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人隱士的隱居類型
隱居生活
中國古代出仕的人比較多,也比較推崇出仕,但也有一些文人雅士開始了隱居生活。但是不管其是不是真心歸隱,或者為了博得名氣,或者真心歸隱,都是隱士。因而,這些人的隱士也就被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傳席先生分成了十種類型。
隱居類型一、完全歸隱:
歸於此類的隱士是真正意義上的歸隱,他們與為仕而隱完全沒有干係,即使有時機有環境有條件,甚至朝廷派人來多次延請,他們也拒不出仕,如晉宋間的宗炳、元代的吳鎮等。
隱居類型二、仕而後隱:
這種類型的隱士在中國古代很多,當過官,因為對官場不滿而解冠歸去。這其中,名氣最大的是陶淵明,其隱逸的名氣甚至超過其詩名。但陳傳席認為在陶淵明歸隱之後就變成「真隱」了。
隱居類型三、半仕半隱:
此類人先是做官,但後來不願做了,但辭官又無保於生計,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過著實際的隱居生活,雖然不具有隱士的名分,但卻有隱逸思想,如唐之王維。
隱居類型四、忽仕忽隱:
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後又隱居,待朝廷徵召或形勢有利,又復出仕,之後再歸去。陳傳席先生評價這種人不果斷,拖泥帶水,並說王蒙創造了拖泥帶水皴,董其昌的畫用筆含糊不清,太暗而不明,就和他們的性格有關。
隱居類型五、隱於廟堂:
這類隱士,雖然做官,但不執著於政事,陳傳席評價之為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對國家危害最大。
隱居類型六、似隱實假:
如明代隱士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家」。
隱居類型七、名隱實官:
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然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這種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隱居類型八、以隱求仕:
通過隱逸來博得名聲引起朝廷的關注,然後出仕,即所謂的「終南捷徑」。如唐代的盧藏用在考中進士後,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徵召,後來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遺,他曾對友人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嘉處。」
隱居類型九、無奈而隱:
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於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上從事最激烈的反清鬥爭。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隱居類型十、真隱而仕:
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時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伊尹、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是諸葛亮
「或偷合而苟進兮,或隱居而深藏。」——《楚辭?惜誓》王逸註:「或有修行德義,隱藏深山,而君不照知也。」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升華所在。
推薦閱讀:
※魏晉名士到底有多放浪形骸?
※《左傳》雜談:視死如歸的史官
※古代文人為何喜歡在妓女大腿上寫詩詞?
※「風流」不再是文人的代名詞
※華夏民族狂介狷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