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宗五宗七家(一)

禪宗五宗七家(一)

臨濟宗

一, 臨濟義玄

(一)生平

【臨濟義玄(?~867)】

臨濟宗之祖。唐代曹州(河南)南華人,俗姓邢。幼負出塵之志,及落髮受具足戒後,便慕禪宗,初到江西參黃檗希運,又禮謁高安大愚、溈山靈祐等。後還黃檗,受印可。宣宗大中八年(854),至河北鎮州住於臨濟院,設三玄三要、四料簡等機法接引徒眾,更以機鋒峭峻著名於世,別成一家,遂成臨濟宗。師接化學人,每以叱喝顯大機用,世有「德山棒、臨濟喝」之稱。其對參禪行者極為嚴苛,然學徒奔湊,門風興隆,為我國禪宗最盛行之一派。咸通八年四月示寂,敕謚「慧照禪師」。其語要由門人慧然編成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一卷。嗣法者有興化存獎、三聖慧然、灌溪志閑等二十二人,皆為宣揚祖風之佼佼者。[臨濟慧照禪師塔記、宋高僧傳卷十二、景德傳燈錄卷十二、傳法正宗記卷七](《佛學大詞典》臨濟義玄條)

(二)語錄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收於《古尊宿語錄》卷四)

【自信是佛,不假馳求】

師乃雲。今時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底路。如山僧指示人處。只要你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遲疑。如今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信處。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狥一切境轉。被佗萬境回換。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別。你欲得識祖佛么。只你面前聽法底。是學人信不及。便向外馳求。設求得者。皆是文字勝相。終不得他活祖意。莫錯。諸禪德。此時不遇。萬劫千生輪迴三界。狥好境掇去。驢牛肚裡生。道流。約山僧見處與釋迦不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一道神光未曾間歇。若能如是見得。只是一生無事人。大德。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此不是你久停住處。無常殺鬼一剎那間不揀貴賤老少。你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凈光。是你屋裡法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你屋裡報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你屋裡化身佛。此三種身。是你即今目前聽法底人。只為不向外馳求。有此功用。

大丈夫漢不作丈夫氣息。自家屋裡物不肯信。只么向外覓。

【凈信是佛,疑散是魔】

問。如何是佛魔。師雲。你一念心疑處是佛魔。你若達得萬法無生。心如幻化。更無一塵一法。處處清凈是佛。然佛與魔是染凈二境。

智勝者。於一切處不疑。不得一法。名為智勝。

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隨處作主。立處皆真。但有來者。皆不得受。你一念疑。即魔入心。如菩薩疑時。生死魔得便。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來即照。你但信現今用底。一個事也無。

【孤明歷歷,無依道人】

大德。你且識取弄光影底人是諸佛之本源。一切處是道流歸舍處。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脾胃肝膽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是什麼解說法聽法。是你目前歷歷底。勿一個形段孤明。是這個解說法聽法。若如是見得。便與祖佛不別。但一切時中更莫間斷。觸目皆是。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歷歷地聽者。此人處處不滯。通貫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別不能回換。一剎那間透入法界。逢佛說佛。逢祖說祖。逢羅漢說羅漢。逢餓鬼說餓鬼。向一切處游履國土。教化眾生。未曾離一念。隨處清凈。光透十方。萬法一如。道流。大丈夫兒。今日方知本來無事。只為你信不及。念念馳求。舍頭覓頭。自不能歇。

【動與不動,俱無自性】

是你若取不動清凈境為是。你即認他無明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寔可怖畏。此之是也。你若認他動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動。應可是道也。所以動者是風大。不動者是地大。動與不動。俱無自性。你若向動處捉他。他向不動處立。你若向不動處捉他。他向動處立。譬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大德。動與不動是二種境。還是無依道人用動用不動。

【諸法空相,唯心所造】

問。如何是真正見解。師雲。你但一切入凡入聖。入染入凈。入諸佛國土。入彌勒樓閣。入毗盧遮那法界。處處皆現國土成住壞空。佛出於世。轉大法輪。卻入涅槃。不見有去來相貌。求其生死了不可得。便入無生法界。處處游履國土。入華嚴世界。盡見諸法空相。皆無寔法。唯有聽法無依道人是諸佛之母。所以佛從無依生。若悟無依。佛亦無得。若如是見得者。是真正見解。

道流。真佛無形。真法無相。你只么幻化上頭作模作樣。設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並不是真佛。是外道見解。夫如真學道人。並不取佛。不取菩薩羅漢。不取三界殊勝。迥然獨脫。不與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諸佛現前。無一念心喜。三塗地獄頓現。無一念心怖。緣何如此。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唯有道流目前現今聽法底人。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入三塗地獄如遊園觀。入餓鬼畜生而不受報。緣何如此。無嫌底法。

道流。是你目前用底。與祖佛不別。只么不信。便向外求。莫錯。向外無法。內亦不可得。你取山僧口裡語。不如休歇無事去。已起者莫續。未起者不要放起。便勝你十年行腳。約山僧見處。無如許多般。只是平常著衣吃飯。無事過時。你諸方來者。皆是有心求佛.求法.求解脫.求出離。三界痴人。你要出三界什麼處去。佛祖是賞系底名句。你欲識三界么。不離你今聽法底心地。你一念心貪是欲界。你一念心嗔是色界。你一念心痴是無色界。是你屋裡傢具子。三界不自道我是三界。還是道流目前靈靈地照燭萬般酌度世界底人與三界安名。大德。四大色身是無常。乃至脾胃肝膽。發毛爪齒。唯見諸法空相。你不念心歇得處。喚作菩提樹。你一念心不能歇得處。喚作無明樹。無明無住處。無明無始終。你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無明樹。便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你若歇得。便是清凈身界。你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樹。三界神通變化。意生化身。法喜禪悅。身光自照。思衣羅綺千重。思食百味具足。更無橫病。菩提無住處。是故無得者。道流。大丈夫漢更疑個什麼。目前用處。更是阿誰。把得便用。莫著名字。號為玄旨。與么見得勿嫌底法。古人云。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本一精明,分在六用】

道流。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一心既無。隨處解脫。

【但有來者,相逢不識】

問。只如石室行者踏碓。忘卻移腳。向什麼處去。師雲。沒溺深泉。師乃雲。但有來者。不虧欠伊。總識伊來處。若與么來。恰似失卻。不與么來。無繩自縛。一切時中莫亂斟酌。會與不會都來是錯。

大丈夫兒。莫只么論主論賊。論是論非。論色論財。論說閑話過日。山僧此間不論僧俗。但有來者。盡識得伊。任伊向甚處出來。但有聲名文句。皆是夢幻。卻見乘境底人是諸佛之玄旨。佛境不能自稱我是佛境。還是這個無依道人乘境出來。若有人出來問我求佛。我即應清凈境出。有人問我菩薩。我即應慈悲境出。有人問我菩提。我即應凈妙境出。有人問我涅槃。我即應寂靜境出。境即萬般差別。人即不別。所以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不如無事。相逢不相識。共語不知名。

【殺父害母,治病解縛】

道流。你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如諸方學道流。未有不依物出來底。山僧向此間從頭打。手上出來手上打。口裡出來口裡打。眼裡出來眼裡打。未有一個獨脫出來底。皆是上他古人閑機境。山僧無一法與人。只是治病解縛。

師雲。無明是父。你一念心求起滅處不得。如響應空。隨處無事。名為殺父。雲。如何是母。師雲。貪愛為母。你一念心入欲界中。求其貪愛。唯見諸法空相。處處無著。名為害母。 

【且要平常,莫作模樣】

若是真正道人。終不如是。但能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無一念心希求佛果。緣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大兆。大德。時光可惜。只擬傍家波波地學禪學道。認名認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識。意度莫錯。道流。你只有一個父母。更求何物。你自返照看。古人云。演若達多失卻頭。求心歇處即無事。大德。且要平常。莫作模樣。

師示眾雲。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總是痴頑漢。你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境來回換不得。縱有從來習氣。五無間業。自為解脫大海。今時學者總不識法。猶如觸鼻羊。逢著物安在口裡。奴郎不辨。賓主不分。如是之流。邪心入道。鬧處即入。不得名為真出家人。正是真俗家人。夫出家者。須辨得平常真正見解。辨佛辨魔。辨真辨偽。辨凡辨聖。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喚作造業眾生。未得名為真出家。只如今有一個佛魔。同體不分。如水乳合。鵝王吃乳。如明眼道流。魔佛俱打。你若愛聖憎凡。生死海里浮沉。

師示眾雲。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見解。向天下橫行。免被這一般精魅惑亂。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

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攝。你若求祖。即被祖魔縛。你若有求皆苦。不如無事。

古人云。路逢達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修道道不行。萬般邪境競頭生。智劍出來無一物。明頭未顯暗頭明。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覓什麼物。現今目前聽法無依道人。歷歷地分明。未曾欠少。你若欲得與祖佛不別。但如是見。不用疑誤。

【三玄三要】

上堂。僧問。如何是第一句。師雲。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問。如何是第二句。 師雲。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問。如何是第三句。師雲。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師又雲。一句語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用。汝等諸人作么生會。下座。

【四種料簡】

師晚參示眾雲。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時有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雲。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孩垂髮白如絲。僧雲。如何是奪境不奪人。師雲。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僧雲。如何是人境兩俱奪。師雲。並汾絕信。獨處一方。僧雲。如何是人境俱不奪。師雲。王登寶殿。野老謳歌。

【喝明四種,棒顯三玄】

上堂。有僧出禮拜。師偈便。僧雲。老和尚。莫探頭好。師雲。你道落在什麼處。僧便喝。 又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便喝。僧禮拜。師雲。你道好喝也無。僧雲。草賊大敗。師雲。過在什麼處。僧雲。再犯不容。師便喝。是日兩堂首座相見。同時下喝。僧問師。還有賓主也無。師雲。賓主歷然。師雲。大眾要會臨濟賓主句。問取堂中二首座。便下座。

道流。如禪宗見解。死活循然。參學之人。大須子細。如主客相見。便有言論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師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個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學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喚作客看主。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隨學人問處。即奪學人被奪。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或有學人應一個清凈境。出善知識前。善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拋向坑裡。學人言。大好。善知識即雲。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此喚作主看主。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善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彼此不辨。呼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舉。皆是辨魔揀異。知其邪正。

二, 風穴延沼

(一)生平

【延沼(896~973)】

北宋臨濟宗僧。浙江餘杭人,俗姓劉。少年即魁偉有英氣,博覽諸書。依開元寺之智恭律師剃髮受具足戒,復遊學講肆,學法華玄義,修習止觀定慧。其後依止南院顒公,問法從學六年。長興二年(931),入汝州之風穴古寺,留止七年,徒眾聞風來集,信徒並重建此地,改為叢林。天福二年(937),州牧聞其風,待之以禮。宋太祖開寶六年八月示寂,世壽七十八。有風穴禪師語錄一卷傳世。[景德傳燈錄卷十三、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五燈會元卷十一](《佛學大詞典》延沼條)

[參考資料] 《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宗門統要續集》卷十一;《嘉泰普燈錄》卷十五;《五燈會元》卷十一;《禪林僧寶傳》卷三;《祖庭事苑》卷六;阿部肇一《中國禪宗史》;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延沼條)

(二)語錄公案

【風穴一塵】 (《碧岩錄》第六十一則)

風穴垂語云:「若立一塵,家國興盛;不立一塵,家國喪亡。」雪竇拈拄杖云:「還有同生同死底衲僧么?」

蓋平等一相之本體,空空寂寂,不見一物。然於其上,若立一塵,即動毫釐,有山有河,有迷悟、有染凈,有佛凡、有苦樂,歷然羅列千差萬別之相;反之,不動一塵之微,就無迷悟、染凈、苦樂之別,是存大用現前之境。則此二即非二,二即不二,立與不立,興盛與喪亡,正是同生同死之機。雪竇拈拄杖全提活用,即見其所以。

【風穴鐵牛】 (《碧岩錄》第三十八則)

風穴在郢州衙內,上堂云:「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只如不去不住,印即是?不印即是?」時有盧陂長老出問:「某甲有鐵牛之機,請師不搭印。」穴云:「慣釣鯨鯢澄巨浸,卻嗟蛙步輾泥沙。」陂佇思。穴喝云:「長老何不進語?」陂擬議,穴打一拂子,穴云:「還記得話頭么?試舉看!」陂擬開口,穴又打一拂子。牧主云:「佛法與王法一般。」穴云:「見個什麼道理?」牧主云:「當斷不斷,返招其亂。」穴便下座。

風穴雲「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以此喝破此則公案之眼目。鐵牛乃黃河之鎮守神,其形尨大,為鐵制;因其為鐵,故洪水不能動;為神,故能護河。如死牛活牛,全無著手處,故以鐵牛之機表祖師心印,來顯人人之心印。

【三玄三要,四種料簡】 (風穴禪師語錄,收於《古尊宿語錄》卷七)

又問。汝道四種料簡語。料簡何法。對曰。凡語不滯凡情即墮聖解。學者大病。先聖哀之。為施方便。如楔出楔。雲。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曰。新出紅罏金彈子。簉破闍黎鐵面門。又問。如何是奪境不境人。曰。芻草乍分頭腦裂。亂雲初綻影猶存。又問。如何是人境俱奪。 曰。躡足進前須急急。促鞭當鞅莫遲遲。又問。如何是人境俱不奪。曰。常憶江南三月里。鷓鴣啼處百花香。又問。臨濟有三句。當日有問。如何是第一句。臨濟雲。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師隨聲便喝。又問。如何是第二句。臨濟雲。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赴截流機。師曰。未問已前錯。又問。如何是第三句。臨濟雲。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師曰。明破即不堪。於是南院以為可以支臨濟。

參見《禪宗宗派源流》解釋:

實際上四料簡亦可以作境界會。「奪人不奪境」指已破本參,有所入處,悟得身心無非四大和合而成,無有實體,此即無我的境界;「奪境不奪人」,指踏初關後,不住光明澄徹境界,不於死水中做活計,力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再求個出處,此時須否定已證之境而存精進之意志——我;「人境俱奪」,此時禪功證德俱臻上乘,可以獅子舉步;無所畏懼,龍象出沒,天下橫行,火里紅蓮,湯鑊中行,色空無礙,得大自在,此種境界或稱透重關,或稱得個用處;「人境俱不奪」則功夫入於化境,無明執著自然消落,一切修為自然了辦,家即途,照即用,體斯用斯,主斯賓斯,無一物非我身,無一物是我已,此即了處。風穴以詩作答,對四種境界的體證和描述頗中肯綮,的確非深入正定、大死大活之過來人不能言。「造破闍梨鐵面門「所示破「我執」之艱難,「亂雲初綻影猶存」所標光明境界中自主「我」這依稀,「促鞭當鞅莫遲遲」所指由體達用之急切,「鷓鴣啼處百花香」所顯了無罣礙、自然透脫之平淡,皆大有過人處。南院感嘆,「汝乘願力,來荷大法,非偶然也。」

三, 汾陽善昭

(一)生平

【善昭(947~1024)】

宋代臨濟宗僧。太原(山西)人,俗姓俞。少有大智,於一切文字常能自然通曉。十四歲時父母相繼去世,遂剃髮受具足戒,遊歷諸方,參訪七十一位碩德尊宿,至汝州首山參省念禪師而大悟,嗣其法。後游衡湘、襄沔之間,郡首力邀,請住諸名剎,師皆不允。及首山省念入寂,方應西河道俗之請,住汾陽太子院,廣說宗要,以三句四句、三訣、十八唱等機用接化學人,名震一時。師足不出戶達三十年之久,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汾陽」稱之。宋仁宗天聖二年示寂,世壽七十八。謚號「無德禪師」。有汾陽無德禪師語錄、汾陽昭禪師語錄、汾陽昭禪師語要等傳世。[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天聖廣燈錄卷十六、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一、禪林僧寶傳卷三、聯燈會要卷十一、五燈會元卷十一、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佛學大詞典》善昭條)

[參考資料] 《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天聖廣燈錄》卷十六;《建中靖國續燈錄》卷一;《禪林僧寶傳》卷三;《聯燈會要》卷十一;《五燈會元》卷十一;《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釋氏稽古略》卷四;《續傳燈錄》卷一;《人天眼目》卷一、卷六;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下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善昭條)

(二)語錄

(汾陽昭禪師語錄,收於《古尊宿語錄》卷十)

【汾陽四句】

僧問。如何是接初機底句。師曰。汝是行腳僧。曰。如何是辨衲僧底句。師曰。西方日出卯。 曰。如何是正令行底句。師曰。千里持來呈舊面。曰。如何是立乾坤底句。師曰。北俱盧州長粳米。食者無貪亦無嗔。乃曰。將此四轉語驗天下衲僧。才見你出來。驗得了也。

【三玄三要】

問。如何是學人著力處。師曰。嘉州打大像。曰。如何是學人轉身處。師曰。陝府灌鐵牛。 曰。如何是學人親切處。師曰。西河弄師子。乃曰。若人會得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語在。切須薦取。不是等閑。與大眾頌出。三玄三要事難分。得意忘言道易親。一句明明該萬象。重陽九日菊花新。

復曰。若要於此明得去。直須得三玄旨趣。始得受用無礙。自求慶快。以暢平生。大丈夫漢。莫教自辜。觸事不通。彼此無利濟。與汝一切頌出曰。第一玄。法界廣無邊。森羅及萬象。總在鏡中圓。第二玄。釋尊問阿難。多聞隨事答。應器量方圓。第三玄。直出古皇前。四句百非外。閭氏問豐干。

《禪宗宗派源流》解釋:

「閭氏問豐干」是一禪林典故。豐干,唐代國清寺與寒山、拾得齊名的奇僧,前行化於京兆(長安),為太守閭丘胤治病。閭氏受豐干指引,前往天台山訪求寒山、拾得。其時寒山、拾得正圍爐談笑,閭氏處誠致拜,二人連聲咄叱,寒山復執閭氏手笑而言曰:「豐干饒舌!」從此叢林遂有「豐干饒舌」之趣談。汾陽的偈頌表述了他對三玄的理解,第一玄指法界之本質、萬物之同根處;第二玄指應機之問答;第三玄指無明確指向之無義味語。一句具三玄,即禪師一言,可以同時有三重信息,或直指心體,讓人命根立斷,悟卻萬法一如之理;或就近取譬,隨機化導,以有言悟無言;或一言不作一言用,雖有言而實無言,不入四句不涉百非,只為截斷眾流,逆行反本,讓學人於「不歷僧只劫,直出古皇前」會取。

一句具三玄,是說這三重信息涵攝於同一句話中,學人根機不同,主酬機對答的時節因緣不同,同一句話呈現出不同的意義,師舉三玄語曰:「汝還會三玄應時節么?直須會取古人意旨,然後自心明去,更得通變自在,受用無窮,喚作自受用身佛。不從他教,便識得自家活計。」三玄可以做話頭參,不可做道理會,它只是接引學人入門之具,而非禪機悟境本身,要得禪功證量,須透過三玄三要,「自心明去」,也就是說,明心見性的功夫,還得從實際行履中出,而不能從玄妙語句中求。

【六相頌】

見是阿那律。分明無一物。大地及山河。演出波羅蜜。聞是跋難陀。聲通總莫過。遠近一齊了。更不念摩訶。香是殑加女。慈悲心遍普。凈穢盡能知。即此我人母。味是憍梵缽。甜苦尋常說。入口辨辛酸。恰似當天月。觸是瞬若多。善惡總能和。屠割無嗔喜。只個是彌陀。意是大迦葉。毗盧俱一法。幽室顯然分。枝派千花葉。

四, 石霜楚圓

(一)生平

【楚圓(986~1039)】

宋代禪僧。全州清湘(廣西桂林)人,俗姓李。少為儒生,潛心舉業。二十二歲回心向道,於湘山隱靜寺得度。未久游襄沔之門,與守芝谷泉結伴入洛陽。聞善昭之道望為天下第一,遂赴汾州,依止二年仍未許入室。每見必詬罵,或毀詆諸方,所訓亦皆流俗之鄙事。師一夕訴之,語未竟,昭熟視而罵曰(大五一·四八二上):「是惡知識,敢裨販我!」舉杖逐之。師欲伸解,昭更掩其口。師忽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常情。」遂服役約十二年(一說七年),盡領其旨。後至并州,訪唐明智嵩,更與當世名士楊大年、李遵勖時聚論道。後欲歸鄉省母,過筠州(四川),於洞山見曉聰,依止三年,又游仰山。時楊大年寄書宜春太守黃宗且,請師住於袁州(江西)南源廣利寺,居三年,辭而省母。又謁神鼎洪諲。洪諲大加讚賞,由是聲名大揚。既主潭州(湖南)道吾之席,次住石霜山崇勝寺,又轉南嶽福嚴寺,後遷潭州興化寺。寶元二年正月於潭州興化寺示寂,世壽五十四。謚號「慈明禪師」。垂寂之際,感染風疾,口吻已斜,侍者泣曰:「奈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師聞,以手正之,垂目而化。法嗣五十人中,以黃龍慧南、楊岐方會最為知名,且各成一派。遺有石霜楚圓禪師語錄一卷(慧南重編)。[續傳燈錄卷三、禪林僧寶傳卷二十一](《佛學大詞典》楚圓條)

[參考資料] 《天聖廣燈錄》卷十八;《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四;《禪林僧寶傳》卷二十一;《聯燈會要》卷十二;《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十二;《鼓山永覺和尚廣錄》卷二十七;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下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楚圓條)

(二)語錄

(石霜楚圓禪師語錄,收於《古尊宿語錄》卷十一)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示眾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諸仁者。若也信得去。不妨省力。可謂善財入彌勒樓閣。無邊法門悉皆周遍。得大無礙。悟法無生。是謂無生法忍。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且問諸人。阿那個是當念。只如諸人無明之性。即汝本覺妙明之性。蓋為不了生死根源。執妄為實。隨妄所轉。致墮輪迴。受種種苦。若能回光反照。自悟本來真性不生不滅。故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只如四大五蘊不凈之身。即無實義。如夢如幻。如影如響。從無量劫來。流浪生死。貪愛所使。無暫休歇。出此入彼。積骨如毗富羅山。飲乳如四大海水。何故。為無智慧。不能了知五蘊本空。都無所實。逐妄所生。貪慾所拘。不能自在。所以世尊雲。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滅貪慾。無所依止。汝等若能了知幻身虛假。本來空寂。諸見不生。無我。人。眾生。壽者。法皆如故。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唯有聽法說法。虛玄大道。無著真宗。故云本源自性天真佛。又雲。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若如是者。為度一切苦厄。乃至無量無邊煩惱知解悉皆清凈。是為清凈法身。若到這個田地。便能出此入彼。捨身受身。地獄天堂。此界他方。縱橫自在。任意浮沉。應物舒光。隨機逗教。喚作千百億化身。恁么說話。可謂無夢說夢。和泥合水。撒屎撒尿。不識好惡。乃呵呵大笑雲。若向衲僧門下。十萬八千。未夢見他汗臭氣在。雖然如是。事無一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喝一喝。

《禪宗宗派源流》解釋:

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覺禪師,曾研讀《維摩經》,修天台止觀,後在慧能座下機緣相投,一宿而覺。永嘉禪師從自身開悟經驗中領悟到禪不離教,教不離禪,遂作《證道歌》,闡釋自己對禪和教的證悟和見地。其開篇即曰:「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法身都是講的禪體或道體。一從因地說,一從果地說,永嘉又進一步闡發道:「法身覺了無一物,本來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來去。三毒水泡虛出沒。」

永嘉禪師的《證道歌》對後世影響很大,在思想內容上,它開啟了禪教合一的思想先河,後來的圭峰宗密禪師,永明延壽禪師等都是遵循這一路數而展開其思想體系的。它以韻文詞贊的形式表達其思想,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對後世禪師以偈頌解禪,也有影響。

慈明禪師在其示眾法語中,曾專門論及佛性,法身,從中可以看出永嘉《證道歌》的思想痕迹。


推薦閱讀:

每一念都沒有安插《自己的見解》,都以「平等心」,無所障礙 | 慧律法師: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禪宗五家七派
禪宗的休閑哲學:「隨緣人生」
《五燈會元》第二卷 中土禪宗(5)
大凡參禪,不必有機鋒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