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七九一卷——第八0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九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二段檯面寶地。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跟我們解釋的是「即體心性定之所成」,這句話講得很深,體心是真心,性定說明不是修的定,自性本定所成就的。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到究竟處都是明心見性。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還是明心見性。這個問題早年我請教過李老師,李老師跟我解釋得很詳細,這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只是我們修明心見性的方法不一樣,手段不相同,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真心現前,性定現前,境界就轉了。《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些話是對法身菩薩講的。法身菩薩在《華嚴》裡面,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能轉境界了。為什麼?真心用事,性定用事,用我們的話來說,在這個境界裡頭決定不會受外面境界所影響,不會被外境所動,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

  我們的心,凡夫不行,六道凡夫自己做不了主。為什麼?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多多少少都會受影響。譬如在日常生活當中,別人讚歎你,喜形於色,影響了,受影響了;別人毀謗你,你的面孔馬上就很難看。這是什麼?受外面境界影響,你被外境所轉,你不能轉境。你被外頭境界所轉,這是什麼原因?你用的是妄心。佛家講你用的是心意識,你用這個東西。真心有沒有?有!真心就在妄心裏面,但是永遠不知道用真心。這個在這段經文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第一念是真心,第二念就墮落到妄心。如果你能保住初心,保住第一念,你就是法身菩薩。可惜你保不住!這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修行的功夫。

  佛法在今天的社會,我講過很多年,第一次八二年在紐約講的。我初到美國,別人問我佛教,我說出佛教在今天的社會有四種不同的形態,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第一種宗教,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我們不能不承認。這個不是佛教的本來面目。第二,佛教變成學術、變成哲學,變成世間一種學問,這也不是本來的佛教。第三種發展比較晚近,大概今天來講也不過是半個世紀發生的,邪教!打著佛教的招牌,實際上是傷害眾生的法身慧命;邪教的佛教,過去沒有的。第四種傳統的佛教,這個是佛教的本來面目,祖師大德代代相傳。

  傳統的佛教是什麼?是教育,現在一般社會上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仔細在《大藏經》裡面,看《釋迦譜》,看《釋迦方誌》,這兩部書是古人寫的釋迦牟尼佛的傳記,收在《大藏經》裡面。我接觸佛教,大概在最初兩個星期的樣子,章嘉大師就要我看這兩本書。那個時候這兩本書還沒有單行本,我得到寺院裡面去查《大藏經》;查到之後,在那個地方看,自己做筆記,這是五十年前的事情。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為人,他老人家的思想,一生所從事的事業,確實是現在人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

  他老人家用的是真心,他老人家表現的是性定,我們現在清楚明了,沒有疑惑。他雖然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跟我們和光同塵,境界不相同,他確確實實是住在華嚴境界。我們住五濁惡世,他住華嚴世界,華嚴世界跟五濁惡世是同時的、是同處的,此時此地,境界的問題。這就是證明佛在經上講的「境隨心轉」,這個話千真萬確。真心性定,那個境界就是華嚴境界;我們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那你的境界是五濁惡世。而境界裡面,跟諸位說,沒有清濁,清濁在人心,人心能轉境。佛在經上講這個大道理,我們總得要懂。

  現在請看經文,我們看看華藏世界的寶地。首先你要曉得這個寶地是性德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只要一切眾生永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就現前,我們得認真努力的來修學。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世界海大輪圍山內所有大地。】

  這一句是總說,說這個大地的所在,這是依報裡面最主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生活環境。向下有二十句經文,清涼大師科題裡頭講「別顯體相莊嚴」,這是講大地上,講了三樁事情:一個是體,一個是相,一個是莊嚴。這二十句裡面,第一句講體,第二句講相,往後都是講莊嚴。現在我們來看向下這十句:

  【一切皆以金剛所成,堅固莊嚴不可沮壞。】

  這是第一句。首先告訴我們,這個大地『金剛所成』。「金剛」在佛法裡頭常常用它來做比喻,比喻堅固,比喻不壞。《般若經》上用金剛比喻般若,般若智慧能破一切邪知邪見,一切知見不能破般若智慧,把它比做金剛。所以這個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是法,金剛是比喻。在這個地方是比喻大地,這個大地『堅固莊嚴』,是不會壞的。為什麼?它是性德自然的現相,遍華藏。

  現在要問,我們這一塊土地、這個地球在不在華藏之內?我相信稍稍涉獵經教的同學,都能夠肯定我們娑婆世界在華藏之內。《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不在華藏之外。我們現在要問,金剛寶地是遍徹華藏,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為什麼叫做五濁惡世?再告訴你,叫五濁惡世,這是眼前的現相,給你講「金剛所成」,那是講實話。好比我們這個房間,這個房間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華藏本來是這樣的。建築房屋的工程師,房屋建好之後,交屋。我們買這個屋,他交給我們,這裡頭乾乾淨淨,真的,它一塵不染,我們看了很歡喜,這就好比華藏。但是我們住了沒有多久,不知道收拾,不知道整理,也沒有清潔掃除,住個半年、一年,到處灰塵,處處污染,這就叫五濁惡世。五濁惡世並沒有離開華藏,只要把濁惡,濁惡就好象是垃圾、是灰塵,你把它清理乾乾淨淨,金剛之體它又現前了。這個比喻淺近,諸位細細去思惟,你去想一想,確實是這個樣子。

  佛說我們有這五種染污,見濁、煩惱濁,五濁裡頭這兩種最重要的。我們的見解被污染,我們的思想被污染,見思煩惱。沒有說思濁,只說見濁。然後說個煩惱濁,這個煩惱裡面包括了思惑,還包括了塵沙惑,包括了無明惑。換句話說,《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就是煩惱,就是見濁、煩惱濁。我們看東西看錯想錯了,所以才造成物質環境的染污。

  你們想想看,今天地球公害污染,地球上面動植物生態失去平衡,地球病了。地球怎麼病的?人為的,不是它自己病的。人隨著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要改造環境,不能夠隨順自然,他要改造環境;這一改造,那麻煩了,把自然生態破壞。要知道自然才是清凈的,才是正常的,自然是金剛不壞之體,我們把它破壞了,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轉變了,境隨心轉,把華藏世界這樣莊嚴的體性轉變成五濁惡世。真的,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心想?自己的心想。所以佛是一再的教導我們,勸勉我們,我們的思想要純凈純善,我們的境界殊勝。學佛終極的目標是超凡入聖,學佛之人不能有絲毫的心、念頭傷害別人,傷害社會大眾。

  這個月初我難得有個機會,抽出一點時間想回到老家看看父母的墳墓。前面跟諸位做過一次報告,我先到浙江,第二站到南京,第三站回到家鄉,從家鄉再回香港,我的路線是這麼走的。這一次是旅遊、探親、訪友。我穿的是便衣,在中藝買了幾套唐裝,不敢穿出家衣服,怕人家認識我。因為國內佛教信徒很多,我對他們非常感激,他們對我愛戴,總希望來看看我,人多!人多我怕秩序不能維持,就搞成一個很亂的這種場合。這個場合對佛教是不利。

  佛教我們第一個持戒,守戒,持戒就是守規矩。守法、守規矩在我們國內信眾還沒有養成習慣,在國外沒有關係。國外再多的人,他有規矩,他不亂,我可以跟大眾接見,從來沒有拒絕任何一個人。國內,那我就不能不留意。第一個怕人多互相擠來擠去,萬一有個年歲大的人跌倒,被人踩傷,我們的心過不去,我最怕的是這一點。每個人都要擠到前面來,身體差一點,年歲大的人,很容易發生危險,我擔心這個,不是擔心別的。第二個形象不好,讓社會大眾認為學佛的人這麼亂,一點秩序、一點規矩都沒有,這個破壞佛教形象。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最重要的是要保護佛教形象。為這兩樁事情,不是為其他,希望同學們都要了解。佛法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哪有這個人接見,那個人不能接見,沒有這個道理,一律平等。我們天天念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怎麼能違背自己的傳統?違背佛陀的教誨?那不可以的。許多人不懂,不了解,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

  我在杭州住了四天,承蒙東天目山的齊居士邀請,我也常常聽到他們那個道場殊勝莊嚴。寶志公開山的,韋陀菩薩的道場,我當然要去參拜一下。在那邊看到了許多念佛的同修,我聽齊居士講大概有五百人長期在山上念佛。我看到聽到了,歡喜!齊居士告訴我山上來的這麼多念佛人,只有西藏人沒有,全國各個省分、自治區、特別市統統都有。我跟她說:你這是全國代表念佛堂,只差西藏,全國代表念佛堂,為國家祈福,為人民祈福,為世界祈福,無量無邊的功德,不可思議。我讚歎她。當天晚上消息走漏了,有很多人上山,大概有五百多人上山要見我。我跟大家見見面,她那個大堂,大廳兩層樓都坐滿了人,我看大概有一千多人。地方領導,公安的人員,我們都聚會一堂。她現在山上有警察住在山上,好,非常好!

  要我跟大家講幾句話,我只講了四句話。《梵網經》上的兩句,「不作國賊」。學佛的人決定不可以做傷害國家,傷害社會,傷害大眾的事情。第二條,「不謗國主」。國主,廣義的,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都是國主。我們《華嚴經》一開端,「世主莊嚴品」說的是國主。要尊重,要擁護,要在國主指導之下團結起來。尊重,不但要尊重這個社會、國家、地區,而且要互助合作,全心全力來建設這個國家地區,使人人都能過著美好的生活。國主在帶頭,在領導,那是講各個階層的領導人,要懂這個意思。

  另外兩句,《瓔珞經》上說的,「不漏國稅」。我們知道國家為人民服務,許許多多的經費要靠稅收。國民有納稅的義務,決定不能夠漏稅。漏稅在佛法裡面講是盜戒,你偷盜一個人好還,債主只有一個。你要是漏稅可麻煩了,中國有十幾億人,那誰是你的債主?這十幾億人都是你的債主,吃不消!所以國稅不可以漏,漏國稅,麻煩大了!第四條,「不犯國制」,國家的法律,地方政府的規章,法令規章,我們一定要遵守。我就講四句跟大家見面,為什麼?這四句重要,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把這個疏忽掉了。能夠遵守佛陀的教誨,可以把這個地方恢復成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真心性定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性定,現在這個心一天到晚七上八下,妄念紛飛,可憐!這個心是輪迴心。

  佛法無論哪個法門,經典上都講的三昧。我也常講,我們念佛人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什麼?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是念佛三昧。我們學《華嚴》要入華嚴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禪定,翻成正受,正常的享受。妄想不是正常享受,分別執著不是正常享受;正常的享受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國內許許多多的道場,我何嘗不想去看看,緣不足。你們今天聽到我讚歎東天目山,我去看過。你們的道場我沒有去看過,我要看,看到好處,我是平等的讚歎,不是偏在某一個地方、某一家,不是,沒有偏心。只是我對於國內非常生疏,是去過幾次,時間都很短促,都很匆忙。我非常感激國家,國家對我不錯,宗教局長葉小文先生,我跟他也很熟。承蒙他的招待,二000年我們新加坡宗教團訪問中國,他派外司司長陪同我們這個團遊覽長江上游,有機會參觀大足石窟,朝拜峨嵋。國內有許許多多同學們,出家在家寫信給我,打電話給我,甚至於我在香港講經,在新加坡講經,你們很多團體來看我,我很感激。你們邀請我回國去弘法,我說過我在國內如果有任何宗教方面的活動,一定要得到葉局長的批准。我說得太多了。

  不是宗教活動,去旅遊,去觀光?是很想,我抽不出時間。我這個五年當中一定要把《華嚴》、《法華》、《楞嚴》、凈宗五經一論講一遍。我定的時間每天講四個小時,一年講三百天,這五年當中要講六千個小時。所以觀光旅遊是很想,但是我抽不出時間。你們說:到我那個道場講經也行。我在新加坡已經說過,我年歲大了,從講台教學我完全退下來,幫助後學的年輕人,我幫助他們。我現在自己只是在攝影棚錄相。大家歡喜聽,用網路播出,可以,這對我不相妨礙。所以沒有錄相室,我就沒工作做;沒有工作做,我的光陰浪費,這是叫我身心不安,我不能夠再浪費時間,所以是這麼一個道理。今天我講經,只有在香港這裡我們有一個攝影棚,新加坡有一個,澳洲有兩個,布里斯本有一個,圖文巴有一個。我的活動只能局限在這個範圍,有我工作的場所。

  我們現在這些年來,尤其是最近五年,這是我第二次講《華嚴經》。第一次是早年講的,二十年前講的,沒有這些設備,我們沒有留下錄音錄影,沒有留下。這一次是完全保留錄相帶。這五年當中,我們自己的境界提升了很多,讀經研教真實的利益我們得到,得受用。境界,我們不能像法身菩薩那樣的轉變,也能小小的轉變。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漸漸能夠得清凈心;換句話說,漸漸能夠不被外面境界所轉,與經教有少分的相應。這少分的相應就得很大的受用,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愈來愈看破,愈來愈放下,自在隨緣,嘗到這個法味了。也知道這個佛是怎麼個念法,往生凈土,自己漸漸也真的有把握,這才是我們一生第一樁大事,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不足為道的。最重要的是這一生能夠往生。

  我們學佛,無論在哪個法門裡,修得再好,不能往生,這一生空過。不能往生,修得再好,生天。七情五欲,中國人講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那個「欲」就是財、色、名、食、睡。我們自己要很認真反省檢點,七情五欲要沒有斷,你要不出六道輪迴,你在欲界;修再大的福德,也是欲界天,色界都去不了。色界是什麼?色界不是性定,是修定,是修來的定功。這個定功能夠把七情五欲伏住,七情五欲雖然沒有斷,決定不起作用。難得,很不容易,生色界天。色界,四禪十八層天,看你的功夫,你到哪一層。所以你要是了解這個事實狀況,你就知道超越六道輪迴真正不容易。

  但是,不超越輪迴不算成就,真正的成就一定要超越六道輪迴。現在我們明了超越六道輪迴只有一條路,念佛求生凈土。中興凈土的兩位祖師大德,明朝末年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凈土宗十三位祖師對我有影響的,影響很深的是善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這四個人對我影響非常深。我在沒有遇到《無量壽經》之前,我修學凈土主要的經典是《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的;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我是依靠這兩種注。

  這兩種註解我都詳細講過。《疏鈔》那個時候沒有錄相,留的有錄音帶。我記得錄音帶好象是有一百三十多卷。將來有這個機緣,我還是要講一遍,那一遍就會錄相。現在講跟往年境界不一樣!所以有些同學跟我說:法師,你以前講的經我不要聽,我要聽你現在的。沒錯,這個人很聰明。為什麼?境界不相同,今年跟去年就有很大的差距。

  從這些地方大家要能夠體會,學佛不能一天離開經教。我就是香港、澳洲旅行,我的經本都放在身上,跟我旅行的證件、護照都放在一起,天天讀誦受持,沒有間斷。佛教導我們,我們永遠記在心裡,念念不忘,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無論在什麼地方接觸到周邊的人,我們談話的話題都是經教,都是把佛法介紹給他,念茲在茲,這樣自己才能夠契入,在生活裡頭,在工作、在應酬裡頭,歷事練心;要不是這樣,沒有法子入佛境界,沒有法子深入經藏,深解義趣。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二段檯面寶地,長行第二句看起:

  【清凈平坦無有高下。】

  這是寶地之相。這個地的體,前面跟諸位說過,金剛所成。如果用我們平常歸納佛陀教育的綱領來說,我也把它分配在這經典上,金剛就是真誠心、正覺心,金剛般若。真誠跟正覺是金剛,沒有能夠破壞的;它能夠破一切邪迷,邪迷不能破真誠正覺,這是金剛的意思。

  相狀,這個地方講了,講體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地相平凈」,這是華藏世界的寶地,就是我們總結的清凈、平等。清凈、平等是心相,真誠、正覺是心之體,要明了。清凈、平等是心的相,慈悲是心的大用。慈悲對自己是自愛,對待別人是大慈大悲,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這十個字具足真心的體相用。華藏世界,「出現品」裡面佛講得很清楚,「唯心所現」,華藏世界從哪裡來的?真誠正覺心現出來的,現出來這個世界的相狀是清凈、平等。經文上『清凈平坦無有高下』,極樂世界如是,華藏世界亦如是,我們要曉得。這個不就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的心是清凈的,心是平等,所以大地是平坦,沒有高下。我們要想修西方極樂世界,要修華藏世界,你懂得這個道理,你這樣如理如法的修學,你就能夠證得。

  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個長行的十句,第一句是講大地之體,第二句是講大地的相,後面八句都是講它的莊嚴,也就是講它的用。我將這個意思,配合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大乘經教裡面掌握到修行的綱領原則,佛經裡面稱為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我寫了二十個字。前面這十個字重要,這是真心的體、相、用。我們修學念念不離開這個指導原則,哪有不進步的道理!進步從哪裡看?從煩惱輕,智慧長,境界向上提升,這是明顯的效果,真實的受用。

  你們同學們都知道,我對於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我對於護法的恩德念念不忘,知恩報恩。我接受過儒佛的教育,落實在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這個人過去曾經有一天對我好,我永遠不忘;以後有什麼對我不好的,我不放在心裡。我懂得,老師教我的,我這個心永遠要裝一切眾生的善,我的心是純善。我不會把一切眾生不善裝在我心裡,那我的心不就變成不善了嗎?

  我要怎樣保護我自己純凈純善的心?聽佛菩薩的話,依教奉行。你看看《十善業道經》,佛講: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一切眾生對我的不善,我不放在心上,我不會夾雜,我只記著別人的善,我只記著別人的恩。別人為什麼以後對我不善?這個原因,我記得過去我也報告過。一種是缺少往來,缺少溝通,不通!不通,容易引起誤會。如果再有一些外緣,不善的外緣,你看到了,你聽到了,你就會起疑惑、猜疑;猜疑,愈猜愈錯,就離了譜,誤會是這麼產生的。他那邊有誤會,我這邊沒有。兩方面有誤會,就會生衝突,就會麻煩。他對我有誤會,我對他沒有誤會。

  尤其接受聖賢教育的人,有一個根本的理念,這個一定要肯定。這個根本的理念是什麼?「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從這個理念看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的,沒有不善。這個是儒家講的,佛法講得更圓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們想佛性善不善?佛性純凈純善。造作五逆十惡的眾生,他還是有佛性。為什麼造惡?一時迷惑。一時迷惑,你何必把他放在心上?你放在心上,錯了。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像佛菩薩一樣,幫助他回頭。怎樣幫助?自己要行善,做出善的樣子來,讓他看到、聽到、接觸到了有所感動,再回頭,這是教育!

  這種教育,我是從小學的。在南京第一中學讀書,我的老師現在還在,就剩這麼一位老師,老師那個時候在學校里提倡身化教育;化是變化氣質。我在學校裡頭學的這一句「身化」,以後我學佛得受用;換句話說,那些誤會的人,不了解的人,還沒有回頭,我做得不夠,不能怪他;怪他,那就錯了。永遠不能夠責備別人,所有一切過失,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們走的路子是向無上道,我們做人要做一個完美沒有缺陷的人。心裏面還懷著「那個人不對,那個人有過失,那個人怎麼對得起我」,你的做人就有缺點。為什麼?性本善,這是不善,我這個本善裡頭夾雜著不善。

  佛講了,我有佛性,佛性裡頭不夾雜這個東西。所以你要知道怎樣修行,你必須要有勝解,這個佛經裡頭常講的,勝是殊勝,解是理解,你對於宇宙人生要有殊勝的理解,這是最高的。你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你對於佛菩薩教誨(就是經論),你要有殊勝的理解,這個事情就自然不難。你的生活哪有不快樂的!

  看到宇宙之間人都是善人,都是佛菩薩,種種的示現對我沒有一絲毫妨礙,《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甲處有障緣,乙處沒有障緣,我到乙處去;乙處有障緣,丙處沒有障緣。覺悟之後,曉得一切眾生生活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某一點,某個地區。那是什麼?那是妄想分別執著把你局限,你迷了。你迷於這個地區,你不知道本來生活的空間比華藏世界還大。

  前面一品講的「世界莊嚴品」,那裡頭是講盡虛空遍法界,先講大的,大世界怎麼來的;然後再講小的,華藏世界;比華藏世界再小,娑婆世界。我們今天脫離不了這個範圍,生活空間沒有這麼大,原因在哪裡?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好比執著自己家鄉祖宗的產業,念念不能夠放下,那他一生的生活圈子就在家鄉。

  古人,真的,住在鄉下,有一生沒有進過城的。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我們鄉下人確確實實有一生沒有見過縣城的,他的往來就是幾個村莊,活動空間就這麼大。他不知道活在地球上的人,活動空間是整個地球,他不知道,他守住小村莊。眼光稍微大一點的進過城,進過城叫什麼?見過世面。我們這個城市隔壁鄰縣還有別的城市,走過幾個城市的,我們村莊裡面的人對他就很羨慕,他了不起,他走過好多城市。再出了省,他走到別的省里去;出了國,走到別的國家去,確實就像這個樣子。

  所以你首先要有認識,我們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你好快樂!這個地球上的人,我到這裡來不受歡迎;我來幫助他們,他們拒絕,我到另外星球去。這個太陽系不歡迎我,我到別的太陽系去;這個銀河系不歡迎我,我到別的銀河系。什麼時候這個太陽系歡迎我了,我再來!

  要曉得眾生的心就像小朋友的心一樣,他不是真的。三歲小孩說:我不喜歡你,我討厭你。你給他笑笑,趕快離開。為什麼?他那個不是真的,我們講情緒化。過了一會,「我喜歡你,你來」,你就來了。我們跟小朋友在一起常常聽到,他那個變化好快。你看到這個現象,你就能夠體會到眾生心,六道眾生的情緒就是三歲小朋友,不能當真,不要放在心上。永遠記著他的好,不要記著他的惡。這是什麼?大人對小孩。

  往年我跟韓館長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很長,她的孫子很可愛,出生在鳳凰城,那是一個很熱的地方,我在那裡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天館長告訴我,她說:我這個孫子他跟我講他不喜歡我。我就對館長笑笑,三歲小孩(那個時候才三歲,兩、三歲),我說你怎麼能把他的話當真?你再看看,過了一、兩個鐘頭喊奶奶,他要她了,是不是?所以你要知道六道眾生就是兩、三歲的小孩,情緒不定,喜怒無常。那是什麼?習性,不是本性,本性是善的。孫子漸漸長大,孫子最愛的是奶奶,奶奶最疼的是孫子,長大漸漸懂事了。

  我們學佛,學佛是學覺悟,用真心。我常常講,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用真誠心,用正覺心,一點都不迷。心相清凈平等,心用自愛愛人,慈悲!這個愛從哪裡生的?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裡頭生的,不是從情識裡面生的。情識裡面生的是凡夫,那個愛不是真的。所以凡夫沒有見性,他講愛你也好,他講恨你也好,都不是真的,都不能夠計較,都不可以放在心上,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你要是不了解,你要是不能夠落實,你在佛法修學,一生得不到結果,你白學了。為什麼?非常明顯的,你的煩惱不能斷,你的智慧不能開,你的境界不能提升,搞一輩子還是迷惑顛倒,還是繼續不斷的搞六道輪迴,豈不是錯了!

  世間很多很多學佛的人錯了,為什麼會犯錯?不讀經之過。再跟諸位說,不講經之過,講經比讀經的效果高很多倍。這是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他說:你讀經,你聽經,你聽講,你能夠聽到幾成?他說最好的能聽到三成,一般普通的能聽到一成就算不錯。為什麼不能聽得更多一點,更深入一點?他沒有那個心,自己鬆懈放逸,他自己沒有辦法覺察。

  可是叫你講經,不一樣,老師講的時候至少你可以聽到六、七成。為什麼?明天早晨你要復講。老師講經是晚上,我們晚上聽經,到第二天給你講,第二天你上台復講,他就全部精神貫注在聽,他能夠聽六、七成。為什麼?明天他要講。如果不講的話,他不會那麼專註,道理在此地。所以,為什麼講經轉自己的業報、消自己的業障那麼快速?道理在此地。

  老師慈悲,看到學生福薄的、短命的,都在相上能看到,一見面就清楚。看到這樣的人,老師都勸他發心出來學講經。我們那個經學班裡頭有好幾個,至少有六、七個,我們二十幾個人就居然有六、七個沒福報,我也是其中之一。這個是老師大慈大悲,真的是佛家講救度眾生。

  所以轉境界從哪裡轉?從心地上轉,境上轉不了。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轉境界,境界就是風水。世間人從哪裡轉?改風水,找一個地理師來看,改風水。你們想想,如果風水能改,地理師會看,他為什麼不先改自己?他何必替你改?替你改,你將來是大富大貴,那個大富大貴他為什麼不要?他為什麼送給你?仔細去想想,冷靜去觀察,你就明了。

  佛教給我們,改風水從哪裡改?從心地上改。因為佛跟我們講那個原理,境隨心轉,你心改了,你的風水就改。所以華藏世界他們這些居民是法身菩薩。我們知道,你要想生華藏世界的條件是什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才有資格到那裡去住。換句話說,那個地方所有的居民,他們的心都是真誠、正覺,都是清凈、平等、慈悲,所以那個地這麼好。「金剛所成,堅固莊嚴不可沮壞」,真誠不能破壞,正覺不能破壞,「清凈平坦無有高下」,清凈、平等。佛教我們從這個地方改造風水,就是改變我們的生活物質環境,地理是屬於物質環境,這樣改造的。

  早年我在台灣講經,曾經有個老居士跟我說:祖師大德有本事。我說有什麼本事?會看相,會算命,會看風水,他的本事是這些。我說何以見得?他說:你看看在中國大陸,佛教的這些叢林寺院,都是選擇最好風水地方建築的,可見得這些祖師大德各個都是風水專家。我聽了笑笑,他這個看法好象是有道理,實在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佛教弟子,佛教導學生,看相、算命、看日子、看風水叫世間意。世間意用今天的話來說,那是迷信。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佛禁止,佛不許可弟子們搞這套東西。哪裡是祖師大德各個都會看風水,哪有這種道理!

  為什麼道場所在之處都是風水這麼好?這裡頭有個道理。這些祖師大德心都清凈,心都與道相應。在一起共修的,無論出家在家,都能夠順從善知識的教誨。祖師大德是善知識,大家在一起共修,你說這個力量多大!他們的善心善行,他們的道德之所感,把那個地方風水改變了,這個才講得通。境隨心轉,絕對不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的,有!有些建築道場的先去看風水,找很多地理師去看。道場建好之後,你看這裡頭的修行人,還是不能成就,還是煩惱習氣不斷,爭名奪利。道場里有什麼名利?有!有職位,有住持、有當家、有知客。這些職位,出家人爭,我見過。找了好多人看風水,還是不行。經論教誨聽不進去,頭腦裡頭都是名聞利養,都是自贊毀他,用盡心機把信徒控制住。尤其是在社會上有地位的、有財富的,那個信徒抓得很緊,搞這些。這是我們從旁邊來觀察,他找的那些地理師看風水,豈不是全看錯了嗎?古來祖師大德,我們看看很多道場裡面的山志,看他最初建立道場的這些大德們,山志上沒有記載請人看風水。如果有,應該有記載。沒有,所以怎麼能夠這樣懷疑!這種懷疑從哪裡生的?從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錯了。

  我們一定要相信佛的話,一定要相信經典的話,這是覺悟人說的,這是證果人留下來的,不同於凡夫的著書。凡夫著書可能有錯誤,聖人的典籍不會有錯誤,他是現量境界,他不是比量,不是猜測,不是推算。我們隨順經教,隨順覺悟的人,隨順證果的人,隨順他們的教誨,一定得利益,一定得好處。我們要以這個為依靠,為依歸。所以學佛首先受三皈。我們還有這些疑慮,還有這些雜念,三皈沒有,破掉了。「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破掉了,沒有了。覺正凈沒有了,依舊回到迷邪染,迷邪染是凡夫心,是輪迴心,學佛還是搞輪迴業,還是受輪迴果報,很清楚很明白的。

  所以心平,大地就平;心清凈,看一切眾生都是清凈。我看一個眾生不清凈,我知道是我的心不清凈。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我要是看到這個世間不平,是我的心不平。孟夫子講:做學問「反求諸己」,他之能成為聖人,功夫就在此地。反求諸己,就是世俗裡頭常說的迴光返照。觀世音菩薩修行秘訣,「反聞聞自性」,就是孟夫子講的「反求諸己」。觀音菩薩講得更清楚,「反聞聞自性」,眼反觀觀自性,自性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能常常在這裡照顧,准有好處。下面八句,清涼大師講都是莊嚴。第三句:

  【摩尼為輪。】

  這是講裝飾,地上的裝飾。『摩尼』是寶,『輪』是圓滿的意思。用今天的話,我們在這個地面上種種的建築,都希望做到盡善盡美,就是這個意思。第四句:

  【眾寶為藏。】

  清涼大師講「畜以寶藏」。我們一切設施,用途在哪裡?用途裡面珍藏著寶藏。寶,有用之物;沒有用,我們決定不會收藏。你所收藏的,肯定是有用處。寶藏裡頭最希有的、最珍貴的是什麼?典籍、文物。佛法裡頭「經律論」稱為三寶,三藏。經是定學,律是戒學,論是慧學,戒定慧三學,要知道這是真正的寶藏。為什麼?能幫助人破迷開悟,能教人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真正的寶藏。那種金銀七寶也有人收藏,那是世間的珍寶,是不是寶藏?不是。凡是收藏這一類珍寶的、珍奇玩物的都出不了輪迴,出不了三界。為什麼?迷戀在這些東西裡頭,這個東西增長物慾,縱然你修得再好,你出不了欲界。

  所以真正修行人,他要不要藏東西?不要。世間這些藝術品,名貴的,真正修行人要這個東西幹什麼!居住的所在,簡簡單單搭一個茅篷,只要能夠避風雨,小小的環境容易收拾,不浪費時間,整理得乾乾淨淨,身心清凈,養道。這個世間,我們到這兒來,一定要曉得很短暫,縱然活到一百歲,那個百年真是彈指就過去了。經教裡頭常常跟我們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變化太大,滄海桑田,山河大地會變,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離開老家五十年,回去看過一次,住了兩、三天。離開老家,童年那個時候所記憶的街道、城市、鄉村全都變了。我居住在鄉村,我們那個時候的房子是茅篷,鄉下,我們是用泥土築的牆,上面蓋茅草,三間茅屋。面對著是個湖泊,白湖,這個湖距離我住的茅篷只有兩里路,兩里路現在講是一公里。我們小的時候,每天都會到湖邊上去玩,拾貝殼,去撈小魚,銀魚,那是那個湖裡頭的名產。五十年之後回去,湖沒有了,湖幹了,現在這個湖裡頭有房子,有人住,不可思議。所以想想古書裡頭講的滄海桑田,真的一點都不假。回去之後,我們這個縣原來它有城牆的。現在城牆沒有了,拆掉了。原來小的街道,城不大,這個城是漢朝時候建的,是個古城;街道沒有了,很可惜。現在建成一個新興的都市,童年那個印象完全沒有了,見不到。佛經裡面所說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深深體會到。

  這部經裡面每一句含義都非常的廣。「摩尼為輪」,這一句是講建築。人住在這個土地上,頭一樁事情就是建築房屋,自己可以居住。第二句,你的生活必需品,你一定會收藏,「眾寶為藏」。生活必需品,需要養身命,更重要的是養慧命。我們要遇不到聖賢的教誨,我們不懂還有個慧命,慧命比身命重要。佛在經上常常講的,殺一個人的身體罪不大,但是要斷人的慧命,那個罪很重很重。你殺人的身命,現在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四十九天又投胎。如果我沒有什麼大的過失,我又得人身,換一個身體又來了。慧命是你遇到聖賢教誨的機會,這個機會不多,你得人身未必能再遇得到。慧命重於身命,這個意思是說明精神生活重於物質生活。人要有這個理念,人心是定的,縱然物質生活艱苦,他不會有非分之想,他不會作亂,他不會侵犯別人,安分守己,那是社會安定和平主要的因素。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九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莊嚴品」,藏海安布莊嚴,第二段檯面寶地,第五句看起。長行第五句:

  【一切眾生種種形狀諸摩尼寶以為間錯。】

  諸位同學們想一想,這一句話該講的是哪些事情?前面第三句講「摩尼為輪」,我們知道那是建築物。「眾寶為藏」,我們知道這是收藏這些生活必需用品。這一句講『一切眾生種種形狀諸摩尼寶以為間錯』,句子也比較長一點,是不是講的現在人所說的多元文化?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不說華藏世界,我們把範圍縮小,縮到這一個地球。一個地球上的狀況大致上了解,擴大到華藏世界就不難理解。在這個地球上,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是「種種形狀」。儘管有這麼許多差異,都有真正的價值意義。

  在這個世間,東方西方縱然文化不相同,種族不相同,信仰不相同,都出聖人。聖人的教誨在方式上有不同,在形相上有不同,但是他的目標宗旨很接近,細細去觀察沒有不相同的。我們把它歸納再歸納,確確實實是佛家講的慈悲,儒家講的仁愛,仁慈博愛,這是這個世界各個不同文化族群聖賢人教誨的同一個理念。理念何以相同?中國古人有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我們把這句話換一換,「覺者所見,哪有不同」,真正的覺者!

  在佛法裡面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分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分。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印度,諸佛菩薩示現在印度是印度人,印度人的形相。佛教傳到中國來,佛菩薩在中國應化,中國人的形相。歷史上所記載的,連海外都承認,我們到日本、韓國去訪問,他們肯定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來的,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善導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來的,布袋和尚、傅大士(傅大士是在家居士)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布袋和尚是化現出家人,傅大士是化現在家人,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在中國現中國身,在印度現印度人的身,在西方現西方人身。

  所以我跟許許多多宗教家往來,我有一個理念,世間所有不同宗教的創始人都是一個真神的化身,所以他們指導我們的方向、目標是共同的。方法不一樣,那沒有關係,佛家自己本身都有八萬四千法門,方法是可以隨著緣(眾生緣)而變的,沒有一定的,方向目標是確定的,不會變。仁慈博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是絕對不變的。我們細細看看,這一句經文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佛講經很有趣味,你要能夠體會,真的意在言外。

  這個裡面,我們要說說的是「諸摩尼寶以為間錯」。這個「摩尼寶」,我們可以用佛家的「佛法僧」三寶,這個三寶間錯,這是在佛門裡面。我們仔細再觀察,在這個世界上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這就是「諸摩尼寶的間錯」;間錯就是交流的意思,不同宗教修學儀規的交流。在過去確實如此,古印度的宗教有許許多多被佛教吸收,佛教有許許多多的教理教義被印度許多宗教吸收,這不就是「諸摩尼寶以為間錯」!我訪問過錫克教,我跟他們相處的非常好。錫克教的教義裡面有佛教的、有印度教、有伊斯蘭教的,它的經典裡頭這三種教義都有。近代大概在一百五十年,新興的巴哈伊教,巴哈伊教的內容幾乎許許多多著名大宗教的思想、言論它都吸收。這是「眾寶以為間錯」。

  我們從這些地方來觀察,從這個地方來學習,肯定宇宙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是多元的。我們日常飲食起居,我們攝受營養是多元,不是只要一種。我們調味,酸甜苦辣咸,這不就多元文化嗎?從這個地方我們細心去觀察,你就會肯定宇宙是多元的,生命是多元的。像一個身體,身體是由許許多多不同器官組成的,每一個器官它管一樁事情,眼的功能是見,耳的功能是聽,鼻的功能是嗅;不同的器官,各有各的功能,組合成一個健康的身體。哪一個器官出了毛病,功能喪失,這就生病。一個器官功能喪失,整個身體各個器官都受影響,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覺悟。所以身體健康,外面五官,裡面內臟,每一個器官的功能都要健康,真的是互助合作,身體才健康。所以這個生命是各個不同器官共同體。

  我們曉得宇宙也是一切眾生生命的共同體,一切眾生在整個宇宙里,就像一個人身體的一個小細胞。細胞組成器官,就像這一切眾生組成了一個族群,組成了一種文化,同樣的道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對於不同的文化知道尊重,知道敬愛,知道合作。決定不能說,這個我不喜歡,把它消滅掉。消滅掉,你身上器官就少了一個,少了一個就不健康,你就生病。縱然這個器官出了問題,我們想辦法醫療,使它恢復正常的功能。在這裡我們得到啟示,眾生迷惑,造作惡業,那是什麼原因?就像我們的器官某一個部分有了病,不正常了,功能喪失。那怎麼辦?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這就是教育,聖賢的教育,宗教的教育。這個教育是醫病的,所以佛在經典裡面常常稱讚佛是大醫王。眾生病了!

  自性本善,本來沒有病,現在它有妄想,妄想是病;它有分別,分別是病;它有執著,執著是嚴重的病。佛出來幫助我們醫療,講經說法,教導我們修行,沒有別的,治病而已。什麼時候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都斷掉了,你的健康就統統恢復。健康沒有毛病的就稱他作佛陀,一般宗教裡面稱他為真神,稱他為聖人。有病那個?有病稱他作凡夫,稱他作凡人。凡聖就是這麼個意思,一個是健康,一個是身體有病。我們現在首先要承認自己有病,為什麼?承認有病,我才會去求醫。自己有病,不知道有病,不承認有病,他不會去求醫,那麼他的病慢慢會惡化;惡化到無可救藥的時候,求醫也來不及,遲了。所以古人常講「人貴自知之明」,什麼人在佛法講有善根、有福德?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自己。

  學佛的人,依照經典教誨修行的人,逐漸逐漸就有自知之明,這個是我們學習佛法初步的成果。沒有學佛的時候,真的不知道,別人給我們講,我們也不能接受;縱然不反對,笑一笑,不予理會。唯有學佛到一個階段,明白了,知道自己,才真正發心求進步,求提升,知道斷惡修善,知道改過自新,知道天天做反省的功夫。反省的功夫是覺悟,佛家常講的「開悟」;你不反省,你不會覺悟。覺悟什麼?自己的毛病。等覺菩薩還天天反省,他要不反省,他那一品生相無明斷不了。唯有把自己的缺點找出來,你才能把它改掉。自己有缺點,自己不知道,從哪裡改起?改過是真正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我們一般講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這個是思想見解的錯誤,錯誤的言論,錯誤的行為,過失再多,總不外乎這三大類,佛家講的「身口意」這三業。三業有過,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

  由此可知,真正修行人找自己的毛病。有人批評我,說我的過失,好人。我自己沒有檢點出來,沒有找出來,他看出來了。所以說我過失的人,無論是善意或者是惡意,都是我的真善知識。因為人自古以來都一樣,看別人的過失容易,看自己的過失難,都以為自己沒有過失,過失都是別人。這樣的心態修行,說實在話,沒指望,不能成就。我們要學古大德聞過則喜,歡喜,以感恩的心對待說我過失的人。惡意說我過失的,造謠生事說我過失的都要感恩。認真反省,他說我這個過失,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馬上要改;沒有,沒有要勉勵自己,要提防不要犯這個過失,要知道防範。所以無論是善意是惡意,都是善知識,都是於我有恩的人。

  我在講席前面講過多次,惡意毀謗,我確實沒有這個過,他偏偏在造謠言,編排我。那個人替我消業障,幫助我提升境界,怎麼不是恩人?大恩大德。為什麼?他甘願在造罪業,消我業障。你們想想對不對?我的心目當中,他是我第一等的大恩人,比讚歎我的那個恩德還要大。讚歎我的人,不能替我消業。惡意毀謗,佛經裡面講無根的謠言,沒有根據的,造謠生事的,這是消自己業障最有效果。但是你要用感恩的心,你不能懷怨恨;你要懷怨恨,你要懷報復,那就壞了。那變成什麼?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個麻煩大了,那是大錯特錯。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

  佛菩薩在這個大宇宙裡面,那個宇宙之大,我們無法想像;大宇宙裡頭沒有一個冤家,沒有一個對頭,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能學到這一點,你就想我們的心情多快樂,我們這個生活多麼舒暢。心目之中,十法界的眾生(包括阿鼻地獄)都是佛菩薩在示現。我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造作罪業墮阿鼻地獄,這個人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能說地獄眾生沒有佛性,他有佛性,他是佛,他在表演給我看,造什麼樣的罪業墮在阿鼻地獄,示現因緣果報,覺悟我!我看了之後明白了,我不能造這個罪業;我要是造這個罪業,將來要墮。他現在表演給我看,讓我明白了,我不造這個罪業,我不受這個果報,他是我的老師,他教我,我感恩!

  轉境界就在這些地方轉,轉惡為善,轉自己心裡頭的惡念。把惡念轉成善念,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念念純善無惡。自己的惡轉成善,看到一切眾生的惡統統轉成善,成就自己純善純凈。所以首先要肯定宇宙是多元的,人生是多元的,生命是多元的,不能夠排斥任何一個人,不能夠排斥任何一樁事。所以佛法裡頭常講「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全都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我的周圍做種種的表演給我看。我六根接觸之後,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我這樣子成就的。沒有這麼多人在我面前表演,我修什麼?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在哪裡修?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在這裡修。在日常生活,在自己本分的行業,待人接物,在這些地方修,我們成就了。會用功,真用功,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當中轉境界。再看下面一句:

  【散眾寶末。】

  這個『寶末』要『散』,我們就知道這是講什麼?菩薩法門裡頭四攝六度,這一句講的是四攝六度。「眾寶末」,對自己講,我們一般講種福田;對眾生講,布施佛法。佛法是寶,點點滴滴那是「寶末」。怎麼布施法?這裡頭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無量無邊。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佛法在台灣還不是很流行,社會大眾對佛法誤會的人非常多,都以為佛法是迷信,佛法是忽略現實。所以許多知識分子學佛都不敢告訴人,自己在家裡偷偷的學,不好意思讓別人知道,是那麼樣的一個社會狀況。所以就不知道「散眾寶末」。要知道「散眾寶末」,這是修大福報,這是結法緣。你看看,因為這個誤會,這個誤會、社會上的誤會引起自己的懷疑,自己信心也沒有了,把自己修福積德的機會錯過了。

  李老師在台中慈光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一年四次。平常開學的期間,老師是有一天,星期天,每個星期天跟當地的大專學生講佛法。寒暑假是對台灣全島的,各個大專院校的學生報名來參加講座,這是集中起來訓練;時間最短兩個星期,最長的是四個星期。開了幾門課,天天跟學生上課。老師好象有五位,有六門功課,李老師自己講兩門。五個老師,這是六門功課。我參加了十一屆,從第一屆到第十一屆,老師一辦講座,我都到台中。

  我勸同學們,跟這裡講的「散眾寶末」的意思一樣。怎麼散法?讓社會大眾種佛種子,種佛種子就是「散眾寶末」。佛種子怎麼種?佛法裡頭常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他聽到了,他聽到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印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頭,種子。眼見也是種子。我教同學們,你們不要怕,不要把機會錯過,在學校戴一串念珠。你看現在念珠很普遍,從前沒有。戴一串小念珠,不要藏起來,拿在手上。人家一看到這個珠子,「阿彌陀佛」!那個佛的佛號,他心上馬上就落進去,你這個寶末就散給他了。學生在學校里念書有課本,課本上我們一般都是寫上自己的名字。我們的課本不寫名字,寫「阿彌陀佛」,你擺在桌上,同學們一看,「阿彌陀佛」,都會念一句。這一聲佛號,金剛種子到處散。

  我到新加坡的時候,在街頭上看到新加坡年輕人。新加坡是熱天,它沒有四季,它只有一季,夏天,長夏,所以都穿得很單薄。那個T恤圖案,前面後面,那個圖案不好看,都穿那些東西。我是靈機一動,為什麼不把「阿彌陀佛」寫在T恤上?我就開始做,前面後面都寫阿彌陀佛,好!穿上這個衣服在街上走一趟,多少人看到都種了善根,這個就是「散眾寶末」。這個風氣開了,現在好多地方都這樣做,有很多人送我他們做的T恤,做得都不錯。印的阿彌陀佛,印的蓮花,印的這些圖案,好!這是正面的。朴老寫的「知恩報恩」,好!我也請他們印在背後。加拿大陳風子老居士刻了一顆圖章,《金剛經》上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把他那個印章放大,印在T恤上。我請他刻了一個小圖章「彌陀弟子」,我也把那個印章放大,印在T恤前面。這個是什麼?都是「散眾寶末」,你要懂。

  早年我在台灣講經的時候,聽眾當中有很多是做生意買賣的,他們常常在報紙雜誌登廣告,有時候在電影院打廣告。我就勸他,在你的廣告上面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不要增加多少錢。在報紙上你這個廣告有篇幅,你只要在旁邊加一個「南無阿彌陀佛」,讓人家看到廣告的時候,他念一聲阿彌陀佛,不念,阿彌陀佛也印在他的眼睛裡頭去了。一面做廣告,一面勸人念佛,把佛的種子種到人的阿賴耶識裡頭,這個功德很殊勝。時時刻刻不要忘掉幫助一切眾生種佛的種子,不必去宣傳。

  這一點出家人比在家人就方便,出家人如果不作惡,成就肯定是高。為什麼?我們這個形象在街上一走,人家一看,阿彌陀佛!在家人至少手上要拿一串念珠,人家才曉得這是阿彌陀佛;你要手上不拿念珠,沒有拿佛的法物,別人看不出來,不知道。所以出家人方便,無論在哪個地方走,人家一看,阿彌陀佛!有許許多多人自自然然口裡就念出一句阿彌陀佛,「散眾寶末」。

  所以有同學問我,我們能不能在報紙雜誌做個廣告,告訴大家我們這個道場裡面有講經?好事!這還要問嗎?當然更好的是你能把我們的網路網址也在廣告上打出來。每天在網路上,現在人家裡頭有電腦的是愈來愈多,世界愈來愈開放,資訊愈來愈便利。我們在網路上,在衛星電視上,現在衛星電視不是很普遍,但是台灣中天頻道的播映,許多地方能收看得到。我在這個地方講經,在網路上也同時可以看到。我們這個錄相帶會送到台灣,他們在電視裡面就廣播。我知道新加坡能收到,馬來西亞能收到,他們收中天頻道。澳洲也能收到,要裝一個小耳朵,裝一個天線。中國那邊講裝一個鍋,那個天線像個鍋一樣的,你就能收到。我在澳洲,我們的凈宗學院也裝了一個。我們在台灣播出的衛星電視,播出《華嚴經》,澳洲收得到。每天聽說是有一個小時。新加坡有一位部長,許部長,他在公開講演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每天早晨上班之前聽我講《華嚴經》,聽一個小時再去上班,每天聽。所以衛星傳播將來也是愈來愈便利,這個科技傳播是愈來愈進步,我們要利用。

  所以將來需不需要建什麼大道場?不需要。有一個小小的攝影棚,夠了,就能對全世界講經說法。你說這個多方便!所以只要把這些訊息告訴大家,他想收看的,知道在什麼時候,在哪一個頻道,樣樣都是「散眾寶末」。這個經念了,我們要懂得他講些什麼,我們怎麼學習。特殊的地區有人請我去,特殊的地區,我去!什麼地區?我們已經觀察出來,這個地區眾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但是沒有聽過經,沒有聽經聞法的機緣。在我想像當中,台灣中天頻道澳洲能夠收得到,日本、韓國肯定也能收到,他們不知道,不知道這個訊息。這樣的地區要來找我,我一定去訪問,一定把這個頻道帶給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到時候自己去收看。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二段檯面寶地,長行第七句看起。這一句只有四個字:

  【布以蓮華。】

  前面是「散眾寶末」,這個意思我們懂得了。『布以蓮華』是什麼意思?絕對不是叫我們拿著蓮華到處去分布,不是這個意思,要懂得它的表法。蓮華表法的意思很多,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前社會要相應的,這個意義就非常重大。第一個意思,蓮華是代表清凈無染。你看蓮華開在水面上,根在池塘底下的泥土當中。泥土表六道,六道染污;莖通過池塘的水,水代表清凈,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表這個。蓮華開在水的上面,說明什麼?染凈兩邊都不染,取這個意思,超越十法界。水上面,這是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的人染凈都不染,都放下,取這個意思,清凈無染。那我們要怎樣去展布?只有一個方法,自己做出清凈不染的榜樣,這樣才能夠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感動眾生,這個就是「布以蓮華」。

  在社會上最重要的一個意義是廉潔,那是蓮華的意思。對於世法裡頭名聞利養不沾染,五欲六塵不沾染,這個是「布以蓮華」的意思。只要默默的這樣做去,古人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自自然然有收穫。勉勵自己盡形壽要這樣做,不但能夠影響現代的人,當然這個影響不是各個人都能受影響,佛法裡面講有緣人,佛度有緣人。人家看到你這個廉潔,他深受感動,回頭向你學習,這個效果就現前,你的感化產生了效應。所以只要自己默默去做,自自然然這個效應會產生。這是「布以蓮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蓮華是因果同時,這是其他植物裡面很少見的。因中有果,花是因,蓮蓬、蓮子是果。說明什麼意思?因果不二。這一條我們怎麼做?推行因果教育是「布以蓮華」。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一生著重在這一條,這個是真實智慧,大慈大悲,知道儒佛衰微了。儒佛是大道,大道衰微,眾生苦!為什麼?眾生可以毫無忌憚的造作罪業。古時候一個人要是造作罪業,批評你的人很多。一般人講輿論制裁,人人都講道德,人人都守禮義。你一個人不守,別人笑話你,別人批評你,你自己走到哪裡也覺得不好意思,慚愧之心。現在儒跟佛沒有了。我們常常聽人家講,現在社會笑貧不笑娼。這一句話裡頭含義很深,仁義道德完全沒有了,聖賢的教誨已經不復存在這個社會。造作一切惡業,別人不但不會批評你,反而恭維你,反而在旁邊鼓掌讚歎你。這個社會還得了嗎?佛在經上講五濁惡世,我們現在才真的碰到,親眼所見,親身所接觸的,濁惡達到最高峰。濁惡到了頂點,果報肯定現前。

  所以中國跟西方的古老預言講這個世間有大劫難,什麼時候?都是講的兩千年,公元兩千年;一九九九年,兩千年。可是一九九九年過去了,兩千年也過去了,好象沒有發生什麼大災難。前年,兩千年年底,我在新加坡,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說過一句話:明明今年有災難,怎麼災難延遲了,這是什麼道理?他說的這個話。真的,災難推遲了,什麼道理他不知道。我心裡頭有數,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個時候有災難,所以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在這個時候祈禱。我知道幾乎所有宗教團體,九九年、兩千年沒有一天不祈禱的,祈求消災免難,世界和平。佛法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兩年人心向善,畏懼果報,大災難,人心向善。人心一向善就產生了效果,災難縱然不能化解,減輕了,推遲了。

  究竟推遲到多少年?還得看人心。這兩年的人心又恢復過去,認為什麼?這個災難沒有了,預言是假的,不可靠,不要再去理會,老毛病又出來,這個麻煩就大了。如果把警覺心失掉,懺悔心失掉,斷惡修善的念頭失掉了,恐怕延遲的時間很短,不會很長。我在澳洲聽一個同學說,他也不曉得是從哪裡聽說的,他告訴我,這個災難推遲了三年。那要是三年,三年不就是明年,頂多是後年。如果從二000年算起,推遲三年,那就是二00一年、二00二年、二00三年,那二00四年有沒有可能?我們細細觀察現在這個社會的局勢,感覺得很有可能!

  災難,許許多多人預測,有很多很多種不同的。有人為的,那就是第三次核子大戰,那非常殘酷。另外一個就是天然災害,天然災害裡頭有很多種,有人說慧星撞擊地球;有人講海底的火山爆發。地球上的地殼變化,南北極的軸心移動,產生了大變化,全球氣候都變化,這個時候地球上所有這些生物,一時不能適應。許許多多種的說法,都有可能。所以千萬不要以為災難不會來,預言全是假的,我們這樣想法,那就錯了,大錯特錯。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佛在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這些都是根本的大的原理原則。你要細細去思惟,去觀察,你一旦明了了,你才知道事實真相。這裡頭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真的是佛家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災難推遲有推遲的原因,化解有化解的原因,再現前有現前的原因,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覺,不能不全心全力修善,務必叫自己心地純凈純善,不容毫分不凈夾雜,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那麼這個世界上災難來了,無所謂!為什麼無所謂?有好去處。

  我在這一生當中,短短的時間裡頭,我種的有好因,種善因一定得善果。大災難來了,這個世間縱然毀滅,我這個身體也逃不了,也在數。但是人,一切生命是不會死的;這個身舍掉之後,他又去投胎了。那個投胎,你種的是善因,你下一生果報一定超過這一生,你往上升。有的人生欲界天,有的人生色界天,我們的目標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愈來愈殊勝。所以真正學佛的人,不會貪生怕死,知道生死這個事實真相。我常常勸勉同學,災難來了,不驚不怖,這是平常事情,這老早就是意料當中的事情,這是現前了。最重要的,我們來生到哪裡去?這個要緊。如果修得不好,來生墮三途,那就錯了。修得很好,縱然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來生也生天。對了,你沒錯,有什麼好可怕的!

  《八大人覺經》上頭一句話,「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正常,平常事,操這種心幹什麼?真正要操心的,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印光大師那十六個字,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不但是我們救命的一付單方,它是拯救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一切眾生的妙方,「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在西方極樂世界他老人家代表智慧,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他是我們凈土宗的初祖,法界初祖。這是夏蓮居老居士說出來的,夏老以前沒有人說過。我是在《凈修捷要》裡面看到的,我看到這一句,對夏老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容易!這沒人能說得出來。他一說,我一看,我就肯定他說得不錯,我馬上想到是法界初祖。《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我們平常疏忽沒有注意到。

  從這個地方我就聯想到《華嚴經》,這個是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講的。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娑婆初祖。大勢至菩薩是華藏初祖。說不定大勢至菩薩範圍還要大,不只一個華藏,無量無邊的華藏,他真正是叫法界初祖。因為《華嚴經》講的是華藏世界,普賢菩薩可以說是娑婆初祖、華藏初祖;慧遠大師則是中國初祖。早年我住在美國,也是弘揚凈土。有一天我在北京看黃念老,黃念老跟我開玩笑:凈空法師,你將來是美國初祖。初祖是說哪個地區,最初什麼人在那個地方提倡這個法門,承傳這個法門。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所以印祖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提倡因果教育,在這個時代裡頭,「布以蓮華」,極力勸導我們善因善果,因果確實是同時。因果不空,我講得很多,因果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果循環不空。在現前這個社會提倡佛陀的教育,提倡儒家的教育都來不及了,救不了眼前這個大災難。唯一可行的方法,因果教育。你今天提倡聖賢教育,人家聽了有的時候點點頭,半信半疑;還有許許多多人根本就不相信,說你這個東西是陳腐,舊東西,這個東西還有用處嗎?對於宗教教育,對於古聖先賢教學,完全不能接受。現在社會上這種人很多。

  現在能夠接受的是些什麼人?幾乎都是老年人,六十歲以上的人。他在做兒童的時候還有這麼一點根,還聽到過,見到過;三、四十歲的人,完全不能接受。年輕人當中,有少數能夠接受的,佛法講那是多生多劫善根深厚,他聽到了生歡喜心。這在佛經里講,這個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不可能。在這個街上走來走去的人,你要去調查一下,你就曉得絕大多數的人聽不進去。但是你跟他講因果,他害怕了,你做惡有惡報,你行善,你會得好報。

  因果教育要普遍的展開,為什麼?因果通一切法。以我們現前的社會來說,因果通所有的學術,像大學裡面有許多不同的院系,因果全部能貫通。因果能夠通社會上各個不同的行業,能貫通,可以說它是真理。因果能通種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能通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怎樣把因果的教學擴大?印光大師提倡,他一生可以說是盡心儘力在宣揚。但是在那個時代最有效果的資訊是報紙、雜誌、書本,影響的面實在講不大!他老人家晚年住在蘇州靈岩山寺,影響的區域大概也就是江浙這一帶。其他省分裡面,大多是有一些文人學者接觸到,對大師的德行佩服、仰慕,向大師學習,很不容易全面的傳播。

  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的科學技術進步,利用這些工具來推動因果教育,機緣成熟。印光大師一生不遺餘力的推動《了凡四訓》,現在我們的《了凡四訓》做成了連續劇。第一次做的,馬來西亞做了兩片,兩個小時。他們做好就送來給我看,我看了很滿意。但是現在一般年輕人說它裡頭說教的太多,好象娛樂的太少,他們提出意見。第二次,北京陳曉旭居士他們做第二次,這裡面娛樂方面增加了一些,做得不錯,現在推出來了。聽說電視台裡頭也播放,這個效果就大,但是還不能在全世界普及。我們現在也在著眼,希望配音。也有人提倡不要配音,配文字,下面用字幕說明;配英語的,配日語的,配西班牙語的,在這個世界上使用這三種語言的人很多,我們逐漸逐漸來做推動。短篇的兩片,三、四片,現在人非常歡喜。太多了,他覺得沒有時間看,把他看的興趣障礙住。兩片可以看看,四片還可以能接受,推動。

  希望接著這個連續劇推動之後,我們應當要做《感應篇彙編》、《文昌帝君陰騭文》,再做《安士全書》。怎樣把《安士全書》編成劇本,編成連續劇,把《感應篇彙編》裡面的故事選擇編成連續劇。印祖一生提倡的三樣東西,《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都可以編成連續劇。我們這樣做等於是印光大師鑒定的,印光大師提倡的。這個裡面的內容是什麼?就是他老人家所講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我們繼承印祖的遺教,要在這上面努力,這個能拯救世界。不但救中國,救全世界,全心全力來推廣因果的教育。

  最近我也請我們在美國的同學們搜集西方人在最近半個世紀當中,他們研究生死輪迴的這些報告,寫了不少書。告訴我,現在比較著名的,這是在美國暢銷書就有三十多種,我請他們替我搜集,我統統都要,我們找一些語文好的人把它翻譯過來。翻譯也不必完全翻譯,那個分量太大,每一本書裡頭精彩的那個部分,都是講因果報應的。我們希望這三十幾本將來把它譯成中文,印成一本,選擇精華,看看外國人對於因果報應、生死輪迴肯定,這不是假的。我還有意思請這些作者,請他到我們香港、我們攝影棚裡頭,親自跟我們講,我們幫他錄相,這個可能,現在跟他們接頭。他到這裡來,我們招待,機票我們負擔,希望他到這裡來給我們講幾堂,到這裡來現身說法。這不是自私自利的行為,這個是拯救世界劫難,喚醒人心,都在這一句「布以蓮華」。我們學了這個經文要管用,要知道怎樣把它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下面第八句:

  【香藏摩尼分置其間。】

  什麼是『香藏』?『其間』是指什麼地方,指哪裡?就本經的境界,「其間」是指整個華藏世界。當然「香藏摩尼」,法身菩薩沒有問題,在華藏世界這些珍寶隨手可得,確確實實是分布在整個華藏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有!非常可惜,居住在這個世界的眾生迷而不覺,雖有,它隱而不現。我們把這些「香藏摩尼」,我們眾生的業力、不善的業力使它變了質。變成什麼?變成濁惡,我們這個世間現在充滿了濁惡。濁是染污,嚴重的染污。惡是什麼?天災人禍頻繁不息。

  佛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歸根結柢一句話,我們要轉境界,轉濁惡為「香藏摩尼」。怎麼轉法?今天可以說是全世界政府人民都有一種環保意識,這就開始轉了。但是能不能轉得徹底?不能。能不能產生效果?不能。這個話是我說的,我在講經里說得很多,為什麼不能?沒有從根本轉,他從枝葉上轉,枝葉上哪裡能轉得了?就像治病一樣,他沒有從根本上治療,他從枝末上來治,所謂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痛的根源不在頭,不在腳,腳跟頭上是反應,病根在你的內臟產生問題。你覺得哪裡不舒服,那是反應,病根不在那裡,你怎麼能治得了?頭痛,吃一點止痛藥,麻醉一下,病根沒發現。

  環保,環保的根在什麼地方?根在人心。外面的天災人禍是反應,不是根,根是人心的不善!所以天災人禍從哪來的?不善業之所感召。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現在許許多多人都認為天災人禍與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關係,頭痛與我們內臟沒有關係。這怎麼辦?要把這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全身每一個部位每一個器官都有密切關聯,這得要有人教,有人講,有人耐心去做這個工作,這是教育。所以古今中外大聖大賢,他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搞教育。他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來幫助這世間人覺悟。沒有別的,來告訴這個世間人,所有一切眾生是一體,息息相關,不能說與我沒有關係,那是錯誤,那是病根。

  上一次我在日本,承蒙日本那邊的道友們給我舉行一個歡迎會,參加的人不少。翻譯的人告訴我,今天出席這個歡迎會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派別,都是凈土宗的。我聽了很感動,我在歡迎會裡面講話,我就說出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如果出家人互相毀謗,那是什麼現象?是佛教衰滅的現象,不可以!佛教在中國,隋唐時候成立了十個不同的宗派,小乘兩個,大乘八個。小乘是成實宗、俱舍宗,大乘八個宗,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學佛,我們學哪個宗派?對於不同的宗派,我們要尊重,要讚歎,不可以毀謗。我舉了個比喻,不同的宗派就像父母生了十個兒女,這是十個宗派。兒女相親相愛,互相尊重,互助合作,那個父母你說多快樂!這是孝道。如果這些兒女各個都是敵對的,互相不往來的,你說父母心多難過!

  我們從這裡去思惟,這些所有宗派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如果我們互相毀謗,怎麼對得起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看到這個樣子,你想想看,他會不會傷心?會不會流淚?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不同的宗派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依靠,互助合作,佛法就興,這個是對佛大孝,這是真正敬佛。我們天天講「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如果宗派與宗派之間還有隔閡,還有成見,這是大不敬大不孝,這不是如來弟子。

  我們與其他不同宗教之間,我們現在明了,所有一切不同宗教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跟宗教,用他們宗教的術語來講,各個不同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唯一真神示現的。所以不同宗教跟我們是什麼關係?堂兄弟,表兄弟。我大聲疾呼,全世界所有一切宗教徒是一家人。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化解一切衝突,團結一致,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全世界人民幸福。這是「香藏摩尼分置其間」,我們這樣子學習,這樣落實。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九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長行第九句看起:

  【諸莊嚴具充遍如雲,三世一切諸佛國土所有莊嚴而為校飾。】

  這個話當然是說的華藏世界。法身菩薩他們確確實實有能力將『三世一切諸佛國土』裡面所有的『莊嚴具』都可以用來供養佛,供養海會大眾。我們在現前應當怎樣學習、怎樣落實?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我們,他說「充以莊嚴具,但云諸嚴,嚴有多少,三世佛國之嚴而為嚴者,顯無盡之嚴具也。」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的,這個提示不難懂,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念念不舍眾生,念念不違老師的教誨,老師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的心就是眾生,我們要令諸佛歡喜,那就應當廣修供養,這一句是普賢行願裡面的「廣修供養」。供養一切眾生就是供養如來,供具之多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對我們來講只要盡心儘力就是圓滿功德。菩薩、聲聞、緣覺,亦復如是。

  只要盡心儘力,而且只要此時此地眾生他需要的,一定要懂得那是正面的,不是負面的。這個裡頭特別要記住,決定不能幫助眾生造業。眾生要做惡,你也去供養他、幫助他,那就錯了。眾生行善、眾生積德、眾生在這個社會上做種種好事,我們要盡心儘力去布施供養,去協助他。只要把這個原則掌握住,這一句經文我們就能落實了。落實最重要的要能觀察到,此時此處一切眾生他缺乏什麼?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眾生缺乏的、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是社會秩序、是愛心、是倫理道德。從這些地方來看,確實這個裡面就能講到三世。孔孟講的過去了,過去世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佛也不在世了,現在是末法時期;祖師大德跟我們說的,有過去的、有現在的。法身菩薩能把未來世的一些善法拿來供養,我們現在雖然沒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們能夠想到未來,這三世具足了。

  早年間我們想到人都會老,老了的時候他退休了,不需要再工作了,退休之後怎麼辦?這一樁事情還沒有來,不是現前的事情,我們已經想到了,這就是想到未來。如何能幫助一切眾生老年享福?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少年是奠定福德的根基,接受聖賢的教育。壯年踏進社會,你的學業完成了,你在社會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為社會大眾服務,造福!中年是造福,不是享福;晚年享福。這個思想正確,這個思想符合經典裡面所說的「三世莊嚴而為校飾」,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我們不能夠做到像法身菩薩那麼圓滿,也能夠做到相似,有這麼個樣子。

  我們想到彌陀村!早年間我在中國大陸訪問,第一次遇到朴老,我就把這個想法給他談,他聽了很歡喜:「我老了也要住彌陀村。」彌陀村這個理念有二十多年了,這個念頭的興起是八三年,我在舊金山講經(舊金山那邊的同學邀請的),講經的場所是老人公寓,甘太太他們居住的老人公寓,所以我有機會參觀這個老人公寓。老人公寓是猶太人辦的,辦得很好,裡面有四百多個單位,大多數是單身的老人,還有夫妻。我一看這個環境,老人物質生活沒有問題,美國政府照顧,精神生活空虛。如果在老人公寓裡面建一個講堂、建一個念佛堂,使他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這個老人有福。我的彌陀村這個念頭從這個地方生的。

  這一位猶太人很聰明,他的老人公寓附設一個幼稚園,不少的老人每天都有機會跟家人見面。兒子媳婦早晨上班,把小朋友送到幼稚園,這些小朋友下課都會找他的公公婆婆去看看,去敲門看看,每天跟親人都能見面。如果在這個老人公寓能夠設的有念佛堂、有禪堂,喜歡靜坐的有個靜坐班,喜歡念佛的有念佛堂,喜歡聽經的有講堂。這個公寓裡頭,它是大型公寓,每一個單位都有閉路電視,你不想到講堂來聽經,你在自己單位裡面,它每個單位都有個小客廳,有一間卧室、洗手間,還有一個陽台、一個小廚房,我看了很滿意;你可以打開閉路電視,或者跟著念佛,或者聽經聽聞佛法,晚年的生活不會寂寞。如果自己身體還強壯,確實有七、八十歲的,身體依舊很強壯的,你會的東西很多,你可以來講演,你可以來教大家,互相的教學。這個精神生活就多彩多姿,這是替社會做一樁大好事情。科學技術發達,醫藥進步,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講人的壽命增加了。但是社會上又有一個嚴重的問題,老化了,老人太多了。老人不能工作,社會要養這些老人,如何讓這些老人晚年快快樂樂?這是大問題。

  年輕人有沒有問題?有!現代的社會確確實實問題很多,問題來自哪裡?來自離婚率太高,造成青少年他們的問題。他們失去了父母之愛,心地不平,精神生活苦悶,於是他就犯罪吸毒。青少年吸毒的很多,問題非常嚴重!有很多離家出走在外面遊盪,有一些不願意回家,回家父母對他不好,他沒有家庭的溫暖。這些青少年是社會動亂不安的泉源,怎麼個解決法?我想到了。我生長在戰亂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跟日本打了八年仗。我那個時候是小學生、初中學生的時代,在戰亂離開家庭,國家把這些兒童收留了。國家辦學校,這一批學生住在學校,以學校為家,老師是兼職的父母,確實老師非常認真負責照顧這些學生,跟照顧自己兒女一樣。晚上到寢室要巡察兩次,去看。有很多睡覺不好好的睡,被子踢掉下來的,老師要替他蓋被子;一天晚上看兩次。這些學生失去了父母之愛,如果能得到老師之愛、同學之愛,他一樣正常的發育。

  我這一生當中,說實在的話,我對老師的感恩超過父母,對同學的友愛超過兄弟。這是什麼原因?環境造成的。在那個時代,一年難得跟父母見一次面,路途遙遠,過年都不回去,都在學校。同學就跟兄弟姊妹一樣,彼此互相照顧,我們從這個環境裡面長大的。今天我就想到,社會上許許多多因為家庭變故失去親人關愛的這些青少年,應該像過去這樣的一個學校,當然現在不需要特別辦這種學校,一般中學、小學對於這些有困難的學生們要特別加以協助。學校建宿舍,這些學生不願意回家的,讓他住在學校。學校裡面要請幾個老師特別來照顧他們,做為學生的保母,關懷他、照顧他,使他也能夠不失去家庭的溫暖。我相信這些小孩不是願意去遊盪,不是願意去吸毒,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幫助這些人回頭。

  青年、壯年在今天這個社會問題裡面,失業。我們知道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你要是跟不上,自自然然被社會淘汰了,你怎麼能夠生活下去?對於面對著這些的人,去年我在新加坡,回教建立一個學校,我去參觀,我們也幫助他。這個學校是什麼學校?就好象是一個職業的學校,進修班。它是短期的,不是長期的。裡面科目很多,你能夠學得到手藝。學到之後,你就有謀生的能力,就有一些機關、公司、行號來聘請。因為他們需要職員,你這個地方有職業培訓,「有沒有我們這一行的?」科目很多,學了立刻就有用處。像這個烹飪,廚師,市面上餐廳很多,它需要這些人才。裡面有教裁縫的,做服裝的,許多服裝公司需要這些人才。各個行業它都有!有培養護理的,我看了非常歡喜,這確實是一個職業的進修班。我們的職業水平達不到社會的要求,到這邊來補習、來進修,提升各個行業的技術水平。無論對青少年、對中年、對老年,凡是遇到困難的,我們都要想辦法替他解決。社會上有很多善心的人士,希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出力這是義工,義務到這個機構、到這個學校裡面來服務。

  我想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經文,看到今天社會的許許多多嚴重問題,怎樣找一個合理的方法來解決,這樣才能夠使社會安定。唯有安定才能繁榮,唯有和平才有幸福。這是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的差別,我們共同為社會、為這個世界做一樁好事情。這是我在平常看到的、聽到的,以及我想到的。在澳洲少年吸毒也很嚴重,真正的原因都是出在家庭,家庭有問題。說到這個地方,倫理教育!澳洲的土著對於倫理教育很重視,我參觀過土著學校,看到土著的這個學校裡面學生,我參觀的是小學、初中。他們這個學校有十個年級,就是小學跟初中,學生很有禮貌。他們彼此之間相處,他們對老師,我們去的是客人,對待這個賓客確實跟一般學校不一樣,我們看到很歡喜。校長、老師告訴我,他們非常重視他們傳統的文化,傳統文化裡面是以倫理為主,他們懂得孝親、懂得友愛、懂得尊重長輩。還以這些傳統的觀念傳授給下一代,這是好的。所以這一句經文內容裡面包括非常非常的廣泛,要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盡心儘力的去做,幫助社會,幫助眾生。末後一句第十句:

  【摩尼妙寶以為其網,普現如來所有境界,如天帝網,於中布列。】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覆以寶網,隱映莊嚴。網有何用,普現佛影。此網何相,如天帝網而布列也。又此帝網,重現無盡。成上普現如來境界。及上一一境界皆無盡也。」這一句在古時候怎麼落實?經文並不難懂,這一句完全是說的影響。諸佛如來依正莊嚴,如何能夠推廣他的影響力?影響不外乎一個是面,空間的,一個是時間的。空間要如何能把它擴大?時間要如何能讓它久遠?「覆以寶網」,覆是蓋覆;「隱映莊嚴」,隱是隱蔽,你看不見,映是顯現出來,放映出來,像電影的畫面一樣。我們在下面說它的內容,就曉得真實無盡的莊嚴是教學,是聖賢的教育,這才是真正的莊嚴。

  我們知道古時候要把這個影響推廣,一種是寫經流傳。寫經可以流傳當代,可以流傳後代,空間跟時間都顧及到了。另外就是造像,從藝術上來著手。我們在中國看到的敦煌石窟,雲岡、四川大足的,我們曾經去看過的,北京房山的石經,都是這一句的落實。藏諸深山這是「隱」,被人發現是「映」,古人所講的「名山事業」,藏諸深山,以俟後人,等待著後人。有緣人發現了,知道這是寶,希望這些珍寶能夠啟發他、能夠喚醒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後代有沒有這種人?有!如果沒有這種人,那所有這些設施不就落空了嗎?有,但是不多,只要有一、兩個,這個意義就很深。

  但是對於文化傳播來說,這是非常普遍。你想想看,這些石窟參觀的人有多少?石經,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近因,這個果報我們沒有能夠看見,遠因種下去了。雕一尊佛像,造一個變相圖,佛法裡面所說的普度眾生,一點都不假。我們在大足石窟裡面看到六道的變相圖,石雕的。佛經裡面著名的公案因緣(公案也就是小故事),都用這些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讓你接觸到加深印象,這在阿賴耶識裡面成為金剛種子。在今天比過去方便多了,我們可以用文學藝術藉高科技的工具來傳播,寶網是這個意思。所以佛法沒有專利,專利是自私,這一點學佛的同修要明了。釋迦牟尼佛修行證果,發現到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重疊的大世界,這個世界依正莊嚴美不勝收,他為我們說出來,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他沒有要版權,在當時講演他也沒有收學費。古人哪裡有版權這個概念?讀書人如果講到錢,那是很丟人的事情,做生意買賣才談交易才談錢,讀書人怎麼能夠說要錢?

  從前一個是讀書,一個是醫生,這兩種人在社會上都受人尊敬。為什麼?他是義務的。醫生也是義務給人治病,哪有要錢的?還定上價錢,那成什麼話!學生對老師,病人對大夫,只是隨意的供養,做大夫的、做老師的絕對不計較。所以看對方的能力,家裡財富多的可以多供養一點,沒有財力的少供養一點,很貧窮的人不要供養,不接受。不但不接受,貧窮的好學生老師還照顧他;這個很苦的病人,醫生還布施醫藥,你沒有錢買葯,他還要送醫藥給你,救人要緊。他們值得人尊敬的,醫生救人身命,做老師的人是救人慧命,這個社會哪有不尊敬的道理!這個跟現代社會完全不一樣。我們想想好不好?好!好我們就要干,別人不干我們干。我選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世尊一生盡義務,沒有要學生繳學費,沒有要求學生供養,我們要明了,我們要效法。

  在今天四眾同學對法師習慣上有供養,這個古時候講這是禮。李老師當年教學,我們這些做學生的,學生對老師要不要供養?老師說「禮不可廢」,我們要提倡,禮不可廢。錢呢?我們學生都很窮,不必要!所以對老師供養的紅包,老師規定是一塊錢,禮不可廢,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今天的社會大家對這個疏忽了。我接受大家的供養,我沒有用過,我差不多有三十年沒用過錢了;哪個地方需要,給哪個地方去用。我清楚明了,你們對我的供養等於說是委託我替你們修福,我用的那個錢對得起你們;如果我自己拿來享受,我就對不起你們了。對不起你們是小事,將來要還債,這個事大了!我懂得因果,我不會替自己找麻煩,所以一生決不做違背天理良心的事情。為什麼?那要遭受果報的!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騙人容易,因果可騙不了!所以這一句經文,我們要了解它的內涵是什麼,我們應當怎樣學習、怎樣落實。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長行最後一句:

  【摩尼妙寶以為其網,普現如來所有境界,如天帝網,於中布列。】

  這一句前面講了很多,我們懂得古人如何來落實,幫助佛菩薩教化眾生。自己得到聖賢教誨利益之後,一定要想到別人,這個世間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不知道聖賢教育的好處。聖賢教育真正的功德利益,不是我們說給人家聽、介紹給人家,自己是深受其利。我得到這麼好的東西,我怎麼得到的?學!永遠沒有終止的在學習,中國古人常講「活到老,學到老」。聖賢教育還不止,聖賢教育多半都講到三世,我們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生生世世永遠沒有休止的在學習。世出世間一切聖賢教學無不如是,這一點完全相同。學到什麼時候才能終止?跟諸位說,永遠沒有終止的時候。佛法裡面講成佛了,成佛之後有沒有事?還是有事,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要為眾生表演,眾生是小學生,那你要表演做為一個小學生;眾生是中學生,你要演一個中學生,成佛之後永遠在表演。沒有成佛之前,也是天天在表演,一方面演給別人看,一方面成就自己,這叫自他二利。自利圓滿之後,永遠是利他,所以這表演的事情是永遠沒有完了的。

  《梵網經》上,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自己給我們說的,他老人家這一次(這是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說到我們這個世界來表演、來做示現是第八千次。世尊如是,哪一尊諸佛如來不如是?哪一尊法身菩薩不如是?然後你就曉得這個事情怎麼可以中斷?怎麼可以休息?哪有這種道理的!如果有休息有中斷,不是隨順法性,法性真常。你是隨順煩惱,煩惱有斷續,法性沒有斷續;六道裡頭的善惡有斷續,性德沒有斷續,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他老人家活到八十歲,講經就講到八十歲。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一生講經教學,他活到九十七歲,講到九十七歲。最後一次在講台上講經,距離他往生兩個星期。而表演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是剎那都沒有間斷,做榜樣給學生看,做榜樣給社會大眾看。

  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提起可以用文學、可以用藝術結合高科技來推廣,這就是『如天帝網,於中布列』。這個網裡面,『普現如來所有境界』,所有境界就是華嚴。所以如何能把《華嚴》拍成電視連續劇,利用衛星電視向全世界播放,用各種不同的語言,也可以用各種不同的畫面,多方面的去做。可以做成電視連續劇,可以做成舞台劇,有人喜歡舞台劇;可以把它變成動畫,可以把它編成歌舞,也可以把它做成繪畫,那這個繪畫的題材太多太多了,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種種不同的形式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轉凡成聖,這是聖賢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們要有這個心,我沒有這個能力,我要把我這個理念、想法看法傳給下一代。下一代的人比我的福報大,比我的智慧高,他能做得到,我們薪火相傳。我今天能力可以做到的,是我把對這一部經典我所能夠體會到的,我說出來了。我今天能力做不到,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希望這個世間有大福德的菩薩。大福德的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需要眾生有感。用什麼來感動?修福。修福的人多了,就感動大福德的聖賢示現在我們世間,我們的願望就都能夠落實了。後面一行經文是總結:

  【諸佛子,此世界海地,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

  『世界海地』,世界海是比喻,這個大地就是指華藏世界的大地,這個大地的面積太大太大了,這個大地那個莊嚴說不盡。『如是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這個我們讀了之後可以說深信不疑,為什麼?種種莊嚴都在我們眼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你的心愈清凈,你見到的愈深愈廣愈多;粗心大意的人,妄想多的人,分別執著很嚴重的人,見不到。見不到,障礙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這一邊。往下請看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說偈儀裡面的含義甚深,希望同學們要細心去體會,不可以輕易讀過。這裡面最重要的意思,一切法一定要求佛加持。三皈依,依是依靠,九法界眾生唯一的依靠是三寶,三寶裡面佛寶是第一。普賢菩薩為大眾講經說法要求佛加持,普賢菩薩都要求佛加持,我們不求佛加持行嗎?怎樣求佛加持?你要像個佛。佛教你的你都能夠依教奉行,你就求佛加持了。如果你不能夠依教奉行,佛跟你這個路不通,怎麼能加持你?絕對不是臨時抱佛腳苦苦的哀求佛來保佑你,那是迷信,在理上講不通。得到佛的加持,經裡面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只要把這一句做到,諸佛如來自然加持你,還要去懇求嗎?不需要!

  『承佛神力』是自然的,為什麼?你是佛的學生,你沒有離開佛;沒有離開佛,就是沒有離開佛的教誨,我們懂這個道理。『觀察十方』很重要,以真誠心、平等心、清凈心、慈悲心對待十方一切眾生,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我們的心不清凈、不平等,覺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痴迷、自私自利,得不到佛加持,總得要懂,要明了。請看偈頌第一首:

  【其地平坦極清凈,安住堅固無能壞,摩尼處處以為嚴,眾寶於中相間錯。】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向下有十首偈頌,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有七首,是重頌前面長行裡面的「別顯」,後面三首偈頌是「總結」。前面這一段,第一首到第四首是重頌前面八段,但是它不是依照次序的。不依照次序也是表法,告訴你種種莊嚴不是有前後順序的,而是什麼?眾生當前的需要。需要什麼就現什麼,這是合理的,我們能想得通。我們看第一首,先說『地』,華藏世界地平如掌,清凈莊嚴。這是什麼原因?前面說過了,真誠清凈平等心現的。相隨心轉,境隨心轉,大乘經裡面佛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最重要的是心。地的平坦清凈就是清凈心、平等心現的相。

  『安住堅固無能壞』,這就是真誠心、正覺心變現的地之體。真誠不能破壞,正覺不能破壞,所以你要曉得,虛假容易破壞,愚痴容易破壞,容易被別人玩弄。我們世間一般人講,「吃虧上當,被人欺騙了!」什麼原因?不能怪別人,自己沒有真誠、沒有智慧。自己果然有真誠有智慧,怎麼會上當?怎麼會被別人欺騙?沒有這個道理!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理的人,他知道外面的境界沒有善惡,這個境界裡頭包括人事環境。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那是他的著作)說得很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頭沒有好醜;換句話說,沒有善惡、沒有好壞。「好醜在於心」,在自己的心,為什麼?心轉境界。自己的心果然是真誠正覺,你的心地像金剛一樣堅固不壞;這個「地」是講心地,不會被外面境界轉。

  如果自己心地清凈平等,你所現的相當然是平坦清凈。心影響你的相,影響你的身,影響你的居住環境。你的相自然清秀端嚴(端正莊嚴),你的身一定健康,你居住的環境自自然然你會整理得很乾凈很整齊,這是一定的道理,不是做給別人看的。為什麼?自己居住舒適。什麼人到這兒來都是這樣的,絕不特別把它粉飾一下,沒有!真正是讀書人,真正是修道人,所謂是「本來面目」。今天貴客來了,收拾一下,打掃整齊一下,那是粉飾,那不是本來面目。真的念書人,真正是修道的人,絕對不管什麼貴人來,帝王來訪也跟平常一樣,絕對沒有特別粉飾一下,沒有!這是什麼?真誠。要特別接待的時候,真誠沒有了,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

  所以別人這個觀察,真正是高人的話,他一看就清楚,沒有法子瞞人。李老師從前常常給我們講:怎麼樣的偽裝裝飾,都瞞不了真人;真有學問、真有修持的人,你瞞不過他,一眼就把你看穿了。何況還有天地鬼神,你瞞得了誰?你一切都從真實當中去做,你會感得諸佛護念,天龍善神的尊敬擁護;虛偽,鬼神瞧不起你。人瞧得起你,是人巴結你、欺騙你,哪裡是真的?所以凡是聖賢教人,總都是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就對了。表現在外面,「仁、義、禮、智、信」,這是中國古大德講的五常。「常」就是剎那之間都不能夠失掉的,這是五德,做人的基本條件。五常跟佛法裡面的五戒完全相同,這是得人身的第一個因素。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過去生中曾經修得不錯,現在得人身,這一生當中有沒有繼續再修?要是繼續再修,來生人身靠得住;如果這一生把這五個字忘掉,來生得人身不容易。

  「仁」是仁慈,起心動念想到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這是仁。只想到自己,不顧別人,這個人沒有仁愛、沒有仁心。「義」,義怎麼講?處事待人接物你能夠做到恰到好處,這叫義。義者,宜也。就是最合適的,不超過也不能夠不到。我們一般講義也是義務,義務也要做到恰到好處,中國人常講義氣,很重要。「禮」,禮是禮貌,禮是講往來的、講回報的。古人常講「受人滴水之恩」,一滴水,比喻這麼小的恩德,「常思湧泉為報」,報答要厚。這個心、這種行,這是有福,福是這樣修來的。禮是講往來的,義沒有往來,義是付出的,義務。禮是秩序、禮節,它有節度,守禮就是守秩序、守法。

  「智」,這個智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揀別不能感情用事。對一切人事物,理智要超過感情,不會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偏差,容易做錯事;理智做主宰,不容易做錯事。末後一個是「信」,人要守信,要有信用。別人對我無禮,我對他不能無禮;別人對我不守信,我對他不能不守信。為什麼?我接受聖賢教育,我不能夠背師叛道。如果我不遵守,我欺騙老師。今天我們是在經教裡頭學習,如果不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欺騙如來、欺騙釋迦牟尼佛、欺騙代代承傳的祖師大德、欺騙教導我的老師,這成什麼人?你想想看,他還會有什麼成就?你再想想看,他將來得什麼果報?

  老師選學生,學生要具備什麼條件?跟諸位說,就這五個字。老師會很冷靜在觀察,這個學生有沒有仁?有沒有義?有沒有禮?有沒有智?有沒有信?如果具足這個條件,老師很喜歡這個學生,很樂意教這個學生。另外一個問題,學生好不好學?學生肯不肯接受老師教誨?如果好學,肯接受,師資道合,沒有別的。所以真正好老師收學生,考核不是像學校裡頭舉行考試測驗,不是的。儒跟佛,老師取學生標準就在此地。有「仁」,這個人有愛心,仁能愛人,仁慈博愛!這一點心,這是真心,這是佛心。「義」,能夠捨己為人,能夠犧牲奉獻,菩薩精神在此地。「禮」,他守規矩,聽教誨。「智」,他能接受,他能理解。「信」,他能奉行。這就是世出世間法善知識取學生的標準。這五個字做不到,你遇到真善知識,你也學不到東西,你所學的也只是皮毛而已。這五條是基本的德行,以後再講道德,是這個德行的擴充、這個德行的推廣,我們不能不曉得,不能不認真努力來修學。所以他的心地清凈、堅固不壞,邪知邪見不能侵入,妖魔鬼怪不能動搖,這個在佛法里叫法器。

  第三句,『摩尼處處以為嚴,眾寶於中相間錯』,這是講你的德行,佛法裡面講的萬德萬能。從大的綱領上來講,我們凈宗學會成立,對於同學們提出修學的綱領: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就是「摩尼處處以為嚴,眾寶於中相間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是綱,每一條裡面細行太多了。所有一切行門的根都在心,心裡頭真有!你心裡頭真正有孝、真正有敬,你才知道就自自然然表現在外頭,怎樣去孝養父母,怎樣去奉事師長;你心裡頭有真的孝、真的敬,孝敬都是仁。你沒有這個心,學樣子學不像的,怎麼裝都裝不像,人家一眼都把你看穿了,你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位要知道,真的裡面才有樂、受用。早年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真的裡頭才有,假的裡頭沒有。

  所以人在世間,沒有接受聖賢教誨那就難講了,接受聖賢教誨,頭一個用真心,決定不用妄心。有很多人害怕,怕什麼?我用真心,在這個世界上處處人家欺負我,我處處吃虧、處處上當,他怕這個,不敢用真心。「人家用虛偽對我,我也用虛偽對他」,好象報復一樣。你要曉得虛偽是輪迴心,他以輪迴心對你,你以輪迴心對他,來生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這就錯了!我要回頭,我要改過,他以虛偽的心對我,我以真誠心對他,我來生不再搞輪迴,我一定要把輪迴心斷掉,這是佛弟子,這是聖人的學生。古時候讀書人常常標榜「作聖之徒」,作聖之徒是不再用虛偽,聖人哪有虛偽的!做聖人,就是我這一生我要超凡入聖,要有這個志氣,要有這種見識。回頭是岸,不能跟世俗一般人的見識,那就壞了。每天讀經,跟同學們研究討論,研究討論是隨時隨處,不拘形式,你說這個多自在多快樂!

  「摩尼」就是自在的意思,「處處」是不拘時間、不拘處所,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事物,我不離開聖賢教誨,我總是把這些綱領原則掌握住,念頭一起就能夠覺察,不會失掉,它就相應,這才叫「受持」。真的接受了,持是保持,真的保持住了,沒有忘掉,沒有失掉。「讀誦,為人演說」,讀誦是天天在溫習,這個有好處,天天有悟處,為什麼?因為你天天在做,演是做,是在表演,做給別人看。你不要管人家看得懂看不懂,不要去管這個,那個無需理會,自己認真做。把五倫五常做出來,學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德行,《論語》上講得很清楚,「溫、良、恭、儉、讓」,要真的學!

  對一切人事物溫和。我對這五個字,我說溫厚、厚道,溫和要厚道;良是善良;恭是不但恭敬,要慎,小心謹慎,恭慎;忍,佛教我們忍辱,孔老夫子讓,忍讓;儉是節儉,決定不能夠浪費,浪費折福。你有多大的福報?天天在浪費,那還得了嗎?懂得節儉,節儉是修福,福報是給別人享,不要自己享,自己苦一點好。苦什麼?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生活清苦,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常常提在面前。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貪戀,從節儉裡頭、從苦行裡面得到的。這就是「眾寶間錯」。舉這幾個例子,諸位慢慢去想,你就能體會到這個偈的意思。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九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檯面寶地偈頌第二首:

  【金剛為地甚可悅,寶輪寶網具莊嚴,蓮華布上皆圓滿,妙衣彌覆悉周遍。】

  這四句偈對前面長行都很清楚,重要的是我們要曉得它表法的意義,我們怎樣學習。「地」是講的心地,『金剛為地』。前面跟諸位說過,金剛是表智慧,真實的智慧,絕對不是我們世間一般人講的聰明,那個沒有用處,智慧不是從問學當中得來的。世間人書念得多、看得多,我們講的是觀光考察見識很廣,這些佛法裡面都稱之為記問之學,這裡頭有知識、有聰明,這是可以學得來的,不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六道凡夫沒有智慧,智慧要從定中來;換句話說,清凈心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可見得要到清凈心現前,清凈心是禪定,佛法裡面講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那是智慧。

  所以智慧是從清凈心裏面透出來的,是從禪定裡面透出來。不是說書讀得多、經讀得多就有智慧了,不是的,那是世智辯聰,不管用的,這一點我們就很容易辨別。真正智慧生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你還有煩惱習氣,哪來的智慧?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檢查出來,最重要是自己,我自己到底有沒有智慧?別人有沒有智慧,說實在的話,他有智慧我也沾不到光,他沒有智慧我也不受損害,最重要的是自己。凡夫的心是妄想,妄念紛飛,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佛菩薩的心,是般若智慧。佛門裡頭常講:禪是佛心,諸位一定要知道,那個禪不是說禪定,也沒有離開禪定。那個禪是講什麼?禪是講般若智慧,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心是般若智慧。怎麼知道?諸位讀《壇經》就明了。

  《壇經》是禪宗必須修學的功課,《壇經》上第一句話,六祖說的「總念般若波羅蜜多」,開宗明義就把什麼是禪給你說出來了。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中國禪宗不是講禪定,是講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怎麼生的?從禪定生的。禪定是手段,般若是目的;不依禪定的手段,般若智慧不能現前。總得要明了,否則的話,你到哪裡去修?般若現前,煩惱就沒有了。為什麼?轉了,轉煩惱為菩提。所以能大師在五祖那裡才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就是般若現前的樣子,起心動念它是智慧,它不是煩惱;換句話說,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不是智慧,這個地方首先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

  我常常勉勵初學,教初學,你們一定要記住、要明了,學佛學多少年了,連邊都沒有摸到,什麼原因?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放下,你智慧從哪裡來?不但智慧不能來,戒定都沒有,你沒有學佛,你在佛門裡頭混日子。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真正要想學佛,從哪裡入門?我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障礙你,障礙你修戒定慧;換句話說,障礙你學佛。你要問我從哪裡學起?我告訴你,就從這十六個字學起。把這十六個字放下,把這十六個字拋棄掉,你的障礙就沒有了,你的戒學能成就,定學能成就,開智慧就有指望。這十六個字要不放下,你今生來世依舊搞輪迴,你搞的是世間法,不是佛法。在佛門裡頭也是搞世間法,你天天念佛、拜佛、誦經、持咒,全是世間法,把無上的妙法都變成修世間的福報,有漏福報。為什麼?有漏心、輪迴心幹什麼都是輪迴業。

  我這個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學佛的人不能有自私自利,不能有名聞利養,不能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不可以有貪瞋痴慢。你們仔細去想想,每天認真的反省,這十六個字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淡薄?果然淡薄了一些,我們不能說一天一天,一天一天恐怕辦不到,一月一月你才能見到效果;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你的功夫得力了。你要不每天認真的反省檢討、改過自新,你不會有進步;如果不進步,麻煩就來了。你要穿上這一套衣服,你就造罪業。這一套衣服是佛菩薩的標誌,我們今天講招牌,打著佛菩薩的招牌造輪迴業,其他的都不說,這個罪有多重?你要問我這是什麼罪?我簡單的告訴你,這叫做破壞佛菩薩的形象,這叫做破和合僧,那你就曉得,戒律裡面講這個罪業的果報在阿鼻地獄。不是嚇唬人的,是事實真相!

  世間的苦難不是苦難,算不了苦難,畜生、餓鬼、地獄那是真正的苦難。三途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這個事實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如果你能把這十六個字捨棄掉,你的智慧就生了。愚痴的人、沒有智慧的人,這十六個字放不下,誰能放下?有智慧的人就放下了。為什麼?他知道這個東西是造罪業的根本。我能把這個根本拔掉,永遠不造罪業,縱然有點過失,那是小過失,算不了什麼大過失,學佛你才能夠正解,正確的理解,不會把佛經解錯了。你有正見,你有正思惟,這容易入門。麻煩就是這個,你想想看幾個人能把這個舍掉?想舍舍不掉,起心動念總是個「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諸位你要想成就,你要相信我這個話,舍是不容易,給你講要淡薄。什麼時候有一點智慧現前?真的舍掉了,這是老實話。舍不掉,智慧不能現前,這個東西把你的智慧蓋住了。

  這個地方講的法身菩薩,他斷掉了,斷得乾乾淨淨,所以他的金剛般若智慧現前,起心動念金剛般若。「金剛為地」,這樣的心,這是我前面跟諸位講過的真誠心、正覺心,真誠、正覺達到了高峰。『甚可悅』,這個「可悅」不是別人,是自己。一般經裡面講的「法喜充滿」,儒家《論語》裡面講的「不亦悅乎」,就是這個。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相關,永遠是法喜充滿。下面這是起作用。處順境、處逆境,對善人、對惡人,都是一片真誠,清凈平等慈悲,這就是『寶輪寶網』,這就是『莊嚴』。佛經裡面講的莊嚴,我們把它換句話講,大家就懂得了,「真善美慧」。處事待人接物從內心裏面發出,表現在外面是真善美慧,一絲毫虛偽沒有,一絲毫染污沒有,一絲毫的傲慢沒有,一絲毫自私沒有,真善美慧從這個地方表現出來。「輪」代表圓滿,沒有欠缺,「寶」表性德,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都透出來了,佛法當中常說的萬德萬能,圓滿的德能。這一樁事情我們有少分相應,透少分的德能。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學佛,一下到佛的這個境界,當然做不到,沒有人能做到。像爬樓梯一樣,步步高升,境界往上提。提升境界,沒有別的,放下!你想想看,我們上樓,我們不放下第一個階梯,我們不能爬上第二級;放下第二級,我們就能上第三級,就是這個道理。你不能放下,你永遠站在地下,樓梯在你面前,一級你也沒有上去;你要上一級,你把那個地放下。菩薩聰明,歡喜放下,得到馬上就放下,絕對不保留;保留就停止在那裡,不能前進。像上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往上去,他不停。諸位細細去想這個道理,只有不停,他才是圓滿的,他一停止就耽誤了。縱然繼續再往上爬,你也落在別人後面,別人已經上去了,你還在半路。

  「網」含義就多了。輪是自利,圓滿的自利;網是利他,自利利他。自利不利他,談不上莊嚴,利他不能自利,也談不上莊嚴;圓滿決定是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這個意思才圓滿。所以佛教導我們,受持是自利,讀誦是自他兩利,為人演說是利他,利他當中有自利。為什麼?自己要表演,自己要說,說就是溫習。孔老夫子講得好:「溫故知新」,豈不是自他兩利!這不是個道理,這是事實,我對於這一方面經驗豐富,體驗很深。只要你們細心聽我講經,特別是同樣一部經,我講過很多遍的,遍遍不一樣,愈到後面愈精彩。不是我前面故意說得淺,不是!我前面說的那就是我的境界,第二遍講的是我第二遍的境界,這兩相一比,不一樣,境界提升了,這就是夫子所說的溫故知新。

  菩薩為什麼「作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請,他也去表演、去給他說,沒有別的,提升自己境界,希望自己早一天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不肯給人說,不肯溫習。最大的進步是為人演說,你不肯做,你的進步遲緩,這是說得好;如果講得不好的,恐怕你會退墮,你退轉,你墮落了。能常常為人演說,你能夠保持住,不但不退轉,進步。特別在什麼?演!演是做到,我們常講說到做到。你看看,演擺在前面,說擺在後面,它為什麼不說「為人說演」?你想想這個字、這個名詞,它是什麼意思?做到以後再說!演說,演是做到,表演,做到以後再說。如果是說演,那就是說了以後再做。中國這個名詞,我常常講文字、辭彙充滿了智慧,演說是做到說到,先做後說。佛在經教上教我們的,我們做到了沒有?

  我們道場九樓要做一個「萬姓先祖紀念堂」,不是百姓,現在正在做這個祖先的牌位。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有一萬二千多個姓,這個牌位的排列我們按姓氏的筆劃,這是最公平的,也容易找。我們不是按照百家姓,趙、錢、孫、李,不是按照這個順序,我們按照筆劃。同一個筆劃裡面這個排列,單姓的單字的擺在前面,兩個字的擺在其次,還有三個字的。中國姓氏最長的是九個字的,很少人聽說過,七個字、八個字、九個字的,我們的邊疆少數民族。所以在同一個筆劃,我們的順序按這個排,按字數多少排,好找。現在正在趕著做牌位,牌位做好之後,我們要陳列出來,今年冬至我們舉行一個祭祖法會。祭祖法會怎麼做?照我們往年在「華藏圖書館」的作法,「華藏圖書館」很多年來都是這樣的,我們這個道場沒有經懺佛事、沒有超度、沒有法會,一年三次祭祖,清明、中元、冬至,一年三次,以後這個地方也是一年三次。

  祭祖用什麼儀規?佛七,大家到這個地方來念七天佛。我們希望這個佛七七天七夜不中斷,七天七夜,當然你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輪流,輪班來。預先我們報名登記,你是什麼時候到這邊來念佛;這個七天,白天你念幾個小時,晚上你念幾個小時。二十四小時念佛堂都有人在念佛,也都有法師在帶領。我們總得請個七、八位出家人輪流來帶,分班就由佛七主七和尚去負責,看一個人念多少個小時,輪班。最後一天做一個三時繫念,佛事圓滿,這個好!在祖先紀念堂裡面念佛,我們用這一種來供養我們的祖先。一般那個祭祖的儀式收不到效果,那只是一兩個小時,儀式完了就沒有了,實在講有形式沒有實質。我們今天重實質不重形式,希望我們道場首先做表率、做模範,把這個祭祖的佛七法會帶動起來。

  我們第一個佛七在冬至,冬至前面七天這個佛七就開始,冬至那一天三時繫念。到明年清明,清明前七天佛七,清明那一天三時繫念。中元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前佛七,七月十五這一天三時繫念。我們這個道場一年就做這三次祭祖活動。祭祖活動裡面可以帶牌位,這個超度的牌位,可以帶牌位,這是印光大師往年在念佛堂裡面他這個作法,我們效法祖師。所以如果同修當中要超度家親眷屬的,可以,可以帶牌位,不另外做超度佛事,念佛超度,天天迴向。這也是屬於這個地方的「寶網」,寶網的意思很廣很廣,我們這個在寶網這一句裡頭。

  『蓮華布上皆圓滿』,蓮華表法的意思多,前面跟諸位說了不少;表清凈不染,表因果同時。因果的教育就是蓮華布上怎樣做到圓滿。因果教育印祖一生提倡,我們一定要接著祖師這一個事業,要更把它發揚光大。前面我跟諸位提過,我們用文學藝術,用種種不同的方式,集合現在的科學技術,向全世界推廣因果教育。早年我在美國,有同學搜集中文的譯本,還帶著有圖畫的,大概我想我們凈宗學會跟學院的檔案室裡頭應該能夠找得到,完全是外國的,講因果輪迴的。大部分也是用催眠的方式,這個人說出前生不是從人道來的,前生是從畜生道來的、從地獄道來的;畜生裡面前世他的身體是蟒蛇,還有的是熊,都是屬於野生的,我們要多多搜集這些資料。這些資料都有出處的,不是編造的,從許多資訊發表裡面搜集的,中國外國都很多。我們先把材料搜集起來,然後用這些材料,用什麼方法把它展示出來,然後再用經論裡面的道理來加以說明,能令人信服,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中國古籍裡面記載這個事情非常之多,連正史裡面都有記載。在民國初年,有人發現在二十五史裡頭,把這些因果報應的事情節錄出來,編成一本書,《歷史感應統記》。這個書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印過,我記得印得還相當精緻,要大量流通。這些書在我們學佛人當中可以當作國文來讀,因為它是正史,文詞都非常的優美,可以把它當作國文來讀。如果我們要辦華文培訓班或者補習班這一類的,辦這樣的短期講座,都可以用它來做教材,這些都是「蓮華布上皆圓滿」。我們要知道,這個經典字字句句給我們啟示,提醒我們,我們要怎樣學,怎樣幫助別人學。這個社會上修學的人多了,人心就純樸了,社會安定了,安定才會繁榮。人與人的交往,希望逐漸逐漸能回歸到信義,人講信講義,偷盜就沒有了。你們想想看,哪有講信義的人會幹偷盜的事情?講信義的人哪裡會有騙人的事情?存心騙人、存心占別人的便宜,這種人沒有信沒有義。為什麼他沒有信沒有義?他不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因果的教育確確實實它能夠幫助人回歸到仁義禮智信,不可以疏忽。

  我在講席裡面講過很多遍,中國這個國家民族在這個世間幾千年還能存在,還沒有被消失,這麼一個古老的國家,什麼原因?我過去想得很久,它有三寶維繫著這個國家民族永垂不朽。第一個就是孝道,代表孝道的是祠堂。中國在海外的僑民,中國人散居在海外的人多,真的,這個世界上哪個地方有土地,那個地方就會有中國人。中國人沒有不敬祖先的,家裡頭都供一個祖先牌位;中國人沒有不愛自己這一族的,我們講這個姓氏、這個族,遇到同姓的都會講「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同宗同姓同鄉鄉土的觀念,那個感情特別深厚!所以只要是中國人聚集的這些處所,你去看一定有祠堂、紀念堂。在外國,我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見到的很多,每年他們的宗族至少有一次聚會,同宗族的人這一天統統都來祭祖。所以祠堂表孝道,維繫國運。

  第二個是教育,師道,孔廟做代表。從漢武帝制定了國家教育政策,以孔孟學說為主流。中國在這兩千年來改朝換代很多次,不少次,唯獨祭祖、祭孔沒有改變過,朝朝代代都依教奉行。這裡頭什麼原因?肯定有大道理在,維繫道統,維繫人心,社會安定、天下太平要靠這個。還有一個不能少的,城隍廟。現在很多人疏忽了,從前不疏忽。城隍廟是教育,它教什麼?它教因果,教人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一定要得惡報。「蓮華布上皆圓滿」,因果教育真的是蓮華布地,為什麼?在中國每一個城鎮都有城隍廟,大的縣市有好幾個城隍廟,小縣市至少都有一個,不迷信,它教人斷惡修善。這是三寶,祠堂、孔廟、城隍廟,三寶。只要這三寶在,這個國家民族永遠存在。

  我們在南洋,華僑到南洋的人多,這三寶都帶去了,有祠堂,有孔廟。現在馬來西亞麻六甲有沈老先生,九十多歲了,這是馬來西亞的大儒,九十多歲了還在講四書五經,我們不能不佩服。最近他要發起建孔廟,我贊助。在南洋,雖然城隍廟少見,大伯公到處都有,大伯公就是中國的土地廟。土地廟跟城隍廟是同屬於一個類型的,都是教因果的;城隍好比是縣市長,土地好比是鄉鎮長。在從前,我們家鄉是個小縣分,小縣城,城隍廟有一個,土地廟就很多,大概有十幾二十個,教因果教育。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藏海安布莊嚴」,偈頌第二首:

  【金剛為地甚可悅,寶輪寶網具莊嚴,蓮華布上皆圓滿,妙衣彌覆悉周遍。】

  前面三句跟諸位介紹過了,後面還有一句。說到因果教育,我們講到城隍。現在我們這個道場,印的有城隍的畫像,這個像是台灣江逸子老師他畫的,這個原本現在在澳洲供養。這個像是從原本照相而且縮小了,現在縮成差不多是照片十寸的樣子,我們一般供養比較方便。在市面上買相框可以買得到,家裡面都可以供養。城隍也是我們的護法神,不但是佛門裡面的護法神,他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守護神,這個要知道。

  末後這一句『妙衣彌覆悉周遍』,「妙衣」前面跟諸位說過,衣表禮儀、表遮羞,遮羞就是忍辱的意思。所以佛家講我們這個袈裟叫忍辱衣,特別表這個意思。禮儀,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得到,佛法裡面講八萬威儀,儒家也講三千威儀,這是日常生活當中的細節,微細的這些規矩。佛門出家人初學,威儀是二十四門,在沙彌戒律裡頭;沙彌戒律前面是十條戒,後面是二十四門威儀。在此地是「妙衣」表這個法,但是現在沒有人學了。中國古時候這個威儀都在《儀禮》裡面。古禮有三種:《周禮》、《儀禮》、《禮記》。《周禮》就相當於現在國家的憲法,周朝的憲法,典章制度都規定得很清楚;《儀禮》是一般生活的細節,包括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現在已經沒有人去講究這些東西了。我們說到這個地方,不能不懂。人懂禮,即使我們現在不想學禮,可是遇到有禮貌的人,總是喜歡,這是人的天性。

  由此可知,禮不是人為的,禮是天然的,天然的就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佛法的戒律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來約束人的,不是的。釋迦牟尼佛自己在生活當中表現就是這樣的,他演,他都做到了,你把它記錄下來就叫戒律。你將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你給他做一個介紹,那就是戒律。不是制定的,確確實實象經上所講的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它是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裡頭流出來的,我們要明了。我們今天看這個東西的時候,你說學經教倒還有一點興趣,要叫學戒律的時候,沒人來。我們在這裡講經,如果講戒律誰來聽?沒有人肯來聽,聽了處處受約束,怎麼也不自由、不自在。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還要這個東西幹什麼?而不知道這些東西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現在不喜歡,什麼原因?我們隨順煩惱習氣已經成習慣了,把煩惱習氣看作自然,把自然的性德反而覺得格格不入,這個問題嚴重。

  學佛的人要不能認真好好的學,不但你成不了佛,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成了問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各個戒律清凈,威儀具足,我們到那裡去一切不習慣,跟他們格格不入,你能進得去嗎?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一般人都能懂得的。你總不能在那個團體裡面放逸,那不可以的。大家都守規矩,你一個人不守規矩,那像什麼話?別人不責備你,你自己也覺得難看。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無量壽經》上頭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的威儀具足,一條細行都不缺。佛在經上確確實實說明白了、說清楚了,我們不認真學習怎麼行?總得要守規矩。

  佛教在中國,唐朝時候百丈大師,他明了印度這些禮俗跟中國人的觀念不一樣,跟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我們沒辦法去做。但是學佛應當要知道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可以改變,實質不能改變。所以他老人家依照戒律的精神、原理原則重新寫一部戒律,叫《清規》,他不叫戒律,叫清規,我們後人稱為《百丈清規》。《百丈清規》就是古印度佛教戒律的中國化,那時候是唐朝,唐化,現代化了。我常常講佛家教學要懂得本土化、現代化,為什麼?你要度的是本地人、是現代人。你在這個地方建道場,你不是度外國人,你不是度古人,你度現代人,度這個時候的人。你要是跟這個時候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脫了節,你怎麼能度現代人?你就度不了。這是近代佛教傳到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度不了當地人的原因,就是他不懂得本土化跟現代化。印度那些高僧大德比我們是聰明,他到中國來的時候,馬上跟中國社會風俗人情打成一片,受中國人歡迎,受中國人愛戴,佛法在中國就紮根,開花結果了。

  所以我們近代這些法師到外國去弘法,比不上古印度的高僧;又不知道去研究、去學習:古印度高僧從印度把佛法傳到中國來他是怎麼成功的?他不去研究這個,搞自己的一套,到外國建道場也建宮殿式的。宮殿式的建築物在中國行,能夠為大眾接受,到外國就不行,外國人一看這是外來文化,一看到建築物他心裡就有一道隔閡了,這是障礙!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要是保持中國人這種生活方式、中國這些禮俗,外國人更是不能進來了。到什麼時候佛法才能夠普及到全球?要靠這些傳法的大德們的智慧,沒有智慧不行。好,這一首偈就介紹到此地。我們再看第三首:

  【菩薩天冠寶瓔珞,悉布其地為嚴好,栴檀摩尼普散中,咸舒離垢妙光明。】

  「冠」是帽子,帽子也是屬於衣的一種,頭上戴的。它跟衣的作用沒有兩樣,保護頭髮的。古人頭髮都是留著的,沒有剃頭的,頭髮很長,梳在上面挽一個髻在這個當中,用帽子把它戴上。帽子的種類很多,古時候士農工商人民戴的帽子、穿的衣著都有一定的,不能亂穿,你是什麼身分,穿什麼樣的服裝。這是什麼用意?便於行禮。人在這個社會上有尊卑上下,地位卑下的見到地位高的一定要知道行禮,便於行禮。現代這個時代沒有了。

  譬如從前皇帝,在古代的中國他的服裝是代表他的身分,他戴的帽子叫「平天冠」。帽子上長長的像一塊板一樣,表什麼意思?表平等。你是國家的領導人,你對於全國人民要平等對待,它表這個意思。前後有冕旒,這個帽子前面掛的像一串一串穗子一樣,皇帝是十二串,有用意的。什麼意思?你是做領導人,對於一切事情不要看得太清楚,你看得太清楚,你底下的人就不能辦事了。只要大致不錯,過得去就行了,不能夠苛刻的要求,取這個意思。你再仔細看,他這個帽子兩旁邊還有兩個棉花球,幹什麼?塞耳朵的,聽也不要聽得太清楚。做領導的人有權、有智慧決策問題,做大臣的人他要辦事。

  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領導人要有權,下面辦事的大臣要有能力,權與能要分別清楚。所以你做一個國君、做國家領導人,你不是辦事的,任命大臣來辦理國家的事,你有這個權任命。他辦得好,讓他繼續辦;辦得不好,再換一個,這是你有權。所以他戴的這個帽子不一樣,那個顯示出要平等。但是底下辦事人戴的帽子跟他的型式不相同,這些文武百官戴的帽子叫「進賢冠」。你看看我們現在這個城隍,城隍是護法,城隍也皈依三寶,我們也稱他菩薩。他這個服裝是宋朝的,照宋朝服裝來畫的,他戴的帽子就是進賢冠,前面低,後面高出來。表什麼意思?前面是自己,後面是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要高過我這一代,這個用心多好!

  天天戴上這個帽子,你就想到什麼意思。要培養人才,要愛護人才,希望後一代的人才超過我這一代,比我做得更好,用意很深。帽子兩旁邊有尺,這個尺愈長,官愈大,地位愈高。表什麼?表影響。做宰相那個影響面大,他的尺是最長的;縣市長比較短一點,用意很深,念念不忘選拔人才。所以古時候的國家,最高的賞賜給誰?替國家推薦人才的人。也許有人聽說古人有這麼一句話,「進賢受上賞」,這是最上等的賞賜,給誰?替國家推薦人才的人。這是帝王獎勵一些人替國家選拔人才,他定的有這個制度。地方上的首長官員,他的政績是選拔人才擺在第一,替國家選拔人才,所以從前中國實在講也是選舉。

  「選舉」這兩個字是古老的名詞,漢朝的時候就選舉,但是不是人民選舉,是官吏選舉,就是地方的主管官他要替國家選拔人才。選拔不是公開的,公開恐怕就有舞弊。怎麼選法?私訪,換著便裝到外面去查訪。當然有人給他推薦,給他說「某個年輕人不錯」,這個地方長官聽到之後,找時間去看一看,看看也不能夠暴露身分,去跟他接觸。選拔的標準兩個字:「孝廉」,孝廉兩個字一直用到滿清,這是國家選拔人才的標準。古人常講:「忠臣出孝子之門」,這個人在家裡頭對父母能盡孝,肯定為國家能盡忠。所以選拔人才第一個條件是孝,第二個條件是廉,廉是廉潔。這種人來做官辦事,大公無私,不會貪污,不會循私,所以選拔人才的標準是這兩個字。這個標準從漢朝建立,一直到滿清都還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標準,標準沒有改變。

  所以中國歷代有那麼多賢人在歷史上留名,他們被選都是孝廉。不孝父母,不廉潔、貪而無厭的,沒有人會選你。你書念得再好、才華再好,那也不選你,國家不會培養你的。具足孝廉條件的年輕人,地方首長把他選舉出來,國家來培養他,他進學讀書,讀書的費用國家給他。諸位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袁了凡那是被選出來的,進學做童生,童生就是秀才。進學之後,國家給你一份待遇,那個時候都是用米,國家每個月給你多少米糧,你能夠養家。雖然不是很富裕,你可以專心讀書、專心求學,你這個生活能過得去,不要為衣食操心。

  所以地方首長戴的帽子是進賢冠,穿的衣服,衣服的顏色代表你的品級,你的地位高低;衣服上還綉著有圖案,這個圖案也代表你的身分地位。譬如皇族,皇帝穿龍袍,那個親王(皇帝的兄弟)也是穿龍袍,裡頭有等級的;顏色是一樣的,而龍那個圖案也是一樣的,龍的爪子不一樣。皇帝穿的是五爪的龍,那個龍是五個爪子的,那是皇上穿的;親王穿的四個爪,沒有五個爪,四個爪;再低一級的三個爪。你從這裡去看,你就曉得他是什麼身分。文武百官衣服上都有品級,容易識別。現在社會裡頭沒有了,大概只有軍隊還帶著有階級,你一看就曉得他是什麼地位,文官沒有了。現在在中國也統統都穿西裝了,出來的時候誰認識你?於是當然就有很多人對你失禮。但是你不能怪他,現在沒有章服。這些『菩薩天冠寶瓔珞』,古時候瓔珞也是表身分地位的,也不是隨便戴的,最普通的講便於行禮。

  底下一句,『悉布其地為嚴好』,「嚴」是莊嚴,美好的莊嚴,「悉」是普遍。菩薩天冠寶的瓔珞在華藏世界不希奇,到處都是,可是在我們人間就希奇了。這一句我們怎麼學習?我們學習平等。要學習栽培下一代,把栽培底下一代當作我們事業裡面第一樁大事。無論我們在這個社會上這一生當中從事哪一個行業,一定要知道後繼有人,這是寶;如果後繼無人,你這個事業就斷了。你一生做得再好,你後頭沒有人繼承,你的事業等於零,一代就完了。中國古人的觀念傳宗接代,所以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個「後」不是說你有子孫,那個不算,那個哪個沒有?你的子孫他們的成就要超過自己之上,那叫做「有後」。後代是人才,所以你要盡心儘力的培養。

  最明顯的一個代表是帝王。帝王登基,我們現在人講就職,他就職大典完了之後,第一樁辦的事情是什麼?立太子。你看看把這個繼承後代是第一樁大事,他有好的繼承人,他這個王朝這個事業代代傳下去,這叫事業;不能一代就完了。一般民間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也是培養接班人,所以這個商業里叫老字號,它這個招牌幾百年,它這個行業幾百年不衰,老字號。代代有人接著干,檢討改進,研究發展,所以他一代比一代高,道理就在此地。中藥北京同仁堂,老字號!如果他後代沒有人,這個店就得關門。從前人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愛祖宗,愛護祖宗傳家的這個事業,子孫裡頭一定會有人繼承他們家裡的傳統。

  為什麼古人會有這種思想,現在人沒有了?不願意做父母或者祖父母的事業,他們不喜歡,要發展自己。古人之所以有這個傳統觀念,這是教育的關係,同時這個教育裡頭最重要的是服務社會。他對於名聞利養很淡泊,他對於服務社會這個理念很強烈。現在的教育對於服務社會這個觀念很薄,名聞利養這個觀念很濃。服務社會是一個口號,不是真的,怎樣獲得自己的名利那是真的,這是跟從前人在思想理念上根本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古人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這個行業是服務社會的,他不是求名求利的,所以他這個事業他有興趣,他裡頭有樂趣,真的是積功累德。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一不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心地多厚道!社會是個多元的,人不能夠獨立在社會上生存,要靠大眾。我們衣食住行哪一樣不靠大眾?各個都是懂得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彼此共存共榮,古時候的教育重視這個理念。

  『栴檀摩尼普散中,咸舒離垢妙光明』。「栴檀」是香,「摩尼」是如意。香表熏習,香表遠聞散布,它表的意思是影響,香的影響。香表什麼?表性德;摩尼,是如意。換句話說,「栴檀摩尼」如果我們合起來籠統的來說是戒定慧,戒香、定香、慧香,戒摩尼是戒自在、定自在、慧自在,摩尼是自在如意的意思。「普散中」,這個「中」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一切大眾,性德能夠影響到整個社會。前面我們說過,空間至少影響整個世界,時間要影響到底下一代、世世代代。誰做到了?釋迦牟尼佛做到了。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面的影響是五印度。印度那個時候沒有統一,就像中國,中國也沒有統一。周朝的末年,中國歷史上記載的八百諸侯,八百諸侯是八百多個國家,印度也是這樣的,所以在那個時候他的影響就是國際。時間影響到今天是二千五百多年,佛在經里典裡面告訴我們,他的影響一萬二千年,正法、像法、末法。影響這麼久,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大的面、空間,「栴檀摩尼普散中」。

  我們這是不談華藏,把它縮小範圍,我們應當如何學?要學聖、要學賢。孔老夫子著作不多,像釋迦摩尼佛那麼多,那真的是希有,古今中外找不到第二個人。佛講了這麼多經典,失傳的不曉得有多少。流傳到中國來,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經典是貝多羅樹葉寫的,很笨重!一部《華嚴經》恐怕要好幾匹馬才能夠背到中國來。不是全部的,殘缺的本子。第一次到中國來,翻成的《六十華嚴》,三萬六千偈。我們知道《華嚴經》全經是十萬偈,三萬六千偈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到中國來翻成中文叫《六十華嚴》。第二次傳到中國,實叉難陀帶來的《華嚴經》,還不到一半,四萬五千偈,五萬偈才一半,但是比晉朝傳來的多了九千頌,非常珍貴。唐德宗貞元年間烏荼國王進貢,就是給皇帝送的禮物,禮物當中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只有這一品。這一品四十卷是完整的,沒有漏失的,很珍貴的,那也翻出來了。所以弘一大師教我們讀《華嚴經》,讀《八十華嚴.離世間品》總共就是五十九卷,第六十卷就不要念了,念《四十華嚴》。因為六十卷就是「普賢行願品」,在《八十經》裡頭它只有二十一卷,只有一半。我們現在念完整的,這一篇完整的。總共九十九卷。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栴檀摩尼普散在我們這個世間。

  現在印刷術發達,科學技術發達,這些典籍不會失傳了,因為普遍流通到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學校圖書館都收藏。《大藏經》我們過去印過,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自己跟印刷商合印的,還有從前買的,我們買的數量多,所以折扣比較大。總共我們送到中國跟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大概是有一千七百套。現在我們又印了一千套,這一千套是台灣同修們發心的,專門為祈求世界和平,為懺除業障、消災免難而發起的。這一千套是兩家公司印的,有一家五百套已經印好了,另外還有五百套是世樺印的,大概要一年以後才能印得出來。這是栴檀摩尼。

  中國的古籍,現在很多人都曉得《四庫薈要》,也有人發心在做,我們聽到了非常歡喜。如果這個事情是真的,我們會隨喜,我們會向他訂購一批給一些學校團體結緣。往年台灣世界書局印行的時候,我一共買了三十四套,一套精裝十六開大本的五百冊,差不多是五部《大藏經》。他算我特價,一套那個時候台灣錢五十萬,我買了三十四套,送給中國每一個省、自治區、特別市都送一套,北京圖書館特別送一套,上海圖書館這是他問我要的。我現在還有兩套放在澳洲,有空閑的時候多翻翻看看。這就是「栴檀摩尼普散中,咸舒離垢妙光明」,從這個「離垢妙光明」,表法的義趣就非常的明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九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檯面寶地偈頌第四首:

  【寶華髮焰出妙光,光焰如雲照一切,散此妙華及眾寶,普覆於地為嚴飾。】

  這一首還是讚頌長行裡面前面八句的莊嚴。『寶華髮焰』,「焰」是火焰在放光,這在事相上來說,就像我們日常所見的太陽。我們知道陽光確確實實是太陽表面上的火焰,這個球在太空當中是個火球,所以產生巨大的光子向四面放射,這一個現象,現代的天文學家觀察得很清楚。在大宇宙裡面像這樣的「寶華」(就是星球)很多很多,凡是放光的星球,我們稱為太陽,太陽就很多很多,幾乎我們晚上在晴天天空當中所見到的星星,全是太陽。

  我們知道,我們這個太陽有許許多多的行星圍繞著它,那麼其他的太陽有沒有?肯定是有!這些圍繞著它的這些行星都被這個光之所照。光,我們曉得與生物關係非常密切,若是沒有光,可以說就沒有生物能夠生存。由此可知,這個光對於有情眾生是一個重要的增上緣,《華嚴》裡面這個意思很深,表法的義趣。

  我們曉得所有一切物質,太陽還是個物質,太空也是一個物質現象,它從哪裡來的?它從心想生的,它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在表法裡面,寶是性德,華是修德,性修不二。性是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中國聖人所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性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性德,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在佛法裡面講覺正凈是性德,無上正等正覺是性德;性德雖有,如果沒有修德,這個性德不能夠現前。所以佛法將華代表修德,修因,果是什麼?果就是性德。

  我們再用個比喻來說明,性德好比是金礦,礦石裡頭含著有純金;修德就好比是冶煉。這個礦石要不經過冶煉,把那個渣子淘汰掉,純金提不出來。純金是自然的,但是不經過提煉,得不到純金的受用。性德亦復如是,雖然自性本具,如果沒有修德,這個性德隱而不顯,得不到受用。諸佛菩薩他們通過修德,如來是修到圓滿了,這個性德圓滿的現前;菩薩還在繼續修行,性德透出一部分,沒有圓滿。

  所以菩薩的位次,大乘經上講五十一個位次,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漸修漸證,一直到圓滿。這是個普通的法門,中下根性人依著這個方法去修能得利益。至於還有一個特別的法門,圓頓的法門,你不要著急,你修到一定程度之後,從漸修就能夠變成頓修。這是修行功夫不斷的提升,不斷的進步,開頭的進步很緩慢。像古印度計算這個數字一樣,十進位,數字從一到十,十個十是百,十個百是千,十個千是萬,這個進步緩慢。你看它到最後十個大數,第一個大數是阿僧祇,它不是十個阿僧祇是一個無量,十個無量是一個無邊,不是的,它是倍倍相乘,那這就是圓頓法了。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這個就是我們法門講的頓超、頓悟,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頓悟的人在過去生中也是漸修,並不是一開始修行他就能夠頓修、頓悟、頓證,沒有這個道理!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一切法門也是平等的,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頓悟的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累積的功行到一定的程度,佛法裡面常講善根深厚;那個深厚的善根是生生世世累積的,不是偶然的。我們今天頓悟頓不了,原因是什麼?我們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根不夠,沒有達到這一個標準;我們還落在十進位,不是倍倍相乘。

  如果我們幸運,這一生真的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好了。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他那個進步就快速了。為什麼?它是倍倍相乘,它不是十進位,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之處,我們要知道。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讚歎極樂凈土,他總得有個道理!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夠跟它相比,原因在此地。

  我們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真實!這個是寶華放光,光照一切,這個一切範圍大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阿彌陀佛接引,不是單單接引這一個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世界,還包括微塵毛孔裡面的世界,重重無盡,這裡面的眾生能夠依教奉行的人都生凈土。所以每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無法計算,我們能不能去?自己清楚具不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

  條件在哪裡?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開頭第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介紹《無量壽經》的時候常講,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西方極樂世界的居民都是普賢菩薩;修普賢菩薩的法,這個人就是普賢菩薩。《彌陀經》、《無量壽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部經,古德講得清楚,《華嚴》廣說,就是詳細的介紹;《阿彌陀經》略說,最簡單的勸導,真的是直截了當勸你求生凈土;《大乘無量壽經》彭際清居士稱它為中本《華嚴》,它比《阿彌陀經》講得詳細,比《華嚴經》講得簡單,最方便受持,這個我們要懂得。《無量壽經》裡頭最重要的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我們還特別講過這一段,希望同修要記住,要依教奉行。

  西方世界是法性土,不是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法相土,穢土;人家的是法性土,是凈土。生凈土心要清凈,這個大乘經裡頭常常講的「心凈則佛土凈」。我勸導同學們,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修純凈的心,純善的行。心純凈,不夾雜絲毫不凈;行純善,不夾雜絲毫不善,哪有不生凈土的道理!除非是你不願意去。

  你要不願意去,你也生色界天,色界四禪,凈天!為什麼?你心清凈、行清凈,你跟它相應,別的地方不相應,相應的地方你就去了。你要想見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那你跟他相應,道理在這裡。天天念佛,心行不清凈,不相應!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搞得很清楚,才不至於把這一生的大事因緣給錯過,這個錯過太可惜。

  所以經要天天念,最好能天天講,不會講這個不要緊,你多聽,你聽的遍數多了,你就會講了。洛杉磯有一位趙居士,他是早年聽我講《六祖壇經》跟《金剛經》的錄音帶。這兩部經早年也有錄相帶,很早時候錄的,是在簡豐文居士家裡地下室錄的,講的時間不長。流通到美國,趙居士看到了非常歡喜,他又特別的愛好。

  這兩部經他聽了二十六遍,來給我講,來問我,他說:我專門學這兩部經,念佛求生凈土行不行?我告訴他行,非常好!江味農居士就是這樣修的,「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這是前輩。我說:你聽得還不夠,二十六遍不夠。他說:要聽多少遍?我說:聽一百遍。他很聽話,過了兩年,我從洛杉磯經過,他告訴我這兩部經都聽了一百遍。我問他,我說:那你應該會講了?他說他是能講,到處去講。熟透就變成自己的,熟能生巧!他現在在美國到處講這兩部經,變成專家了,念佛求生凈土。

  所以諸位真正發心,這個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去講經,不是的,這是什麼?幫助自己,自行化他。佛在經上教導我們,《金剛經》就有幾十句,佛反覆叮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自利利他。這個就是散華散寶,『散此妙華及眾寶』,到處散、到處講、到處勸人,自己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比什麼都重要!

  今天早晨澳洲同修打個電話給我,我們學院現在開班教《弟子規》,劉居士用英語來教《弟子規》,當地的同學是愈來愈多。當地的澳洲人聽了之後非常歡喜,他們反應說做人應當如是。這個是說明人人都有佛性,說明人性本善,聽了聖人的教誨,他自自然產生了共鳴,佛法裡面講相應。聽了佛法起不了感應,那是什麼?那是業障太重太重。業障重不怕,怕的是得不到長時間的熏習;果然有長時間熏習,再重的業障都會回頭。我們從澳洲人,才聽聞的時間很短,不長,就能生歡喜心,我們就了解那個地區的人業障輕。

  現在要求我們為他開班教學,我們現在是每個星期五對他們開班,用英語教學。教學的同學跟他們在一起研究討論,教學相長,不但對佛法會有進步,對於語文進步就更快,這是很難得的因緣。平常你跟外國人接觸,所談論的無非是日常生活當中的話,這個話題沒有辦法談到佛法。在論壇裡面的時候,就是講座裡面,我們在討論佛法,研究佛法。我想這個論壇如果辦上三年,參與的這些同學們,都有能力用英語去講經,這是培訓英語講經弘法人才的好方法。

  西方人對於大乘佛法、中國傳統的學術很有興趣,很容易接受,中國的文化是和平的。同學們跟我提了一個問題,這是兩次論壇上遇到的。一些基督教徒,他今天跟我提到巴哈伊,在論壇裡面發言的時間很長,宣揚他們的教義。他問我,遇到這樣的情形怎麼樣來回應?我說:我們歡迎不同的宗教都來參加,為什麼?我們這個論壇的招牌是「多元文化論壇」,我們的目標希望宗教能夠彼此了解,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賴、互助合作,這個樣子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才能夠落實。宗教應當要往來,應當常常坐下來談談。

  我常常說,說得很多,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這不是我說的,《華嚴經》上說的,毗盧遮那佛說的,這個話是真的。「出現品」裡面告訴我們,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華嚴經》上講的性識,一般宗教裡面講的是真神,名稱不一樣,確實是一樁事。

  所以我跟宗教接觸,我第一句話就說我們是信仰宗教的人,我們都相信宇宙之間只有一位真神。這個大家都點頭都肯定。唯一的真神,我們宗教裡頭崇奉的神,這是真神。沒錯!這個話講得一點沒錯。真神他有圓滿的智慧,他有圓滿的能力,他能夠變化,這個大家相不相信?能接受。肯定神有能力,神能夠變現一切,那就沒錯。神在中國,這唯一的真神在中國就變現為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在印度就變成釋迦牟尼、大梵天,都是一個真神變的;在西方變成摩西、變成耶穌、變成上帝;在阿拉伯的世界裡面,就變成真主,變成穆罕默德。你要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原來我們是一家人!一點都不錯。

  但是你一定要理解世界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你看看地球是多元的,這個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生物不一樣。動物植物品類千差萬別,都住在這個地球上,保持地球生態平衡,這個地球是健康的。你不能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消滅掉,只留一種,那一種活不成,滅亡,肯定是同歸於盡;不可能只留一種,這個道理事實一定要認識清楚。

  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是多元的,身體是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器官,器官組成這個身體。這些器官不一樣,作用不一樣,眼是個器官,耳是個器官,鼻是個器官。如果說眼睛是基督教,耳朵是巴哈伊教,鼻子是佛教。基督教說我基督教好,其他宗教應該都消滅掉,那就是這個人只留個眼睛,鼻子也消滅掉,耳朵也消滅掉,其他器官統統都消滅掉,都死了,眼睛也活不成,它也跟著一起死。你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什麼是最健康的?每一個教都第一,眼睛第一,基督教第一,巴哈伊也第一,佛教也第一,印度教也第一,每一個宗教都是第一;我這個身體每一個器官都健康,人身體健康。

  所以你要有真正的智慧,有正確的見解,正知正見,沒有私心,沒有私慾,為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念念為整體而不是為局部,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低限度是起心動念為全世界眾生的福祉著想。宗教與宗教之間,就是像我們身體器官與器官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對的。要是彼此對立,麻煩就來了,這個人生病了。

  又好比是一個學校,一個大學,大學裡面有不同的學院,有不同的學系,這麼多的學院學系組成一所大學。學生進這個學校,選哪個科系這是自由的,我們都會尊重他,都歡喜。不可以說所有的學生都選我這一個學系,其他的學系統統不要了,那不叫大學了。宗教與宗教之間就像不同的院系,信徒就像學生,他歡喜選哪個學系,我們一定尊重他。不可以拉信徒,那個學系不好,我這個學系好,不可以!為什麼?每一個學系都是社會整體裡面一個部分,都不能缺少。缺少,社會就生病就不健康。就好象一個身體一樣,各個不同的學系是各個不同的器官,一個都不能缺少。哪一個學系裡頭都要有好學生,都要有優秀學生,這個學校辦成功了。

  世界上所有不同的宗教,我們一定要認知,我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一個宗教是這一個生命的一個部分,一個器官。宗教與宗教之間不能夠敵視,不能敵對,我們這個身體的器官不可以敵對,眼睛跟耳朵不能夠敵對,要配合。我們今天團結宗教,辦多元文化論壇,我們的目的在此地,希望我們建立共識。我們希望各個宗教的教義精髓,我們都願意在一起學習,至於宗教的信仰修學,各隨其好。他喜歡,他對這個有興趣,我們歡喜尊重,不拉信徒,不搶信徒;尊重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尊重人民自由的選擇。

  沒有一個宗教不好,為什麼?都是真神所建立的。所以我在格麗菲斯大學多元文化館開幕的時候講過,我訪問日本的時候在歡迎會裡面也講過,佛教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派,隋唐的時候十個宗派,現在更多了。所有的宗派都是依照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經論學習,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不同宗派就好象同一個學校不同院系。不同宗派的同修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像《華嚴經》五十三參所表現的,決定沒有自贊毀他;我是修凈土的,凈土好,其他都不好,不可以!這樣的心態,我們冷靜想想,釋迦牟尼佛會歡喜嗎?看到學生修學不同的經論,彼此互相天天吵架、天天打架,佛心裡頭多難過,這哪裡會有成就?一個父母生了十個兒子,十個兒子彼此都敵對,你說父母多痛心,大不孝!

  所以我說佛門無論多少個宗派,修學的人在一起,一定要知道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是親兄弟。其他各個宗教,我們剛才說過,同一個真神示現的,那是我們的堂兄弟,是我們的表兄弟,我們原本是一家人。全世界所有信仰宗教的宗教徒要知道是一家人,宗教示現的不一樣,形象不一樣,教學的方式不一樣,但是他的方向目標是一樣的。

  什麼一樣?任何宗教都是教我們斷惡修善,這是不是一樣的?都教給我們孝順父母,尊敬長輩,許多經典這都是一樣的。教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個統統都是一樣的;佛法講的四重戒,每個宗教都是一樣的。教我們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教我們以多餘的財物要布施供養貧苦的人,這是一樣的。對神要尊敬要奉事,普賢十願頭一個「禮敬諸佛」,怎麼不一樣?儒家《禮記》上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你看看不都相同嗎?

  我們要把心量拓開,要把眼光拓開,不能近視。佛法裡面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哪一個神明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哪個神明不是愛護一切眾生的?這個是「散此妙華及眾寶,普覆於地為嚴飾」,這樣解釋大家就清楚了。聖賢教誨是眾寶,依教修行是散華,把我們自己所學所修所行的,影響社會大眾,做出榜樣給大家看。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檯面寶地」偈頌第五首:

  【密雲興布滿十方,廣大光明無有盡,普至十方一切土,演說如來甘露法。】

  第五、第六兩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得很簡單,提示我們「嚴具如雲」,這個意思很深。嚴具是莊嚴具,就是莊嚴的東西太多太多,像雲彩布滿了天空。「雲」在經典裡面又有一個很深的表法意思,它表非有非無,相有體無,事有理無,可以受用,不可以據有。你要想據有,那個錯誤了;你可以受用,不能夠佔有,這是事實真相。

  第一句說,『密雲興布滿十方』。「密雲」,我們就知道,所有一切的莊嚴最重要的是教學;教學的方式,教學的科目,教學的內容,無量無邊。以佛教本身而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些經典,其實經典就是教科書,當年佛是這樣教人的。在當時並沒有書本,佛沒有把它寫成文字,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所說的寫成文字,是佛滅度之後,由他的學生來把老師這四十九年一生所講的,把它記錄下來,整理出來,留傳給後世,這是經典的來源。

  結集經藏的人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阿難,阿難在同學當中,實在講也是一位傑出的天才,他的記憶力之好,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佛所講的經他都能記住,所以在整理編輯的時候,請阿難升座復講。所以佛法代代相傳,培訓講經的法師,阿難是第一,復講!佛怎麼說的,阿難不能夠增加,也不能夠減少,照佛所說的老老實實說出來。

  經典開頭第一句話,「如是我聞」,這一句話是阿難講的。「如是」就是指佛所講的這些話是我親自聽聞的,不是傳說,這個靠得住。佛在什麼地方講的,佛在什麼時候講的,地方說得很清楚。時間就叫「一時」,而不指定某年某月某日。這是什麼原因?印度當時有許許多多國家,每一個國家的曆法不統一,這是從事上說的。最重要是從理上說,一時是什麼?是一心相應之時。

  如果真正做到一心相應,釋迦牟尼佛在哪個地方講經,你現在還可以參加。為什麼?過去未來真的跟你講是一時,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釋迦牟尼佛講經是三千年前,可以把那個時候變成現在,現在能看見、能參加世尊講經的法會。如果講某年某月某日,這已經真的過去了。我們在前面講過「念劫圓融」,無量劫可以變成一剎那在眼前,一剎那可以展開為無量劫,我們講這神通廣大,真的,不是假的。

  在中國史傳裡頭記載唐朝智者大師,唐朝初年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師。天台在浙江溫州這一帶,他的道場國清寺,記載天台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他入定了,在定中他看到靈鷲山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法華經》,他還聽了一座;一座就是一堂課,他還聽了一堂課。出定之後,告訴大家,靈山一會現在還沒有散。智者去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差不多一千五百年,證明佛經上講的「一時」是正確的。

  只要你做到一心,時間就突破了,你可以回到過去,你也可以進入到未來。未來的一千年,未來的兩千年是個什麼樣子,你很清楚很明了。能夠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未來,時間對你沒有障礙。「一時」這個意思深,這個意思重要;換句話說,年月日時不重要,這個意思重要。

  經上為什麼不記年月日,我最初學佛的時候對這個很懷疑,說阿難尊者記憶力那麼好,為什麼不把年月日記上去,含糊籠統搞個一時,什麼意思?我也是迷惑了很多年,以後明白了,知道時間跟空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你要是真正到一心了,我們念佛人的目的是一心不亂,這個到理一心。到理一心的時候,十方空間界限突破了,現在科學家講的空間維次突破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處;時間突破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變成了一時。換句話說,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

  如果你很想念到理一心不亂,天天在想理一心不亂,你肯定念不到。什麼原因?因為你這個思想,想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個妄想。妄想障礙著你,你怎麼能得一心?要怎樣念到一心?把妄想放下,你真的才能得一心。所以佛法裡頭教導我們,我們學佛不能沒有願,有願但是不能有心,有心就錯了;有願又不能有心,這個很妙,微妙在此地。

  這是說明教學,為什麼?教學你要是學會了,你就能變,隨心所欲的去變。你要沒有學,那你隨順煩惱習氣,它也在那裡變,變了的時候你會很痛苦,你不自在。所有一切境界,無論是物質境界、人事境界都是自己識心所變的,你要是遇到不如意,你怎麼能怪人?你要是怨天尤人,好了,你的境界是愈來愈苦。為什麼?你的念頭不善,怨天尤人的念頭不善;念頭不善,你變現的境界怎麼會善?

  我們要怎樣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改善我們的物質環境,改善我們的人事環境?從什麼地方改善?從自己心地裡頭改善。可不能怪別人,這個事不好,這個人不好,這是最糟糕的。為什麼?造惡業。惡業感得的惡報,你的前途愈來愈惡化了。改善自己的環境,從自己心地上改,我的生活環境不好,馬上要迴光返照,我的心行不善。你要是能從這個地方回過頭來,這是大善,你改善的機緣成熟了。

  起心動念處處都想著別人,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的過失,這個在佛法裡面來講,這是業障習氣深重。佛經上講的剛強難化、闡提種子,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沒善根,他今生後世還有大苦頭要吃。他會不會回頭?當然有回頭的一天。什麼時候回頭?苦頭吃盡了他才回頭。苦頭沒有吃盡,他不覺悟,他聽不進去。

  世間有一些人遇到苦難,他也遇到真正善知識勸導他,但是他聽不進去,忠言逆耳。這是什麼原因?諸位要念念《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你就明白了。他心裡頭有魔,魔在障礙著一切善緣;換句話說,他所遇的儘是惡緣,善緣他不能接受。他願意接受惡緣,他要受報應,魔入了心,魔主宰了他。

  魔從哪裡來的?魔不外乎過去今生的冤親債主,他是來報復的。這些事情,只要我們稍稍留意冷靜觀察,都在我們自己身邊,我們認識的人、熟人裡頭可能就有很多,包括我們的同修道友。我這一生遇到很多,我清楚,我明白,他們來問我,我也給他解釋。來問我的人,當然不是他自己,他自己生病,身體不好,他的家親眷屬來問我。我給他分析,他聽懂了,但是他家裡還有很多人,反對,不相信!這個和尚騙人的,你怎麼能聽他的話,他的話怎麼能信?那就沒有法子了,這是業障深重。自己對正法半信半疑,家裡人不相信,兒女親戚有一兩個信的,這個障緣太大,他也沒有辦法幫上忙,都是事實。

  所以佛度化眾生的方法無量無邊,「密雲興布滿十方」,顯示出佛菩薩的弘願。「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這個是諸佛的本願。但是佛家還有一句話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話怎麼說?緣沒有成熟叫無緣。成熟,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個人得度了。什麼叫沒有成熟?他不信,或者信了他不解,或者解了他不肯行,這叫無緣。所以我們仔細去觀察,緣成熟的人不多,緣沒有成熟的人很多很多。

  我講經講了四十四年,聽眾不少,幾個人肯干,從這裡不就明白了嗎?這裡頭還有不少人聽的時候把意思錯解了,錯會了,不是沒有,有!即使真的聽懂、聽明白了,不肯做!不要說經典裡面許許多多精粹的教誨他做不到,最簡單的十善做不到,貪瞋痴不能斷,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放不下,所以縱然聽了一輩子,有沒有入佛門?沒入!那個入是假相。受了三皈五戒,或者是出家剃度,受了三壇大戒,假相,不是真的。

  這些年來,我們在許多的地方接觸到一些靈媒,有一些靈媒不可靠,但是有一些是可靠的。這些鬼神他們能看得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們;鬼神幾乎普遍的譏笑諷刺學佛的人,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正學佛,依教奉行,鬼神尊敬,鬼神保佑,鬼神在冥冥當中幫助你。由此可知,不但是人,包括鬼神在內,對於善心的人、善行的人,由衷的敬佩。在佛法裡面說,這個人就是英雄豪傑。英雄豪傑是什麼意思?別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十善業道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你是人中的豪傑。

  知道這個話的人很多,我們要問他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當中怕吃虧、怕上當,一定要用種種欺騙隱瞞的方法,來保護他自己既得的利益,都是這個觀念。他不知道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他認為他這個觀念是正確的,這就沒法子了。這個觀念真的是錯了。所以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大有道理!

  《了凡四訓》實在講就是把這一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讓你覺悟。真正覺悟過來,明白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還搞什麼?無論用什麼手段,逃不出命運。換句話說,你用善心善行辦事,縱然你命運不好,會轉好,對你有利沒有害。你要用噁心惡行辦事,以為你很聰明,隨順你的煩惱習氣去做,你所得到的還是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面有的已經打折扣了,為什麼打折扣?心行不正,這個諺語常講「折福」。你起心動念損人利己,欺騙別人,占別人便宜,這種心行最是折福。你命裡面有一百分的福報,因為你這樣的心行對人對事,把你命裡面的福報折掉了一半,你說多可惜!

  這些事實我們只要稍稍留意冷靜觀察,你就會看到社會上到處都是。他本來真的有大福報,他的福報可以享幾百年,但是怎麼樣?他一代就完了,一生就完了;幾百年的福報,二、三十年享盡了。無論他命裡頭福報大小,統統都被自己折損掉,非常非常可惜!他不懂得修福,他不懂得行善積德,福報折損光了。

  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他明白了,知道一生都是命,命里有的決定有,命里沒有的不再強求,他心定了。所以遇到雲谷禪師,跟他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一個妄念不起。雲谷禪師感覺得很希奇,凡夫哪有不起妄念的道理?就問他:你三天沒有妄念,這個不容易,你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他說出了,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年該有多少收入,一點都不差;參加考試,考第幾名也一點都不差,我還有什麼想頭,想了有什麼用處?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豪傑,原來你還是個凡夫。

  所以我讀《了凡四訓》之後,我懂得像了凡先生那個人叫標準凡夫。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完全隨著命運走。一般凡夫不老實,他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他的命運裡頭有加減乘除,他起一個善念增加一點,起個惡念減一點。你就曉得現在一般人善念少,就是他增加的少,他折損的大;惡念多,把自己命里那些福報統統都折掉了。福折了,有的人是壽也折掉了;命裡面該活八十歲的,五、六十歲就死了,壽元都折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那是真理,那是事實真相。印祖一生大力提倡,這個影響了我。如果不是印祖這樣大力提倡,這一本書我沒有重視它,我把它看作一個平常的書籍,不會特別去留意。我這個留意是因為印祖特別提倡,我覺得印光法師的提倡,這裡頭一定有道理,我要仔細去研究,這是我受印光大師的影響。第二本書的影響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我是學《楞嚴》的,《楞嚴經》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大概講了六、七遍,對於這一章沒有重視,也是這樣子就讀過,不知道是特別法門;只知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是文殊菩薩讚歎的,很明顯;這一章不明顯,沒有覺得。

  凈土五經,七七年到這個地方來,到香港來講《楞嚴》,我在智開法師那裡請了幾部。這一套書我沒有到香港之前,我也就看過了,但是也沒有留意到,常常看也沒有留意到。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一個靈感起來,印光大師為什麼把「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特別提出來,附在凈土四經的後面,成為凈土五經?我是突然之間有這麼一個疑問。這個疑問起來之後,當然我要找答案。這一找答案,這就發現了,這一章經實實在在不得了!

  我們曉得大家天天念《般若心經》,《般若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髓;六百卷《大般若》濃縮就是二百六十個字,二百六十個字一展開細講就是六百卷《大般若》,這一點我知道,我理解,我認知。但是「大勢至圓通章」我就不知道了,從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後,想出這麼一個問題。再一仔細觀察發現了,發現這二百四十四個字是整個佛法的核心,它不但是凈土宗的心經,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怎麼說是一大藏教的心經?善導大師講得好,「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那就是說整個一大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最後統統歸凈土。最明顯的在《華嚴經》上看到的。《華嚴》大家公認的釋迦牟尼佛根本法輪,方東美先生說《華嚴經》是佛教概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華嚴經》裡頭都有。《華嚴》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就想想是不是整個佛法最後都歸極樂?而「大勢至圓通章」這兩百四十四個字是修凈土絕妙的法門,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所以我稱它凈土宗的心經。不但是凈土宗的,是世尊一大藏教的心經。

  以後我講這一章的經文,境界完全就不一樣了。我才知道二十五圓通章裡頭有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我明白了。這個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忽然想到這個問題叫疑情,從這裡頭就開悟。這是『廣大光明無有盡』,一法如是,法法無一不如是。

  所以現在回過頭來閱覽大藏經,才真正看出來無論是部頭大小,無論是大乘小乘,無一不是妙絕,真實無上的開示。所以我們這才真正體會到祖師大德的承傳。佛法從哪裡學?從心地上用功夫,你才真正能契入經教的境界。你不在心地上下功夫,你學的時間再長,用功再勤,都是門外漢,你所得到的是經論文字的皮毛,一分一寸也沒有入進去。

  心地功夫,心要悟,真正悟了表現在哪裡?表現在你的行為上。你說我悟了,悟了你沒有做到,假的,那不是真的。真的要是覺悟明白了,哪有不做的道理!為什麼?這裡頭有真實的利益,是我們生生世世夢寐以求的,今天擺在面前,我怎麼能不要?真正覺悟是這樣的。所以經我有沒有懂,我有沒有明了,從哪裡看?從我有沒有做到。

  不殺生,不偷盜,我有沒有真的做到,這兩句話我才真的懂不懂。這兩句話我懂了,我做不到,還是想佔人便宜,還是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你這兩句話沒懂!但是今天可以說大多數人,沒有懂的自己以為懂,好了,這就封殺掉了,你永遠都不會懂。為什麼?你自己以為懂了,你還會有進步嗎?真正做學問的人,他是什麼態度?志無窮,學不厭。

  「不殺生」這三個字,給諸位說,初地菩薩還沒搞清楚,你就懂了?等覺菩薩也沒有搞清楚。什麼時候圓滿懂得?成了佛,這一句話的意思圓滿的明白了,等覺菩薩還差一分。一百分的時候,等覺菩薩九十九分,十地菩薩九十八分,九地菩薩九十七分。我們對這三個字能打幾分?不敢殺人,不敢殺大的動物,但是會不會傷害人?還是有傷害人的念頭?有傷害人的念頭,有傷害人的行為,還是屬於殺生裡頭的一分,真的沒懂!

  我們今天能做到的,確確實實對一切有情眾生(這裡還包括無情眾生)傷害的念頭沒有了,傷害的行為當然沒有。雖然沒有,有的時候有誤殺,這個是難免的,這個是過,不是罪。想想我們在一百分裡頭,能夠拿到幾分?充其量只能拿到二十分,這就很難得,很不容易了。即使是冤親債主也沒有一絲毫的惡念惡意,這樣的心行念佛,才有把握往生。往生,這個四土是哪一土?哪一個品位?那要綜合你修學的成績,不是單方面的。就像學校念書一樣,你有很多個科目,看看你平均分數有多少,你某一個科目有特長拿到一百分了,其他科目不及格,你還是畢不了業,還是不能升級,我們學佛也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記住平均發展。

  在平均發展裡面,你一定要懂得大乘佛法修學的基礎,「凈業三福」,這三條十一句你能拿多少分?真干!三福最後一條第一句「發菩提心」,所以《無量壽經》講三輩往生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凈業三福裡頭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能夠拿多少分?大概總是一向專念的分數可以多拿一些。凈業三福這三條十一句問題嚴重了,這三條十一句要拿不到分數,你不及格!何況這是大乘法門!

  大乘法門,又何況《無量壽經》一開頭跟我們說出這是普賢菩薩的法門,「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然後你就曉得這個裡頭還有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這是提升自己的品位。再有一個重要的,你的煩惱斷了多少?妄想分別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斷掉了,好!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至少是方便有餘土,大幅度的提升。如果說世出世間一切都不分別了,那恭喜你,你接近實報莊嚴土。這是平均分數,各個科目統統來看。凈土是易行道,易行道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但是每一個人只要認真努力修學,凡聖同居土往生肯定有把握,這是凈土無比的殊勝。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九六卷)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檯面寶地」偈頌第五首:

  【密雲興布滿十方,廣大光明無有盡,普至十方一切土,演說如來甘露法。】

  這首偈在前面舉了很多例子,說明我們怎樣學習。末後這一句,經文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演說如來甘露法』。他不說「演說諸佛甘露法」,這個用的詞意思就很深。如果用諸佛,那非常明顯的,這是佛教;要用如來,就不一定是佛教,比佛教的範圍還要大,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

  如來是從性上講的,性,一切性,這是講真如本性。佛說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無情的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大乘經裡面常常用如來,如果說如來,都是從自性上講的。在中國,這個是流通最廣的,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很多人都讀過的,學佛的人一定讀過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經裡面,有的時候說諸佛,有的時候說如來。如果是一個意思,不應該說兩個名詞;說兩個名詞一定是有不同的意義。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註解的就很多,他老人家引經據典說:說諸佛是從相上講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講的。從性上講的,那就是所有一切都包括在其中。

  「如來甘露法」,甘露是什麼?在此地是比喻,甘露是欲界天(我們講欲界天的範圍很大,而不說忉利天,說忉利天這個範圍小,講欲界天的範圍大),是欲界天人的一種飲料。這個說法大家好懂,甘露是飲料,佛法裡面講不死葯。由此可知,這個甘露的滋養能夠稱為不死,我們中國人講長生不老;常常喝這個飲料,長生不老。《西遊記》裡頭孫悟空大鬧天宮,可能在這裡面吃過,小說這是遊戲之作,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這是欲界天里,飲料當中最殊勝的,稱甘露,來形容自性流露出來的性德;甘露法,性德。

  我們不知道哪些是性德,性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性不是物質,沒有形相的。我們今天講精神,精神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它比精神還要高一級,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佛在經上常說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緣不到。它在哪裡?無處不在,它是一切諸法的本體,一切諸法是它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凡是與自然相應的,這個法都是甘露法,佛法裡面講正法,揀別不是人為的,不是某一種力量在支配、在造作的;它不是的,純乎自然。

  去年有一位同修送了一本書給我看,中文翻譯的《曠野的聲音》。這本書的內容是說明澳洲的土著,他們人數不多,這個族群到今天還過大自然的生活。他們沒有文字,他們有歷史、也有文化,靠口傳,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無私無我,更沒有對大自然佔有的念頭,他沒有,他隨順自然。他們沒有一定居住的地方,真的是一生都生活在旅遊當中,晚上走到哪裡,睡在樹下,任何遮蔽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人看到他們是野蠻人,他們不穿衣服。他們吃東西,走到哪個地方,看到野生的水果或者是有一些野獸,他們也打獵。但是打獵的時候,先要跟野獸用心靈溝通,不是隨便殺生的,很有趣味。他們有倫理的觀念,有尊卑的觀念。

  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體會到中國古聖先賢講的五倫、五常、八德,那不是中國古聖先賢的發明,不是發明,不是他的創造。是什麼?天然的性德。你仔細觀察,嬰兒生下來他就知道愛父母,沒有人教他,天性!長到兩、三歲,會說話,會走路,他就知道依靠父母。那個愛父母是真愛,赤子之心,他沒有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惡念。仔細觀察,有很多小孩,三歲不到的小孩,他愛護小動物,他跟小動物就跟朋友一樣。甚至於還有小朋友喜歡螞蟻,他保護它,絕對不會傷害它,天性!這個天性就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以後逐漸逐漸長大,被社會染污,天性隱沒、不見了。所以教育就非常重要。

  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是聖賢的教育。聖賢教育教我們在一生當中不失掉性德,能保持而不喪失,這是聖賢教育,這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聖賢教育。所以我在國外與許許多多宗教家、傳教師接觸,我常常講不僅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宗教的領導人、宗教的傳教師有責任發揚宗教教育,發揚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宗教在這個社會那就起很大的作用,喚醒一切眾生的迷悟、迷惑,回歸到天性,回歸到性德。

  多元文化的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理念,我們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一定要有這個肯定;要肯定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人為什麼變得不好?那是他一時的迷惑,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純善的。就跟佛法裡面講的,那不是他的本性、佛性,那是他的習性;習性是被染污的,絕對不是本性,本性是純凈純善。這個我們一定要肯定,我們對於教學就有信心,就有愛心;有信心幫助他回頭,有愛心去教化他、去照顧他。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幫助他斷惡修善,提升境界。這是宗教教育的目標。

  教導他與一切人如何相處,與大自然環境如何相處,與天地鬼神如何相處,這個是教學裡頭具體的內容。能夠把這三方面的關係搞清楚,這三方面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性德自然流露在你生活當中,流露在你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是大圓滿,這是如來甘露法。如果用其他宗教術語,那是眾神的甘露法,或者是真神的甘露法。

  這一句的內容太廣太深,包括佛法裡面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所學所修、所傳所教的一切法門,一句就說盡了。我們再看下面第六首:

  【一切佛願摩尼內,普現無邊廣大劫,最勝智者昔所行,於此寶中無不見。】

  這一首跟前面一首所說的內容相同,都是講的莊嚴具,華藏世界的莊嚴具。第一句說『一切佛願摩尼內』,摩尼是寶珠。「摩尼」,中國翻成如意,如意寶珠。看上面這四個字,你就知道什麼是如意寶珠,「一切佛願」。一切佛願是什麼?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四弘誓願。行!可以這麼說法,「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是一切佛願,這是摩尼寶珠,一切諸佛的摩尼寶珠。願要有行,如果沒有行,這個願是虛願、是空的,不能落實。佛的願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教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所以,一切諸佛的行就是教化眾生。

  教化眾生又有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你要著眼、著重看那個「諸」,不是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我們也可以把這一首偈,你去觀察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凡是高級宗教與這四句偈相應,低級宗教至少與這四句偈前面兩句相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這個宗教不能夠符合這個標準,他做惡,他不修善,這是邪教,這不是正規的宗教,那是邪教,不能算是宗教。所以教的邪跟正能用這個做標準,這個標準一衡量,這個教是正教還是邪教,我們就明白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意思包括得很廣,在佛法里有很具體的標準,那就是戒律。小乘戒律,諸惡莫作,獨善其身;大乘戒律,眾善奉行。最重要的是自凈其意;自凈其意,必須把不凈的要舍掉。什麼東西不凈?你有妄想,你的意不凈;你有分別,你的意不凈;你有執著,你的心不凈。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是什麼人?諸佛如來,你就成佛,這是一切諸佛的摩尼寶珠。「摩尼內」,就是佛的願裡面所包含的。

  『普現無邊廣大劫』,願力沒有時空的界限,「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個願行也是包虛空法界。行能夠遍虛空法界嗎?能!一一行無不包虛空法界。我們凡夫粗心大意,不能夠覺察。我們在講席里說得太多了,起心動念,那個念頭一動,它有波,這個波是思想波;思想波的速度絕對不是電磁波能夠相比的,也不是光波能相比的。我們知道電磁波跟光波是物質的波,它的速度慢,雖然說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很慢!思想波是屬於心的,是屬於心性的,心性這個波一動就周遍法界。

  因此,明白人、覺悟的人,下面講『最勝智者』,「最勝智者」是講佛、講法身菩薩,他們清楚。不管我們什麼念頭,起心動念,善念也好,惡念也好,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在這個大世界裡面,這個大世界是遍虛空法界,經文裡面常說遍法界虛空界,或者說盡法界虛空界,都是一樣的。你曉得這裡頭有多少諸佛如來,有多少法身菩薩?我在講席上跟諸位報告過,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數量比我們眾生多,不曉得多多少倍。我舉例說過。

  我們起個念頭說是人不知道,哪有這種道理?愚昧的凡夫他不知道,那是真的。覺悟的人,也就是說煩惱習氣斷的人。佛在經上講見思煩惱斷了是阿羅漢,阿羅漢的能力能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阿羅漢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當然他的範圍不大,可是就在我們的範圍當中有阿羅漢。阿羅漢這個範圍,佛在經上通常講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範圍多大?以黃念祖老居士說法,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千個銀河系,阿羅漢能力能達得到;這一千個銀河系裡頭的眾生,起心動念阿羅漢知道。一千個以外的,他就不見得知道,菩薩知道。到如來果地上,無所不知,為什麼?我們那個念頭動的思想波、心波已經遍法界,遍法界遍虛空界,他怎麼會不曉得!

  凡夫著實是自欺欺人,要知道我們沒有辦法,這個點點滴滴一絲一毫瞞不了佛菩薩。我們的過失很多,妄念很多,佛菩薩原諒我們,佛菩薩知道。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都不懷好意,佛菩薩看到就說正常。為什麼正常?他搞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當然是這個樣子。所以佛菩薩來不來幫你?不能來。為什麼?你不能接受。等到你哪一天在六道裡頭罪受夠,真的不想再受了,這個時候這個念頭就感動佛菩薩,你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才來幫助你。你對於這個六道輪迴還有絲毫留戀,佛菩薩不來。來了是什麼?來了加重你的罪業,你會謗佛;你不相信他,那就是毀謗。你沒有尊重他,你失敬。所以他不來,不會幫助你造罪業,慈悲!來是慈悲,不來還是慈悲,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這是講願力突破了時空。我們凡夫起心動念,念頭也是突破了時空,我們自己不曉得。妄念不能突破,但是我們起心動念那個心是真妄和合的,所以它突破,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第六意識能緣的那個境界太大太大了,除了真如本性緣不到之外,向內它能緣到阿賴耶,向外它能緣到大千世界。

  「最勝智者昔所行」,這個地方講到諸佛如來他們往昔所修的。前面兩句講願,這個地方講行。以行踐願,這個願是真願;有願沒有行,這個願是假願、虛願。學佛,不但是學佛,世間做學問的,「真實心中作」。真實心裏面必定具足誠、具足信、具足敬,誠敬、誠信。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自己,看我們周邊的同學,雖然也很努力在學習,拿不出成績出來,年年還是老樣子,月月也是老樣子,看不出進步。什麼原因?缺了什麼?缺了誠敬。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沒有誠敬,天天在學,你的境界是停止在這個地方,無論怎麼個學法,你的境界不能提升,原因在此地。願發不出來,很想發,發不起來。

  世出世間的學問,無論是哪一行,要想提升,要想求進步,你要懂得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什麼?改進。首先要去檢查,我停滯在此地不能提升的原因在哪裡?天天去找,把這個原因找到,然後把它消除,你不就提升了!如果你不去檢查,不去找你的障礙,或者是找到之後,又不能把它除掉,那你沒有辦法進步,你永遠停在一個階層裡頭,不會再有進步。總的來說,我們的悲哀在哪裡?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好老師,不學之過。

  今天早晨澳洲同學打電話給我,劉作荃老師在學院開《弟子規》,是用英語教學,當地許許多多善心人士來參加,現在她的學生天天都有增加。《弟子規》本來是教小朋友的,現在是大人在學,裡頭還有不少老人在學,退休的老人。聽了之後非常歡喜,他們說做人應該要這樣,我們聽了很受感動。古聖先賢的教誨,確確實實沒有國家的界限,沒有文化的界限,沒有族群的界限,只要講清楚講明白,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他歡喜接受。從這些地方印證「大方廣佛華嚴」的教學是性德,這不是被哪一個人牽著鼻子走,不是,這是自性,法爾如是!

  所以孔孟學說、大乘佛法在這個世間推廣、闡揚,前途非常光明,幾乎我們所到之處沒有遇到過障礙。障礙發生在哪裡?障礙發生在彼此不相往來,發生在這裡。我們非常希望把性德,性德是共同的,一切眾生都有本性、都有佛性,與性德相應的誰不歡喜?即使做不到,聽了也生歡喜心。我們缺少緣分跟不同族群、宗教溝通。

  過去在新加坡,我們這一個緣,跟族群宗教往來的,唯一的一個橋樑是李木源居士,得力於他在當中聯繫。要沒有他,我們在那個國家人地生疏,我們到哪裡去找?不可能!現在我們在澳洲,澳洲方便,澳洲有一個族群跟宗教往來的管道,就是學校,大學來主導。學校裡面設立一個多元文化館,所有一切宗教共同聚會的一個場所。這裡面有負責聯繫的秘書,我們要有時間,想拜會哪一個宗教,這個秘書立刻就給我們聯繫,又何況我們常常在學校裡面聚會。好!學校是中立的,絕對不會偏重哪一個宗教、哪一個族群,真的顯示出平等。校長來主導,政府來推動,這個工作好做。

  所以我在離開之前(這一次離開之前)訪問了天主教的大主教,基督教的長老。這一次回去之後,許許多多宗教,在澳洲,我聽說格里菲斯大學多元文化館裡面有十二個宗教,我會一處一處去訪問。人與人之間,族與族之間,教與教之間,國與國之間,要能夠和睦相處,關鍵就在一個「通」字。我們身體健康,為什麼身體健康?血氣暢通,身體就健康。哪個地方有不通,毛病就來了,就生病了,不通就病了,這個病不能治好就死了。治病治什麼?無非把那個有阻礙的地方把它打通。

  中國古老的醫學裡頭很少用藥,用針炙、用推拿,就是現在的按摩。你們想想看,你那個地方有障礙,不通了,用這個方法幫助它暢通,病就好了。醫藥是用化學的方法,從內部也是幫助你把那個障礙的地方把它化解,使它恢復暢通,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凡是人與人之間有摩擦、有誤會,立刻就要曉得這裡管道不通。用什麼方法?交流,訪問,坐下來好好談談,搞清楚搞明白了,誤會化解了,不就通了嗎?

  聽話,尤其是個領導人,家裡頭一家之長,絕對不能聽一面之言;聽一面之言很容易產生誤會,那是你沒有智慧,你很容易被人誤導,被人利用。一定要聽兩方面,要聽多方面的,你就明了了,你才真的通。聽一面之言,那很危險!人家對某個人不滿意,在你面前挑撥一下,你馬上幫著他打他,實際上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你被人利用了。等到發現被人利用,太晚了。所以這個問題涉及多少方面,我們就要聽多少方面,要了解多少方面,你才能得到公平,你才能了解事實真相。這是辦事基本的原則。

  天下事沒有不能化解的,沒有不能溝通的,為什麼?心性是暢通的。換句話說,本來是暢通的,是沒有障礙的。發生障礙就是彼此欠往來、欠交往、欠溝通,這裡面產生的矛盾,很容易化解。中國古人常講「百聞不如一見」,百聞是聽聞,見面是面對面,這問題立刻就化解。不能面對面,聽別人的,還是很困難。所以面對面什麼問題都消融,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第一次到北京訪問國務院宗教局,由王副局長接待我,還有外事司的郭司長。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問過我很多問題,都是在外面聽說的,有一些誤會,見面的時候一解釋就化解了。葉局長在開會,開會回來之後陪我吃飯,那是個有智慧的人,聰明人,一見面什麼問題都化解了,這個就是百聞不如一見,非常熱誠的邀請我參加五十年國慶大典,宗教局接待。在第二年,我陪同新加坡九大宗教組一個團,國家宗教局接待,訪問中國宗教,你說多歡喜。通!不通,問題就出來了。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通」字。我們這個道場領導跟義工有意見,不通!通,問題不就解決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七首:

  【其地所有摩尼寶,一切佛剎咸來入,彼諸佛剎一一塵,一切國土亦入中。】

  這一首偈是頌「如天帝網」,清涼大師講一寶裡面都收一切。「則彼剎諸塵,復攝一切,即重重也」,這個意思我們明了,前面我們讀了很多,重重無盡。『寶』,前面一首偈,「寶」是講願跟行,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的。尤其著重在願,願以導行,行以填願。諸佛之所以能夠證得究竟圓滿,主要的一個力量推動他勇猛精進,就是大願。我們學佛很難有進步,就是我們沒有大願,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念念跟煩惱相應,願發不起來,天天照著文字念沒有用。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是我們功夫不能進展、不能提升真正的因素。

  第七首『其地所有摩尼寶』,我們著重「所有」。『一切佛剎咸來入』,「一切佛剎」就是前面所講的世界海微塵數剎土。這是大宇宙,不是講一個華藏,遍法界虛空界,真的,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都入這個「摩尼寶」。這個摩尼寶,前面講,願行,一一願一一行,你看看與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剎土相應。

  『彼諸佛剎一一塵』,這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切國土亦入中』,這就是前面所說的重重無盡的大世界。前面跟諸位說過,一微塵當中、一毛孔當中、一毛端當中,不要說別的,你想想我們身上有多少汗毛?有多少毛孔?試問問,十方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這個剎土是大佛剎,毗盧遮那佛的佛剎,在不在毛端裡面?在不在微塵裡面?在!微塵、毛端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在裡頭。

  微塵毛端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為什麼統統裝在裡面?我們凡夫認為這個是很難理解的。為什麼?凡夫著了相。世界海微塵數剎土是自性變的,稱性;毛端、微塵也稱性,性分裡面沒有大小,性裡面沒有來去,所以它能現。

  這個境界是普賢菩薩的境界,普賢菩薩能入微塵裡面的佛剎。微塵裡面現的那個剎土,試問問,那個剎土裡頭有佛、有菩薩、有眾生,佛菩薩、眾生他有沒有毛孔?有!依報裡頭有沒有微塵?有!那個微塵、毛孔裡頭,能不能再現世界海微塵數剎土?能現!於是我們就懂得,這個世界海是重重無盡,沒有邊底,這是跟你講事實真相。這個境界要不讀《華嚴》,確確實實沒有辦法理解,不但沒有辦法理解,真的是作夢都想不到。

  其他大乘經裡面,佛沒有這個說法,佛不講。為什麼不講?沒有人相信。《華嚴》上為什麼講?《華嚴》法身菩薩是當機的聽眾,法身菩薩能夠理解,有這個水平,可以接受這個大法。一般大乘人沒有辦法接受,二乘就更不必講,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頭,這個境界很少很少說。

  大乘經上有的時候透一點點訊息,「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很小,須彌山很大,怎麼能把須彌山裝在芥菜子裡頭?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怎麼能裝得進去?我們一般人聽到經上這些話非常懷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但是在《華嚴》裡面,那是小事一樁,不算什麼。一粒微塵比芥菜子小得太多了,芥菜子可能是億萬微塵聚成的,聚集在一起的。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比須彌山大得太多了,所以「芥子納須彌」,那算什麼!《華嚴》裡頭才把事實真相,真的叫和盤托出,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這一首頌是講「如天帝網」,羅網。我們在前面講過,羅網是講影響,影響之深,影響之遠,不可思議。如果我們稍稍能體會到這些經句,我們決定能夠想到中國古人常講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三尺太遠了,哪有那麼遠?諸佛神明在哪裡?每一個細胞、每一粒微塵裡面統統具足。然後才真正覺悟了,我們生活在哪裡?生活在諸佛如來懷抱之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十法界的眾生,跟我們自己是一體,你從哪裡去分?沒有辦法分,確確實實是一體。只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茫然無知,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搞分別執著,用輪迴心造輪迴業。

  輪迴心學佛,還是造輪迴業,不能出離六道。用輪迴心念佛,不能往生,這是早年李老師講得很多,常常講,警策我們,勉勵我們。念佛的人、求往生的人,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而已!他講的是真話。古人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那是從理上講的,理論上講確實萬修萬人去,一個不會漏的。事上呢?事上是從人上說的。理跟法上說沒有問題,萬修萬人去;事上就不一樣。為什麼?有人依教奉行,有人雖念佛不肯修行,念佛修行的功夫伏不住煩惱,他去不了;去不了是跟西方極樂世界又種一次善根。換句話說,這一生念佛能夠往生的,善根成熟。

  《彌陀經》上講的話沒有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彌陀經》上講的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要善根、要福德、要因緣,三個條件具足,念佛求生凈土,這才能得生。善根是什麼?福德是什麼?我講《彌陀經》的時候說得很清楚,善根是信解,對這個法門能信能解;福德是行證,你把你所信的、所解的統統做到,這樣的人能往生。

  所以我們仔細想一想,佛教求往生的人,教韋提希夫人就是教我們大家,韋提希夫人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代表,一個榜樣。佛教她先修什麼?先修凈業三福。我們想一想,我們對父母有沒有盡到孝養?我們對老師有沒有做到奉事?我們有沒有培養一顆慈悲心?有沒有把十善業道做到?頭一條!頭一條做不到,第二、第三沒有,第二條是以頭一條為基礎。好象蓋三層樓房一樣,第二層一定是建築在第一層的上面,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沒有第二層哪來第三層?然後你才曉得,念佛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生不了凈土?

  佛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學的人錯會了意思,粗心大意,讀誦的時候囫圇吞棗,根本不懂得義理。佛在《般若經》上教導我們深解義趣,不要說深,淺的義趣都不懂,你怎麼能深解?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常常講「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的重要,不懂沒有關係,不透徹沒有關係,天天聽,天天讀。現在方便,古時候難,古時候沒有這些錄音錄相的設備,你請法師給你講一部經講一遍,你叫他再講一遍,不容易。一遍聽完之後,第二遍聽不到。忘掉了,那只有一個辦法,看古大德的註解,一遍一遍的看,也是熏修。在從前只有這麼一個辦法,找到一部好註解,認真努力去看它一百遍,看它一千遍。

  我說這個話容易,真正去做,難!有幾個人肯做?那行,要這麼樣的熏習,你才能開悟。現在方便,我們可以不要去看這個文字,我們聽講。聽一部經,只要自己有時間,不斷的聽,重複的聽。前面我跟諸位說過,洛杉磯趙立本居士一部經聽一百多遍。那行!你要不是這樣下功夫,你的煩惱習氣轉不過來。

  孝養父母裡頭最重要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想想你能不能對得起你的父母?父母希望這個小孩將來在社會上能做個好人,能做個為社會大眾尊敬的人,哪一個父母對兒女不是有這種期望?古時候做父母的跟現在做父母的是不一樣。古時候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成聖成賢,讀聖賢書,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將來能做為賢人君子。

  所以起心動念要想一想,能不能對得起父母?如果念頭是惡念,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妄念尚且不生,哪裡會有惡的行為!這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最淺的最低的標準。要想把這兩句話做到圓滿,到最高的標準,那是誰?諸佛如來,他才能真正做到。我講經的時候講過,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他還要努力把那一品無明斷掉,他的孝道、尊師才做到究竟圓滿。如來果地上,我們大家都尊稱他是大圓滿,那是真的,一點不假。地上菩薩、等覺菩薩可以講圓滿,不能加「大」,不能加「究竟」。由此可知,孝親尊師那個層次也是沒有止境的。

  成佛之後一定要教化眾生,哪個地方有求,哪裡就應。這個求就是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看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應當給他說什麼法就要給他說,永遠沒有休息的。這樣的心不發,你怎麼會有進步,你怎麼能提升你的境界!從《華嚴》上我們明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境界是多廣?包括微塵裡面的世界,微塵世界裡面的微塵世界,這個是一向讀大乘沒有想到的。

  後面的三首是總結。第一首「結屬道場」,第二首「結屬佛力」,第三首「結能知之人」。第一首就是第八:

  【妙寶莊嚴華藏界,菩薩遊行遍十方,演說大士諸弘願,此是道場自在力。】

  這個總結。這一首偈結歸道場,我們要用心學習。現在確實有不少同學發心建道場,建了道場幹些什麼事?你不能不知道。這一首偈就是告訴你建道場要做的事。『妙寶莊嚴華藏界』,我們現在把境界縮小,莊嚴國土,這個範圍縮得小;再擴大一點,莊嚴世界,我們講這個世界就是地球,要有這個心愿。為什麼要有這個心愿?我莊嚴我這個地區不行嗎?莊嚴我這個都市不行嗎?為什麼一定要莊嚴世界?今天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地球變小了,所以有許多人講地球村,這個話說得不錯。現在國外許多科學家都在研製快速飛機,將來飛機的速度比我們現在的飛機要快一倍到兩倍。如果速度快兩倍的話,從中國飛到美國橫度太平洋需要多少時間?三個小時。早晨到美國去上班,晚上回來,能做得到。所以地球已經變成一個村莊,我們同住在這個村莊,要是不往來,成什麼話?所以現在起心動念要想到全世界,要想到全人類的福祉,這就對了。

  『菩薩遊行遍十方』,我們都把範圍縮小,我們今天學習,就用這個地球做單位,確確實實我們每年出國去旅遊的次數愈來愈多。我們同學當中就有不少人,我看他們的生活,他們沒有家,生意做大了,許多國家地區都有分公司,每個月都要去看一下、去照顧一下。你仔細去觀察,他一年能夠在他家裡頭住一個月就不錯了。多半是什麼?這裡住兩天,那邊住兩天,一個月就沒有了,下個月又要周圍走一趟。所以我說他沒有家,一生都在旅行,真的叫「菩薩遊行遍十方」。遊行,菩薩有事,不像我們一般凡夫,凡夫現在天天坐著飛機去遊行是為他的名利。如果這個人是學了佛,名利礙不礙事?不礙事。任何一個行業都不礙事,任何行業都可以做道場。

  『演說大士諸弘願』,這個「大士」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裡面,菩薩的代表、菩薩的首座就是文殊、普賢。文殊的十波羅蜜,普賢的十大願,你到處遊行,到處弘化。你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你家庭,落實在你的公司,落實在你的事業,落實在你的交友,你在行菩薩道。我們要注意經文,「演說」,不是「說演」。演是做到,表演出來自己做到,做到以後再說,叫「演說」。如果是「說演」,說了還未必能做到;說了再做,算是不錯了。演說是做了以後再說。你自己要把菩薩道兌現,這是道場。

  一個道場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句話,「演說大士諸弘願」。在道場裡面講,演是修行,說是教學;演是行門,說是解門;演是道風,說是學風。有道有學,有解有行,這是道場。你在家裡面能做到,你的家是道場;你開個店,你在店裡面能做到,你的店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無一不是道場。你的三學、六度、三福、六和、十波羅蜜、十願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沒有剎那時間中斷離開,你這叫行菩薩道。你所在之處,那個地方就是道場。

  你做熟了,自自然然流露,那就叫『自在力』,沒有一絲毫勉強,完全成習慣。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個樣子,一點造作痕迹都沒有。這個要長時間去練習,真的是「學而時習之」,把你學到的東西要兌現、要落實,做到!習是落實,時習就是養成一個習慣,自自然然的。

  這四句偈里,關鍵的就是演說。演說,我們一定要想到,佛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凡是演說成習慣的人,沒有不受持,沒有不讀誦。受持是真正的受用,方老師講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誠是最高的享受,清凈是最高的享受。虛偽有痛苦,人虛偽,人染污、不平,怕會受到良心的責備,身心不安,他生活不快樂。我們一般講昧著良心做事,他哪來的樂趣?沒有智慧,迷惑顛倒,福報享盡,惡報就現前。

  有一等人作惡,他還好象得意忘形,他沒有慚愧的心。那是什麼?良心沒有了。做錯事還有良心責備,那個人還有救。做一切惡業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作惡,絲毫慚愧心都沒有,這個沒救,這個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善根斷了,沒有善根的人。佛菩薩對他都沒辦法,一點忙都幫不上。

  我們看看現前社會裡頭,有沒有這種人?有!我們常常看到,常常聽說。為什麼今天這個社會闡提種性的人這麼多?我們想想闡提種性不是天生的,他的性也是本善。為什麼迷到這個樣子?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育。現在社會好象學校很多,沒有聖賢教育的學校。所以隨著他的年齡愈迷愈深,到三、四十歲的時候,良知良能完全被五欲六塵掩蓋住,變成闡提根性,這個原因是這樣造成的。由此可知,教學的重要。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中國跟海外有許多小朋友在讀經,這是好事。雖然他不懂,他要是念得很熟,阿賴耶裡頭有印象。縱然將來被這個惡的環境所熏染,他會良心發現,他會於心不安。為什麼?他小的時候曾經受過聖賢教誨,不一樣。如果聖賢教誨時間能久一點,他這個印象能深刻一點,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會現前。他能夠保住在這一生當中不會做大的惡事,他能夠繼續向上。如果遇到殊勝的緣,遇到佛法,遇到凈土,觸動他的善根,可能在這一生成就,永脫輪迴,這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作祖了。這些不是不可能,善導大師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

  我這一生就是個例子。小時候讀了一點聖賢書,家裡面父母教,教得很嚴。進到學校遇到好老師,老師教導認真,老師給學生做榜樣。我們十幾歲的時候,深受老師的感化。二十六歲遇到佛法,一遇到、一接觸就歡喜,這個就是觸動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遇到這些善知識,這是緣分好,因緣;三個條件具足,能在這個花花世界五十年沒有受到影響,沒有被污染,沒有壞習氣。不但沒有學到壞習氣,年輕時候的壞習氣在這些年當中逐漸逐漸淘汰乾淨,所以才有一點智慧。真正如老師所說,獲得人生最高的享受,對老師感恩戴德。

  怎樣報答老師的恩德?依教奉行。在這一生當中自己演說,演說影響的面愈大,時間愈長,真正報老師恩,真正報父母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眾生對我有恩,每一個眾生對我都有恩;國土對我有恩,國土是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是恩德,逆境惡緣消我業障,順境善緣長我智慧。我怎麼會不感恩!心地清凈無染,這個是修成的,不是本來有的。我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這個是長時熏修。我自己的經驗就是講台沒有中斷,天天講經勸別人,同時也勸自己,天天在勉勵自己,天天在勸自己。說老實話,勸自己的受用大,勸別人,別人能得多大受用很難講,自己的受用真實,我是從這個方法得力。

  所以我常常用這個方法勸別人,因為在我想像當中,大部分的人跟我的狀況相同,佛家講根性,大多數相同。修定不容易,定不下來;學密、念佛也都不容易。用這個經教熏修容易,這樣我們現在講對知識分子非常有效。那個用禪定、用念佛能夠得到效果的,那是福德很厚。他有善根、有福德,福德特別厚,那個行。像我們這些人有善根有福德,我們是善根多一點,福德少一點,這種根性那就是經教有效果,經教不能中斷,總得有幾十年的時間。我這個性情能夠定,我自己的經驗,三十年!心真的定了,不再向外跑,三十年不中斷的熏習,講台上收到這個效果,我常常勸人。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九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檯面寶地偈頌第八首看起:

  【妙寶莊嚴華藏界,菩薩遊行遍十方,演說大士諸弘願,此是道場自在力。】

  這一首偈前面講過,可是意思意猶未盡,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前應該怎樣學法,這一點非常重要。偈頌裡頭說得很明白,『菩薩遊行遍十方』。在中國過去佛門裡頭常講「鐵打的常住流水僧」,這個意思是說,這一座寺院叢林建築在這個地方,它是不會移動的,但是裡面的住眾是川流不息,而不是永久住在那個地方的,叫流水僧!為什麼?世出世間法最重要的就是「緣」這個字,哪裡有緣就哪裡去,怎麼能夠長住在一處?長住在一處,這一處緣盡了,你住在這個地方不起作用了;換句話說,沒有用了。沒有用這個時候,只有兩條路子:一個就是往生,在這個地方圓寂了,緣盡了;另外一種方式,看看別的地方還有緣,他就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教化眾生。

  在唐朝的時候,大家曉得鑒真老和尚,中國沒有緣了到日本去,日本的緣成熟了,把他當成國寶。我到日本去拜過老和尚的道場,這個道場有老和尚的像,老和尚的墳墓還在後面。現在在墓的旁邊還立了一個趙朴老的紀念碑,日本天皇到那邊都去禮拜。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緣」,出家人心地清凈,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留戀,在哪個地方多住幾天、少住幾天,不是自己的事情,是這個地方眾生的緣有長短不一樣。

  什麼叫緣?這個地方是不是真正有人跟著你學習,你所教的、所說的大家都真正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有緣。如果大眾對你表面上很恭敬,陽奉陰違,不能夠真正依教奉行,這個地方跟你沒有緣。縱然在這個地方建立道場也沒有緣。建立道場是有好處,為什麼?跟這個地方結了緣。雖然結了緣,緣沒有成熟,就好象種果樹,種個桃樹,種子種下去,那個樹苖長出來,它還沒有長大,還不能開花結果,這個就是緣種下去了,沒有成熟。等到什麼時候它長成樹、結成桃了,你再來,這時有桃吃了,緣成熟了。所以這個緣是沒有白結的,你在這個地區給這個地區有貢獻、有布施供養,最重要的你要有願,我等待這個地區緣成熟的時候再來,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的條件,緣成熟了。再來幹什麼?為這個地區人民服務,不是來享受成果的,是來服務的。

  怎麼服務?『演說大士諸弘願』,這個就是行菩薩道。到這個地方來教化眾生,總要懂得應機說法,這個地方的眾生是什麼樣的根機,喜歡什麼樣的法門,你教他。如果你所傳的法跟這個地方眾生根性不一樣,那他學得就困難,就收不到效果。所以傳法的菩薩自己本身要會得很多,應用的時候那是一樣、一門。遇到禪宗的根機,你就教他參禪,幫助他開悟;遇到教下的根機,教下宗派很多,《華嚴》是教下,《法華》也是教下,《楞嚴》、三論、法相、唯識都是教下,要看他是哪一種的根性,這麼多經論裡頭,他喜歡什麼樣的經典。特別愛好,那就是這個經典他過去生中曾經學過,一接觸他就生歡喜心;他有根,不是這一生初學,接著來的,因此往往他能夠悟入,我們一般講他有悟性;換一個法門則未必。真正高明老師對於學生他有能力觀機。我學佛第一個老師,真正是接引的老師,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他沒有傳給我密法,他教我看經,看經有不明白的地方找他,他給我解釋,這個也是觀機。

  學佛無論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當然頭一樁事情是你要消業障。你的業障不消除;諸位要曉得,佛是一個圓滿智慧圓滿福德的人,所以叫「二足尊」,足是圓滿,二是智慧跟福報兩樣都圓滿,大智大福之人。我們沒有福沒有智怎麼學佛?怎麼能學得成功?所以學佛不能沒有福報,不能沒有智慧。但是沒有福報有智慧,行!沒有智慧有福報,也行!這是什麼?可以入門,入門再補習,再把你缺少的那一部分補上來,兩者總得有一樣。兩個都具備,好!那個成就快。

  像我在年輕就缺,沒有福報,一點福報都沒有,這個學佛之後才懂得修福。修了將近三十年,福報好象才現前,我們才有一個講堂,不要到處跑了,有一個華藏佛教圖書館。那時候我講經二十年,我學佛七年;換句話說,二十七年了,修福從這個地方開始看到有一點福報現前了。你沒有耐心不行,哪裡說是三年五年就能見到效的,沒有那麼容易!古人常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一棵樹,讓這個樹長大也要十年。所以你要不消業障怎麼行?

  我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也是很重視,教我要消除業障。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有求沒有感應,那是什麼原因?業障!業障要消除。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怎麼消除?用什麼方法去消除?大師傳給我的不是拜懺,不是在佛前求懺悔,他教我不是這個方法。他教我的是改過自新,每天要認真反省自己的過失、毛病習氣,只要自己一發現,就下定決心把它改過來,這個叫懺除業障。我明白了!所以他講的東西我相信、我佩服,他老人家所傳的就是儒家講的「不貳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凡夫最難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過失,這個事情麻煩大了。不知道,你怎麼會改?所以聖賢書不能不讀,聖賢的教誨是一個標準,拿著這個標準天天來檢點自己,就容易發現過失。所以明朝末年,念儒家書的、學佛的都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的過失,這是一個好辦法。我們佛門裡面,凈宗的祖師蓮池大師就用功過格來修行,現在這一篇東西還在《蓮池大師全集》裡面,流通很廣。它不叫功過格,它叫「自知錄」,人貴自知之明,「自知錄」就是功過格。

  晚近印光大師教我們用《了凡四訓》,把改過自新、改造命運的道理搞清楚,那裡面是講因緣果報的。我們要改惡為善,改禍為福,改凶為吉,改凡為聖,《了凡四訓》是個基礎的教育。你只要想改造命運,我們學佛是改造命運,是大的,我們是要改凡為聖。你看我們今天在六道,我們想改六道為極樂世界,這是大的改造。你要懂改造的理論,懂改造的方法,有理論、有方法,我們自己就有信心。所以頭一步要把自己的命運轉過來,命運都轉不過來,你學佛有什麼成績可言?它都擺在面前的。

  《了凡四訓》重要!所以我講經這麼多年,常常勸人,特別勸初學,你把《了凡四訓》從頭到尾念三百遍;用一年的功夫,一天念一遍,學佛從這裡學起。因果的道理明白通達了,你就開始修行,開始轉惡為善。善惡的標準,印祖講得好,他用《太上感應篇》,尤其是這個註解吉凶獲報的例子在《感應篇彙編》。《感應篇》的文字不長,一千三百多字,《彙編》就幾十萬字了,這裡面有註解、有例子,真的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些例子增長你的信心。

  除這一部書之外,《安士全書》也是印光大師極力推崇的,它前面一半是「文昌帝君陰騭文」,那個註解例證也非常豐富。「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文字更短,不到八百字。這些東西早年我都講過,內容非常豐富,以這個為標準來檢點自己的過失,把它當作戒律來看。學佛從戒律開始,以戒為師。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持戒真有了功夫,心清凈,清凈心生智慧,這個是學佛一條大道。古往今來那些聲聞菩薩都是走這一條路子成就的,你還有特別法門嗎?

  密宗,我的老師是密宗大德,他告訴我密宗是佛法裡頭最高的修學法門,不是初學學的;就像學校念書一樣,密宗是研究所。你要想上研究所,你先要念大學,念學士學位,然後念到碩士學位,你才能夠念博士班,你不能夠躐等。所以藏密一般規定開頭十年顯教,不是一下就叫你學密法,前面十年是顯教。顯教真正有基礎了,考試及格,你拿到學位了,西藏這個學位叫格西,拿到格西學位之後,你才有資格學密法。

  可是現代眾生的根性比古時候的人這個水平下降得太多了,這個時代學密能不能成就?往年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是學密的,他告訴我,最近這半個世紀五十年中,在中國,中國有十幾億人口,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他告訴我,念老講從今往後學禪的根機沒有了,學密的根機也沒有了,唯一能成就的只有念佛。他自己雖然是密宗的上師,他是念佛往生的。他在臨走的那幾個月當中生病,身體不好,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加功用行求生凈土。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那也是了不起的大德,確確實實是顯密圓融,宗教俱通,在佛門講是通家,希有難逢的大善知識,念佛往生的。他到這個世間來,我們很清楚,他來幹什麼?他的使命就是來會集《無量壽經》,幫助世尊末法九千年眾生因此而得度,往生就是真正得度。

  所以我們要想消業障得福慧,你要懂道理,你要懂方法。什麼是業障?那更要清楚,然後你才曉得我的業障是不是真的消了。業障是什麼?業障是煩惱,業障是習氣。我常說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是業障,你還有沒有?名聞利養這個念頭是業障,五欲六塵享受這個念頭是業障,貪瞋痴慢這個念頭是業障。你看看,你這些念頭,當然一下斷斷不了,那是不容易的,減輕了。去年跟今年比,今年比去年減輕很多,你的業障消了。如果想一想,今年跟去年還差不多,甚至於今年比去年還嚴重,你的業障不但沒有消,逐漸在增長。

  這個事情真的諸佛如來幫不上忙,要靠自己。諸佛如來只是提醒你而已,只是告訴你,你有業障;再告訴你檢查業障的方法,怎麼樣把業障找出來;再教你消除業障的方法。還得要自己做,自己不幹,怎麼能成就?對於因果的道理不透徹,人的願心發不出來。真的,生活在這個世間懵懵懂懂、迷惑顛倒,雖然想作佛作祖,想出離六道輪迴,你變成妄想。為什麼?願發不起來。所以願既然發不起來,行就不得力。那個修行功夫不得力,煩惱想斷斷不了,告訴你真正的原因是對因果道理不透徹。

  這個事應該怎麼做?讀《了凡四訓》。可是很多人他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了。《了凡四訓》,如果像是出家人沒有很繁雜事情,你讀本文,一天念三遍,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三、四個小時就夠了。一天念三遍,你一年當中,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可不能搞雜了,雜了效果就沒有了。我用一年的時間專修《了凡四訓》,我專修因果教育,一天念三遍,三百六十天念一千遍了。你對於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實真相扎住根基了,然後你發願,你那個願心就不一樣了。

  這個是修行證果的捷徑。你不扎這個,你覺得這樣好那樣好,你混了幾十年,門都進不去。這個狀況我也曾經講過,壞在哪裡?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有經驗,給你講你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我學佛,實實在在講,一般人講運氣很好,第一部看到的就是《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我那一年二十六歲,朱鏡宙老居士好象是六十九歲,他跟李老師同年。我看到這一本書非常歡喜。我那個時候有工作,每天還要上班八個小時。好象我在一個月當中把這一本書看了三十多遍,我相信、我懂得了,我的毛病習氣業障比了凡先生還要嚴重,他能改,我也要效法他,也要向他學習來改過。

  在這個不久,我就開始看佛經,看佛經不到一個月就遇到章嘉大師,告訴我懺除業障是後不再造,必須把自己毛病找出來,自己要認真努力去改正;不能把毛病改正過來,業障消除不了的。佛菩薩面前供養、磕頭、拜懺那是形式,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的妄念還會起現行,那是業障沒消除。怎麼樣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妄念不生,你的業障才消除,這是真功夫。

  佛法一切都是真的,沒有假的,經上所說這個一切法從真實心中作。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自己修行是表現,自己修行的成績,我常常講頭一個是相貌,相隨心轉,這個不能欺騙人,人家一看就曉得了。再看體質,再看你的風度,從前人講氣質,這是修養。沒有用過功夫的人,他的氣質很俗,我們常講俗氣。有修養的人,人家接觸你的時候不一樣,感覺得你氣質不凡,有若神仙!

  風度不一樣,跟你接觸感受不一樣。這個感受外國人講磁場,我們中國人講氣氛,不相同。自自然然他有攝受力,這個接觸你的人對你敬愛尊重,產生這個力量。學佛的人這個力量尤其強,為什麼?一半是自己修的,一半是佛力加持的。佛力為什麼加持?是幫助你接引眾生。你有願幫助眾生、成就眾生,這個願跟佛菩薩願力是相同的。佛菩薩要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你也有這個願,也很可能佛菩薩就借著你這個形象加持你,使你能把度化眾生這個事業做好。

  所以菩薩游化十方弘法利生,哪裡有緣哪裡住,緣勝多住幾時,緣淺少住幾天,統統都是緣分。在某個地方有幾個月緣分,有幾天緣分,有若干年緣分,都不能夠勉強。有些時候我們能夠體會得到,菩薩住在這個地方與這個地方有緣,菩薩不住這個地方與這個地方還是有緣。住在這裡為人演說,天天在表演、在教學,身教言教,這一方的人學習也有很認真的,也有很隨便的。菩薩離開了,不在這個地區了,這個地方有很多人想他。曾經認真跟他學習的,會珍惜往昔的這個殊勝的因緣,他會加倍的努力,他成就了。在疏忽因緣當中,也有一些善根發現的,當時菩薩在此地沒有好好跟他學,現在他走了,想起從前的教誨,從前的形象,依舊發憤努力,他也能成就。一般人沒有親近到的,追悔,那是善根,這是好事情,為什麼當年沒有親近,沒有好好跟他學習,這是善根。

  所以菩薩來是慈悲,菩薩走還是慈悲,無一不是幫助眾生。你看根熟的成就了,根沒有熟的增長,沒有善根的種善根,無論在哪個地區,這個示現時間長短,無一不是利益眾生。這個地區眾生什麼時候根熟了,菩薩又來了,菩薩永遠不會捨棄眾生。所以菩薩來不來,不要問菩薩,菩薩什麼時候來?不要問他,他也不知道。要問什麼?問自己是不是認真學習。真學,菩薩就來了。有真學的這個念頭這是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這是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有感,什麼時候來;哪個處所有感,哪個處所有應。這個感應道交的事情,我們前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也不例外。

  但是我們是凡夫,我們的情執沒有斷,世間人很重視有情有義。不是非不得已,情義所在,古人講的「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人有仁有義。尤其這個地方眾生於我有恩,有恩有德,我們要報恩,知恩報恩,再大的苦難都不能捨棄,都不能離開。這是做人的道理,這是中國世間聖人的教誨。佛菩薩教誨是真實智慧,比這個要高,高很多。若非實在不得已,不能離開。

  我學佛這麼多年來,道德情義還是舍不掉。每住一個地方離開都是逆增上緣,順增上緣我不會離開的,逆增上緣逼著我不得不離開。這是佛菩薩對我的一個特別加持,我清楚,所以我對於逆境惡緣我感恩。為什麼?我住在這個地方住了這麼久,這個地方緣已經盡了,我還是捨不得離開。必須有個人來逼迫我,我非走不可,我都是這樣「遊行遍十方」的。但是細細去思惟,逆境惡緣是不是佛菩薩示現的?很有可能,我感激,讓我把這些情執逐漸淡化了;情執淡化,智慧增長了。這是道場的自在力。

  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真正修行,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我跟許許多多同修常常提醒,不能跟眾生結惡緣。為什麼?人不是一世就完了,人有來世,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這一世處不好,來世怎麼見面?想到這個地方,我就會跟一切人要和睦相處,為什麼?將來好見面。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更好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不能說這個人跟我是冤家對頭,我往生了,他也往生了,難道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在打架,哪有這個道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檯面寶地偈頌第九首:

  【摩尼妙寶莊嚴地,放凈光明備眾飾,充滿法界等虛空,佛力自然如是現。】

  這一首是結歸佛力,前面是結歸道場。我們知道什麼是道場,同時更重要的要能體會到道場在做什麼事;道場裡頭要是沒有道,它就不叫做道場。從前李炳南老師常常講「有廟無道,不能興教」,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深長。這一所佛教的設施,這個建築物裡面沒有學、沒有修,我們常講解行兩門,這兩門都沒有,這個地方不叫做道場,這個道場就有了問題。

  所以我也常常提醒自己,警策自己,如果這個地方沒有修學,我們知道因果,住持這個道場,負責這個道場,將來果報在三途。三途裡面,不是餓鬼、畜生,是地獄。我們何必造這個孽?如果你懂得佛法,你了解這個道場真正的意義,有學風,有道風,你無量功德,這個是道場裡面所有一切工作人員都有使命的。

  不要小看義工,如法的道場,義工在這裡做一個小時的工,他培一個小時的福報,完全看這個道場是不是真正有道。如果真正有道有德,這個道場真正有成就的人,有修行證果的人,他在這裡做一小時的工,一生就在這個道場做一小時的義工,這一小時義工的福報可能有好多世他都享不盡,這是真的。這個道場要是不如法,沒有道也沒有學,他發的是善心來幫它做義工,福報得不到,沒有福,培不到福,但是也沒有什麼大的過失。為什麼?因為你是義工。道場裡面執事有過失,主持的人有罪。執事有過,那個過大小不一樣,看你在這個道場做的是些什麼。如果做的是損人利己、害道肥己,那個麻煩就大了!自己好象是養肥了,沒錯,地獄種子現前了。

  這些事實真相,只要你細心去觀察,都在你面前。這個事情不神秘,因果報應擺在面前,從哪裡看?你看他怎麼死,你就知道了。走的時候有瑞相,決定是往好地方去;走的時候相不好,一定是往不好的地方去,能看得出來。往生的人,生天的人,來生還得人身,享受人間富貴的人,走的時候相都好。最明顯的一個現象,頭腦清楚,一點都不迷惑,他肯定是善道。你想想看,哪有頭腦清楚的人會去做畜生、去做餓鬼地獄?沒這個道理!凡是墮三惡道都是迷迷糊糊、糊裡糊塗去了,神志不清走了,那個很麻煩;頭腦清楚的人,你就放心。

  所以有很多同修問我,他的家親眷屬走了,是不是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事情不必問我,你仔細觀察他走的時候狀況。如果是念佛人,頭腦清楚念佛走的,那肯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臨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這是四十八願裡頭的第十八願「一念必生」。那個一念不是平常,是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念他心裡是佛,願生佛國。念佛願生佛國,決定得生,阿彌陀佛本願,他不會違背的。

  我們有沒有把握到臨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可以說誰都沒有把握。尤其是在這個亂世,一個災難來了,知道自己怎麼死?所以我常常教導同學,我們遇到災難的時候,不要怕死,不要驚慌;災難到頭的時候,要怕死、要驚慌就完了,肯定三途去了。要怎樣?經上告訴我們的,不驚不怖,一絲毫恐怖都沒有。什麼樣突發的災難,要能夠到心裡若無其事,這個就是定功,這個就是念佛三昧。在這個時候一心念佛,決定往生!這是說我們萬一遇到意外的災難,而沒有辦法躲避,天災人禍,絲毫沒有恐怖。我們念佛的功夫在此地,不能不曉得。

  第二首結歸佛力,『摩尼妙寶莊嚴地,放凈光明備眾飾』,我們先說這兩句。這兩句是什麼意思,「摩尼」代表什麼?「妙寶」代表什麼?諸位要記住,前面第三句「演說大士諸弘願」,妙寶是三寶。哪三寶?是戒定慧三寶,是覺正凈三寶,是佛法僧三寶,有三寶的地方是真正的莊嚴。摩尼是如意、清凈、自在,稱之為寶。妙寶上加上摩尼,它不是別的,確確實實就是指覺正凈;覺正凈就是戒定慧,慧是覺,定是正,戒是清凈。

  夏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經題裡面就有「清凈平等覺」這五個字,清凈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凈是僧寶,所以這五個字三學、三慧、三寶具足。題上就這麼清楚了,你就能想到這部經不可思議。別看這部經不長,小小的一本,三寶三學三慧統統具足,那是圓滿的大法,究竟的大法,真正堪稱無上法寶,摩尼妙寶。

  夏老居士是什麼人,沒有人知道。黃念祖老居士曉得,不說;他雖然不說,我們心裡頭有數。我最早聽到的是在美國邁阿密,是美國人說出來的。這些美國人都有特異功能,中國人說特異功能,一般人講神通。他們看到夏老的照片,給大家介紹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他的身體是透明的。就從這一點的訊息,我們就曉得那不是凡人,身體透明談何容易!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身體是透明的。我們凡夫身體是漆黑的、污穢的,裡面髒東西太多了。

  由此可以證實,夏蓮居老居士煩惱障、所知障破了,二障破了;二障破了,在一般講最低的限度是法身菩薩,身體是透明的。雖然都是透明的,那個透明度又有淺深不一樣。有少分透明,像我們看毛玻璃一樣,確實是透明的,但是並不深,你看他的清晰度;有完全透明的,像玻璃一樣,一點渣子都沒有,那不是普通菩薩!我們讀《華嚴》,我們能想像到那種透明度,肯定是八地以上,等覺菩薩、如來的身相那是完全透明的,一點渣子都沒有。可惜這些外國人在觀察的時候,我沒有在場,曾憲煒居士把這個事情告訴我的。曾居士忘了他的透明度有多少,要是完全透明,那就肯定是等覺菩薩以上的。

  他的示現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就是來會集《無量壽經》的,這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幫助世尊末法九千年眾生,作斯示現,這哪裡是普通人!宋朝王龍舒居士是進士及第,學佛解行相應,他做了一個會集本,流通也很廣,叫《大阿彌陀經》。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也做了一個會集本,確實他這個本子比王龍舒的本子好,福報沒有王龍舒居士那麼大。王本流通很廣泛,他這個本子很少看見單行本流通的,那就是福德因緣。到今天我們知道《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夏老居士這個本子流通量最大、最普遍,流通到全世界。這不是人力,『佛力自然如是現』,這是佛力加持。這個地方「摩尼妙寶」,克實而論是指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

  「放凈光明備眾飾」,這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大法,清凈光明,確確實實一塵不染,無量無邊的莊嚴。這個「飾」就是應前面的莊嚴,飾是裝飾,備是圓備,沒有一點欠缺。在前面我們也說了很多,《大方廣佛華嚴經》,絕對不是講這個經本,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部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你就明白了。

  『充滿法界等虛空』,一點都不錯。我們怎麼學?我們的願要充滿法界等虛空,我們的行也要充滿法界等虛空,《華嚴經》你就學到了。純善無惡,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做好樣子。什麼樣子?作佛的樣子,作菩薩的樣子。

  凈宗同修凈宗學會成立的時候,「凈宗學會」這個名號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來的。我第一次到北京就是去訪問黃念祖老居士,他把這四個字告訴我,一再的囑咐我,國內建凈宗學會機緣沒成熟,希望我在外國發起建立凈宗學會。我接受了、答應他了。那個時候離開北京,我就到美國去了,在美國加州住了不到一個星期,我到加拿大講經,在溫哥華就成立第一個凈宗學會。

  第一個凈宗學會是加拿大的凈宗學會,在溫哥華。聽說現在這個會還在,什麼人負責我不知道。從溫哥華講經回來之後,回到舊金山,在舊金山這是第二個凈宗學會,美國凈宗學會,在Sunnyvale,楊一華居士主持的。這個凈宗學會現在逐漸很有規模,做了很多的好事。我們一些錄相帶在美國電視台播放,由他們負責的,他們在做的,我們還保持著聯繫。

  在美國到處講經,到處勸他們組織凈宗學會,大概有十幾個,美國有十幾個凈宗學會。正式在地方政府立案的凈宗學會確實是在外國開始的,以後再傳到台灣。台灣第一個是我們的華藏凈宗學會,沒有會址,就在圖書館,華藏圖書館。現在華藏凈宗學會這個招牌是悟道法師他拿去了,台北市華藏凈宗學會。還有一個台北凈宗學會,台北凈宗學會是陳彩瓊居士主持的。好象現在台灣大概我看也有二十幾個凈宗學會,馬來西亞有三十多個,澳洲有八個,好事情!

  凈宗學會的性質,實實在在講就是古時候的蓮社,我們彼此之間有往來,每一個學會都是獨立的,沒有統轄管理,沒有!這個我們跟佛光山不一樣,跟慈濟功德會也不一樣,他們是有組織的,有統一指揮管理的,我們這個沒有,各個會都是獨立的,人事獨立,財務獨立,只有修學我們大概都是統一的,都是依五經一論,而且都是以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為主修的功課。我們在修學這一方面互相交流,互相的幫助。這個會是這樣的一個性質。所以會與會之間是友誼,大型的活動我們人手不夠了,我們會請其他會來支持,甚至於有些時候財務有困難,別的會也會支持,確確實實我們像兄弟一樣互助合作,互相尊重。

  曾經開過一次聯誼會,在我初到新加坡的時候,新加坡凈宗學會成立,召開了一次聯誼會,世界各個凈宗學會的代表都來參加。這種聯誼會我們是不定期的,不是每年有一次,看機緣成熟,我們這樣召開一次。看看將來我們在澳洲如果緣成熟的話,我們在澳洲來召開一次。這麼多年大家見見面,彼此互相來共同研究探討修學的方法,彼此互相觀摩,改正錯誤,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是有必要的。所以聯誼裡面我們著重互相學習,提供不同的修學經驗心得,幫助大家提升自己修學的品質境界,所以這個會還是有意義,值得召開的。

  這是摩尼妙寶,我們把它克實而論指出來,就是《華嚴》,就是《無量壽經》。而《無量壽經》特別是夏老的會集本,它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真的是「放凈光明備眾飾,充滿法界等虛空」,我們的心行要與經相應。

  末後這一句重要,這是「佛力自然如是現」。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離妄想分別執著,《華嚴》是佛力自然如是現前,《無量壽經》的會集本也是佛力自然如是示現的。如果諸位從這個角度深入去觀察體會,你所有一切的疑慮都消除了。

  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每一個人妄想很多。我們可以說這個思想非常非常複雜,心都不清凈,沒有真誠,沒有清凈,沒有平等,沒有智慧,沒有慈悲,說話、寫文章不負責任,因此這裡面自自然然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誤會。我們聽了看了能相信嗎?你要是相信、接受了,你自己的問題嚴重,你會迷失方向,你會走入歧途,這是一定的道理,沒有法子避免的。為什麼?想法看法太亂了,沒有標準。

  我們在這個混亂的局面里,要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只有一個法子,跟著佛菩薩,跟著聖賢人,一門深入走一條路,決定不旁顧,我這一條路走到底能走出來。這個要有信心,這個信心是智慧、是福德;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他不相信,學了幾年好象沒有什麼收穫,他就再找另外的路,錯了!他這一條路快要走通,他放棄了,那多可惜!繼續走下去就通達了。所以一般人的話,特別是這初學的人,不能聽!

  從前老師教學生,也許諸位聽說過師承,什麼叫師承?承是承傳,老師一代一代傳下來,世法佛法古時候的承傳都是這個辦法。這個老師要找一個傳人,傳人不好找,所謂是可遇不可求。傳人的條件是什麼?是對老師百分之百的信從,對老師是百分之百的信心,百分之百的服從,這個人具足做學生的條件,老師傳授給他。他對老師信心不足,半信半疑,對老師的教導陽奉陰違,這個人不是傳法的人才,不具傳法的條件;在佛法裡面講法器,他不是法器。法器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依教奉行。教的你不做,這有什麼用?佛菩薩來了都沒辦法,你都成就不了。你就想想,這一個老師在一生當中教學,要找這個學生不容易,可遇不可求。有時候一生當中遇到一個,遇到兩個,那真是天大的喜事。

  一生當中一個都遇不到,怎麼辦?在從前著書,希望利用文字傳給後代。也許後代有有緣的人,他對你這個著書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他還成就了。這個情形有,在中國頭一個是孟子。孟子是繼承孔子的,但是孟子那個時代孔子已經過世了,孟子從哪裡學?學孔子的書。孔子的著作留下來了,他真的是一門深入,依教奉行。有不明了的地方問孔子的學生,從前跟孔子學過的,向他來請教。孟子成為亞聖;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從書本上學來的。

  所以真正這個承傳的條件就這麼兩個,對老師「深信不疑,依教奉行」,就這八個字。有絲毫懷疑就把你的這個學問破壞掉了,懷疑是你自己的信根不深。外面的謠言很多,你會輕信謠言,對於你的老師信心逐漸逐漸喪失,你的虧吃大了!那個造謠生事的人是什麼?是你的冤家對頭,是你的魔障,魔看到你要成就,他嫉妒。你成就了,他不能報復,他必須把你拉下來。你果然上了當,把你又拉回去了,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他等待機會來報復,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們學道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

  但是實在講真難,為什麼?老師有過失,學生看在眼裡,他怎麼會服氣?那個老師是真的過失、假的過失,這個我們不知道。所以善財童子離開老師出去參學的時候,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教導他參訪善知識必須具的心態。什麼樣的心理,什麼樣的態度?不見善知識的過,你就能有成就。你見善知識的過,把善知識過放在自己心裡,把你的道行完全毀掉了。你想想看,誰能做得到?

  善知識裡頭確確實實有真正佛菩薩再來示現的,他示現那個過失,那個過失是度一種人,用那種方法來度他,是他的善巧方便。我們凡夫哪裡知道?凡夫不知道!所以文殊菩薩講的這個話,清涼大師在註解里就說明,善知識這個裡面生熟難測。這就是說,這個「生」是真正凡夫的這個善知識,「熟」是佛菩薩示現的,我們怎麼會知道?把佛菩薩度眾生那種巧妙的方法,我們誤會了,那一類的眾生不是這個方法不能得度。所以吃虧是自己,不是別人,對善知識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

  若是凡人,清涼大師在註解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縱然是像大聖堯舜禹湯都還免不了有小過失。所以人為什麼自己不反省,我自己有沒有過失?自己一身的過失,還批評別人過失,是過上再加過,你還會有什麼成就?說實在的話,誰才能批評人的過失?自己完全沒有過失,你才有資格。自己完全沒有過失的時候,絕對不會批評別人過失,大智大德。他為什麼不批評?他那個完全沒有過失是從有過失修過來的,修行過來的,過來人!看到你的過失,我從前跟你一樣。

  佛眼睛裡面看眾生,佛是眾生修成的,一看你是我在從前哪個階段,他笑笑不會說你的。說人過失、記人過失的,這一生他的德行毀棄掉了。這個人沒有德行,哪裡能成就學問?哪裡能成就智慧?成就智慧,我們曉得真智慧是從定中發現的,因定生慧。你的心裡頭還有別人過失,你的心定不下來,你的心不清凈,你的心不平等。你想想看,我們要求真智慧,要想得禪定,要想開智慧,決定不能把別人的不善裝在自己心裡頭;你把別人的不善裝在你心裡頭,你這一生成就就一點希望都沒有了。你哪裡是法器?你不具足傳法條件!

  所以學生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好老師找一個學生是更難,到哪裡去找?這一樁事情古人常講可遇不可求。所以許許多多真善知識一生找不到,唯一的辦法著書。現在有更方便的方法,我們錄相,我們把畫面、音聲都可以往底下一代傳遞。如果我們所悟得的、所修得的是真實的,自自然然有人他去拷貝流通,還用得著自己操心嗎?如果這個東西沒有價值,後人不會給你流通。現在人沒有問題,現在有些跟你有交情,肯給你流通。過個五十年,過個一百年,那個時候的人跟你沒有交情,完全看你的東西有沒有價值,沒有價值絕對不會流通你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九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藏海安布莊嚴」偈頌最後一首,第十首:

  【諸有修治普賢願。入佛境界大智人。能知於此剎海中。如是一切諸神變。】

  這個是結歸能知之人。華藏世界依正莊嚴,一切的變幻,誰能知道?普賢菩薩知道,凡是修普賢行的人也知道。這一首偈很值得我們重視,我們要好好的來學習。

  第一句教導我們『諸有修治普賢願』,「修」是修學,「治」是對治,普賢十願對治我們的毛病。第一願「禮敬諸佛」,對治我們的傲慢、自大、狂妄、不敬。諸位想想,這個毛病非常嚴重,縱然自己有善根福德因緣,如果這個毛病你不能夠對治,不能夠改過,肯定把你的善根福德因緣障礙住了。我們不談修學,就談在世間處事待人接物。世法裡面,做一點小小的事業都沒有辦法成就,原因在哪裡?原因在自己太驕慢,目中無人。所以古人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於自己的貢高我慢,把人和失掉了。這個不但是大事業不能成就,沒有人幫助你,小小事業也沒有人幫助你,到最後你的苦難來了。什麼時候?到你衰老的時候,孤苦伶丁,沒有人來探望你,沒有人來照顧你,這個時候你後悔太遲了。人是一個社會動物,人決定不能脫離人群生活下去,一定要明白,我們活在世間依靠的是人與人的互相幫助。由此你就曉得人和是多麼重要,怎麼能夠疏忽?普賢十願前面三願都與人和有關係。

  第一個讚歎、禮敬。這十個綱目念的人很多,在《朝暮課誦本》裡頭,天天都念。念了怎麼樣?做不到!所以真實無上的法寶在你面前走過,你不認識,你沒有能把它抓住,讓它空過,你說多麼可惜!天天讀誦,天天聽講,為什麼做不到?你有沒有好好的去想過,我為什麼做不到?如果你有這個念頭,你開始覺悟了。這個念頭生起來,在佛法里稱之為始覺,你開始覺悟。你要把你做不到的原因找出來,你把這個原因消除,你不就做到了嗎?

  你要曉得,你能夠敬人,你能夠謙虛,你能夠卑下,這個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人,無論是世法、是佛法先決條件。自古以來,有智慧、有德能的領導人,選擇幹部、培養繼承人,這個也是先決條件。如果不謙虛、傲慢,自以為是,目中無人,你再有才華,人家不敢用你,為什麼?你一定壞事。世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佛法是做佛、做祖、做社會大眾的楷模,我們有沒有明白?自己有沒有反省?有沒有認真的去改過?不要以為我沒有,我沒有驕慢的習氣,我對人沒有失禮,沒有瞧不起人。往往自己一身毛病,自己不知道!

  現在這個時代,你犯的這些過失,別人在旁邊提防你,不會給你說。給你說了,你不能接受,那反而變成冤家對頭,你在毀謗我,你在罵我,所以人家不講。你的長輩、你的老師也不敢講,不願意得罪人。

  我在李老師會下,我們同學很多,有些同修犯了過錯,老師說有些同學犯了過失,嚴重的過失,老師也不說。我們年輕,閱歷、學問不到家,看到好象老師不公平,那個人犯了那麼嚴重的過失,老師怎麼沒有看到?懷疑老師也有看不到的地方。我們的疑惑被老師看出來了,老師召見,給我們說,為什麼有的人能說,有的人不能說?能說的,他能聽得進去,他會改,肯接受教誨,老師一定要說,不說對不起他。為什麼有些人不能說?說了他不會改,而且還記仇,還說老師處處找麻煩。老師不說,不跟他結冤讎。我們這才明了,老師不糊塗,老師很聰明,老師沒有被蒙蔽。這個是在李老師會下學到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什麼話應該說不應該說,那個條件很多,絕對不是單純的。你要不懂得察言觀色,是好話沒有錯,你說的真的是好話,真的是希望別人改惡向善。但是你要曉得,人家不領你的情,人家把你當作冤親債主,把你當作冤家對頭,你就麻煩大了。這樣的人得罪了,他懷恨的念頭念念不忘,到他有隙可乘的時候,一定來報復。你說冤不冤枉?這一種災難你可不能怪別人,你怪別人,錯誤了;怪自己,怪自己言語不慎,不會說話,不懂得觀機。所以古人才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為什麼孔老夫子教學把言語擺在第二?他老人家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第二是言語。言語多麼重要,關係一個人(就是自己)吉凶禍福、利害得失,言語是大學問!

  所以普賢十願,禮敬接著是稱讚,稱讚是贊善不贊惡。所以稱讚用如來,不用諸佛,你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這裡有差別的。「諸佛」是從形象上講的,換句話說,一切恭敬,不論是善人惡人、賢人愚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平等的禮敬。稱讚就不一樣,他所作所為是善的,善的標準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這是善。自私自利不稱讚;他所作所為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稱讚,要懂這一個標準。

  「如來」是說性德,換句話說,與性德相應的這是善行,稱讚;與性德相悖的,不稱讚。五倫十義是性德,四維八德是性德,佛法裡面三福三學六和六度是性德,與性德相應,讚歎!這個讚歎就是影響,幫助他擴大影響,這是無量功德。

  「廣修供養」,這一願非常重要,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布施供養,不問這個人是善人是惡人。不能說他是惡人,我就不幫助他。惡人他要做一樁善事,那個事是善的,我們就不要想他那個惡。譬如說他在社會上做一樁好事情,在號召這一樁好事情,他自己是為了名,是個人的利益,但是這一樁事情是利益社會大眾的,他雖然去搞他的名聞利養,那是他的事情,我們看到這個善事應當隨喜,應當盡心儘力成人之美。如果是善人善事,那不必說,那更應當全心全力去幫他做。這個裡頭要有智慧去揀別。

  布施供養裡面,普賢菩薩給我們分析得很透徹,最重要的是法供養。經上說得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供養,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這個是世間人不能理解的,說四句偈那個好處哪裡能比得上大千世界七寶?我們不要說大千世界七寶,今天有人送一百萬美金給你,你是願意接受一百萬美金,還是聽人家給你念四句偈?我想你肯定四句偈不要了,這一百萬美金實惠。

  佛菩薩不是這個看法,佛菩薩也不是這個做法,佛菩薩會捨棄那個百萬美金,他要四句偈。你說為什麼?即使不懂不解其義,那個四句偈落在阿賴耶識裡頭,永為道種,是來生後世得度的因緣,你說這個多珍貴!百萬美金是財富,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破迷開悟,提升將來往生的層次,大千世界七寶是肯定幫不上忙的。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

  我們看看古時候修道的人,在山上住個小茅蓬。茅蓬是自己建造的,就地取材,砍幾棵樹,把這個架起來,再鋪一點茅草,四邊或是築個土牆,或是用小樹枝編一個小竹籬笆圍起來,他就能在那裡安居辦道。茅蓬沒有我們攝影棚這麼大,修行人居住的小茅蓬我見得很多,確確實實身心安穩,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能夠成就他的道業。貪求多欲這個是修清凈心最大的障礙。道是什麼?道是清凈心,道是戒定慧。完全違背,你怎麼會有成就?

  普賢願第四願是「懺除業障」。前面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這是講得人和!你得很多人幫助,無論辦什麼事情容易成就,人和比什麼都重要。你都不會做人,你還能辦什麼事?你還會有什麼成就?會做人,如果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你不消業障不能成就,一定要知道消業障。業障的消除一定要懺悔,懺悔的意思是改過自新,那是真修行!

  所以佛家懺悔法就是行門的總持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不是懺悔法?門門皆是!這一句把一切諸佛如來自己所修的,以及教導別人的行門,統統包括了。改過自新,我們現在人常講改進,改進是真正懺悔,改正錯誤你就進步了。天天改進,天天進步,這個在佛法裡面六度裡頭是精進波羅蜜。精進波羅蜜是靠懺除業障,業障不能懺除,你怎麼會有進步?

  「請轉法輪」是對治自己嫉妒的障礙。嫉妒這個煩惱很嚴重,不能容人,所以佛教這個方法來對治。看到別人好,別人有修有學,現在不談有證,真正有修有學,我們請他到我這個地方來教學、來講經。我自己沒有能力教化這一方,不要緊,我請人來教,這個是對的,這個是佛教導的,是佛讚歎的。

  菩薩游化十方,教化眾生一定要有人請法。菩薩雖然來了,作不請之友,他到這來了;來了,你知道了,你聽說了,你要趕快去禮請。你要不禮請,他也沒有辦法,他游化到這裡,兩天他就走了,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個就叫做「作不請之友」。不是說一般人非要請你,你才來。他已經來了,等待你來請,這很方便。他來做什麼?他來幫助你這個道場,幫助你教化眾生,成就你的功業。你禮請他來講經,這個功德是你自己的,你不禮請他不能來講。他來講經,聽眾這裡頭有多少人得利益,這個是你的功德。

  現在比古時候方便多了。現在我們請不到真正的善知識,確實有的時候人家很忙,他也有他的事,哪裡能夠長時間到這個地方教學?現在可以用電視,可以用網際網路,方便太多了!許許多多的學校已經採取用這種方式來教學,這個是近代出現的遠程教學。

  我們在澳洲了解,遠程教學最早是澳洲做的。為什麼澳洲要搞遠程教學?澳洲地大人少,居住的很分散,偏遠的地方沒有幾戶人家,小孩怎麼辦?附近幾十里才有一個學校,甚至於兩三百里才有一個學校,所以不能不用高科技。

  南昆大遠程教學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諸位在網路上可以看到,網路上有他們的資訊。我到這個學校去參觀過,校長告訴我,他們的學生在全世界分布有六十二個國家地區,香港也有,中國大陸也有。學生不必到學校去,自己家裡頭如果有電腦可以連上他的網,就能上課。他一樣收費,收學費,考試都是在網路上。現在科技愈來愈進步,學生跟老師可以在電視面前互相對話,學生有問題提出來,老師那個地方也是有螢幕,彼此都能看得見,能替你解答問題。畢業的時候把畢業證書寄給你,這個畢業證書是國際上承認的,可以頒給你學位。

  我是前幾個月在新加坡,有一個居士請我吃飯,他帶了他的女兒。他女兒告訴我,她在澳洲大學念書。我說:在哪裡?她說:南昆大。我說:南昆大就在我住的地方,跟我住一條街,有時間你可以到我們學院來玩。她說:我沒有去過。我說:那你書怎麼念?她說:我在網路上念的。我知道了,我問她:你一年的學費大概要多少?她告訴我好象是澳幣六千塊錢一年。網路遠程教學。

  我們去參觀,看到之後我們就想到,我們佛學院也可以開遠程教學。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有同學想跟我們一起學習的,你只要有一台電腦跟我們的網址連線就行了。你也可以向我們佛學院報名,你學哪些課程,我們也可以用南昆大同樣的方法,你這個課程學完之後,我們學院可以發給你結業證書;多少個科目以上,我們可以發給你畢業證書。所以科學技術發達,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教學。

  還有許多佛學院也有想找我上課的,那很簡單,你的電腦接上電視螢幕,這個畫面就擴大了,幾十個學生在一個教室里可以共同學習。人不必到,課照樣上,從前辦不到,現在可以辦到。凡是有這些設備的,我們也請老師來上個幾堂課,不是難事情。又何況現在我們流通的錄相帶、VCD、DVD,現在做得很多。比較小部的經,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地藏經》,這些分量不大的,就拿這個可以在佛學院裡面開課,比網路還要方便!佛學院可以用這個來教學。

  我們現在這些年來講經錄下來的資料非常豐富,新加坡印的有目錄,我是略略的看了一下,大概好象有好幾十種。我們用這個方法辦個佛學院,這一點難事都沒有。可以招生,請幾個法師來管理學生就行了,課堂上課用這些材料就夠了,讓學生認真學習,聽完之後覆講。聽的時候讓他做筆記,第二天或者第三天讓學生來覆講,一樣能夠培訓弘法人才。這麼好的工具,我們要會用,不然那太可惜了。

  有人,有不少人找我辦佛學院,我跟他說我現在年歲大了,退居了。我也不講經了,絕對不公開跟大眾講經,也不教學了,但是你把我這些東西拿去上課,行!這沒有問題。我晚年工作就是在攝影棚裡面錄相,錄的這些東西提供給大家做修學參考資料,也可以做學習講經的資料。只要你懂得方法,不需要天天跟在我身邊,那個沒用處,浪費時間,心是散亂的。真正能學成,心是定的。你自己在你家裡修學,找一個清凈的地方摒絕外緣,你一心來修學。你只要有幾套這個經的錄相帶或者是光碟,果然你能夠閉關三年,三年認真來學習幾部經,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學習的規矩這個重要,關係你一生成敗得失,一定要守規矩,那就是「一門深入,依教奉行」。學講經不能夠摻加自己的意思,這一點很多人做不到,做不到的都沒有成就。喜歡發揮自己的高見,愈搞愈錯,到最後收不回來,這個是學經教最大的忌諱。

  經教怎麼學?老師怎麼講,我怎麼講。講錯了,是老師講錯了,我沒講錯。完全依照老師所講的去講,這就對了。不必學老師的言語,學經教懂得這個原則,所講的意思完全是老師的。那個言語都要學的話,那何必要學?錄一套帶子就好了,那還用得著去學講嗎?所以學講經一定要自己寫講稿,就像聽經筆記一樣,把意思聽懂了,用自己的言語來說,這就對了。所說的決定是老師所講的意思,不能加自己一點意思進去,這叫師承,這叫跟這個老師學。

  那要問問,到什麼時候自己才能加意思?古大德的標準是你開悟,你沒有開悟就決定不可以。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行!這個要經過老師印證,老師點頭同意,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意思去講了,這行!這就等於說是你畢業了,我們古人常講出師了。自己沒有開悟,如果加自己意思進去,往往把這個經就講錯;講錯了要背因果責任,這個道理要懂!在網路上學習的時候,你能夠掌握這個原則,你等於親自跟老師沒有兩樣,你會成功,你還是這一個善知識的真正傳法弟子,那不是假的。

  傳法弟子不一定要跟著本人,孟夫子是孔子的傳法弟子,孟子跟孔子沒見過面。我們佛門裡面蕅益大師是蓮池大師的傳法弟子,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沒有見過面。蕅益大師是蓮池的私淑弟子,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蕅益對於蓮池佩服、仰慕,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就依蓮池大師的著作,受持讀誦,依教奉行,他也成為一代祖師,真的是蓮池大師的傳人。古人這個先例很多!

  所以自己有沒有成就,在今天這個社會,完全問自己。你學習的機會太多太多了,書籍很容易得到;古來祖師大德的東西你很容易得到,近代善知識講經說法的這些光碟、錄音帶都有流通的,你也很容易得到。成敗關鍵,你懂不懂方法?你有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只要你懂這個,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這一套方法李炳南老居士貢獻出來了,他在台中教學,為我們這些學生編了一部《講演術》,分量不多,那個內容非常豐富,真正是提綱挈領,沒有一句廢話,那個文章好,好在這裡。我們學講經,他替我們編了一套《內典講座之研究》,這是方法。你有良好的態度,你懂得這些方法,你自己在家裡學就行了,跟跟著老師沒有兩樣,你怎麼會不成就?諸位果然把這些事情參透了,你這一生成功失敗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這一首偈我們還沒有講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檯面寶地偈頌最後一首:

  【諸有修治普賢願。入佛境界大智人。能知於此剎海中。如是一切諸神變。】

  這一首偈的意思很清楚,但是「修治普賢願」這一句意思非常深廣。前面我們談到請轉法輪,這一條在十願裡頭可以說是核心,非常重要。在現代這個時代,講經弘法的人少了,所以我提出遠程教學這個方法。這個方法不但可以輔助,而且可以激勵年輕人認真的發憤努力修學。為什麼?你的成績跟別人相比,要是不如別人,你自然就被淘汰掉了。

  遠程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必然的趨勢,為什麼?它方便,而且節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將來真的再過幾年要是普遍的話,我相信很多學校都可以不必辦了,學生在家裡可以學。老師在哪裡上課?在電視台上課,在攝影棚裡面上課;學生在家裡學,連學校都不要了。我還聽說外國,現在很多上班的,辦公室都不要了,在家裡上班。公司行號裡面會議在家裡開,家裡哪裡開?電視裡頭。現在有專門提供給公司行號開會的雙向的傳真。尤其是資訊跟交通的發達,許多的商業都是跨國公司,他們在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都設立分公司,那個經營面擴展到全世界,他用什麼聯繫?用這些科技在聯繫。

  所以網路將來這個學習,電腦網路的學習會變成一切人必修的科目,你一定要會,你不會你就不能辦事,會發展到這個趨勢。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要能看得出來,我們必須向這個方向去發展。講經教學面對著整個世界的群眾,絕對不是一個地區、一個學校,不是,是對全球!寺院、庵堂有志學習經教的,道場裡面給他專門設備幾個教室,為什麼要幾個教室?不同的科目;有人喜歡學《華嚴》的,有人喜歡學《法華》的,有人喜歡學《唯識》的,那總是一個科目一個教室。

  我在圖文巴建立這個學院就是十個教室,十個教室同時可以開十個課程,十門課程,一門課程一部經論,喜歡學什麼都可以滿足你的願望,我們只要派一個人在旁邊輔導就夠了,省事!學院裡面的教學,我們是用VCD、用DVD,用這個來上課。基礎的課程過去我們都講過,凈業三福講過,現在《弟子規》,中文的有楊老師講過,英語的有劉作荃老師講過的。《十善業道經》講過,《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過的,《了凡四訓》、《感應篇》統統都有資料。《地藏菩薩本願經》、《沙彌律儀》往年講過,那個時候沒有錄相,大概有錄音帶。錄音帶上課也非常好,沒有畫面,你更專心去聽,「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我們許許多多經論,喜歡學哪一種,我們都提供你,你認真努力在這裡學習。

  我們一個科目,學生不超過五個人,原因是什麼?每一個星期你要覆講一次。一個星期七天,所以這一個星期你一定會有兩個小時的時間,這兩個小時的時間讓你覆講。你把你這一個星期所學的,你要做一次報告,這個就是你的成績。所以我們的成績不需要考試的。你覆講的我們也給你錄相存檔,這個錄影帶學院裡面留一套,這是成績。也有另外一套送給你自己,你可以帶回去,你在學院學的是什麼東西。我們今天的教學要走向這個軌道,要向這個方向。所以只要善於利用這些高科技,學什麼都不困難。我還要繼續請徐醒民老師來講《論語》、講儒學,將來這些錄相都是教學的教材,好材料!

  十願接著下面「請佛住世」,這一條很重要,為什麼?學,我們可以用科技的方法,我們在這裡真正能學到東西。善知識大德之人,還有一個是電視上沒辦法做到的,那就是他的德行感召,這個在電視裡頭感受不到。這個地方有善知識住在這個地方,一個地方的福報。真正善知識是誰?希望同學們自己發心,只要你把煩惱習氣斷掉,你能夠修到清凈心了,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住在這個地方,這一個地方的人都沾光。為什麼?佛保佑你,善神保佑你,一個地方都有福報了。

  《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善財所參訪的善知識都住在南方,難道東西北方沒有善知識嗎?有!只要是善知識住的那個地方都叫南方,這是什麼道理?它是表法的意思。南方屬火,在五行是屬火,火的象徵是光明,有善知識住的地方,這個地方放光,所以叫南方,是這麼個意思;不管他居住的是哪個城市,都叫做福城,善知識有福報。有智慧放光,又有福報,所以方向叫南方,住的地方叫福城,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地方人人都有福,為什麼?接受教誨。

  現在教誨都可以放在攝影棚裡頭。教學,這個攝影棚不是表演的,所以不必那麼複雜,小小的一間房間就夠了,能夠跟電視台的攝影棚得到相同的效果。現在這些設備非常先進、非常普遍,價格低廉,問題就是有專業的操作機器的人員,我相信這種人員將來也是愈來愈多,不難得到。有這麼一個設備就行了,弘法傳法目的都達到了。但是「請佛住世」依舊是重要的一個項目,真正要解決社會上的問題,還是要有道德之人出面才容易化解,這個是一定的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普賢願要是細說,那是全部的《華嚴經》。普賢菩薩處事待人接物,除了前面三願之外,還有兩句非常重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兩句話意思很深很廣。我們的毛病,實在講就是希望別人隨順我,我就高興了,我不肯隨順別人。我希望別人隨順我,他也希望別人隨順他,你們想想看,這個地方是不是起衝突、起摩擦?必然變成敵對,敵對就有抗爭,抗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升級就是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凡夫不肯隨順別人,菩薩肯隨順,我們要學菩薩。尤其是普賢菩薩,要修隨喜功德,好事、善行不一定要自己出頭,讓別人領導,讓別人出頭,我們在旁邊隨喜,好!

  要知道,這些古人都曉得,當一個領導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福報。我要沒有福報,我來帶頭,不但事情做不成功,還會有許許多多艱難,那不是自找麻煩嗎?古時候真正聰明人,自己在旁邊協助,盡心儘力,那個事業就是自己的事業,名是別人的,自己有實質,何必要這個名?名是福報,沒有這個福報消,受不起!

  所以如果幾個人合夥組織一個公司行號,誰當老闆?你仔細觀察哪個人有福報,讓他來擔任總經理,那是真正管事的,肯定發達。自己不一定要當總經理,自己當個老闆,在幕後不出來;公司都有董事會,自己可以當董事長,不要當總經理。學校裡面也有校委會,你可以做校委會的主席,不要做校長;校長一定要請一個有福報的人。下面這些幫助辦事的人員,譬如講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要選擇有智慧的人。頭要有福報,下面人都有智慧,這個事業怎麼會不成功?怎麼會不發達?用人、選人福報是第一。

  開一個小店,我要雇幾個夥計。夥計有什麼條件?首先看看這個人有沒有福?有沒有德?如果這個夥計有福有德,他來幫助你,你的事業發達。這個夥計有才、有智慧,沒有德,沒有福,他可以幫助你,也能夠發一陣子,後面必衰。只有福智才能夠長久,沒有福德,聰明是不能夠支持長久的。世出世間從事於事業的人,不論事業大小,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世出世間法,人事是最大的學問,古人講的知人善用。你對這個人認識不清楚、了解不夠,你不會用他,這個就註定了錯誤。事業的興衰就是看你有沒有人才,事業能不能持久,看你所用的人才有沒有福報,有沒有德行。古人教誨裡面,這些學問多,這是累積,真是千百年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學習的。

  普賢願最後是「普皆迴向」,這一條重要!特別是辦大事業的人。這是什麼意思?你要有大心大願照顧一切眾生,這是大智大福。所以底下一句,『入佛境界大智人』,智大、福大,他一定照顧的面大,照顧的時間久。像諸佛如來,他起心動念所照顧的是盡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裡面的一切眾生,沒有人能跟他比,照顧時間是無量劫的無量劫,永遠沒有終結的。如果我們要想入華嚴境界,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能不學!什麼時候學?現在就要學,就要把心量拓開。

  起心動念,在現前是以全世界的眾生為我們自己服務的對象,真誠心遍全世界,清凈、平等心遍全世界,願心、智慧心、愛心遍全世界。你有這樣的心量,你才能修普賢行,你才能學《華嚴經》,《華嚴》味道你才能夠體會得少分。為什麼是少分?你的心量還不夠大,才局限在這一個世界、這個地球,還要擴大!真正嘗到《華嚴》的法味,你的心量一定是遍虛空法界,佛法裡頭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讀《華嚴》這又知道一個訊息,虛空法界是重疊的、是無盡的,這個是一般修學大乘,不讀《華嚴》他不知道。我們學,學以致用,學了馬上就用到。古大德教導我們「隨文入觀」,接觸佛經的教誨,我們的心量立刻拓開,我們的心愿跟毗盧遮那佛跟普賢菩薩就相應了,這是你真正在學習。這個時候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保持,決定不失去,一切時一切處我在這個境界當中。

  契入境界,你才真正『能知於此剎海中』,這個剎海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你了解,華藏世界之外其他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大概都差不多。古人比喻說嘗一滴海水,知整個大海味。一聞千悟,不只聞一知十。實在講聞一知十,那個十不是數字,十也是代表無量無邊。我們真有這個能力。能力的喪失是自私自利,害死人!自己被它害了,自己不知道,你說這個是多麼可憐的一樁事情,我們再也不要受這個害了。

  『如是一切諸神變』,這是講這個剎海當中,這個華藏世界裡頭,那是無量無邊的神變。不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裡面的神變已經是非常可觀,佛在大乘經上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娑婆世界的「一切諸神變」;這個地方更推廣,華藏世界的「一切諸神變」。華藏世界裡頭覺悟的人多,娑婆世界裡頭迷惑的眾生多,這一點跟華藏不一樣。這一首偈我們就介紹到此地。這是「檯面寶地」這個一段。

  下面是第三段,還是藏海安住莊嚴,第三段講的是「地面香海」。在這一段裡面,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有一個介紹,「地面香海者,上之大海既是藏識」。我們所領會的沒錯,確確實實是性識的大海,就是藏海。「今明心華之內,攝諸種子」,這個華是大蓮華。大蓮華是什麼?大蓮華是心,花裡面有蓮蓬,蓮蓬裡頭有蓮子。蓮子是什麼?阿賴耶裡頭含藏的種子,「一一種子,不離藏識海」。

  阿賴耶識裡面含藏這個種子,跟諸位說是無量無邊。古德有個比喻說得很好,假如這個種子要有形相;換句話說,就像個物質一樣,物質再小就像個微塵一樣,我們藏識海裡頭的種子,盡虛空都容納不下,每一個眾生都如是。無量劫來,我們打個妄想就有個種子,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阿賴耶識裡頭落下種子。種子要有形相,真的虛空都容納不下。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眾生妄想為什麼這麼多,業障習氣為什麼這麼重,根源在哪裡?阿賴耶裡頭含藏的種子。

  修行人修什麼?無非是把這些種子轉變。轉變成什麼?轉變成菩提。這個種子是煩惱,轉煩惱為菩提。能不能轉?當然能轉!法身菩薩轉了,諸佛如來轉了,我們為什麼不能轉?不是不能轉,而是不肯轉。種子裡頭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的種子,我們肯不肯轉?貪瞋痴慢的種子我們肯不肯轉?不轉,永遠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捨身受生。我們俗話裡面講的投胎,誰去投胎?藏識。

  佛經裡面名稱稱藏識,我們中國民間稱靈魂,靈魂就是藏識,我們講的名詞跟佛經講的名詞不一樣,就是這個東西。唯識經論裡面講「來先去後作主公」,他是主人。投胎他先來,人死了之後,他最後離開身體,來先去後。在六道輪迴裡面他是主,享樂是他,受苦也是他;造業是他,受報還是他。所以要會轉。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下面所說的,「一一種子,不離藏識海,故有多香海」。這個香海就多了。「然一一具於性德,故皆有莊嚴」,一一種子的體是性、是真性,所以從體上看,他是性德,當然具足莊嚴。我們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世界海大地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

  這個話是說的華藏世界,實際上是說的性德,表法的義趣濃,表法的意味深長,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能學到真的東西。這一段經文說「總舉數」,清涼說「准下剎種,及梵本中,皆有十不可說,今闕十字」。但是這個地方補出來了,他是講下面,下面這個文「一切妙寶莊嚴其底」。清涼大師講或者是翻譯的人漏掉,或者是傳寫錯誤,但是我們用的經本已經補出來、已經訂正了。那這一段文我們來看一看。

  『普賢菩薩,復告大眾』,加個「復」就是又是一段、一個段落,這個段落是給我們講「地面香海」,香是說氣味,海水確確實實是有氣味。香港這個地區是在海邊,這個海水的氣味我們都很習慣、都知道,跟河水不一樣,跟湖水也不相同,它是鹹的。

  這個『世界海大地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數字多,沒有法子計算,大世界如是,小世界也不例外。把這個世界再縮小,縮小到我們人的身體,這個是我這麼多年講經也常常說到,我們這個身體、這個小世界跟大宇宙是同樣的複雜,可以說不增不減。你們能相信嗎?但是有人相信,如果我們這個小的宇宙跟大宇宙相應,合而為一了,這就是古人講的天人合一。果然到這個境界,這個身體健康,健康長壽。

  誰合一了?覺悟的人合一了。怎麼合一了?無我就合一了。你看《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合一了。天地、大自然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能合一,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合一了。我們受妄想分別執著之害,這個害之深,這個害之廣,總要有幾分覺悟。我們受害的深廣從哪裡看?無量劫來生死輪迴,這還不夠深廣?

  我們吃的苦有多少?過去我們是凡夫,健忘,可以說忘得乾乾淨淨。我們看這一生,這一生所受的,冷靜去思惟觀察,這一生所受所造,然後你再想到生生世世與一切眾生互相報償。日常生活當中有意無意殺害眾生,要償命的!你殺害一隻蚊蟲,將來你變蚊蟲被它殺害。佛門中常講,這是佛經上講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人殺這個羊來吃,不定到哪一世,你投胎做了羊,那個羊又變成人,又把你殺了來吃,一報還一報。這個事實真相是一般人不知道,如果要是真正明了事實真相了,你還敢殺生嗎?

  了解真相之後,殺人就是殺自己,害人就是害自己,偷盜別人就是偷盜自己。你要果然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惡念就斷掉了,再也不幹了。我自己寧願餓死,我也不會偷盜。為什麼?偷盜那個事情到後來沒完沒了。餓死事小,死了以後,你有德行,你能夠持戒,心地善良,不做惡事,舍了這個身生天,果報殊勝。我怕餓死,我就偷人、搶人的。好,你的命是可以多活幾年,將來死了以後墮三途,要還債!肯干這個傻事嗎?糊塗人才會做傻事,明白人決定不做傻事。

  所以我們的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樣大,沒有大小,為什麼?它稱性。性分裡頭沒有大小,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一異,這個就是一樣或者不一樣,這個都沒有,都說不上。

  這個「香水海」,我們知道,這是阿賴耶識裡頭含藏的種子,一一種子,不離藏識海,所以就稱之為香海,這個香海無量無邊。

  大師在這個地方提醒我們,沒有一法不稱性,既然稱性,就有莊嚴,莊嚴我們就是講的真善美慧。這個種子裡頭有善有惡,不論善惡種子,體都是自性,都是性識,都具足真善美慧。但是在起作用的時候,由於緣不相同,那只有菩薩才能夠看得出來;要不是菩薩,我們凡夫看不出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七九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三段地面香海,長行別顯莊嚴。長行的第二段,別顯莊嚴第一句:

  【一切妙寶莊嚴其底。】

  從這一句讀起。向下總有二十句,前面十句是說明香海之體,後面十句是講其他的莊嚴。清涼大師的註解很簡單,我們要體會表法的意思,在經文裡面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地面香海,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實際上它所表的是藏識裡面含藏的種子,這個種子實在講是無量無邊。大師跟我們講一一種子都不離藏識海,這是當然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所以說有很多的香海。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就像前面我們所讀過的,一一微塵裡面有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這個種子一一都稱性,稱性當然就有莊嚴。從下面來看,一一種子也很不可思議,它的根源,根源是性德,性德本來就不可思議。

  經文第一句,『一切妙寶莊嚴其底』。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我們,他說「准後總結,應雲,一一香海,各有若干莊嚴,今文略無」,這是文字上的省略,如果「按文取義,一切之言,即一切海,總以妙寶而為其底」。第一句是這個意思,下面每一句都應該是這個意思,這是先給我們介紹一切香海。地面上一切香海,都是以「妙寶莊嚴其底」。這是華藏世界,我們在這裡看到。

  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講七寶蓮池,金沙為底;金沙是妙寶莊嚴,沒錯。這是說的果報,果當然有因。諸佛如來剎土跟我們現前住的這個地球,確實是不一樣。不一樣的原因,我們總要記住,佛在經裡面常常教導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居住的環境是依報,正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住的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常常講是五濁惡世。前面也跟諸位說過,五濁惡世從哪裡來的?我們的心染著,我們的行不善,所以變成這樣的報土。

  心行不善到極處,必然是否定了諸佛菩薩,否定了往昔的聖賢。這根本已經否定掉了,佛菩薩的經教,聖賢的教誨,他怎麼會接受?於是完全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自以為聰明,自以為人定勝天,有能力改變一切。現在科學技術已經達到能夠改變動植物的基因,破壞了自然的法則。我們應當要知道,我們改變了地球表面的這些山川樹木,結果造成了天然的災害,因為這樣子破壞了地球上植物的生態平衡,還包括動物。我們任意捕殺動物,任意的砍伐森林,使地球上的生態平衡失掉了。這個後果,現在有人發現了。如果再改變基因,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現在沒有人知道。

  聖賢常常教誨我們隨順自然是最健康的,為什麼?自然是性德的流露,破壞自然,就是破壞性德,反性德。那會遭什麼樣的果報?佛經上講的,三途地獄。我們今天說這些話,從事於科學研究的人說我們腐化,跟不上時代,這樣的人早應當被時代淘汰掉,我們今天還會相信佛菩薩?還會相信古聖先賢?這個是當前社會的現象。可是災難,我們眼看就在眼前。

  一九九九年,兩千年,東西方古老的預言都說在這個時候世界上有大災難,人口會大幅度的消失,也有人說可能人類全部毀滅。所以在那個時候,我知道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這些信仰宗教的人們,都是虔誠的祈禱,認真的在懺悔。同在一個時段裡頭有這麼多人修懺悔,誠心誠意在祈禱,這個力量很大!這個災難延後了,沒消除。怎麼知道沒有消除?因沒有消除,緣沒有消除,果報怎麼會消除!因是阿賴耶裡面含藏不善的種子,緣是什麼?緣是你看看現在這個社會大眾,他在想什麼?他在說什麼?他在做什麼?這些是善還是惡,你從這一點去看。如果所想的、說的、做的都不善,這個緣就很可怕,把他阿賴耶識里含藏不善的種子再引發出來,果報就現前。

  所以兩千年的災難究竟延長了多久?我們冷靜仔細觀察,這個時間不太長。我們不能不認真來看這個問題,不要以為災難沒有了,九九年兩千年平安度過,以為古老的預言傳說是不可靠的;諾查丹瑪斯的預言,這一樁事情他講錯了,沒有能夠兌現。我們對於聖賢教誨的信心動搖了,覺得還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是對的,這是一個誤導。這個誤導恐怕要引導大災難又提前來了,本來可能延後幾十年,可能又提前到幾年當中就會發生。

  這種情形實在講不難理解。古人這些預言裡頭,他所講的是個常數,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看到事情確確實實是這樣演變的。尤其是西方人,好象根本沒有改變的可能,但是在東方古人典籍裡面,那就不是這個說法。古人(東方裡面)講的,人的念頭,善惡念頭起伏,這裡頭產生了加減乘除。善念善行多,災消福來;惡念惡行多,福反變成禍害。《了凡四訓》是非常明顯的例子,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實在講太多太多了。我們只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總能夠體會得幾分。我們要改造自己的命運,縱然災難真的降臨,我們也不驚不怖,不貪生不怕死,我們知道來生到哪裡去,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剛才我收到澳洲鍾茂森居士寄來的兩份資料,好象還附著有錄相帶,就是講生死輪迴的這些例子。他說的,這是西方人的,肯定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有過去今生;既有過去今生,必定就有來世。人在六道里輪迴,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是很平常的一樁事情。我們希望這個衣服愈換愈好,料子愈換愈好,樣子也愈換愈好,那就對了;不要愈換愈差。這個身體舍掉,我們換一個天身,生天,生欲界天,生色界天,愈換愈好。千萬不能夠這個身舍掉,換一個畜生身,換一個餓鬼身,那你就錯了。既然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應當斷惡修善,為什麼?修善,往上升;造惡是往下墜落,惡事決定不能做。

  「一切妙寶莊嚴其底」,這句話提示我們,他說的是地面上香海的底。我們今天這個世間大大小小的海洋很多,海洋裡面確確實實有數不盡的珍寶,這是一切妙寶。我們學佛的寶是什麼?諸位都知道佛法僧三寶,戒定慧是三寶;尤其是聖人的教誨,我們尊稱為法寶。由這些法寶,把我們的性德引發出來,他真的是寶。世間法裡頭,天天在引發我們的是煩惱。煩惱惡業的種子也含藏在藏識海裡頭,藏識海裡頭什麼都收藏,世間法引發的是這一部分,惡習種子,佛法聖教引發是善業種子。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懂了之後,你就知道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我們要親近佛法,知道佛法是「妙寶莊嚴」。這個「底」是我們德行的根基。第二句:

  【妙香摩尼莊嚴其岸。】

  這個是大海的周邊,海岸,用什麼莊嚴?『妙香摩尼』。「香」,現在說出這個,諸位能不能夠立刻就體會到香表什麼?香的意義是普熏;換句話說,它有傳播的意思,它有影響的意思。「妙香」是戒定慧香,是德香。孔老夫子的德是溫良恭儉讓香,釋迦牟尼佛的大德是清凈平等覺香,法身菩薩是六波羅蜜香;就是講到最低的人天,五戒十善四無量心香。這個海比我們的心,我們心裡頭要有寶。這個岸邊,岸邊是我們的身,要具足戒定慧三學,五分法身。這是「妙香摩尼,莊嚴其岸」的意思。

  【毗盧遮那摩尼寶王以為其網。】

  『網』是羅網,羅網不但是莊嚴,而且有防衛的意思,保護自己。古時候宮殿的建築都是高度的藝術,建成之後,外面他用羅網把它包起來,我們現在在日本常常看見,中國比較少見。這個羅網是用銅絲編成的,它防止人去觸摸,怕人破壞了。你可以隔著這個羅網,你去欣賞它的美,欣賞它的藝術,你不要去摸它,不要去碰它,這是對遊客的防止。另外防止小鳥到這裡面去蓄窩,所以這個網是防止染污,作用在此地。

  用什麼防止?『毗盧遮那摩尼寶王』,這個意思長。「毗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遍一切處。這個話怎麼講法?可不可以說做拓開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真的是這個意思。凡夫很容易受染污,原因是什麼?心量太小,斤斤計較。佛菩薩不但是小事不放在心上,再大的事情他也不放在心上。為什麼?沒事。他的心跟虛空法界完全一樣。《壇經》上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句可以做這一句經文的註解。「毗盧遮那摩尼寶王網」,我們每個人都有,問題是你會不會用?你有沒有發現?心量不能不拓開。

  再看這個海裡面,這個海裡面有水。當然有水,沒有水就不能叫海。

  【香水映徹,具眾寶色,充滿其中。】

  這個海叫香海,水是香水。如果水要不香的話,這個海就不能叫香水海。香跟水合起來,水是流動的,海裡面的水也是流動的。一般航海的人都知道,海水流動的速度,流動的方向,它有規則,隨著季節的變化。所以航海他懂得,也懂得風向的變化。特別是在從前,航海用帆船,老船長的經驗非常豐富,所以對於航程預測的才準確。

  香是性德,水是流注,我們心裏面所流注的是性德,這就對了;這個人才算是個修行人,這個人才叫做行菩薩道。凡夫錯了,凡夫是把許許多多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放在心上,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五欲六塵,他把這個東西放在自己藏識海裡頭,這就壞了,心壞了。佛說:「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他哪裡只是毫分不善?他几几乎乎把所有的不善充滿其中,那就沒有法子。菩薩比我們高明,就是他藏識海裡面所含藏的跟我們相反,我們所藏的是惡念惡作,他們含藏的是善念善行,這就不一樣。凡夫能夠轉惡為善,這個凡夫就作菩薩就作佛,我們應當知道,應當學習。第五句:

  【種種寶華旋布其上。】

  這是『華』,華表修因。內心裡頭含藏是性德,表現在外面的就是『寶華』。菩薩心裏面覺正凈,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表現在外面,我們今天是講了五句,真誠,後面加一個慈悲,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是四攝六度,這哪裡要教!四攝六度是寶華。它不是一種,所以加上『種種』,『旋布其上』,好象這個香海上面的莊嚴。這個寶華是在水上面,那我們想,當然是蓮花。

  【栴檀細末澄垽其下。】

  『澄垽』,就是沉澱,『栴檀』是香,是閻浮提中最殊勝的香,這是表性德,沉澱在海底。前面第一句講「種種妙寶莊嚴其底」,現在有「栴檀細末」,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夠體會得。栴檀是表修德,前面一切「妙寶莊嚴其底」是性德,性修不二。我們現在是凡夫,每天沉澱在藏識海裡頭是什麼?這一句栴檀細末,實在講,就是我們法相唯識裡面講「落謝種子」。落在阿賴耶識裡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叫業。縱然是起心動念,還沒有造作,有沒有業?有!你只要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在阿賴耶識裡頭就好象細末一樣,沉澱在阿賴耶識裡頭。栴檀,當然是最好的,不是惡念,善念、善行、善因。阿賴耶識落謝的時候,純凈純善,這個就是比喻的「栴檀」。

  我們今天落在阿賴耶識的是惡,惡念、惡作、惡業,這個就不是栴檀。這個是什麼東西?染污。把我們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全都染污。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學佛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留意。為什麼菩薩阿賴耶裡頭落謝種子純凈純善,我們是不凈不善,為什麼?我們沒有看破,我們沒有放下。沒有看破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明了,徹底明了當然是做不到,那是八地以上;我們能夠有少分的明了,就得受用,不再受染污了。

  這個世間染污我們心性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你六根所接觸的很少不被污染;換句話說,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阿賴耶識裡頭落謝的影子(或者說落謝的種子,意思都一樣的)到底是善是惡?是染是凈?你要是能夠明了,你就真的看破,看破而後自然能夠放下;你沒有看破,你怎麼能放得下?第七句:

  【演佛言音。】

  這個很妙,這個海裡面的海水還會說法。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水說法,華藏世界地面上的香海水也說法,這是說明了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沒有一樣不說法,華藏世界亦復如是。我們這個世間,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剎土,娑婆世界的六塵說不說法?說!不是不說。只是非常可惜,我們有眼不見,有耳不聞,好象六根跟六境絕緣;也不能說它是絕緣,絕緣應當是善惡影響都沒有,我們善的影響沒有,惡的影響太多太多。說個不好聽,只有用佛家一句術語來講,業障太重。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八句:

  【放寶光明。】

  這個是講香海放光。實際上就是講的一一種子,它有這麼多的莊嚴,是因為它稱性。種種莊嚴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就像佛在前面所說的法如是爾,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法爾如是,自性流露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理由可以說的,自自然然。一一種子它放光,光是般若德,它既然稱性,自性本具有般若、法身、解脫,我們也常講智慧、德能、相好,這三種都有光,般若有光,德能有光,相好也有光。在相上講,你很光彩,有光。『放寶光明』,這個「寶」就是自性本具的性德。我們這樣說起來,說的是很清楚、很明顯,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相好。第九句:

  【無邊菩薩持種種蓋,現神通力。】

  這個香海裡面依報現正報。連到下面一句看,這個意思明顯:

  【一切世界所有莊嚴,悉於中現。】

  我們想想看,前面講的微塵,講的毛孔毛端,其中能現世界海微塵數佛剎;這一一香海亦復如是,這一一香海就是一一種子變現出來的;阿賴耶識裡頭含藏的種子,種子不是物質。講微塵,講毛端毛孔,還是物質。這不是物質。物質裡面能現物質。這個純粹講的是心理,不是物理。心理能夠現心理、能夠現心物;物理裡頭也能現心物。心是正報,物是依報,重重無盡,這個是法界的真相。所以他現『菩薩持種種蓋,現神通力』,這舉一個例子。「神通力」就是展現他的德能,我們一般人講多才多藝,展示他的才藝。

  末後這一句這是總結。二十句,前面十句跟後面十句有差別。前面十句是講海體的狀況,香海之體。末後這句總結是『一切世界所有莊嚴』,這「一切世界」就是前面所講的世界海微塵數世界,不只是一個華藏世界,在這個香海裡頭統統現出來了。任何一個香海都如是,沒有兩樣。現在我們知道,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這是「心華之內,攝諸種子」,心華就是藏識,就是阿賴耶識;攝諸種子就是阿賴耶識裡面所含藏的種子。一一種子,就是一個香海,所以地面香海無量無邊。實際上,海是表深廣無際,這個境界確確實實不好想,沒有法子想像。

  我們再看後面的十句。後面十句,清涼大師說這是「攝異莊嚴」。第一句:

  【十寶階陛,行列分布。】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攝異莊嚴,唯白蓮華當於水中,余皆在岸」。這個十句裡面,只有白蓮華這一句是在水裡面,其餘都是講岸上的事情。我們來看這個經文。第二句是講「欄楯」,我們一般人講欄杆;橫的叫欄,豎的叫楯。

  【十寶欄楯,周匝圍繞。】

  這是屬於莊嚴。『欄楯』不但有莊嚴的意思,而且還有表法的意思。你看西方世界,《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都是用七。《華嚴》上講十,我們一定要明了,他所講的十也不是數量,不是數字,這一點修學大乘的同學要特別留意。十跟七都是代表圓滿,十是數目字,從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七是講方位,四方上下這是六,加上當中,所以也是說的圓滿。我們明白這個意思,讀經文才真正能夠有所領會。

  前面一句是『階陛,行列分布』。「階」是台階,排列得很整齊。這種建築在大型的宮殿建築裡面就非常的明顯。像我們在北京去遊覽故宮,你看看太和殿,那個建築非常雄偉,前面有台階。這些台階都代表著階級,從前講品級。什麼樣的品級,他的位次在哪一邊,表秩序,一點都不亂。「行列分布」,整整齊齊,有條理,有層次,有秩序,不亂。

  從這些地方我們自自然然能體會到,我們怎麼學習?在日常生活當中,首先我們的思想要有條理,要有次序,要不亂。表現在什麼地方?表現在你的言語,表現在你的動作,表現在你的文章。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古德常常教給我們要與大自然相應,這是一個道人的生活,修道人的生活。大自然有秩序,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生活要能跟自然合一是最健康的。你為什麼會生病?你與自然相悖,自然就是性德的流露,你與性德相悖,麻煩就出來,相狀則是病苦,違背了自然的法則。

  學佛的人,不論是在家出家,尤其是出家。現在的出家人跟從前不一樣,從前出家人是真學佛,為什麼?確確實實放下,一無所有。無論到什麼地方,他的行李是什麼?一個小背包。世尊在世,三衣一缽,除此之外,他什麼都沒有,他的身心與自然相應。到中國,佛法傳到中國,中國在印度的北面,緯度相差很大,氣候不一樣。三衣一缽,我們凡夫不能夠保暖禦寒,所以中國出家人容許你多準備幾件衣服。春夏秋冬,四季衣裳,但是最多也只是兩套,夠換洗就行,不能再多。多是什麼?多則增長貪心。你的財物多了,怕到臨終的時候,你放不下。不是為別的,臨終有一樣放不下,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尤其是對念佛人,念佛人是求生凈土,臨終時候心裡還有牽掛,這個障礙就大,把你這一生往生的機緣打斷了。放下是不是在臨終?不是,在平時。平時要舍,要捨得乾乾淨淨。

  從前道場是公有的,只要是出家人到道場來掛單,這個道場沒有拒絕的,決定收留。所以古時候出家人是一缽千家飯,他生活很自在,到處都有寺院庵堂,不怕沒有棲身之所;換句話說,吃住都沒有問題。現在道場跟從前不一樣,現在道場變成私有的,你跟這個道場常住得有交情,他歡迎你;你跟道場沒有交情、沒有關係,他不收留你。

  你要問,何以現在這個制度變成這個樣子?然後你就會想到印光老法師為什麼老是罵清朝的順治皇帝。《文鈔》裡頭我們常常看到,順治皇帝把出家的制度破壞了,這是破壞考試製度結果的現象。出家人在社會上得不到社會大眾的尊敬,沒有人護持你,變成這個樣子。在古代出家人要經過考試,誰來做主考?皇帝做主考,皇帝要看看你的品德,你的學問,夠不夠資格做我的老師。因為你一出家,他就要稱你法師,你有沒有能力做他的老師?這裡面當然真正的意思,是你有沒有資格教化百姓,佛家講教化眾生。你沒有能力教化眾生,他不讓你出家,不准你出家。

  由此可知,只要你是出家人,你有度牒,你都是經過考試及格的,經過皇上認可的,你哪裡是壞人!你到哪個道場,哪有不收留的道理!是在此地。這個制度廢棄之後,到今天三百多年了,現在中國佛教出家人的素質,真的是一落千丈,把十方叢林變成了子孫廟。出家人自己也不爭氣,確確實實在品德在學問上,沒有在這上面用功。所以出家的時候,到底為什麼出家?出了家之後怎麼辦?這條路子怎麼個走法?沒有細細去想想。

  所以我常說,我們許多同學們,大家在一起共修,為什麼出家的?真的是糊裡糊塗出了家。每一個人出家因緣不一樣,糊塗出家沒有關係,也是因緣,出家之後要好好的學,這個重要!要好好的修。真正修,自自然然能感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但是苦行,那是決定不能避免,決定不怕吃苦。再苦也能活得下去,也要拚命去學道。道學成就,幫助眾生,弘法利生,不辭艱苦,續佛慧命。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在這個地方學習。總要記住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

  再看看歷代的祖師大德,這在中國,最近的印光大師,去我們不遠,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到中國大陸你去參訪還能見到,你看看祖師在蘇州靈岩山寺,他修學的道場,老人家在世居住的關房。你就知道,常年閉關。閉關裡面是自修,也度眾。他用什麼方式度眾?用文字。你看很多人跟他寫信,他回答的,以後搜集起來印成書,《文鈔》。他用這個方法度眾生。

  關房裡面靜修,沒有人打擾,所以我們看有一些信徒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回的信都很長,都寫上幾千字,講得很詳細,很透徹,字字句句出自於真誠心,感動人。從這個地方能看到祖師心地是多麼清凈,多麼慈悲,充滿了智慧。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這樣才能成就。成就之後,你的緣成熟,緣是什麼?有人啟請,請你出來弘法,這個時候要出來。閉關是成就自己,等待因緣;緣不成熟,出來沒有用。為什麼?眾生不聽你的。緣成熟之後,大家想聽,想跟你學,你就得出來。這些都是說明有次第,有先後,有秩序。

  出家人能放下,一定要知道身心清凈,自在隨緣,像這個地方講的階陛行列,欄楯圍繞。欄楯也是莊嚴,也有保護的意思,要懂得護自己的法,曉得怎樣護持自己。護自己的「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心,要護自己「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的行,不受外在的干擾,不受五欲六塵的影響,你當然會成就。第三句:

  【四天下微塵數一切寶莊嚴芬陀利華,敷榮水中。】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在這個香海裡面就是這一種,其他的都是在香海外面。「芬陀利」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白蓮華。這個地方說的真的是莊嚴,『四天下微塵數一切寶莊嚴芬陀利華』。這個莊嚴我們說不盡,不是恆河沙數,恆河沙數很渺小,我們地球上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大部分的時間在恆河流域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所以講到數量之多,佛常常用恆河沙來做比喻。恆河沙數,我們在佛經裡頭常常看到,這個地方不是。

  「四天下」,四天下這是怎麼個講法?佛經上跟我們說的,這是一個單位世界,叫「一四天下」。早年我們讀佛經,把這個一四天下看作太陽系。但是經上給我們說的又不像太陽系,他是說一個單位世界,當中是須彌山,日月都在須彌山的當中(半腰),在那個地方圍繞,這就不像。所以黃念祖老居士他認為佛經上講的一四天下,講的單位世界是個銀河系。說銀河系,真的太陽確實是圍繞著銀河系轉的,公轉。那這就大了,這一個銀河系的微塵數,這麼多的寶。

  「莊嚴芬陀利華」,芬陀利華,香花,這是心華。華藏世界海有大蓮花,那是藏識。藏識裡面一一種子,這個種子變現出香海,香海裡面又有芬陀利華。這是什麼?是表性體還是表性德?這兩種都能講得通。一一種子的體性、德性,真的是芬陀利華。

  『敷榮水中』,說什麼?正開著;不是沒有開,正開著,在香海裡頭。這是說明阿賴耶識裡面所含藏著一一種子,不離自性。所以清涼在註解裡面講,「一一具於性德,故皆有莊嚴」。這個話說的沒錯,境界不可思議,確實我們凡夫很不容易體會。佛法裡面有一個成語,諸位都很熟悉,「萬德莊嚴」,萬德莊嚴真正的境界沒有人能夠想像得到。《華嚴》給我們透了一點訊息,讓我們體會到萬德莊嚴裡面的含義,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接著下面一句,第四句;

  【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數十寶屍羅幢。】

  清涼大師在這裡有註解,「屍羅幢,應雲試羅」,試是試驗的試,「試羅」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美玉。如果像現在經文裡面所講的屍羅,梵語有,屍羅是戒,它有清凈的意思。清涼說這兩個意思都通,兩個意思都好。由此可知,佛無有定法可說,我們後人學習經論也沒有一定的解釋,只要有說就好,就是你能說出一個道理出來就好。佛所講的是原理原則,我們所講的是在現前要怎麼個用法,怎樣對我修學有利益,對社會大眾有貢獻,這個說法就好。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今天就用經文的名詞來說。

  『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數』,這個是古印度,「不可說」是古印度數字單位裡面最大的十個數。這十個數是第九個,最後一個是「不可說不可說」,他只說了一個不可說,第九個大數。不可說下面加上百千億那由他。『十寶屍羅幢』,「十寶」,這個十不是數字,前面到那由他數,那是數字,形容其多,這個十表圓滿。哪一種寶?任何一種寶,我們經上通常講七寶。任何一寶,圓滿無缺;像金,純金,沒有一絲毫摻雜。我們這個黃金,你看金鋪裡頭常講十足,十足就說純的。我們常常也看到九九,那還欠一分。這個金的成色九九,不是十足。這個十寶是十足,比九九還要純。這個純是「屍羅幢」。「幢」是高顯的意思。如果我們用戒來講,那就是圓滿的戒行。

  戒行不是一種,我們今天講五戒,五戒是戒行里五個綱目。你說「不殺生」這一條,境界有多大?可不可以說成「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數」?可以說。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持不殺生這一條戒,能持得清凈嗎?真正清凈的不殺生戒,對於一切眾生肯定沒有傷害的念頭。傷害的念頭尚且沒有,怎麼會有行為?眾生害我,眾生殺我,我要不要報復?沒有,佛法裡頭沒有報復的。那怎麼辦?六波羅蜜裡頭,十波羅蜜裡面,教你修忍辱,你要能忍,這個是在修行初步。到功夫深的時候,忍辱加上波羅蜜,波羅蜜是圓滿。忍辱波羅蜜圓滿的相,世尊常常用歌利王割截身體來做例子,那是十寶屍羅幢,就忍辱來講,他是十寶屍羅幢。無緣無故無理加害於我,一絲毫瞋恚的念頭不起,就是忍辱波羅蜜;決定沒有報復的行為,持戒波羅蜜。所以忍辱仙人接受歌利王割截身體,六波羅蜜裡面這兩個圓滿;這兩個圓滿,其他六個統統圓滿。不但對於加害於我的人沒有一絲毫怨恨的念頭,還感恩,這個是一般世間人不懂。

  深入經藏,深入經藏並不是你念得很多,不是的;一部經,兩部經,一樣深入。入到什麼程度?入到明心見性,佛家常講徹法底源,你開悟了,你在這個法門在這一部經論上,你得三昧。我們學《華嚴》得華嚴三昧,學《無量壽經》得念佛三昧,智慧現前,知道這個忍辱、這種持戒,把無始劫一切的罪障到這裡消盡。所以是好事,不是壞事,要感恩!不可以有惡念。我們學佛的人,在一切時一切處,遇到有這些人,以惡逆的態度來對我,一定要曉得消我的業障,我能夠歡喜接受,這有大受用。如果你心裡頭還有不平,你不能接受,你業障沒有消除,還在。學佛人天天在這個地方檢點反省,改過自新,那叫真修行。所以看到這個莊嚴,要曉得他的意思,知道自己怎麼樣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八00卷)

  諸位同學,請看「地面香海」長行第十五句:

  【恆河沙數一切寶衣鈴網幢。】

  從這一句看起。這個數量是『恆河沙數』,比前面所說的這個數字小了很多,講的是『一切寶衣鈴網幢』。「衣」表忍辱,「鈴」表警惕、警覺的意思;「網幢」,幢是高顯,網是羅網,這個意思我們能夠體會得到。

  衣,一個是禮,一個是忍辱,所以遮羞是忍辱的意思。接見賓客,世出世間禮不能缺,所以有禮服。佛門裡面這個二十五條衣是大禮服,七條衣這是平常的常禮服,五條衣是工作服,做事、做工作的時候穿的。在中國都沒有了。中國只有在法會當中搭衣,平常我們並不搭衣;法會典禮當中,禮服是決定不能少的。

  「鈴」在佛門裡面用得很多,鍾、磬、鈴都是屬於同類的,能夠警惕人心,要緊的還是要懂得表法的意思。人於禮讓,忍讓、禮讓就像穿衣服一樣,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能夠離身的。警覺也是如此,時時刻刻保持著警覺,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不致於懈怠墜落。凡是迷惑顛倒,懈怠墮落,不夠警惕,這些都得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留意。看到好象是小事,我們常講世出世間法,無論大事小事,成敗的關鍵實在講決定在人的因素,這是我們中國人常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麼樣把人處好,這是大學問!這不是一樁普通的事情。

  世出世法裡面,大聖大賢教人教什麼?我們細心去觀察,無一不是教我們做人,做人裡頭最重要的是把人處好。佛,你看看在十法界跟一切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凡夫不能。凡夫何以不能?根本的原因就是有我執;我對面就是人,我跟人對立了,對立當然就有矛盾、就有衝突。佛菩薩、阿羅漢無我,無我是永遠不會跟一切眾生對立,這個問題解決了。

  幾個人能夠覺悟到,幾個人能夠真正把我放下?怎麼個放下法?我常常講把自私自利放下,放下自私,大公!放下自利,你才能利他,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是真正的害自己。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懂得的人實實在在不多,要細細的去參究,不能不懂。

  要放下名聞利養,為什麼?名聞利養是一切人所爭的。我們學佛的人,不但是學佛,世間聖人都教人忍讓,「於人無所爭,於世無所求」;我們做人真的要做到這個標準,心清凈了。心清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生智慧,不生煩惱,長壽不生病,這是真正的自利。

  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為什麼?五欲六塵增長貪瞋痴慢,有什麼好處?你這一生你得到了,你要曉得,你之所以得到是你前世修的善因,這一生當中感得的善果。享福要沒有智慧,肯定造業,福享完了,業報現前。所以你要把這個事情前前後後仔細看一看,你就明白了,沒有好處!飲食,粗茶淡飯,夠了!清心寡欲,人就長壽,不需要講求什麼營養,那都是別人用一些花樣來欺騙我的,我清楚,我不接受,我不受他的影響。

  你能夠把這些外緣看清楚、看明白,他再也不能夠妨害你,不能再影響你,裡面生智慧,把貪瞋痴慢降伏住了。《金剛經》上講「云何降伏其心」?這樣就把我們(那個心就是妄念)妄想雜念降伏住了,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之上,這一生可以證得圓滿的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古人常常讚歎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佛法,這個成就是成佛,不要等來生,當生成佛。

  有些人忌諱,不但不肯念阿彌陀佛,聽都不肯聽。什麼原因?他說這個很不吉利,念阿彌陀佛這是給死人念的,好象念這個就馬上快要死了,咒他死了。這是很大的誤會,這是嚴重的業障!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無量光,光是智慧;無量壽,壽是福報;極樂是快樂,清凈莊嚴。字字句句都是吉祥,怎麼會誤會到這個程度?

  殺生害命吃肉,這個是好事,這個大家喜歡聽,後果是什麼?後果是吃它半斤,將來還它八兩,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債,因果通三世,躲都躲不掉。這是好事情?不是好事情!你一定要清楚要明了,佛法在世間是最吉祥、最吉利的。

  誤會的人還真不少,怎麼誤會?當然也有原因。近代,至少三百年了,出家人做什麼事業?天天為死人服務做超度佛事。社會人看多了,他怎麼會不誤會?說老實話,我年輕的時候也誤會,我也認為佛教就是乾的這些,寺院庵堂我從來不進門的。我在學校念書的時代,我去基督教的教堂,我去清真寺。為什麼到那個地方去?那裡有人講道,可以聽聽。佛教寺院裡頭沒有講經的。我在沒有學佛之前,真的一次講經的機會都沒有遇到過,不知道佛教有講經,只知道和尚給死人念經。一直到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頭一次聽到,才知道有這麼回事情。

  從這以後,這才找一些寺廟,寺廟規模大的它裡頭有藏經。在那個時候佛經在市面上買不到,你要看佛經,你就到寺廟,寺廟的圖書館藏經樓有,借來看。這才漸漸認識了佛教,原來佛教不是給死人服務的,給死人服務那是另外一套。是哪一套?我們在經上念了很多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如果應以餓鬼身得度者,佛一定現餓鬼身給他說法去度他。現人身,人身不能度鬼,一定要現同類身,這個要懂得。

  鬼神裡面千萬不能夠誤會,諸位《地藏經》念得很熟,《地藏經》裡面許許多多的鬼王,不是真的鬼王,佛菩薩示現的,那就是佛菩薩應以鬼王身得度者,他就現鬼王身去度他們。所以那一些鬼王心地都非常慈悲、清凈,絕對不是餓鬼;餓鬼的心裏面充滿了貪瞋痴慢,那些鬼王清涼自在,示現的。

  在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是示現的,不是這一生才真的修行證果的,這是表演。我們在《梵網經》上看到,這是世尊自己說的,他這一次來示現,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是第八千次,常來示現。應以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我們凡夫哪裡會認識?凡夫見到佛菩薩也把他當作凡夫。凡夫修行很難成就,道理就在此地,他把他當成凡夫,恭敬心生不起來,與性德不相應。

  所以鬼神裡面也有不少跟我們人間感應道交的,這裡頭有真的是鬼神,有菩薩示現的,我們不知道。不知道怎麼辦?學普賢菩薩平等的恭敬,禮敬諸佛。我們如果從性上去看,當然是諸佛如來,不但有情眾生(鬼神也是有情眾生),連無情眾生都有法性,我們用恭敬心那就對了,歡喜讚歎。讚歎最殊勝的合掌「南無阿彌陀佛」,既恭敬又讚歎,這個讚歎好!阿彌陀佛的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頭,這個是誠敬具體的表現。

  最近台灣有一位名畫家江逸子先生,為我畫了一幅城隍,城隍菩薩,城隍護法。城隍對於世間有貢獻,他什麼貢獻?提倡因果教育,教化世人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城隍跟我倒挺有緣分,早年間到處都有城隍廟,一個縣城一定有個城隍廟,農村裡面一定有土地廟。城隍是鬼道裡面的縣市長,土地是鬼道裡面的鄉鎮長,山神土地都是屬於鄉鎮長。我們人間稱他作福德正神,聽從他的教誨,這個人真的有福有德。

  城隍廟裡面一定有閻王殿,他有十個殿,十殿閻王。我是很小時,我母親每年都要有幾次到城隍廟燒香。我很小,三、四歲,我就記得很清楚,到閻王殿看到閻王殿的變相圖。他那個不是圖畫,他是用泥塑的塑造出來的,讓你看到之後,那個印象非常深刻,一生都不敢做壞事。為什麼?想到閻王殿那些變相圖,自己知道警惕。

  這是不是神道設教?你要這樣看法,是你自己沒有善根,為什麼?你往偏的地方去想了,你不往正的地方去想。教你不造罪業是好事情,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業一定得惡報,這一種業因果報的事實太多太多了。現在外國人也在研究,確確實實有報應。所以我從小這個城隍廟的閻王殿給我的印象非常非常深刻。

  在我記事的時候,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我們縣城城隍廟被軍隊破壞了,那個廟以後就是住軍隊了,裡面的閻王殿統統都打爛掉了。在這個之前遇到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個事情發生在過年的時候。過年是我們中國人的大節日,我家住在鄉下,過年的時候到城裡來看外婆,住在外婆家裡。外婆的鄰居,不是緊鄰,大概隔四家,不遠,出門都看得到,隔四家。那一家人生病,生病鬼附身,說什麼?說城隍要搬家,搬家要到處找人幫忙,挑夫挑擔子,就找到他了,這就生病了。

  然後說如果有錢也可以僱人,他自己就不要去了,所以他就叫家裡人給他燒紙錢。不但燒紙錢,我還記得很清楚,他們還扎了一個紙的人,大概就是代替他去挑夫去;扎的個紙人,紙人紙馬。燒了之後,到第二天講:可以了、夠了,錢夠了,可以僱到人了,他這個人慢慢清醒過來,病就好了。遇到這麼樁事情,好象是三、四天之後,果然軍隊去砸這個城隍廟;三、四天前還沒有,三、四天城隍搬家了。這個事情轟動了我們那一個城市。

  冬天!從城隍廟一直那個街上走出去,因為冬天下雪,有腳印,有人的腳印,還有大概有受罪的時候有鐵鏈的腳印,有騾馬的腳印,很長很長,證明城隍真的搬家了。搬家之後三天,軍隊把這個城隍廟砸掉了。我有這麼一段緣分。

  所以這城隍找我,他是鬼神,我怎麼跟他交通?這當中有個靈媒附身的,來給我說,說出我小時候的事情。我五、六歲那個時候的事情,沒有人知道,只有我母親知道,我弟弟都不曉得;我弟弟小我六歲,我六、七歲時候他才剛剛出世,他完全不知道。這個靈媒把我小時候事情都說出來了,我相信是真的。他告訴我他是城隍,他搬家的時候我很清楚。這個城隍一直跟著我,他做護法神,我不論在什麼地方,他都在我身邊,我非常感激他。所以我在哪個地方講經,我一定要供養他,他聽經!

  他給我透露了很多的訊息,現在餓鬼道裡面修行,聽經的、念佛的、往生的比人道多。他說人道修行很多是假的,不是真的,他們還是造作罪業。也告訴我這個世間有很大的災難,這個災難過後,這些鬼神念佛往生的很多,這個世間人在這個災難當中死了之後都到鬼道去了,跟他們換班。這些人將來墮在餓鬼道,他們吃的苦頭超過現在餓鬼道百倍都不止。他傳這個訊息給我。我聽了,我相信。什麼原因我相信?現在人造的罪業比他們那個時候,那真的重十倍百倍也不止,當然你的果報一定比他們更苦。早年間造作罪業還有顧忌,現在人毫無忌憚。

  所以我們這個城隍像畫出來之後,畫得很好。畫了之後,他也通過靈媒給我說,他說:法師,畫是畫得不錯,那眼睛怎麼是眯起來的,都沒有張開?我說我看到了,我說我也懂了。世間人有很多苦難,城隍面孔表現的很難過。他說:對的,是這樣的。我說:畫得像不像?他說:像!所以我們在此地把他縮小複印了一萬張,這個是我們道場的護法神,我們的同修也可以請回家供養。

  供養放在哪裡?假如自己家有佛堂有佛像,供在佛像旁邊,你一邊可以供養城隍,一邊供養你祖先的牌位。所以有同修問,我們祖先牌位可不可以供在家裡面?應當供在家裡,這是孝道。看到牌位就想到自己的祖先,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對得起祖先,都是給自己提高警覺。凡是讓父母祖先羞恥的事情,怎麼能做?對不起祖宗的事情決定不能做。

  我們大家的祖先紀念堂,我們現在正在做祖先牌位,將來我們的九樓就做,現在不是百姓,萬姓,萬家姓,我們建「萬姓先祖紀念堂」。這個紀念堂就是念佛堂,我們以真誠的心念佛迴向給祖先,好事!清明、中元、冬至我們舉行祭祖法會,祭祖法會打佛七,最後一天放三時繫念,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報答我們祖宗的恩德。迴向偈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用這個來報祖宗的恩德。所以有人問我,城隍菩薩的像怎麼個供養,在此地我就附帶的跟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

  這些年來我們也是常常有訊息,確確實實他不只護我一個人,護世!這個世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人。他心地非常仁慈,真的默默當中在保佑,我們也感他護持的恩德,應當供養。城隍廟現在是沒有了,很難恢復了,他告訴我那個不要緊,最重要的閻王殿。因為什麼?那是他的教化。那怎麼辦?原先我想的時候,我想要做浮雕。他說不要用浮雕,畫畫就可以了。那就方便了。所以我現在請江逸子居士給我畫這個閻王殿,十殿閻王變相圖,今年年底可以畫好。

  這個畫好之後,我們彩色的大量的印行流通,希望將來每一個道場都有一個殿堂來懸掛這個閻王殿的圖,十殿閻王。他說得非常好,他說你這個殿一邊畫閻王殿,另外一邊畫極樂世界變相圖,讓大家看到兩個對比。一個是造惡的,你看看閻王判他的罪,地獄餓鬼去受罪;一個善心念佛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他有這個思想。

  我跟江逸子居士談起來,江居士說:我本來就有這個意思畫。真的是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謀而合。所以現在這兩張大的大幅的畫,他在這裡做這一樁好事。閻王殿他來畫十張,大張的十張,將來裱起來可以分開來,分十張;可以把它合起來,合起來就是一大張。將來這個畫做起來之後,我們也把它印出來,我們也縮小,縮小的是家裡面可以掛。常常警惕自己,警惕家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凈土」。將來兩邊的時候,閻王殿這個圖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西方極樂世界是「信願念佛,求生凈土」,好!我相信這個畫起來之後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我們是佛弟子,跟城隍我們是同學,我們都在學佛。他告訴我們,鬼道眾生最歡喜的是《地藏經》跟《十善業道經》。這兩部經我都有錄相帶,他希望道場里或者是你的家庭里,晚上最好打開你的電視放這兩部經的錄相帶,鬼神都在修、都在聽。有些人害怕,哎呀!晚上把鬼招到家裡來了,這怎麼辦?他不曉得這些鬼都是善的,沒有惡的,都是保佑你的家庭,保佑這個地方,絕對不是做惡的,好!那些鬼道全都變成護法了。

  所以不要害怕,我們應當供養他,他對我們有回報,他會保護我們。另外就是念佛,佛號,放念佛機或者是念佛的錄音帶,鬼神也會跟著一起念佛,冥陽兩利。佛號,經常聽佛號也提起自己,怕自己把念佛的功夫間斷了,這個方法好處很多。好,再看下面這一句:

  【恆河沙數無邊色相寶華樓閣。】

  這一句是講的樓閣,數量是『恆河沙數』,這個色相之美,用一個『無邊』。『寶華樓閣』,華藏世界菩薩們的福報大,宮殿樓閣現前了。現在這個世間像這一種高度的藝術品逐漸逐漸會消失了,現在的建築有現在的風格,你跟古人去比,那是風格完全不一樣。古人造佛像、造菩薩像,你仔細去觀察,他那個像不是人像;現在人造佛菩薩像是人像,不一樣!現在造的是藝術品,從前造像不僅僅是藝術,他裡頭有表法;現在造的像表法的這個理念沒有了,表法的這些技巧也失傳了。

  但是這些東西,《大藏經》裡頭有一部經叫《造像量度經》,我相信很多人塑造佛像沒有去研究過這一部經典。佛法最早用藝術表法教學,高明到極處,所以在古時候的造像裡面能看得出來,非常明顯。現在這個新的是好看,是藝術,表法的這個失掉了,我們很難看得出來。樓閣亦是如此,兩層以上的這都叫樓,樓閣是居住的所在,用途很廣。在中國也是教學修行的場所,建造的形式大多數是宮殿式的。

  在現代我們很清楚知道佛法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在形相上佛總是恆順眾生,《楞嚴經》上常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學佛之後,講經說法這麼多年當中,常常提醒大家,佛法一定要現代化、要本土化。講到現代化、本土化,這個古時候宮殿的建築不需要在這個時代再建了。從前的,我們把它修復做個紀念,新建的道場不需要用這個方式;可以用學校的方式,佛法是教學、教育,它是學校,漸漸擺脫一般人對於鬼神迷信、宗教這個錯誤的觀念。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十七句:

  【百千億那由他數十寶蓮華城。】

  在這一段我們看到有許多句子都用『十寶』,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他是真的給我們講了十種,但是我們覺得十種還是太少了,難道它只有這十種嗎?我們要著重在表法,還是把它看作圓滿的這個意思來得濃;不一定是數字,十種數字。因為我們知道,譬如前面講這個台階,階陛欄楯,實際上所用的那些材料超過十種的很多,尤其是屍羅幢,此地講的『蓮華城』。凈宗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給我們講無量珍寶,通常用「七」表法,用「十」來表法,我們依舊用表法的這個方式來講,意思會更圓滿。

  「蓮華城」使我們聯想到清凈不染,這個地方沒有污染。那要怎樣才能做到?決定是心轉境界才能做得到;心要不轉,把這裡環境整理得怎麼樣的乾淨,還是做不到。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有許多城市建築的清凈莊嚴,設計精巧,都市的美化清潔整齊,讓人看了之後確實非常舒適。但是你仔細去觀察,地面還是沙土鋪上綠色的草地。哪裡像西方極樂世界,地是琉璃,鋪成道路的是黃金,我們沒法子跟他相比;所有一切建築物,無量珍寶做建築材料造成的。

  這是想像的還是真的?我說是真的。為什麼是真的?境隨心轉。如果我們的心能像極樂世界菩薩一樣,我們居住的環境就轉過來了,居住環境的莊嚴也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這個道理逐漸逐漸科學家接受了。物質的轉變,它確實是能轉變,像現在科學家講改變基因,如果我們把沙石的基因跟它一改變,改變它的原子電子的數量,它的排列方式,沙石就變成黃金、就變成琉璃,科學技術可以辦得到。但是這是人力改變的,不是自然改變的;人力改變的,依舊是破壞自然。自然改變是精神、是心理,所以心清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清凈,那是自然的改變。

  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是科學家用人工方式來改變的,他哪裡搞得那麼徹底?自然的!所以學佛,接受聖賢人的教誨,我們要回歸自然。果然能回歸自然,能夠與自然的氣氛相接,還沒有真正入他的境界,氣氛能夠沾到一點邊緣,這時候往往就有感應現前了。感應在哪裡?感應一個是在定中,一個是在夢中,見到菩薩凈土,見到欲界天、色界天,見到華藏世界了;那是透一個訊息給你,你沾到一點氣氛。

  這些事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真的學佛人,這個世間法沒有真的,也沒有假的,真假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性德裡頭沒有真假。所以佛在經論上常常給我們講真的東西,不能說真,不能說假;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境界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六道凡夫的大病,病在執著,佛菩薩的真實智慧,智慧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他受用自在,真的是一塵不染。他們的受、感受是平等的,你說這個殊勝!這叫正受。在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在天堂、在地獄,他感受完全平等的,我們能相信嗎?

  這個世間有修養的人、有德行的人、有學問的人,他相信,為什麼?那是他自己的境界。他的境界雖然不像佛菩薩,也是沾到一點氣氛。你給他住豪華的宮殿,他心裡頭沒有染著,不起一絲毫貪心,也不起絲毫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你給他住個茅蓬,他也是這樣的。這就好比那個豪華的宮殿就像天堂,茅草搭個簡簡單單的小蓬,那就好象是三途,他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受叫正受,才真正是正常的、平等的。

  六道凡夫不行,他那個受不平等,豪華奢侈的他有樂受,簡陋的場所他有苦受;換句話說,他有「苦樂憂喜舍」,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心不平。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仔細想想,平等受好?還是有「苦樂憂喜舍」的受好?經教里既然講離「苦樂憂喜舍」叫做正受,換句話說,具足「苦樂憂喜舍」不是正受。正跟邪是一對,那是邪受,不是正受,我們要懂得。覺悟的人是正受,哪些人?阿羅漢以上的,他們是正受。無論在物質環境、精神生活環境裡面,沒有「苦樂憂喜舍」,我們學佛不能不在這上留意。

  那念頭起來的時候怎麼辦?環境很好,歡喜了,起了念頭,你立刻想到《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逆境惡緣我們心裡生煩惱了,苦受來了,還是一樣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他拉平了。逐漸逐漸我們要在順逆境界裡頭、善惡緣中得清凈正受,這個正受就是禪定。禪定不是盤腿面壁,禪定是順逆境界、善惡境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正受,那叫禪定!

  現在還有不少修禪定的,實在講什麼叫禪定,他沒有搞清楚,他每一天去坐香,盤腿面壁,以為那叫修禪定,他不知道佛菩薩祖師所講的禪定不是那個樣子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正受是禪定,這個禪定有用處,這個禪定能辦事;盤腿面壁不能辦事。大乘經教裡頭,《華嚴》裡面修禪定活活潑潑。

  「城」也有防衛的意思,這裡是防邪顯正。古時候這個城牆是防衛的,防禦盜賊,現在我們講心城。心城我們要防什麼?防邪知邪見,防十惡,這個比喻作盜賊。看到「城」這個字,看到城那個樣子,想到那個城是心,我要有能力防止一切邪惡,這就是教育,這個是如來的教學。下面一句:

  【四天下微塵數眾寶樹林。寶焰摩尼以為其網。】

  這個表法的意思就非常明顯了,前面這個半句是講的數量。『眾寶樹林』,這個樹是建樹、建立。人生在世,你活了這幾十年,你做了些什麼事,你在這個世間有沒有建樹,有沒有成績拿得出來,要怎樣像現在一般人講的你有傑出的成就。

  其實古人講的話沒錯,「行行出狀元」,傑出的成就,沒有別的,一門深入,你就能有成就;世出世法沒有例外,專攻一門。世間行業很多,選定一門,你一生努力不要改變,都有成就,無論在哪一方面。怕的是什麼?你的志心不定,那就沒有法子了。果然能專一,在佛法裡頭學會三種布施,學會四攝六度,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命里沒有的也有了,哪有不出人頭地的!

  佛法裡面講的樣樣第一,沒有第二。《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各個都第一,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能夠把四攝六度用在你自己的事業上,用在你自己的學術上,無論你從事哪一行,你都會出類拔萃。為什麼?開智慧了,般若波羅蜜。你的因好,因是布施,布施是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不是為自己利益,你就得諸佛護念,善神擁護。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們看現在這個世界有許許多多成就的人,他們不懂佛法,那個成就是什麼?過去生中修的。說老實話,還是在佛門裡修的;不是在佛門,哪有那麼大的福德。這一生當中緣不好,大富大貴的果報現前了,把前世修因的事情可忘掉了,這叫什麼?隔陰之迷!只享受,沒有辦法再修福;縱然修,修一點小福,所以他來生就比不上這一生了,道理在這裡。他要是真正懂得佛法,真正覺悟,那他來生的果報超過這一生,這個裡頭有道理在。

  樹林是建樹,下面講『寶焰摩尼以為其網』,網是講的影響。我們講影響大的,孔老夫子一生在這個世間,他的建樹是私人教學,教學的內容是道德,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內容是以道德為主,這個是他的建樹。影響,夫子去世到今年兩千五百多年了,他的書分量不多,被後人視為寶藏。在印度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一樣,也是一生從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成就超過孔老夫子。你看這個世界上一直到今天,多少人崇拜,多少人皈依,多少人向他學習,他的教誨還不斷在這個世間擴大。這個是建樹跟影響。

  我們的智慧德能比不上聖人,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做到承先啟後,這個功德也就不可思議。續佛慧命,智慧能力有限,不能夠傳佛所有法門,我們傳一個法門。這一個法門是自己真正得到了,將來真正承傳這個法門,你的功成業就,你在這個世間有建樹,有影響力。

  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舉例子來講,蓮池大師他老人家一生最殊勝的著作是什麼?《彌陀經疏鈔》,所有一切著作裡頭主要的。我們深深相信末法九千年當中,修學凈土法門的人不能不讀他的《疏鈔》。蕅益大師的成就,《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著作非常豐富,《要解》分量並不多,何以說它最重要?印光大師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寫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蕅益是私淑蓮池的,真的是古人講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個是他了不起的成就,傳到後世。

  所以有人問我,假如我在整個《大藏經》里只能准許我學一部經,我學什麼?我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註解很多,我第一個選擇註解是蕅益大師的《要解》,非常適合末法眾生。末法眾生業障重,蓮池大師《疏鈔》分量太多,業障習氣重的人總喜歡簡單,愈精簡愈好,蕅益大師這個本子,我深深相信肯定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無量壽經》從前沒有會集本,這個會集本出來的時候太好太好了,使修凈土的同學們,在教理上找到了根據,修學方法上有了依靠。從《要解》裡頭建立堅定的信心、堅固的願心,依教奉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想到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學佛一定要肯定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既然從事於這個教育,我總要能教一門。你能夠教一門,成功了,一門深入。要不要道場?不要!真的是帶幾件換洗衣服,一個小包袱就夠了,游化世間,走到哪裡講到哪裡,學一部經。你一天講兩個鐘點,一個月講圓滿,這個地方講完了到那裡去講;講得真好,處處有人請你!中國,不要說外國了,中國有多少個縣市?每一個省都有一百多個縣市,全中國平均起來至少有三千個,你一個地方講一個月,你活到兩百歲也講不完。你想想看,你還要別的東西幹什麼?不要了!就是這一部小經走遍天下,處處受歡迎。

  做專家,不要做通家,通家你學得太多,你不精。諺語有所謂「行行通,行行松」,也就是說你沒有一個是頂尖的東西。不怕自己根性鈍,怕的是什麼?沒有恆心,不肯吃苦頭,懈怠、懶惰、放逸,這個人一生就完了,他不會有成就;只要勤奮、勇猛精進學一樣東西。

  我在年輕的時候懂得這個道理,我是一門專攻。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我跟同學們報告過,我十年只學五部經:第一部跟他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們現在看到了;第二部《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是別行本的一卷;第四部《金剛經》,最後一部《楞嚴經》。《楞嚴經》學完了,我在台中就算畢業了,離開老師到外面去講經。除了《楞嚴經》分量大一點,你們看看其他的都是小本。我有這個能力,我不能再學多了,再學多了麻煩就出來,不精!

  《華嚴》我沒有學過,非常歡喜,沒有機會學,分量太大了,老師沒有辦法教。所以老師晚年我們八個同學,其中有我一個,我們聯名請老師講《華嚴經》,目的是什麼?老師在中興新村講經的時候漏了一點消息,講經的時候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他住在這個世間是來講經的,不講經他就走了。我們聽到這一句話,回來同學大家商量,老師不講經就走了。我們要把他留在世間,要長講,想想看《華嚴經》最長,請他講這個經,他就不會走了。老師也接受了,開講《華嚴》。

  那個時候我已經離開台中,老師講《華嚴》,我特別回到台中聽一卷。聽第一卷「世主妙嚴品」,這一品經五卷,我只聽一卷。這一卷經聽了之後,整個《華嚴》就通了,我也就能講了。李老師在台中講,我在台北講,那個時候專門依清涼大師的《疏鈔》,參考《疏鈔》。我第一次講《華嚴經》,我講的比李老師講的詳細,占的時間比他長。

  以後因為常常出國在海外弘法,所以這部《華嚴經》斷斷續續,我記得總共是十七年,斷斷續續,十七年講了一半;八十講到「十迴向品」,四十也是講一半。我是八十、四十同時講,沒有講完。在那個時候我們沒有這些錄相錄影的設備,所以沒有東西留下來。這一次韓館長往生的時候,往生之前啟請,希望我把《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我答應她了。到新加坡之後,李木源居士很發心、很歡喜,代表啟請。這一次《華嚴》是這樣的因緣,我們才細說。

  《華嚴》總共四分,清涼大師把全經分成四個段落「信解行證」,這個第一分一共有六品經,「華藏世界品」是第五品,後面還有一品「毗盧遮那品」,這是《華嚴經》第一個部分。我在第一個部分跟諸位細說,往後我就不會這樣詳細,我的速度就快了,可能比現在要快十倍。為什麼?後面容易懂,最難講的、最難懂的是前面這一分,實在後面可以說都是這一分的註解,後面反而好講。

  最重要我們在這個裡頭要學到真的東西,學了就管用。對內改正我們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落實在改善我們的生活,改善我們的工作,改善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使我們擺脫凡夫的生活,過佛菩薩的日子,這個就是大受用,這個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再看下面這一句,第九句:

  【恆河沙數栴檀香諸佛言音光焰摩尼。】

  前面都是從事相上表法,這一句又是依報裡面出正報,『諸佛言音』。『恆河沙數』這是數量,『栴檀香』是三學戒定慧。「諸佛言音」,佛為一切眾生示現形相,言說經教,這是放光,這是『光焰摩尼』,為眾生現相說法就是「光焰摩尼」。「栴檀香」是他所說的內容,他所現的這個現相是表演,所演所說的內容恆河沙數栴檀香。一佛就是一切佛,佛佛道同,所以這裡用諸佛。我們明白了,從這一句看出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游化在虛空法界諸佛剎土,他們示現些什麼、做些什麼,我們從這裡學習,這個地方學到真東西,就是教化眾生。

  世尊當年在世不是在一個地方教化,也跟孔老夫子一樣周遊列國,佛的智慧、德能、慈悲攝受一切眾生。聽眾裡面決定有別的地方人、別的國家人,聽得非常歡喜。佛在這個地方這一個課程講完了,那些人請求佛到我那邊去講,到我們家鄉去講,到我們的國土裡去講,佛很慈悲答應了。只要有人啟請就答應了。

  所以我常常勸勉年輕的同學(我不是為我,是為你們,是為佛法、為眾生),好好的專攻一門。但是你要是真正成功,前面講了出類拔萃,頭一個是德行。你要不在德行上、道德上奠定基礎,那你講的再好,天花亂墜,你攝受的力量薄弱。人家一聽,聽了很好聽,你不能夠感動人;你要能感動人心的時候,那你自己一定有道德修養,這個非常重要。

  從哪裡做起?一定從斷惡修善,要真干!指導的原則,《觀經》的「凈業三福」,那是我們真正的指導,我們不能夠疏忽,從這個地方建立我們的德行。輔助的有儒家的、道家的,也不必涉獵太多,真正功夫得力,實在講都不是在多,精簡!儒家,你能夠真正學到了「仁義」,這兩個字是儒家的核心;佛家的戒定慧三學,或者是我提出來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二十個字就夠了,真的做到了。好,現在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念阿彌陀佛也是造業,是造往生極樂世界的業
凈空法師講修福 >>改善命運>>文庫>>佛教導航
談止觀(凈空法師講述)
凈空法師:貪佛法也是貪,只要有這個貪心在,佛就不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六六一卷——第一六七0卷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