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幸福人生講座》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一集)

2005/10/21馬來西亞吉隆坡綠野國際會議中心

諸位法師,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蔡老師好!人生很多的道理,是要透過自己去經歷、去感受、去印證。《論語》裡面有講到「德不孤,必有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一次來到吉隆坡,參與這一場演講會,就可以深刻感覺到,聖人所有的言教確實是真實不虛。也印證了「人之初,性本善」,當我們遇到聖賢的教誨,都能喚醒我們內心那一份純凈純善。昨天,剛下飛機之後,工作人員帶楊老師及我到了會場。我們了解到這一場會議總共有兩千多位義工朋友的服務,才得以成就。兩千多個義工的發心付出,確確實實可以說是我們炎黃子孫非常殊勝的一個會議。

我在去年三月中到了深圳講課,深圳有一個性德圖書館,裡面供奉著萬姓宗祠。我一開始走進去,就看到了三皇五帝的靈位,接著每一面牆都是我們炎黃子孫老祖宗的靈位。三皇五帝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共祖,諸位朋友,假如能夠查到你們最早的族譜,很有可能我們這一堆是堯帝的後代,這一群是舜帝的後代,以至於這一群朋友是文王、武王的後代。《弟子規》這一句「兄道友,弟道恭」,我們假如追本溯源上去,確確實實沒有一個不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有一位朋友他姓陳,他了解到他是大舜的後代,突然整個人變得很有精神,抬頭挺胸,彷佛舜帝的精神,在那個當下就融入在他的心田之中。老祖宗的期許一定是一代要比一代更強,而確實我們老祖宗都是用這個存心把他的智慧無私地全盤托出,記錄在我們歷代的經典之中,我們一定有責任要來承傳。在還沒有接觸經典以前,沒有這麼深的感受,接觸完以後,句句都含有著無盡的智慧,以及無盡的提攜、祝福在其中。

看著圖書館裡面每一面牆上面祖宗的靈位,我不由自主向每一面牆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感謝他們用生命流血流汗積累的智慧,來成就後代子孫的人生。突然有一種感受很強烈,我們救駕來遲。我是二十多歲才深入中國文化,二十多年來,因為沒有智慧,不知道說錯了多少話,做錯了多少事情。人生繞了彎路不打緊,在這個繞彎路的過程,不知傷了多少愛護我們、提攜我們的長者以及朋友的心。而這些是人生的遺憾,人生很難再去改變的事實,這個遺憾絕對不要在我們的下一代繼續發生。

不只我們沒有回報父母的恩德,俗話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親不待絕對不是說父母去世後才親不待。當我們晚一天覺醒,晚一天懂得孝敬,我們的父母就必須等待一天,必須憂愁一天;我們假如過了十年才覺醒,那父母就多辛勞、多憂慮了十年。從父母,我們再延伸到我們炎黃的子孫,所有的祖宗他們不知道已經等待多少年;我們不知道有沒有聽到祖宗們掉眼淚的聲音,那是一種惋惜、一種心痛。而今天我們在吉隆坡,有這麼多的華人共同來參與中國文化的課程,我個人感受到老祖宗依然在掉眼淚。但是這個眼淚已經不一樣了,已經從傷心的眼淚轉變成感動的淚水。他們終於可以看到子孫懂得珍惜他們的教誨,他們終於感受到子孫可以一代比一代更好、更安樂。

人生最重要的求個問心無愧,得來的東西越容易反而可能不知道珍惜。很多人覺得中國文化承傳四、五千年,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實我們放眼整個世界,在幾千年的洪流之中,出現了不少文化,但至今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衰的只剩中國文化。而五千年的文化能承傳下來,那是代表著每一代的人都知道擔負起承傳的使命。假如有一代的人,他忽略掉自己的本分,他不願意遵守老祖宗教誨的真理,中國文化就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斷掉了。而當文化斷掉以後,我們將對不起幾千年的聖賢相繼,幾千年祖宗的恩澤就相當對不起了。我們也無法嚮往後的子子孫孫做交代,我們將有可能成為幾千年當中會被後代子孫罵得最慘的一代。他們會覺得怎麼教給我這一些都會讓人起衝突的思想,都會讓人痛苦的思想?怎麼留給我這麼污濁的空氣,這麼骯髒的水源?我們絕對不願意後代子孫這樣的責備我們,我們提起承先啟後的使命。

中國文化的核心在孝道、在師道,而師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所以只要孝道沒有承傳,中國文化就岌岌可危。我們現在冷靜來觀察一下,現在孝道承傳的情況如何?記得小時候,在吃晚餐的時間,都是由我姐姐或者是我,到家門外去找我的爺爺,找他老人家回來吃飯。祖孫二人也很有默契,都能了解到爺爺可能在哪些地方跟人家談話,跟人家下棋。當遠遠看到爺爺,招呼爺爺吃飯的聲音傳到了其它的長者耳中,雖然不是叫他們吃飯,他們也都露出很歡喜的微笑。當我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也會覺得很有喜悅感。為什麼所有聽到孫子叫祖父吃飯的聲音,他們都會微笑呢?因為孝道與人的本善完全相應,他們也心生歡喜。而現在的小孩,吃晚飯的時候,不是去叫爺爺奶奶吃飯,現在是什麼樣的情況?現在是爺爺奶奶要到處找人,找小孩,請他們回來吃飯。

《大學》里有句話相當的重要,「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人生的智慧就在懂得、清楚,什麼事情應該先做,什麼事情應該後做,什麼事是事務的根本,什麼事是枝末;本末先後、輕重緩急能夠取捨清楚,這個是智慧。先叫爺爺吃飯,成就了孝道;爺爺去叫小孩吃飯,孝道不只沒有成就,還成就了孩子當小皇帝,成就孩子的傲慢。接著吃飯,誰先上桌也是大道理。假如是爺爺奶奶先上桌,小孩懂得把碗筷排好,懂得幫爺爺奶奶盛飯,那孩子從小的恭敬心也可以在生活的點滴當中成就起來。

小地方都有大學問,而我們現在缺乏對這一些行為的觀照能力,缺乏對每個動作之後對於孩子一生有什麼深遠的影響,我們推演不到。所謂「人不學,不知道」,假如沒有這些經典的提醒,我們很容易忽略,原來人生的道理都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就像《弟子規》第一句講到,「父母呼,應勿緩」,雖然只是生活當中一個動作,但是假如孩子能夠遵守,他就在每一個動作當中成就他的恭敬之心。恭敬心的成就,他就懂得敬人,懂得對事情負責任;恭敬心沒有成就,那往後的人生處處會跟人起磨擦,對人失禮,處處可能都是障礙。

我們常常會問小朋友,當父母叫你的時候,你都是怎麼回應?而大半的答案都讓我們覺得不甚理想,最高的就是「幹嘛?」當孩子無禮,它是一個結果,我們成人應該更懂得迴光返照,懂得反省。孩子無禮是一個結果,它的根源在哪裡?很多家長跟我們接觸都會提到,孩子學了以後沒什麼變化。從家長的回答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覺得學習《弟子規》是小孩要好好學,卻沒有再進一步思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要給小孩當好榜樣。而小孩最強的能力就是模仿,當我們每一位為人長者的人,在一開始學習《弟子規》,是先要求自己來做到,要求自己先力行,而不是先把注意力都盯著看孩子。假如是這樣,很有可能我們從當父母就變成當警察了。

以身作則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個態度。而很多的家長他在引導孩子學《弟子規》當中,愈小的孩子愈快能夠依教去奉行,反而十多歲、二十多歲的孩子,父母都覺得困難度很大。那我們要冷靜想一下,孩子已經十多歲、二十多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跟家長提到,萬物都有一個慣性,今天這一杯水放在這裡,我要把它推動,都先要突破它的慣性。當我推它的時候,其實我已經在出力了,但是它並沒有動,必須把力氣推到超過它的慣性,它才能夠移動。我們教育孩子也要有耐性,突破他的原有的慣性,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還有另外一個慣性,就是我們的孩子已經比較大了,他的腦海里有一個印象,就是「我爸爸是什麼樣的人,我早就一清二楚」。當他對我們是這種認知,就很難一開始就能接受我們給他教導的這一些《弟子規》的教誨,這是第二個要突破的慣性。接著還有第三個慣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我們要做「父母呼,應勿緩」給孩子看才行。要把《弟子規》落實在家庭,成為家風、家規,其實第一步首先要從自己做起才對。態度決定事情的成敗,而不是成功以後才來調整態度。

我們現在在學習中國文化,當聽每一場演講的當下,應該是想到我如何去落實?如何去當榜樣?絕對不能我們在聽課的當下都一直在想,這一句話我先生該聽,又聽到另外一句,這個要把我兒子拉來聽。這樣的態度,我們在當下學習的因緣就無法全神貫注。我們要了解到「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從自己開始學起。當我們能建立理智、建立智慧,才能夠在教育孩子的人生過程當中下對抉擇,該說什麼話,該做什麼事。而理智的建立就從當下,自己先學,自己先修身,自自然然能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效應。

要觀照自己人生有沒有理智,其實並不困難。我們可以把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所想的事,有多少跟經典是相應的?假如只有一個小時跟經典相應,其它十幾個小時都不相應,那我們就很可能常常會意氣用事。我們也多觀照一下自己,我們常常腦子裡想的,是可以在當下去提升自己,去幫助家人的一些好的知見;還是我們常常都把思緒放在過去的遺憾裡面,或者是煩惱未來的還沒發生的事情。假如是這樣的話,那也不夠理智。

《大學》這一篇經文雖然短短的,但每一句當中都有很深的義理在其中。它告訴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就是說,不管你是從事於任何一個行業,你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你希望把家庭興旺,把你的事業做很好的發展,第一步都是要從修養自己開始下手。我們有了這樣的態度,才是真正往理智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剛剛主持人也有提到,我們有了正確的思想,才會有正確的行為、習慣、性格,以至於命運。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的思想就決定一個家的命運;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以至於整個天下,無不如是。我們要觀照一下,我們現在家庭裡面每一個人的思想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也可以觀察一下,現在整個天下人的想法是如何?

中國文化綿延幾千年,很多的家庭做出了榜樣,很多的朝代也做出了印證。在宋朝時候有一個名相范仲淹,他一生抱持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處世態度。在他讀書的過程當中,他也非常的節儉。我們成語裡面有一句「饘粥糊口」,就是在講范仲淹。他那時候很貧窮,在佛寺裡面讀書。每天燒了一鍋粥,燒得很濃稠,之後結成塊,把它切開來,一餐吃一塊。他的同學看了之後不忍心,就準備了一些很好的飯菜要請他吃,還送到他的房間裡面去。後來他的朋友再去看的時候,發現范仲淹一口都沒有吃,就好奇的問他。范仲淹就說到,假如我吃了這些美味的食物,那我以後就再也吃不下這一些比較簡陋的食物,我不希望增長我的貪心。由於有這一份克己的態度,范仲淹也很順利考上進士。他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確實在他從政的過程當中盡心儘力在做到。

他的孩子出門,只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好幾個兄弟都是穿破衣,等要出門了,就換上那一件完整的衣服才出去。都是盡心儘力把更多的錢財來周濟他的鄰里鄉黨,我們在文章當中也看過「義田記」,就是敘述范仲淹以他的薪資奉養了幾百戶的鄰里鄉黨。范仲淹為他的孩子取名,其中有一個孩子叫范純仁。這個「仁」字是會意字,我們看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兩個人,告訴我們一個是自己,一個是他人,想到自己就能想到別人。期許他的孩子能一生以一個仁厚之心去待人,而他的孩子確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剛好有一次他交代范純仁要把五百斗的麥子運回江蘇的老家。在運送的過程裡面,范純仁遇到一位他父親的故友。剛好這一位長者家裡非常的窮困,父母去世了不能安葬,因為沒有錢,女兒已經大了也沒有嫁。范純仁馬上把五百斗麥子賣掉,後來錢還是不夠,范純仁又把運送的船隻也賣了,這樣錢才足夠。後來回到京城,跟他父親報告這一件事情,講到一半的時候,范純仁說:父親,因為這一位長者很困難,我把五百斗的麥子賣了,錢還是不夠。父親抬起頭來對他說,假如不夠的話,那你把船也給賣了嘛。范純仁對父親講:父親,船我已經賣掉了。從這一個對話當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范家承傳最重要的一個人生價值觀,就是一個仁慈之心。

范純仁在歷史上,德行不亞於范仲淹,確實家道的承傳相當的紮實。范純仁在父親還沒有去世那幾十年當中,都不願意離開故鄉去當官,一定是堅持奉養父母到終老。當范仲淹去世以後,范純仁不只擔負家族的一些使命,他面對他的兄長范純佑,也如父親一般的恭敬、孝敬。等父親、兄長都去世以後,他才接受一些離開家鄉的官職去服務,確實把孝悌做得相當的紮實。當他在某一個縣城當縣令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天災的關係,人民沒有飯吃。而要開倉救濟人民必須有朝廷的命令才可以開,不然就觸犯了法令。但是假如真的等朝廷的命令下來,可能就有成千的災民要餓死。在那個當下,殺身成仁,不管自己的功名,一心一意只想救濟,想救活他的縣民,就把糧倉打開了。

因為在朝廷之中有人嫉妒他,就跟皇上稟報了這件事,皇上就特別派人要來調查范純仁是不是有違法開倉的罪行。這些調查的官員都還沒有到以前,消息已經傳到他們縣裡面,整個縣的人民把家裡有的糧食通通拿出來,堆回去倉庫里,不只沒有少,還比原來倉庫里的東西還多出來。這顆仁慈之心救活了人民,也贏得眾人對他的愛戴,而這一個仁慈之風,在這一千多年都沒有斷過。我們從范仲淹這一個模範、榜樣,也應該起而來效法。效法他的思想,就能走出家風可以承傳千年的家運。

天下亦如此。中國歷代的盛世,都是懂得以仁慈之心對待他人。前德國總理史密特先生在接受記者訪問當中有提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從來沒有對外發動過戰爭。這也代表中國人的思想裡面覺得欺負他人是很可恥的,應該效法天地日月,「天同覆,地同載」,那一份無私的心來對待天下人。當歷代中國比較強盛的時候,都可以發現這些鄰國都會主動來跟我們學習,都會受到我們的照顧、庇蔭。我們冷靜觀察現在的家庭以及社會國家的情況,會發現有很多的衝突產生。我們剛剛提到,要有理智才能下對人生的判斷跟抉擇,為什麼現在家庭衝突的比例越來越高?

在清朝時期,曾經發生過兒子殺父親。這件事情震動了整個國家,皇帝下令:總督、巡撫記過,縣太爺撤職查辦。諸位朋友,兒子殺父親,為什麼縣太爺要撤職查辦?因為縣太爺在人民的當中是當父母看,所謂父母官。而縣太爺要負責整個縣的教育,他這個縣出現了一個大逆不道的孩子,他當然有責任要承擔。結果我們現在社會當中,常常看到兒子殺父親,卻沒有一個官員站出來說這是我的錯誤。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天下、家庭的盛衰,都是為人父母以及領導者他那一個存心在決定。

前一陣子有一群韓國的讀書人,到祖宗的靈前去懺悔。懺悔到韓國最近的社會風氣越來越墮落。他們覺得很慚愧,因為讀書人擔負起教化人民的責任。這樣的情景我們看了很感動,他們懂得知恥,懂得反省。在我們炎黃子孫的土地上,讀書人是否有這樣的反思,這樣的反省態度?現在所謂知識分子,好像學歷高就是知識分子。在歷代的歷史當中,知識分子代表著要維繫一個社會、國家正確的思想觀念的責任。而不是學歷高,我們只想著以後有比較好的薪水,這樣而已。假如是這樣的心態,我們就對不起知識分子這樣的一個稱謂。

在清朝發生這樣的事,是天下少有,皇帝下令將這個縣城去掉一個角。為什麼去一個角?希望整個縣的人民要引以為恥,你們這個縣出現這個大逆不道的人,你們要好好反省才是。而現在全世界,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來看,都可能在一個月之內看到殺父害母的例子都有好幾件。這是一個結果,我們要用理智把原因找出來。原因就在根本思想錯誤了。這個時代因為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人的存心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為中心就會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再發展就會競爭、會鬥爭,更嚴重的會有衝突、戰爭,甚至於是達到世界末日的情況。我們擔心世界末日沒有用,更重要的是要把問題的根源找出來,就是在自私。當孩子從小自私,他會跟誰競爭,會跟誰鬥爭、戰爭?在家庭里,就會跟父母發生這些情況,等出社會以後,就會跟同事,甚至於是團體與團體,國與國之間,會愈演愈烈。

所有複雜的事情它的根源其實是很簡單的,我們能從一念自私回到像范仲淹承傳家風一樣那一份仁慈之心來待人。仁慈之心發展就能懂得互助互愛,之後邁向家庭社會的共存共榮。那從末日走向大同世界要需要多少時間呢?只要這一念能轉得過來,相信會很快的轉變過來。

信心是成就一件事情的重要根源所在,假如我們能相信《弟子規》所講的每一句,扎紮實實去做,你的家庭轉變就會相當的快;假如我們在做的當下信心不足,效果就會比較不如意。當事情不如意,絕對不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甚至於是推到古聖先賢的經典上去,「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先反省自己。人生這一些理智確實都是因為有讀經才提得起來。我們回想以前的人生,遇到不如意的事,第一個念頭往往都是先怪別人。夫子在《中庸》裡面提到,「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就好像君子之道。「失諸正鵠」,我們把箭射出去以後,這一把箭沒有射到目標,我們下一個念頭是什麼?下一個念頭是說,這一枝箭是吉隆坡出產的,品質比較差,所以射不好;或者是說這一隻弓是古晉生產的,所以讓我沒有辦法射好。

那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人第一個念頭都會想著要把責任推出去,而不是馬上反省自己?根源就在我們在人生的過程當中染上了好面子,射不好讓人家看了覺得自己很不舒服,還要掩飾一下。但是越掩飾,不但不能贏得別人對我們的尊重,甚至於人家更瞧不起。當我們做錯事找借口,不只朋友會瞧不起我們,連我們的孩子都有可能會瞧不起我們。所以人生的理智當中要常常反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有一個母親,她的孩子四歲,這個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從小脾氣就很大。七、八個月的時候有一次發脾氣,氣到整個臉都發紫,就可以看得出來小女孩的脾氣有多大。在這三、五個月的過程,她的女兒開始學習《弟子規》,母親在每次父親要出門的時候,都會帶著她送父親出門。有一次剛好早上才五點多,她的父親就要出門去了,因為她的先生是當警察的。她就把孩子從睡夢當中叫醒,還是依然送她的父親出門。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孩子,你會不會做這一個動作?是會讓女兒多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還是會把她叫起來?多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對她的人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把她叫起來以後,會成全她做到了對父親的那一片孝心,那一份恭敬之心,而這個孝心、恭敬心將是影響她一生。

這個孩子學《弟子規》以後,每天都幫家裡人做家事。有一次從外婆家回來已經晚上十點多了,本來父母也想時間比較晚了,就要直接抱她上床睡覺。一進門,把她放下來以後,還有點睡眼惺忪,結果這個孩子馬上打起精神,跟她母親說道:媽媽,我今天還沒有幫你做家事。就自己找活干,把桌子擦一擦,到廚房幫忙一些活。做完以後,這個孩子跟媽媽說晚安,這才很安心的去睡覺。一個四歲的小孩,可以從脾氣這麼不好,透過《弟子規》的教導有這麼大的轉變。這是說明了人雖然有習性,但是他的本性沒有一絲一毫的減損。人生總在遇緣不同,只要我們把聖賢教誨的緣,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接得上,那孩子的變化以至於家庭的變化就會很快,這也是來自於信心。

這個孩子今年生日,剛好晚上母親還要去晚自習,她母親是高中老師。母親就問小孩,你今天生日,還要跟媽媽去上班嗎?小孩說要多陪陪媽媽,就跟著去陪大哥哥、大姐姐一起上晚自習。後來這個孩子上台去,跟這些哥哥、姐姐們講了一下她今天生日是怎麼過的。當孩子提到今天她幫媽媽做了多少家事,還親手幫媽媽洗腳。講完以後,整班高中生本來頭都抬得很高,聽完以後都露出慚愧的表情出來。

確實「人不學,不知道」,四歲的孩子學了以後,也可以變得很懂事。昨天師長也提到「三歲看八十,七歲看到老」。孩子張開眼睛,孩子的耳朵無時無刻都是在學習,在效法大人。這個孩子孝心開了,很多的德行很自然也會跟著打開。剛剛我們提到,人生要懂得輕重緩急的重要性,而教「孝」是最刻不容緩的一件事。剛好這個女孩到她阿姨家,看到了一隻母貓生了一窩小貓,所有的小貓因為長得很可愛,都被抱走了,抱到只剩下一隻。她阿姨就跟她講:你看這一隻小貓很可愛,你要不要抱回去?小女孩搖搖頭,接著就說了:我假如把小貓抱回去,它的媽媽一定會很傷心。諸位朋友,有沒有人教過她?當她的孝心打開了,孝心就會增長人的仁愛之心,《論語》說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仁慈的根本。孝開了,仁心開了,甚至於其它的德行也會跟著展開。

她有一次在幼兒園裡面,因為跟同學有一點點小磨擦。剛好同學的媽媽來了,因為不捨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一點小傷害,就責備這個小女孩。小女孩的媽媽也剛好過來,這位家長就講給她母親,她的母親趕快跟對方道歉,說對不起。當她的母親鞠下躬去跟人家說對不起的時候,這個小女孩當場就哭出來,接著也跟那一位家長頻頻鞠躬道歉。從這裡我們也看出,有孝心的孩子他也懂得慚愧,他也懂得「德有傷,貽親羞」。孝心開了,百善皆開。

而整本《弟子規》事實上都在講一個孝字,我們能從這一個孝心展開來,《弟子規》的落實就會水到渠成。像「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他一定懂得友愛兄弟姐妹,他一定懂得要尊敬長輩。《弟子規》的「謹」,因為「德有傷,貽親羞」,他一定懂得謹言慎行。謹第一句是提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有孝心的孩子他絕對不會蹧蹋他的生命,因為蹧蹋生命就直接傷了父母的心。有謹言慎行,接著孝悌之後,有仁慈之心就能落實「泛愛眾」的教誨,所以孝開了,百善皆開。我們從這裡就應該反思,教孩子一輩子正確的做人做事態度重要,還是要讓他的考試成績從九十八分拉到一百分才重要,是前者還是後者重要?這個就是人生的抉擇。

相信家長都會講一定是前者重要,教孩子做人做事那是一輩子的事。而往往回到生活當中,家長在做前者的工作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大半還是在做後者的工作。為什麼會言行不一致呢?根源還在信心問題,根源還在對義理,對這些做人處事、對孩子一生深遠的影響並沒有很深刻的體悟。當我們只重視孩子的成績,孩子會患得患失,孩子只會注重自己的分數,他很難學會去體諒別人,幫助別人。我自己在念初中的時候,確實也是很認真,認真的動力是因為有好的成績表現。記得有一次我考了九十八分,哭得很傷心,還打電話給我父親訴苦。我父親在電話那頭一直跟我說:才差兩分而已,不要太傷心,不要患得患失。我是因為自己的個性得失心比較重,幸好父親母親對人生的態度都很正確,才慢慢把我引導回來。

但在求學的過程當中太注重成績的態度,讓我的心性有一些不好的發展:看到別人考得比我差,我幸災樂禍;看到別人的成績比我高,我會嫉妒,不高興。這樣的存心會走出什麼命運出來呢?必然會有很多的不順利。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諸位朋友,「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它是一個結果,人生的理智要建立在能夠從結果把原因找出來。原因在哪,才會造成不如意事常八九?有沒有人的人生是「人生如意事有八九」,有沒有?我們是要去學「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道路,還是要學那些走出「人生如意事常八九」的人生格局?根源還在一念存心。當我們一念是自私對他人,一定會造成不平,不平再發展會變什麼?這是很微妙的變化。不平再發展就變埋怨,埋怨再提升就變懷恨,懷恨再提升就變禍患。我們往往只看到與人的禍跟恨,卻沒有省察到根源還在我們一念自私造成的。只要把這一念自私放下了,家庭和樂,人際關係會很融洽。還是不能把責任往外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在明朝時代有個讀書人叫鄭濂,他的家族人口有差不多一千口。皇帝非常的驚訝,也非常的佩服,居然能夠讓千口之家生活得這麼和樂。諸位朋友,我們現在能不能達到這樣的家風?能不能達到?諸位朋友要有信心才行。我聽說在馬來西亞有個孔夫子七十四代嫡傳的後代,他們的事業做得很成功。他有五個兄弟,這五個兄弟住在同一棟大樓裡面,他們現在還不分家,還處得很好。而現在很多是小家庭,夫妻兩個加一個孩子都很難和,常常還會起衝突;甚至於是自己一個人在的時候都會跟自己發脾氣,鬧情緒。我們從這裡看出跟這些古聖先賢的距離,而看出距離要想起《弟子規》一句話,「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下一句呢?

諸位朋友,你們不要傷了我的心,我是很脆弱的,你們從我的身材就看得出來,我比較容易緊張,比較容易受傷害。不過我看諸位的臉色,應該是都有按時服藥,早晚都有怎麼樣?早晚都有把《弟子規》讀一遍,大家不接的原因是因為很謙虛,不好意思現能。但是在演講的時候能夠把它講出來,互相呼應一下,會讓演講的效果更好。

確實《弟子規》每一句經文對於我們的人生都有相當好的提醒、激勵作用。「聖與賢,可馴致」,我們往後看到每一個聖哲的榜樣,絕對不是妄自菲薄的態度,一定要抱著「不讓古人,是謂有志」,我們不能輸給古人。而確確實實老祖宗他們希望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今天要跟孔夫子學習,夫子很用心的教你。你就對他講:夫子,我這一生是絕對不可能超過你的。請問孔夫子會不會很高興?絕對不會很高興,他希望的是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得更遠。「我把我一生最重要的智慧都傳給你們,希望你們站在這個基礎上更去發揚光大」。夫子有一個學生叫冉求,他就跟夫子講:夫子,我不是不崇敬你的學問,是因為我的能力不夠。夫子接著跟冉求講:能力不夠的人是做到一半,所謂半途而廢;你是連做都還沒有做就已經沒有邁出步伐,這個叫劃地自限,而不是半途而廢。

我們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這顆本善的心跟聖哲人是無二無別,首先對自己有信心。接著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還要對古聖先賢以及他們的教誨有信心。人生建立理智,這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個關鍵。我們能信,自己的人生才能不斷提升,才能當孩子的榜樣。我們信了以後,才能不斷去引發孩子的善良,假如你覺得這個孩子沒救了,那你根本很難做他生命的助緣。

我們到悉尼去演講,時間是三天,每天五個小時,有些工作人員還帶了他的孩子一起來聽課。三天以後,他的女兒聽完,隔天起的很早,父親一看到她起那麼早,很自然就問:你起這麼早幹什麼?他的女兒對他微微一笑,沒有回答,就從他旁邊繞過去,結果就走進廚房裡。父親突然才回過神來,原來他的女兒要去做早餐。女兒二十多歲了,沒有做早餐給他們吃過,結果聽了三天課,進去做了。她的爸爸很高興,就說《弟子規》還真有效。在送我們上飛機以前,還在歡喜地敘述這件事。結果講完以後,這一對夫妻就說了,女兒不知道可以撐多久。諸位朋友,我們不要每天拿個放大鏡在那裡看,女兒、兒子會撐多久,假如用這樣的態度,可能撐不了一個禮拜,你女兒會跟你說我不玩了。我們應該用一份信任的態度,用一份欣賞的態度、鼓勵的態度,讓他的善一點一滴不斷引發出來才是。好,我們有了這一些信心,有了自信,再面對經典,面對聖賢人的行持,就懂得起而效法。

鄭濂家裡有一千口人,明太祖朱元璋也很有智慧,他想要去了解為什麼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他就問鄭濂如何治家?鄭濂提到要「不聽婦言」。諸位朋友,「不聽婦言」這句話怎麼解釋?假如這一句話解釋成不聽女人的話,可能我等一下下樓的時候就會有人拿東西砸我了。我們理解聖賢的教誨,不要執著在文字上,要依義不依語,要了解這個真實的意義,以及它當時候的時代背景。因為在古代,女人接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所謂「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不長道義就比較容易長他的私心,長了私心就容易在言語當中自私自利,甚至於在言語當中會挑撥家族之間的對立。所以這個「婦言」根源的意義就是自私自利人的言語不可以聽。

在家庭裡面,以至於在團體當中,足以讓家道敗,讓團體分裂,最厲害的就是讒言,言語。古代有一首詩提到「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我們看到「君聽臣當誅」,為君者假如聽了讒言,很多忠臣的命就保不住了;「父聽子當決」,父親假如聽了讒言,可能跟孩子就有會決裂的危險;「夫妻聽之離」,夫婦之間假如聽進讒言,就很可能會分離;「朋友聽之疏」,朋友之間聽了讒言,慢慢就會疏離掉。人生的緣分相當得來不易,輕易聽進讒言而造成分裂的話,那將是人生挽回不了的遺憾。

老祖宗的提醒確實是相當的重要,有提到「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們再把這句話深入去思考,一個人為什麼會講是非?一個人為什麼不講是非?不講是非的人他明白到,是非只會讓人越來越不和睦;真正讀聖賢書的人,時時都是希望如何讓團體能夠和睦相處,他只懂得要趕快隱惡揚善,能夠「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他去揚這個善,讓整個家庭、家族都能起而效法都來不及,怎麼可能再去讓團體不和睦?從這一個明白當中,我們以後也要學會聽話,好的勸誡我們要趕快改過,不好的讒言,我們要懂得謠言止於智者,才能化解很多家庭的以至於團體的危機。所以,這個「不聽婦言」我們應該解釋成不聽自私自利人的讒言。

接著明太祖就把兩顆大水梨送給鄭濂,讓他拿回去給他一千個家族的人吃,因為皇帝賜的食物是非常希有的,明太祖也要等著看到底鄭濂會怎麼分這兩顆梨。鄭濂回去之後,不慌不忙拿了兩個大水缸,一邊放一顆梨。放進去以前把這一顆梨完全打碎,讓這些梨的果汁完全滲到水缸裡面,跟水完全融在一起。之後再吩咐下去,每一個子孫、家人大家喝一碗。諸位朋友,假如你是鄭濂的遠房親戚,你在喝那杯梨汁的時候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想法?非常痛快!你看我們離這一位長者這麼遠,他卻對我們如此的愛戴,如此的平等。你看,家族的凝聚力完全聚過來。而鄭濂這一個動作對他自己親生的小孩更是受益無窮,他教導了他的孩子,時時都要大公無私,他才能真正教出能夠為大局著想的後代。

確實治家很重要的要用平等無私的心。假如一個家庭裡面有三個孩子,我們對其中一個孩子比較好,這是不理智。當我們對這個孩子比較好,他的人生有沒有幫助?很可能不只沒幫助,還有害處。因為人難免有一些傲慢的習氣,你對他比較好,他會恃寵而驕,那你害了這個孩子。所以愛之足以害之。愛要真正對他有幫助,還要用理智、智慧去愛才行。而那兩位被比較冷落的孩子,他的人格一定會有不良的影響。他會感受到分別,他會覺得父母比較不關心他,他會沒自信,會比較消極。一念無私所產生的效應,跟一念自私,可謂天壤之別,不得不慎。治家如是,治天下亦如是。

我是家裡的獨子,我父親也是長子,我爺爺也是長子,我有很足夠的條件可以當敗家子。因為自己教書以後才開始對教育有更深入的思考,突然體會到父母從小對我兩個姐姐跟我,很多做法都很公平,這樣才讓我不會恃寵而驕,不會從敗家子的路去走。還有整個重視家族的凝聚力,我記得還沒上小學以前去掃墓,跪在曾祖父的墳前。當我雙膝跪下,抬起頭來,突然看到一個很熟悉的名字,上面寫著「禮旭」,我突然抬頭挺胸,肅然起敬。我的名字排在第一位,代表我要做這墓碑上所有人的榜樣才對,因為我是長曾孫。我們能引導下一代,身為長輩,身為哥哥、姐姐,都應該當榜樣。有這樣的心態,孩子就懂得去承擔責任,懂得不斷去做好自己的模範,以至於能夠去讓家庭、家族更興旺。

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天下,它的命運要改變,所運用的人生道理事實上是沒有差別的,修身即是齊家,齊家就能治國,再來平天下。剛剛我有提到我在念初中、高中,嫉妒心起來,福田靠心耕,假如人生的存心沒有仁慈、善良,自己的命運就會被自己摧毀掉,就越走越不順利。記得大學聯考,我很容易緊張,所以家人對我其實也很照顧、愛護。尤其我的姑姑怕我會睡不著覺,她還拿了兩顆鎮定劑叫我做好準備。我在十一點多睡不著,趕快吃了一顆,吃完翻來覆去還是睡不著。在快十二點多一點的時候,又吃了第二顆,兩顆吃下去還是一夜未眠,眼睛瞪得很大到了天亮。全家陪我去考試,還有我兩個姐姐也都去了。剛好遇到我同學的媽媽,他媽媽就走向前來對我兩個姐姐說,你們兩個妹妹真不簡單,還陪哥哥來考試。諸位朋友,這是結果,我們要看到原因,為什麼我長得比我兩個姐姐老那麼多?因為憂能使人老,這顆患得患失的心,對孩子的身心是長期的一種傷害,一種折磨。

諸位朋友,一個人患得患失的時候,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沒有!這樣理不理智?不理智!自己患得患失的時候,對家人有沒有幫助?對家人不只沒有幫助,還搞得全家都非常的緊張。我都感覺考一次試,好像全家都是在備戰狀態。確實這個蒼老大家可能現在感覺不出來,我在念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跟其它學校的女同學舉辦聯誼活動。人最好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取其辱。怎麼說?當一個人長得看起來很老的時候,就不要去問別人「請問你猜我是哪一年生的」?當這一位女同學被我這麼一問,她也非常的慎重,想了一下就說:你一定是六十八年次的。我是七十三年次的,她猜我是六十八年。接著我皺著眉頭跟她講:你再仔細猜一次。接著她就說:難道還更大嗎?從這個事例當中就可以了解,患得患失對一個人的心性有多大的折磨。

我們都在追求幸福人生。什麼樣的存心、什麼樣的思想、價值才能讓你的孩子邁向幸福?要從根源上下手。透過我個人的經歷也給大家做一個參考,諸位朋友,我現在看起來像幾年次的?你們不可以傷害我。

那次大學聯考,我走進考場,寫考卷寫了差不多五到十分鐘,突然體會到那兩顆鎮定劑很有效,大學聯考就考得很不好。我們就了解到,命里有時終須有。功名也好,財富也好,都要靠一顆善良的心來耕耘。當我在八年前開始接觸聖賢的教誨,整個人生的際遇就有了很大的轉變。確確實實我的人生最幸運的兩件事,第一件是遇到了我的父母,讓我很多錯誤的價值觀,在他們的身教當中慢慢的種下好的種子,有好的轉變。又因為遇到師長,以及很多位老師的指導,讓我的存心導到了正確的方向,才得以把人生從患得患失、從處處自私自利當中跳出來,變得懂得服務他人,奉獻自己。從師長的教誨了解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起了一念心希望能夠利益他人,很微妙的是好的緣分就在你這一念存心當中會出現。所以諸位朋友,人生好的際遇不用向外求,向自己的內心求就求得到。

剛好那時候我人在台東,台灣的東部,那裡是山明水秀,我在那裡住了七個月。住下來以後,看著青山綠水,心比較靜下來,反省到自己二十多年來所作所為,彷佛像一場電影,一幕接著一幕在自己的腦海出現。我體會到人生踏出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要先判斷對方向才好。判斷對,我們人生應該用什麼思想態度來處世做人。當心靜得下來,善心起來了。當地有一個學校有一位老師剛好生孩子,要有兩個月的產假,他們學校的老師就找上我,請我去給他們代課兩個月。我又沒有當過老師,又叫我去教一年級的,這些一年級的小孩站起來還不到我的腰,我跟他們講話都很辛苦。因為已經來找了第二次,我們心想不能拒人於千里之外,我勉強答應接下了這個工作。

後來教了幾天書以後,內心非常的歡喜,終於找到一份工作、一條路是可以真正利益這個社會、人群。舉一個例子,我剛好看到一些螞蟻已經死掉了,我把它埋好,被這些孩子看到了就問我。我解釋完以後,他們也很高興。過沒幾天,我就看到那幾個孩子圍在那裡不知道在做什麼。我趨向前去問他們:你們在幹嘛?這些孩子說:老師,我們在埋螞蟻。他看到死去的螞蟻,那顆仁慈的心就生起來。看到這一幕,深刻體會,孩子的心很善良,確實是可以教,確實教育的這份工作是可以幫助他一輩子。有了這一份體會以後,我就踏上教師的路,人生開始走向幸福美滿。我們早上的課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諸位法師,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們提到,一念自私自利,走向的是末日,一念仁愛之心,處處替人設想之心,是走向大同世界。一念之差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只是世界如此,一個人的思想所延伸出來的命運亦如此。我個人還沒有遇聖教以前,人生走的並不順適,重點在沒有替人設想,沒有仁愛之心。有幸聽聞師長的教誨,才開始了解到自利才能利人,利人就是利己。認知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可以很冷靜來思考到,所有家庭的問題以至於團體、社會國家種種的亂象,它的根源不在政治、不在經濟、不在國防力量,而在根源的教育問題。假如人心都能接受道德的熏陶,都能懂得中國人最常講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確確實實解決所有衝突;有孝悌,家庭和樂,有孝悌,懂得仁慈待人。

諸位朋友,不要小看了這八個字,我們看政治問題,最嚴重的莫過於貪污腐敗,而有廉、有恥就能政治清明。我們看事業要能長久發展,必須有禮、有義,有了信義,你才有立業之基,有了道義,才懂得照顧員工,以至於回饋鄉里,造福社會。有了這八德,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當我們把這個道理聽明白了,再不去做的話,那就當面錯過了這個改變命運的良好機會。

我遇到這個代課的機會就欣然接受,教了幾天,感覺到孩子確實很善良、很單純,能接受我們給他正確的引導。我就教完這兩個月,投入補習的行列。當我們有一念善心,老天爺都會很幫忙。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連我補習的費用,在代課的這兩個月都已經準備妥當。離考試的時間只剩下四個多月,很多的同學都已經學習半年以上了,還有的已經考過一年,考過兩年,同時都聚會在一起。因為我們已經了解命運的真相,所謂「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只要我們懂得斷惡修善,懂得一念在眾人、在這個時代,都可以獲福無窮。我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並沒有緊張,我很有信心,因為當我們以承傳文化為使命,孔夫子、孟夫子就是你的最直接的祖宗。我們把承傳千年文化的工作當作自己的使命,這些聖哲人跟我們都是一家人。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聖哲人的福報都會降臨在你的身上。有了這樣的信心,我就投入考試的行列。

當然,決心已下,不管是考一年,還是要考兩年,反正就是直到考上為止,絕不再走另外一條路了。有了決心,接下來也要講求學習方法。《弟子規》說「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不只是在讀經的時候要心眼口信皆要,其實在聽課,以至於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全神貫注的態度,這樣學習就會很有效果。那時候在準備考試,我的心態就是每上完一節課就要全部學會,時間的緊迫會把人的潛力激發出來。我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複習,當然要當下學以後就要消化吸收才行。假如這一節課上完,還有一、二個觀念不清楚,我會趕快在老師下完課跑到他面前再去跟他請教。不過很多老師他們的腳程很快,會讓我追不上他們。為什麼追不上?因為他們高雄上完又要到台中去上,台中上完可能又要趕到台北去上課,非常的忙碌。

諸位朋友,假如沒有追上老師,那是不是就放棄了?人生什麼時候學習?處處都是在學習,處處都可以觀照我們自己的態度正不正確。假如我們說老師走了,我們就沒得問,算了!那不是老師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找借口退回來。「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這是我最常跟我自己的學生講的話。當老師真的有一個很好的好處,當我把這句道理講給這些小朋友聽以後,同時就有幾十雙眼睛在看著我,有沒有把自己的話做到。真是教學相長,是學生在成就老師。我們要言行一致,不能毀了學生對我們的信任,我們就會更有警覺性,去做到我們自己說出來的道理。雖然沒有老師可以問,但是在同班同學當中,所謂術業有專攻,一定有幾位同學他在這一科或在其它科比較優秀,我就會去請教這些同學。這樣子每一個學習都能扎紮實實,能夠吸收,這是學習的重要態度。

我記得那時候也有很多同學來問我數學、還有物理、化學的題目。假如我依然是比較自私自利,有沒有可能去告訴、去分享這些經驗呢?相信就很困難。有一對姐妹,姐姐跟妹妹說:妹妹,今天我有一個同學問我數學,我不想告訴他答案。很自私!接著妹妹就跟姐姐說:姐姐,假如是我,我會跟他講答案,但是我會把錯的告訴他。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的孩子假如都是這樣的存心,後果不堪設想。幸好已經聽聞聖教,知道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當我們把經驗告訴別人,我們自己的智慧會提升。我都主動會跟這些同學做交流。

有一次我的同學來問我,問了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另外一個同學看不下去了,走過來給我拍桌子。他說他問你一個多小時,你都沒有時間看書了,你還到底要不要學習?我對這一位同學笑了一下,當然我也沒有不舒服,因為他是為我著想。我接著跟他說,當我在教導這個同學的時候,我不是想著如何把這條數學做對,我是想著如何引導他思考這個數學題如何解。會做這一題是學生的態度而已,要教人家會算這一題,那是老師的一個定位。就在跟人家分享這一些解題的方法過程,我們的思考能力不斷在提升。後來正式參加考試,第一年的數學我考了八十八分。

考上以後,我們讀完一年要參加實習,是一年的時間。那時候我覺得還要再實習一年太長了,應該馬上投入教學的行列。學生不等我們,我們假如能早一點學會一年,將有可能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生能得利益。由於這樣的一個存心,又感來很特別的因緣,待會兒我再講這個因緣。我就去參加代課考試,也並沒有時間再怎麼準備,第二年的數學考了九十分。代課完一年以後,還要再參加一個教師正式考試,才能進入學校,那是第三年的考試。我又在數學科考了八十八分,也很順利考上。從這裡我們就確實印證,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是真實不虛的道理。

我們希望自己的教學經驗能快速提升,剛好我有一個小學同學,他跟我已經二十年的交情,他非常的老實。有一天他打電話給我,說到他交了一個女朋友,是第一次交,他希望到我們家來坐坐,叫我給他看一看。諸位朋友,看得出來,我這個人比較熱心,會有很多知心的朋友。當我在跟他以及他的女朋友聊天的過程,他的女朋友(現在已經是他太太)左一句「我們老師說」,右一句「我們老師說」,讓我覺得相當的好奇。假如這是從小學生的口裡講出來,我還一點不意外,但是卻是從一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講出來的話,就讓我驚訝;也感受得出來,她小學老師在她人生當中的影響性不亞於她的父母。我就情不自禁開口說,我可不可以見見你的小學老師?他的女朋友也很欣然答應,說我去問問我們老師。當我講完以後覺得有點唐突,她的老師是長輩,我們隨便就提出要求,怕有點失禮。隔天我就打電話跟她解釋道:我看以後再說,不然不知道你們老師是不是方便?接著她告訴我,我已經跟我們老師講了,她說像你這樣的人要趕快進入教育界,所以她已經答應這個禮拜六要跟你一起吃頓飯。這是我在補習班就發生的一個善因緣。

這個老師的家離我們家只有五百公尺,但是卻沒有因緣可以見面。諸位朋友,人跟人的距離絕對不是外在的形象,人跟人真正的距離是在那一份存心。當我們的心念都是為了文化的承傳,再遠的距離都會彙集在一起。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這句話在我們今天的會議當中,是表露得淋漓盡致,相信很多位朋友都是有緣千里來相會。我跟楊淑芬老師在台灣相隔也只有兩百多公里,我在台中讀書,還有工作,總共待了六年。說不定有哪一天剛好逛百貨公司迎面而來,還是無緣相認,得要自己生起了弘揚文化的願心,才有機會能得到楊老師的教導。所以,人生的際遇莫向外求,要向自己這一顆心去下功夫。

當我的同學跟他的女朋友載著我到了她老師家,這一位老師姓陳,一位女老師,她教書已經三十四年。當這位老師坐上車,回頭對我講的第一句話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她說到在這三十多年來,我的學生教我很多東西。我們一般都認為是老師在教學生,而這位老師卻感受到,這三十多年來是學生在成就她的愛心,在成就她的智慧。確確實實當我們盡心儘力把一個孩子從惡轉成善的時候,我們那顆對教育的愛心就不斷地擴展。確實教學相長,「教而後知困」,教而後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還不足,還要加強。「知困而後能自強也」,知道不足之處,懂得自己不斷去提升,確實是老師在成就學生,學生也在成就老師。一個人從事一個工作,他最先的態度影響甚大,當我要踏入教師這個行列以前,就已經保持著要教學相長的態度,就不容易把責任推給學生。

接著這個老師又說了第二句話。她說孩子犯錯往往是我們教他很好的一個時機點出現,不能夠亂髮脾氣,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要發脾氣不能教孩子,教孩子的時候絕對不能發脾氣。因為當我們發脾氣,縱使你講的話很有道理,孩子腦海當中的印象也只是你惱羞成怒的樣子,你那個非常暴怒的影象,你給的那些教誨他很難吸收。這個我們自己可以感受一下,假如我們的上司非常凶,縱使他講的話很有道理,你大半的印象還是在那個可怕的嘴臉上。有一個小孩這麼跟我們說,他說我媽媽打我,我都忘記了,我爸爸打我,我每一次都記得很清楚。下一次我爸爸再打我的話,我一定要打110報警。

同樣是處罰孩子,為什麼小孩的感受截然不同?這個微妙之處都在我們的存心。當你在處罰孩子,絕對不是發脾氣,而是那一份為了成就他的品德、為了導正他的缺失;那種懲罰是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痛在老師的心中。我的母親這輩子只打過我一次,那一次也是玩得不知道時間回來吃中飯,不知道讓母親操了多少心。好不容易把我找回來,媽媽拿起一支木棍,叫我把手伸出來,接著就打了我一個手心。當那一下打完,我直覺感受到我母親的眼睛已經泛著淚水,母親就走了,沒有繼續打我。但在那個當下,我已經感受到我們的行為會牽動父母的整個心情,而當我們犯錯的時候,父母比我們還著急、還難受。從此,我們懂得要檢點自己,也沒有再被我母親處罰過。

那為什麼另外他父親打他的時候他都記得很清楚?其中都包含情緒的發泄在裡面。可能今天股票狂跌,爸爸心情比較不好,一看到他不順眼,把他拖過來打一頓。孩子犯錯,我們要用理智去管教。在澳洲這一段時間,我遇到一個很好的長輩,很好的老師,大家應該都熟悉,他叫盧叔叔。我因為自己還沒有結婚,也沒有自己的小孩,當然是沒有自己的小孩,因為要知所先後。有一次有一個女性朋友,我就問她:你人生有什麼志向?她說我想要兩個小孩。然後她說完以後又想很久,又說我想要一個好的先生。我接著跟她講,這個志向很好,不過順序有一點顛倒了。要知所先後。但是很多人生的經驗並不是說一定要你去跌過、撞過才會有收穫。我們應該懂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而這個前事可以是許多有智慧、有經驗人的一些經歷,你肯去吸收、去學習,你的人生就能少走很多的彎路。

由於希望在我的教學當中能夠快速累積一些經驗、智慧,遇到把孩子教得很好的長者,我都會主動跟他們詢問教育的理念。因為盧叔叔有兩個小孩,都教得相當好,我請教他如何教孩子,他曾經跟我推薦過一篇家訓,《朱子治家格言》。另外他也提到教育孩子要「慎於始」。他犯第一次錯就不可以妥協,不然你下一次要再教他就越來越困難。他說他的兒子第一次不吃飯,他的母親看了不忍心,準備過去給他勸說,希望他能把飯吃下去。假如我們去跟孩子說:兒子,你把這一碗飯吃完,禮拜六爸爸再帶你去吃麥當勞。你想下一幕會上演什麼情節?保證小孩一下子就把那一碗飯吃完。這樣是解決了問題嗎?我們往往用問題在解決問題。

我看現在寒暑假,有的學校都在辦減肥班,記者還去把它拍下來。看著一群小胖子在那裡又蹦又跳,我就在那裡想,他在那又蹦又跳,背後的動力在哪?可能是把這五天撐過以後,我的爸爸媽媽又會帶我去吃麥當勞。這樣子的方法顯然不可能讓孩子瘦下來。根源在教育他正確的飲食態度,假如從小就能教《弟子規》,「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假如能教導孩子「凡是人,皆須愛」,那凡是物皆須愛。這個胃是你的好朋友,你愛它一分,它就回饋你一分,你愛它十分,它回饋你十分。假如你每一頓看到好吃的,狼吞虎咽,把它撐得很難過,它本來可以用六、七十年,可能用了三十年它就會跟你說:老闆,我不行了,你另請高就吧!

孩子從小就懂得飲食節制,懂得愛護他自己的身體。我教六年級,有一個孩子他體重是一百零九公斤。我看他走路的時候,他還沒有喘我已經先喘了,我替他喘。有一段時間,上課上到一半他就舉起手來說:老師,我要上廁所。因為太頻繁去,我覺得很不對勁,把他叫過來。原來他的母親給他吃減肥藥,整個褲子常常都是濕掉的,因為都排出一些脂肪來。孩子邊說邊掉眼淚。我們不要等到孩子在身體以至於行為上有很大的偏頗,這個時候才來用一些無法根治的方法來對治,到時候我們很辛苦,小孩也會很辛苦。

盧叔叔看到他太太正走近要遊說他的兒子,馬上用眼睛向他太太示意,這個眼神的意思就是說「你退下,讓我來就好」。這個時候夫妻要配合得很好,孩子才有可能受教。盧叔叔也沒跟兒子講什麼,叫大家趕快吃,吃完就全部收掉,他的兒子還在那裡擺著一張臉,他也沒有去理他。後來到了半夜三更,兒子餓得受不了,爬起來自己翻冰箱找食物吃。從那一次以後,他的兒子就不敢再亂髮脾氣挑食了。當我們能掌握機會點,「慎於始」,孩子也好,學生也好,他犯錯我們可以給予適時的指導,這樣就能化危機為轉機。由於有這一份對教育的使命,才能得以在這幾年當中得到這麼多有智慧的老師來指導。

後來在前年,楊老師帶我到了海口,有一個可以推展中國文化的機會。確實我個人經驗、能力都有限,也是憑著對聖教、對佛菩薩、古聖先賢的信心,相信他們會冥冥當中加持,幫助我們。在這兩年的歲月當中深刻感覺,有一顆仁愛之心,能走向大同世界。在這兩年當中,確確實實沒看到一個壞人,看到的都是「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在去年七月中,在海口辦了第一期五天的培訓班。在辦培訓班以前,由於我們中心沒有冷氣,而海口的天氣又特別熱。還在那裡擔心假如一邊上課,每個人手上都拿一支扇子,那課上下來不知道是什麼情景。

在擔心的當下,我要先回台灣一趟,剛好回去的前一天,有個老闆請我們吃飯,他是個很高級餐廳的老闆。在吃飯的過程當中,他了解到我在海口講《朱子治家格言》,他聽了非常高興,說你下次講的時候一定要找我,我們確實感受到「德不孤,必有鄰」。接著他說晚上我送你回家,明天我送你去坐飛機。盛情難卻。坐在車上他突然跟我講,他說孔老夫子周遊列國,為什麼都沒有經濟上的困擾?因為他有一個學生很有錢,叫子貢。諸位朋友,這個話您聽懂了嗎?當然,縱使聽懂了絕對不能偷笑。接著他又說到,他的餐廳三樓有一個會議室,裡面可以坐差不多一百個人,所有的冷氣都是新裝好的。這個時候我再也忍不住那份喜悅,我就對他講,可不可以把場地借我們?他當下就答應了。

過了十天左右,我們到了這家餐廳辦五天課程。他們的桌椅都是原木的桌椅,然後還有很多穿著旗袍的小姐幫我們倒茶喝。五天的課程都是在他們餐廳吃飯,吃完我們要去付款,結果櫃檯的小姐說到,這五天的餐費通通都付完了,是他老闆娘付的。我們很驚訝,趕快去了解情況。這個老闆娘說到,她每一天都在座位最後幾排聽課,每一次聽都很感動。她的孩子都已經十五歲以上了,而沒有辦法在那麼小(在幼兒園、小學時候)就能學習《弟子規》。這次來上課的,大半是海口幼兒園跟小學的老師,她希望透過這些老師的學習能利益更多的學生。由於這一份善心、愛心,每天她都去把錢付掉。我們確實感受到當你有一份仁愛之心,所引來的就是互助互愛,就是大家都是為了天下、都是為了群體的一份存心,所謂天下為公。

我在杭州講課,在第三天課程結束,吃完飯突然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有位八十歲的長者要跟我們見面。一走出來,這位長者正在餐廳外等待,也不知等了多久。他一看到我們,這一位長者當場雙膝就跪下來,我在那一剎那,瞬間就撲過去把老人家接住。接著我趕快把他拉起來,說老人家,有話我們站起來講。接著長者跟我說到,你要答應我兩件事,第一件事,我是新疆烏魯木齊的人,希望你們能夠到那裡去講課。那裡的人沒有機會聽聞《弟子規》,聽聞聖賢的教誨。當場我們所有的老師都非常感動,老人家這一個啟請完全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了他故鄉廣大的人群。相信這一次師長能到吉隆坡來弘法,也一定是非常多的朋友那一份為了自己的故鄉,以至於自己的國家,還有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聽聞師長的教誨,這一份心才感得這一場殊勝的法會。

確實,當我們都是用善心對人,一定可以深刻感覺到孟夫子那一句真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但如何得到這樣的果報呢?這個要知所先後,當我們懂得愛人、敬人,就能感得人愛人敬。

我們在廬江湯池鎮,明年將有一個文化教育中心要對外開始弘揚文化,很多的工作人員都已經在那裡準備。我們的工作人員固定一段時間就會到附近開始把街道的垃圾掃乾淨。一開始的時候,鄉里的人都覺得很好奇,都在一旁看著。掃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對工作人員說到:你們不用拿掃把來了,我們門前的掃把就可以借你掃。又掃了一段時間,他們會倒水出來,說:你們辛苦了,喝杯水!再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些朋友說到:你們別掃了,我們自己來就好了。你看,人那一份善良就是要透過我們去喚醒。有位朋友他就說到,我們家的糞坑很久沒人挖了。工作人員就回去跟中心的李主任說,有一位朋友說糞坑很久沒挖了。接著李主任就說:好,我去挖。就真的到這個朋友的家裡幫他挖糞坑,挖到一半他就很不好意思了。

諸位朋友,這個情況告訴我們,我們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用德行去感化、去影響;「愧之,小人可使為君子」,我們用德行去讓人家慚愧,連小人都可以變成彬彬君子。有一位母親她學了《弟子規》以後,有一天在校門口正等她兒子下課,看到地上有很多紙屑,她很想把它們撿起來,但是又很掙扎。諸位朋友,這個時代很顛倒,對的事情不敢做,錯的事情做了一點都不覺得丟臉。你看丟紙屑的人好像若無其事,我們撿紙屑反而有點怯懦,不敢。這一個母親克服了這個障礙,主動開始撿垃圾。

當然,當我們在力行《弟子規》的前期,諸位要做好心理準備,您可能會成為動物園裡面的某種動物,然後大家都在看你,這個時候你要咬緊牙根。結果她邊撿,所有的家長都在看她。撿了一個禮拜以後,情況開始變化,有一個家長、兩個家長開始加入她的行列。之後很快的,所有的家長都一起來維持校門的乾淨。而我們想想,當孩子下課走出校門外,所看到的第一幕,就是他們的媽媽都在撿垃圾。請問這一群孩子這一輩子會再亂丟垃圾嗎?教育最快的方法,最長久的效果,就是以身作則。

我在初中的時候,有一天放假,我到學校準備要打球。剛進校門,看到一個很熟悉的身影,他是我的校長。校長並沒有發現遠遠有他的學生在注意他,他非常自然的彎下腰去,撿起學校他看得到的所有垃圾。這一個動作在我的腦海裡面已經持續了十多年,不曾忘懷。當我要丟垃圾以前,這個影像一定會出現。我們要對得起校長這麼好的風範,這麼好的啟示,絕對不能再破壞校園,破壞環境。甚至於應該起而效法,一起來維護學校,維護社區,維護整個地球的環境。確實,一念之間所產生的變化是很大,一念可以是地獄,一念可以是天堂。

幸福的人生他是要全面的發展,全面的圓滿,絕對不是你賺了錢就是幸福的人生,一定還要包含我們家業、事業,以至於這一生的道業、智慧,都能有所成就。我們希望下一代能有幸福的人生,當然我們首先要把幸福的榜樣演出來,要把幸福的思想種在孩子的心田之中。我這個年紀,尤其女同學、女同事,常常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境,就是她的父母叫她趕快結婚。有一個朋友,她媽媽在叫她趕快結婚的時候,她突然跟她母親說,她說:媽媽,你都不幸福,為什麼要叫我嫁?這個媽媽突然眼睛一亮:對!我都不幸福了,還叫她嫁。三十秒過了,這個靈光乍現變得比較黑暗了,又跟她的女兒說:反正你就是嫁就對的啦!

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情景。當我們走在一條路上,剛好有一個陷阱,一個坑洞,我們掉了下去,心裏面確實覺得很倒霉。當我們爬出這個陷阱以後,請問諸位朋友,你會怎麼做?你會趕快把這個洞填滿;或者趕快拿一個告示,上面寫著「這是陷阱」;還是你會躲在旁邊的草叢裡面,然後看下一個人再怎麼掉下去?你會怎麼做?我們叫女兒嫁的時候,請問那一張告示牌你寫清楚了嗎?你告訴她如何讓夫婦和樂、家庭幸福的訣竅了嗎?她都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匆忙地踏入婚姻,那可是凶多吉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不是先叫女兒嫁,而是要先教女兒學《弟子規》。你不先教她學《弟子規》,不先教她如何為人妻、如何為人母,那根本不是為了她幸福著想,而是為了什麼著想?為了我們的面子著想,為了很怕別人問說你女兒嫁了沒有?你兒子娶了沒有?是孩子一生的幸福重要,還是我們的面子重要?人生可要活在理智當中才行。當女兒真正學會了《弟子規》,她才知道孝悌為仁之本,她才找得到真正有愛心的另一半。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以後會遇到壞朋友,我們早上也提到,當我們每天在思考的問題是後悔過去,煩惱未來,那都是相當不理智的,要活在當下。我們擔心孩子往後會交到壞朋友,你現在擔心對他一點幫助都沒有,甚至於還會造成他很大的壓力。我們應該了解到,當他懂得「能親仁,無限好」,當他懂得分辨有德行的人才足以做他的知心好友,他就不會被壞的朋友所影響。假如他的德行有了相當的提升,《易經》裡面也告訴我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只要他有德行,自自然然就能交到有德行的朋友。當下我們更重要的,是把《弟子規》落實在你的家庭當中,讓孩子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身教、言教,還有整個家庭環境的境教。潛移默化之下,在十多歲應該就能很懂事,懂得判斷是非了。

幸福的人生應該種下什麼種子?福田靠心耕,而人生的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當我們引導孩子的成功是往物質上面去追求,他這一輩子已經不可能有快樂可言。當他從小活在像天堂般的生活,要什麼你給他什麼。我們的老祖宗對慾望相當的謹慎。在古書當中,一直提醒我們「欲不可縱」、「欲是深淵」,當慾望打開了,它就收不回來。

我在念大學的時候就觀察到,很多的同學開始在辦信用卡,還辦了不少張,有的皮包拿出來還好幾張吊在一起。我們都還沒有賺錢,就已經開始在花錢,而且花的都不是自己的錢,而是父母的錢。賺錢的人花錢都會節制,不賺錢的人花錢都不懂得去控制,很多的同學在還沒有開始踏入社會以前,他已經是負債的狀態。等到他真正開始賺錢,大部分的錢都必須付到信用卡的貸款上面去了,那就進入人生的戰場。因為他每一個月有固定的貸款必須付,他就要不斷地賺取金錢。只要他有一個月不賺,很可能他家的沙發,還是冰箱,以至於房屋,就必須被人家收走了。當人生追求物質,將可能成為物質的奴隸。我們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物質的奴隸呢?假如不願意,就應該培養他節儉的態度。

很多年輕人賺錢也很會規劃他的錢財,都是在發薪水那幾天就把錢花得差不多了,後面的日子吃泡麵來過日。有時候撐不下去了,回去找父母,爸,沒錢了,快餓死了。他的爸爸看了之後也很生氣,嘴巴還在那裡罵著說,我都跟你講多少次,叫你省一點,你就是講不聽!邊講邊把他的皮包拿出來,然後氣著說:要多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不要親手把孩子推向盲、忙、茫的人生,物質的追求必然是走這一條路。到了晚年,因為年輕的時候都在拚命賺錢,對孩子的教育疏於用心,晚年不可能有孝子賢孫。當一個人的晚年沒有天倫之樂,那是很痛苦的。

在外國有一篇報導寫到,有一個老奶奶她在她的遺囑上面寫到,她死後,要把她的骨灰倒在她家對面超級市場的屋頂。為什麼她有這個要求呢?因為她有四個孩子,這四個孩子常常到這個超級市場買東西,但是就是不願走進對面的樓里看他的母親。相信當一個老母親看著兒子在眼前,卻見不到面,那是人生相當大的折磨。

晚年天倫之樂才有後福可享。有一次我們要到一個地方講課,在飛機場上遇到了一對老夫婦,那時候天氣已經比較熱了,老奶奶穿了三件衣服。我們就跟她老人家說,你穿這樣不會熱嗎?她說一點都不熱,接著她又說,最外面這一件是我女兒買的,再裡面這一件是我媳婦買的,邊講笑容洋溢。你看會不會熱?很清涼。

一路上,我們也感受到她的後代對她很孝順,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他們非常的熱情,對著我們講:現在是晚上了,我兒子跟我媳婦、還有孫子一定會來接我,要不要順便送你們一起回去?我們也是有人要來接,非常感謝,婉拒了。兩個老人家沒什麼行李,就先往出口走過去了,我們還在那裡等行李。看到老人家正走出門口,聽到非常響亮的叫聲,「奶奶,奶奶」。諸位朋友,誰叫的?雖然我們沒有看到她的孫子,也已經聽到他那響亮的聲音,這才是人生的真幸福。孟子說人生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有父母可以奉養,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又有兄弟可以在人生的過程相互扶持,內心都會覺得非常安慰、充實。而當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你的人生已經可以看到晚年會很有福報。當你孝順父母,你的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學習;當你友愛兄弟,你又給後代子孫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人生要幸福,一定要能高瞻遠矚。

在古代有一位禪師寫到兄弟之情的一首詩,「同氣連枝」,兄弟都是同氣,都是連一個根本,都是父母的孩子。「同氣連枝各自榮」,各自有發展,「些些言語莫傷情」,不要因為言語的小磨擦,而傷害了兄弟之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確實過了三、四十歲以後,每次兄弟的相見都會感覺到對方多了幾根白頭髮。「弟兄同居忍便安」,兄弟在一起相處能夠互相忍讓,就能安樂共處。「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我們的後代又有兄弟姐妹,堂兄弟、表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我們應該留給後代子孫好的榜樣看。

物質的追求不是一條好的人生規劃,中國人教育下一代,重視的是要從小培福;等學有所成,要造福家庭、社會;把人生的福分留在晚年來享,所謂先苦後甘。一般人都覺得一個人要大學畢業才能服務社會,要二十歲左右;人到了六十歲,體力比較衰了,在這四十年當中可以服務社會。但說實在的,當人是這樣去規劃他的人生,這四十年也很難是為了這個社會,大部分還是只想自己的享受。因為一個人絕對不會說二十歲的時候突然明白要服務社會,一定是從小就有引導他這樣的存心。

有一個孩子六歲,這個孩子還沒有接受聖賢教誨以前,相當的傲慢。因為他的父親有四個兄弟姐妹,母親有三個兄弟姐妹,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可謂三千寵愛於一身。他的爺爺對著家族的人說,這個孩子是我們家的獨苗,看到他就像看到我,罵他就是罵我,打他就是打我。諸位朋友,你可不可以預料得到這個孩子三歲以後會是什麼樣子?有一次吃飯,桌上有六、七道菜,他看了一看,馬上往後一退,他說:菜太少了,我不吃。六、七道菜會不會太少?大家都在搖頭,我覺得太少了。諸位知不知道皇帝吃飯一次要幾道菜?要一百道,那他是小皇帝,最少也要幾道?也要五十道。所以六、七道太少了。他的爺爺馬上跑過來:孫子!你要吃什麼,爺爺馬上去買。為人長輩要謹慎!愛之足以害之。

他的父母警覺到繼續這樣寵愛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就趕快運用一些方法把他帶回自己的身邊,又特別找了一所重視德行教育的幼兒園。這個孩子剛一開始去,他的母親叫他要跟老師行禮。媽媽先鞠了一個躬,然後看看他,他還是如如不動。母親鞠了三、四個躬以後有點心急了,想說快上班了,我還得趕過去。就匆忙要走出這個小區,走到小區的門口,媽媽也覺得有點不妥。諸位朋友,你會離開,還是會做進一步處理?假如我們離開了,下一次要再教孩子跟老師問好,會比這一次容易,還是比這一次更困難?你越晚教他越難教。她打了一通電話給她先生,她先生馬上跟她說,你在那裡等我,我當下就趕過去,還跟公司請了假。

兩個夫妻就走到這個孩子的面前,父親非常溫和,對他說:一個人求學問,首先一定要對老師恭敬,要跟老師問好。父親就做了個示範給他看,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老師好。孩子沒什麼動靜。父親接著第二、第三……一個接一個做下去。也不知道鞠了多少個躬,突然孩子放聲哭了出來,邊哭邊說老師好。父親用他的耐心、真誠心,喚醒了孩子的慚愧心、孩子的恭敬心。雖然只是一個鞠躬的動作,但對這個孩子的一生卻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個孩子的學習狀況越來越好,幼兒園裡面的老師整理出一個定律來,說孩子鞠躬鞠得越恭敬,學習成績越好。這也印證印祖老人家說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後來這個孩子有一天跟媽媽一起坐車,還有個三、四歲的弟弟。他們本來是坐著,突然來了一位老奶奶,帶著她的媳婦還有她的小孫子。這個六歲的孩子馬上站起身來,「老奶奶,你請坐」。老人家看了非常歡喜,就坐了下來跟他說謝謝,順手把她的孫子抱到腿上來。這個孫子馬上說,奶奶,你起來,我要自己坐。拗不過他的脾氣,老人家有點氣憤,有點尬尷,就站起來了。當她一站起來,旁邊四歲的弟弟馬上也站起來,請老人家坐。在那個當下,所有車廂裡面的人都被感動,從那一刻以後,所有老人以及婦孺上車馬上就有人讓座。諸位朋友,這個六歲的孩子在做什麼樣的貢獻?這個孩子在修身,這個孩子在齊家。諸位朋友,這一對兄弟假如是你的孩子,你以後上車會不讓座嗎?這一對兄弟在治國啊,所有車廂的人都是國人,都受感化了。

我們把這個事例在大江南北繼續感動他人,現在又把它打包好送到馬來西亞來。諸位朋友,齊家、治國、平天下並不是要等到三十歲、五十歲,只要有一份修身的功夫,只要有一個要利益人民的存心,他從小就在做了。而這樣的孩子,我們想想,會沒有福分嗎?絕對是人見人愛,絕對是處處受人提拔、照顧。這樣的孩子,他們走在路上都是懂得撿垃圾。前不久是重陽節,我們領著一群孩子去爬山,爬到山上,這一群孩子說到:老師,爬山一點都不累,但是跟很多長輩行禮問好,以及說謝謝,彎得腰很累。因為他們一路上都撿垃圾,很多的路人看了很感動,都肯定、稱讚他們。人家一稱讚,他們馬上頭都轉過去謝謝叔叔,這邊又稱讚,又轉過來謝謝阿姨。所以爬山不累,鞠躬很累。你看,這些孩子都在喚醒我們的善良。

另外,有一個小女孩去醫院看病,看完以後,醫生正走到旁邊在寫一些記錄,小女孩順手就把病床上的被子通通給它折整齊,放好。旁邊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家,看了以後很感動,他說現在這樣的小孩快找不到了,然後還親自送她的父親還有這個小女孩出醫院。後來這個醫生去一家素食館吃飯,又遇到另外一位男孩,他們都是同學。這個男孩也認識這個醫師,馬上很恭敬走到這個醫生的面前,給他鞠了一躬,說王醫師好。這位醫師也非常恭敬,趕快站起來跟他回一個禮,然後這位王醫師就說:這一定是什麼道教出來的。他忘記那個幼兒園的名字,說這一定是什麼道教出來的。孩子很單純,馬上就回答這個醫師說是明道,他們是明道幼兒園。醫師馬上說:對對對,明道。結果所有素食館裡的客人開始在那裡問:什麼是明道?

這樣的小孩,一言一行在培福、在積福,他們抱持這樣的心境,踏入社會一定懂得造福,他們人生的價值是從小開始。諸位朋友,從幾歲就能開始?假如在座有還沒生孩子的准父母,準備當父母,您可以效法周文王的媽媽——太任,做好胎教。當然胎教在還沒有懷孕以前就要做,能夠斷惡修善,感來好的子孫;懂得保元育神,懂得先調養彼此的身體,培養孩子的先天。如何求一個健康善良的兒子或女兒?這個方法在我們「大方廣文化公益網」上面有刊登出來,希望大家告訴大家。假如你現在就懂得這些方法,在懷孕的過程都能讓孩子聽《弟子規》,聽聖賢的教誨,很有可能他生出來以後,第一句會說的話叫「弟子規,聖人訓」。以後,你這個孩子就要常常到我們廬江多元文化中心,去宣揚一下這個就是有中國文化胎教出來的孩子。那他人生的價值從小到多少?到老,他的價值都會無限的延伸。

因為有聖教熏陶的孩子,他的心地善良,他會想到他人,會想到國家社會,他的人生智慧會隨著年齡不斷的提升。他能給予更多的人人生的啟迪,人生的提醒,他會越老越值錢,越老越受人歡迎。盧叔叔從小也是因為父母引導他讀古書,他才有現在這樣的智慧。他雖然已經快六十歲了,但是還有一群年輕人跟在他的身旁學習。上一次我們馬來西亞也有朋友到台灣去上課,上完之後,也去跟盧叔叔去爬過山。我也很佩服這位馬來西亞的朋友,他真是抓住任何一個能親近仁德之人的機會。盧叔叔每次過父親節的時候,都是一大堆他照顧的這些學生,通通都到他們家來,他們都叫他盧爸爸。而這一天當中,有一個人會很吃醋,就是他的兒子。他兒子會在那裡嘀咕那是我爸!而且盧叔叔都不要求他兒子孝順他,他兒子巴不得每天可以親近他爸爸,因為有更多的人都要親近他的父親。假如他自己不用功學習,他爸爸會不理他,他很怕他爸爸不理他。

當我們的人生能夠不斷去扎德行的根基,這一生到終老會越陳越香,走到哪裡處處受人歡迎、尊重。我們的師長七十九歲高齡,他以他的人生演出了最有價值的示範。我們「當仁不讓於師」,我們更要積極培養自己的小孩,也走向像師長這樣的璀璨人生。生命是短暫的,但生命的價值卻可以是無窮盡的。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嗎?孔老夫子死了嗎?他們的精神確實與日月同輝。

在二千零二年有一場會議當中,很多的孩子在曲阜朗誦經典,邀請范仲淹的嫡傳子孫當貴賓。當他的子孫上台去唱了一首歌,那首歌叫「岳陽樓記」,他的子孫感念他的恩德,把它譜成了曲子。當唱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彷佛感受到范仲淹在天之靈也會非常欣慰,感受他這一生的人生走得很正確,走得非常值得。我們也希望我們往後的子孫能感念,由於我們這一生的風範,積累的智慧,能得以讓他們的人生都有相當正確的智慧。我們要師法古人。諸位朋友,范仲淹的家風承傳了一千多年,我們的家風要承傳多少年?諸位朋友,你想好了沒有?

人生了解到聖賢智慧值得我們去學習,但學習首先要有好的態度,學習第一點「學貴立志」,要立大的志向,才有綿延不絕的動力。有些家長就說了,我的孩子只要不犯法就好了。這個志向好不好?假如我們用不犯法就好來教孩子,保證教出來的小孩一定在要犯法或不犯法的邊緣徘徊。突然有一天觸犯法律,你們家的電話就響了,你就得到警察局去一趟。目標要訂得高遠,取法乎上,再怎麼差還會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再差也會得乎其下;假如我們現在就取法乎下,很可能會了無所得。首先要樹立能綿延數百年不衰的家道,當你這個願心真的發下去,你會感受到你的一言一行都變得越來越警覺,越來越懂得觀照。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你有承擔家風的這一份氣概,相信你的學習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立志也有階段性,我們如何引導孩子立志?很多學習聖賢文化的孩子都知道,讀書要志在聖賢。而聖賢如何引導他們從當下就可以做起,這個就相當重要。有一個孩子,他們的老師問他,你有一億的時候你想做什麼?這孩子說到:第一,我要蓋一間學校,讓更多的人能夠聽聞古聖先賢的教導。接著他又說,第二個志願是要蓋一所醫院,能夠解決病痛人的情況。為什麼孩子有這麼好的志向?我們的孩子假如被問到,有一億的時候他想做什麼,不知道我們的答案會是什麼。這個孩子接著又說到,第三件事是他要做蔡老師。這個孩子是我忠實的聽眾,打從我去深圳講第一堂課,是講給老師聽,這個孩子就說:媽媽,我可不可以一起聽?

這個孩子很有意思,有一天聽到一場演講,聽了一小段以後,他靠過去跟他媽媽說:媽媽,他講課都只有解釋經文,都不懂得要開理。不懂得要把道理打開來,結合在生活之中。你看這個孩子才七、八歲,他已經知道講話要懂得跟處事、待人接物結合在一起。假如這個孩子是你的小孩,你聽完這一件事情以後,會不會高興三天睡不著覺?還是會睡到一半會笑著醒過來?他的老師聽完很高興,趕快打了一通電話給他媽媽。我們都想說媽媽聽到這個事情應該會很高興,結果這個母親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這樣的情緒反應。

她當天下午,給她兒子打了一通電話,她說:兒子,你有這三個志願,媽媽很高興,但是這三個志願是不是一定要等到你有一億的時候才能做?諸位朋友,我們遇到這個情景會不會問這個話?這位母親抓住每一個可以引導、教育她孩子的機會。接著她又問她兒子,你要開一所學校,你當下就可以趕快深入聖賢教誨,你就可以培養很多老師出來了。你假如要蓋一所醫院,你也要懂得醫術,當下就可以做了。再來他媽媽問他,蔡老師有沒有一億?答案是肯定的,絕對沒有一億。她的孩子突然思考到,原來這些志願當下都可以去做。當下你能夠好好讀書,你就是同學的好榜樣;當下你懂得孝順父母,你就是所有孩子的好榜樣;當下你在坐公交車,看到老者你懂得讓座,你是好公民;當你走在百貨公司門口,發現這個門很重,有一位老者正走過來,你能夠主動幫他開門,你就是所有看到人的好模範。這就已經在邁向你自己的志向了。

孩子時時會觀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他有成聖成賢的志願。不止孩子要從當下走向這一條道路,我們要讓孩子有志氣,首先誰要有志氣?當然是我們為人父母者要有志氣,我們也要立下志向,要當一個好兒子,要當一個好領導,當一個好先生,好太太。還可以立志當一個好婆婆、好媳婦,這個重不重要?當能把好婆婆演出來,好媳婦演出來,您就把千年來的問題,怎麼樣?化解掉了。到時候你們家每天會有很多人來排隊,請教你如何解決婆媳問題。那確確實實是聖賢人的好學生,是可以達到移風易俗。

文天祥有一句經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歷史,丹心是我們的真誠心,我們要用真誠心來寫歷史。首先應該寫誰的歷史呢?人生最可悲的是自欺欺人,自甘墮落。我們一定要對得起自己,要在人生驀然回首的時候,感受到對自己有一分敬意,我這一段人生的路沒有白走,照自己的歷史。再來還要照誰的歷史?要照我們父母的人生歷史,讓他時時都感覺內心喜悅、安慰,讓他感覺到這個兒子沒有白養,沒有白教,讓他很光榮。讓我們的另一半對著他的親友都會說,我這一輩子就是因為找了這個好對象,人生才得以翻身,才得以幸福美滿。諸位朋友,只要我們能奉行《弟子規》的教誨,相信我們這一顆真心能夠照亮身旁每一個人的人生歷史。好,這一堂課我們就先上到這邊,謝謝!

諸位法師,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大家昨天睡得好嗎?我們學了之後,一定要當場當下下決心去落實,我們堅信「聖與賢,可馴致」。而《弟子規》的道理完全融攝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剛剛我們為首相夫人祈禱默哀,就是在奉行《弟子規》上教誨我們的「事死者,如事生」,希望我們緬懷她的教導,她母儀天下的精神。當我們能夠這樣去感念,首相夫人她就可以精神長存。

而我們如何讓父母,以至於讓我們祖宗的精神長存,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把他們的教誨,不斷地在我們身上演出來,發揚出來。文天祥先生有一句很重要的名言,「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這一些聖哲人以及我們的祖宗,雖然肉體已經離去了,但他們的典範都時時會在我們的心中;「風檐展書讀」,當我們拿起他們的教誨,拿起這一本《弟子規》,我們會感受到他們的精神跟我們合而為一;「古道照顏色」,我們與聖哲人沒有時空的距離。

有一位女校長,她常常去父親的墓前,報告她這一段時間所做的許多工作,確實「事死者,如事生」。她每一次報告完之後,就對她的父親說到,父親,我現在是在從事教育事業,作育英才。假如女兒在這個事業的過程當中,沒有秉持教育的愛心,起了一點名聞利養之心的話,您在天之靈一定要好好地提醒我,好好訓斥我。當我們時時感念父母,時時想著「德有傷,貽親羞」,時時能期許自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讓我們以我們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來真正讓父母歡喜,讓祖宗在天之靈也能夠非常的欣慰。

中國人非常的厚道,在《中庸》裡面就有提到,當父親是卿大夫,兒子只是一般的士人(讀書人),當他去世的時候,是用卿大夫的禮儀祭他,但是往後的祭祀,只用讀書人的禮儀祭祀。但如果他自己只是一般士人,而他教出了一個卿大夫的兒子,那去世的時候是用讀書人的禮儀,但往後每年的祭祀統統用卿大夫的禮祭他。從中國的禮儀就可以感受到,特別重視慎終追遠。假如沒有這樣好的父母來調教、養育,怎麼會出這麼優秀的下一代?確實在禮儀當中,都可以流露出中國人知恩報恩的態度。

當我們能時時想著、緬懷著父母以及聖賢的恩德,我們這一生就會立定大的志向,能夠把家業治理好,能夠服務這個社會。昨天我們提到,學習首要的是要立定志向,胸懷大志,我們講到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照自己的歷史,要對得起自己;照父母的歷史,要對得起父母。孟夫子提到人生的三樂當中,其中有一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當我們離開這個世間,身旁所有的親友都能感恩我們,都能緬懷我們,那這一生就活得相當有價值。

我們有這一份使命要承傳老祖宗的智慧,而這一個難得在地球當中可以綿延五千年而不墜的文化,已經是世間碩果僅存的。之所以能承傳這麼久,不只印證了要有世世代代的子孫聖哲、聖賢相繼傳下來,更透露出它是超越時間、空間的真理。而真理一定可以利益一切的人類,「人之初,性本善」。記得我在澳洲學習的那段時間,我們也對澳洲當地的人講解《弟子規》。當老師在台上講課的過程,因為當地人是客人,我們都請他們坐在前面,我們坐在後面。邊聽課,看著這些當地的鄰居聽得相當的入神,邊聽還邊點頭。點得特別厲害的,往往都是在敘述這些古聖先賢的事迹。講到閔子騫那句名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那一分至誠的孝心,那一分時時為家庭打算的關懷心,讓在座的澳洲人不由自主頻頻點頭。

會後我們有機會跟他們做一些交流,也很好奇他們為什麼在點頭?接著他們邊說還是邊點頭,說到:做人應該如此,做人應該如此!從他的回答當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孔夫子的智慧絕對是放諸四海皆準。而「人之初,性本善」是人生的真相,這個本善當中包含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只要他有機會熏習到,就能夠喚起他這些德行。而我們昨天也提到,社會的亂、世界的亂,亂在思想,亂在自私自利。當有聖哲的教誨能夠讓他們遇到,就能長他們的善,能夠導正錯誤的思想。

聖哲的智慧一定要先從我們炎黃子孫身上演出來,因為「為人演說」,演得漂亮,人家看了心生歡喜,就會跟著做。我在學習的這七、八年當中,常常感受到人生總在遇緣不同。在我的車上常常都有《弟子規》、《了凡四訓》,還有很多師長的教誨,一看到機緣成熟,我就會把書拿給他們。常常提醒自己要趕快把《弟子規》上所教導的要力行出來,也沒想要改變別人,因為自己都做得不是很好。而人非常的善良,當你有一分付出,他們就有一分的回饋,當你有十分的付出就有十分的回饋。

人與人的關係非常的微妙,就好像一面鏡子一樣,你對鏡子笑,鏡子也會對你笑。我到海口去是孤家寡人一個,那時候我必須一個人料理整個家,還有中心的工作。我自己做得相當的歡喜,因為我是獨子,又是長孫,在家裡享了太多福報,很多生活的能力不足,假如要教孩子如何做家事,講起來底氣比較不夠。人生又沒有經過很多的考驗,在講這一句「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講得也是有點心虛。我跟我的母親提到,「媽,我的經歷太少了,一定要有機會出來好好歷練,磨練一下」,常常在她耳邊這樣說著。因為人生最難得的是能遇到聖教,也感受到「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今天幸運能領受這些教誨,一定有責任、本分要隨分隨力去把它弘揚開來。

我就常常跟我母親說:媽,你看這麼好的正法,我們家裡人都遇到了。我媽媽一聽就頻頻點頭,她很高興,她從此以後可以把兒子交給聖賢人,她都不操心。接著我又跟她提到,我們這麼幸運,一定要把個福分繼續給更多的人,所以母親你要把你兒子捐出來。結果我母親邊聽就邊在那裡微笑,也沒有直接的回答。就這樣提醒了兩年、三年,真的當楊老師打電話給我,說要出任務了,到海口去。我的母親在心理上沒有一點感受到唐突,反而是我的父親不能接受。還是我母親勸我父親說,一切都是因緣安排,你要懂得放下。養父母之心,我們人生要走向哪一個方向,一定要時時跟父母溝通,不能突然告訴他,他會很難適應。

當我到了海口,正是一個歷練自己的機會,要自己煮飯,自己拖地、洗衣服。確實當自己在料理家庭的時候,才感受到當一個母親很不容易,那時候都會想起一首熟悉的歌曲,叫「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其實自己做這些事也很愉快,像我去買菜,也可以廣結善緣,跟賣水果的老闆也跟他聊教育孩子。還送給他《弟子規》,還有《弟子規》讀誦帶,然後提醒他,你雖然這麼努力的賺錢,但是假如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那你所有的努力很可能白費了。他聽了之後,也很有感受。後來我每次去跟他買水果,他都會額外再拿其它的水果往我的袋子裡面塞。確實,當你給出什麼你就會獲得什麼,你給出關懷,就會獲得關懷;你給出真誠,會獲得真誠的回報。

我們到了海口,當我下飛機那一刻,突然想起我一位朋友給我講的一席話。他走過世界許多地區,每到一個地區,他都會抓起地上的一把泥土裝起來。他會時時看著這一把泥土,感念他踏在這片泥土上那三年的歲月。在這三年來,這一片大地滋養了他,因為地生五穀雜糧。他會想到這三年來,是多少這一片土地上的人群成就了他每天的生活所需,成就了他很多處世待人的成長。人生的幸福就在時時感恩當中,就在時時懂得助人為快樂之本。當我們有這樣的存心,時時感恩,時時服務他人,就能真正過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人生境界。想起他這段話,我也期許自己,不管在這片土地上有多久的緣分,我們待一天就要盡心儘力為這個地方做一天。

講課一個禮拜也有好幾場,甚至於還有一天講過三場的記錄,還有下到農村去講過課。那一場農村的課很有意思,旁邊是他們的鎮長,他們所有鄉裡面的鄉民坐在一棵大樹下,我們從這裡就可以感受到這棵大樹有多大!最起碼也有三、四百年以上。當我們看到這棵大樹,心裡也有很強的感受,我們能否像這棵大樹一樣能庇蔭後代的子孫?我講課的過程,我講一句,必須鎮長接著翻譯一句給底下的村民聽,所以講笑話的時候要經過五秒鐘才會聽到笑聲。

這樣的課,剛好在講課當中提到,人跟人的關係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昨天我們提到,一念自私,通向末日,一念仁慈之心,通向大同世界。我跟他們提到,有個朋友剛好遇到小天使,小天使告訴他,今天我跟你有緣,你想不想看看天堂長什麼樣子,地獄是什麼情況?這位朋友很好奇,很歡喜地答應了。小天使問他,你先看天堂還是地獄?他想不然先看不好的,這樣才能漸入佳境,他就先去了地獄。看到剛好地獄在進餐,有一排長長的桌子,在桌子的兩旁各坐了一排人,桌上擺了滿滿的菜,每個人前面擺了一雙筷子,這雙筷子有一公尺長左右。接著喊「開動」,所有的人拿起這雙長筷子,拚命要趕快把菜夾到自己的嘴裡。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筷子太長了,在夾起來的過程當中,彼此筷子撞在一起,菜應聲掉在桌上跟地上。接著就聽到彼此互相謾罵、責怪,氣氛非常的惡劣。這個朋友看到這個情況心情很難受,就說:算了,算了,我還是去看天堂!

接著小天使引領他到了天堂,當到達之後,他非常的驚訝,因為看到的景象跟地獄無異。桌子還是那排長桌子,菜還是那些菜,筷子依然一公尺長,他心裡很是納悶。突然喊「開動」,所有的人不急不徐拿起筷子,然後夾起菜來往對方的嘴巴送。有一個朋友平常處處幫助別人,一下子三、四個朋友都搶著報他的恩德,同時間到了他的嘴邊。他趕快告訴對方,「夠了,夠了,我都快噎著了」。一片祥和的氣氛。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深刻理解,天堂跟地獄不在外,只在自己內心的一念而已。一念處處替人著想,所變現出來的人生就是天堂;一念自私自利,所走出來的人生格局就是地獄。我們假如五個人一起走在街上,走的是同一條路,請問所生活的情境是同一個世界嗎?當他內心都是怨恨,所接觸到的一切東西都看不順眼;當他處處感恩他人,就會常生喜悅。所以,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而我們希望能夠天天盡自己的力量來服務這個地方的人群,很快感應得許多朋友無私地來幫助我們。

我們在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只有兩個固定的工作人員,其餘的通通都是義工。我自己煮飯煮了一個多月以後就沒有再煮過了,也沒有再買過菜。因為每次上完課,走進廚房就看到兩旁放了很多的蔬菜、水果,也不知道是誰送來的。但我突然想起新加坡許哲女士曾經接受記者訪問說到,她自己沒有買過菜,但是冰箱里菜都是滿的。我那時候還不能完全理解為什麼。當我自己在下完課,看到這些蔬菜、水果,突然有所領會到,因為許哲女士以一顆無私的心去照顧所有有緣的人。而接受到的人,他們的內心是非常的感動,毫無負擔、壓力。所以回饋回來,這些朋友也不願增加她一絲一毫的心理負擔,不告訴她是誰拿來的。

假如她知道是某某人送的,怕她會有心理的掛礙,覺得好像會增加對方的負擔。當我們無私去付出,這些朋友、人民也不希望增加我們心理上的負擔,所以放了就走了。我們現在去跟朋友送禮,都要一走進門就把禮物先拿起來給他看一下,然後還要告訴他,這是某某高山上的名茶,我特別開三個小時去買的。那背後話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所以我拜託你的事你可不要忘記了。為什麼我們感覺到交朋友很累?根源在哪?根源都是有求的心,彼此都有負擔。當我們用一顆至誠的心,完全不求回饋,那交朋友就會深刻感受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許多新接觸我們團體的朋友都很納悶,為什麼你們彼此可以笑得這麼燦爛?那個燦爛的背後就是念念只想著如何服務對方、幫助對方,沒有一絲毫求回饋的心。當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對人,所有接觸我們的人一定會感到很好奇,他做人為什麼能夠這麼寬容,這麼有愛心?在這個當下,你弘揚正法的機會就出來了。你可以告訴他,我就是因為學了《弟子規》、學了古聖先賢的教誨,才懂得把家庭、把公司經營得這麼和諧,這麼愉快。

確實,我們目前在整個中國大陸,有十多個老師都無私地在教學,在弘揚中國文化。我也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你要來弘揚中國文化,你要好好發心」,我沒有講過這些話。我們都是先從自己做起,能夠遵照古聖先賢的教誨,懂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些老師都是很自然感受到我們這份對文化的使命感,都是主動把工作辭掉,全力來弘揚。有時候我們還有點擔心,還有點幫他踩煞車。因為這些老師都是學校相當優秀的老師,因為他們學了之後馬上就用在教學當中。

這些教師有個共同深刻的體會,成績好的孩子,做人處事不一定好,但是只要懂得孝順、懂得做人的孩子,他的學習成績一定好。這個事實我們要深刻去思考一下,當一個孩子成績很好,但是不懂得孝順,不懂得做人,他這個好是假的。他這個好,很可能當父母不答應給他什麼報酬的時候,他就不念了,當他離開父母的視線,他可能就不讀書了。這樣的孩子,往往都是要父母拿著鞭子陪在旁邊,全家都累;這樣的孩子,保證他去讀大學離開父母以後,會變成脫韁的野馬。我們為人父母者有沒有思考到?我們不要只是注意孩子的成績,請問孩子在想什麼,孩子在做什麼,我們是否有在認真觀察?

有一個孩子七歲,學了一個多月的《弟子規》,老師組織了一次活動,讓大家把學了以後的心得上來分享。很多家長也都來了,這個七歲小男孩的母親興高采烈坐在底下。這個小男孩上台第一句話就說到:我學了《弟子規》以後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這句話很值得大家深思。我們常常在責備他人說:他都這麼大了,連這一點道理都不懂!諸位朋友,這個責備公不公平?你說你先生都三、四十歲了,這麼大了,連這一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確實不懂,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不只不能責備,更應該包容、寬恕,更應該用愛心去引導,成就這一生難得的親屬緣分。這個孩子講完第一句,接著又說: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想著如何謀害父母。七歲的孩子!他的母親聽到這句當場很錯愕,接著淚流滿面,她很難想像這是從她孩子口裡講出來的話。

父母為什麼這麼驚訝?因為腦子裡只盯著孩子的成績,眼睛裡只看著孩子所學的很多才藝,有沒有學的可以出去參加比賽。很多父母引以為榮的孩子,很有可能孩子在內心是對父母有頗多的怨言。因為我們逼著他生活得非常的緊湊,有時候都快喘不過氣來,我們忽略了家庭和樂的氣氛。很多學生說到,我最不喜歡禮拜六、禮拜天,因為禮拜六、禮拜天比禮拜一到禮拜五更忙。當我們這樣不斷逼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他學得很雜,內心會很煩躁。而在他成長過程當中,內心需要安慰、需要引導的時候,我們卻都不在身旁,慢慢的這個「父子有親」的「親」就會疏離,沒有親慢慢會變怨。

教育孩子要從根本抓起,當我們從孝、從德行抓起,孩子一生的學業,以至於他往後自己經營家庭的家業,還有工作的事業,才能夠去成就。確確實實我們冷靜來思考,人生、學業、家業、事業要能真正有所發展,根源在德行。沒有好的德行,不懂得尊重老師,不可能有真實的學問;沒有德行,不能做到以身作則,給下一代好的模範,家庭往後也會經營得亂七八糟。我們難道寧可沉浸在孩子是個博士學位的喜悅,而把他推嚮往後離婚,以至於家庭破碎的道路嗎?

現在離婚率這麼高,而離婚率最高的是什麼學歷的人?這些數字都很值得我們靜下來思考。現在憂鬱症的人很多,自殺率也很高,這些都透露出來,我們只追求外在的虛榮,沒有真實內在心靈的健康,沒有真實的德行。我們絕對不願意孩子往後的人生髮現這些情境出來,而當我們的孩子有德行,他才懂得看人,懂得選擇好的伴侶。假如沒有德行,都只看漂亮的女孩子就把她娶回來。但是我們也不能怪他,因為我們沒教,我們沒有告訴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諸位朋友,你今天回去問你的兒子或女兒,你問他什麼叫「窈窕淑女」?他們的答案可能會讓我們很驚訝。我有一次在中學演講,問這些中學生,有個女孩她舉手就說了,她說身材很好的女子叫窈窕。你看聖賢人的智慧都被曲解了。

諸位朋友,為什麼「關雎」這篇文章是被放在相當重要的《詩經》第一篇?因為《詩經》所教誨的就是倫常大道,而倫常大道它的根本、最重要的核心是夫婦關係。我們細細深入去思惟,當夫婦關係能相處得好,這個家庭的氣氛相當的融洽,我們已經把人與人如何和諧相處的榜樣演給下一代看。在這樣成長的孩子,一定懂得孝順父母,兄弟友愛,這是我自己親身的體會。因為父母相親相愛,我們在愛的家庭氣氛當中成長,內心充滿愛心,就很自然會幫助別人,會照顧別人;而愛心非常微妙,越用會越多。

在我的記憶當中,我姐姐的同學我幾乎都認識,因為每次她們班級開生日的聚會,都是到我們家裡來開。我的父母很好客,都歡迎她們到家來慶祝。當父母好客,孩子的人際關係就在潛移默化當中建立起來,父母的榜樣直接影響孩子,而兄弟姐妹也很懂得互相照顧。當孩子對父母懂得感恩、孝敬,他這一份感恩心內化以後,只要他人生遇到提攜他、照顧他的上司、長者,他那一份感恩回報之心自自然然就會生起。一生起來以後,這些好的上司更會感受到這個年輕人相當難得,會更提拔、提攜他。我們的孩子往後能不能得到貴人相助,根源就在他有沒有那一份感恩的心,有沒有那一份恭敬、受教之心,這才是找到根源了。

中國常講「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是相當正確的道理。因為父子有親,時時感恩心提起來,君臣就有義。當兄弟能夠相處融洽,他那一份處處友愛他人、關懷他人的存心內化了,當他踏入校園,以至於踏入社會,他很自然就會友愛同學,友愛同事、同仁。夫婦這一倫能做得好,能做好的表率,五倫都有相當良性的發展。人生假如找到這個源頭,你就不會忙得暈頭轉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夫婦這一倫的本找到了,五倫的關係都會生長得很好。就是這個道理,才把「關雎」這一篇文章擺在第一位。

而「關雎」裡面有一句經文很有意思,「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為什麼要采荇菜來祭祀祖宗?原來,祭祀祖宗的時候,都是媳婦去采這個荇菜,那個意義很深遠。代表當媳婦采了荇菜放在祖宗的靈前,祖宗在天之靈會非常的歡喜,我們家族能娶到這麼好的媳婦,往後要旺三代。我們接著跟很多大學生、年輕人說,娶一個好媳婦可以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得敗三代。這句話他有聽進去,以後看到漂亮的女生他會再繼續思考,她有沒有德行?這樣就不會英雄難過美人關。有了德能成就學業,才能成就家業,進一步才有可能成就他的事業。

事業的成就,所謂守成不易,要打天下不難,要守天下很困難;打天下靠的是機會,守天下靠的是德行、智慧。今天假如你是隋朝的祖宗,傳了兩代就敗在隋煬帝的手上,你會高興得起來嗎?你會想,倒不如不要興盛。因為興盛起來不到十年、二十年就敗下來,敗下來以後,不只他會失敗而已,所有的親族通通都得什麼?都得經歷這場浩劫。當一個企業家賺了很多錢,但沒有德行,後來一味地揮霍,又貢高我慢,做錯很多投資。一倒下來,都是連累所有的親族,禍福相倚,禍都藏在大福報裡面。而這一個禍能夠駕馭得好,不出狀況,就得有好的道德、學問才行。

我有一次接到一位朋友送我一本書,叫《菜根譚》。當我打開這本經書,第一句話寫著「弄權一時,凄涼萬古」。一個人為什麼能夠弄權?因為他有福報。但是當他不懂得在這個福報當中,常常戰戰兢兢、謹慎行事,常常感念我有了這一個地位,是要好好盡這個地位背後的責任。我當了縣長,我要對整個縣民負責;我當了企業家,在這個企業家的背後,是有責任讓上千上百的家庭有安樂的生活。當有這樣的存心才能夠讓地位、事業長久不衰。

我們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朝末年有一個大官董卓,他那時候位高權重,當宰相。但是因為沒有用他的德行行事,都是魚肉人民。當他死的那一天,人民非常的氣憤,把他的頭砍下來,遊街示眾,還不足以把這一個憤怒消除掉。把他的肚子剖開來,然後塞進一根大木頭,放火把他燒了。他的身材非常肥胖,史書上記載,足足燒了三天才把他肚子里的油燒完,確實凄涼萬古。都這麼樣的做法,人民還無法消心頭之恨。後來他的一個部將把他的骨頭骨灰埋起來,放在棺木裡面,結果當天晚上上天打下雷電,當場把他的棺木從地上打出來。接著又下了一場大雨,把他的棺木整個漂走,確實是死無葬身之地。而他的家族都受到責罰,滿門抄斬,他的母親已經九十多歲了,還要到刑場接受腰斬的刑罰。我們要謹慎,當事業發展得很好的時候,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絕對不可傲慢行事。當然,人要不能傲慢行事,要能面對財、色、名、食、睡有所警覺,有所免疫力,那都得紮好《弟子規》的根基才行。

我有個親戚,孩子就是好大喜功,沒有這麼大的財力,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就去接了事業,後來就垮下來。父親都已經七十多歲,從學校退休,本來還有一筆退休金可以養老,後來因為孩子生意失敗,錢通通都賠掉了。不只賠掉了錢,還得常常上法院去解決官司問題。人生要高瞻遠矚,當我們能告訴孩子,「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假如我們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只聽得進去好話,那正直的朋友會離我們而去,這一些酒肉朋友就會靠過來。諸位朋友,我們思考一下,現在的孩子喜歡聽好話,還是喜歡聽批評的話?現在很可能三、五歲,人家一批評他,他就一張臭臉給人家看。假如你能看得清楚,這個孩子已經埋下失敗的禍根!《弟子規》每一句話都影響孩子一生家業、事業的成敗,不可不慎。

我們看到多少企業家,他人生的結局並不很理想。我在大陸看到一則報導,在這二十年當中,總共有一千二百多位企業家自殺身亡。諸位朋友,這一千二百多位大企業家,他在追求他的人生的過程,有沒有警覺到他方向錯了?為什麼會走向這樣的結局?根源都在德行的根基不足,無法觀照、無法抵擋這些五欲六塵的誘惑。《大學》裡面對於「知所先後」點得非常清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家業、事業要成就,根本在德!「財者,末也」。我們現在冷靜來想想,我們在找女婿、在找媳婦的時候,是把德擺前,還是把財擺前?我們在發展事業的時候,第一個考慮是資金,還是自己的德行?這個時代本末倒置的現象相當明顯,現在什麼叫門當戶對?所以離婚率越高也不是沒有道理。

為什麼中小型企業的壽命不會超過五年,甚至不到三年?那都只是有資金而沒有真實的德行。要有德行才能選對伴侶,要有德行才能感來好的同仁一起為這個事業努力,所以「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當你有了好的人才,這個土在古代是指你有個疆土可以發揮,可以生產、生活。用在現在商業社會,這個土可以當作你有一個市場,有一個發展的空間。假如你沒有德,又沒有足夠的人才,來了一個好的機會,你馬上就去發展,險象環生。到時候把事情搞砸了,你在社會上的信用就會蕩然無存。這樣的發展是最穩健、最穩當,「有德此有人」,有了志同道合的人群就能去好好發揮。

「有土此有財」,掌握了這個機會有所有發展,賺取了金錢,這個財不只能賺到金錢,還能賺到人才。因為我們一開始重視德行,你所形成的企業氣氛,企業文化就不一樣,很多好的人才就會被吸引進來,物以類聚。你有了吸引人才的力量,你的企業才能繼續不斷發展。「有財此有用」,有了錢財、有了人才,要怎麼用?一定要用在照顧所有的員工身上。《大學》提到,「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今天我們能把錢財用在所有一起打拚的員工家庭裡面,讓他們的家庭沒有後顧之憂,那他工作精神就很愉快,就能很專註。假如他們生活都堪憂,那工作效果相對會比較差。

假如一個老闆他把錢都握在自己手上,而不願意布施,那就犯了積財傷道的危險。你把財都聚來,不給人,慢慢就失去人心,你就沒人幫忙。在古代,我們常常看到善心的員外,常常都布施醫藥、布施食物給鄉民,結果他都能常保財富,以至於長命百歲。今天假如這個員外通通不救濟這些鄉里,這一些鄉里的人挨餓的就讓他挨餓,視若無睹。剛好有一天他們家失火了,會有什麼情境?所有的人會趕快跑出來在那裡觀看,接著會說:蒼天有眼!燒得好!一個人再有錢,水災、火災一次就把它通通帶走了,再有錢也敵不過不肖子孫來花。當我們不懂得去救濟他人,已經把自私自利傳給後代,而後代自私自利,首先會用在誰的身上?用在他最親近的人身上嘛!很多家長都說:人家打你,你就把他打回去,你不要害怕,一切後果爸爸媽媽負責。他都不知道孩子從小就在練這個拳頭,總有一天這個拳頭一定會練到誰的身上?一定會練到最親近的父母身上。確確實實人算不如天算。上天有好生之德,應該傳承的是仁慈之心。

在民國初年,上海有一個很富有的商人,他可說是富可敵國,有幾百萬的銀兩。有一個地方發生旱災,很多人吃不上東西。他是開錢莊的,錢莊各處都有分公司,有一處分公司的經理,因為當地的災害實在太嚴重,他捐出了五百兩賑災。這個老闆知道以後非常生氣,斥責這個經理。他告訴別人,他留住財富的方法只有一條,就是聚而不散,這個錢只要到我的口袋裡面很難再拿出去。他去世的時候已經是民國初年,所有的財產是三千萬圓,相當的多。他有十個子孫,分成十份,每個人有三百萬圓。而他的子孫在短短的一、二十年當中通通都敗掉,還有的子孫己經淪為乞討。從這個事情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真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他的子孫當中還有一、二個人有讀書,比較懂道理,但是家道也是快速沒落。因為損的德太大了,殃及後代子孫。

我們要懂得有財此有用,用錢靠智慧、靠德行,不只要用在自己的員工身上,還要造福社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當你用這樣的存心去經營你的事業,相信你的員工都會非常光榮在你的公司工作。因為廣大的社會人民都會說,這家公司非常有社會責任,非常懂得回報社會,他們在這裡工作都與有榮焉。

德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我們找到了源頭,找到了根本,往後的發芽、成長、開花、結果,將可以水到渠成。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再加上我們懂得立定志向,在這一個時代弘傳正法,一定要為人演說,演出好榜樣。在哪一些方面演出好榜樣?在我們個人的修身演出榜樣來。當我們是一個老師,我們走到學校去,這一個班級我們也要演出好榜樣;我們是學校的校長、學校的教務主任,這整個學校也要有一個好榜樣。我們是一個公司的主管,這個公司也可以當一個好榜樣。當一個家、一個企業,甚至於一個地區,以至於一個國家,都能當好榜樣,那整個世界的人就會起而效法,這樣就能真正讓聖賢的智慧在整個地球上遍地開花,我們要有捨我其誰的志向。

師長送給我們一把扇子,上面寫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段《禮記·禮運大同篇》的經文,我們所有工作的人員看了之後,深刻感受到,師長寫這段經文給我們,目的在哪裡?目的在要把每一句經文在廬江湯池鎮把它做出來。要轉經,不能只是讀經而已。怎麼轉呢?把每句經文變成自己的存心,把每一句經文變自己處事、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能夠處處為公著想,能夠處處親愛別人的父母,照顧別人的孩子。當我們有這樣的存心,相信也能夠把湯池鎮的整個風氣、人心往聖賢的大道方向去邁進。

《論語》裡面有一句話,「里仁為美」,當這個鄉里的人都有仁慈之心,這樣的生活環境非常的美麗。諸位朋友,里仁在哪裡?有仁慈之心的鄉里在哪?不在外面,在我們的心中。當我們時時替人著想,這一份心就可以感動一個鄉里的人,可以感動三個、五個鄰居,慢慢這個善的力量就能夠轉動開來。確實,修身為本,教學為先,要能成就裡仁為美,一定要有發心的老師長期講授《弟子規》,講授聖賢的教誨,慢慢的長期熏修,每一個人的學問都能得以滋長,成長。

學習第二個重點,「學貴立志」。除了要有志向以外,「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我們要爬上高山,要從眼前這一步先落實、實踐起。而這個力行的態度要從我們身上開始,我們學一句就做一句,這樣的態度上行下效,孩子也會跟著去力行。我是去年三月十五號到了深圳講課,要去以前,他們是希望能有老師來講《論語》、講《孟子》,不然也講講《大學》好了。後來他們了解到我只會講《弟子規》,他們想不然也好,先來講講看。其實我心裡也想:去兩天我就要回來了,因為確實感覺自己很不足。

去了當天晚上,跟當地很多的老師做交流。很多老師一開始聽課的時候,雙手是叉在胸前,然後頭有一點斜斜的。因為孔夫子教我們君子要有九思,君子要懂得從九個方面去觀照自己有沒有偏離道德、學問。其中第一條叫「視思明」,我們是不是看到了這件事情,就能明白事情的因因果果,就能明白事情的是非對錯,這樣你才能去判斷。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心裡在想:《弟子規》有什麼好講的?《弟子規》不就是教小孩子的嗎?諸位朋友,我們一個錯誤的認知就足以斷送我們的法身慧命,對於聖賢講的每一句話絕對不可輕忽。但是這些老師也相當難得,在聽課的過程,慢慢手放下了,頭擺回來了。為什麼他們的態度能轉變得這麼快,我們心裡也很明白,因為他們確確實實是有心、用心要把教育辦好,要把下一代教好,只是還沒有遇到《弟子規》而已。

後來這些老師聽完課以後,來跟我做交流,他就說,還沒有聽《弟子規》以前,他常常覺得自己是善根深厚,聽完《弟子規》以後,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好。諸位朋友,是覺得自己善根深厚的境界好,還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到的境界好?前者好,還是後者好?後者。這個也要感謝我們的師長,從一開始就把修身的正確認知教給我們。修行修行,修正行為,能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才叫修行。能了解自己的錯誤是開悟,能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叫真修行。

後來隔天,他們的老師就找我去跟這班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上一堂《弟子規》。我一走進門,我就對這些小朋友講,我們今天來上《弟子規》。這一些孩子異口同聲:老師,《弟子規》我們都學過了,《弟子規》我們都會背了。邊講頭還會微微上揚。當老師的要隨時處變不驚,學生投什麼球來,你馬上要接。當下我在黑板寫了一個字,道德的「道」,我跟孩子說:我們學聖賢的經典,重要的是要做個道德之人。而這個「道」字,右邊一個首先的「首」,左邊一個「辶」部,這個辶部代表的是行走,是力行,也就是首先能夠做到的人才是有道德之人。要能知道、悟到、做到,才是真正得到。

接著我對這些孩子說到:《弟子規》哪一句你們已經做到了?我接著就問,「父母呼,應勿緩」,做到沒有?看著這些孩清澈的雙眼在這裡思考,沒做到!「父母命,行勿懶」,沒做到!「父母教,須敬聽」,沒做到!小孩子很單純,你講的道理他能服氣,他當場就會轉變他的態度,反而是成人不容易。「父母呼,應勿緩」,沒做到!「父母命,行勿懶」,沒做到!為什麼頭低不下來?因為面子放不下。我常常到各地去講課,都要帶很多錢,帶那麼多錢幹什麼?要買各地的面子,不知道我們吉隆坡的面子一斤賣多少?

一個人要成就道德學問,成就家業、事業,首先要把面子先賣出去。有一對夫妻,他的太太來學了一個多月,有一天回去發生了點事情,這個太太跟他先生說:對不起,我做錯了。她的先生瞪大了雙眼,對著她說:這「對不起」三個字居然是從你的嘴巴講出來的。他太震撼了!他的孩子都已經五歲了,最起碼也結婚六年以上,代表這六年來「對不起」三個字有沒有出現過?請問這樣的夫妻關係會相處的好嗎?一定要把面子放下;面子一放下,德行一起來,就能贏得親友對我們的愛護、尊重。

這班學生,其中有一位回去以後,他在他的日記上寫的第一句話:蔡老師今天教我們《弟子規》,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只是背而已。我們只花了五分鐘把這個態度教給他,而這個孩子記住「學問要做到」這個態度能夠保持多久?諸位朋友,能保持多久?他會把它寫在日記本上,代表印象深刻,他可以記一輩子。五分鐘換一輩子,這才是最高的投資報酬率。我們不能把投資報酬率都看得那麼短淺,只看他的分數,不看德行,那貽害會很大;甚至於說實在的,我們以後會被自己搬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怎麼說?我們都告訴孩子,你只要把書讀好就好,其它的你什麼都不用管。當孩子只讀他的書,而什麼事都不管,他不懂得關懷別人、照顧別人,他的人際關係會比較差。而且當他覺得家裡什麼都不是他的事情,他就沒有責任心的養成,而一個人事業能不能有好的發展,責任心是一個相當大的關鍵所在。

有一個老師他到一個超級市場去找他兩個同事,這兩個同事是同一個時間進入這家公司。進去的時候兩個人都是銷售員,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一個升了銷售部的經理,另外一個降為售貨員。當然他也不了解為什麼一個升,一個降?當他們寒暄談過事以後,這位老師要回家了,兩位以前的同事送他下電梯。就在要下電梯的過程當中,看到牆上有個公告快掉下來,在那裡搖搖欲墜。他很自然,因為我們學《弟子規》的人特別敏感,會去關懷身旁的人、事、物,就隨口說:那個東西快掉了。這個被降為售貨的朋友就說到,那個不關我們的事。另外這個升為經理的人沒有說話,很自然的走過去,把這張紙拿下來,然後走回來說,待會我送你出去以後,我再回來把它貼整齊。

從一個小動作當中我們就可以了解,一個事業為什麼會升,一個事業為什麼會降?在於他有沒有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有沒有把公司的事情看作自己的責任,有多少責任心就能扛多少的職責。而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往往就是從他懂得負責家裡的事務,懂得一個家是靠大家一起來付出、維持。有一個父親聽完課以後,他有三個女兒,他想要了解一下他三個女兒有沒有責任心。就放了一支掃把在他的房間門口,想看女兒進來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叫了大女兒一進來,女兒看了一下那支掃把,然後很自然就跨過去,走到父親面前:爸,有事嗎?她爸爸有一點點失望,但是幸好後面還有兩個女兒。他又叫了二女兒進來,二女兒還是一腳視若無睹地跨過去。人生往往是殘酷的,第三個女兒還是跨過去了。就在他萬念俱灰之際又想到了另外一個人,想到誰?想到了他老婆,他又把他老婆叫進來,太太一看到這支掃把,馬上就把它撿起來放好。

從這個事件過程我們可以感受到,為什麼媽媽會撿起來?因為她覺得所有家裡的事都是我的事;女兒為什麼不撿?只有什麼事是她的事?只有考試是她的事。請問這樣的孩子到公司裡面去工作,會受到上司提拔嗎?他能夠感受到這個書已經掉出來,應該趕快把它擺好。為什麼?它會影響整個公司對客戶的形象,他能想得到這裡。假如只是會讀書,除了面對電腦工作以外的事,他很可能提不起那個敏銳度了。一個孩子是不是人才,絕對不是去念大學的企業管理就能成人才,他所有處世待人、做人做事的能力、智慧都在他的小時候就開始在紮根。

我們對企業演講,還是講這本《弟子規》。企業的領導者能夠把孝悌的風氣帶到他的企業當中,整個公司的凝聚力就會很強。能夠把謹言慎行的態度,整個深植在公司的文化,他們做人做事的分寸就很懂得拿捏。又懂得延伸到「泛愛眾」,愛一切同事、愛一切客戶,所凝聚的人和就會愈來愈強。有人和,怎麼可能會賺不到財富?

什麼心才能成就孩子的家業、事業?責任心、孝心、恭敬心、謹慎的心、不怕困難的心。而這些心都在《弟子規》一句一句經文當中建立起來。「勿畏難,勿輕略」,懂得不怕困難,懂得事事要謹慎,不可隨便,不可輕忽。「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他的恭敬心不斷在形成。「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他的負責的態度,以至於他有條不紊的做事方法就扎了根。確實,這本《弟子規》可以讓企業興盛,也可以讓家族幾百年能不衰。

學貴力行。這一個孩子在往後的學習當中也讓老師、長輩相當的感動,因為從他建立起這個態度以後,他每看一句經文他會提醒自己:我做到沒有?剛好冬天他的同學鞋子壞掉,他的老師對他講:你把你這雙鞋子借給同學穿,把你新買的那雙鞋自己拿出來穿。老師講完也就沒有注意到之後是什麼情況,突然下午看到了他的那一雙新鞋正穿在他鞋子壞掉的那個同學的腳上,而那一雙自己的舊鞋依然在他的腳上。我們在教導這些孩子的過程,深刻體會,常常都是這些孩子至誠善良的心,在鞭策著我們這些老師,可不能比不上學生太多,這樣就很難教導他們。所以,都是他們的德行讓我們不得不好好提升自己。

這個孩子有一次在他們家大樓底下參加一個園遊會。這個園遊會裡面有很多節目,你每個節目過關可以打一個勾,當你能在整個會場裡面通過,比方通過五關,你就有獎品可以拿。這個孩子去參加其中一個關,叫搖呼拉圈,規定是要搖四十下才可以過關。這個孩子搖到三十七、八下,結果掉了,只差兩下。這個阿姨馬上就說:才差兩下,沒關係,來,我幫你打勾。這個孩子馬上跟阿姨講,我們要誠信,守信用,沒有做到就不可以打勾。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做過那個阿姨做的事情?教孩子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好惡,要對照《弟子規》上的經句才行。我們教給孩子好惡,那是感情用事,他就不能建立他正確的德行跟理智。

學貴力行。另外一個小孩他聽完課以後,隔天在她父母的門前等待。等爸爸媽媽走出來,這個小女孩對父母深深一鞠躬,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諸位朋友,她的爸爸很驚訝,也很高興,但是馬上去打了一通電話到幼兒園詢問。問說昨天發生什麼事了,我女兒為什麼跟我問好?這一個父親很有教育敏感度,他了解到女兒懂得問安、懂得關心父母,一定是學校有教,他了解完以後才能夠跟老師有很好的配合。一個孩子學習的成長快、慢,決定在親師有沒有密切的配合。當家長懂得配合,孩子在學校要遵照聖賢教誨,孩子回到家,依然接受智慧的熏陶,不出三年、五年,氣質、德行必然會有很大的轉變。

假如老師教,學校是一個標準,回到家裡,爸爸媽媽沒有遵照《弟子規》。爸爸一進家門,襪子一脫就亂丟,那他能不能歡喜地去奉行這一些教誨?就很困難了。當然,假如你剛好看到先生把襪子丟在沙發或地上,然後你跟兒子都學《弟子規》,接下來怎麼辦?這個變化球會不會接到?你要不要當場對你先生講:你都沒有做《弟子規》,你沒看孩子都在看啊!假如你這樣跟他講,他做不做?雖然面子很貴,不過有時候還是要給他留點面子,人情不可當面衝突,「上善若水」,要用溫柔的功夫去克服。這一位媽媽就對她兒子講,她說:兒子,你看爸爸工作得這麼累,這麼辛苦,很累了,你趕快去幫爸爸一個忙,把襪子拿到浴室裡面去放好。這麼一引導,孩子只想到什麼?爸爸真的太累了,一下就攤在那裡了。兒子就去把襪子放好。請問她的先生會有什麼感受?

確實,我們學習《弟子規》要很冷靜,我們學習《弟子規》是要讓家庭越來越和樂,這是目標。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就要用我們通權達變的智慧、方法了。往後她先生就沒有再做這個動作,甚至於看到兒子要過來拿,他都自己趕快想起來了,去放好。確實「人之初,性本善」,當我們能夠善巧,能夠先去做到這些教誨,那家庭的轉變,以至於企業的轉變,也可以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這是我們提到學習重立志,學習重力行,學習也要重方法,還有學習的順序也要知所先後。這一段我們下午才來講,謝謝大家。

大會主席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伉儷,諸位法師,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蔡老師好!我們早上提到學習要有正確的立志,要有學一句做一句的力行態度,接著學習也重視它的先後次序。《三字經》上有一句很重要的經文,就告訴我們學習的順序,「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成就學問要從《小學》這本書開始學起,接著再深入四書五經。

這本《小學》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編的童蒙養正的教育,裡面都是教導兒童洒掃應對、進退之禮。這個根基相當的重要,因為它在長養孩子的善心,以及處事的恭敬心,勤奮的態度。這個重要性好比蓋房子,一定要先打好地基才能往上蓋,假如地基不穩,縱使樓房再高都很有可能會因為地震、因為大的風災而倒掉。閩南話有句俚語說到「樹頭站得穩,不怕樹尾做颱風」。就是樹的根一定要扎得很深,不然往後假如有風吹雨打,很有可能會連根拔起。當這個根基沒有扎穩,書讀越多很有可能對他越有害處。

我有一個親戚,剛好她帶著她的小外孫女到我們家裡。進門以後,她對小外孫女說到,我們來念英文給這些長輩聽。這個小女孩才四歲,確實英文也學得不錯。當外婆問她,蘋果怎麼講?她說apple,響應得相當的快。又問她,雨傘怎麼講?她說umbrella,接著又問了好幾個英文單字,她都是對答如流。突然這個小女孩反問了外婆一句話:外婆,書本怎麼講?外婆一下子被她這麼一問也不知如何是好,就回答到:我怎麼會知道呢?這個小女孩馬上脫口而出,她說:外婆,你怎麼這麼白痴!從一個四歲孩子講出來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她的內在對長者沒有恭敬心,而這一些知識性的學習,反而增長了她的傲慢心。

我們一直在強調知識、技能的學習,但卻忽略掉假如沒有一顆仁慈之心,這一些知識、技能學得越多越高,很可能會做出傷害家人、傷害社會、人群的事情。這個本末先後,德是仁之本,知識跟技能是要讓這個本來運用,用這顆愛人、敬人之心,來成就利人利己的事情。我們假如不先扎這個德行的根,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德行的根不趕快扎,孩子很快會沾染上利害,沾染上很多不好的習氣。我們冷靜來思考,歷代禍國殃民者,有哪一個是沒有讀過書的?大半都是飽讀詩書。但是這一些經典裡面的教誨並沒有內化成他的善良,反而是念得越多越想去爭名奪利,越想自私自利。到頭來,搞得社會、國家很大的災難,這一些歷史我們也不得不引以為戒。歷代這些禍國殃民者,像秦檜,整個文武百官有多少曾經是他的學生。像近代明朝嚴嵩,你看他當宰相當了幾十年,但是卻造成整個國家很大的災害。

我曾經到福州去講課,福州是林則徐先生出生的地方,福州人對林則徐先生相當地佩服。我去參觀了林則徐紀念館,剛走進去的時候,看到一幅對聯,上面寫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假如能夠利益國家人民,縱使他身體有所損傷、災禍,他也會義無反顧去做。確實,在整個人生、官場的浮沈當中,林則徐先生並沒有因為被貶官而喪志。當他被貶到新疆、甘肅一帶,他依然抱持著那份愛民之心。他在當地所設計的水利工程,到現在隔了一百多年,還在利益當地的農業。

而林則徐先生還做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宗銷毒品的壯舉。我去參觀的時候才了解到,這一場燒鴉片的壯舉它是符合環保意識:不是用火燒,而是用物理的原理讓鴉片自然燃燒起來。這麼高的智慧,它是從哪裡來的?最重要的是那顆仁愛之心,就會促使他不斷去想方法,不斷去提升自己。林則徐先生在他人生的體驗當中,整理了「十無益」。當人生做了這十件事情,對人生沒有一點益處,而且是徒勞無功。從這「十無益」當中,可以給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啟示。

第一點就提到「父母不孝,奉神無益」。所有古今中外的聖哲,他們都是從孝養父母開始教起。假如連父母都不孝順,常常拜神明也是得不到保佑的。第二點又提到「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在家庭當中就不懂得跟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如何能夠在學校,以至於在社會當中,懂得去照顧、關懷別人?我們一個人很多處事的態度,它的根源都還在家庭教育之中。第三個他提到「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假如我們存心不善良,縱使住的是龍穴,住了兩年以後也會變成鼠洞,因為我們的存心會讓整個風水環境變化。一個乾乾淨淨的房間假如一個生活習慣很差的人住進去,很可能一天就搞得亂七八糟了。存心才是一個人吉凶禍福的根源,而不是在外在的環境上。

而林則徐先生有兩句跟學習、求學問相當有關聯的話,提到「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假如他的言行舉止沒有孝心,沒有恭敬之心,縱使讀書也是徒勞無功。下一句提到「心高氣傲,博學無益」。當一個人起了傲慢之心,縱使他讀的書再多也是沒有幫助,甚至於會常常只是瞧不起人。我有個朋友他是研究生畢業,有一次他的母親因為他一件小事做不好,就跟他說:你怎麼連這一點事都沒有辦好?你要好好反省,這樣太笨了。結果這個朋友聽完以後,馬上跟他母親說,我都已經念到研究所了,你還罵我笨。諸位朋友,研究所給了他什麼?給了他不能接受別人的勸誡,不能反省為什麼這一點小事我也沒有做好!

當他有學過《弟子規》的話,他當下一定會跟他母親鞠個躬說到:母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他一定會奉行「聞譽恐,聞過欣」,聽到別人的稱讚他覺得受寵若驚。為什麼一個人聽到別人的稱讚會虛心,會不敢承受?因為他明白他有今天的能力、今天的品德,都是父母以及人生過程當中師長、老師的提攜才有今天。而且做一件事情一定都是眾志成誠,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他明白這個道理,不敢居功。他心裡時時提醒自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成就這件事,絕不願意因為自己起了傲慢之心、起了輕率之心,而把原來應該做好的事情搞砸了。

「聞過欣」,因為他了解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看得到前面,左右兩邊也很難完全看清楚,而後面更不可能看到。當他能夠聽到自己的過失很歡喜,那將有很多的親友願意做他第二雙眼、第三雙眼,甚至於是無數的雙眼,幫他看清自己的偏頗。有了這樣受教有地的態度,他的人生必然會遇到很多貴人相助。從林則徐先生這兩個提醒,我們一定要警覺到,要把《弟子規》這個德行的根扎得夠深夠廣。

而學習第四個重點,要懂得學習的方法,方法就在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個一門指的是能掌握整個聖賢行持的綱領所在。確實因為《弟子規》的編排,它是依據孔老夫子在《論語·學而》當中的一段重要教誨,「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七個條目,其實已經含攝所有處事待人接物的道理。

清朝李毓秀李夫子,他相當有智慧,他把朱熹朱夫子在《小學》裡面所提到做人最精髓的內容編成了《弟子規》。因為《小學》是宋朝的書籍,很多文字我們已經不大熟悉,而《弟子規》掌握了《小學》的綱領。而且又是在清朝的環境編出來的書籍,裡面每一句我們都看得懂,每一句我們都可以在生活當中去落實。確實,當我們了解到這本經典的殊勝,就會懂得要感恩,懂得要好好深入學習它。一門深入,這個深入包含著解行相應,了解以後接著要去實踐。在實踐當中,重要的一點是要內化成我們的存心。比方《弟子規》裡面有一句經文,「緩揭簾,勿有聲」,當我們在揭帘子的時候不要太粗魯,否則會發出很大的聲響。當我們時時都能謹慎,不要發出聲響,就會體會到我們的每一個舉動,應該都要考慮到是否有影響到他人的安寧。

當「緩揭簾,勿有聲」我們時時能提得起來,您在公共場合,在餐廳之中,你會突然想到我的聲音是不是影響到他人的安寧?甚至當你晚上回來已經是深夜了,我們在開鐵門的時候,也會突然想到開鐵門的聲音有沒有去影響到他人。從這個存心就可以轉變成很多日常生活的行為、態度,以至於你到圖書館裡面看書,你走路都會放輕腳步。因為我們這顆替人著想的心已經內化了,而這一句「緩揭簾,勿有聲」,就含攝生活許多的行為。當我們在使用用品都能保持不要粗魯,可以輕手輕腳,這個物品的壽命就可以用得很久。本來這個窗帘可以用十年、二十年,假如我們很粗魯,可能二、三年就壞了。而常常有時候在穿衣服的時候,我們也會想到這句經文,絕對不能很粗魯,很有可能就把衣服撐破。或者在穿襪子的時候,我們也會用比較溫柔的方法,把襪子先把它捆起來慢慢把它套上去;不要一下子穿下去就扯上來,這樣這些物品很快就會壞掉。

當有解行相應的時候,我們的體悟就會加深、加廣,而這個深入也代表著要提升境界。《論語》裡面有一句話提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意思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大家是一起在學習,共學。而學完以後當我們走出這個禮堂,是否能遵照《弟子規》去立身處事,那就不一定了。共學是第一個階段,學了以後馬上能結合在處事做人當中,這個叫可與適道,可以走在正道當中,這只是第二個境界。

「可與適道,未可與立」。比方說我們現在在奉行《弟子規》,有一句經文「凡是人,皆須愛」,學了以後很想做。剛好跟你的親友溝通,希望他能重視他孩子的教育,用《弟子規》來教,講了半天他完全不能接受。這時候我們起了一個念頭,他真沒有福氣,算了,不把這個經典教給他了。當我們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請問有做到立的境界嗎?「可與適道,未可與立」,這個立就是能夠屹立不搖,能夠時時都去奉行這個經文。這時候我們的愛心已經有減退回來,應該是要想起另一句經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一定是我們在存心上,以至於在講話的方式、還有講話的時機,不是很妥當,對方才不能接受。

「可與立,未可與權」。一個人可以屹立不搖,這是第三個境界,還有另一個境界是懂得通權達變,不死守在經文的表面上。舉歷史的一些例子來做說明,孫臏跟龐涓是戰國時代的兩位人物,他們跟同一個老師學習。但是當離開老師的時候,一個非常的險惡,一個比較仁慈,所以學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這就是可與共學,但是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未可與立」。我們看到唐朝有個災難,安史之亂。當安史之亂沒有發生的時候,這些讀書人也都是滿口仁義道德,好像都是走在正道之中。但是當安史之亂髮生很短的時間之內,很多讀聖賢書的人通通都舉白旗投降。幸好唐朝祖宗有積德,有幾位忠臣死守、對抗這些亂臣賊子。其中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讓整個安史之亂的大軍沒有辦法向前,唐朝的軍隊才得以歇息、調整,之後才又收復失土。當安祿山抓住張巡、許遠的時候,很生氣,要叫他投降,他們兩個都不願意。甚至於還用嚴刑峻罰對他,把他的牙齒都拔掉,他們還含著鮮血罵安祿山。我在想,安祿山在那個當下其實也是嚇得雙腿發軟。

「可與立,未可與權變」。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從《弟子規》當中來體會。比方「父母呼,應勿緩」,當這一句經文我們內化了,就能了解到我們對父母的言語,時時要保持恭敬之心,慢慢感受到其實對一切人都應該保持恭敬之心。上司呼也要「應勿緩」,老師呼也要「應勿緩」,這顆恭敬待人之心就開始延伸開來,這也是懂得權變。還有老婆呼也要「應勿緩」,當然這個呼也要依據《弟子規》來立身處事,這時候我們也要夫妻互相配合。小孩呼要怎麼樣?要不要「應勿緩」?你看現在很多小孩:奶奶,我口渴了。這個奶奶一聽到孫子叫她,高興得不得了,趕快畢恭畢敬端杯熱水,站在小孩的面前:孫子,趕快喝,不要噎著了。還在後面幫他拍拍背,這個學問就不懂得通權達變。

一個人如何學會權變,根源就在他能否時時為對方著想;當我們能為對方著想,就了解到我們該教給孩子恭敬之心。所以,應該是我們呼,他要「應勿緩」,假如是他呼,我們「應勿緩」,他的恭敬心就不見了,增長他的傲慢心。像《弟子規》裡面還有提到「父母責,須順承」,父母訓誡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虛心、要慚愧地接受批評。但是假如今天,你的父親有心臟病,然後他在罵你,越罵越生氣,這個時候你還要不要一直站在那裡給他罵?假如繼續站下去,可能到時候心臟病發就不好。這時候要懂得權變,趕快先離開,讓父親先消消氣。

每一句《弟子規》當中其實都有學、道、立、權含攝在其中。像信的部分,「凡出言,信為先」,還有提到「話說多,不如少」。很多人聽到這一句以後就說那我就不說話了,這就不懂得權變。比方今天你遇到這個朋友,想到交淺不言深,就跟他來兩句,提到《弟子規》的內容。但是你這兩句講完以後,他的雙眼發亮,正等著你講第三句,那你能不能說「話說多,不如少」?要懂得觀察緣分,緣分它是動態的。而這個緣分不單是說他第一次跟你見面,這牽扯到這個人一生的善根,說不定他已經善根具足,這時我們要審時度勢去做。

很多人在開會的時候就想「話說多,不如少」,沒講話。很多實際的情況假如不反應出來,很有可能讓團體的事情做得不好,不圓滿。所以真正要開口的時候,一定要盡心儘力把問題講出來。而真正「話說多,不如少」是等大家已經達成共識了,離開這個會議的門,就不能再發牢騷,不能再指責誰做得不好。因為在開會當中,我們建立了一個共識,是要把事情做好,在談的過程也是對事不對人。取得共識以後,大家一定要共同朝這個目標把它做好。

當我們懂得在每一句經文當中去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樣就能「德日進,過日少」。長時熏修,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求學問的重要方法。而長時是指時時刻刻都能用《弟子規》來自我觀照。古人常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人三天不讀書,氣質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們學習,學貴自知,我們要有自知之明。諸位朋友,我們幾日不讀書,氣質就會變化?這個就要有相當大的警覺性。我個人的體會,只要一天不讀經,一天不看師長的教誨,開始煩惱就會增長得很快,要伏住煩惱一定要做到長時熏修。當這個觀照的能力達到某種程度以後,我們就能時時醒覺到自己有沒有在正道之中。

而學習還有最後一個重要的態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學習的內容不外乎倫常大道,這個倫常大道包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所有學問的學習都是要落實在這個倫常關係之中。當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不好的行為,我們首先一定要自我反省,到底問題出在哪?父子關係是道,依循這個關係不逾越,去處世待人,就自然會流露出德行,所謂父慈子孝。而父有慈,子才有孝,這個慈是真正用智慧去愛小孩,而不是溺愛。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些經文確實我們都是耳熟能詳,但是是否在看到自己孩子行為不妥之處,我們能馬上提起這樣的觀照。我常常會問家長還有老師,我們都是從事教育,我們清不清楚什麼是教育?常常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可以答得出來。我們冷靜思考一下,假如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都已經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我們的心中對於教育都不是很清晰的話,請問在這些時光之中,我們在孩子的心田當中播下了哪些種子?我們卻播得不明不白。雖然播得不明不白,但是這些種子依然在發芽,依然在成長,結果現在已經到了收割的時期。你三年前、五年前給他的身教、言教,現在在發芽了。我們一看,長得不好,很生氣,趕快拿鐮刀把這些不好的稻子通通把它割掉,然後繼續站在一旁,等其它的種子長得好。有沒有可能長得好?除非我們種下的是正確、好的種子,它才有可能在往後的歲月當中長出好的結果。

在《說文解字》當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教?「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上行下效,在這一句話當中已經點出來,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是以身作則。有一個媽媽,幾個兄弟姐妹一起照顧他的母親,因為她的母親吃了很多的苦頭,五十多歲就已經精神有點偏頗。他們幾個兄弟姐妹放下手邊的事業,通通搬到附近,然後盡心儘力來照顧他們的母親。後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的母親精神恢復正常,現在已經九十多歲,還可以煮飯,還可以爬山。而這一位母親她在五十多歲得了癌症,她的兒子正在日本發展事業,他是中國人。當她的兒子聽到母親身體已經出狀況了,很有危險,她這個兒子馬上所有的事業通通都放下,趕回來全心全力照顧他的母親。後來他的媽媽本來已經做化療做到第九次,現在病情好轉得很快,跟正常人已經沒什麼兩樣。

我們從這個事例當中可以看出來,為什麼她的兒子可以不顧一切回來照顧他的母親?就是因為她的兒子從小就看著他母親對自己的外婆如此的孝敬,上行就必然下效。我到海口去,坐在公車上看到一個景象。有一個媽媽左手拿一支甘蔗,牽著她的兒子,她的兒子是右手拿一支甘蔗。剛好我看到他的母親正咬著甘蔗往地上吐了一下,我瞪大眼睛想把整個劇情看完整,但是我的車子已經開過去了。在我的腦海當中,接著在上演這一部電影。下一個情景是什麼?是她的兒子往他的右邊又吐了一口,然後就看到整個人行道當中擺了兩排甘蔗渣。確實,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下一代,不得不謹慎,甚至於是我們的一念存心都在影響小孩。

我記得我在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回外婆家,坐著計程車。到半途的時候,司機技術比較不好,掉到水溝裡面去。那是水泥地的,把他的排氣管都撞歪了,後半段路途他那個排氣管是這樣一直搖搖晃晃開過去。到了外婆家,我的母親把計程車費付給了他,接著又額外拿出五百塊錢給他。在這整個動作的過程,沒有一句言語,但是在我的腦海當中浮現了一段文字。母親是因為感受到他們是靠勞力賺錢,假如這個月因為修理排氣管,很可能造成他整個家庭的經濟負擔。而我們的經濟算比較寬裕一點,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應該多幫助他。當我們為人父母做出跟德行相應的行為,你的孩子在無形當中會對你越來越恭敬,越來越佩服。

這些事情都是在我從事教育過程當中慢慢浮現出來,才深刻感受,父母的身教、父母的存心,時時在影響小孩。當我跟我母親提到這件事的時候,她完全已經沒有印象了。那一天我剛好看到一位媽媽在對她女兒講話,她說:我看到你就覺得很礙眼。我馬上用眼神跟這位朋友示意,我們出來一下。出來以後我對她說到,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聽過我媽媽講情緒化的言語,沒有講那種會讓對方聽了以後內心很痛苦的言語。當我們對孩子說「我看到你就很礙眼」,這樣的孩子會有自信嗎?這樣的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無私的溫暖嗎?確實,要教孩子就不能發脾氣,發脾氣就不能教孩子。等脾氣比較穩定了,要教孩子再來教,不然一定會收到反效果。

接著《說文解字》提到教育的「育」是「養子使作善也」。這一句的核心字在這個「善」字。我們懂不懂得什麼是善?有一個高中生跟他的老師說到:老師,我在學校(他是跟他學經典的老師說)幫同學買便當。老師聽了很高興,對他講你都懂得幫助同學。接著他就說:因為我去幫他們買便當,他們自己被老師處罰,不能自己去買。而便當是十五塊錢,我幫他們買回來,賣給他二十塊錢,所以我可以賺五塊。諸位朋友,這樣教對不對?重利必輕道義!這個高中生還跑去問他的級任老師,說:老師,我這樣賺同學五塊,對不對?他的老師跟他講:感覺好像有點不大好,不過你已經付出勞力了,也應該賺這五塊錢。你看賺的都是災難錢,看到同學沒有辦法去買,趕快來賺這個錢。

教育是如何來教他的善良,而不是利害,因為當一個孩子利害提起來,他的道義之心就很難再增長。而真正一個人人生的福份早就含在仁義之中,你處處替人著想,焉有不得到眾人扶持、愛護之理!但是假如我們只是為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到頭來很可能走向眾叛親離。有一個媽媽去買了一本書,這一本書是講到如何教孩子理財。裡面就提到,你讓孩子拖地,可以給他兩塊錢;你讓孩子幫你洗衣服,可以給他三塊錢。她用了這個方法以後很高興,她說我的女兒本來很懶惰,一下子變得很勤勞。諸位朋友,有沒有效?我們要冷靜,越有效的方法越危險,因為老祖宗有一句名言,「欲速則不達」,越快的方法往往都是用問題來解決問題。

她後來過了一個禮拜又來找我們,她就說:蔡老師,出狀況了。我昨天很累,回到家裡跟我女兒講:女兒,衣服已經洗好了,你去幫媽媽晾起來,媽媽給你一塊錢。她的女兒正在看電視,緩緩地把頭移過來,然後對她媽說:今天我很累,我也不賺了!家庭是教孝道的地方,家庭是教感恩、教付出的地方,不要讓家庭最後這一片凈土都被自私自利給破壞掉了。

我們這幾天的課程,一直在強調人要有理智,要有智慧。有理智、智慧的人生一定是越走越輕鬆,而沒有理智的人生會越走越沉重。因為沒有理智,會下錯人生很多的抉擇,這些錯誤的後果我們都必須去承受,越走越沉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要從抉擇對正確的人生思想開始。我自己曾經接觸過一些教育心理學的書籍,幸好我接觸這些理論以前已經先讀過老祖宗的經典,假如沒有先讀這些經典,我很難能夠去辨別是非,還有利弊得失。發現到很多的教育理論都是拿貓來做實驗、拿狗來做實驗,還有抓老鼠來做實驗品——實驗出來的理論、結果拿來教人。諸位朋友,那人會教成什麼?有沒有感覺到,我們現在教出來的孩子比較像什麼?這都是結果,要把原因找到。

我們有一位老師到了某一所師範大學去演講,有一千多個准老師,以後要當老師的學子。當這位講課的老師提到,我們要把學生教成羊、還是教成狼?現在教育界很多人在那裡討論,要把孩子教成羊還是教成狼。當場發生一個很微妙的現象,有一邊的學生都喊「教成狼」,另外這一邊的學生喊「教成羊」,好像在想誰喊得大聲就是對的。諸位朋友,要把孩子教成什麼?怎麼沒聲音!你看人顛不顛倒,這種對話假如在三百年前,真的會給人家笑掉大門牙。

孟子在他的教誨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開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仁,懂得處處替人著想;人有義,懂得什麼事是自己的本分;人有禮,懂得時時恭敬別人,懂得謙讓;人有智慧,懂得分辨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仁、義、禮、智才是人應該具備的德行。仁、義、禮、智就好像人有兩隻手、兩隻腳一樣,假如人沒有仁、義、禮、智就不是完整的人。而且我們的老祖宗對人的使命相當的重視,在《三字經》當中,「三才者,天地人」。人能夠跟天地並列為三才,也代表著老祖宗領會到,人是萬物之靈,人應該把天地無私的德行透過他好好來力行出來,這才不枉費我們當人的機會。我們冷靜來看看,仁慈之心我們教給孩子了沒有?

在一場針對幼兒園的心理測驗當中,有幾道問題,第一個問題提到,當你走在路上,剛好看到旁邊有一隻奄奄一息的小貓,又下著大雨。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這群幼兒園的學生,百分之六十一的回答是殺了它,讓所有在場的老師以及這些心理測驗的人員非常的驚訝。而且這些孩子還把具體如何把這一隻貓打死的方法都講出來。有的說踹死它,有的說拿棍棒打死它,還有的說拿電電死它。諸位朋友,誰教的?誰教的?應該不是父母吧!你們要趕快把兇手找出來。我們當父母,還有當老師的人,還要有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學習能夠像福爾摩斯一樣,常常能把原因偵察出來。兇手是誰?是電視。你看很多卡通影片動不動就把對方電得跳起來,然後傳來一陣笑聲,他怎麼會覺得這些動作是傷害對方?先入為主哦。

所以往往現在很多青少年,犯了重大案件,他還糊裡糊塗。還有一個大學生長期打電玩,那些電玩都是打打殺殺,打到精神有點錯亂。去跟他的老師講,我覺得好像有很多人要殺我,他的老師覺得不妙,就請他的父母來把他接回去。還沒等到父母接回去,這個大學生已經在學校附近的巷子里持刀瘋狂殺人,砍了七個人,死了兩個。你看,這一些錯誤將造成他一生無法彌補的過失。教育就像昨天師長講的,跟中醫的理論是可以相互呼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是要治療已經生的病,是希望能夠做好預防,不要生病。

教育也是如此,一定要禁於未發。孩子很多不好的習性不能讓他養成,等他已經養成了,這個時候你要再把他導正,你很累,他也會很累。教育當中有一句重要的原理、原則,在《禮記·學記》這篇文章當中提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在這句話當中,把教育的兩大主軸抓出來,要長善、要救失。長他善良的本性,然後要導正他的過失、壞習慣,「未論行善,先須改過」。我們現在一定要了解孩子目前有哪些行為是偏頗的,是需要刻不容緩趕快修正回來。

我接觸相當多的家長,常常看到他們之後,我從門口把他們帶到中心的辦公室,那一段路途差不多有七十公尺。在入門以後,這個家長就開始講,我的兒子脾氣很大,我的孩子很懶惰、很不用功,我的孩子又偏食。從頭到尾只有三十秒左右的路程,但是他在這個過程當中都沒有停頓,都沒有逗點,講了不少話。一進辦公室我趕快幫他倒茶,我說你一定講得很口渴,你先喝杯水吧。等到他喝了一、兩口水,我接著就跟他提到,孩子很自私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孩子很懶惰是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孩子脾氣大也是結果,孩子不好學是結果,因在哪兒?常常家長的表情都會突然很錯愕,那個表情又告訴我,我活了這麼多年,怎麼沒有人問過我這種問題?沒有這樣想過。

從這裡我們就理解到,人要理智的去對應人生發生的事相當不容易,往往發生問題都把責任往外推,而不是往自己的人生去找答案。我們假如是這樣的態度,能不能教出處處能夠反省自己的下一代?那就相當困難了。到時候整個家裡的人都是找別人的毛病,那保證這個家會怎麼樣?會雞犬不寧。老祖宗有一句教誨,相當有含義在裡面,「各相責,則天翻地覆」,人與人當中時時都是責備別人,一定搞得天翻地覆。但是「各自責,則天清地寧」,每個人都是這件事我還有哪裡做得不好,都是自我檢討、反省,這個家也好,這個團體也好,一定是一片祥和。當每個人都是自我檢討,每個人都能不斷去提升他自己的德行、學問,整個人和就會相當的好。

我們現在冷靜下來思考,孩子自私是結果,因在哪?這個因往往都已經埋藏了很多年,現在是已經發芽,然後結果子了!我會跟家長提到,孩子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還有你們夫妻一起吃飯,請問你們夫妻夾起來的菜,第一口給誰吃?這個問題我已經問過成千上萬的家長,很多家長聽完這個例子以後,馬上會低下頭來偷笑。我看到他這個動作,我也領會到他在想什麼。他在想:啊,菜夾錯了!其實我們想想《大學》的道理在哪裡?就在這個動作裡面。「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你這個夾菜的先後順序做對了,你才教給孩子為人子之道;你這個菜夾錯了,為人子的孝道你就沒有教給他,怎麼會不重要呢?

道在生活當中,在一言一行當中,假如當初我爸爸夾菜的順序夾錯了,當初我爸爸拿出水果來順序拿錯了,你看這件事情嚴不嚴重?很嚴重。假如夾錯了,我現在就絕對不可能坐在這裡跟大家一起來分享中國文化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當我們把這一口菜夾給兒子,媽媽還跟兒子說:小寶,這是媽媽特別煮給你吃的,多吃一點。爺爺、奶奶不甘示弱,孫子!這幾道也很好吃,又把它夾上去。孩子飯還沒吃,菜已經滿滿的。從夾菜當中就可以清楚明白,在這個家當中,誰最大?誰最大?那不就一清二楚了嗎?在夾菜當中,小皇帝產生了,還有皇太后也產生了。

皇太后,還有皇帝焉有脾氣不大之理!我們說「伴君如伴虎」,所以現在這麼多孩子脾氣大,就是孝道沒有教,恭敬心、長幼有序沒有教。他處處「我就是中心,所有人都要來滿足我」,十件事情,九件滿足,一件不順他的意,他就大發雷霆。確實,孩子不能寵。在這個體會當中我也想到,很多家長買水果回來,都是買當季的,當季的都很貴。然後等到公公、婆婆上樓去睡覺了,趕快把這個水果拿出來,跟兒子講:孩子,這個一兩多少錢,媽媽特別買給你吃的,你趕快吃。然後她還要站在門口當哨兵,看一下會不會公公、婆婆突然出現。你的孩子在那裡吃得很痛快,學得也很徹底。諸位朋友,這個孩子以後有好吃的會給誰吃?給誰?很多家長說,以後就給他兒子吃。我說不用等到他有兒子,他只要交女朋友,一定只給女朋友吃。

諸位家長你冷靜想想,現在多少年輕人交了女朋友,還有父母存在嗎?根源在他都是自私自利,沒有孝、沒有道義。不只不會想到父母的需要,還把父母當什麼?當搖錢樹!不然他女朋友要的鞋子、衣服,他從哪裡錢來?確實,當家長的要有智慧。當我們買給孩子吃,教給他的是好惡之心,當我喜歡這個人,他要什麼我就給他什麼;當我不喜歡這個人,縱使他對我有多大的恩德,我也視若無睹。這個好惡之心毀了他一生的理智態度,不可不慎。因為這個好惡的心,只要他看到喜歡的女孩子,他整個情緒就完全受影響。自私的根源在於父母沒有把孝道演出來。

有一個媽媽聽完以後很警覺,有一天她跟她的父母還有孩子,還有她的兄弟姐妹,就是這個小孩的外公、外婆、阿姨、舅舅。剛好小孩說:媽媽,我要吃玉米。她的媽媽一聽,馬上拿起玉米折成一半,就要往她的碗放下去。突然想到夾菜不能夾錯,馬上收回來,放在外公的面前,又放在外婆的面前,放到最後才把最後一塊放到她女兒的碗裡面。這個小女孩才四、五歲,馬上從椅子上面跳起來,她說到:為什麼我是最後一個?你看脾氣大不大!接著她媽媽就跟她講,「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吃東西要長者先,走路也要長者走前面。這一位小女孩因為已經讀過《弟子規》,突然想起這一句經文,點點頭說對!平息了一場紛爭。

家庭也要有家規,建立共通的語言,這樣我們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遵守,慢慢整個家庭就能生活在正知正見之中。當然《弟子規》要趕快讓他先讀,讓他懂得去學習、去效法,不然情況發生,有時候會來不及對應。我們明白了根源,就不難把他導正回來,縱使孩子現在很自私,但他那一顆純凈純善之心,不會有絲毫的減損。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夠用我們的身教去種下這些善的種子,慢慢他也會感動,也會效法。

很多家長也提到,孩子很懶惰。我們早上已經有提到,當我們告訴小孩你什麼都不用管,只要把書念好就好了。這樣的做法也會讓孩子沒有責任心,變得很懶惰、懶散。其實我們冷靜思考,孩子這樣一路把書念上去,念到大學畢業,念到研究所,甚至博士,請問他的人生就幸福美滿了嗎?其實不然,高學歷高失業率,高學歷高離婚率。這些數字的背後我們細細去想想,因為他讀了高學歷,他有傲慢心,他不願意從基層干起。由於這一份不刻苦、不從基層干起的態度,他就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失業率高。為什麼會高離婚率?因為他不懂得去替人設想,而夫妻是最親密的伴侶,當對方、彼此都自私自利,焉有不衝突磨擦之理。我們希望孩子往後的人生要幸福美滿,一定要從他的存心開始教導。

我們接觸相當多的企業家,他們都說到找不到人才。當我聽這些企業家說找不到人才,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每年從大學以上學歷畢業的學子不知道有多少,而失業率又那麼高,這麼多的人才都在那裡,為什麼企業主說沒有人才?因為企業真正需要的是有感恩心的員工,是有刻苦耐勞的精神,是懂得謹言慎行,是懂得能承擔責任的人。只注重文憑,並沒有辦法讓他這些能力能夠形成。在十多年前的企業界,非常強調TQM。TQM就是全面質量管理,他們覺得我今天賣這支麥克風,只要把麥克風的質量管理好,它就能讓我賺錢,專註點都在產品上。

由於這十多年來發生了很多事件,比方英國的霸菱銀行,它的企業已經維繫了兩百多年的基業,在全球很多地方都有分公司。只因為一個新加坡的期貨員挪用公款,兩百多年的基業毀於一旦。二千零一年美國第七大集團安隆集團,它每一年的營業額數千億美金,因為兩個主管在會計上動手腳,第七大企業也宣布破產。在這麼多大企業頻頻因為員工的操守而造成重大損失之後,企業界深深地反省。有一個比產生做好更重要的因素在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就是員工的品德。他們從TQM的管理轉向TEM——全面倫理道德教育的管理。他們開始在新進員工進來的時候,前三個月,或一、兩個月,通通上做人、處事的課程。之後還有半年左右的審核期,真正確定這個員工的人品好了,他才用這個人。諸位朋友,請問上三個月,德行就能建立嗎?

德行的根源在哪兒,我們有沒有找到?當沒有找到根源,德行是不可能建立起來。從這裡確確實實可以了解到,能當炎黃子孫都是修來的福份,只有炎黃子孫能夠找到德行的根本。不找到根本,一生的努力都是枉然。孔老夫子在《孝經》裡面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講到,「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才是德行的根本所在,「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要從孝道開始教。當把這個根本找到了,本立道生,德行才能建立起來。諸位朋友,假如你從孩子三歲就重視他的德行教育,等到他二十多歲踏出校門,走入社會,跟二十多歲踏入社會才開始要學習德行的人,你覺得誰會被重用?

確確實實,在人生有所歷練的這些企業家以及許多的長者,他光看我們走路,光看我們講幾句話,就可以了解到這個人的品德好不好。諸位朋友,這一點都不誇張,因為所有的行為都從他的存心流露出來。你假如不相信,你找十個孩子來,同樣端一杯水來給他的父母喝,你可以看得出來。有些人做得神態自若,很自然,有些人做得很不自在,扭扭捏捏。從這個動作當中就看得出來,他是否在家庭當中時時都能想到父母的需要。他能時時想到父母需要,到了你的公司也能時時想到公司的需要,以及上司、同仁的需要。當我們現在就懂得在孩子小時候不斷扎他德行的根,事實上你的孩子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信心重要!可不要一邊在落實《弟子規》,又看別人家的孩子學了英文、學了珠算、學了書法,你又在那裡忐忑不安。德行的根本紮好了,他往後學什麼速度都很快。我自己的姐姐,她是上了初中才開始學英文,但是因為好學的態度在家庭裡面已經扎了根,很專註,所以她後來的英文也學得很好。到國外去念了博士,還用英文在世界很多地方作論文發表。她也是初中才開始學英文,又沒有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英文。而當她博士畢業以後,沒有一個念頭想留在美國,都是念念想著要回到自己的故鄉,要回來回報父母的恩德。反而是我父親跟她講,你假如覺得美國的機會比較好,你不用考慮我們,你就留下來。父母為什麼這麼講?父母無私,他們的內心只有一個想法,希望我的孩子快樂就好,都是念念為我們著想。

所以諸位朋友,孝開了,百善皆開,中國話說「百善孝為先」,太有道理了!當他的孝心開了,他懂得不能做出侮辱父母的事情,「德有傷,貽親羞」。我們回想起小時候,最怕聽的一句話,「你怎麼這麼沒有家教」!聽到這句話馬上就會很警覺,趕快收斂。因為父子有親,不願意看到父母傷心。「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這一份孝心就會延伸到懂得友愛兄弟姐妹,讓父母能夠安心。以至於謹、信,謹言慎行,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跟朋友相處懂得「泛愛眾」,懂得講話守信,這樣才能讓父母安慰。孝心一開,所有《弟子規》的教誨都能依教去奉行。

我們剛剛也有提到,一個七歲孩子說到,他學了《弟子規》以後,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孝雖然是人本有的,但是也必須透過老師的引導把它引發出來。在古代,父母最重要要教孩子懂得尊敬師長,而老師一定要教導學生孝順父母。我們會引導小孩知恩,進一步懂得報恩,我們引導孩子去感受他在人生的整個過程,父母花了多少的心血,從懷胎開始。剛好我有一個同仁最近懷孕,吃了飯以後時不時會嘔吐,害喜,把吃的東西都吐出來。一個人害喜的感覺是什麼?就好像你坐車,暈車、暈船一樣,很不舒服。諸位朋友,當你暈車的時候,吃不吃得下東西?很難下咽。可是我們的母親卻依然儘力的把食物吃下去,為的是什麼?我們在問小孩的過程,小孩的心很清澈,都能夠找到答案,他們說因為怕胎里的孩子沒有足夠的營養。

為了孩子,媽媽這些痛苦都能忍受,才成就我們健康生出來,我們絕對應該好好愛惜這個身體,才對得起父母這麼多年的照顧。《孝經》當中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定要從愛護自己身體,不要讓父母多操心開始。我們接著跟孩子講「對飲食,勿揀擇」,你看你們現在中餐都這麼偏食,都不吃均衡,很多蔬菜都拿去倒掉,這樣你身體越來越失衡,你就對不起母親那一份存心。母親在那麼痛苦之下,都能夠為了你吃下去,你現在又沒有這麼痛苦,更應該好好把食物不偏食,好好吃下去,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孩子每次在吃飯當中也同時感受到,我要提起這一份孝心,就能受教,把食物吃下去。

接著我們跟孩子提到,當胎兒的營養不足,比方鈣質不足,就會從母體的骨骼裡面滲出來提供給胎兒。所以女人去世以後的白骨跟男人的顏色不一樣,男人是比較白,女人是有一點發黑。現在女性骨質疏鬆症的情況比較多,這也都是因為為了提供胎兒有好的營養,很有可能會流失她身體的鈣質。母親在後面八、九個月當中,由於我們愈長愈大,很有可能我們活動一下自己的手腳,這一拳打出來就打到母親的身上。諸位朋友,你的媽媽有沒有曾經跟你說過你打過她幾拳?為什麼沒有問過我們?在那個當下,不只沒有記住我們打她,記住的是我的孩子很健康,手腳很靈活,處處是為孩子著想。

當母親要生下我們,要經歷一場考驗,在古代,生孩子都說要過一次鬼門關。我有一個長輩他就曾經(他是男士)去參加一個研習營,是要體會孕婦的感覺。幾個大男人也背著一個相當於胎兒重量的肚子,在那裡走來走去,而且要背好幾天。他提到,進入產房,產床上有兩條鋼柱,而這個鋼柱這麼粗,卻是呈現彎曲的狀況。我們問小孩,是什麼力量把這個鋼柱拉彎的?是母親生產時候的痛的力量。我們跟孩子講到,生孩子以前會有陣痛,這個陣痛的感覺就好像每過十五分鐘拿一隻小刀在你的手上劃一痕,再過十五分鐘再用小刀在你的手上劃一痕。要忍受多久呢?快則幾個小時,慢則要好幾天。孩子聽到這一段的時候,眉頭都深鎖,感受到那個疼痛,而生產的疼痛比癌症還要痛。

當我們的母親把我們生下來以後,第一個念頭是什麼?第一個念頭是我的孩子健不健康?在孩子降臨的這一個瞬間,她能把人生最大的痛苦當場放下,所提起的是對我們無盡的關愛、關懷。諸位朋友,我們在生命當中,能不能提起像母親這樣的心境對任何一個人?受人點滴都要湧泉相報,母親這一念能忍受最大痛苦,而瞬間提起對我們至誠的愛,這一念心我們這一輩子再怎麼報都報不完。當我們生下來以後,過程的養育、教育,那辛勞比生產不知道要辛勞多少倍。閩南話有一句,「生的放一邊,養的功德比天大」,生母生產的功勞放一邊,養母養育的功德跟天地同輝。

中國人守孝守三年,守孝三年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存在。因為一個人三歲以前沒有生活的能力,我們食衣住行統統要藉父母之力,他們要時時在我們身旁照料。我們餓了,我們冷了,父母都牽掛著我們的需要。有一位母親就跟我提到,她說在春秋之際,天氣的溫差比較大。睡覺以前氣溫比較高,到了半夜會比較冷,孩子都會把被子踢掉。為了怕孩子在半夜會著涼,她都會在睡覺的時候蓋比較薄的被子,等半夜自己被凍醒了,趕快爬起來去幫孩子再把被子蓋上,她才安心去睡覺。父母是連在睡夢當中都在想著孩子的安危。這一份存心我們也要同等地去回報。這三年當中,我們每一步能跨出去,能行走,都是父母陪在身旁用耐性扶持我們。這個過程我們不知道跌倒了多少次,而父母告訴我們:孩子,再試一次,再試一次。我們能拿起筷子、調羹吃飯,那都是我們的父母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教導我們,從吃得滿地都是,到最後能吃得乾乾淨淨。

我們所認知的每一個文字,也是父母陪在身旁一字一字教導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當我們生病的時候,父母操了多少心。當我們求學的過程,我們是無憂無慮,卻不知在這個無憂無慮的背後都是父母的臂膀在支撐著。以至於我們現在為人父母,當我們夫妻之間有一些磨擦的時候,我們流著眼淚跟父母哭訴,我們卻沒想到父母的心可能比我們還焦急,還操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當我們想盡孝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那時候我們的內心會隱隱的作痛,好像覺得人生有太多應該做的事,而我們卻沒有做到。

孩子的心很清澈,他們聽了這些過程都會流下感動的淚水。我們跟孩子講,掉眼淚有用嗎?除了掉眼淚以外,更重要的,我們一定要把孝心做出來。怎麼把孝心做出來?只要你把《弟子規》每一句教誨能真實地去落實,那就是真正回報父母的恩德了。從哪裡開始?從「父母呼,應勿緩」,從我們一言一行都能時時關照父母的需要,都能時時關照我們有沒有孝心,有沒有恭敬之心。好,諸位朋友,我們這一節課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維持幸福婚姻生活的5大潛規則
幸福女人為何更會紅杏出牆
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瑣碎的溫暖就是幸福
怎麼樣讓自己變得快樂? | 積極心理學

TAG:人生 | 幸福 | 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