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十要·第六——凈土或問 二

下載該課至手機,請下載APP「喜馬拉雅聽書」後,搜索「顯密如意寶」。詳細操作方式,可回復「音頻」查看。

凈土或問講記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 述

智圓法師 講解

只如文殊普賢,大菩薩也。善財海眾,遍參知識,悟同諸聖者也。馬鳴龍樹等,亦菩薩也,亦禪宗以為大祖師也。此諸聖人,所悟所證,比今悟達之士,為何如哉。彼尚願生樂國,親近彌陀。而汝一悟之後,更不求生。則龍樹馬鳴普賢文殊等,反不若汝。汝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所修所證,誠有過於二菩薩,二禪祖者乎。所參知識,所悟佛性,誠有過於善財海眾者乎。所得無生法忍,受佛印證,誠有過於凈飯韋提者乎。

禪人以為悟了以後不必求生,那現在比一比:文殊、普賢是等覺大菩薩,最高級別;善財童子遍參那麼多位殊勝善知識,所悟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等覺菩薩;華嚴海眾也都遍參善知識,所悟等同諸聖;馬鳴、龍樹等既是大菩薩又是禪宗的大祖師,這些聖人的悟證跟當今時代的悟達之士相比是高是低?連他們都願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而你認為一悟以後更不求生,那麼龍樹、馬鳴、文殊、普賢等,難道有愧於你嗎?他們程度不夠,還需要求生,而你程度很夠,不必求生,那在你面前顯得特別慚愧啊!他們尚且還需要到凈土去,而對你來說,凈土不在話下,根本不必求生凈土,能在濁世自在度生,難道你真的超過了馬鳴、龍樹、文殊、普賢等這些大祖師、大菩薩們嗎?

你現在為什麼不掂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有多大力量,你的所修所證,真的超過兩位大菩薩、兩位大禪祖嗎?你到底是三賢位還是十聖位?資糧位還是加行位?你離等覺位有多遠?你離兩位禪祖的境界有多遠?如果連他們的腳趾丫都比不上,那你還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嗎?

你認為我參訪天下很多善知識,知道這個、懂得那個。那麼衡量一下,你所參的善知識到底有幾名?你所悟的佛性又是什麼境界?真的超過了善財童子、華嚴海眾嗎?還是只參了幾個凡夫善知識,所悟的佛性只是口頭佛偈呢?連善財童子和華嚴海眾都一致導歸極樂世界,而你認為他們是很低的,都不得自在還去極樂世界,是不是還有凈穢的執著,厭苦欣樂?我是一切自在了!難道你真的在善財童子和華嚴海眾之上嗎?再者,你得過無生法忍嗎?受過佛的印證嗎?如果有,誠然超過了凈飯王和韋提希嗎?如果你只是口頭談空性,連佛都沒夢見過,真的就比韋提希還強、比凈飯王還強嗎?

連這些大菩薩、大祖師、大善知識,他們都崇奉凈土,把凈土頂在上面,一心一意地求生凈土,而你卻以為往生凈土是低淺的法,不屑一顧,難道你的說法和你的實際真的相符嗎?這些大禪祖的地位像高山之巔那麼高,而你就像他們腳下的螞蟻一樣,還這樣吹大牛,不覺得好笑嗎?

禪上人也許震驚了:我以為沒悟才要去,悟達之士不要去,這麼多悟達之士居然都生凈土了,是不是我搞錯了?

天如老人為了調伏他進一步說道:

凈飯國王,佛之父也。七萬釋種,佛之親屬也。凈土之生,倘無利益,佛忍自誤其父與親屬乎。向謂得無生法忍者,可許混俗度生。今其父王親屬既得此忍,而尚記往生。則如來護持保養之意,豈不深且遠乎。

你要想一想,凈飯王是佛的父親,七萬釋迦種族的人是佛的親屬。如果往生凈土沒有利益,佛忍心耽誤自己的父親和眷屬嗎?在世俗上,父親的恩德極大,佛是要報恩的,當然會為父親著想,選一條對他最有利益的路,對於七萬釋種也是如此。前面說,得了無生法忍可以允許混在世俗里度眾生。現在父王和親屬們已經得到此忍,佛還授記他們往生極樂世界,從中看出如來護持保養的心意,難道不是既深且遠嗎?

「如來護持保養」,指父王、親屬雖已得法忍,但濁世退緣多,不容易升進,所以就授記他們往生凈土。在不退轉地得佛力攝持,能夠迅速圓成道力,等到長養成熟再來穢土度生,那時就萬無一失了,可見佛護持保養的心是特別深遠的。

多見今之禪者,不究如來之了義,不知達摩之玄機。空腹高心,習為狂妄。見修凈土,則笑之曰:彼學愚夫愚婦之所為,何其鄙哉。余嘗論其非鄙愚夫愚婦也,乃鄙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也。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喪慧身,自亡佛種。且成謗法之業,又招鄙聖之殃,佛祖視為可哀憐者。

常見到很多今天參禪的人,不能深究如來傳凈土法的究竟了義處,又不了解達摩直指禪的玄深機關,肚裡空空心態卻很高,串習成了狂妄。見別人念佛修凈土就嘲笑說:他是學愚夫愚婦的行為,太沒品味了!

我曾經這樣評論:這不是在鄙視愚夫愚婦,而是在鄙視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諸大聖者、諸大祖師。他不但自己迷失了正道,失壞了善根,斷絕了智慧身命,亡失了佛種,而且成了誹謗凈土法門的大罪業,又招來了鄙視諸聖者的大殃咎,佛祖把他看成是可憐愍者。

於是永明和尚,深憐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張凈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臨終,預知時至,乃有種種殊勝相現,舍利鱗砌於身。嘗有撫州一僧,經年旋繞其塔。人問其故。僧曰:因病入冥,閻王以陽數未艾,得放還生。乃見殿左供養畫僧一幀,閻王禮拜殷勤。遂叩主吏。吏曰:此永明壽禪師也。其修行精進,徑生極樂上品。王故圖像而禮敬之。

因為這個現象,永明和尚深深地憐愍悲痛這些人,剖出心肝來主張凈土,不但自己勵修,而且化導世人。所以他臨終預知時至,有各種殊勝的瑞相現前,甚至舍利如魚鱗般堆砌。

曾經有個撫州的僧人,經年旋繞大師的遺塔。別人問他是何緣故?他說:我因生病入了冥府,閻王以我的陽壽還沒盡,就放回來了。那時我見閻王殿左邊供養一幅僧人像,閻王殷勤地禮拜。我就問主吏,主吏說:這是永明壽禪師,禪師修行精進,徑生極樂上品,閻王因此畫他的聖像來作禮敬。

夫永明既悟達摩直指之禪。又能致身於極樂上品。以此解禪者之執情,以此為末法之勸信。故余謂其深有功於宗教者,此也。

永明禪師的示現有特別大的意義,他是「有禪有凈土」的典範。悟了達摩直指之禪,是法眼宗的大祖師,同時對西方凈土有真信切願,一切萬善都導歸極樂,達成上品往生的聖果。而且,他發了無礙辯才,著《宗鏡錄》《萬善同歸》等,能匯一切教海入於心中。像這樣大祖師的示現,能夠解除禪者以為見性就不能生凈土的執情,倡導一種風氣——禪凈兼修,禪者也都要導歸極樂。再者,他的大標榜成了末世眾生學一切教都導歸極樂世界的勸信。因此,我認為他對於禪宗和教下都有甚深的功德,也就是引導修禪人士導歸凈土,引導一切聖教導歸凈土。

豈特永明為然。如死心新禪師作勸修凈土之文。有云:彌陀甚易念。凈土甚易生。又云: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凈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再者,哪裡只是永明禪師這樣主張,禪門諸宗匠都如此提倡。死心新禪師作《勸修凈土文》有云:「彌陀甚易念,凈土甚易生。」意思是阿彌陀佛很容易念,西方凈土很容易生。又說:參禪者最好念佛,根機鈍些怕今生不能大悟,就可以依仗彌陀願力接引而往生凈土。又保證說:如果你念佛不生凈土,那老僧我就墮拔舌地獄。

又如真歇了禪師作凈土說。有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凈業者。得非凈業之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凈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又像真歇了禪師在開示凈土時說道:洞下一宗都致力密修。原因何在呢?正因為念佛法門是徑路修行。按照一大藏教,是主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根機的大法。又說:宗門大匠已經悟得不空不有的妙法,能秉著這個志願,孜孜不倦地修凈業,這不是凈土凈業見佛或開發本性,比宗門還簡易嗎?又說:佛祖們在教下的、在禪門的,都修凈業同歸一個大本源,那就是西方凈土,所謂一切無不還歸此凈土。入得此法門,無量法門都能證入。因此,這是大總持法、大方便門,是一了百了、千足萬足的法。

至如天衣懷禪師,圓照本禪師,慈受深禪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凈靄禪師,凈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梁道珍禪師,唐道綽禪師,毗陵法真禪師,姑蘇守訥禪師,北磵簡禪師,天目禮禪師等。諸大老,皆是禪門宗匠。究其密修顯化,發揚凈土之旨,則不約而同。

至於像天衣懷禪師、圓照本禪師、慈受深禪師,乃至天目禮禪師等,這些諸大老都是禪門的宗匠。推究他們的密修顯化,發揚凈土的宗旨,都是不約而同的。

豈特諸大老為然。余嘗聞一老宿言曰: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凈土者。因問其故。乃曰:如百丈大智海禪師,是江西馬祖傳道之的子。天下叢林,依他建立,從古至今,無一人敢議其非。天下清規,依他舉行,從始至末,無一事敢違其法。看他為病僧念誦之規云:集眾同聲,舉揚一偈,稱讚阿彌陀佛。復同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迴向伏願云: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徑歸安養。此非凈土之指歸乎。

不但禪門的諸大老如此,我曾經聽一個老宿說:合五家的宗派,盡天下的禪僧,不管悟和沒悟,沒有一人不歸向凈土的。我就問他什麼緣故?他說:像百丈禪師是江西馬祖禪師傳道的法子。天下叢林依他建立,從古至今沒有一人敢說他的不是。天下的清規依他舉行,從始至終沒有一事敢違越他的法則。看到他為病僧念誦的清規里說道:集眾同聲,舉揚一偈,稱讚阿彌陀佛。再同聲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迴向時伏願說:如果諸緣未盡,就早一點恢復健康;如果大命難逃,就直接歸入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正是凈土的指歸嗎?

又看他津送亡僧,大眾念誦迴向伏願云:神超凈域,業謝塵勞。蓮開上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此非凈土之指歸乎。

再看他制定的超度規則。大眾念誦迴向,伏願時說道:願某某神識超登凈土,在業的緣起上永遠斷除生死的塵勞。在凈土開上品的蓮花,佛當即授予一生成佛的記莂。這不正是凈土的指歸嗎?

百丈大師的用心是要把亡僧超度到凈土,也就是即生就生到凈土,斷絕輪迴,再也沒有苦,得解脫了。然後當即得到上品往生,蓮花一開,佛就授予一生成佛的記莂。這的確是非常重要的即身解脫、速疾成佛的大道。穢土的亡者都要一致導向極樂世界,因為在這個地方修道難,退緣多,無法保證,但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就必定一生圓成佛果。因此,百丈禪師制定天下叢林都以這種規則來作超度,一致往生極樂世界。

至於荼毗之際,別無所為,但令維那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十唱,而大眾十和,總名之曰十念也。唱畢,復迴向云:上來稱揚十念,資助往生。此非凈土之指歸乎。

至於荼毗火化時也不做別的什麼,只讓維那師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樣唱十聲,大眾和十聲,總的叫做「十念」。唱完後又迴向說:上來稱揚十念,資助往生。這不正是凈土的指歸嗎?

自百丈以來,凡所以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則所謂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無有一人不歸凈土者,豈不然乎。

自從百丈禪師制定清規以來,天下叢林都依照這個法則來超度禪門的亡僧。這麼看來,所謂合五家的宗派,盡天下的禪僧,無有一人不歸向凈土,不是這樣嗎?既然五家宗派都依百丈清規進行,天下禪僧到了去世之時,都一致送往極樂世界,因此說,沒有一個不歸向凈土,這不是事實嗎?

以余觀老宿所引之言,誠有所據而不容辯矣。又因其言,遂悟百丈祖師立法之意,亦豈無所據而然耶?

以我觀察老宿所引的話都出自百丈清規,的確有根據,不容回辯。又因他的話,我悟了百丈祖師立法的深意,豈是無有依據而隨意立的呢?也就是,禪林制定清規,津送亡僧都一致歸於極樂世界。這也是因為在穢土成道難、障緣多,而往生凈土就即生解脫,得佛力加被,從而迅速開發心性,可見祖師的眼光非常深遠。其實,這也是釋迦一代時教對後末世眾生的咐囑,勸導眾生應當深信發願求生彼國,走這條往生極樂世界的路來即生解脫,迅速圓成佛果,因此它是大道綱宗。像這樣,禪林都一致度亡往生凈土,可見禪凈沒有矛盾,本是一家。禪者不能沒有凈土,否則難以即生成辦。因此,哪裡有所謂參禪者不須往生凈土的道理呢?

汝在叢林津送亡僧,不知其幾矣。此等迴向十念,口裡唱過,耳里聽過,又不知其幾矣。汝既不會祖師之意,又自不發省覺之心,妄謂悟達之士不願往生。則天下禪者之執,莫汝若矣。

你在叢林津送亡僧不知幾回了,像這樣迴向十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口裡念過、耳里聽過,又不知道有多少回。你既不會祖師立法的深意,自己又不發醒覺的心,亂說悟達之士不要往生,天下禪者的執著,沒有比你更厲害的了!

這裡就罵得很厲害了:你太迷惑了!這是百丈清規,天下叢林都普遍遵循,超度亡僧都是指歸極樂。你口裡這麼念,還偏執說禪者不用往生,這明顯有違祖師心意。你認為我是修禪宗的,不必生凈土,我無取無舍,不必舍穢取凈,但這只是一種偏執。實際禪凈本無違,有禪有凈像帶角虎。而且像中峰國師所說:禪者即是凈土之禪,凈土者即是禪之凈土。本來沒有相違處,所以不要偏執!

問曰:凈土攝機,誠乎其廣矣。愚不敢複議矣。然亦嘗聞有唯心凈土,本性彌陀之說。愚竊喜之。及觀凈土經論,所謂凈土者,十萬億土外之極樂也。所謂彌陀者,極樂國中之教主也。是則彼我條然,遠在唯心本性之外矣。果何謂耶?

禪上人問道:凈土法門收攝無量根機,的確極其廣大,下至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全部攝在裡面,我不敢再有議論。但我也曾經聽到「唯心凈土、本性彌陀」的說法,我很喜歡。同時又看到凈土經論中說,凈土是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彌陀是極樂國中的教主。這樣彼是彼、我是我,條然區分,成了心外的土、性外的佛,遠在唯心本性之外。這是怎麼回事呢?

禪上人表達了內心的矛盾。他有學禪的心情,聽到唯心凈土、本性彌陀的說法十分喜歡,樂意接受,但經教里又說十萬億剎土之外的凈土、他方國土中的彌陀,這遠遠在唯心本性之外,他不知道這兩個怎麼融通。這也暴露出他不懂真唯心、真本性,不懂自佛、他佛的關係,所以無法融通。這也是很多學空性、學唯心等人的迷惑之處。

答曰:汝言局矣。不識汝心之廣大而明妙者矣。楞嚴云: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安有佛土而不在吾心者哉。

天如老人一針見血地破掉禪者的執著。回答說:你是鑽到唯心的牛角尖里了,不認識自己真心廣大而明妙。《楞嚴經》中說:我們的色身連帶外面的山河、虛空、大地這一切法,全是妙明真心中的現相,哪有一法在真心之外呢?又說:諸法所生唯是真心隨緣而現,哪裡有佛土不在我心中呢?可見,一切法都在真心本性當中,不能執著此是我心我性,此外全在心外性外,哪有這樣的心和性呢?

當知凈土唯心,心外無土。如大海之現群漚,無一漚能外海也。唯心凈土,土外無心。猶眾塵之依大地,無一塵不名地也。

天如老人又開示道:你要知道凈土唯心、心外無土,就像大海顯現無數水泡,沒有一個水泡在海水之外獨立存在。這就破掉了對方執著唯心只是緣影像的觀念。按他的想法,第六意識緣著影像起的心叫「唯心」,在這之外的山河大地等全部叫「心外」。這樣的話,土不是心,心不是土,就會產生疑惑:我怎麼還要生到心外的土呢?這不是有悖於「唯心凈土」的妙理嗎?他的疑惑在這裡。

現在要知道,真心遍一切處,一切土都是真心中所現。比如十方法界里的無數凈穢國土,種種形態、種種相狀、種種苦樂等,全是真心中所現。假使有一土在真心之外,那真心就不周遍了,成了心外有獨立的土存在,這就有悖於唯心凈土之理。但實際上,正是由於凈土唯心,所以土就是在心中現的,求生十萬億剎之外的國土,正是生在自己的真心之中,並不相違於「凈土唯心」的說法。

另一方面又要知道「唯心凈土、土外無心」,就像很多微塵依止大地,沒有一個塵不叫做「地」一樣。這是轉到「唯土」上來說的。要知道,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任何一法都是法界體,當處即法界,也就是任何一法都是本自周遍、含攝一切的。那麼從土而言,可以說「萬法唯土」。「土」是依處義,法性土遍一切處,所有心都是在這裡面出來的,所以說「土外無心」;假使土外有一個心,那這個土就不周遍了。實際上一切都在法界中,一切本是法界,所以從土而言,所有的心都是唯土,就像一切塵都依著大地,都叫做「地」一樣。因此要知道,所有的心全是本然心地中現的,所有的心都是唯土。這就破掉了他的第二個偏局,以為心高土低。實際在本性中,任何一法本是法界,任何一法都是圓融中道,任何一法都是如來藏,攝一切法,沒有一者重一者輕的差別。

這樣就破掉了一般禪者的執情,認為唯心高凈土低,這在悟者看來沒有二致。從心邊立言,可以說「一切唯心」,要悟明本性真心;從土而言,就叫「一切都還歸凈土」。實際土即是心、心即是土,禪宗與凈土本無二致。

又當知先聖有云:唯此一心,具四種土。一曰凡聖同居,二曰方便有餘,三曰實報無障礙,四曰常寂光也。

不僅要知道剎土唯心,還要按照先聖的說法,知道就在這心中有四種種類的土,攝盡了一切剎土的情形。也就是: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餘土;三、實報無障礙土;四、常寂光土。這就更具體地認識了「唯心剎土」的涵義。

一凡聖同居土者,自分二類。初曰同居穢。次曰同居凈。初同居穢土者,娑婆之類是也。居其中者,有凡有聖。而凡聖各二。凡居二者。一惡眾生,即四趣也。二善眾生,即人天也。聖居二者。一實聖,即四果辟支,通教七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盡,報身猶在,皆名實也。二權聖,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法身菩薩及妙覺佛,為利有緣,應生同居,皆是權也。是等與凡共住,故云凡聖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穢土也。

一、凡聖同居土。分有兩類:(一)同居穢土;(二)同居凈土。

(一)同居穢土,指娑婆世界這一類國土,其中居住的有凡夫、有聖人。而凡夫和聖人又各有兩類。

1、凡夫有兩類:(1)惡眾生,指地獄、餓鬼、旁生和修羅這四趣;(2)善眾生,指人和天這兩趣。

2、聖人有兩類:(1)實聖;(2)權聖。實聖包括藏教四果聲聞和辟支佛、通教七地、別教十住、圓教十信後心等的菩薩。雖然斷盡了見思惑,但還有由殘餘業力感現的報身,這些都叫「實聖」。「權聖」指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中的法身菩薩和妙覺佛,為利有緣應現而生在同居土中,這些都是權聖。

這些聖人和凡夫同住,因此說「凡聖同居」。這裡有地獄、餓鬼、旁生、修羅四種惡趣界眾生共住,因此稱為「穢土」。

次同居凈土者。且如極樂國,雖果報殊勝,非余可比。然亦凡聖同居。何以故?雖無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如經云:犯重罪者,臨終懺悔念佛,即得往生,故知雖具惑染,亦得居也。聖居權實,類前可知。但以無四惡趣,故名為凈。

(二)同居凈土。拿極樂國來說,雖然果報殊勝,不是其他國土可比,但也是凡聖同居。什麼緣故呢?這裡雖然沒有四種惡趣,卻有人天,因為生彼土的未必都是得道之人。像經中所說:犯五逆等重罪者,臨終懺悔念佛,當時就得到往生。這就知道,雖然是具有惑染的凡夫,也生在了此土。土中住的權、實兩種聖人的情況,要按上面那樣類比而了解。也就是,既有上餘業而受生此土的實聖,也有上三土的聖人為利有緣,以願力受生在此土的情況,所以,極樂同居土中也有實聖和權聖兩種。但是,土中沒有四種惡趣,因此名為「凈」。

或曰:具明土相,復多不同。如無動界,雖是凈土,猶有男女及須彌等。凈土既其不同,穢土亦應不等也。

還需補充的是:具體談到剎土的情形,又有很多不同。凈土方面像無動世界,還有男女相和須彌山等。凈土既有各種不同的情形,穢土也應當情況眾多,並不等同。總之,凈穢國土有無量無數的種類。

二方便有餘土者。二乘,三種菩薩,證方便道者之所居也。何則?若修二觀,斷通惑盡,塵沙別惑無明未斷。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所居之土,名有餘者,無明未斷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釋論云:出三界外有凈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

二、方便有餘土,指二乘和三種菩薩證方便道者所居的剎土。情形如何呢?如果修習空、假兩觀,斷盡了通惑——見思惑,沒有盡別惑——塵沙惑和無明惑,舍分段身生在界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所居的土叫做「有餘」,是因為無明沒斷;名為「方便」,因為是方便行人所居之處。因此《釋論》說:出三界外有凈土,聲聞、辟支佛生在其中,受法性身而不是分段生。

三實報無障礙土者。無有二乘,純諸法身菩薩所居。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而無明未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亦名果報國。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是也。以觀實相,發真無漏,所得果報,故名為實。修因無定,色心無礙,故名實報無障礙土。華嚴明因陀羅網世界是也。

三、實報無障礙土,沒有聲聞、緣覺二乘,純粹是法身菩薩居住。破無明、顯法性,獲得真實果報,而無明沒有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也叫做「果報國」。《仁王經》里說的「三賢十聖住果報」就是指這種情況。由於是觀實相發真無漏所得的果報,因此稱為「實」;修因無定,色心無礙,所以叫做「真實無障礙土」。《華嚴經》所說的「因陀羅網世界」就是指它。

四常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名身土者,一法二義。普賢觀,毗盧遮那住處,名常寂光。

四、常寂光土,指佛果妙覺無上智慧所照的如如法界之理,稱之為「國」,也叫做「法性土」。唯是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說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即並沒有離開身別有的土,也沒有離開土另有的身,身土不可分。稱為「土」,指一法二義,也就是在同一法性上安立身、土兩義。《普賢觀》里說,毗盧遮那的住處名叫「常寂光」。

前二土是應,即應佛所居。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第四但是真凈。非應非報,法身所居。

在四土中,前二土——凡聖同居和方便有餘是應化土,為應佛所居;第三實報無障礙土既是應化土也是受用土,為報佛所居;第四寂光土唯是真凈法性,不屬應或者報,是法身佛所居。

又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如世伊三點,不縱橫並別,名秘密藏。諸佛如來所游居處,真常究竟,極為凈土。

《觀經疏》里又說:「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它就像梵文的「伊」字三點(∴),不縱橫並別,名叫「秘密藏」。諸佛如來所游居處,不同於學道的分證,到了真常究竟之地——最極清凈的本然之土,稱為「常寂光土」。

法身、解脫、般若稱為「涅槃三德」,是當人本具,在成佛時徹底顯發,使法性無有生滅。因為不滅故,稱為「常住」;此法性中沒有一切虛假的相,戲論全離,稱為「解脫」,它是寂靜的;這並非冥頑不靈的虛空,而是有靈明之光,能遍照一切,稱為「般若」。

「不縱橫並別」,用「伊字三點(∴)」來說明。「縱橫」是相,「並別」是義,而且要區分別教所說的涅槃三德的關係。首先講明「縱」和「橫」的涵義。按別教所說,法身本來具足,般若漸次修成,解脫最後才圓滿,這如同點水之縱(氵)。也就是有時間上的先後次第,法身是原本具足的,後來才修成了般若,得證了解脫,這樣就是三點水(氵)的縱。再者,按別教所說,法身、般若、解脫各各別義,不相收攝,如烈火之橫(灬)。就像「烈」字下面的四點水(灬),它是並排的,不相收攝。以上說明了「縱橫並別」的涵義。

從圓教而言,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是點水的縱(氵),也不是烈火的橫(灬),而是像「伊」字三點(∴),或者摩醯首羅面上的三隻眼。如果說縱,但一點在上,兩點在下,所以不能說是縱;如果說橫,但兩點在下,一點在上,所以也不可說橫。這是譬喻,法身本自具足,後來也沒失去,般若和解脫雖然是後面修成,但實際也是本來具足,所以不能說是縱。再者,法身雖然不失,但實際是性德,般若、解脫雖然本具,實際是修德,一性兩修不可說是橫。因此,如同「伊」字三點(∴),不縱不橫。

還要知道,這三點伊字(∴),表示不是相混的一,也不是相離的三,它有三德,然而又不是孤立的。也就是,單法身不是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單般若不是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脫;單解脫不是解脫,解脫必具法身、般若。這叫「即一即三」。

涅槃三德是眾生和佛平等具有的,很難了解,稱為「秘」;一即三、三即一,稱為「密」;含藏眾德,似無實有,也就是本來的大涅槃具無量德,看起來沒有實際具有,稱為「藏」。

「諸佛如來所游居處,真常究竟,極為凈土。」如《金光明經》所說:「如來游於無量甚深法性諸佛行處,過諸菩薩所行清凈。」「無量」指沒有邊的量,離了一切戲論,稱為「寂」。「甚深」指難測的神妙光明,稱為「光」。法性不生不滅,不是因緣製造出來的,所以是「常」。又像《普賢觀》里所說: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此佛住處名「常寂光」。果佛所住之處超過了菩薩清凈的行境,到達了究竟真常之地,因此是極為凈土。一切客塵相全部消盡,二取乃至極微細處都沒有了,那就是最極清凈的心地之土。

凈土十要系列

凈土十要·第九要之凈土法語 一

凈土十要·第九要之凈土法語 二

凈土十要·第九要之凈土法語 三

凈土十要·第六——凈土或問 一

小提示

回復凈土十要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凈土十要》講記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六一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六三集)
徹悟大師論凈土《下》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四十五集)-凈空老法師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十三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