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子:父母的十個好心辦壞事
心的歸回2010-03-05 20:00:06推自woganendexin |Ta推過的
成功教子:父母的十個好心辦壞事
很多做父母的,因為對孩子太好,這也不許那也不許,怕出危險,怕生事端;要不就是擔心孩子受委屈、不高興,真的是捧著怕摔、含著怕化……但偏偏是這些好心和過分的溺愛,這種一廂情願的父母的「好心」成為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壞事兒」。以下10件事不受孩子的歡迎,你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害怕孩子之間爭搶故事:陳規帶著妻兒回老家,當大人們一起聊天敘舊時,兒子也和小夥伴們玩成一片了。可不一會兒,院子外就傳來兒子的哭聲。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傢伙是因為和別人爭玩具給鬧的。陳規妻子邊哄邊說:「他們是野慣了的孩子,你怎麼能和人家搶東西呢?」點評: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出去玩時,常常會叮囑:別和人家搶。因為他們都想做一個有教養的家長,希望孩子不去搶;另外,萬一對方個頭大,可能自己的孩子吃虧,退一步海闊天空,家長們早已深諳此道。實際上,孩子之間的爭搶是否真的這麼可怕呢?也未必。懂得爭搶是人性的一種本能,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引導。可以嘗試告訴孩子,屬於自己的不妨爭回來,自己喜歡的不妨去爭取,但不能不擇手段。如果孩子連爭搶的本能都不具備,連爭搶的勇氣都沒有,長大以後,面對競爭,誰又會去幫他爭取呢?
對孩子的行為過分擔心故事:有個朋友的妻子,為了方便給樓頂上的花草澆水,她在樓台旁邊搭了個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這個小木凳上澆水。一次,她剛提上水準備上凳子澆花,卻發現4歲的女兒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這可嚇壞了母親:「哇,孩子快下來!」點評:中國式的教育是家長處處呵護、擔心孩子受一點傷,結果使孩子弱不禁風,遇到困難時總是一臉的沮喪,這樣勢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你連爬上一張矮凳子這樣的主動權都不交給她,那麼以後她做什麼都是戰戰兢兢。
給孩子做說謊的榜樣故事:吃過晚餐後,許勇坐在電腦前,正在為明天的銷售方案該怎麼做而發愁,電話響了,剛上幼兒園的女兒按下了免提鍵:「許勇嗎?」「叔叔,我是蓓蓓。」「蓓蓓,你爸在家么?我們這三缺一,叫他快點來。」蓓蓓剛想叫爸爸,妻子看到愁眉不展的許勇,回話說:「不好意思呀,許勇這會兒有點事出門了。」點評:大人經常會無意中說謊,比如和同事通電話的時候,明明正在家裡和孩子玩,卻告訴對方正在寫東西,為的是不讓對方打攪……大人的謊言有時是善意的,卻沒有想到在孩子心裡留下了烙印,到他也說謊的時候,大人有什麼資格擺出一副「你不能」的姿態?
過分強調「贏」的觀念故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歲多的兒子一塊下跳棋,雖說徐航只是陪著兒子玩,純粹是消遣,但小孩子的思維哪比得上成人?徐航不經意的一步棋,讓勝利已成定局。這時候,兒子可不樂意了,看到小傢伙哭喪著臉,徐航才回過神來:「哦哦,我下錯了應該是放這裡的。」隨著他的悔棋,戰局馬上改觀,兒子又重新露出笑容。點評:在每次孩子們有比賽時,最激動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們的爸爸媽媽,他們會參與孩子與孩子之間的比賽,例如幫他們鑽空子,幫他們出主意,提醒他們正確答案……事實上,父母對輸贏觀念的強調,更容易讓孩子處在輸不得的處境之中,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把成功看得過重,從而讓心理變得脆弱。
害怕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故事:趙錦華什麼都不怕,就怕帶著5歲的兒子去逛超市,因為孩子一見琳琅滿目的玩具就會樂得手舞足蹈,一會兒看中了一輛汽車,一會兒又想買個天線寶寶。滿足不了要求就又哭又鬧,讓父母束手無策。點評:4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學會主動跟父母提要求,甚至用各種方法來獲得批准。因此,一些父母很怕孩子提要求,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拒絕,或者怎樣做才能兩全其美。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了,因此當他提出要求的時候,我們不妨聽聽他們的想法,和他們制定一個規劃,如條件符合,就滿足他的要求,這樣,孩子在願望滿足時會格外珍惜。
「付酬」家務弊大於利故事:今天是婷婷奶奶的生日,一大早家裡就忙開了。十點左右,客人陸續來了,媽媽一邊忙著倒茶,一邊吩咐婷婷給客人洗水果。一貫給父母「長臉」的婷婷這次卻沒有像以前那麼乖巧。直到媽媽說:「快去,洗一個五毛錢。」她才樂呵呵地去了。點評:如果一個6歲的孩子主動幫你幹家務活,如掃地、擦桌子、澆花等,你應對他的這種表現給予表揚,但切勿說:「你天天這樣做,媽媽每星期多給你10元零用錢。」或者用物質引誘的方法:「乖乖,將自己的碗筷端到廚房,我就給你吃一杯冰淇淋!」因為說到底,物質獎勵不能幫助孩子從小樹立助人為樂、熱愛勞動的品德。
立即滿足孩子的願望故事:清晨,媽媽走進房間:「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說著,媽媽拿起一件綠色的衣服。「不,我要穿那件黃的。」「好,好,穿黃色的。」「兵兵,穿運動鞋。」「我不穿,要那雙會發光的。」「好,好,穿發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爺爺,好嗎?」「不,我要去兒童樂園。」「好,好,去兒童樂園。」……點評: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更有很多父母通過對孩子察言觀色來了解其願望,並立即給予百分之百的滿足。殊不知,這會使孩子從童年時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會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過努力才能爭取到。所以,如果對孩子的願望一流露,甚至還沒有流露之前,就千方百計地予以滿足,就會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主動」幫他分辨是非故事:劉君的兒子和一個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來說,家裡只有一個蘋果了,給誰吃?按照劉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兒子小,這蘋果應該讓給小弟弟了。但這是大人的常規思維,也想不到有什麼更合適的辦法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劉君的兒子卻說,把蘋果分成兩半,我要小半兒的,弟弟要大半的。這真讓所有大人大跌眼鏡。點評:主動幫孩子分辨是非,聽起來是件好事。仔細想想,你這麼主動地幫助孩子辨別是非,跨過一些挫折的門檻,已經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了,這樣,只會束縛他自己的思維。
不尊重小孩的隱私故事:徐蕾和鄰居街坊聊天時,媽媽們都說著各自小孩子的樂事趣聞。徐蕾也無意中說道:「我家佳佳呀,都7歲了,前幾天還讓我們房間『發大水』了。」這事後來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讓佳佳好長時間都悶悶不樂。點評:如果你與鄰居私下談論你5歲的兒子夜晚睡覺還離不開奶嘴,孩子知道後自尊心就會大受傷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訴說他8歲的孩子還尿床,這種揭短行為也會使兒子對父親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個人,即使他還完全是一個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領域,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能隨意干涉。因此,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某一方面如果牽涉其個人私事或隱私,大人應予以尊重,千萬別向外人揭短。
飯桌上的妥協者故事:「開飯嘍!」聽到媽媽的聲音,思思從自己的房間跑了出來,一看是青椒炒肉絲加西紅柿蛋湯就噘起了嘴:「又是這套,我不吃。」「那你喝牛奶吧。」「不要,我要稀飯。」「好,好,我這就去幫你買。」點評:這個菜不吃,那個菜也不合口味,孩子總對飯菜百般挑剔,可你卻百依百順:嫌魚肉腥,就改吃紅燒肉;青菜不吃,就改吃水果;要吃漢堡包、炸薯條,就去快餐店。久而久之,孩子就摸透你的心理,一不稱心如意,就飯碗一推,耍起賴來,餐桌上的鬧劇愈演愈烈。孩子正確飲食的基本法則是:給孩子吃什麼,何時吃和怎樣吃,由父母決定;而孩子是否愛吃和吃多少由孩子自己決定。
推薦閱讀:
※爸爸媽媽有紋身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父母的哪些行為會導致子女抑鬱或自殺?
※天下父母心
※母親節送這20樣禮物給麻麻最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