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原創空間 - [編轉]讀《圍城》

[編轉]讀《圍城》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1947年寫就的一部以愛情、婚姻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取意為「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圍城》自1980年再版以來,贏得了讀者的廣泛讚譽,文中那些精妙絕倫的比喻和幽默辛辣的諷刺耐人尋味。小說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愛情婚姻遭遇和生存境遇深刻刻畫了某些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根性,他們的懦弱、虛榮、自私、功利以及欺騙性被錢鍾書一一嘲諷。 《 圍城》為什麼這麼受讀者的歡迎,這裡有一個現象之謎,就是說它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文本,是一個知識分子對知識分子自我生命的一種反顧、一種打量。那麼它描繪了中國的讀書人,特別是中國的文人的心理劣根狀態和他們的生存困境,所以我說,這本書現在很多的高中生也非常非常願意讀它,因為他們在方鴻漸的身上,也看到了現在我們中國讀書人的影子。現在的中學和大學的知識群落,這些文化人何嘗不像當年那樣,人們陷入在一種荒誕的文化困境裡面。就是說錢鍾書當年描述的文人的窘態,這種知識群落的思想的顧忌,在今天依然延續著,這是這本書暢銷不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圍城》主要描寫了方鴻漸這個人,他從27歲那年從法國留學,從歐洲留學回到國內,然後兩年之內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的這樣的一段生活。 方鴻漸在戀愛婚姻上的失敗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開的,他的好虛榮、愛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導致了他事業上的連連受挫。當他留學歸來,憑從一愛爾蘭人手裡買來的假博士文憑受到地方小報記者的誇讚時,他「感覺身心龐然膨脹,人格也偉大了好些」,方鴻漸對文憑極為「認真」的功利性態度伴隨著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學教書、做名教授的美夢也因博士文憑被校方懷疑而破滅了。方鴻漸圖慕虛榮之心被錢鍾書先生刻畫得淋漓盡致。三閭大學的生存環境讓這個聽來才高學富的方鴻漸備感失落,在假博士文憑「光環」的籠罩下,方鴻漸在生活工作中處處遭遇尷尬,從回國後給學生演講到三閭大學的任教,這位尚有一定正義感、良知未眠的方鴻漸一直在維護自尊心和欺騙與反欺騙的境遇中掙扎著。 方鴻漸的性格,其實看他的時候,我覺得我對這個人一點也恨不起來,甚至有很多同情。因為錢鍾書也發現他內心的一些善良的一面,比如說他其實本不想騙人,他也有自尊心,他也有羞愧感,他看到別的大學教授在追逐名利的時候,表現得非常無恥的時候,他也有蔑視的那一面,他心裡他有一種良知在裡面。但是錢鍾書在描述他的良知的時候,只是一閃而過,他並不把他自己的目光停留在這個地方,他只是更多地來描寫他生活當中尷尬的那一面。 比如錢鍾書描寫他吃相,他吃飯,吃飯,就沒有那個按照一般的中國所謂高貴的貴族,留過洋吃飯是很典雅的。但是他吃飯,他的吃相就受到了小說里其他一些人物的嘲諷。比如說他到故鄉,從歐洲剛回來演講,他第一次演講,人家叫他講東西方文化,他其實沒有那種很深切地體驗,完全因為他鍍金,所以他在談到東西方文化的時候,他大談鴉片、梅毒。其實學生是願意聽的,但是對那些士大夫們,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覺得他是胡鬧,那麼對於真正的學者來看,等於非常淺薄的皮毛之談。 所以錢鍾書在描述這個人物的時候,處處讓他表現出他那種尷尬和他的窘態,我們用普通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出醜的地方。比如說像那些教授,三閭大學也有個教授,他叫韓學愈,他也在克萊登大學弄了個假文憑,他騙人。方鴻漸在備課的時候,他那種心理,他就寫道,錢鍾書就寫道:「有人肯這樣提拔,還不自振作,那真是器物了,所以鴻漸預備功課,特別加料,漸漸做名教授的好夢,得學位是把論文哄過自己的先生,教書是把講義哄過自己的學生,鴻漸當年沒哄過先生,所以未得學位,現在要哄學生不免欠缺依傍,教授成為名教授也有兩個階段,第一是講義當著作,第二,著作當講義,好比粗學的理髮匠,先把傻子和窮人的頭作為練習本領的試驗品,所以講義在課堂上適用,沒出亂子就作為著作出版,出版以後,當然是指定教本,鴻漸既然格外賣力,不免也起名利雙收的妄想。」 錢鍾書寫道:「撒謊騙人該像韓學愈那樣才行,要有勇氣、堅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謊還要講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膽老練,至少高松年的欺騙可以避免,老實人吃的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雙鵰地兼備了。」 錢鍾書寫這些人呢,跟五四時期的很多作家不一樣,魯迅和巴金他們寫讀書人往往這些讀書人具有深切的精神的痛感,他們痛不欲生,對現實處於一種不滿的狀態,他們要尋找出路、尋找民族和自我的出路,但是恰恰沒有出路,於是呢,就陷入了一種苦難和絕望的大澤裡邊。但是錢鍾書不是這樣,錢鍾書寫知識分子呢,這些人是些什麼人呢,他們是些混混,他們既沒有對民族的使命感,也沒有文化的責任感,他們不過是借著留洋、借著知識分子這個招牌來吃飯。用魯迅的話講,就叫「啖飯之道」,就是吃飯之道,所以這些是一些沒有什麼節操,沒有什麼操守,沒有什麼信念的一個群落。所以錢鍾書他更多的是關注的是,他認為中國的讀書人,更多的是這樣的一些混混,一些混混。所以在讀他的小說的時候,我就經常在想,錢鍾書這個人,他在審視人生、他審視周圍世界的時候,他是缺少魯迅和巴金那樣的作家的溫情的,他過於殘酷,他甚至於把人的那種人性當中最醜陋的東西,他都全面地還原了出來。 錢鍾書這個文本,它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因為他超越了時代,他超越了意識形態,也超越了自身的一些有限性,他相信人是有限的,也恰恰因為他注重了這種有限,他也意識到自己的有限,那麼也使他這個小說呢,獲得了一種無限的閱讀的可能性,獲得了無限的讀者。 在錢鍾書的眼裡呢,中國的文人是缺少創造性的,科舉時代,中國文人依附的是八股,中國開化以後,留洋以後,中國人漸漸有了洋奴的一種心理,所以讀書人真正地能夠,他們的心靈深處能夠感知到西方文化的精髓,又能夠從中國東方文化當中能提煉出一種新的文化元素的這樣的學者非常非常之少。我們舉個例子,當年魯迅他到日本留學,當時他們有二百多人,其實當時回來以後,也就是只有幾個人非常非常優秀,大部分都是非常平凡、非常普通、非常平庸,甚至於非常荒唐的一些人。那麼就是說,普普通通的沒有專業知識而有沾染了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惡習的這樣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文人非常非常之多。那麼錢鍾書也就恰恰是捕捉到了這樣一個人物的群落,來分析來形象地展示他們內心的世界,以此來透視我們國內內心的一些基本元素,就是劣根性的一些東西。錢鍾書描寫的三閭大學的各種各樣的教授,他們的嘴臉都帶有漫畫式的,帶有嘲諷的口吻。所以這個小說呢,它總體來講,它就展示了無用、無力、精神無緣這麼樣的一個人物的形象,一個讀書人的形象。在錢鍾書的眼裡,像方鴻漸這樣的人,他是一個被社會所遺棄、沒有任何用處的一個人,是一個知識上的廢人、是一種精神上的垃圾。 方鴻漸這個形象我覺得他至少他表現了錢鍾書的這樣的幾個想法:第一,就是說錢鍾書通過方鴻漸這個命運,尷尬的命運,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失落、失業、失戀、失態、失寵,他展示一個什麼道理呢?第一我想他展示了人的有限性。中國五四以後的很多作家,他們在描寫一個很動人的形象的時候,他們要把他寫得非常圓滿、非常感人、非常崇高、非常偉岸。但是錢鍾書不相信圓滿,方鴻漸我們就會感覺,他在學生面前,他是個老師,但是他是一個不稱職的老師,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第二點呢,錢鍾書我覺得他在方鴻漸這個形象上,他通過方鴻漸命運的苦運的出現,他表現了人性惡的這樣的一個思想。錢鍾書似乎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樣的一句話,所以他在《管錐編》和《談藝錄》裡邊,他經常揭露那些我們所認為那些很偉大很重要的一些學者和作家的短處,他看到了他們的醜陋的一面。 錢鍾書其實他在他的學術著作裡邊,也容下了他的這些思想。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錢鍾書經常講,他不相信有純而又純的東西,他不相信純粹的東西。他說真理是存在的,但是真理要想實現必須附之於庶地,用很庸俗的辦法才能操作,很美好的東西你不能用很美好的方法來操作,你必須用非常庸俗的方法來操作,才能夠成功。這個大家可以去想一想,況且不美好的東西用什麼辦法來操作的呢,所以錢鍾書在小說裡面他不斷地發現知識界的奧妙。比如在報館裡、在銀行里、在大學裡邊都是這樣,特別是在大學裡面,他寫的這幾個讀書人,這幾個教授,從國外回來的,就是說在國內的土生土長的教授,寫他們都是這樣。在五四以後呢,可以說魯迅、錢鍾書他們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現代諷刺文學的這樣一個基礎。那麼魯迅呢,他是以戰士的、戰鬥的,反抗黑暗、反抗絕望的加上一種反諷和幽默的口吻,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敘述語言和敘述語碼。那麼錢鍾書呢,是靠著自己的聰慧,他的才識,為我們編織了一個虛幻的,這樣的一個世界,但是我們就會感覺到,儘管他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他卻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反映。第三個呢,在人物身上他處處展示了人存在的二律悖反,就是同樣一個命題,也會有一個相反的命題和它相對,就是說人無往不在一種枷鎖當中。當你獲得了什麼的時候,同時你就失去了什麼。所以《圍城》這個書名它本身就有一種哲學的意向,就是說城裡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想要衝進來。人呢不斷地在選擇,但是不斷地進入一種陷阱,不斷地進入一種災難。開始人們所想像的,和最後收穫的是不一樣的。所以方鴻漸這個人物形象,那麼在這幾點上呢,就使我們感覺到錢鍾書他的精神世界,他內在的悲涼感和孤獨感。錢鍾書晚年幾乎不參加任何社會活動,拒絕媒體的採訪,電視台要找他去錄像,他堅決不出現的,因為他也知道人一說話一表現,上帝就會發笑,說不定也就變成方鴻漸,騙騙人或者怎麼樣,因為人都是有限的。他處處看到了人的有限性和尷尬性,他對人的這一點他是非常絕望的。我覺得錢鍾書他表現了這樣的一種思想。 方鴻漸最根本的意義,預示著我們現代教育的一種失敗,現代某種文化的一種失敗。他在看似神秘艱深的外表的背後,他隱含著一種空虛,無力、灰色、荒誕這樣的一種深切的隱含,隱含這樣一種意義。中國所謂的文化人,很多的文化人他們現在被名利所驅使,他們遠離了學問,他們也是在做一些和學術沒有關的一些東西。所以我就經常想,如果魯迅和錢鍾書他們現在很年輕的話,他們可能還會寫出更精彩的文章來嘲諷這樣的一些現象,所以一個民族最可怕的腐敗是文化和教育的腐敗,因為只有大學才能夠生長精神,才是純潔的精神的園地,才是思想的源力。你看很多西方的國家,很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重要的一些思想,他是在大學裡面產生的,因為這個大學裡面應當是一種超功利的,它是不應當有功利理念的,不是為了追求一個外在的什麼東西,它是一種自由,一種完全是心靈和上蒼進行交流,才會產生一種學說。你比如古希臘,古希臘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多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樣的人呢?因為當時古希臘的人,他們是處在一種遊戲的狀態,他們強調文化的無功利,那麼無功利他就會想到心靈和上蒼直接進行交流。想到月亮為什麼是這樣的,星星為什麼是這樣的,大海的浪潮怎麼產生的,然後他就出現了邏輯學,出現了自然科學,各種各樣學說都出現了。但是我們中國呢,是從孔夫子開始,我們開始的文化,孔夫子告訴我們一切要有用,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為統治者服務,要為誰誰服務。中國的文化人一直是依附在別人身上,為誰誰服務的,而不是獨立的思考,不是獨立的思想。 所以錢鍾書在《圍城》裡面就寫了一些沒有思想、渾渾噩噩的一些文化人,一些醜陋的文化人。他們根本沒有獨立之精神和獨立之人格,沒有那種超功利的文化情懷,哪怕對我們民族文化的那種憂患,對當下生活的這種感懷、傷世都沒有。所以三閭大學呢,其實就是中國當時現代教育腐敗和黑暗的一個縮影。我覺得它的警示意義非常之大,因為當中國的大學都像三閭大學這樣存在的時候,中國是不會產生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哲學家,和偉大的科學家的。所以我想錢鍾書之所以我們說他偉大,就是因為他發現了這些問題。他用自己那種反諷的語言,那種顛覆性的、敘述語序,他描述了這個生活,他把這種可怕性,和那種令人不寒而慄的黑暗性展示給讀者,使我們意識到,中國的文化人,中國的知識分子,必須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洗心革面,就是說要進行思想上的革命,要改造國民性,要從根本上來改造中國人的思想。我們現在很多人在談到中國文化悲劇的時候,經常講到社會,講到民眾,其實社會民眾的敘述者是文人,那麼文人自身不能夠解放,成為一個很委瑣的,非常奴性的這樣的人物的時候,那不可能產生一個健康的文化。所以《圍城》給我們的啟示實在是太巨大和深遠了。 今天,我們重新來看《圍城》,我想它一方面使我們可以還原到歷史,重新回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知道那一段人的生活,同時我們也可以重新來反省我們當下的知識界和讀書界的情況。我們就會感覺到,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它的存在,它是有它的一段歷史,它是有自己的源頭的,它有流脈的。所以它具有了很深刻的文化標本的意義。 所以我想我們通過方鴻漸,通過《圍城》,通過錢鍾書,我們可以深深地來反省我們人類自己,反省我們今天人的生活。我們是不是,也在以虛幻的以一種欺騙人的、或者被別人騙的方式,存在一種尷尬的文化境界裡邊。我們是不是成為了社會上一個多餘的、無力的、無援的、無助的一個孤苦的存在,我們是不是一個充滿了幻想而又實際上永遠是在痛苦和絕望中掙扎的一個可憐的人物,它給我們帶來的聯想,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都是非常非常之深遠的。 錢鍾書這個文本,它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因為他超越了時代,他超越了意識形態,也超越了自身的一些有限性,他相信人是有限的,也恰恰因為他注重了這種有限,他也意識到自己的有限,那麼也使他這個小說呢,獲得了一種無限的閱讀的可能性,獲得了無限的讀者。 素質教育群友情提醒:該帖為轉載帖,並不代表個人及論壇觀點!如有任何爭議,請與原帖作者聯繫,論壇和本人不承擔任何責任!

[ 這個貼子最後由沉默在2007-4-28 6:39:33編輯過 ]

推薦閱讀:

八字算命五十年經驗雜談
衣櫃設計好,幾十年都不用換
太滋補了!一個做了二十年粥的老人告訴你怎麼做一碗真正的好粥
回首香港回歸十年的電影時代(97到07)
一名失去雙腿的舞者 | 汶川十年③

TAG:原創 | 空間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