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圓滿前行廣釋第二十課

第二十節課

思考題

88、解釋頌詞: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縱於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於林間。

89、佛陀和高僧大德利益眾生的主要手段是什麼?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只是呆在大德身邊可以嗎?為什麼?請引用公案說明此理。

90、什麼叫做聖教空世?轉生於此的眾生,是否根本聽不到佛法?請說明理由。

91、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為何又叫普賢密意聖教?它會住世多長時間?請具體說明各個時期的特徵。

92、何為五濁惡世?你對此有哪些體會?在這種環境中,你打算如何修持佛法?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接著講五種他圓滿的第二個。

己二、佛已說法:

佛陀雖已出世,但若恰巧趕上佛沒有說法示道,而安住於入定境界中,那儘管佛陀在世,也不會有正法的光明,眾生依然不懂取捨之理,如此與佛未出世幾乎無有差別。

有些佛雖然來到人間,但因眾生福報不夠,佛長時間入於等持,或者暫時沒有宣說佛法,在這種情況下,眾生就得不到真實利益。比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因地時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積累廣大的福慧資糧,最後在尼連禪河畔苦行六年之久,方於印度金剛座菩提樹下現證菩提。然而,佛陀成道後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已獲得甘露之妙法,縱於誰說他亦不了知,故當默然安住於林間。」(此教證在《方廣莊嚴經》,亦即《廣大游舞經》中也有。)佛陀證悟的境界具有五種特點:1、甚深:本體無相;2、寂滅:自性無思;3、離戲:遠離一切常邊;4、光明:遠離一切斷邊;5、無為法:遠離一切是非等諸邊。佛已獲得猶如甘露般的這五種境界,能治療八萬四千煩惱疾病,可由於它太過甚深,對任何眾生揭示都難以了知,所以,佛陀安住在鹿野苑林中,七七四十九天沒有講法。龍猛菩薩在《寶鬘論》中亦云:「此法甚深故,知眾難領悟,故佛成道已,默然不說法。」如果我們恰好轉生在那時,即使得了一個短暫的人身,佛陀也已經出世,但佛陀並沒有說法,佛法對自己有沒有利益呢?並無真正利益。

後來,大梵天、帝釋天依前世的殊勝發願,前者在佛前供養千輻金輪,後者供養松石曼茶和右旋海螺進行祈請,佛陀才開始給五比丘為主的有緣眾生,先後在鹿野苑、靈鷲山、廣嚴城等處轉了三次*輪。因此,從這個道理可知,縱然佛陀已出世,但若沒有說法,眾生也難以得到受益。

我們平時念誦的偈頌中有一句是:「無上救護即法寶。」法寶是什麼呢?就是救護眾生之法。要想救護眾生,必須生起佛法的智慧,以此才能遣除無明黑暗,治癒自他的煩惱疾病。而若想生起佛法的智慧,現在務必要修行。當然,修行時不能像有些道場所提倡的,什麼前行都不需要,直接就趨入最高修法。比如密法的直斷、頓超,在整個修行次第中至高無上,可是自己根基還沒成熟的話,上面砌得再高,對你幫助也不大。

所以,對於《前行》的每個道理,大家應該反覆思維。例如,佛未出世對眾生無有利益,字面上看似簡單,實際上真正生起這樣的定解,是極為困難的。若能對此有深刻的認識,自相續就會慢慢調柔。好比春天種莊稼一樣,只有把地耕耘好了,種下青稞或麥子,很快的時間才會成熟;反之,假如地既沒有平好,也沒有開墾,又沒有洒水,就算把最好的種子播下去,也不可能發出苗芽。我們修行也是如此,必須先耕耘自己的心田——對基本道理再再修持,直至得到感覺為止。至於入無想定、觀風脈明點,或觀修精脈、血脈、中脈是什麼顏色、粗細如何,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可先暫時不談。暫時要談的是什麼?就是最基本的人身難得。自己要真正懂得:「無常的到來那麼快,人身又是如此難得,因此一定要修行!」這並不是別人說的,而要發自內心時時有這種理念,只有這樣,一輩子的修行才會成功。

《悲華經》中說:「投生為人極難得,逢佛降世極難得,於善法心生好樂(1),發起善願亦極為難得也。」我非常喜歡這個偈頌。我們每個人務必要記住:投生為人、值佛出世、對善法心生喜樂、發起善願,這四者確實相當難得。雖然口頭上誰都會說,可這樣的感受,你們能不能生起來,還是有待觀察。若能明白自己在那麼多暗劫中,今生值遇佛陀出世的明劫,實在非常不容易;佛陀雖然出世了,但佛法住世十分短暫,自己不早不遲正好遇上了,則更為不容易。若有如此想法,說明你對加行還是有比較好的認識。

不僅佛陀不傳法對眾生無有利益,就算是諸位持教大德,如果沒有展開正法的講聞事業,也很難以直接利益眾生。因此,若要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就一定要講經說法。我經常想:與法王如意寶同一時代的很多大德,藏地也好、漢地也好,其內在證悟非常了不起。但這些境界相當高的人之中,有些不知道是什麼緣起,一生中幾乎沒有廣傳佛法,也沒有廣攝弟眾。儘管這麼了不起的開悟者哪怕住世一天,對全世界也能帶來和諧快樂,對眾生也有無比利益,但從直接利益他眾的角度看,每天跟在他旁邊的有些人,好像並沒有通達他的境界,基本上沒有真實證悟。所以,作為高僧大德,沒有以佛法饒益眾生的話,就跟佛陀沒有說法無有差別了。

如今,佛陀的教法雖未隱沒,但若缺少善知識的傳授與引導,對許多道理,我們不一定會懂。就如同教育廳允許在各地辦一些學校,可一個老師都沒有的話,鄉村裡的孩子就算有這麼好的機遇,也依然難逃文盲的命運。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老師來講課,孩子們不可能無師自通。且不說佛法這麼深奧的內容,就算是開車、畫畫,沒有老師帶著的話,恐怕也很難自學成才。因此,現在各大寺院、佛教團體中,一定要請利他心強的人來傳法,如果沒有這樣,對眾生的利益將微乎其微。

舉個例子來說:美德嘉那尊者,是印度極為著名的大班智達。他有一次經由神通得知,自己過世的母親已投生為青蛙,被困在藏地一戶人家的灶石中,正感受著無量痛苦。(孤獨地獄的眾生因業力不同,受苦方式也不相同。像懸崖或海里的石頭中,就有許多有情轉生其中。)於是為了救度母親,他不顧年紀老邁,且需由翻譯伴隨,翻山越嶺千辛萬苦地從印度趕到西藏。當時隨同前往的,還有另一位班智達——察那忍摩。

正當他們越過尼泊爾和西藏的分界線時,不幸的是,他的翻譯竟患急症死了(也有說拉肚子而去世)。他們兩位班智達都是印度人,一點藏語都不懂,察那忍摩只好修奪舍法,轉生為藏地的榮索班智達;而美德嘉那尊者,則孤身從西藏漂泊到康區,最後終於找到了那戶人家。

在那間房子里,住了一個老婦人。由於語言不通,他只好在那家打雜當僕人,沒有人知道他是印度最博學的班智達。老婦人讓他天天放羊,擔負著最艱辛的雜役,甚至坐在他身上擠牛奶,以代替坐墊。這樣過了很長時間。

那個老婦人信仰佛教,經常外出尋找上師。美德嘉那尊者就在她家提了一些詩,其中一首的大意是:「天空皎潔的月亮在某人家中,但某人卻不知,反在他處尋找水月。」意即像他這樣明月般的印度大班智達,正好住在她家裡,她卻根本不知道,還整天到處找水月般的相似善知識。(記得《藏文文法》中有這首詩。)

關於尊者的後來,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一、他為了救度母親而忍受了一切苦難,最終成功地超度了母親。要離開的時候,他通過神通發現,當地的山馬上要崩塌,於是用蹩腳的藏語警告老婦人和鄰居們儘快離開。

老婦人早就覺得他的行為超越一般人,絕不是普通的流浪漢,於是聽從他的勸告,把家當都馱在牛背上,跟他一起離開了村子。但其他人都想:「那麼高的一座山,怎麼可能塌下來?那人連藏語都不會講,一定在胡說!」沒想到第二天,果如尊者所言,整座山塌了下來,將村子埋在了下面。據說在石渠滇闊附近,山崩塌的裂縫至今仍清晰可見。

二、尊者的一位弟子恰羅扎瓦,得知尊者在那裡,就迎請他到寺院作了小範圍的講法,之後尊者便示現圓寂。

美德嘉那尊者生於藏地前弘期與後弘期的交界之時,在當時非常著名。他不但是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據歷史記載,格薩爾王也依止過他。他來到藏地以後,好像宣講過《俱舍論》,後來藏文學得不錯,還寫了一些藏文文法方面的書,這些法的手抄本至今仍流傳在那一帶。但縱然是這麼了不起的大成就者,沒有傳法的話,不要說整個藏地沒有得利益,甚至是他朝夕相處的那戶人家,也沒有得到什麼法益。

歷史上還說,當他接近離開時,因為做了很久的僕人,那家準備給他付「工資」,結果他什麼都不要,只要那個灶石——那家肯定高興壞了,一塊石頭就把他打發了。他把灶石帶到別處去,給它沐浴、供燈、念誦,最後不但是轉生為青蛙的母親,還有跟青蛙一起的無數小蟲,也都超度到清凈剎土去了。他來藏地救母的任務倒是完成了,但除此之外,並沒有大範圍地廣利有情。

後來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正好路經那一戶人家,發現那家有梵文寫的詩,其文筆跟印度美德嘉那上師的非常相似。於是他到處打聽,得知他上師曾來過這裡,但整日被人役使放牧,未能以正法廣利有情。聽到此事後,尊者不禁感慨萬分地說:「嗚呼,你們西藏人的福報實在太淺薄了!在我們印度東西兩方如群星般的班智達中,無有一人能勝過美德嘉那大師。」(這樣的一位班智達,竟被當作擠牛奶的坐墊!)說到這裡,他情不自禁地雙手合十,流淚滿面。

據說,阿底峽尊者準備示現圓寂時,說道:「你們藏地人福報淺薄,我如果在這裡圓寂,可能藏地的大地承受不了,我還是回印度去。」他身邊有些人說:「應該承受得了。像無與倫比的菩提薩埵尊者,就是在藏地圓寂的。」尊者答言:「菩提薩埵雖然戒律清凈,但他智慧不如我,所以他跟我不相同。」有些人說:「應該可以吧。無與倫比的蓮花生大士也是在藏地示現消失,前往鄔金剎土的。」尊者還是搖頭道:「蓮花生大士的成就雖了不起,但智慧也肯定比不上我,還是不行。」又有些人說:「應該沒問題。像美德嘉那那樣的大德,都是在藏地圓寂的。」尊者思索片刻說:「嗯,他還是很了不起。既然這樣,我就留在這裡吧。」

其實,如果沒有譯師,有時候語言隔閡還是很麻煩的。曾經有位居士說:「我的上師非常慈悲,他每次笑眯眯的,我就感動得要命。但上師一直動嘴巴,我不知道在說什麼。」所以即使上師特別慈悲,有時也沒辦法跟弟子溝通。以前法王如意寶剛攝受漢僧時,沒有進行同步翻譯,偶爾在課堂上開個玩笑,藏族僧眾全部哄堂大笑,極個別漢僧左看右看,不知道在笑什麼。直到第二天我翻譯出來,他們才恍然大悟,但故事好像也不那麼精彩了。因此,譯師之所以被稱為「世間明目」,原因也在這裡。

假如沒有譯師和上師,雖然佛法很殊勝,上師的密意和智慧很高深,可末法眾生完全以自力接受不太現實。尤其是一些高僧大德,沒有講法的話,想利益眾生特別困難。我寺院有一位拉雪堪布,他八十多歲了,修行真的很好,聽說他小時候前往很遠的地方,依止了許多上師,對教理相當精通,但遺憾的是,寺院里的人對他沒有特別重視。去年,我讓部分出家人在他面前聽了一個白玉派簡短的前行法,由於該法的持有者比較少,為了傳承能延續下去,我算是強迫他們去聽,時間大概一個月。堪布年紀很大了,文字基本看不見,我就讓人列印特別大的字,在眼前把字稍微讀一遍,他馬上便瞭然於胸,一會兒用這個教證,一會兒用那個教證……我事後聽了一盤磁帶,感到萬分驚訝,這樣的大德竟被埋沒了這麼久,太可惜了。他講完以後,給我捎口信說:「非常感謝,這次給我這麼好的機會傳授佛法!平時我很想講一些《前行》、《入行論》,可惜實在找不到人。有時候看寺院里的小和尚,行為不太如法,應該給他們講些道理,可他們都不來聽。我也跟有些人說過:你們有興趣的話,我雖講不來甚深法,但關於修行方面、菩提心方面的,我這輩子也串習過,還是有一些感覺,可以給你們傳。但那些小僧人都不來。」

我聽到之後,的確感慨良多:這個世間上,也許還有很多這樣的老修行人,他們相續中充滿悲心、慈心,有非常好的境界,可是很多人往往不屑一顧。人們追隨的是什麼?就是口頭講得非常漂亮、內容卻很空洞的東西。一點境界都沒有的人面前,弟子常常多如過江之鯽,而真正具實修實證的人座下,去求法的卻屈指可數。假如沒有求法的話,這些大德表面上只是一般人,根本無法顯露其內證功德。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上了七八十歲後,很多教理都忘光了,但有些老修行人真的不可思議。拿上師如意寶來講,他老人家接近圓寂時,雖然已有七十多歲,但傳法時不斷引用大量教證,如行雲流水般滔滔不絕。不信佛教的公務員聽了,都感到十分驚訝——「那麼多豐富的教證,法王全部能背下來,好精彩呀!」「哇,好可怕!」每個人有不同的感覺。這些老修行人的一輩子,不像我們一樣,每天看得多、聽得多、想得多,所有精力不專註於研究佛經論典,都耗費在無意義的瑣事上了,以至於腦海里有一堆亂七八糟的知識,各種流行歌可以信口唱來,而佛法的甚深道理不一定顯得出來。

所以,遇到真正的上師很重要,倘若只有法而沒有上師,修行無法趨入正途。當然,假如語言不通,則還需要一些譯師。我平時喜歡翻譯法本,有人說翻譯得太多了,但靜下心來想一想,現今畢竟時處末法,若能譯出一個好法本,令後人從中獲得利益,哪怕只有一點點收穫,我付出再多也值得。有時候觀察自己的發心,還是比較清凈的,所以不管別人說什麼,我都會盡心儘力多翻譯一些,在短暫的人生中為佛法多做一點事,這樣得個人身也沒白費。

總而言之,佛已說法非常重要。如今釋迦牟尼佛依次轉了四諦*輪、無相*輪、分別*輪,應機示現不可思議的身相,以九乘次第(2)法成熟解脫所化眾生。不但佛已說法,善知識也已說法,故第二個條件完全具足,大家應當生起歡喜心。

己三、佛法住世:

儘管佛陀出世說法,但佛法住世很短暫,假設住世期已圓滿,教法、證法已湮沒,那麼就與暗劫沒有兩樣了。比如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再過幾千年便會消失,而彌勒佛還沒有出世,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前一佛陀的聖教已經結束,後一佛陀的聖教尚未出現,這期間就稱為聖教空世。眾生若轉生於此,雖然出生在賢劫,但依然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大家一定要再三思維,今生得個人身並不容易,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多數都不行持善法,真的對他們生起大悲心。這次我們有這麼好的機會,佛法大門一直長期敞開,有緣者隨時可以進入,假如沒有好好修學,一旦錯過了,以後就會很難以復得。

要知道,倘若生於聖教空世,除了具有因緣的福德剎土中,偶爾有獨覺出世以外,根本不存在講聞修行。誠如《中論》所言:「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從無依而生。」佛陀不出世、聲聞已入滅盡定的時候,諸辟支佛(3)在不依靠善知識的情況下,憑藉前世修十二緣起的善根,即生於一座中獲得聖者果位,然後身體示現燃火、發光等神通,度化小部分有緣眾生。我們若轉生於此,會不會是獨覺的所化對象呢?誰都沒有把握,畢竟這個範圍很小。

有時候看看,佛法的住世期其實很短,中間又有那麼多暗劫,假如在那時轉生,就連三寶的名號也聽不到。從道理上再再思維之後,每個人應產生這樣的定解:「今生的機會確實很難得,所以我必須要修行!」這就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否則,你天天修拙火定,肚臍熱乎乎的,我覺得並不重要,你熱也好、冷也好,頭上有氣也好、有光也好,這些都沒有什麼,因為燈泡也有光,夏天的陽焰也有氣,但並不是什麼成就相。不過,現在人特別顛倒,非要追求一種外相,才認為自己成就了,而對人身難得生起定解,卻不覺得這很殊勝。所以,大家今後要換一種方式來思維,真正的修行是在加行中得到感應,這個很重要。

那麼,佛法住世期到底有多長呢?拿當今釋迦牟尼佛的聖教來講,《月藏經》中說是兩千五百年(4);《賢劫經》說是一千五百年(5),即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漢地還有些法師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藏地普巴派、薩迦派、格魯派等,也有各自不同的觀點(藏地對普巴派的說法比較公認)。儘管種種說法不盡相同,但一般而言,世界上公認的是《俱舍論》的觀點,也就是說,佛法住世總共五千年。按世界佛教聯合會的推算,今年是佛歷2553年,這是小乘上座部的觀點,與《俱舍論》也非常相合。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其實又叫普賢密意聖教。為什麼呢?因為普賢如來的報身雪海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手中持的寶瓶中有一棵菩提樹,樹有二十五層葉子,第十三層——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剛好對準普賢如來幻化的毗盧遮那佛之心間。故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因此得名。

按照藏傳佛教的觀點,普賢密意聖教也是住世五千年。具體而言,

1、果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個五百年得阿羅漢果的最多;第二個五百年得不來果的最多;第三個五百年得預流果的最多。

2、修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個五百年修戒學的最多;第二個五百年修定學的最多;第三個五百年修慧學的最多。

3、教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個五百年學經藏的最多;第二個五百年學律藏的最多;第三個五百年學論藏的最多。

4、形象期: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沒有清凈戒律,也沒有實修者。甚至到了最後,這種形象也難以維持。因為眾生福報已盡,出家人剃頭時,刀沒辦法刮下頭髮;袈裟染色時,染料也無法把衣服染成紅黃色。(有些法師認為現在已過了形象期,這種觀點不太合理。依照我們的分析,還是《俱舍論》的說法比較對。)

在最初的果期,也就是佛陀在世時,以及佛涅槃後不久,得果的人比比皆是。看過《百業經》、《賢愚經》就會明白,那時聽法後獲得聖果特別快,馬上就能得預流果、阿羅漢果。前不久有一位道友說:「那個時候證果這麼快,好羨慕啊!我也想馬上得阿羅漢果,您可不可以給我傳四諦法門?」我說:「現在肯定不行,因為不是果期。」

過了一千五百年之後,就是修期,主要以修戒定慧為主。翻開那時的歷史,漢地禪宗、凈土宗中,大成就者特別特別多;藏地寧瑪巴等各大教派中,虹身成就、飛往清凈剎土的也不勝枚舉。而如今越是接近形象期,成就的人就越少得可憐。儘管現在不是真正的形象期,畢竟還有教法存在,人們受持經律論的教理,相續中可以生起悲心、菩提心,但跟佛陀時代眾生的根基比起來,還是很差勁的。

佛法住世期共有五千年,按普巴派推算,現在已過了三千五百年,或者近四千年之際,也就是說,正處於教期中。如果再過五百年,佛教恐怕就不是這樣的了。大家在漫長的輪迴流轉中,今生有幸遇到佛法,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儘管眼下正值五濁惡世,但教法與證法仍存在於世,這說明聖教正法圓滿也已具足。

那麼,何為五濁惡世呢?

1、時劫濁:指時代遭逢惡運,災難頻生。就拿財富而言,一會兒是世界經濟危機,一會兒是金融風暴,每天不是「刮狂風」,就是「下暴雨」,人們猶如水泡般的財富極不穩定,今天富可敵國,明天就可能一貧如洗。

2、眾生濁:指眾生資質低劣,福報日減,苦多樂少。佛陀時代或在此之前,人們的身高、體力都非常殊妙,而現在,一年比一年不行了。有些道友以往在學院過冬,沒有任何問題,可如今走幾步路就喘得厲害,冬天一到就忙不迭地要下山,這也說明越來越濁世了。

3、壽命濁:指眾生因惡業受報,壽命短促。佛陀在世時,人壽百歲並不稀奇,而今若有人活一百歲,好多新聞記者就扛著照相機、攝像機,「嚓嚓嚓」地使勁拍,覺得這是一個怪物。人們活到五六十歲,就認為自己該「圓寂」了,趕緊要做好準備。昔日人壽可達二萬歲、八萬歲,但好景不長,現在已成了壽命濁。

4、見解濁:指出家人善心越來越失壞。在過去,出家人自覺護持戒律,始終不離戒定慧三學。而現今,誠如佛在《像法決疑經》(6)中言:「我滅度已千年後,惡法漸興。」經中還說,譬如有些出家人沒有參禪,反而自稱禪定功夫不錯,在眾人面前宣揚;有些不解佛意,卻執己所見宣說十二部經,還認為講得很精彩;有些不修道德,專求財物,整日忙於做生意等,致使俗人皆輕賤三寶……這些都屬於見解濁。

5、煩惱濁:指在家人行持善法日漸退失。

(當然,見解濁與煩惱濁,還有不同解釋方法,但此處暫以出家和在家進行區分、講解。)

儘管現在五濁橫行、濁浪滔天,但教法證法並沒有真正隱沒,我們擁有如此良機,自己一定要行持善法。其實每個人只要把時間用上,行持善法誰都能做到。今天中午我家來了一位藏族喇嘛,他有79歲,曾是我父親的朋友,後來出家了。他跟我講了自己二十年的修行經歷:截至昨天,他共念了三億遍觀音心咒,今天又在我面前發願,說還要再念一億。我問:「你三億遍心咒念了多少年?」他說:「整整十七年。在此期間,有時候念得多,每天十萬遍左右,有時候到拉薩等地去,就念得少一點。我平時很少跟人接觸,還念了一萬遍《普賢行願品》……」他以前在我家鄉爐霍那邊,還是很出名的,我父親常講他怎麼打仗、殺氂牛、偷盜,所以我印象比較深。他也承認自己年輕時,不太相信因果,沒有一個不造的惡業,二十年前遇到一位上師,後又遇到法王如意寶,讓他一心一意念觀音心咒懺悔。如今三億遍已經完成,今天又發願再念一億。我覺得人的心力確實不同,心力大的話,即使往昔造業比較深重,現在精進也不算太遲。

總之,希望大家通過以上分析,真正覺得佛陀說法很難得,佛法住世更難得,現在自己各方面順緣具足,這是非常大的福分。有些人今天沒買到菜、做飯時沒有煤氣、需要的東西買不著、家裡出現一些事,就認為自己違緣重重。其實這不值得大驚小怪,真正的大違緣,是佛教隱沒了,若如此,這個世界會暗無天日,我們來到人間也沒有意義。而如今並不是這樣,佛教的光明依然存在,關鍵要看我們接不接受,假如在自己的餘生中,對佛法既聞思又修行,這樣得到人身才有價值!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1)樂:此處音yào,喜愛之義。

(2)九乘次第:顯宗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密宗的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阿底約嘎。

(3)辟支佛:又名中佛、獨覺、緣覺。

(4)在此經《分布閻浮提品》中,提出著名的「五堅固」說。謂在佛法的流傳史上,每五百年為一階段,共有五大階段。各階段所具之特徵不同,即解脫堅固、禪定堅固、讀誦多聞堅固、塔寺堅固、斗諍堅固。五個五百年,各具其中之一特徵。

(5)《賢劫經》云:「佛涅槃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後,釋迦法滅盡。」

(6)《像法決疑經》:一卷,譯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內容敘述佛滅一千年後佛法衰變之相,並勸導修布施大悲行。

度母上師微信號:dmsswx
推薦閱讀:

[轉載]《大圓滿前行》第21課筆錄
《大圓滿前行》第27課筆錄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六課
法王如意寶:一生就成佛的大圓滿法就是這個時代的法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八

TAG: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