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命運:智商能否決定一生?

智商和成功到底有沒有聯繫呢,對於智商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心理學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設。

  著名的高智商俱樂部——門薩俱樂部幾乎每年都會招進超高智商的「天才」兒童,但學者們研究發現,這些「小天才」成人後並不都能取得「成功」。智商高人一等,並不意味著情商也一樣出色,老師和家長不切實際的期望可能將他們置於一個危險的境地。

  智商和成功到底有沒有聯繫呢,對於智商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心理學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設。在智力包括的眾多因素中,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是最常需要區分的兩類智力。前者有可能因為大腦額葉的老化而下降,而後者卻能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提升而逐漸增加,也就是所謂「老人的智慧」,這樣的解釋也為智力提高提供了思路——接受教育。

網上流傳的門薩測試題「改編版」(部分)

  孩子長到適學的年齡,家長都開始嘀咕:是不是給孩子測個智商,看看到底聰明不?朋友中有誰冒了傻氣,大家也會揶揄他:是不是智商不夠哇?智商這兩個字,已然成了人們口中智慧、能力的代名詞。

  最近著名的高智商俱樂部——門薩又增添了一位「天才」兒童會員。我們想要問的是,到底智商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從兒時起就被智商決定了日後一生的成敗呢?

  

  智商的起源

  人們在智商測驗中得到的分數,和大範圍的平均人群進行對比,可得到在人群中的相對智力水平。

  

  有人打趣說,最早的智商測驗應當是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當然從形式上,科舉可謂是這一類標準化人類智慧水平的測試,但真正具有雛形的現代智商測試,要到19世紀才在法國最早出現。

  最早的智商測試是為了區別智力低下的人士和其他精神疾病者而編製出的簡單測驗。到了20世紀初葉,法國人比奈(AlfredBinet)和西蒙(ThéodoreSimon)經過十五年的研究,編製出第一版的比奈-西蒙智商測試,用於學齡兒童的智力發展測量。而現在最為常用的智商測試,則是後來經過斯坦福大學的路易斯·特曼修訂的斯坦福-比奈智力測驗。

  「智商(IQ)」是「智力商數」的簡稱,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坦(WilliamStern)創造。智商分數由兒童在測驗中得分對應的「心理年齡」除以實際年齡再乘以100。例如一個兒童本來是10歲,但只能完成8歲「心理年齡」水平的測試,則智商為8/10×100=80。特曼將這個概念引入了斯坦福-比奈智力測驗,從此這個「智商」就成為智力水平的代名詞。

  雖然「IQ」最為有名,但現代的智商測試,例如韋氏智商測驗(WechslerAdultIntelligenceScale,WAIS)更多地利用大樣本的正態分布進行計算。通過對大範圍樣本採集的數據,心理學家維斯勒(DavidWechsler)建立了一個平均數為100,標準差為15的正態智力分布。人們在智商測驗中所得到的分數,和大範圍的平均人群進行對比,可得到在人群中的相對智力水平。平均水平的智力即100分,高於或低於平均數的智商則是在100的基礎上加或減相應的標準差倍數。

  

  智商的成分

  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是最常需要區分的兩類智力。前者體現了非經驗性的推理能力,後者則主要和人們的經驗相關。

  

  關於智力「是什麼」的問題,心理學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設。心理學家斯皮爾曼(CharlesSpearman)認為智力可以歸結為一個核心的成分:一般智力因素「g」。通過測量這個智力因素「g」,斯皮爾曼發現它可以預測任何其他種類的智力測驗,「g」更像是對抽象推理能力的測驗。

  在一般智力因素「g」的基礎上,「卡特爾-霍恩-卡羅爾理論(Cattell-Horn-Carrolltheory)」則進一步劃分了不同類型的智力。其中包括:

  流體智力:總體的推理能力,建立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不熟悉的信息或新的步驟的能力。

  晶體智力:包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溝通知識的能力,運用已有的經驗完成任務的能力。

  量化推理:理解量化概念和關係,運用數學的能力。

  閱讀和寫作能力:基本的閱讀和書寫能力。

  短時記憶能力:能夠理解並在幾秒鐘內保持短時信息的能力。

  長時記憶能力:能夠長時間儲存並且在思考中順利提取信息的能力。

  視覺處理能力:能夠感知、分析、綜合、思考視覺信息,包括存儲和回憶視覺表徵的能力。

  聽覺處理能力:處理聽覺信息的能力。

  處理速度:能夠完成自動認知任務,特別在需要注意力的情況下。

  決策/反應時/速度:能夠迅速對任務作出反應的能力。

  其中,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是最常需要區分的兩類智力。前者體現了非經驗性的推理能力,後者則主要和人們的經驗相關。隨著年齡的增加,閱歷的提升,人們的晶體智力會逐漸增加,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老人的智慧」。但大腦的抽象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卻有可能因為大腦額葉的老化而下降。

  

  腦袋大更聰明?

  研究發現,大腦體積,特別是前額葉的大小和一般智力因素「g」有五成左右的相關。

  

  「腦袋大聰明」,這個俗語體現了人們對大腦和智商關係自然而然的聯想。這個問題在科學界尚存在爭議,雖然過去人們認為二者並無關係,但最近發表的幾篇論文,通過對過去所進行的20餘項相關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大腦體積,特別是前額葉的大小和一般智力因素「g」有五成左右的相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學家艾琳·拉德斯(EileenLuders)在2009年發表在《智力》雜誌上的文章中認為,大腦中灰質和白質都和智商水平有關,而代表了神經學數目的灰質與智力有著更密切的關係。「腦袋大」在這裡意味著更多的神經元聯結和更有效的溝通速度,大腦能更迅速地處理信息,能讓人更「聰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區別也主要出現在大腦的體積和皮層的摺疊數目上。更「大」的腦讓人類能比動物更好地接受和處理環境中紛繁複雜的各種信息,並作出複雜的認知判斷,解決更多的問題。

  

  如何提高智商

  如果想要保持一顆聰明的頭腦,「活到老學到老」絕對沒錯。

  

  人們當然都希望自己能夠越來越聰明。但智商能否提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提高智商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最有效,但也最需要耗費時間的方法當然是:接受教育。

  從智力的定義我們就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教育系統都是有針對性地對每一項智力因素進行訓練。學習歷史、地理和人文科學可以提高我們的晶體智力,而數理化的科學訓練則對流體智力的擴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如果想要保持一顆聰明的頭腦,「活到老學到老」絕對沒錯。此外,擁有一些活動大腦的小習慣,例如經常閱讀,玩一玩「數獨」類的小遊戲,都對提高智力相當有益處。

  此外,充足的睡眠能保證更好的短時和長時記憶能力。在睡眠過程中,大腦並沒有停止工作,而是在對白天接受的信息進行處理,特別是將白天遇到的信息進行存儲,成為長時間可提取的記憶。而科學家也發現,被剝奪了睡眠的人不僅記憶力下降,決策判斷能力也受到損害。每天保證7-8小時的睡眠,讓你的記憶更好,也能變得更「聰明」。

  1993年,心理學家Rauscher提出了一個名詞「莫扎特效應」,意思是古典音樂,例如莫扎特的協奏曲,有提高智力的作用。在他發表在《自然》雜誌的著名實驗中,發現在聽過莫扎特音樂的10-15分鐘內,被試者在斯坦福-比奈智力測驗中的空間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這個效應一出,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但這個結果仍存在很大爭議,很多人認為,「莫扎特效應」只是短時間內改變了人們的情緒狀態,從而提高了智力測驗的水平。但古典音樂對智力的長期效果還沒有被發現。

  

  智商能否吃出來

  應當迴避高糖飲食,高糖類的食物會打破人體的內平衡和胰島素水平,從而影響大腦發揮。

  

  除了不斷加強腦力鍛煉,人們也試圖在飲食方面尋找開啟智力大門的鑰匙。肌氨酸(creatine)就被人們列入了可以提高智力的「神奇食物」之列。在2003年發表於英國倫敦皇家學院院刊的一篇文章就提出,在一項實驗里,口服一水肌酸(creatinemonohydrate)能夠明顯提高人們在工作記憶任務和瑞文智力測驗中的分數。

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約瑟夫(JosephMercola)醫生告訴讀者,有幾種食物對智力至關重要。

魚油(KrillOil):大家可能都對深海魚油耳熟能詳。被稱為「腦白金」的魚油富含?棕-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DHA成分是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於DHA很難從日常食物中獲得,最好多吃深海魚類或補充含?棕-3的魚油產品。

新鮮蔬菜:新鮮蔬菜雖然不是什麼高級的佳肴,卻由於富含葉酸而成為大腦的好夥伴。研究表明,葉酸的缺乏與老年痴呆症有密切關係。和其他的抗氧化物一起,成為讓大腦變得更「銳利」的有力工具。

生雞蛋:約瑟夫認為,生雞蛋中含有高質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對大腦很有益處。經過烹飪的雞蛋雖然也富有營養,但營養成分相對生雞蛋會有所減損。

藍莓:藍莓不僅美味,也富含抗氧化物,可有效預防大腦老化。其他深色的莓類水果也有類似的功效。

避免酗酒:少飲酒有益身心,但過量的酒精會給你的大腦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從而降低智力。酒精在體內產生的乙醛能夠降低大腦的重要組成DHA,並且由於酒精可以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其造成的損害更加危險。

迴避高糖飲食:高糖類的食物會打破人體的內平衡和胰島素水平,從而影響大腦發揮。這種影響甚至在蹣跚學步的兒童期就已經顯現。最近布里斯託大學的研究者發表的他們對3966名「90後」兒童的追蹤研究表明,3歲起就開始經常食用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品」的兒童,在8.5歲時的智商低於很少食用垃圾食品的兒童。兒童每多食用一單位的垃圾食品,智商就會降低1.67。而多食用一單位的健康食品能帶來1.2單位智商的提高。

美國的科學人員曾對紐約803所小學的1萬名資質普通的學生進行了試驗,探討飲食習慣與智商之間的聯繫。

他們發現,學校在規定食堂不準售賣含附加糖分的食物,並規定學生不準帶含有附加糖分的便當到學校後,學生的課業成績和考試成績都顯著進步了。後來,科學家們又禁止這群學生吃含有色素和高脂肪(超過30%)的食物。幾個月後,學生們的學業成績又再次出現驕人的表現。

這份調查報告當時還被刊登在極具權威性的《Lancet》醫學刊物上,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天才兒童的前途

201名「天才」兒童,成人後只有6人取得了典型意義上的「成功」。

人們往往認定,高智商和成功是密切相關的。的確,高智商的人從在學校起就有著巨大的優勢。一般智力水平「g」與美國大學入學測試(SAT)有高達0.82的相關,美國心理協會在《智力:我們知道和不知道的》一書中也提出,高智商的兒童在學校中表現出「更有毅力,有興趣,有意願去學習」,學習效率也更高,成績也更好。那麼,那些智力方面超越常人的孩子,也就是所謂「天才」兒童,在成人後會否取得相應高於常人的成績呢?

心理學家喬恩·弗里曼(JoanFreeman)從1974年開始追蹤201名在各方面表現出色的「天才」兒童,結果發現,成人後大概只有6人取得了典型意義上的「成功」,其他人則表現平平。

喬恩認為,這些「天才」兒童在智商方面的確高人一等,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情商也一樣出色,而這可能是導致他們沒能保持高於常人成績的原因。特別在他們遇到挑戰和困難時,他們的情感會變得更為脆弱,從而無法應對而容易放棄。

此外,老師和家長對他們不切實際的期望也將他們放置到一個危險的境地。喬恩建議,周圍人應當保持平常心態,把他們當做一般的兒童看待,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心理學家佛朗哥依·加涅(FrancoyGagne)認為,通常我們認為的「天才(talented)」兒童只是具備了「天賦(gifted)」而已。根據他的「天賦-天才區別理論(DifferentiatedModelofGiftednessandTalent,DMGT)」,天賦(G)想要轉變為天才(T),還需要機會(C),環境催化(EC),人際催化(IC),學習訓練(LP)的共同作用。像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這樣的人,恐怕就因為同時具備了以上的因素,才沒有落入「傷仲永」的窠臼吧。

呆超人的另類成功

他們有學習困難、且不能獨立生活,但在某方面卻擁有超凡能力,被稱為「呆超人」。

對於成年工作者而言,智力因素或許更「實用」。心理學家弗蘭克·施密特(FrankSchmidt)和約翰·亨特(JohnHunter)發現,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應聘者來說,智力將是決定他們未來工作表現的重要因素。IQ和收入也有大概五成的相關。不過,這些研究都表明,IQ只是解釋成功的部分因素,平均起來大概能佔30%左右的重要性。工作的態度,情商的高低,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有趣的是,很多傑出人物的智商水平實在是沒法讓人恭維,這說明情商(EQ)更重要的說法,不是「低智商人士」自欺欺人編出來的。最有代表性的「笨人成功者」要算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了。

他的智商91,絕對的中等偏下,距離科學標準下的低智商(90以下),只有一步之遙,這個數據是賓夕法尼亞州的拉文斯坦(Lovenstein)研究所對史上美國總統的智商進行統計後得出的,小布希的智商是總統中的倒數第一,遠低於歷屆美國總統的平均水平115.5。

另一位是世界著名藝術大師、波普之父安迪·沃霍爾,他的智商只有86,卻在電影、寫作、出版、音樂等很多領域內取得成就。還有一類傑出人物比較特殊,他們有學習困難、且不能獨立生活,但在某方面卻擁有超凡能力,被稱為「呆超人」(IdiotSavants,也稱雨人)。

「呆超人」擅長數字或日期運算,美術和音樂,語言,他們的智商半數低於75,這妨礙了他們特殊天賦的繼續創新和發展。

比如,美國的丹尼爾·塔曼特(DanielTammet)是一個傑出的「數學通感」者,1000以內的數字對他來說都是活生生的個體,據此他能準確感知到數字是不是質數。

金·皮克(KimPeek)也是世界聞名的「呆超人」,他具有一種「相片記憶」,可以逐字記下12000本書,正確率高達98.7%。(作者系留美心理學在讀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門薩測試只考察「智力的一角」?

  在網上流傳著一份根據美國《讀者文摘》刊登的門薩全測題改編的測試題,其中的大部分題目都體現了對流體智力的測試。所謂流體智力,也就是非經驗性的推理能力。而事實上,智力還包括晶體智力、記憶能力等其他因素。

  在這些題目中,被試者要利用數字或圖像的規律找出答案。如第1題,需要人們通過觀察和歸納例題,得到「左右兩幅圖之和等於中間一幅圖」的規律。這種歸納推理能力和對新問題的解決,正是流體智力所考察的。

  第8和20題也同時考察了晶體智力,亦即對某些常識性知識的了解。例如第20題,需要人們對天文知識有一定的掌握,了解不同類別的星體和互相直接的關係。換句話說,你懂得越多,晶體智力也會越高。

  有些看起來很像是數學題的題目,例如第2、6、10、14題,考察的是人們進行量化推理的能力,事實上也就是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水平。例如第2題,不僅需要解決基本的數學計算,還要求人們擁有把實際問題轉化問數學問題的能力。

  第17、19題需要人們具有完善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從而讀懂文字含義。第17題中,不僅要能理解題目的表面含義,還需要理解題中的邏輯關係。

  第3題考察了人們的記憶能力,特別是短時記憶能力。這道題有點像「碰碰看」的遊戲,記憶力越好,就越能迅速地將目標配對,找出相同的兩組。

  想要完成第12、13、16題,還需要人們能有很好的視覺信息處理能力,能夠從圖像中獲取形狀、空間關係等信息,並綜合得到最後的答案。

推薦閱讀:

從「天才」到「蠢材」 王朔罵魯迅
陳家溝太極拳套路的辨析 作者:朱天才
希區柯克:好萊塢的瘋子天才
馬斯克:帥到掉渣的來自未來的人
精力是否也是一種天賦?

TAG:命運 | 天才 | 智商 | 一生 | 決定 | 否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