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自戀」 - Qzone日誌
06-11
「這個人過分自戀!」「那個人自我感覺太良好!」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那麼什麼是自戀呢? 一、自戀的來源與解釋 自戀一詞來自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後人稱之為水仙花。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借用這個詞,用以描繪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象。 巴史克認為自戀是對於自我勝任感的體驗,而這一獲得開始於人們期待,然後在實施決定付諸行動的實踐當人們把實踐後得到反饋信息與之前的期待配對。如果信息與之前的期待配對成功,則人們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喜悅。 二、自戀的形成與分類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只會吃睡和哭。在這段時間,媽媽對孩子精心的呵護,讓孩子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還感受到了媽媽的溫暖、親情與關注。 隨著心理發育,孩子逐漸地能夠區分出母親和自己是兩個人,並在繼續依戀母親的同時,在心裡會出現這樣的感受:「媽媽是愛我的。當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個可愛的好寶寶。」這種由「母親愛孩子」的現實轉化而來的「我很可愛」的感受,就構成人們心中的「自戀」情感。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階段,媽媽雖然曾經愛過孩子,但是後來把1歲的孩子送去爺爺奶奶或姥姥家代養———孩子曾經嘗到過母愛的甘甜,而又突然過早缺失,孩子就會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為力。他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就會產生不安全感、被遺棄感,感到恐懼與自卑。 為了對抗這種難受的心理體驗,他就開始在心理上幻想著、盼望著「得到一位絕對愛我的媽媽,而我要努力做個非常可愛的孩子,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愛我!」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總是心存疑問:我可愛嗎?大家會喜歡我嗎?並特別注重:我如何才能讓別人喜歡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對我更多的讚美?我會不會惹別人不高興?他們是否在討厭我?等等。 在幼年持續得到足夠母愛的孩子,一般情況下長大後會對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認為自己是可愛的,並敢於承認缺點和不足,有勇氣面對現實。他們心中充滿理想,同時又能夠立足眼前、腳踏實地,勇於進取。這樣的自戀,可以說是比較健康的一種。 而曾經一度體驗到母愛,很快又失去母愛的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渴望別人的愛,永不滿足地尋求著他人的讚美,在人際關係中很容易受到傷害,卻不敢相信別人真的會愛他。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證明自己是可愛的。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他們聽不得別人的批評,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敗。他們給自己樹立極高的理想。在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的早期階段,他們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標達到之後,他們還會提出更高的目標,直到把自己徹底挫敗為止。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可愛,會被他人所遺棄。由於目標太高,當他最終無法實現時,他會更加感到自己無能、悔恨、自我厭惡,抑鬱自卑。 三、自戀型人格障礙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戀傾向——小到對一枚指甲的專心修飾,大到愛自己而不能與另外的人相愛。人人都應該愛自己。一般性的自戀不一定是壞事。如: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的自戀,有時候不僅不是問題,反而可以增加他們的個人魅力。但適度很重要,自戀就像炒菜用的鹽,少了則淡而無味,多了便難以入口。 《DSM-IV》手冊中定義「自戀型人格障礙」為以下項目:誇大(幻想或行為)、需要他人讚揚、並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時,前後過程多種多樣,表現為下列5項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誇大感(例,過分誇大成就和才能,在沒有相應的成就時卻盼望被認為是上乘); (2)沉湎於無限成功、權力、光輝、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 (3)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和獨一無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們(或單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過分的讚揚; (5)有一種榮譽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厚待遇或自動順從他的期望; (6)在人際關係上是剝削(佔便宜),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佔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願設身處地地認識或認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認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顯示驕傲、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故意讓伴侶吃醋? | 也許你是自戀型人格
※最自戀的十二星座排行榜
※全能自戀的幻夢 招遠邪教殺人案的心理分析
※巡講連載·第9集 | 變態共生與全能自戀
※我內向、敏感、玻璃心,但又其實覺得自己很特別 | 到底是自卑還是自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