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娜為何能成億萬富婆

李娜為何能成億萬富婆

歷史性的突破令李娜成為中國體壇的標誌性符號,成為中國職業體育跨越式進步的最好註腳。與此同時,歷史性的突破以及背後賦予的時間因素進一步擴大了李娜的影響力,隨之而來的蝴蝶效應就是,這位法網冠軍的商業價值迅速發酵。在這一年裡,李娜成了一種現象。在李娜現象背後,則是「娜品牌」商業帝國的迅速崛起。

李娜2011年總收入1.38億 簽13家贊助代言門檻800萬

2011年儘管是一個體育小年,但這並不妨礙中國體壇的各種「金財」。這一年裡,李娜憑藉澳網亞軍和法網冠軍,全年的總獎金收入達到384萬美元,當然這還沒加上冠軍背後的商業價值:全年廣告收入高達1800萬美元。全年總收入22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1.38億)。即便李娜多年之前就已經成為NIKE的簽約選手,也曾經在四大滿貫有過不錯的成績,但直到冠軍頭銜讓李娜獲得迅速將競技成績轉化為商業價值的能力:一年之間再簽約10家贊助商(總計13家),贊助金額以從800萬元人民幣為門檻。

中國第一吸金王:收入超劉翔+易建聯 贊助超鼎盛時期的姚明

李娜之前,每年的商業價值能夠達到千萬美元以上的中國運動員只有姚明和劉翔。隨著姚明的退役和劉翔的暫時低迷,李娜成為2011年中國運動員「吸金」的最傑出代表。李娜去年的總收入完勝中國體育的標誌性人物劉翔和易建聯,甚至比這兩位的收入總和還多。截至2011年底,娜姐擁有的贊助商數量已經達到了13家,超過了由劉翔和姚明共同保持的12家贊助商的中國紀錄。要知道,2010年時,李娜在中國體壇財富榜中僅僅排在第6位。

福布斯女運動員排行榜李娜列第八 風頭直逼第一寵兒莎拉波娃

2011年8月,福布斯公布了世界收入最高的女子運動員排行榜,李娜當時首次登榜,以800萬美元排名第8。雖然在2011年WTA的年度獎金榜上落後於科維托娃、沃茲尼亞奇和阿扎倫卡,但憑藉豐厚甚至有些驚人的1700萬美元的商業代言收入,李娜實現反超。再加上350萬美元的賽事獎金收入,風頭直逼女子體壇的一號贊助商寵兒莎拉波娃(莎娃年收入2400萬美元左右)。

高收入背後也需高投入 李娜真正進自己腰包的並沒有那麼多

2011賽季,李娜全年的團隊運營支出大約得在500萬元左右,相當於當年收入的5%左右。此外,李娜的收入還需要進行「再分配」:如贊助商簽約部分,IMG的經紀團隊就要收取一定的經紀費用(按照通常情況要在15%左右);即便單飛,中國金花們也還得向中國網協甚至地方體育局上繳一定的收入分成,例如根據2010的情況,贊助獎金收入要上繳8%,商業活動收入要上繳12%。再考慮到贊助合同方面的細節設計,例如有些屬於實物贊助,有些贊助收入要分期支付,還有些贊助收入需要同比賽成績掛鉤等,能真正裝進運動員腰包的數字並沒有看上去那麼驚人。

「吸金娜」是如何煉成的?在女子網壇群龍無首的混亂時期,心態和球技都愈發成熟的李娜把握住了機會。

時勢造英雄:李娜在女子網壇的混亂期佔據了一席之地

四大滿貫花落四個不同的選手,這多少也說明了目前女子網壇群龍無首的亂像。在威廉姆斯姐妹和比利時雙殊都因年齡和傷病處於半隱退或徹底告別的情況下,女子網壇至今還沒能出現實力鶴立群芳的接班人。這也給了不少選手衝擊大滿貫的機會。經過多年打拚的李娜在技戰術層面已經擁有了同頂尖高手一較高下的實力。而李娜又屬於典型的情緒型選手,一旦鬥志高昂狀態正佳所能激發的戰鬥力也是相當恐怖的。時勢造英雄,李娜把握住了機會。而她身上特有的幽默與貼著反體制標籤的特立獨行,也是眾多商家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

李娜擁有強大的經濟團隊:IMG是全球最大的體育營銷機構

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營銷機構,IMG經紀團隊旗下的明星星羅棋布,單是網球界就有費德勒、納達爾、莎拉波娃等一干大腕兒。當然不得不感慨IMG慧眼識人,在2009年就同李娜達成合作,不知彼時是否預見到2011會有機會賺個缽滿盆盈。專業團隊的優勢在於提供專業的服務,面對蜂擁而來的贊助商們,IMG憑藉強勢的賣方地位和豐富的行業經驗,為李娜定製了豐厚而舒適的贊助條件。在品牌形象方面的選擇,與其說是贊助商通過李娜獲得品牌曝光,不如說是雙方的共贏。IMC給李娜簽約的大多是極其高端的品牌,讓娜姐賺取收益的同時更是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價值和高端聯想力。

從事項目的天然屬性:網球是唯一男女同工同酬的職業項目

相比男子體驗的各個項目群星閃耀的情況而言,女子體壇的那些高收入人士從事的項目太過集中了。這一方面是女子項目本身受到的關注就較為有限,另一方面則是既能展現競技美、又能展現女性美的運動項目的確屈指可數。這其中網球無疑算得上個中翹楚。在世界頂級賽事中,能跟男子項目叫板,要求同工同酬的項目,也就是網球的四大滿貫了。看福布斯的女子運動員富豪排行就能知道網球在女子項目中的地位:TOP10中佔了7位。

無法「單飛」的國家背景:李娜身後有不可估量的中國市場

即便李娜等金花們已「單飛」多年,儘管人們樂意把李娜視為體制外的產物,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舉國體制在最初培養了她們,且讓她們受惠至今——尤其在經濟上。在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上,曾經的姚明、劉翔無不都實現了在賽場和商場上的雙豐收。中國品牌們對超級運動明星的追捧絕對不惜代價。另一方面,李娜極盛的知名度和區別於傳統舉國體制運動的個性和職業生涯,也滿足了各國際品牌對於中國市場的覬覦。

頻頻出現在秀場的娜姐競技狀態一路下滑,飽受輿論詬病。事實上,平衡比賽訓練與商業贊助是每一個世界級的體育明星都曾經或正在面對的問題。

贊助效應之利:明星效應帶動中國網球市場

李娜用一個法網冠軍,讓中國網球的春天在一夜之間到來。網球從曾經的曲高和寡的小眾運動,迅速被社會大眾所認同。各地的網球場地預定火爆,而網球培訓課程也成為眾多家長培養孩子的新選擇。各地的網球學院也紛紛高調亮相,用自己的模式勾畫著中國網球的未來。而此後的中網也成功的借了娜姐的東風,無論是之前新場館征名、賽事宣傳片內容、乃至票務營銷炒作,中國娜都是第一主題。無論如何,娜姐的法網冠軍確實讓中國網球市場大躍進了一把。

贊助效應之弊:精力有限,李娜戰績一路下滑

法網之後,李娜的狀態如過山車般直線下降,在包括美網、中網在內的多項重大賽事中都「一輪游」。商業活動的過度參與,顯然也是低迷的重要原因。奧運冠軍們風光無限之後,調整恢復期至少有半年,但對職業了的娜姐而言,卻要面對持續征戰。對於職業選手而言,競技場上事情才是工作的第一位,沒有常規系統的投入,競技水平很難得到保證,因此一旦不能維繫商業和競技的平衡,就會遭遇兩個方向的雙重打擊。贊助合約已簽,職業生涯還要繼續,這其中的掙扎,也是娜姐在成為世界巨星道路上所必須面對的。

十字路口:贊助商耐心有限,決定商業價值的還是戰績

2011李娜簽下的贊助合同大多是2-3年的,一方面是法網冠軍效應的強勢結果,另一方面也在期待李娜在未來,特別是2012奧運年的表現,從而獲得贊助回報。但是中國品牌們經常性的逢高追漲的短線心態,也許會讓他們遭遇進退兩難騎虎難下的地步。一方面,已經29歲的李娜已經步入了職業生涯的末期,傷病和競技狀態下滑等客觀規律也是無法迴避的,再奪大滿貫的可能性並不大。另一方面,以李娜過山車般的狀態,能在奧運這個網球領域中算不上頂級的賽事中取得怎樣的成績,也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競技與商業如何權衡:「少即是多」,貝克漢姆是最好表率

貝克漢姆2004年時,也同娜姐一樣有13個贊助商合同,足球場外的大部分時間都要應付贊助商的各種商業活動和贊助權益的兌現。而新的經紀公司將小貝的贊助合約大規模縮減,僅保留5、6家頂級品牌贊助,在沒有降低曝光度的同時,促進了小貝職業生涯的延續,而且錢掙的反倒更多了。不僅是運動員,在職業俱樂部領域,贊助選擇的「少即是多」的理念正在逐步流行。相比片面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強調質量的做法不僅可以讓單個贊助資源的價值進一步最大化,並且讓運動資源方掌控更強大的賣方力量。當然對於品牌們也不見得是壞事,當面臨資源日益稀缺的同時,每個資源的價值和質量將會得到保障。

作為職業體育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商業贊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職業體育天然的眼球聚焦效應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也成為塑造品牌的主流選擇,此間的相互關聯對於雙方都很關鍵。理解了這些,我們也就不會把李娜的巨額收入視之為洪水猛獸了。

推薦閱讀:

運動員和國家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網球女王李娜出演《網球王子》,我是服氣的!
歸秀法:歌星李娜為何出家為尼?
姚明和李娜的國際地位怎麼比?

TAG: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