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海經》中的神祇異獸

《山海經》中的神只異獸_九尾_新浪博客 (2011-08-05 18:14:23)

《山海經》是先秦的一部地理著作,富於各種神奇傳說,同時也記載了許多古史、醫藥、民俗、物產、宗教等方面的信息,能夠比較集中地反應先民的世界觀。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這本書,但是他認為其中的記載太離奇了,不足以作為歷史著作的參考。但是正是這些離奇的記載,讓一代又一代人對它愛不釋手,魯迅先生小時候就曾經對它迷戀到了茶飯不思的地步。據說,戰國至晉朝跟《山海經》一起流傳的還有《山海經圖》,可是後來漸次失傳。我們從明清兩代繪製的幾種《山海經圖》中挑選了幾種,附在文中便於觀覽。

西王母

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

西王母是中國最古老的神話人物之一,雖然後來經過了一些修飾,但是卻是從遠古一直存活到後世的少數神祇。《山海經》中西王母長得像人,卻長著豹尾和虎齒,同時也像虎豹一樣善嘯;她披頭散髮戴著方形的頭飾,她的職能是負責天災人禍,《淮南子》等書說羿曾向她求不死之葯。《山海經》中還記載說,西王母她住在「崑崙之丘」的絕頂,有三隻叫做「青鳥」的巨型猛禽,每天為她叼來食物。可見西王母的形象可怖,而權威則可畏。這裡比較真實地保存了西王母的一些原始信息,也保存了遠古先民對她的原始信仰。但是隨著禮儀制度和典章文明的發展,後人對神話人物的美化和禮儀化是不遺餘力的,對西王母也是如此。

晉朝的時候有人盜墓賊盜掘戰國魏王的陵墓,據史書記載,當時從墓中發掘出寫滿文字的竹簡多達十五車。這些竹簡被學者整理成幾十種書籍,但是只有《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兩種一直流傳到現代。《穆天子傳》中說,周穆王命造父馭八駿駕飛車,三日達到昆崙山,見到了西王母。這時的西王母告別了粗獷野蠻的原始想面貌,一躍而成為一位溫文爾雅的王者。東漢的小說《漢武帝故事》中說,西王母主動來到中土會見漢武帝,她是一位年約三旬美貌絕倫而又雍容華貴的貴婦人,她賜給漢武帝蟠桃為他祈福。晉朝的《神異經》說,昆崙山頂有天柱,直徑三千里,柱端有巨鳥,「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巨鳥背上有一塊沒有長羽毛的地方,方圓一萬九千里,東王公和西王母每年都要在這裡會面,評判考核眾仙的功過。這時的西王母不僅成為了天上眾神的領袖,還出現了一位與她對稱的東王公,這為後來神話中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的格局做好了鋪墊。唐代以後,觀音崇拜開始在中土流行,於是所有關於頂級女神的信仰幾乎全部都幾種到了觀音這位慈悲女性身上,而西王母則不得不以王母娘娘的省份退居二線,除了蟠桃這個符號繼承了原來「不死之葯」的功能之外,我們便很難再從王母娘娘身上覓得崑崙上那位虎齒善嘯的神祇的影子了。

形天

海外西經:形天與天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遠古神話中許多英雄都不像後世傳說中的人物那樣溫順安良,而是極富性格、意氣風發,像一怒而觸折天柱的共工,盜天帝息壤以治水的鯀,不服黃帝統治憤而抗爭的蚩尤,等等。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形天。形天與天帝爭權威,被天帝斬首,但是他並不屈服,以雙乳為眼、肚臍為口,拿著巨斧和盾牌,不屈不撓地繼續抗爭著。這份壯志在後世很少見到,所以陶淵明寫詩讚揚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形天」的命名非常有趣。古文字里的「大」就是畫出一個人的形狀,「大」字上邊加一橫或者一點,用以指出人的身體部位,即「天」,其本義是人的頭顱。所以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解釋說:「天,顛也。」「顛」就是頭頂。「形」即「刑」,那麼「刑天」的意思就是斬斷頭顱,以這麼一種白描的手法為這位英雄取的名字,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羲和浴日與常羲浴月

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傳說帝俊有兩個妻子,一個叫做羲和,一個叫做常羲。羲和生下了十個太陽,常羲生下了十二個月亮。每天,她們駕著天車,載著太陽和月亮迎著朝霞和晚霞,在天空中巡遊。她們經常在一個叫做甘淵的天池為太陽和月亮洗澡。這個浪漫離奇的神話中實際上隱藏著遠古中華文明的一次偉大進步,這個進步就是曆法的制定。羲和生下是個太陽即暗示著古人已經學會了使用十天一旬的計時方法,而常羲生下十二個月亮則明白地表示了古人已經將一年分為十二月。

帝俊是殷商民族的始祖,也有學者考證他就是傳說中的帝舜,總之那是一個極為久遠的年代,久遠到現在已經無法考證。而羲和與常羲的實際身份則是觀察天文、制定曆法的官員。《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即帝堯命令羲和這個天文世家謹順上天,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制定曆法,為人們指點時間。曆法有陰曆,有陽曆,有陰陽合曆。陰曆以月亮的運行周期計算時間,陽曆以太陽的運行周期計算時間,而陰陽合曆則兼顧日月,調和陰陽。我們國家一直到現在仍在繼續使用的農曆,就是兼顧日月的陰陽合曆(雖然也有人叫它「陰曆」,但事實並非如此),它是從羲和、常羲的遠古時代屢經改良一直流傳到今天的。

九尾狐

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從唐代到近代,狐狸傳說到人盡皆知的程度,追述其遠祖,便能一直追到《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九尾狐產在青丘山上,叫聲像嬰兒一樣。它有絕大的勇力,能夠吃人,而人吃了它的肉則能不中蠱惑。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並列於西王母座側,則近乎溫順的小獸。《說文解字》解釋說:「狐,祆獸也,鬼所乘之。」但是晉代的郭璞在註解《山海經》時又說九尾狐「太平則出而為瑞」。由這紛繁的解釋,便能看出狐這種動物在人們心目中亦正亦邪的形象了。

九尾狐在後世小說的流行始於《吳越春秋》。書中記載大禹三十未娶而與塗山的九尾狐結為聯姻,並做歌曰:「綏綏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可見大禹對這次婚姻還是非常滿意的,而後代的狐狸則頗為得意地稱呼自己為「塗山後裔」,如《聊齋志異》名篇《青鳳》中的狐狸即是如此。而知名度最高的狐狸恐怕要數《封神演義》中的妲己,她受女媧之名去媚惑商紂王,斷送了陳湯六百年江山,究其原因無非是「狐善媚惑」以及「女人禍水」論的延伸。從九尾白狐到妲己,狐的神聖性跌落到了谷底。直到《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那些或詼諧或善良,或神秘或狡猾的狐狸們才還原了她們的原始祖先的面貌。

比翼鳥

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海外南經: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

比翼鳥又名蠻蠻,又名鶼鶼,是一種奇特的動物,每隻鳥都只有一支翅膀、一隻眼睛,兩隻鳥並排才能飛翔。這種不比不飛的生存狀態與夫妻之間相伴到老的志願頗為相似,人們便不能不有所比附。先民對對稱的形態有著盲目的崇拜,為東南西北四方都安排了類似神奇物種。《爾雅》稱:「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虛比,邛邛岠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蹷;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

燭龍

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海外北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眠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在極北之地居住著一位體型巨大的神祇,他人面蛇身身長千里,人間的寒來暑往四季陰陽,都在他的一念之間。他睜眼便是白天,閉眼便是黑夜,不吃不喝不睡,吹氣的時候就是冬天,哈氣的時候就是夏天,一呼吸人間就有萬里長風。郭璞解釋說:「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所以他的名字叫做燭龍,又叫燭陰、燭九陰,是常含光明照亮北方幽黯天門的龍形巨神。

神靈形體的巨大,顯示了這種傳說的原始與遠古。遠古大神的形體都是無比巨大的,像盤古、女媧、夸父,以及傳說中以象為食的巴舍和承載大地的巨龜等等。形體巨大到一定程度就會被先民與自然環境聯繫起來。比如,盤古開天之後他的身體就化作了山川河流,夸父使用的拐杖也變成了一片桃林,巨龜的腿被女媧斬來用作支撐天空的天柱。這些都是先民形象思維的孑遺。

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夔居住在東海中的流波山之濱,它長得像牛而沒有角,身體青色且只有一隻腳,每次出波入水都伴隨著風雨雷電。黃帝曾經以夔的皮蒙鼓,以雷獸的骨頭為鼓槌,鼓聲可以遠聞五百里,以此揚威天下。《黃帝內經》載:「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倒與遠古傳說頗為相合。

青銅器上往往有夔形的獸紋,用來作為威嚴的象徵,除此之外,神話傳說中絕少關於夔的故事。《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收復了一位可以運手發石獨腳跳行的怪獸作為徒弟,名字叫做「龍鬚虎」,這是夔在後世的足跡。書中描寫它的形貌曰:「頭似駝,猙獰兇惡;項似鵝,挺折梟雄;須似蝦,或上或下;耳似牛,凸暴雙睛。身似魚,光輝燦爛;手似鷹,電閃鋼鉤;足似虎,鑽山跳澗;龍分種,降下異形。」這倒是夔的標準照片了。

禺京

大荒北經: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強)。

大荒東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虢處東海,是惟海神。

《山海經》中的禺氏神靈都居住在海中,像猿也像鳥,既是水神也是風神。《南山經》說有一種獸「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更是佐證。《列子》上有一個故事,說海中的五座仙山根部沒有長在海底,所以總是隨波起伏。仙人們向天帝求助,天帝便派海神禺強來處理這件事情,禺強命令十五隻巨鼇馱著仙山,以免它們流入西極。

禺是猿猴的一種,《說文解字》解釋說:「禺,母猴屬,頭似鬼,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郭璞也解釋說:「禺似獼猴而長。」這種神獸猿形的水神頗能讓人浮想聯翩。有個非常有名的神話,說大禹治水時途徑淮河的源頭桐柏山,淮水之神巫支祁發動洪水阻撓大禹的工程,大禹一怒之下將它鎖於水底,鎮在山下。淮水之神巫支祁白毛金眼,爪利如雪,也是猿猴的形象,或許他便是上古水神的後裔也未可知。而許多學者都認為,巫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結合孫悟空出生於東海之濱又前往龍宮借來大禹治水的寶物來看,孫悟空說不定也是那遠古水神的子孫。

窮奇與帝江

西山經: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海內北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

西山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而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

窮奇與帝江都是傳說中的上古惡獸,帝江即渾敦,也就是混沌。窮奇長得像長滿長刺的牛,又說它長得像長者翅膀的老虎,總之是一副兇惡的相貌。它每逢遇到忠信之人,就會把他吃掉;遇到姦邪之輩,就會主動獵殺野獸向他進奉。而帝江混沌則像個長著六足四翼的大皮口袋。《神異經》中說:「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它沒事兒的時候喜歡追著咬自己的尾巴,玩高興了就「迴旋仰天而笑。」非常奇特。

窮奇、帝江混沌和貪婪殘暴的饕餮、傲狠難訓的檮杌合稱四大凶獸。但是在歷時記載中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左傳》中說:「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他們是四個兇惡的種族,舜把他們流放到邊遠的地方,去防禦其他更為險惡的種族。《論語》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說孔夫子不喜歡說奇怪、暴力、作亂、神異的事情,所以自從儒家學說流行以來,神話傳說都被儒生修改,修飾成為合乎儒家禮儀的歷史。於是,四大凶獸就變成了《左傳》中樣子。

天狗

西山經:陰山……有獸焉,曰天狗,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在傳說中,天狗最初應該是一種「可以御凶」的瑞獸。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與天文又扯上了關係,成了彗星、流星、日蝕等不祥現象的代稱,比如司馬遷在《史記》里就記載:「諸呂作亂,日蝕晝晦,吳楚七國半叛逆,彗星數丈,天狗過粱野。」再後來,天狗又與後世的二郎神話中的哮天犬畫上了等號,以至於現在一說天狗馬上就會想到哮天犬,完全不知道它原來曾有過如此顯赫的身世。

天狗很早就傳入日本,與河童、狸貓是日本最知名的三種民間怪獸。日本的天狗最初也被稱為「天狐」,直到平安時代(相當於唐代)還保留著《山海經》中的形象。日本後世的天狗有著紅色的臉和高高的鼻子,背後有一雙翅膀,手持團扇,十分高大。日本曾有很有名的天狗與僧侶之間作戰以及中國天狗向日本天狗求救的傳說。比較有趣的是,河童這種怪物其實也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最早見於晉代的志怪小說《幽明錄》中。

鑿齒與窫窳(yà yǔ)

海內南經: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海內西經:少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海外南經: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

窫窳與鑿齒是遠古時代的凶獸,禍害人民不淺,最終都喪命在了英雄后羿之手。《淮南子》說:「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

揭去傳說的神秘面紗,我們可以猜測鑿齒大概是大象之類的動物,或者是以象為圖騰的南方民族。而羿與鑿齒的壽華之戰,則像黃帝與蚩尤的戰爭,極有可能是遠古時代中原地區人民與南方部落之間的一場兼并戰爭。與此同理,窫窳則可能是西方的部落。傳說窫窳是北方天神燭龍之子,被人面蛇身的神貳負和危殺害,天帝將他救活,沒想到卻迷失了本性,居住在昆崙山下的弱水中,並在中原大旱是為害人間。看來這個民族與中原之間還真有著剪不斷理不清的恩怨情仇。

《淮南子》里還有幾種怪獸,九嬰是叫聲像嬰兒一樣的九頭獸;風也就是大鳳,或者大鵬,是食人的巨鳥,或者竟是恐龍時代的翼龍也未可知;相比較而言,身為大野豬的封豨和修蛇,反倒是小兒科的正常動物了。

女媧之腸

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傳說在西北海的大荒之外的栗廣之野,有十位神人橫道而居,名為「女媧之腸」。這十位神人當是女媧身體的化身,郭璞以為他們又叫「女媧之腹」,是女媧的腹腸所化。以女性神祇的身體為神,其實是母系氏族時代的生殖崇拜的一種表現。而以「女媧之腸」這種神直接由孕育生命的腹部化生而成,更可見這種信仰的樸素和古老。

並封

海外西經:並封在巫咸東,其狀如彘,前後皆有首,黑。

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鏊鏖鉅,日月所入者。有獸,左右有首,名曰屏蓬。

屏蓬即並封,彘即豬,並封就是長著兩顆豬頭的怪物。《北山經》、《中山經》記載了四十多位「彘身人首」的豬神,在遠古神怪中頗有勢力。但是豬神的形象,一入六朝就發生了較大變化,從遠古傳說中神的家族被驅逐出來,降為妖怪中較低的一類。又因這時離人類童年時代較遠,故而在新的傳說中使其日趨人格化,傳說中的豬妖大都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好色,二是貪食,三是笨。唐代牛僧孺《玄怪錄》中「烏將軍」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烏將軍「每歲求偶於鄉人,鄉人必擇處女之美者而嫁焉」,他熱情輕信,並不防範素不相識的人,以致被郭元振「捉其腕而斷之」,「斃於圍之」。這種性格與情節,不能不讓人想起《西遊記》中的豬八戒。看來不僅僅孫悟空有著高貴的出身,就連豬八戒的祖先也能一直追述到《山海經》。《東山經》中記載有名為「合窳」的怪獸,「其狀如彘而人面」,「見則天下大水」,與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帥似乎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看來豬八戒也來自名門望族,是大有根底的人。

勾芒、蓐收、祝融、禺彊

海外東經:東方勾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海外西經: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

海外北經:北方禺彊,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郭璞註:「字玄冥,水神也。」

中國古代神話認為,有四位神明分別鎮守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而關於四方神的名稱和功能,以及這些名稱的身份,古代典籍里的許多記載都不一樣。《山海經》里的四方神分別是東方勾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和北方禺彊,他們全部出現在海外某經的最後一句,形貌相似,功能相當。與《楚辭·天問》這樣的神話意味更為濃厚的典籍相比,這裡的四方神沒有那麼多花哨的身份與功能,也沒有那麼多富有禮儀的修飾,這反應出《山海經》比較古樸的世界觀。

對照其他典籍來看,四方神不僅各自鎮守一方,還分別掌管一個季節和一種顏色,比如東方主春天、青色,南方主夏天、紅色,西方主秋天、白色,北方主冬天、黑色,後來還有與四象、五行、三皇五帝相比附的,就更為複雜。這裡面值得探討的是北方神。《山海經》里的北方神是禺彊,我們上次介紹過,他是風神,也是水神,還有可能是孫悟空的遠祖,而但是《淮南子》、《禮記》等書中的北方神都叫玄冥。晉代的大學問家郭璞以為,禺彊字玄冥,其實是兩位一體的。《莊子·逍遙遊》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鵬。鯤與鵬,一則為水,一則為風,莊子所說的這種生活於北海的神魚巨鳥,或許就是北方之神的化身。

肥遺

西山經: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中有許多蛇形怪獸,而肥遺則是最怪的一種,因為它不僅是蛇,同時還長著六隻腳和兩隻翅膀。每當有肥遺出現,天下都會大旱,它是一種不詳的動物。

《山海經》中的奇談怪論,我們只要看看就好,不需要當真。可是古人還有許多離奇的記載,讓我們覺得亦真亦幻,撲朔迷離。明代的朱國楨在筆記《誦幢小品》中記載,萬曆十四年,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的鄉民在山中砍柴時,在山林中遇見過形似肥遺的巨蛇,「頭端一角,六足如雞距,見人不噬亦不驚」。後來果然連續兩年大旱。湖北京山縣的縣誌中也說到,明代末年,當地的一條水溝中發現一條蛇,「長六尺,圍尺許,身紅綠色,六足如雞距,不噬人」,後來果然也發生了旱災。這實在是非常奇特的事情。

應龍與女魃

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

大荒北經: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應龍和女魃兩位天神,通俗說來,就是分別掌管陰雨和天晴這兩種天氣的神祇。在與蚩尤的戰役中,黃帝得到了他們的幫助。黃帝先命應龍蓄水,想以水攻戰。沒想到蚩尤卻請來了風伯雨師,風雨不止,黃帝原來的作戰計劃反而不能湊效。於是黃帝轉而命令女魃降下旱災,一舉攻殺蚩尤。可是在這場戰爭中,應龍和女魃都沒有能夠再回到天上,居住在人間。所以應龍居住的地方多雨,而女魃居住的地方則常旱。

推薦閱讀:

《山海經》里記著最早的奇珍異獸,這幾個動物也能在其中找到原型
《山海經》里的四聖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新刊 | 劉宗迪:《山海經》與怪物闡釋學
《山海經》故事全集
山海經百科

TAG:山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