」……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緣時至,觸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直至無疑之地,如十字街頭見親爺,得大安樂。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離不了衣食住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飲食少了就饑渴,若無房子住,風雨一來無處躲避,所以這三個字一樣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餘五道亦是一樣,飛禽走獸,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處,要羽毛為衣,也要飲食。「衣食住」三事本來是苦事情,為佛******不要被它轉。

佛初創教,要比丘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雖減輕了衣食住之累,但還是離不了它。現在時移世易,佛******也和世人一樣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裡,不泡就沒有得食。春時不下種,秋到無苗豈有收?可見一粥一飯,來處不易,要花時間,費工夫,勞心力,才有收成。為佛******,豈可端然拱手,坐享其成。

古人說:「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樣,光為這三個字忙,還要為道求出生死。因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但修道這件事,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古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道人行履,一切處、一切事,勿被境轉。修道如栽田,穀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為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裡,等它發芽變秧,……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於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慾,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凈,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痴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禪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塵所轉,其餘五根都能不被塵轉,香不垂涎,臭不噁心,什麼眉毛長,牙齒短,張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拾得大士傳的彌勒菩薩偈曰:「老拙穿袖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是做好漢。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這是一切處都修道,並不限於蒲團上才有道。若只有蒲團上的道,那就要應了四料簡的「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總免不了說好說歹的,打破此關,就無煩惱。說我好的生歡喜心,就被歡喜魔所惑,三個好,送到老;說我不好的,是我的善知識,他使我知過必改,斷惡行善。衣食住不離道;行住坐卧不離道;八萬細行,不出四威儀中。古人為道不虛棄光陰,睡覺以圓木作枕,怕睡久不醒,誤了辦道。不獨白日遇境隨緣要作得主,而且夜間睡覺也要作得主,睡如弓,要把身彎成弓一樣,右手作枕,左手作被,這就是吉祥卧。

一睡醒就起來用功,不要滾過去滾過來,亂打妄想以至走精。妄想人人有,連念佛也是妄想;除妄想則要做到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這才腳踏實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此用功,久久自然純熟。忙碌中,是非中,動靜中,十字街頭,都好參禪。不要只知忙於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邊為要。

學佛應如何做人處事?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親友怨家,視為平等,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視一切眾生平等無二,視人飢如己飢,視人溺如己溺,常發菩提心,則可與道念相應,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諸佛聖賢,應化世間,一切事情都是為眾服務,所謂拔苦與樂,興慈濟物。你我都能克己復禮,什麼也不為自己作享受,那麼人人都無困苦,事事都能辦到了,同時你自己也隨之得到圓滿果實的報酬。

佛教依折攝二義,立方便多門。何謂折?折者,折伏惡人。……蓋在家大權菩薩,為折惡利生故,雖執刀杖乃至斬其首,於戒亦無犯,反生功德。因惡意而殺人,皆知不可;因善意而殺人,固是在家大權菩薩之金剛手眼也。何謂攝?攝者,攝受善人。佛菩薩為利益眾生故不避艱危。有四攝法:一、布施攝。若有眾生樂財則施財,樂法則施法,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二、愛語攝。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親愛心而受道。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生親愛心而受道。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沾利益,由是受道。佛菩薩之積極為何如。

習氣如何對治?

莫嫌老大不知愁 對境翻能為爾謀

訓誨未從今日熟 契經還向幾時求

清宵隱几惟貪睡 白晝披襟事浪遊

倘不束心求至道 未知黑髮可能留

講起辦道,諸佛菩薩只叫「除習氣」。有習氣就是眾生,無習氣就是聖賢。聖賢的妙用,識得則煩惱是菩提,識不得則菩提成煩惱。煩惱與菩提,如反掌覆掌。這些話說是容易,行就為難。所以鳥窠禪師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又斷無明煩惱,除習氣毛病,莫若嚴持戒律;戒律清凈,無明煩惱習氣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縱修習有成,亦是天魔外道。

問:「情想愛憎,是生死根本,此義我亦知之。但如何能除?」

老人謂:「只一情字,已墮百劫千生,雜以愛憎,互為因果。皆妄心為之耳。如果妄心去盡,成佛已多時,我輩歷劫多生,習氣至重,在隨時觀照。以除習氣為第一要旨。」

我謂:「情可隨時懺,愛憎亦可隨時遣,但既有心念,如何能不想?」 老人謂:「何不想向佛國去,觀想成就,佛亦成就,此凈土法也。」

學佛須要研讀經典嗎?

今之學佛者,應研習一切教理,而以行持為根本,宣揚佛法,使佛法燈燈相續。「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希望一切學佛者,皆以此二語,以為自利利他之標準可也。

看藏經,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種下了善根佛種。這樣看藏經,是走馬觀花的看。若要有真實受用,就要讀到爛熟,讀到過背。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靜坐(虛雲大和尚)

靜坐如法,可使四大勻調,促進健康,宜取乎自然。《妙法蓮華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靜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

推薦閱讀:

廣欽老和尚: 《心要怎麼修》
奉天玉和尚2
凈慧老和尚:學《心經》用《心經》
玄空闡秘27-水口五星訣推演 揭穿一行和尚的詭計
【小和尚的天涯第一帖】人生不是靠面容

TAG:菩薩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