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學: 為何新加坡華人討厭母語?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日前發表文章,題為:為何新加坡華人討厭母語?作者:吳一凡。文章如下:

  「你喜歡華文嗎?」,「我不喜歡華文」。「你的華文成績那麼好,為什麼不喜歡?」。「因為華文很難學,為什麼還要逼我學」。  「你最喜歡的科目是……?」,「我最喜歡科學、數學「。「哪華文呢?」「 我討厭華文!」。「為什麼?」,「因為……(自己也說不上來)」。  以上是我跟兩位華文程度很好的本地學生的對話。  我是一名印度尼西亞華裔,已經來新加坡幾十年了,平時能夠以流利的華語與人溝通。以前印尼政府是不允許學華文的,因此一般印尼華人多半不諳華語。還好我的家鄉離新加坡很近,我們從小都是看新加坡電視節目長大的。所以當地華人在華語的聽、說方面沒什麼大問題。從小我的父母親就讓我們在家裡「偷補習」華文,老師是早期印尼華校的正規老師,上課是用以前新加坡教育部小學至中學的課本。在某種意義上,我的華文應該有新加坡中學的程度吧?  新加坡學生之所以不喜歡,甚至討厭華文,據我看,應該已經是個根深蒂固的想法。以前沒有那麼深的體會,不了解這裡的學生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母語,直到自己有機會接觸一些新加坡學生,才發現這裡的學生「討厭」自己母語的程度可以如此之深——即使是華文程度很好的學生。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母語呢?我覺得有三種原因:對自己母語本身的認同感、語言的使用環境和語言本身的難易度有關。此三種原因又環環相扣,互為影響。  回想起以前我們在印尼「偷補習」華文的年代,很少聽到其他的同學說華文很難學或不喜歡華文的,自己也從來沒有那樣子的想法。現在仔細想想,也許是我們沒有面對華文考試的壓力?又或者我們很珍惜學習華文的時光,知道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又或者覺得學習華文是一種華人身份認同的象徵?所以非但對華文不抗拒,還「欣然接受」這個「不屬於我們自己母語」的母語?  新加坡學生對自己母語本身的的認同感似乎不那麼強烈,因為即使身為華人,華語並不是自己的習慣用語。從小到大在學校學的科目都是以英語為媒介語,華語只是其中單獨一門科目而已。學生本身對自己母語的態度,也因為整個社會的氛圍而不那麼重視,認同感也比較薄弱。不認同自己的母語,進而造成不喜歡,甚至於厭惡。  在印尼,一般的印尼華人是用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來溝通的,華語自然也和新加坡一樣,沒有使用的環境,但對印尼華人來說(特別是老一代的印尼華人),卻對華語很有認同感也有感情。即使很多印尼華人不諳華語,也沒有機會學習,他們都渴望能夠學會華語;若有機會學的話,一定會事半功倍吧!  學習一門語言,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語言環境來聽、說、讀、寫。英文畢竟是這裡的工作、溝通、上課的語言,有著其必然的強勢地位和需要,不是其他語言可以替代的。華文,在這裡的功能,只能淪為家庭用語或學校考試的科目。比較難創造一個有利的語言環境,讓學生用華語來溝通。久而久之,華文對學生來說就只是為了應付學校考試。當然對華文就不會有什麼「感情」可言了。沒有環境來使用,還要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叫學生如何喜歡呢?  在印尼的華人必需掌握好印尼語,因為那是印尼人的唯一溝通語言,上學、工作都得使用的語言。但除了印尼語外,一般印尼人也得學英語。以前,我們是上了中學後才學英語的。但現在有些私立學校的學生,從小學起,就得學印尼語、英語甚至華語。從小就得學習三種語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華文真的難學嗎?這是個很弔詭的問題。從華文字的結構來說,它的確比拉丁語系的語言來得難認、難寫。但從語法來看,它又沒有英文來得複雜。一般新加坡學生都認為華文難學,可是華文真的就很難學嗎?還是一種偏見?又或者學生本身打從內心就抗拒、鄙視這個語言?因為內心的抗拒、鄙視,所以學起來就覺得很難了呢?  其實,一種語文難不難學,見仁見智。每個人學習語言的能力也互不相同。很多以華語為母語的地方如中國、台灣,應該沒有人會認為華文難學吧?但認為其他外來語如英語難學的反而大有人在。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為什麼在新加坡覺得「很容易」學的英文,到了其他地方就變成「很難學」了呢?相反的「很容易」學的華文,到了新加坡就被認為「很難學」了呢?  以前印尼的華人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學也沒有機會學華文。這是身為華人的一種遺憾,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填補那空白的三十幾年,讓年輕的一代能夠喜歡和學習自己的母語。新加坡的華人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學習自己的母語,希望下次當我再問那兩位學生:「你喜歡華文嗎?」的時候,他們會很自豪的回答我說「我很喜歡華文,很喜歡我們自己的母語。」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的印尼華裔


推薦閱讀:

他是文學大家更是堪與宗師
思維中的兩道閃電,會擊中同一個地方嗎
201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天文學的基礎知識(四) (轉載)

TAG:文學 | 新加坡 | 語文 | 華人 | 討厭 | 何新 | 母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