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修心2--濟公活佛
06-11
【光明的智慧-仙佛慈語2】 修道修心,修什麼心?就是清淨心。去人心、不公不正、有所偏移的心,回歸到中正的天心。中正的天心就是近乎中道、不偏不倚的心。 何謂修道?「修」道有七要件:一、修身養性。二、滌去妄想。三、掃三心、飛四相。四、合乎自然。五、一心清淨。六、不疑不惑。七、主敬存誠。 「行」道七要件:一、行功立德。二、濟世救人。三、犧牲自己。四、照亮別人。五、普渡眾生。六、以身作則。七、正己成人。 反省自我有三個階段:過去、現在、未來。 念頭一動,就要注意,念頭動錯了、歪了,以後走的路也是歪的,絕對不要想別人不了解我們動壞念頭。天地之中,一定有個念頭傳達到天地,天地一定會幫你傳達音訊,傳達到任何一個人身上,所以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欺騙自己的良心。 不管你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付出代價,不要害怕付出代價,而要害怕你自己的心,是不是常動搖?做任何事情,不要只想見到成果,而不想付出代價。 人的自性蒙上了一層污垢,就難以明白真我;就像人的心地一樣,常往善的方向走,心地就會越光明磊落。 如果知道你們的心、你們的道在哪裡,要成道,自然就成了。 萬般的變化皆是心的變化,你看這個人討厭,就是你的心討厭,看這個人很可愛,就是你的心很可愛。如果你看這件事情很順眼,那就是你的心很平靜,如果你看這件事情不順眼,那就是你的心不平和。 你要做事之前需衡量輕重、後果,時時檢討自己的心念,心念一善就是天堂,一惡就是地獄了,天堂地獄就在你的念頭,所以我們應該常把自己的念頭拿出來檢討、體會。 只要有心,不在深淺,不在新舊,修道就在當下,你的一個念頭出來,好的你能去把握,壞的你能警覺,這就是修道。 人在後天,思念是很多的,向外思則順,向內思則逆。順行為鬼,逆行為神。換言之,放做鬼,收做聖。故勸人學道則曰「回心」,回心即是回思,回思即迴光返照也。如此,靈性才不會再輪迴四生六道。 只要守住自己的心念,那就是修道了。 收心才能修心,修心才能清心,清心就合天心。 心有沒有收回來?有沒有掌握自己的心?你的心在這裡嗎?你的思慮、你的一切,想東想西,常常你的心就被外物所動。你們不要把心放錯位置了,這個心的位置如果差之一釐,就繆之千里,所以這個心不可以錯用啊!你們有沒有把握把心調整啊?本來是偏了一大邊,現在開使調整,這就叫修,這就叫做學,學跟修要重自己的身上下工夫。講師講的是一種啟發,你們從自己的身上找,才是最根本。 修道修心,必須去除俗心、俗氣,心若修不好,人家就會說有修沒修都一樣,修道人慾望這麼重,怎麼算是修道人。 為師要你們去追追追,不是去追財神爺,而是追回心猿意馬,再現你的智慧,不要用知識,知識有時是誤導啊!這知識沒有去理解、沒有去運用,是會導悟入迷。 凡事要反求諸己,不可一味認為別人該為你做些什麼,別人該怎麼樣,他人要如何才是對的,自認為的主見、我執應除去,拿出真心給上天。你現在所承受的一切是上天給的,而非自己所擁有的,就連自己那一點靈性也是上天的。若不信天、不敬天,哪還能呼吸!上天造就這天地,你一個呼吸也是天地之間萬物的造化。參贊化育一切均由這個「天」,而不是你這個「人心」可以作祟的。 在修道的路程中要誠心修煉,就是要「以覺為師、以智為友」。唯有自己常提醒自己,不要迷昧,不要被外物所誘惑,才能真正有成。 你們在工作的時候、讀書的時候、開車的時候,會有些莫名的、自己不曾想像的念頭浮現出來,為什麼會有這些念頭?而且月是不去想,但是它卻一直出來。當你想用另一個念頭來壓仰它的時候,它只會暫時熄滅而已,反而會把問題弄得更糟,很多問題總是要自己去面對,所以人要懂得去面對自己。覺要覺醒,覺醒要面對。 辦道也要應時應機、自己領會,那才叫做「印心」。萬事萬物都有禪機,只要平時多體悟,就會領會於心。你跟仙佛之間沒有交流嗎?再你最至誠的那一剎那,你的心裡會有一股暖流流過來,就是你們的良知良心,在你的良知良心發現的那一剎那,你找回祂了,你就能感覺到有「道」在那裡,就在你所做、所行、所演。當下你的磁場跟上天合的時候,就是所謂的「心心相印」,所以一個人要常秉存正念,你的磁場跟仙佛相合,你就能夠慢慢的跟仙佛相通,所謂的磁場即是你的心念、心態、理念。 人敬奉上天三分,仙佛就給你七分,十分圓滿。有捨有得、一捨即得。即使有回報,也不求同等得回報,「不想得到回報的捨得,才是真正的捨得」。真心付出是不需要得回報,這是真正的修道。 平心靜氣就是要時時刻刻反觀自性,不要讓心浮動。更不要因為一件事使心轉動,導致自己定力不夠。人要有道德標準,有些人道德觀重,凡是都會為別人著想,不會傷害別人,將心比心,再有些人層次更高,凡事不考慮自己,捨己為人,全心奉獻。所有道德觀要自己取捨,但不是要你今天全部付出,就不管以後。因此我們做事要考慮長遠,有些事雖然看起來不怎麼發展,但它其中有蘊藏之力量,因此每個人都要反觀自性,讓自己的心平息下來,等待潛力出現的一天。 掃三心,就是你當下專心一意,那叫做專心,那叫道心,才合乎天心,你做出來的事情才合乎道理。 要讓自己的心「歸空」,心量才能擴大啊!由於歸於空才能彌六合,才能來去自如啊!既是歸空就與天地合一。既與天地合而為一就應秉持天心。天心即大公無私,天心事很自然、很無為、很公平。 修道,不是論道齡多久,最重要的是能夠「放下」你的執著心,放下虛妄的心。 心要趕快放下來,放下心來即成佛,放不下心來,就是人。 有時候當你的心放下時,心就會定,定於何處,體悟就在何處,可是當下要用真心。 人沒有志向,就好像沒有舵的船一樣,隨著波濤流東流西,永不得安定。所以你們要有自己的主宰,要有自己的方向,去完成這短暫的人生。如果懂得放下一切,懂得拋諸煩惱,把你的心、你的情,放在無形的宇宙,那你的心量,何其的廣,何其的大,何其的快樂啊!自古聖賢仙佛就是懂得放下一切,所以才能求得清靜之樂。 道在日常生活中,像茶杯沒有水,經常是空空的才能容納更多。 自性愈修愈明,如同掃地愈掃愈清潔。 什麼叫做「一行三昧」?行就是定,三昧就是慧。一行三昧就是定慧的功夫。定:調攝你的亂意。慧:觀察、觀照事物的道理然後明白。我們修道不只是在於外表,內心更要紮實。內心的功夫若是紮實,你的道心才能永久保持。如果你的基礎沒有紮實,就像一棵樹的根不深,愈到強風就倒了。所以你想要修道、學道就要把自己內心的根基紮穩,這是一種修行的功夫。一行三昧的意思都包含在這裡面。說出來的是道嗎?(不是),真道非言語,需要自己去體悟。 一行三昧、一念三千、一門深入,這是在一起的修行功夫。所以要修行就要一門深入,從深入的研究當中去體會這三千大千世界。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一念三千,如果悟到這一層之後,才能專一的來修行這個定慧。一行三昧,就是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專一修行定慧的功夫。修道修到最後不為外境所動,內心也不執於頑空,那才是真境界。 一念三千是什麼意思?一念生萬法、一念萬法絕。希望你能保持你的真心執到永遠。要好好研究道書,讓自己明理,不要把心拋偏,成事還是在人。要有成就,就要有付出。人生哪裡沒有悲歡離合,看你抱持著什麼心態。 修道要自然,每個人生來都是自然的,要依照自然去走,這樣才是自然之道。 現代的人總是追求外表逍遙自在,內心卻複雜難安。每一個人都容易因假象而蒙蔽自己的真心,所以才不會快樂。為師我外表雖然醜陋,但是我的心很平靜、很公平、很逍遙。你想要逍遙,要拋開這個形象,但是不能夠完全放棄,要從中調和。形象還是要有,你的靈性還是要藉著形象而修,但不要被你的心榜住,那才是真正在修、真正的瀟灑。能適度的隨緣就會比較安心自在。 心定神寧,才能夠生智慧、生妙有。所以念念都是交替不停的,一善一惡都不能有偏差。自己的念頭是不是一會兒善念、一會兒惡念,還是滿腦子的惡念?還是想的都是好的? 眾生為什麼當眾生?因為有迷、有執。你執於善惡,就生善惡心;執於人我就生人我心;因執於得失,就生得失心;執於生滅就生生滅心,所以對於一切都要不執著。因為你生何種心,就會執著於何種心,即是你生善心,也會執著於善心,可以為善就不是真善。你把這個善從日常生活中做出來,無執無著,那就是菩提心的顯現了,那才是真善。如果你執著於功德、苦樂,這個叫做固執,人的苦與樂是由心所造成的,所以心能做天堂也能造地獄,你的心念怎麼轉怎麼變,就生出何種境界來,你走到一個境界之後要如何突破這個境界。 凡事各有因緣,不能強求,一強求就會落入對待,落入執著。對待、執著之後就會起凡心,起了凡心,就不能定,那智慧一定不能開展。 若凡俗雜念一直圍繞在心胸,那如何納入良言? 誠心跟愚誠有什麼不一樣?誠心是有誠懇的心,還有一個智慧的心;愚誠雖有誠懇的心,卻依你的主觀意識、依你的環境、依你的崇拜、依你所悉,所以你的視線會看的窄,看的不遠。因此要看別人的想法,再看自己做的對不對?別人對,你跟著走;別人錯,你也跟著走,這就是愚誠。所以要用理路去分析,不是光修道、辦道,跟著前面一直走就對了。萬一前面走錯了,怎麼辦?有的人太自負了也會變成自卑,因為他受到挫折的時候,他會退縮,而他表面上的一股氣又沒辦法放下,所以看自己好像很強卻很弱。其實面對這個執著時,不如反省反省,退一不反觀去想就很容易,站在旁觀者看你自己,就不會執著在其中,看什麼事情都會很明白、很清楚了。 以前佛有一大事因緣,皆要齊裝中正,誠心沐浴,恭恭敬敬才能成事,佛陀講經說法時,意要齋戒沐浴,所有的弟子也誠心具足來聽講,那你有嗎? 來此聽聞善法,感受良多受益匪淺,但只知道不去實行,那對你有什麼益處?你脾氣毛病都沒改,內心障礙塵垢還沒洗滌,就不算是在家修道,那只是聽、只是知,而沒去行,那就不算是一個修道人。 要用至誠才能夠跟天地有感應。不然,聖人何以為聖呢!聖人就是有那一點至誠的心通天地,才能造化無私、造化無心。天地的造作是非常的無心,可是它就能夠生天育地。 人不可能一下子就做的很圓滿,但是要時時注意,精進修持。 把善和惡分清楚,還要把善和惡融合為一體,無善無惡才是真正的純淨,才是真正修道內在,不要有對待。 世間的一切事,要以「感恩心、平等心、欣喜心」去面對。 你的心念是善的,步步皆美;你的心念如果不是善的,步步皆醜惡。佛家講「臨終一念」,但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最後的臨終一念是什麼?所以每個當下都可能是臨終一念。所以現在當下每一個念頭都要專注,只要撐過現在,你就會覺得不虛此行。 渡要渡到自己的心,渡到一個不變的境界,不會起起伏伏,那個地方就是你的心要住的地方,叫做「往生西方」。你的心要事都很乾淨、很莊嚴,那就是佛堂了。內心平衡,就會無所不能。 一個人自出生後認識事情起,就開始漸漸地會尋求一個正理來走,那就是在修道,不見得就是你求完道之後才叫修道。 好好修道辦道,有體悟要有所行,不然等於空、等於零。保持初心、成道有餘。落實你的心,才能夠落實你的腳步,你的前途才有希望! 聽了道理心也要去行,不是光聽不去行,這樣是不可以的。從前有個和尚為了要成道,每天盤腿而坐,師父就問他為何盤坐,和尚道:「為成正道」。這就像牛車若沒有牛來拖拉牛車,是不能動彈的,所以你們有心要做什麼事,不必為師給你們方法,方法是自己找出來的,路是自己開拓出來的,當然為施惠暗中幫助大家,但是也得你們自己心堅定呀! 物要盡其用,地要盡其利。每個人方寸地要種什麼呢?你們昧個人都有一塊地,知道嗎?有沒有荒蕪,野草叢生?修「這裡」要勤,有付出才有收穫,修道也是。你要懂得對道場付出,要對這個道理理解,才會由疑生信。信是原動力,是你修道的好基礎,也使你對生命意義的了解。你的信心可以讓你開創生命,你的信心可以讓你對迎面而來的任何難關都順順利利,無論好壞或成功失敗,你都可以迎刃而解。 你們今天看經典,是不是被經典所轉?你都沒有想到經典上的是否攝何你的因緣、你的修道方式、你本人的心境?你應該用你的自性去印證經典。 性、心、身,是樂在上邊的哪一點?唯有樂在這個「性」,你才能顯出你充滿法喜之心。你充滿法喜之心,你就能形於外。所以每個言語舉止、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都是要我們來觀這個「性」,因為體悟到「見性」才能「現性」,你是明心見性,但你「見」了性,沒有「現」性,所以我們不但要「見性」,還要「現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大學之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修心七要》第二十六講
※【大學之道】修身在正其心
※禪意人生,修心修身
※【大學之道】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