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二):道德問題

????

提示:點擊上方"中大博研"↑免費申請試聽課程!

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其中人生的根本問題即是人生的意義問題,我們可以將其具體分為三個問題:一、幸福問題,即人生的世俗意義;二、道德問題,即人生的精神意義;三、生死問題,即人生的終極意義。

在這三個問題中,都貫穿著對靈(精神)與肉(肉體)的關係的思考。根據對這一關係的不同理解,在哲學和宗教上可相對地區分出五種人生觀:一、理性的人生觀,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在西方哲學中佔主流,崇尚「真」;二、道德的人生觀,以孔子為代表,在中國哲學中佔主流,崇尚「善」(義);三、審美的人生觀,中國以莊子為代表,西方以早期尼採為代表,在中西哲學中均不佔主流,崇尚「美」(夢、醉、逍遙);四、信仰的人生觀,以基督教為代表,崇尚「神」;五、解脫的人生觀,以佛教為代表,崇尚「空」。各派人生哲學的目標都是超脫功利、解脫生死。

亞里士多德:追求真理

在這裡,我們就將簡單介紹一下哲學中關於人生道德問題的相關思考,而這些思考都是附屬於以上五種人生觀的,難以剝離開來討論。

何為道德問題

對於道德問題的思考需要從人性出發,譬如對於人性持有不同看法的法家和儒家對於道德問題的看法便截然不同。而與上篇探討幸福問題一樣,對於道德的思考也要著眼於人身上的兩個最寶貴的東西,即生命與精神(或靈活),道德的基礎就在於對生命的同情和靈魂的尊嚴。

1.生命的同情

作為一個生命,人對其他生命有同情心。這一同情就是人與人之間以生命相待時自然產生的情感,是道德的初級基礎。有同情心即善良,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孟子認為人有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及是非之心),其中惻隱之心即是指對待其他生命處於危險之中時自然生髮出來的同情之心,被認為是仁義禮智四種重要品質的發端。

同情是把利己(愛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的產物,有其脆弱之處。當利己受到壓抑,生命便感到麻痹,難以產生同情。而當利己膨脹之時,便傾向於損害他人,也不會產生同情。,惟有在一種保護合理利己、懲罰越界損人的社會秩序之下,同情才能發揮其作用。而這種社會秩序正是法治。

孟子:推己及人的道德思想體系

2.靈魂的尊嚴

人在作為一個生命之外,也是一個靈魂。而作為靈魂,人是有尊嚴的。尊嚴為何?就是人與人之間以靈魂相待,自尊的同時尊重他人,這是道德的高級基礎。當一個人意識到自身及他人靈魂的尊嚴並在行為中體現出對靈魂的尊嚴之時,這便是高貴。

在基督教信仰中,教徒相信每一個人靈魂都是上帝的作品,因此人人之間在靈魂上是平等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著所謂神性,這就是人的尊嚴之所在。但是今天的中國缺乏信仰的同時在前文所需的法治上也有所缺乏,因此陷入道德堪憂的境地。

創世的上帝

哲學思考人生,不僅僅思考一個人要如何生活得好,也討論人要如何好地生活在一起,而與他者之間如何共存就是道德問題所著重探討的問題。

內容:根據周國平老師「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整理

撰稿:博研實習編輯歐陽鈺芳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平台!


推薦閱讀:

講法律的時代為何要用道德來評價醫生,該不該這樣。?
現在好多正房帶著一幫人去捉姦,然後見到小三扒衣服,扇耳光,拍視頻上傳,這種行為你怎麼看?
彭宇案的法官有錯嗎?錯在哪裡?
老漢逼女孩讓座道德嗎?
在圖書館佔座和在圖書館推開別人的書性質好壞有什麼區別?

TAG:道德 | 人生 | 哲學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