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基本原理——張羽視覺進化論 三尚當代藝術館

【專題】基本原理——張羽視覺進化論 三尚當代藝術館2014-10-04於健天涯藝術

基本原理——張羽視覺進化論

策展人:黃石

學術主持:栗憲庭

學術沙龍邀請名單(按姓氏字母順序):Britta Erickson 林似竹(美)、陳嘉映、范景中、高士明、胡赳赳、杭春曉、黃篤、黃專、靳衛紅、魯明軍、盛葳、石濤、孫周興、汪悅進(美)、王端延、巫鴻(美)、吳亮、西川、楊小彥、殷雙喜、尹在甲(韓)、朱大可、朱其、朱朱

主辦:三尚當代藝術館

時間:2014年10月10日-11月11日

地點:浙江省杭州市延安南路52-2號

指印行為 2007 宣紙、水、行為 700×110

展覽概述

「基本原理」的宗旨是,對張羽的創作及其作品構成的屬性正本清源,力圖消除誤讀,並確立基礎邊界。

其次,針對當代水墨實踐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現狀,以張羽個展為案例,探討水墨與當代藝術的結構性轉換與標識。

基於以上訴求,本展覽並不刻意把張羽納入當代水墨範疇,而是使用「視覺」這一中性的辭彙,並以「進化」這一生物學的辭彙強調張羽與其他水墨藝術類型的異化。

這是一場最純凈極簡的展出:

考慮到作品與空間尺度的關係,更為了達成策展的理論訴求,本次展覽使用極簡的展出方式。為了強有力地說明問題,在張羽的近期作品中,我們剔除了他的紅色「指印」與「青花」指印,甚至是墨汁的使用。因此,這是一次純粹「無色、無味、無筆」的展覽,只有宣紙、水、碗的元素關係。

展示的作品:純白的「指印」系列、「發生1」與「發生2」系列。

關於研討會

這是一次沙龍式學術展出:

張羽的「基本原理」個展是一次具有強烈傾向性的學術邀請沙龍展。此次展覽形式的極簡與它理論的重要性將會形成鮮明的反差。它是在一個極其純凈的展覽空間里,以純學術沙龍作為展覽的形態。

我們將從廣闊的視野和背景出發,不局限於藝術批評領域進行藝術理論與現象梳理,僅以張羽個案例證當代藝術的秩序與標尺,而是聚集中國當代最優秀的藝術史家、批評家、哲學家、詩人、策展人等,小範圍的、主題性的、聚焦性的梳理張羽個案所引發的當代藝術的邏輯經脈。

因此,沙龍由開放式理論轉入藝術核心本質,從藝術的時間歷史轉入當代空間。

不同嘉賓、不同專業、不同範圍與視角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間隙性連續探討,最後以文獻的形式呈現成為本次展覽的一個重要動態特徵與成果。

發生 2014.7.12

封存的指印 2014.5.27 82×60 木材、宣紙、玻璃、指甲油 2014

靈光71號:漂浮的殘圓 99×90 2003

迷漫的指印 行為、玻璃、指甲油 2010

青花瓷與馬爹利 2013.10.24 2000x900 310隻中國白瓷碗、指印、指甲油、馬爹利酒、馬爹利干邑釀酒大宅 2013

水、空象(裝置空間)、瓷碗、亞克力、宣紙、清水、影像 2014

水墨,儀式 2013.4.18(行為、裝置) 22000x16000 600隻白色瓷碗、行為、水、墨汁 2013 韓國光州美術館

張羽,字郁人,號石雨。1959年出生於中國天津。1979年考入天津楊柳青畫社,曾為天津楊柳青畫社《國畫世界》編輯室主任、高級編輯。1988年畢業於天津工藝美術學院。2002年,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2004年,北京電影學院新媒體專業客座教授。2005年,北京設立工作室。2006年移居北京。現為職業藝術家,生活工作於北京。

獲獎:

2012 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獎水墨類大獎,慈寧宮,故宮,北京,中國

2004 獲傅抱石獎: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二等獎,南京,中國

1992 裝幀設計《中國現代水墨畫》,獲華北、東北八省市(區)書籍裝幀藝術作品優秀獎,北京,中國

1991 責任編輯、裝幀設計《中國工筆畫》,獲1980-1990首屆中國優秀美術圖書獎銅獎,北京,中國

1990 裝幀設計《國畫世界》,獲華北、東北八省市(區)書籍裝幀藝術作品二等獎,太原,中國

隔山繪畫大獎賽優秀作品獎,台灣,中國

1988 天津第三屆青年藝術節繪畫十佳三等獎,天津,中國

在馬爹利乾杯——水墨(裝置) 500x1200 800隻高腳杯、水、墨汁、馬爹利干邑古堡 2013

張羽與馬爹利總監干邑古堡把水墨倒入高腳杯

學術沙龍嘉賓介紹

策展人:

黃石:中國當代先鋒小說家、獨立策展人。

學術主持人:

栗憲庭:中國當代藝術重要的批評家、策展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時期的重要評論家,對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的發生和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八十年代初他在官方《美術》雜誌上首先介紹了「星星畫派」和其他一些前衛藝術的作品。八十年代中期至1989年擔任《中國美術報》編輯,為「八五運動」的傳播和組織工作做了大量工作。1989年以後,他為新的藝術現象定名並做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推出了「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艷俗藝術」等藝術流派。90年代末,擔任過「屍體藝術」展覽《對傷害的迷戀》的策劃人,以支持更年輕的藝術家所從事的激進行為。

林似竹(Britta Erickson):美國亞洲文化獨立研究專家、斯坦福大學教授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人,博士,獨立學者,美術評論家。畢業於斯坦福大學中國傳統書畫專業,對水墨有著非常深刻獨到的見解。曾任教於斯坦福大學,為水墨會及亞洲藝術文獻庫顧問委員會成員,並分別任《藝術》及《亞太藝術》雜誌編輯。從80年代起她就開始研究中國當代藝術,曾經策划過多個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並出版多本藝術論文專著,也一直為《亞太藝術雜誌》(Issue)擔任學術顧問。

陳嘉映:哲學家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師、外國哲學學科專業負責人、特聘教授。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1978年5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198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3年11月,赴美留學;1990年,以《論名稱》一文獲博士學位,其後赴歐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國,重返北大任教;2002年,轉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被華東師範大學聘為終身教授、紫江學者;2008年1月,陳嘉映轉入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工作至今。他的代表著作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語言哲學》、《無法還原的像》,譯有《存在的時間》等。

范景中:美術史家、藝術批評家

現為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先後任《美術譯叢》和《新美術》主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圖書館館長、出版社總編等職。從事美術史、美術史學史、中西美術交流史,以及相關人文學科的研究工作,著重於把美術史的研究與人文科學研究相結合,成果豐碩,影響巨大。其有關美術史、美術史學史方面的研究,在國內獨具特色。主要譯著有:《藝術的故事》、《藝術與錯覺》、《圖像與觀念》等。

高士明: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先後創辦了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以及媒體城市研發中心,其研究領域涵蓋當代藝術、社會思想以及策展實踐。2002年以來,他策划了許多大型學術性展覽,包括「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的遷徙與地緣政治」系列研究計劃(2002-2004)、「影像生存:第五屆上海雙年展」(2004)、「顯微學:中國當代藝術展」(2005)、「黃盒子:中國空間里的當代藝術與建築」學術邀請展(2006)、「第六屆聖保羅建築雙年展」中國特展、「地軸轉移:藝術家對香港回歸十周年的回想」(2007)、「影子的鍊金術: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07)、「與後殖民說再見:第三屆廣州三年展」(2008)以及「巡迴排演:第八屆上海雙年展」(2010)等。他的代表著作有:《視覺的思想》(2002)、《地之緣:亞洲當代藝術與地緣政治視覺報告》(2003)、《與後殖民說再見》(2009)、《巡迴排演》(2010)、《胡志明小道》(2010)、《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難以言說》(2011)以及《行動的書:關於策展寫作》(2002)等。

胡赳赳:中國當代詩人、知名媒體人、《新周刊》副主編

現任《新周刊》副主編。曾任《華夏時報》樓市周刊執行主編。詩文散見於《人民文學》、《詩刊》等,2004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隨筆集《布爾喬亞之癢》。文風老辣,少年老成,在文章中總是能完美地保持著自己的深刻與機智。

杭春曉:藝術批評家

2006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美術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學報編輯部主任、《東方藝術·財經》執行主編。先後在《文藝研究》、《四川文物》、《故宮博物院院刊》、《新美術》、《美術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研究述評》、《繪畫資源的開放——古物陳列所與民初中國畫》、《重讀蔡元培「實物寫生」論》、《認知眼光與二十世紀中國畫》、《文人理想的幻滅與重建——文徵明的出仕、致仕及其心理辨析》等論文數篇;出版《中國美術考古學史綱》、《明代吳門畫派》、《商周青銅器之饕餮紋研究》、《中國畫山文化》、《藝術中的女性》。

黃篤:藝術批評家

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注重於藝術理論的整體學術思考。現居北京。策展人和評論家,《今日先鋒》「藝術」欄目主持。1988年至2001年任《美術》雜誌編輯和副編審。1997年為慕尼黑Lenbach-Hous美術館「藝術獎」推選人。策劃及合作策劃的重要展覽包括:《第一屆墨爾本國際雙年展中國部分》(1999,墨爾本)、《製造中國》(2002,紐約)、《第二屆漢城國際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02,漢城)、《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2003,威尼斯)、《第7屆義大利帕爾馬國際藝術雙年展》(2004,帕爾馬)、《第26屆聖保羅雙年展-中國館》(2004,聖保羅)。

黃專:藝術批評家

1958年出生,祖籍:湖南。1982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1988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史專業,獲文學碩士。曾獲「吳作人國際藝術基金會碩士論文獎」;現任教於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靳衛紅:藝術家

1989年畢業於中國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2006年獲美術學博士學位。1992年始,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展覽,參加國內外藝術聯展覽。作品被國內外收藏家及藝術機構收藏。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代理藝術家。靳衛紅的作品是與傳統和自己對話的結果。她的作品保持了水墨藝術對筆墨趣味的訴求,同時也表達了其身處時代的感受。她作品如對人的關係、孤獨感、獨立等等問題的探討。她的藝術既保持了對中國審美特殊性的追求,又兼顧到時代的變化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她的藝術成為了當代水墨藝術中的獨特方式。

魯明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講師,著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畢業,或博士學位。著有《誰之批判?何種現代性?——80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與文化政治》、《藝術·反藝術·非藝術——一個社會學的進路》(上、下)(2006,人民美術出版社)、《幽雅的厭倦:個體的靈魂訴求與言說敞開》(2003,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斷念之後》(2005,合著)、《失重的思想史》(2006,合著)。在《二十一世紀》、《天涯》、《文藝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策劃主持了「格林伯格在中國:2010格豐當代藝術論壇」、「視覺與觀念:當代藝術與文化政治」學術研討會、「眼與心:當代藝術與現象學視域」學術研討會等多項學術活動。

盛葳:青年藝術批評家

曾獲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和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西現當代藝術研究、藝術批評和策劃。發表過包括《圖像、後現代主義與當代藝術生產》等在內的30多篇文章,共同或獨立策展並主持了中國當代藝術與資本高峰論壇、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中國抽象藝術研討會等學術重大活動。

石濤:出版人、作家

曾任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和《萬家燈火》節目策劃,2006年至2009年擔任為卓越網副總裁;2010年至今擔任京東商城副總裁。曾策划出版小說《萬物生長》、《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馬燕日記》等暢銷書。由他引進出版的《格調》一書曾經在國內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1999年中國最暢銷社科書。

孫周興:哲學家、同濟人文學院院長

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浙江大學哲學系兼職博導,中國現象學學會秘書長。1980年9月—1984年7月,為浙江大學地質專業學生。1987年9月—1989年7月,為浙江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1989年9月—1992年7月,為浙江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1993年11月任杭州大學副教授。1996年11月任浙江大學教授。1999年9月—2001年6月,在德國WUPPERTAL大學哲學係為洪堡基金學者。2002年4月任同濟大學德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2003年7月任同濟大學文法學院哲學與社會學系主任。2006年7月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至今。2012年度「長江學者」。

汪悅進:哈佛大學教授、藝術史學者

1983年上海復旦大學英語本科畢業。研究生時隨伍蠡甫先生研習中西文藝理論,後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藝術史,1997年獲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助理教授(1997),2005年起任哈佛大學藝術史與建築史系亞洲藝術史洛克菲勒講座教授(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Professor of Asian Art)。曾獲美國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會獎。主要著作《繪塑〈法華經〉:中古中國的佛教視覺文化》(Shaping the Lotus Sutra: 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5)獲日本《法華經》研究所學術成就獎。麥克米蘭公司出版《佛教百科全書》美術史部分副主編。全美大學藝術史學會專業期刊The Art Bulletin編委。研究範圍涵蓋古代墓葬美術、佛教壁畫與雕塑、古代銅鏡、舍利函、捲軸畫、書法、雕版木刻畫、建築、電影及攝影史等。

王端廷:藝術史學者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系教授,研究生導師。《美術觀察》雜誌編委。歐美同學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先後留學於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研究院(1997—1998年)、義大利羅馬第一大學文學與哲學學院藝術史系(2002—2003年)。掌握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長期從事西方美術史研究,已出版譯著《抽象繪畫》,專著《心靈萬象·繪畫》(與李黎陽合著)、《迷狂的獨行者——雷蒙·饒可讓的繪畫藝術》、《人體藝術欣賞》、《百年困惑——現代美術》、《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與李黎陽合著)、《外國繪畫經典》(下,與翟墨合著)、《後印象派》、《立體派》、《巴黎畫派》、《靜沐西風——西方藝術論說》《西方美術史》、《從現代到後現代》、《桑德羅·特勞蒂》等。與翟墨共同主編有《西方現代藝術流派書系》(12冊)、《20世紀外國大師論藝書系》(12冊)、《西方後現代藝術流派書系》(12冊)、《藝術東西書叢》(4冊)、《藝術東西叢書》(12冊)。六次應邀參加在國內、法國和義大利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

巫鴻:哈佛大學教授、藝術批評家

著名藝術批評家,世藝網主編。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0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同年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美術史、中國當代藝術,著作跨學科性很強,融合了歷史文本、圖像、考古、風格分析等多種方法,而且富於創見,對理解中國古代不同材質、時期、主題的美術作品都頗有啟發性。

吳亮:文學批評家、《上海文化》總編

著名文學批評家。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壇上風頭甚健,以犀利而敏感的批評著稱,在對馬原、孫甘露這兩位先鋒作家的評定上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1990年後,吳亮的興趣從文學轉移到了藝術,開始關注起中國的畫家及他們的作品。2000年,吳亮又恢復到他的評論者狀態,重出江湖,對文學、文化現象發表了一系列言論。著有評論集《文學的選擇》、《批評的發現》,隨筆集《往事與夢想》、《城市筆記》等。

西川:詩人、中央美院人文學院院長

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美國艾奧瓦大學2002年訪問學者。現執教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自80年代起即投身於全國性的青年詩歌運動,曾與友人創辦民間詩歌刊物《傾向》(1988—1991),參與過民間詩歌刊物《現代漢詩》的編輯工作。其創作和詩歌理念在當代中國詩歌界影響廣泛。出版有詩集《虛構的家譜》(1997)、《大意如此》(1997)、《西川的詩》(1999),詩文集《深淺》(2006),散文集《水漬》(2001)、《遊盪與閑談:一個中國人的印度之行》(2004),隨筆集《讓蒙面人說話》(1997),評著《外國文學名作導讀本.詩歌卷》(2001),譯著《博爾赫斯八十憶舊》(2004)、《米沃什詞典》(與北塔合譯,2004)。編有《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曾獲魯迅文學獎(2001)、莊重文文學獎(200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齊伯格獎修金(1997)、德國魏瑪全球論文競賽十佳(1999)等。

楊小彥:美術批評家

1978—1982年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1984—1987年於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美術史專業攻讀碩士學位,1999—2004年於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攻讀建築理論與歷史博士。現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新聞傳播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殷雙喜:美術批評家

1991年畢業:於陝西省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獲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歷史與理論系,獲博士學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副主編、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雕塑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學術部主任、《中國雕塑》主編、中國建築學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尹在甲:昊美術館館長、策展人

現任昊美術館館長。阿拉里奧畫廊空間前負責人,有著豐富的個人經歷:曾在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美術史,四年印度留學經歷,之後又在歐洲遊歷了兩年;精通韓文和英文,掌握中文;從2004年開始擔任阿拉里奧首爾、紐約、北京三地的法人代表和藝術總監,在進駐中國不久之後簽下了方力鈞、王廣義、隋建國、曾浩等幾位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大腕,並全面負責每年在空間的50個左右展覽的詳細計劃;2010年卸任阿拉里奧之後,又搬進了環鐵Ku藝術中心建立了自己名為"萬畫坊"的新工作室,並同時擔任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的策展人。

朱大可:文化批評家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學者之一,也是中國當代最優秀的批評家之一。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04年獲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四川大學、雲南大學、廈門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座教授。《新世紀》周刊、財新網專欄作家。2014年6月,朱大可推出20餘年學術研究成果《華夏上古神系》。全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多種學科工具,獨闢蹊徑地探研中國上古文化和神話的起源,發現並證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紐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朱其: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

博士、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國家畫院理論部研究員、世界和諧科學院(美國)研究生院榮譽教授、世界文藝復興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文化復興基金委員會理事;首屆世界和諧獎、世界文藝復興獎評委會評委;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當代美術史專業。新生代代表性的獨立策展人、藝術批評家。在九十年代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前衛藝術展,並在國內外媒體上撰寫了大量藝術評論和學術論文。曾任《雕塑》雜誌執行主編,參與創辦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798藝術區藝術總監;現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朱朱:詩人、藝術策展人

1993年畢業於內蒙古大學法律系,現居包頭。有詩文散見於《揚子江詩刊》,《詩選刊》,《中國詩歌》,《九月詩刊》,《鳳凰》《今天》等詩歌刊物。與安琪等人合作出過詩集《夏日詩韻》。小說有《靜默的安代舞》,《佛手》,《紙質時代》,《八十年代》,《紀念八十一夢 遺忘之詩》等。


推薦閱讀:

世界上五大劇毒的動物 - 團隊專題 - 搜搜問問
帶狀皰疹專題講座 - Qzone日誌
第十一講專題講解對仗合掌
[專題討論]激素依賴性皮炎的治療

TAG:進化論 | 藝術 | 視覺 | 進化 | 當代藝術 | 原理 | 藝術館 | 專題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