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學十四講講記(第九講)

佛學十四講講記(第九講)凈空法師講述邱淑貞記錄第九講 方便五乘解脫前面是把整個佛法概略的介紹,第九講以下講解脫的方法,這也是普遍的介紹,介紹之後你自己去選擇。先介紹通途的方法,『方便五乘解脫』。『方便』:這是從方法上說,有方正的道理、有善巧的便利,稱為方便。『五乘』:適合於眾生的根性,分為五種: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眾生根性不相同,佛是應機說法;你的願望如何,佛就跟你說什麼法,滿你的願望。『解脫』:解就是解開,解除你的煩惱,解除你心裏面的結;脫是脫苦,結解開,苦就沒有了。解是對煩惱、無明說的,脫是對輪迴、生死講的。解是因,脫是果報。甲、契機施度這一段是概略說出佛為什麼用這些方法,他為什麼不用一種方法,要用這麼多的方法?五乘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歸納,歸納為五大類;因為眾生根性利鈍不同,鈍是遲鈍,利是猛利聰明。『鈍根』的人,『心思昏昧,眼光淺近』,他滿足現前的生活,不想將來、不想來世,這一世過得很自在就可以,來世我不知道,我不考慮;我現在在人間,人間過得很好,天上太渺茫,不想生天。像這種人,是小根器的人,志願很小,沒有遠大的眼光,只希望解決眼前的痛苦,希望得到眼前的福報就可以;佛也不會捨棄他,也幫忙他。他修世間福報,行,『說世法方便』。『與上法不解』:佛不會跟他講向上一種的;佛說法無有定法可說,佛說法滿足眾生的願望,滿足眾生的需求,對於根性鈍的是這麼一個原則。『利根』的人『心思敏捷』,見聞覺知很利,一看他就明了,一聽他就懂得,一聞千悟。他的『眼光遠大』,不僅僅是談眼前的事情,他曉得有將來、有來世,他要求更殊勝的果報,要求究竟圓滿的果報。佛遇到這一類的人,『說出世了義』,滿足他。『與下法不滿』:他不求人天福報,他要求究竟圓滿的解脫。乙、世間正因為眾生根性不等,所以才有五乘的差別。五乘裡面分為世間跟出世間:世間是不超越六道輪迴,在六道之內;出世間是超越六道輪迴。世間有兩種:一種是『人乘』,一種是『天乘』。『人乘』:有人願意在人間,人間很好,我生生世世做個人,生生世世都做個有福報的人;這個人志向不大,我們世間人所說的小兒科,胃口很小,一點點他就滿足,給他一塊糖就很滿足,很容易打發。在佛法裡面,人乘佛法就是小兒科,輕易的就可以滿足他,佛就教給他保持人身、生生世世在人間享福的方法,就是小乘法。『現世福報,不失人身』:這是他希望達到的目標。我在這個世間有福報,五福臨門,生生世世不失人身,這也不錯。可是諸位要曉得,福底下還有一個『氣』字,有福『氣』,有福就要受氣!福越大,氣越多,不是很圓滿的事情,佛法稱此為紅福,紅塵之福。出家人也有福報,清福;他有福,他沒氣。什麼方法能享現世福報、得人身?只要你能夠『受五戒』。受五戒,不是找個法師替你受個五戒,就得人身、現世福報,這是假的,沒那回事情。受是心地接受,依教奉行,一定要照做,只注重形式是沒有用處的。形式上是隆重的舉行一個儀式,法師給你做證明,你在佛菩薩面前宣誓,我要依照佛的戒律來遵守、來奉行。宣誓之後要能夠做到,要是做不到,你是存心欺騙佛菩薩,罪上加罪。一定要知道每一條戒所含的精神,以及我們在生活當中什麼狀況之下應該怎麼做。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犯了戒,還認為自己戒律持得不錯,那就錯了。譬如不殺生,如果你們男同學去服兵役,派到前方,敵人攻來,我不能殺生,這糟糕了!亡國滅種。你持戒不殺生,你倒不錯,你很好,別人遭了殃。在這個時候,戒有開緣,可以開殺戒,不是犯殺戒、不是破殺戒,要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開,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由此可知,戒律條條都是活活潑潑的,不是呆板的,在某一種情形之下要活用,一定要懂得活用才能談得上持戒。『天乘』:這個世間也有一些比較高明一點的人,他知道有天堂,曉得天人的福報比我們人間大,他不滿意人間的福報,想要到天上享天福。『勝妙天福』:勝是殊勝,殊勝微妙的天上福報,他想求這個。『誤為究竟』:一般宗教徒,祈求到天堂享天福,認為生到天上就永生、就是究竟,這是錯誤的。天有二十八層天,有三大類:欲界、色界、無色界,都不超越輪迴。縱然是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最高的一層,壽命八萬大劫,壽命盡了必定墮落,所以天並不是究竟。學佛的人絕不羨慕天堂,可是你想去,佛也可以教導你、幫助你。『行十善』:修十善業是生天的基本條件,可以取得生天的資格。如果要往上升,十善業還不夠,色界天要加上禪定,禪定裡面還要加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人乘與天乘都不究竟,因為沒有超越三界,並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所以是『偷安小果』。在六道里,人天福報雖然比較大一點,但是仍然在六道裡面,不能超越,所以只是小小的果報。可是要記住,三界如火宅,人天福報只能解除眼前的痛苦,得眼前的福報,決不是長遠,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的。真正得到永恆的福祉,那還是要講求出世。丙、出世出世間有三種:聲聞、緣覺、菩薩。根性鈍劣的是聲聞、緣覺,但是比人天聰明多了。他覺悟到三界不安、輪迴太苦,總得超越輪迴才算是一個了斷;明心見性,成佛、成菩薩那太高了,不需要,只要不要輪迴就好了,這就是一種鈍根。『聲聞乘』:要超越輪迴,必須『斷見思惑』。見思惑就是煩惱,心裏面只要有煩惱就不能超越輪迴,因為生死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六道是果,見思是因,有因必有果,斷了因,果就沒有。什麼是見思惑?講表末後有附註。『見惑』:見是見解,惑是迷惑;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思惑』:思是思想,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想法。見惑分為五類。一、『身見』:就是執著我與我所。執著身心五蘊是『我』。『我所』是我所有的,這個房子是我所有的,這個田宅是我所有的,這個家庭是我所有的,父母是我所有的,兒女是我所有的我所是身外之物,你認為是你自己所有的,這都是屬於身見,是錯誤的。這個身不是我的,幾個人能覺悟到?無我就無煩惱了。所以見惑的根源就是我執,從我執而生的。二、『邊見』:偏見,偏在一邊。譬如佛法里講空有是兩邊,若執著一種都是墮在一邊,不是執著空就是執著有。斷常也是兩邊;譬如有人認為人死了之後,來生還是人,這是常見;有人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一切都了了,這是斷見;都是錯誤的見解。這些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會引起許許多多的罪業、許許多多的障礙。三、『戒取見』,四、『見取見』,這兩種一般人稱為成見,成見很深。戒取見是在修因上的成見,執著成見。見取見是果報上的成見。譬如,認為天堂就是究竟,認為信上帝將來可以升天堂,這就是見取見。要到天堂一定要修十善,不是信了就能去。五、『邪見』:除前面四種以外,凡是一切不正確的見解都叫做邪見。邪見裡面最嚴重的是不相信因果,撥無因果;因為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他什麼壞事都敢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決定有果報的。『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錯誤,分為五類:『貪』、『嗔』、『痴』、『慢』、『疑』,都是屬於根本煩惱。百法里,煩惱有二十六個,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就是此地講的見思惑,貪、嗔、痴、慢、疑、惡見,惡見就是見惑。『貪』:貪而無厭。『嗔』:嗔恚,遇到不順心、不滿意,生嗔恚心。『痴』:愚痴,對於一切事理不能夠明察,顛倒是非。譬如,我們眼前這個社會是滅法的現象,不是佛法興的現象,每一個大街小巷都有道場,裡面有正法,也有不是正法;開廟店很賺錢,於是廟店林立,打著佛教的招牌騙取信徒的財物,這怎麼得了!把佛教的形象破壞,這是末法時期的怪現象,也就是佛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慢』:貢高我慢。『疑』:對於聖教懷疑,對於正法懷疑。現代的人都聽騙,講正法是教學,規規矩矩跟你講,不相信,認為這個不希奇。如果那個地方開個道場,給你摸摸頭就開智慧,就證果;你一定馬上就去參加,認為這個快!但是聰明人要想一想,如果摸一下頭就開悟證果,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每一個人給你摸一下,就什麼都開悟了,還要修什麼行?佛又何必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實在是迷得太深,迷惑顛倒,頭腦不清醒,稍微清醒一點就能夠辨別邪正,才曉得那種說法都是花言巧語、都是騙人,都不是真實的。見惑,在三界之內,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共有八十八使。思惑,三界一共八十一品。見思惑斷盡,就『證阿羅漢』。阿羅漢是印度話,翻作無學;無學就是畢業,所學的東西修完。小乘法里,三界六道畢業,三界六道的因緣斷掉,不再受三界六道的果報,這是目標。他『修四諦』法,四諦法是小乘法的總綱領,一切小乘法都不外乎四諦—苦、集、滅、道,修這個法門可以超越三界六道輪迴。『緣覺乘』:聲聞是由佛的言教開悟證果的;緣覺就不一定,他比聲聞聰明,觀察宇宙一切的緣起而開悟。沒有佛出現的時候,他自己能開悟,是世間絕頂聰明的人,功夫比聲聞深。緣覺能夠『斷見思習』,習是習氣。阿羅漢雖然斷見思煩惱,習氣還沒斷;譬如說傲慢,他養成一種習慣,時時刻刻還露出那個習氣,可是心沒有傲慢。辟支佛連習氣都沒有,都斷掉。『辟支佛』是印度話,辟支翻作緣,佛是覺,辟支佛就是緣覺。『證辟支佛』也有方法,『修十二因緣』。『自了小乘』:聲聞與緣覺不發心度別人,只管自己,稱為小乘。如果講三乘,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講二乘,聲聞與緣覺歸為一類稱小乘,菩薩稱大乘。『菩薩乘』:菩薩這兩個字也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有情』。菩薩還是有情眾生,雖然有情,覺而不迷。所謂有情就是煩惱沒斷盡,這個煩惱是指無明煩惱,不是指見思煩惱。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盡,所以還稱菩薩;一定要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斷盡,這個時候才是成佛。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其實菩薩的階級是從凡夫概念當中建立,凡夫在迷,迷得重地位就低一點,迷得輕地位就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是這麼分法的。菩薩根性利,心量也大。『自行化他,證成佛果』:這是菩薩修學的目標,自己肯修,也肯幫助別人。聲聞、緣覺只自修,不肯主動幫助別人,眾生向他請教,他才肯教,他不會主動找你。菩薩則不然。經上常講『菩薩作不請之友』,你不請他,他就來了,他會主動的幫助你。菩薩『修六度萬行』,任何法門都修,門門都學。前面我勸諸位學一門,是不是與菩薩法抵觸?不抵觸。菩薩是一門成就之後,然後是門門都學,樣樣都學,學的進度就非常快;如果一開端是樣樣都學,學到最後是沒有一樣能學成功。所以,入門一定是從一個門入進去,入了門之後,門門都成就。《華嚴經》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一個修行的榜樣,他在文殊會上求得根本智,根本智一定是一門深入,然後出來五十三參,門門都通。這是很好的模範,我們應當效法善財童子。『六度』是菩薩行的總綱領,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這六門,稱為六波羅蜜,這是『普度大乘』法。在佛法裡面唯有菩薩能成佛,其他的不能成佛,因為所修的不是成佛之因,只有菩薩所修的才是成佛之因,所以能證究竟圓滿的大覺。
推薦閱讀:

【轉載】佛學名相解析(三界略說)
人人都在獨木橋上
佛學大辭典
佛學十四講講記(第十四講)
「我的五蘊遲早會寂滅,我的心剎那會重生!」這句話對嗎?

TAG: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