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書房 | 台灣模式給我們的啟示

《中國經濟轉型七問 ——兩岸財經意見領袖眼中的中國經濟》

譚保羅 池薇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年9月版

這幾年,不少朋友熱衷於關注台灣的「政治」,但關注台灣經濟的人卻不多。實際上,島內種種「政治」上的亂象,其背後根源都是經濟出了問題。拿所謂的「太陽花學運」來說,參與者中不排除有少數野心家或狂熱分子,但大多數走上街頭的年輕人,他們心中都有一顆對台灣經濟利益分配格局日益固化的憎惡種子。

台灣也有高房價,和大陸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比如,台北的房價高到台灣第二大城市高雄的5倍,而島內的工資水平卻「18年都沒有漲過」。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即使是那些考上台灣最好大學、最好專業的年輕人,只要其父母在台北沒有房子,不是「富二代」,他們一年的奮鬥就只能在台北買個廁所。

為何台北房價高得如此離譜?很大程度在於台灣的「房產稅」存在嚴重的稅基失真,換句話說,就是稅基幾乎都是有房子的人「自行申報」,這樣根本沒有徵稅效果。為何會這樣?因為控制著「立法權」的「議員」都是雄踞台北市區中心地段的「房叔」和「房嬸」,他們根本不願意規範稅基。1984年,台灣作家龍應台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20年前,作家希望台灣的年青一代對那些缺乏社會責任的壞習慣「生氣」,而如今,他們開始對高房價「生氣」了。

那麼,為什麼台灣18年沒有漲工資?這並非因為台灣「社會治理」存在缺陷,而是資本逐利的天性所致。近20年,台灣資本出現外流,說得簡單一些,就是企業家如果在大陸、東南亞開工廠,管理層和工人的工資、廠房的成本要比台灣島內低很多,那麼資本自然會流向成本「窪地」,這是全球化的必然。既然如此,為何要給台灣人漲工資呢?

種種台灣經濟的「常識」,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理解這些台灣經濟和金融的深層問題,會讓你看到電視上、報紙上根本看不到的信息。不過,就像本書的書名那樣,書中內容並非僅局限在台灣,而是站在整個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視野上來思考問題的。該書作者曾長期擔任大陸媒體駐台灣財經記者,和台灣財經界有頻繁接觸,採訪對象包括了台灣最優秀的投行家、最大基金公司的總經理,華人第一產業園區新竹工業園區的締造者等等。這些人是清一色的「留美派」,卻有一顆「中國心」,他們關心大陸,時常奔走於兩岸,對大陸經濟改革有獨到認識。

台灣人語音很軟,但軟軟的台灣腔,反而能說出大陸經濟的「硬道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作者與受訪者的對話之中,多數台灣人都毫不掩蓋對「香港模式」的不屑。台灣和香港都曾是「亞洲四小龍」,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都因製造業而勃興,但最終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台灣誕生了很多世界級的製造業企業,產生了不少知名品牌,而香港最終變成地產寡頭的天堂。

大陸不少地方在發展經濟時也曾面臨學台灣還是學香港的抉擇,但許多地方最終似乎更傾向於後者。但對一個有13億人的經濟體來說,走「香港模式」肯定是有問題的。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說得一針見血:大陸經濟的發展從來不是靠什麼「三駕馬車」,而是靠土地資本化,這是李嘉誠教給大陸的。土地資本化本身並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財富的分配過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提高,我們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推薦閱讀:

佳能數碼單反相機拍攝時怎麼選擇測光模式_
榮兆梓:毛澤東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兩次探索
張維為、福山激辯中國模式和西方模式未來走向
早晚做伸展減肥操 瘦身模式開啟一整天

TAG:台灣 | 模式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