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鬥爭史

導言

1.為什麼要學習理論鬥爭史

自1848 年《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便在歐洲工人運動中傳播開來,在爭奪對工人運動的領導權上,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原則上與其它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派別展開了交鋒,在實踐策略上與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派別展開了鬥爭。因此,學習理論鬥爭史,既可以讓我們認清其他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流派的缺陷、甚至反動,也可以讓我們為工人運動的發展和壯大制定正確的鬥爭策略和行動方針。除此之外,還可以肅清我們思想意識中潛存著的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並防止我們不自覺地受機會主義思潮的侵蝕。

通過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們發現,大部分的著作都是論戰性的。在與其它思想流派的鬥爭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逐步建立並完善了起來。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的一個事實是,馬克思恩格斯與其它流派鬥爭的目的在於使工人運動的方向朝著能夠最終使他們得到解放的目標前進。這點是我們要注意的,馬克思恩格斯從來都是訴諸於物質的武器,認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最終要靠無產階級自身。因此要消滅那些宗教的、反動的、等級制的封建主義思想以及唯利的、貪婪的、個人主義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最終要依賴於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而能夠使社會生產方式發生變革的,只有靠無產階級解放自身的革命活動。而能夠保證無產階級的這一解放自身的活動最終能夠取得勝利,則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策略制定。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畢生用了最多的時間、最大的精力不是在思想領域裡與資產階級的理論做鬥爭,而是與那些影響工人運動,使工人運動偏離社會主義的方向的各種流派作鬥爭。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既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本質,同時也可以學習和應用他們的鬥爭目標、方法和手段。

2.學習理論鬥爭史時的取捨

馬克思恩格斯有許多著作雖然含著很強的鬥爭性,比如對黑格爾法哲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批判,但是這種批判更多的是為了使他們自身把問題弄清楚(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里和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序言里是這樣說的;「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問題,我們就情願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也就是說,有些理論上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的目的並非是為了爭奪對工人運動的領導權,而是為了自己弄清問題。對於這樣的理論鬥爭,我們學習的目的與其說在於理論鬥爭本身,不如說是為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這裡的理論鬥爭,是為理論服務的,而不是為工人運動的實踐服務的。

但是,還有一些理論鬥爭,則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這個時候與他們鬥爭的文獻,馬克思恩格斯也絕不會滿足於「老鼠的牙齒」的批判,而是極力擴大這些文獻的影響,力圖使它在工人中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學習理論鬥爭史要偏向於這個方面。即不是為了使自己把問題弄清,而是為了使其它錯誤的思潮從工人運動中清除出去。

就這些錯誤的思潮來講,有一些已經在工人運動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對這部分的學習我們也將省略,因為學習這部分只有史料價值而無現實意義。因此,我們注重挑選那些在我們當代世界依然有影響,並且發展為各種各樣的變種的思想流派進行學習和探討。

3.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鬥爭中所運用的鬥爭原則和鬥爭策略

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鬥爭中,對於理論對手的鬥爭從原則上講從來就是不調和的、堅決的。這點使很多人認為馬克思對他們的理論對手有些不公平,不能客觀地評價他們。我很反對這種觀點,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恰恰看不到工人運動的主要敵人是誰,恰恰在於不能或者說沒有看到無產階級自身的力量。正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相信無產階級能夠自己解放自己,相信工人運動的利益高於一切,因此才敢於和這些思想流派做不調和的鬥爭。也正是因為這樣,恩格斯在馬克思的墓前說出了這樣的話;「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在鬥爭策略上,馬克思恩格斯充分把鬥爭原則的堅定性和鬥爭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在原則上對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流派做不調和的鬥爭,並不意味著在策略上就一棍子把他們打死,不去利用這些思想流派甚至由這些思想流派所掌握的工人群眾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時,對一些思想流派原則上不調和,並不意味著在實際工作中不去聯合和利用。

4.馬克思主義理論鬥爭史的主要線索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次能夠向大家介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鬥爭史主要集中於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前後第一國際時期所進行的理論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前期與青年黑格爾派在哲學上的鬥爭以及與魏特林和格律恩在社會主義學說上的鬥爭和後期恩格斯與杜林的理論鬥爭就不包括在內了。馬克思恩格斯之後的歷史時期,如德國社會民主黨內反對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和列寧反對孟什維克、取消派、召回派和反對考茨基主義的鬥爭,以及斯大林反對布哈林和托洛茨基的理論鬥爭在這裡也就先不贅述了。

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鬥爭是與國際工人運動在歐洲發展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歐洲早期工人運動受巴貝夫的平等派影響很大,工人運動也不發展,因此這個時候的理論鬥爭還沒有公開化、尖銳化。當馬克思恩格斯於1846 年初建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時,工人運動逐漸興起,這時在工人中影響比較大的是魏特林的空想共產主義、格律恩的真正社會主義和蒲魯東的社會改良主義,馬克思恩格斯便開始代表工人運動的利益對這些學說進行了批判。巴黎公社是法國工人運動的一個高峰,但在巴黎公社運動之前及巴黎公社時期,對工人運動影響較大主要是布朗基派和蒲魯東派,經過巴黎公社的實踐後,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才逐漸取得了工人運動中的統治地位。在第一國際後期和後來的德國工人運動中巴枯寧派和拉薩爾派起了很大的干擾作用,因此這時馬克思恩格斯與他們進行理論鬥爭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於清除黨內機會主義派別上。列寧在《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一文中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鬥爭史做了如下的概括:「馬克思主義在它存在的頭半個世紀中(從19 世紀40 年代起)一直在同那些與它根本敵對的理論進行鬥爭。

在40 年代前5 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站在哲學唯心主義立場上的激進青年黑格爾派。40 年代末,在經濟學方面進行了反對蒲魯東主義的鬥爭。50 年代完成了這個鬥爭,批判了在狂風暴雨的1848 年顯露過頭角的黨派和學說。60 年代,鬥爭從一般理論轉移到更接近於直接工人運動的方面:從國際中清除巴枯寧主義。70 年代初在德國名噪一時的是蒲魯東主義者米爾伯格,70 年代末則是實證論者杜林。但是他們兩人對無產階級的影響都已經微不足道了。馬克思主義已經絕對地戰勝了工人運動中的其他一切思想體系。」列寧指出,從馬克思主義創立之後的第二個50 年(從19 世紀90 年代起),鬥爭變成了馬克思主義內部的鬥爭,即馬克思主義反對修正主義的鬥爭。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鬥爭史可以以此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主要是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主義的鬥爭和第二階段主要是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的馬克思主義與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的修正主義的鬥爭。

5.學習理論鬥爭史的現實意義

由於今天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近代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以來的罕見低潮中,因此馬克思主義不得不經受來自內外的各種理論思潮的攻擊和修正。對於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我們一般能夠一下子分辨出其理論實質,但對於那些非馬克思主義和近馬克思主義,要分辨出它們的理論實質即所維護的階級利益和對整體工人運動的影響則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中國這樣一個處於社會轉型期間,各種理論主張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放登場。有一些看似是這個時代的獨創,其實卻不過是先前舊有理論的變種和分支;有一些看似與以前的理論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其實在精神實質上、思維方法上、世界觀上、認識論上與那些舊有思想有著一脈相承之處。比如說,在土地問題上有人就主張小農穩固論,在合作制

問題上就認為要依靠國家的幫助和支持,在工資問題上就把低工資歸結為中國人口基數的龐大,在勞資衝突問題則宣揚階級合作、調和矛盾,在民族問題上強調本民族的復興或崛起而忽視國際主義的重要性,在國家問題上認為國家是各階級政治力量角逐的舞台而否認國家不過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在經濟政策上則主張在保留小私有制基礎上實現公平分配,在政治理論上極力攻擊、詆毀或歪曲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在組織原則上瀰漫著很強的無政府主義的自由散漫性,在革命策略上則幻想少數知識分子的密謀暴動等等。通過學習理論鬥爭史,我們將會發現今天的許多理論主張,都帶有歷史的影子。因此,希望通過這次學習會使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看透、看穿目前流行著的社會思潮到底是什麼模樣,以及使我們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這些流行的理論主張。

上篇

總論

布朗基主義和蒲魯東主義是巴黎公社革命前在歐洲工人運動中影響最大的兩個思想流派。在巴黎公社的整個過程中,領導革命組織的,起初主要是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爾後則主要是巴黎公社委員會,在這兩個組織中,布朗基主義者和蒲魯東主義者佔了多數。在巴黎公社運動失敗20 年之後,恩格斯對公社委員作了這樣的分析;「公社委員分為多數和少數兩派;多數派是布朗基派,他們在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裡也占統治地位;少數派是國際工人協會會員,他們多半是蒲魯東派社會主義的信徒。」「對於公社在經濟方面的各種法令,無論是值得稱道還是不值得稱道的方面,首先要由蒲魯東派負責;而對於公社在政治方面的行動和失策,則要由布朗基派負責。」布朗基派和蒲魯東派的社會主義者,站在時代的前沿,領導建立了這個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政權,雖然巴黎公社運動的失敗有著其它更為深層的原因,但他們這兩派所持有的各種錯誤的理論主張和政策方針也加速了公社的失敗,使得這一偉大的嘗試過早夭折。馬克思恩格斯在《法蘭西內戰》里對這兩派在巴黎公社運動中成敗得失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述,同時經過總結公社運動的經驗教訓,也肅清了這兩派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影響。因此,我們以巴黎公社運動為界,上篇以分析和論述馬克思主義與布朗基主義和蒲魯東主義的理論鬥爭為主。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與布朗基主義鬥爭

1.布朗基的生平

布朗基主義的奠基者,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Louis-Anguste Blanqui(1805~1881)是法國近代無產階級政治活動家、革命家。他早在上中學期間,就參加了秘密革命團體燒炭黨,反對復辟王朝。參加過法國1830 年七月革命、1848 年革命、1970 年10 月31 日起義和1871 年1 月22 日起義。積极參加並組織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秘密革命團體如「人民之友社」、「家族社」和「四季社」。在他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屢遭逮捕,幾乎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獄中度過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評價布朗基,稱之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真正領袖」。並指出「布朗基在他的政治活動中主要是一個『實幹家』」。

2.布朗基和布朗基主義

布朗基主義是19 世紀法國工人運動中出現的空想共產主義和革命冒險主義的思潮。因其創始人法國著名革命家布朗基而得名。布朗基主義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未來最理想的社會,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人類最終會達到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認為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和人民的愚昧是通往共產主義的兩大障礙,掃除愚昧靠教育,掃除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必須依靠革命和專政。主張用密謀的方法,通過少數革命家的暴動去實現革命和專政。布朗基主義是當時法國資本主義經濟落後、無產階級又不夠成熟這一歷史狀況的產物。它反映了當時法國的手工工人、破產的手工業者和農民渴求改變現狀、迅速擺脫剝削獲得解放的急切心情。布朗基雖然是一位政治革命家、實幹家,在思想感情上他同情人民的痛苦,但他的世界觀和思想體系卻始終沒有超出空想共產主義的範圍。他並沒有或者說也不能從根本上揭示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及其發展規律;對如何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缺乏科學理論即唯物史觀的指導;沒有認識到無產階級是真正的革命階級,不了解組織工人革命政黨的必要性和依靠廣大群眾進行階級鬥爭的重要性。他始終認為,一個具有高度紀律、由少數人組成的擁有武裝的秘密團體,通過密謀起義,就能完成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無產階級使命。同時,他還不重視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建設,也不重視為社會革命變革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

迷信他的「少數人的武裝的革命變革的嘗試。」 布朗基繼承了巴貝夫的密謀傳統,他的目標是要組織一個比較小的、實行集中制和等級制的精英人物集團來舉行一次起義,以便用他們自己的革命專政來取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權。由於布朗基認為階級社會和宗教的長期奴役使得大多數人不能認清自己的真正的利益,因此他反對立即進行普選,而是等到人民在他們的專政條件下經過長期的再教育以後再進行。馬克思恩格斯雖高度讚揚布朗基主義者的大無畏精神,但同時對他們的冒險主義、密謀主義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列寧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布朗基主義的實質,即布朗基主義者期待不通過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而通過少數知識分子的密謀使人類擺脫僱傭奴隸制。巴黎公社運動的失敗宣告了布朗基主義的破產,1872 年秋天,在倫敦的布朗基派公社流亡者發表了題為《國際和革命》的小冊子,宣布擁護《共產黨宣言》這個科學共產主義綱領。

3.馬克思恩格斯對布朗基主義的批判

伯恩斯坦等修正主義者公然污衊馬克思恩格斯為布朗基主義者。後來的一些所謂民主社會主義重談伯恩斯坦的老調,極力攻擊、歪曲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策略,把革命馬克思主義與布朗基主義混為一談。同時也把列寧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中的行動污衊為布朗基式的暴動。因此,在這裡有必要劃清馬克思主義與布朗基主義的界限,講明馬克思主義與布朗基主義的異同,以及從思想上清除布朗基主義對無產階級政黨和工人運動的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對布朗基主義的批判從《共產黨宣言》就已經開始了, 在《宣言》中已意識到布朗基主義的缺陷, 並明確表示不贊成布朗基那種搞密謀和突擊的鬥爭方法。1850年以後的十年, 馬克思潛心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後, 明確指出「工人階級不是要實現什麼理想, 而只是要解放那些在舊的正在崩潰的資產階級社會裡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工人階級是在完成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賦予它的歷史使命。所以, 是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規律, 決定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的手段。

1870年巴黎公社時, 恩格斯又指出當時公社委員布朗基主義多數派不過是憑著革命的無產階級本能才是社會主義者的, 並不懂得科學社會主義, 更不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布朗基主義者依據的是這樣的原則:革命完全不是自己發生的,而是由人製造出來的;革命是由為數不多的一批人根據預定的計劃實現的;在任何時刻都能夠「馬上幹起來」。「由於布朗基把一切革命想像成由少數革命家所實現的突然變革,自然也就產生了起義成功以後實行專政的必要性,當然,這種專政不是整個革命階級即無產階級的專政,而是那些實現了變革的少數人的專政,而這些人又事先服從於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專政。」巴黎公社的傾覆說明「工人階級的一些以保護人自居的朋友們既不能在社會本身中找到改造它的物質條件,也不能在工人階級身上找到運動的有組織的力量和對運動的認識, 企圖用新社會的幻想圖景來彌補運動所缺乏的歷史條件, 並且認為宣傳這些圖景和方案是真正的救世之道。」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強調社會主義的勝利取決於「物質條件」的是否具備, 這不是僅憑暴力就能做到的。這些「物質條件」包括: 高度發達的工業資本主義, 在此基礎上高度發展的工人階級, 人民群眾長期的民主自由實踐, 發達的無產階級階級鬥爭經驗, 等等。馬克思不但從社會經濟結構發展的角度看資本主義必然向社會主義過渡, 而且還找到促使這種過渡的「物質力量」, 即越來越壯大的工人階級和不斷提高的生產力。因此, 馬克思堅持無產階級的解放是無產階級自己的事, 不能依靠「救世主」或「保護人」, 而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質就是「改變有組織的勞動和集中的勞動資料所具有的資本主義性質,把它們從階級統治和階級剝削的手段變為自由聯合的勞動形式和社會的生產資料」。

4.列寧對他人借布朗基主義來詆毀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批判

十月革命期間及之後,第二國際的一些機會主義者及一部分孟什維克運用伯恩斯坦的謬論來反對暴力革命,進而攻擊列寧所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列寧在多篇文章里駁斥了伯恩施坦及其門徒們的無恥讕言。他在《論兩個政權》一文中說:「我們不是布朗基主義者,我們不主張由少數人奪取政權。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我們主張進行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反對小資產階級的狂熱,反對沙文主義-護國主義,反對空談,反對依賴資產階級。」他在《馬克思主義和起義》一文中具體談了在起義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與布朗基主義的區別。「起義要獲得勝利,就不應當依靠密謀,也不是依靠一個黨,而是靠先進的階級。此其一。起義應當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此其二。起義應當依靠革命發展進程中的轉折點,即人民先進隊伍中的積極性表現得最高,敵人隊伍中以及軟弱的、三心二意的、不堅定的革命朋友隊伍中的動搖表現得最厲害的時機。此其三。在這三個條件下提出起義問題,正是馬克思主義和布朗基主義不同的地方。」這裡把馬克思主義與布朗基主義的區別說得最清楚不過了。

第二章馬克思主義與蒲魯東主義的鬥爭

1、蒲魯東的生平

蒲魯東主義的奠基者,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1809~1865)是法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出身貧寒,靠自學成才。1840年發表《什麼是財產》(又譯為《什麼是所有權》)提出財產就是盜竊的觀點,對世人影響很大。1846 年發表《貧困的哲學》,以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論證他的改良主義主張。1849 年因著文反對路易·波拿巴而被捕入獄,於1852 年獲釋。1858年流亡比利時,後於1862 年回國。馬克思稱蒲魯東為:「小資產階級空想主義者」、「地地道道的小資產者」。在他於1865 年剛一去世,馬克思寫了一篇《論蒲魯東》,收於《馬恩選集》第二卷。

2、蒲魯東和蒲魯東主義

蒲魯東主義於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法國,50~60年代廣泛流行於西歐國家並頗具影響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因其創始人蒲魯東而得名。蒲魯東從小資產階級的私有觀念出發批判資本主義,提出維護小生產者利益的社會主義主張,幻想建立一個人人擁有私有財產,不受剝削的由小私有者主宰的社會。蒲魯東同樣也從小資產階級的私有觀念出發,抨擊共產主義,把抽象的「自由」、「平等」、「獨立」推崇為人類普遍理性的最高要求。在他看來,資產階級的私有制違反了平等,但給人以獨立和自由;共產主義保證人人平等,卻因消滅私有制而剝奪了人的獨立和自由。因此他認為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蒲魯東著重反對集中大量財富的資產階級私有權,確認人生而平等,人人有權享有自己的勞動產品,而地主、資本家卻以地租、工資等形式掠奪農民、工人的一部分產品,侵犯勞動者的權利。不過,蒲魯東雖然反對資產階級私有權,但對小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則認為是合理的「個人佔有」。因此,他認為剷除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禍害的根源,不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而是回到資本主義以前的時代去,通過消滅生息資本和實行產品的公平交換,就會實現普遍正義的社會主義。

他還制定出一個所謂「交換銀行」,由它把所有的貿易活動集中起來,每個生產者只要憑著勞動證券就可以從銀行領取消費品,並向銀行無息貸款,使全體社會成員成為平等交換勞動產品和進行互助合作的小生產者。蒲魯東的理想社會是兼有平等、獨立和自由的超乎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上的第三種模式的社會,即以個人佔有為基礎的互助制社會,使「一切人平衡起來」的小資產階級私有制社會。同時他宣揚階級調和及階級合作,反對罷工和組織工會,反對政治鬥爭,反對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認為不必經過階級鬥爭就可以消除敵對階級之間的衝突;他還鼓吹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任何國家和政府,反對一切權威。為了維護國際工人運動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者同蒲魯東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馬克思、恩格斯在《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和《論住宅問題》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魯東主義。巴黎公社後,蒲魯東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影響基本消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公社同時是蒲魯東社會主義學派的墳墓。」列寧也稱蒲魯東主義為不能領會工人階級觀點的市儈和庸人的痴想。

3、馬克思對蒲魯東主義的批判

馬克思首先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對蒲魯東主義及其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思想體系進行了全面批判。蒲魯東認為,經濟理論有它自己的邏輯順序和理性的一定系列。實際上他就是把範疇看作是獨立於實際關係之外的觀念存在。馬克思則闡明,經濟範疇是歷史的,與物質生產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理論表現。因此,政治經濟學必須把生產關係作為經濟範疇的現實基礎來進行研究,而非離開現實的生產關係,把經濟範疇當作獨立的、既無起源、又無發展的永恆不變的公式。蒲魯東把他的「構成價值」當作出發點,企圖通過構成價值使一切勞動者獲得平等報酬,即把一切人都變成交換同等勞動量的勞動者,從而實現他的和平改造社會的幻想。對此馬克思則指出:「由勞動時間衡量相對價值註定是工人遭受現代奴役的公式,而不是蒲魯東先生所希望的無產階級求得解放的『革命理論』。」

除了在政治經濟學上批判蒲魯東的經濟矛盾體系外,馬克思還從哲學上清算了他的唯心主義理論基礎以及庸俗的辯證法思想,同時還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針對蒲魯東反對工人的經濟鬥爭,尤其是反對工人組織起來把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鬥爭的問題,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即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的統一。

在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對蒲魯東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批判。雖然第一國際成立不久,蒲魯東就去世了,但蒲魯東主義卻是第一國際中影響最大的機會主義流派之一。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這期間對蒲魯東主義進行了猛烈的批判。1865年9月,在倫敦召開的第一國際第一次代表會議上,馬克思主義與蒲魯東主義的衝突公開化了。蒲魯東主義認為,波蘭的民族解放運動與無產階級革命沒有什麼關係;無產階級所注重的「社會革命」,既不必涉及民族問題,也不必挑起政治鬥爭。

馬克思主義則認為民族解放鬥爭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次會議上,馬克思提出決議案最終獲得了總委員會的批准。針對蒲魯東主義力圖把無政府主義引入國際工人運動的組織原則和以「社會革命」和核心的綱領。馬克思提出了「實現勞資鬥爭中的國際聯合行動」的理論與策略。馬克思認為,第一國際全部活動的目的,「就在於把至今仍然分散的各國工人階級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聯合起來,把它納入共同的軌道。」馬克思也強調注重各國工人運動的特殊性與獨創性。但也認為走具有各國特色的工人運動之路,同各國工人階級爭取自身解放鬥爭中的聯合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國際工人運動「統一大軍」的形成,也是以具有各國特色的工人運動的發展為前提的。馬克思反對蒲魯東主義把工人爭取正常工作日的鬥爭排除在工人運動的範圍之外的主張,強調要把符合工人階級切身利益的鬥爭,看作是謀求工人的解放和工人運動發展的先決條件。馬克思還揭露了蒲魯東主義者迷信信用制度的作用,即認為實行「互惠」的合作制度就足以改變工人階級受剝削的經濟地位,就足以改變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性質的主張。馬克思鮮明地提出,第一國際決不能指使或強迫工人運動接受任何「空論主義的制度」,也不應當片面渲染任何「特殊的合作制度」作用。馬克思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合作運動當然是改造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力量之一。但是,應該清醒地看到,不論怎樣的合作制度,都不能「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為了把社會生產變為一種廣泛的、和諧的自由合作勞動的制度,必須進行全面的社會變革,社會制度基礎的變革,而這種變革只有把社會的有組織的力量即國家政權從資本家和大地主手中轉移到生產者本人的手中才能實現。」

4.列寧在民族問題和聯邦制問題上對蒲魯東主義的批判

在經過馬克思恩格斯對蒲魯東主義以及後來的蒲魯東主義的變種批判過後,蒲魯東主義在工人運動中幾乎喪失了影響。但隨著帝國主義時代的到來,在如何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和聯邦制問題上,蒲魯東主義又死灰復燃了,因此列寧在這個問題上借批判蒲魯東主義來批判在這個問題上的各種錯誤思潮。列寧在《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里上談到了蒲魯東思想的實質,即「不是消滅資本主義及其基礎——商品生產,而是清除這個基礎的各種弊端和贅瘤等等;不是消滅交換和交換價值,而相反,是『確立』交換價值,使之成為普遍的、絕對的、『公正的』、沒有波動、沒有危機、也沒有弊端的東西。——這就是蒲魯東思想。」「蒲魯東是小資產階級,他的理論把交換和商品生產絕對化,把它當作寶貝,而『民族文化自治』的理論和綱領也是小資產階級的,同樣是把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絕對化,把它當作寶貝,清除其中的暴力、不公正等等現象。」「馬克思主義同民族主義是不能調和的,……馬克思主義提出以國際主義代替一切民族主義,這就是各民族通過高度統一而達到融合。」列寧在批判「民族文化自治」的同時堅持「民族自決權」原則。在堅持民族自決權時,又反對抽象的、絕對的民族自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中,列寧指出:「把政治民主要求之一,即民族自決單獨挑選出來,同其餘的要求對立起來,這在理論上是根本不對的。

在實踐上,無產階級只有使自己爭取一切民主要求(包括共和制的要求)的鬥爭服從於自己推翻資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才能保持住自己的獨立性。」列寧接下來也批判了在這個問題上蒲魯東主義走得太遠的錯誤。「另一方面,同那些借口『為了社會革命』而『否定』民族問題的蒲魯東主義者相反,馬克思主要著眼於各先進國家無產階級階級鬥爭的利益,而始終把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獲得解放的這個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放在第一位。」在這裡列寧把民族自決權原則和國際主義原則統一了起來。最後列寧在關於聯邦制問題上批判了蒲魯東主義,認為「聯邦制在原則上是從無政府主義的小資產階級觀點中產生出來的。」在《論歐洲聯邦口號》里,列寧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建立歐洲聯邦,就等於締結瓜分殖民地的協定。可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除了實力以外,不可能根據別的基礎、別的原則進行瓜分。……資本主義就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無政府狀態。鼓吹在這樣的基礎上『公平地』分配收入,便是蒲魯東主義,便是小市民和庸人的痴想。」

下篇

總論

列寧在《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里談到,自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世界歷史顯然分為三個主要時期,「(1)從1848 年革命到巴黎公社(1871);(2)從巴黎公社到俄國革命(1905);(3)從這次俄國革命至今。」 「第二個時期(1872~1904)同第一個時期的區別,就是它帶有『和平』性質,沒有發生革命。西方結束了資產階級革命。東方還沒有成熟到實現這種革命的程度。」「西方進入了為未來變革的時代作『和平』準備的階段。」在這一時期,歐洲各個國家都建立起群眾性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政黨,教育、訓練和組織工人階級的任務被提到首位,反對工人運動中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機會主義思潮的鬥爭提到重要議事日程。馬克思恩格斯領導第一國際反對巴枯寧主義和對拉薩爾主義的批判就是這些鬥爭中影響最大的兩場鬥爭。如果說無政府主義在蒲魯東主義那裡是以右的面貌出現的話,那麼可以說在巴枯寧主義這裡則是以「左」的面貌出現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同樣,我們以巴黎公社運動為界,下篇以分析和論述馬克思主義與巴枯寧主義和拉薩爾主義的理論鬥爭為主。

第三章馬克思主義與巴枯寧主義的鬥爭

1、巴枯寧的生平

米哈伊爾·亞利山德羅維奇·巴枯寧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1814~1876)出生於俄國貴族家庭,1840年出國,先後僑居德國、瑞士和法國,期間結識了魏特林、蒲魯東等人。1844年在巴黎與馬克思相識。在1849年德國德累斯頓爆發了反對薩克森王國的武裝起義中,巴枯寧承擔了城市防衛的領導工作,馬克思恩格斯對巴枯寧早期的革命活動給予了肯定的評價。恩格斯也在《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說這次的起義群眾找到了一個「能幹的、頭腦冷靜的指揮者——俄國的流亡者米哈伊爾·巴枯寧」。德累斯頓起義失敗後巴枯寧被捕並被薩克森當局判為死刑,1950年被引渡到奧地利,並判處絞刑。1851年引渡回俄國,曾向沙皇寫下長達十萬字的懺悔書,最後被判為終身流放西伯利亞。1861年逃亡英國,1864年參加第一國際,但並沒有為國際做什麼事,而是忙於建立自己的秘密組織。

1865年在佛羅倫薩建立了秘密的無政府主義團體,這一團體瓦解後又在那不勒斯建立了密謀組織「國際革命協會」(國際兄弟會),1867年參加了資產階級性質的組織「和平和自由同盟」,1868年退出該同盟並在日內瓦建立國際社會主義民主同盟。1869年同盟公開宣布解散,同盟各支部加入第一國際。但實際上同盟並未解散,在第一國際內進行秘密的派別活動,於是在1872年第一國際海牙代表大會上,恩格斯做了關於國際社會主義民主同盟的報告,揭露了巴枯寧在國際內部建立秘密組織和分裂國際的活動,最後大會通過把巴枯寧開除出國際的決議。接著,巴枯寧集團在瑞士召開了「反權威主義」代表大會,建立了「反權威主義國際」,以與第一國際分庭抗禮。之後巴枯寧逐漸退出政治舞台,在1876年7月1日逝世於伯爾尼。巴枯寧作為早期民粹派思想家之一在俄國革命史上起過進步作用,但作為小資產階級思想家和馬克思主義的敵人在國際工人運動史上起了嚴重的破壞作用。他的主要著作是《國家與無政府狀態》(1873),在這部著作里直接攻擊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2、巴枯寧和巴枯寧主義

巴枯寧主義是19世紀60~70年代歐洲工人運動中出現的一種用極端革命的詞句裝扮起來的無政府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潮。因其代表人物巴枯寧而得名。巴枯寧主義者是小資產階級革命性及其特有的極端個人主義的代表,鼓吹個人絕對自由,反對任何權威。他們認為國家是剝削和不平等的根源,是對自由、平等的束縛和侵犯,有了國家才有了私有制、剝削和統治;主張廢除一切國家,建立「一切階級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完全平等」的、「個人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的社會。它認為財產繼承權是私有制和社會不平等的基礎,一旦廢除了繼承權,私有制和社會不平等就會隨之消失,主張把廢除財產繼承權作為「社會革命的出發點」。為了儘快廢除國家,建立無政府社會,它主張「完全放棄一切政治」,反對一切權威,反對進行任何政治運動,主張依靠少數人的密謀策略,由「優秀分子」組織的秘密團體以流氓無產者和破產的農民為主力的群眾去舉行「全民暴動」,消滅國家。實行小生產者公社的完全自治,並把這些公社聯合成自由的聯邦(按巴枯寧主義者的說法就是實現「社會清算」)。巴枯寧主義者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學說,否定工人階級的一切不直接導致「社會清算」的鬥爭形式,否認建立獨立的工人政黨的必要性。19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巴枯寧主義在當時經濟上落後的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南部和瑞士的小資產階級和一部分工人中得到傳播,在巴枯寧主義的影響下,也形成了俄國革命民粹主義的一個派別。巴枯寧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而是從聖西門主義者、施蒂納、蒲魯東等人那裡抄襲而拼湊起來的無政府主義雜拌。它對工人運動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曾經造成了第一國際的分裂。巴枯寧主義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小生產者紛紛破產、遊民無產者隊伍迅速擴大的環境下,反映了遊民無產者和失常的知識分子的絕望心理和復仇情緒。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權威》、《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摘要》等著作中,對巴枯寧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列寧在《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中對巴枯寧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做了精闢的分析,指出「無政府主義是改頭換面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無政府主義整個世界觀的基礎。」「無政府主義是絕望的產物。它是失常的知識分子或遊民的心態,而不是無產者的心理狀態。」

3.馬克思恩格斯對巴枯寧主義的批判

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在當時的工人運動中產生了極壞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認真分析批判了這一思潮的實質和危害,同時也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和組織策略。最後經過馬克思恩格斯長期不懈的努力終於從理論上批倒了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理論,從組織上粉碎了巴枯寧的陰謀分裂活動。

1)巴枯寧認為,私有財產繼承權的存在是造成人們經濟上不平等,階級不平等,以至於一切政治的和社會的不平等的根源,而要實現各階級和個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平等,就「應從廢除繼承權開始」。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巴枯寧這種顛倒因果關係的做法。指出,「繼承法並不是一種原因,而是一種結果,是從現存社會經濟組織中得出的法律結論,這種經濟組織是以生產資料即土地、原料、機器等的私有製為基礎。」任何法權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要改變一種法權關係,首先不在法權本身,而在產生這種法權的經濟基礎上。因此,「我們應當同原因而不是同結果作鬥爭,同經濟基礎而不是同它的法律的上層建築作鬥爭。」繼承權只是私有權的一部分,即享有私有財產權利的人的更換。對於私有制來說,誰享有私有財產的權利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即使廢除了繼承權也無礙於私有財產的存在。因為,只要私有制度不改變,私有財產就不可能消滅。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巴枯寧關於廢除繼承權的設想是極其淺薄無知的,而且它「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在是反動的」,因為,它會「引誘工人階級離開那實際攻擊現代社會真正應有的陣地」,即把工人階級引向改良主義的邪路。

2)反對和消滅一切國家是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理論核心。他從唯心史觀出發,認為國家是少數幾個人物為維護自己的特權而產生的,一切國家都是扼殺自由和對人性的徹底否定,是產生和存在私有制以及各階級之間不平等的根源。因此,他主張一天之內廢除國家,代之以無政府主義的社會。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階級,進而消滅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它首先要通過實現社會變革,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在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和消滅階級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自行消亡。國家的消亡同國家的產生一樣,都是歷史的必然,在缺乏相應的客觀條件的情況下,要求廢除國家政權,同要求建立國家政權一樣,都是不可能的。馬克思說:「只要其他階級特別是資本家階級還存在,只要無產階級還在同它們進行鬥爭(因為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後無產階級的敵人還沒有消失,舊的社會組織還沒有消失),無產階級就必須採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如果無產階級本身還是一個階級,如果作為階級鬥爭和階級存在的基礎的經濟條件還沒有消滅,那麼就必須用暴力來消滅或改造這種經濟條件,並且必須用暴力來加速這一改造過程。」

3)巴枯寧認為,一切權威都是虛假的、專橫的和極其有害的,任何由官方強加於人的權威和任何權威的影響,都會直接變成壓迫和虛偽。行使權威必然使人墮落,屈從權威比如使人受辱。巴枯寧把「反權威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武器來破壞、反對無產階級的革命權威。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巴枯寧首先是在「濫用『權威』這個字眼」、「對什麼一不如意,他們就說,這是權威的,以為這樣一來他們就作出了永遠的判決。」對於巴枯寧這套反對一切權威的謬論,恩格斯在《論權威》里指出,一定的權威總是同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相聯繫的,離開社會的經濟基礎空談權威就無法認識權威問題的實質,在相應的經濟基礎沒有變化之前要求消滅權威也是不可能的。恩格斯認為,權威的實質就是以服從為前提的思想意志的集中統一。不論是在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在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都不能沒有權威。由於生產和流通的物質條件隨著大工業和大農業的發展而複雜化,權威不僅不會被消滅,它的範圍反而會進一步擴大。針對巴枯寧片面地把權威和自治對立起來,恩格斯則指出權威和自治是相對的東西,它們應用的範圍是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改變的。在剝削階級社會中,權威的存在是以犧牲個人自由為前提的,權威與自治是矛盾的;在未來的社會中,權威與自治是統一的,權威的行使以個人自治為基礎,並通過個人的自治來實現,同時自由的個人又必須服從一定的權威。在巴枯寧那裡,政治權威的存在是他否定權威的根據,巴枯寧主義要求在產生權威的政治國家的社會關係變革以前就一舉廢除權威的政治國家,這在理論上是荒謬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和行不通的。因為變革政治權威賴以產生的社會關係就必須通過權威的手段,無產階級為了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治,必須進行革命鬥爭,而「革命無疑是天下最權威的東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槍桿、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權威的手段強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

4)為了儘快廢除國家,建立「無政府主義的社會」,巴枯寧主張「完全放棄一切政治」反對進行任何政治活動。他認為,「任何政治運動都是反動的」,「進行政治活動,尤其是參加選舉,那是背叛原則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放棄政治鬥爭是不可能的,「一切階級運動本身必然是而且從來就是政治運動」。從事政治鬥爭,是工人階級獲得解放的重要手段。政治鬥爭是「用一種普遍的形式,一種具有普遍的社會強制力量的形式來實現本階級利益的階級運動。」巴枯寧讓工人放棄政治行動,無疑是要工人階級面對資產階級束手待斃。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工人階級首先應當組織起來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組織起工人階級,使其擺脫一切舊政黨的影響而作為一個整體而行動;其次,工人階級在現代社會中獲得了政治自由,集會結社的權利和出版自由等,這些都是工人階級手中的武器,這些武器決不能被資產階級從手中奪走。恰恰是這些武器幫助教育和提高了工人階級的覺悟,為最後摧毀這種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準備。

4.列寧對無政府主義的批判

無政府主義在歷史上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施蒂納,法國的蒲魯東,俄國的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施蒂納從極端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出發,宣稱除「我」以外,一切都是鬼話。他的哲學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被後人稱為「無政府主義者宣言」。作為政治經濟學家蒲魯東則是另一個無政府主義之父,他在《一個革命者的自白》里說道:「不要任何黨派,不要任何政權,人和公民的絕對自由,這三句話就是我們的政治的和社會的信條」。如果說施蒂納把「個人無限自由」即「我」的原則提到首位,而蒲魯東則是把「協作」的原則提到首位。巴枯寧的許多思想都是把施蒂納和蒲魯東的思想揉合起來,形成一個無政府主義的大雜燴。克魯泡特金是巴枯寧的積極追隨者,是「無政府共產主義」派的創始人。馬克思主義認為,無政府主義不是無產階級革命性的表現,而是小資產階級革命性的反映。列寧曾說過,「無政府主義者,正如馬克思主義者早已屢次說明的,雖然非常『猛烈地』攻擊資產階級,但他們還是站在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立場上。」由於俄國在革命前是一個小生產者佔優勢的國家,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侵入,大量的小生產者因破產而被拋到了社會的邊緣,因此很容易滋生無政府主義思潮,無政府主義思潮也很容易滲入到革命隊伍內部。從布爾什維克黨建立起,列寧就同革命隊伍里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或傾向於無政府主義的革命性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孟什維克表現出一種無政府主義或半無政府主義的觀點。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竭力要建立一個戰鬥的、團結的、具有自覺紀律的馬克思主義新型政黨,而以馬爾托夫和阿克雪裡羅德為代表的孟什維克則反對建立這樣一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認為黨員不必加入一個黨組織,堅持黨員的「自由行動」原則,要求在黨內實行「自治制」,反對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阿克雪裡羅德還把這種不參加黨組織,自稱為黨員的原則標榜為「社會民主主義的原則」。列寧在後來回溯這段鬥爭史時說道:「許可那些不加入任何一個黨組織而只是『以某種方式幫助黨』的人自稱為黨員的原則,真的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原則嗎?……阿克雪裡羅德同志想要冒稱為社會民主主義原則的『這個原則』,其實是無政府主義的原則。」除了在組織原則上與孟什維克鬥爭外,列寧及布爾什維克還在革命手段上與社會革命党進行了不懈的鬥爭。社會革命黨否認馬克思主義,頑固地不願也不能對各個階級的力量和相互關係作出客觀的估計,以它的獨特的「革命性」和「左的精神」,把個人恐怖、暗殺手段當作進行革命活動的主要手段,表現為恐怖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列寧雖然曾對19世紀70年代採取恐怖行動的民意黨人的「英勇精神」作過高度評價,但是對後來社會革命黨人的恐怖主義是原則上否定的。列寧認為恐怖主義和經濟主義是各自崇拜自發潮流的一個極端,是崇拜自發性的表現,即崇拜那些「不善於或者沒有可能把革命工作同工人運動結合成一個整體的知識分子的自發的憤激」。恐怖主義忽視對群眾進行教育,忽視提高群眾的覺悟。因此,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同社會革命黨人的鬥爭既是奪取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領導權的鬥爭,也是爭取群眾的鬥爭。列寧指出,無政府主義的基礎是小生產者的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它的社會根源是小私有者,即小業主。小生產者「由於在資本主義下經常受到壓迫,生活往往急劇地、迅速地變化,以至於破產,所以容易轉向極端的革命性,而不能表現出堅韌性、組織性、紀律性和堅定性。被資本主義摧殘得『發狂』的小資產者,也和無政府主義一樣,都是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固有的一種社會現象。」

第四章馬克思主義與拉薩爾主義的鬥爭

1.拉薩爾的生平

斐迪南·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出身於德國猶太富商家庭。1842年起,先後在布勒斯勞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歷史,成為黑格爾哲學的信徒。同時,在聖西門、傅立葉、歐文和蒲魯東等人著作的影響下,他開始形成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在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投身於革命運動,與馬克思所領導的《新萊茵報》建立了聯繫,積极參加宣傳鼓動和準備武裝起義的工作。1848年底因「號召武裝、反對王室」的罪名被捕入獄。馬克思恩格斯在《新萊茵報》上發表三篇文章聲援拉薩爾。1851年獲釋,鑒於拉薩爾在獄中和法庭上表現堅定,馬克思建議共產主義者同盟吸收拉薩爾為科倫區部盟員。但此後一段時間,拉薩爾移居柏林,疏遠工人運動,潛心於理論著述。當沉寂了一個時期的國際工人運動在19世紀60代年初開始復甦的時候,拉薩爾積极參加了德國工人運動,於1863年前後發表了標誌著拉薩爾主義形成的《工人綱領》、《公開答覆》等小冊子。1863年5月擔任了當時最大的、最重要的德國工人組織——全德工人聯合會的主席。而此時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正在遠離德國的英國,主要從事理論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拉薩爾在德國工人中的名聲和影響,自然要超過馬克思和恩格斯,成了當時德國工人運動的領袖人物。在取得工人運動的領導權後,拉薩爾便妄圖把工人運動引上與普魯士專制主義政府結盟的道路上去。1864年8月,拉薩爾為爭一名女子與人決鬥而亡。

2.拉薩爾和拉薩爾主義

拉薩爾主義是19世紀60年代初在德國產生的「普魯士王國政府的社會主義」,對德國工人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起過非常有害的影響。第一國際後期,特別是巴黎公社運動失敗後,各國政府加強了對工人運動的鎮壓。同時,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生產和資本集中的加劇,大批小業主遭到破產。走投無路的小資產者紛紛湧入工人隊伍,從而把他們的絕望情緒和落後意識也帶了進來。這樣,各種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在工人運動中重新泛濫起來。其中,拉薩爾主義就是一個在德國工人運動中影響較大的機會主義思潮和派別,自從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以後,拉薩爾主義一直若隱若現地糾纏著這個黨。1875年,德國工人運動中的愛森納赫派和拉薩爾派在哥達合併的綱領更是把「拉薩爾的信條奉為神聖」。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寫了著名的《哥達綱領批判》,對拉薩爾主義作了徹底的清算。

拉薩爾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積極鼓吹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宣揚超階級的國家觀,反對德國人民通過破壞現實來完成自己的民族統一事業,主張精神和現實世界,「最深刻的調和一致」。他提出「鐵的工資規律」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貧困化是由於人口增長造成的。工資的鐵的經濟規律是說,如果工資增長超過平均數,工人就會增加生育,這樣勞動力就過剩,工資就會降低;當降低到平均數以下,工人就會減少生育,這樣勞動力就供給不足,工資就會再度上升到平均數。他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出發,這樣也就否認了資本主義制度是無產階級貧困化的根源,掩蓋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僱傭勞動對工人進行剝削的秘密,反而把工人的貧困歸咎為工人階級自身的人口增長。拉薩爾的追隨者根據這一理論提出,「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論點,從而造成一種錯覺:似乎勞動者不需要生產資料就能夠憑空創造出財富,似乎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現象,是由勞動的好壞造成的,而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無關;似乎資產階級擁有的一切財富不是依靠剝削,而是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得的。拉薩爾還宣揚唯心主義的國家觀,希望通過國家幫助來實現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他的邏輯是,只有建立生產合作社,才能使工人成為自己的企業主,獲得全部的勞動所得;而要建立合作社,需要大量資金,這些資金只有國家才能拿出來,因此需依靠國家的幫助;在國家幫助下建立生產合作社,通過實現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和公平分配,工人就能擺脫貧困,社會主義也就到來了。拉薩爾還認為,社會主義「只有通過普遍的直接的選舉權才能實現」在他看來,只要通過普選就可以把普魯士專制國家變為「自由國家」,然後這個「自由國家」就會把用於戰爭的錢拿來建立生產合作社,使工人擺脫貧困。但如何爭得普選權呢?拉薩爾認為應通過宣傳鼓動,把工人組織起來,建立一個全德工人聯合會,在聯合會的領導下,讓絕大多數人都懂得普選權的重要性而投身到這一行動中來,那麼就會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進而取得勝利。拉薩爾死後,他的門徒繼續在德國工人運動中推行他的這一套機會主義,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在後來的工人運動中,拉薩爾主義陰魂不散,成為許多機會主義者理論的藍本。「蘇黎世三人團」發表的階級投降主義綱領,使用的就是拉薩爾的謬論,到了90年代中期,伯恩斯坦走向修正主義時,販賣的也是拉薩爾主義的教義。

3.馬克思恩格斯對拉薩爾主義的批判

對於拉薩爾在創建全德工人聯合會中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曾積極地加以肯定,認為這是他對德國工人運動的一個極大貢獻。但是,「無論把拉薩爾對運動的功績評價得多麼高,他在運動中的歷史作用仍然具有兩重性。同社會主義者拉薩爾形影不離的是蠱惑家拉薩爾。」拉薩爾死後,他的門徒繼續推行拉薩爾機會主義路線,阻擾第一國際在德國開展工作。為了維護工人運動內部的團結,馬克思恩格斯在同拉薩爾主義的鬥爭過程中非常注重鬥爭策略。他們一直希望能通過正面闡述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達到消除拉薩爾主義的影響。然而,拉薩爾的門徒無視馬克思恩格斯的苦心,繼續推行拉薩爾主義,直至馬克思不得不寫作《哥達綱領批判》來對拉薩爾主義作以總清算。1875年5月在德國哥達召開代表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和拉薩爾派的全德工人聯合會實現了合併。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對這次大會即將要通過的綱領草案提出了批判意見。但鑒於當時《哥達綱領》在工人中間造成的影響不大,所以在馬克思生前都未公開發表。到了19世紀90年代,德國出現了以福爾馬爾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他們美化統治階級,宣揚階級合作,鼓吹可以和平實現社會主義。因此在1891年,恩格斯為了反擊德國黨內正在抬頭的機會主義思潮,徹底肅清拉薩爾主義的影響,幫助德國社會民主黨制定正確的綱領,不顧黨內領導人的反對,公開發表了《哥達綱領批判》。

1)批判拉薩爾小資產階級分配觀點。針對《哥達綱領》提出的「勞動是一切財富和文化的源泉」,而「有益的」勞動離不開社會,所以勞動所得應「公平」地和「不折不扣地屬於社會一切成員」。馬克思則指出,「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如果迴避了生產資料佔有形式這個要害問題,空談「勞動」,就掩蓋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係和無產階級受剝削受奴役的根源。馬克思認為,正是由於生產資料被剝削者佔有,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者的貧窮和愚昧越來越加深,剝削者的財富和文化越來越發展,這是私有制社會產生以來的全部歷史發展規律。因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客觀存在必然使所謂「公平的」分配成為一句空話。即使在私有制消滅以後,分配也不應當是「不折不扣」的,而應當是有折有扣的,即應當扣除一系列社會再生產所必要消耗部分和後備及保險基金,以及社會的福利事業和管理開支等。在進行完這些社會分配之後,才能進行個人分配。「庸俗的社會主義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會主義)把分配看成並解釋成一種不依賴於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圍繞著分配兜圈子。」

2)批判拉薩爾主義混淆階級陣線和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拉薩爾曾說,對於工人階級來說,其他階級只是反動的一幫。馬克思指出,這是對《共產黨宣言》中關於「在當前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的論述的歪曲。這一歪曲混淆了敵友界限,根本否認了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性。拉薩爾把農民列入「反動的一幫」,「不過是為了粉飾他同專制主義和封建主義者這些敵人結成的反資產階級聯盟」。馬克思批判了《哥達綱領》追隨拉薩爾,用狹隘的民族主義對待工人運動,把工人階級的任務和活動範圍限制在本國範圍內,隻字不提工人階級的國際職責。馬克思重申《共產黨宣言》所闡明的國際主義原則,指出國際主義原則是大工業生產形成的世界性聯繫對工人運動的必然要求,為了對付本國的為反對工人運動而已經同其他一切國家的資產者緊密聯合起來的資產階級,工人運動更應該堅持國際主義原則。

3)批判拉薩爾的「鐵的工資規律」。馬克思指出,拉薩爾的這個規律把無產階級的貧困歸因於人口的自然增殖,它的本質在於把資本主義特有的工資規律和無產階級貧困化說成是「自然規律」。馬克思說:「如果這個規律是正確的,那麼,我即使把僱傭勞動廢除了一百次,也還廢除不了這個規律,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這個規律不僅支配著僱傭勞動制度,而且支配著一切社會制度。」拉薩爾根本不懂得剩餘價值理論,所以也就不知道工資不是勞動的價值和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的掩蔽形式,他跟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屁股後面鸚鵡學舌,其結果只能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

4)批判拉薩爾的國家幫助工人建立合作社的理論。馬克思尖銳地指出,宣揚依靠普魯士王國的幫助來建設一個新社會,就是要勞動人民不去推翻德意志帝國,而是乞求它恩賜社會主義,這純粹是拉薩爾的幻想。馬克思進一步指出,所謂「國家幫助」的荒謬主張也並不是拉薩爾的發明,而是從資產階級共和黨人畢舍那裡剽竊來的。拉薩爾剽竊了這一主張之後就把社會主義降低到資產階級的水平,從工人的立場退到了宗派運動的立場。

5)批判拉薩爾主義鼓吹的「自由國家」謬論。馬克思指出,爭取「自由國家」是資產階級的口號,「絕不是已經擺脫了狹隘的臣民見識的工人的目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決不是為了使國家變成「自由的」。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所謂「自由國家」只能是反動階級自由地奴役和鎮壓勞動人民的工具,勞動人民是沒有自由的。無產階級要獲得自由,就必須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掌握國家政權。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對已被推翻的剝削階級來說,仍然是壓迫的工具,而不是什麼「自由的」國家。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自由國家」。恩格斯也說,「既然國家只是在鬥爭中、在革命中用來對敵人實行暴力鎮壓的一種暫時的機關,那麼,說自由的人民國家,就純粹是無稽之談了:當無產階級還需要國家的時候,它需要國家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鎮壓自己的敵人,一到有可能談自由的時候,國家本身就不存在了。」

4.列寧對《哥達綱領批判》的闡釋

《哥達綱領批判》雖然直接矛頭是批判受拉薩爾主義影響的《哥達綱領》,但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這一範圍,這就如列寧所說:「在這篇出色的著作中,批判拉薩爾主義的論戰部分可以說是遮蓋了正面論述的部分,即掩蓋了對共產主義發展和國家消亡之間的聯繫的分析。」透過該書對拉薩爾主義的批判,列寧闡發了馬克思對無產階級革命及共產主義發展和國家消亡之間的聯繫等重大問題的精闢論述。他在帝國主義大戰期間寫出了《國家與革命》一書,這本書既批判了巴枯寧主義的無政府主義的國家觀和革命策略,也發揮了《哥達綱領批判》中關於國家消亡的理論而批判了拉薩爾主義的「自由國家」謬論。同時列寧也指出《哥達綱領批判》的理論建樹還在於完整而科學地制定了關於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學說,使馬克思主義關於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學說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

列寧在介紹《哥達綱領批判》時指出,「馬克思的這些解釋的偉大意義,就在於他在這裡也徹底運用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即發展學說,把共產主義看成是從資本主義中發展起來的。」「馬克思絲毫不想製造烏托邦,不想憑空猜測無法知道的事情。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問題,正像一個自然科學家已經知道某一新的生物變種是這樣產生以及朝著哪個方向演變才提出該生物變種的發展問題一樣。」馬克思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理論與空想社會主義者的那種僅僅從人道主義原則出發去設計未來社會的做法有著本質的、根本的不同。他是把對共產主義的描述作為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批判的結論。正如列寧所指出,馬克思絲毫「沒有經院式地臆造和『虛構』種種定義,沒有從事毫無疑義的字面上的爭論(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共產主義),而是分析了可以稱為共產主義在經濟上成熟程度的兩個階段的東西」。

《哥達綱領批判》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經典著作把對拉薩爾主義的批判與對客觀歷史進程的科學分析有機地結合起在一起,處處體現出唯物辯證法的偉大魅力。列寧在談到共產主義時說了這麼一段讓我們深思並值得我們牢記的話,「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中產生出來的,它是歷史地從資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它是資本主義所產生的那種社會力量發生作用的結果。」馬克思主義不同於其它一切社會主義的地方就在於,它是從資本主義發展本身所造成的階級分化和階級鬥爭中去汲取能夠使社會主義實現的社會力量,它從來就是相信無產階級能夠自己解放自己,從來就是深信無產階級自身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因此,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怕資本主義的發展,就像海燕從來就不怕暴風雨一樣。「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一口號同樣適用於今天的馬克思主義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的態度。

推薦閱讀:

列寧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列寧主義分編介紹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實質
新中國60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
拜謁倫敦馬克思墓:無問西東,未來已來
馬克思論在中國(全文)

TAG:馬克思主義 | 理論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