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轉】楊式太極拳若干問題的見解
一、關於「前不露手,後不露肘」。
這裡的「手」是指拳或掌,「肘」指肘部。這是一句通俗拳論。指行拳中向腰際間收回拳或掌時所擱的正確位置。即收回拳或掌的小臂應平置於腰胯之間,不能過前,也不能過後。若過前,拳或掌必露於身體之前;過後,肘部必露於身體之後。諸如撇身捶、搬攔捶、進步栽捶和指襠捶等拳式之收拳,倒攆猴、高探馬和白蛇吐信等拳式之收掌,收回之小臂中段應置於腰胯之間,使拳或掌不前伸,肘部也不後露。這樣,拳或掌就會處於身體的最佳位置。防守時伺機應變,靈活運用,進攻時則利於發勁放勁。
二、關於腰的動作
對於腰的轉動,楊振基老師曾歸納為四種,既閃腰、轉腰、擺腰和拉腰。關於閃腰,楊老師在教我們時沒有「閃」多大角度,只說是閃開、避讓的意思。但從打拳實踐中看,閃腰轉動的角度較小(約30度左右)。諸如傳統套路中的肘底錘和金雞獨立之後的第一個倒攆猴,因肘底錘和金雞獨立這兩個招式的功架均為向東偏南,所以當右手後拉做第一個倒攆猴時腰右轉角度較小(30度左右)。故曰「閃」或避開,讓個位置給右手後拉。其它諸如白鶴晾翅之後的左摟膝拗步、進步栽捶等的轉動均為閃腰,轉腰的角度略大些(一般在45度至90度左右)。多,諸轉腰在套路中的動作較如攬雀尾中的棚擠、雲手、撇身捶、搬攔捶、肘底錘、左右分腳、玉女穿梭、白蛇吐信、彎弓射虎等拳式,均有不少的轉腰動作。擺腰,既腰帶虛腿向另一方向擺動。因而腰的轉動角度較大,往往超過90度或更大幅度。諸如斜飛式,身體和右腿由正東轉(擺)至西南,其轉(擺)動角度為135度。又如抱虎歸山的第一個動作轉身左(右)蹬腳、斜單鞭等招式,均有擺腰動作。拉腰是由弓步而後坐,略轉腰往後拉。諸如攬雀尾和抱虎歸山中的捋式、手揮琵琶、下勢等招式中均有拉腰的動作。
三、關於內勁和(太極八法)
這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太極拳是內家功夫,它講求「意氣勁」。太極拳的「意氣勁」都是內在的東西,故有太極功夫「在內不在外」之說。所謂「意到氣到勁到」是也。習練太極拳,只要用意行氣,放鬆腰身,按照規範、正確的動作去打,天長日久,體內自然會產生氣感。之後,苦練經年,並在明師的指導下正確習練推手器械及抖大桿(大槍)等技藝,就有可能練出較好的內勁功夫。太極拳雖然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刻苦研習,堅持練拳,無論於陶冶情操,於健身強體,於功夫長進,都會大有裨益的。
至於太極「八法」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它們所發出的勁別均屬內勁。這八種勁法只是走架和推手中招形於外的幾種常見的表現形式。按勁別劃分,太極內勁遠不止這八種。上世紀四十年代,陳炎林先生編著的《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中就歸納了二十五種內勁。除八法外,尚有粘沾、聽、懂、走、化、引、拿、發、借、開、合、提、沉、長、截、鑽、凌空等十七種內勁。還有的拳師甚至認為太極內勁多達四十餘種。所謂內勁,實際是通過練拳而形成的一種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蘊勁於內、招形於外,通過有形的招法,以無形之勁打擊對方的一種勁路。內勁由多種因素構成,要求神聚、氣斂、勁整,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即意氣勁高度相合,瞬間爆發出來的一種勁道。拳練的愈好,功夫就愈深,內勁就愈飽滿充足。不管哪種招式,何種打法,只要沉著發勁,且「達於敵身,便能使敵騰空躍出,猶如拍球」。棚捋擠按采挒肘靠,不過是太極拳中的幾個招式,它們所蘊都不願進一步學習功夫(推手和技擊)。因為,這一層畢竟比拳架(套路)更難。若無明師指點,更是難上加難。但功夫和養生畢竟是相輔相成的,功夫練的越好,其養生健身效果也就越大。諸如推手和大捋中的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在走架中同樣可以練,但效果卻不一樣。後者從其量只練到腰,當也可以鍛煉身體。但如果爬到山頂,則是鍛煉量更大,對身體更有然知己功夫,而前者既練知己功夫,也練知彼功夫。同時,通過練習推手功夫和技擊,更增強了松沉、輕靈與身法中正,以及意、氣、內勁運用等方面的訓練。所有這些,無論對功夫或養生都是十分有益的。譬如爬山,只爬到山好處。據說,吳圖南大師當年跟楊健侯學拳前身體弱,且兩足長短不一。後來通過刻苦練拳,不但身體好了,功夫也不斷長進,終成為太極拳一代宗師。1989年1月,以106歲高齡無疾而終。含的內勁也是從練拳中而來,也要精氣神勁高度的相合凝聚,才能發揮其無窮威力。采挒肘靠幾種打法在拳架中出現的較少,特別是肘靠,在楊式傳統套路中只在轉身撇身捶、十字腿和白鶴晾翅中出現,其它拳式均無肘靠。所以,肘靠單是練拳架是不夠的,要經常單式練習才能練出勁道。采挒在拳架中稍多一些,諸如斜飛式、右野馬分鬃的左手及左棚式、左野馬分鬃的右手,均為采式;斜飛式、右野馬分鬃的右手,均為挒式。同時,要想練出「八法」中的內勁,還必須習練定、活步推手和大捋,從中體悟松靜、輕靈、中正和沉穩等要領。
四、關於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和養生功能
技擊和養生,是太極拳的兩大功能。練好了太極拳,應該說會明顯收到這兩種功效。目前,一些人把太極拳簡單地分為養生太極拳和功夫太極拳。其實,這種分法也是不妥當的。因為,不管練功夫也好或養生也好,在習練程序、方法、步驟和內容上都是一致的。如果不按照拳理拳法規範的去練,不但功夫上不去,對養生也無多大作用。如果認真而規範的去練,不但功夫會長進,對養生也大有益處。當然,時下不少練拳者
五、關於你說在打拳中出現的「魔障」問題。
因不了解你的具體情況,不好說。我以前教的學生中有少數人在練拳中有時出現胸悶、氣緊等現象。這都是因為他們在打拳時意識和思想不夠松靜,過於緊張、呼吸不自然,甚至有憋氣現象。但這一旦克服,這些現象就消失了。習練太極拳,意氣不能過於關注,不能刻意強求,更不能故意運氣。要若有若無,若隱若現,才能全身輕利。如果過於專註,刻意強求意氣,身心就不能松靜,血脈經絡就不容易暢通,意氣則換的不靈,拳意和思路就會出現故障。拳論所謂「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就是這個意思。當然,各人練拳的方法不盡相同,因而效果也不一樣。可在練拳中自己體悟,以掌握一套較好的練拳方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