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知與自足

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知與自足

來源:一元一國學網作者:張其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大家都知道兩個成語「自知之明」「知足常樂」,都來源於這一章。這一章是講人生之道的,包括「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等等。相比較而言,知人易,自知難;勝人易,自勝難。 「知」既包括認知的過程,又包括認知的結果。「知人」的主體是自己,是主體;「知人」的對象是別人,是客體。所以「知人」就是主體認知客體,自我認知他人。俗話說人心隔肚皮,要真正了解別人的內心是不容易的。但比較起來,「自知」更難,自知是自己認知自己、主體認知主體。蘇東坡有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自己認知自己往往帶有自我喜好、情緒乃至價值觀,所以往往容易片面甚至錯誤。其實「知人」和「自知」並不是截然分開的。「知人」的基礎就是「自知」,如果不了解自我,那麼去觀察認知別人往往也是不準確的。比如《列子》中記載了一個「疑人竊斧」的故事,就是如此。 由於懷疑別人偷了斧子,所以犯了猜疑病,這是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思維定式影響到了對別人的認識,說到底就是不了解自己、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因此老子說自知比知人更高明,也更難能可貴。 再看「勝人」和「自勝」,戰勝別人只能證明有力量,而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人生最難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人生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自己。什麼叫戰勝自己?就是與自己這個敵人作鬥爭。自己這個敵人是誰?就是自己的私慾,自己的功利心、是非心,自己的思維習慣、思維定式、心態模式,就是一切從自己出發的價值觀。人一旦戰勝了自己,那麼誰也不能將你打倒,人都是被自己打倒的。 我們常說「知足常樂」,這句話源於老子的「知足者富」。一個人如果知足了,那不僅是快樂,而且是富有。現代人都不是餓死的,都是不知足撐死的。人一旦不滿足,肯定是痛苦的。想一想我們自己,在剛走向工作崗位,剛獨立走進社會時,由於遭到百般挫折,只好把自己的薪酬標準定得很低,比如說年薪2萬就足矣,可後來達到了這個目標,就想高一些,年薪5萬、6萬,這樣一來,就痛苦了,因為總是倒過來算賬,因為只能拿到2萬,那就是還欠3萬、4萬,所以總是在欠債的心態下生活,你說累不累?有的企業老闆更是這樣,總是想著企業今年的目標是營業額多少、利潤多少,如果定為1個億,可今年只有六千萬,那還差四千萬,於是就焦躁不安,不僅不覺得自己富有,反而覺得自己還欠幾千萬呢。因此如果把人生的終極目標定在外在的金錢上,那肯定是不知足的,肯定是不會真正快樂的,也不可能是一個精神上的富有者。 富有的標準是什麼?不是金錢和財富。因為金錢和財富的數量是可變的,究竟多少量才算富有?何況金錢、財富和快樂並不是成正比的。那什麼才是富有的標準呢?老子說就是知足的心態。 知足的心態來源於參透了人生的價值觀,來源於悟道的思維方式。有了這種心態,才能帶來精神上、心靈上的大富有。不要把幸福指數建立在過高、過多的錢財的數量上,只求正常生活標準,平平淡淡,簡簡單單,腳踏實地,一步步走過生命的歷程。有了這種心態,就會收穫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就會有一種意外的喜悅的心情,這是一種知足之樂,也是一種知足的富有。人生如果能知足,是何等美麗,何等幸福! 只有知足,才叫「不失其所」,因為沒有離開人生本來的清靜、知足的本性;這樣才能「死而不亡」,「自知」「自勝」「自足」的人是真正精神長存的人,他的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會超越死亡而永存。「死而不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身總是會死的,但人的精神可以不亡,精神永存才是真正的「壽」,真正的永垂不朽。

推薦閱讀:

優雅是魅力女人的最高境界
情盡時 自有另一番新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淺釋(一)
婚姻三境界你屬哪層?
潑婦罵街的話台詞,潑婦罵街的最高境界_常說常用的話

TAG:人生 | 境界 | 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