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陀弟子須菩提和中國的菩提老祖是同一人嗎?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從這一講開始,就進入《金剛經》最關鍵的正文講義了。很多人問我,《金剛經》幾千字大致講的什麼呀?籠統的說,就是佛陀和弟子須菩提在一問一答之間的對話,而且是佛陀在午餐之後例行的下午修行會時回答的問題。

整部《金剛經》是教你如何修行「空」境界的經文,既然是回答佛理「空」這個問題,作為佛陀授記「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由他提問自然是最合適的。

佛教教義中以大乘佛教為尊,大乘佛教中以般若法門為中心。而般若法門,重點就是參悟「空」性的法門。什麼是空,它不是「有」,也不是「無」,甚至不是用起心動念就能去感知的虛無。

一切皆因緣而生,因緣而和合,因無常故,所以為「空」。

後世大成就者龍樹菩薩以「離有無兩邊,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等中道體性來闡釋「空」

也正是因為「空」性難以參悟,所以兩千多年鮮有修行的和尚獲得成就,也是我們這次逐字逐句講解《金剛經》的緣起。

須菩提在向佛陀提問時,佛陀是本部經文的男主角,而須菩提就是第二男主角了。我們有必要詳細的介紹須菩提生平事迹,讓大家有個宏觀的了知。雖然須菩提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是由於當時古印度文字記載缺乏,口耳相傳加之佛教本身的神話傳奇色彩,使須菩提在中國宗教史上有了另一番地位。

大家都看過經典神話故事《西遊記》和《封神演義》吧。在《西遊記》中,一塊神石吸收天地靈氣而幻變為神猴,就是後來的孫悟空。孫悟空能大鬧天宮,能斬妖除魔,他的本領是誰教的呢?就是菩提老祖。在這裡,菩提老祖化身為道教的人物,但是「菩提」二字卻揭示出他和佛教的淵源。

從《封神演義》里進一步追索,就能發現菩提老祖的由來,甚至是和如來佛祖的關係了。《封神演義》里把神仙們分為不同等級的師承關係:

第一層就是創設天地的創世天尊。

第二層是鴻鈞老祖和混鯤祖師。

第三層是鴻鈞老祖的三位徒弟「道德天尊、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和混鯤祖師的兩位徒弟「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

通天教主為了替徒弟們報仇,設立誅仙大陣,後被元始天尊、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等聯手破掉,完成了決定性的勝利。之後,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創立了西方教,接引道人前往西方修鍊六丈金身,自立為「如來佛祖」,而准提道人隱居在西牛賀洲,自稱為「菩提老祖」了。

從《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這些中式神話人物故事中找尋須菩提的化身,不是詆毀他,而是從多方印證須菩提長者在中國人心中神聖的地位。

言歸正傳,看看佛教中真實存在的須菩提人生吧。

須菩提出生在印度舍衛國一戶婆羅門家庭,屬於婆羅門教義中最高等級的階層,按理說不愁吃喝,長大以後父母可以給他安排很好的工作,娶妻生子,了此一生。可是須菩提從小卻具有善心,而且愛救濟窮人,每次出一趟門,總把錢都捐出去,連身上的衣服都脫下來給窮人了。時間長了,須菩提父母就很生氣,把須菩提關在家裡不讓他出門,這反而給須菩提很好的機會,讓他能靜下來沉思印度當時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和自己未來人生道路該如何走的問題。

有一次佛陀到須菩提的家鄉去傳法,連須菩提的父母和鄉親都放棄婆羅門教而皈依了佛教,這讓須菩提感到很奇怪,佛陀到底有什麼魅力能吸引這麼多信眾,連自己的父母,虔誠的婆羅門教徒都能放棄自身的榮譽。他就去拜訪佛陀,詢問佛陀對智慧和眾生的看法觀點,最後被佛陀說服度化皈依了。

須菩提投入佛陀門下修行後,刻苦參悟「空」性智慧。據說有位婆羅門教徒來挑戰須菩提,質問他說「須菩提尊者!聽說你在佛陀的座下,是解空第一人。可是我要問你,世間上的一切明明是真實的存在,你解空說空,是怎樣來自圓其說呢」?須菩提用手一指,說道:「你看那間房子,是四大(地、水、火、風)元素以及各種因緣和合而成。若把土木磚瓦分開,不但房子的相狀沒有,就是房子的名稱也沒有了。從一切是和合這點可以看空。這間房子在村莊中是最堂皇美觀的,若是把它搬去與城市中的房屋一比,它就顯得矮小簡陋了。城市中巍峨高大的房屋,若是和舍衛城的王宮一比,又顯得不足一道了。從相對的事理上可以看空。空,不是否定一切,空有空的背景,空有空的內容。空,才是一切事物本來的面目」。

是啊,當我們的黑髮成為白色,當我們見到枝頭的樹葉降落在地上,還有那花的種子入土、抽芽、成長、開花、結果,經過變化循環,又成為它原有的樣子,那或許就是『空』吧。

紛繁複雜的世界和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漸漸背離了自我;

夜深人靜的時候可曾憑欄沉思,多了一份對內心寧靜的渴求;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關注微信公眾號《談佛論道》(微信號:tanfolundao123)

每天陪您用豁達、快樂的心態去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推薦閱讀:

隨觀法念處之 佛陀堂弟去除慢心證阿羅漢
佛陀傳
2500多年前 佛陀的應身是慈悲與願力的示現
佛陀的四個法寶
當王陽明遇上佛陀,回到心的源頭,找到你的第一驅動力

TAG:中國 | 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