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為儒家之道(二)(3)

何為儒家之道(二)(3)

不過,唐代的思想和精神氣質卻是由佛教以及某種程度上的道教佔據主導地位的。唐朝在哲學上的原創性主要是由諸如吉藏(公元549-623年)、玄奘(公元596-664年)和智顗(公元538-597年)這樣的僧人學者所代表的。在這一歷史脈絡中,儒家思想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非預期後果,那就是象《中庸》、《易傳》這些最具形上學意義的儒家經典,在某些僧人和道士那裡得到了格外的突顯。唐代李翱(公元772-846年)的《復性書》,標誌著一種可能的儒家思想的轉折,也預示著宋代(公元960-1279)儒家思想的某些顯著特徵。不過,儒學復興最有影響的先驅是偉大的文學家韓愈(公元768-824年),他從社會倫理和文化認同的角度進行了有力的攻擊。他探討並引發了人們對究竟什麼構成儒家之道這一問題的興趣。自從11世紀以來,道統問題在儒家傳統中激發了相當多的討論。

在政治領域,由唐太宗這位在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明智、心胸開闊的大政治家所代表的政 . 府風格,顯然具有儒家的特徵。《貞觀政要》這部應當是唐太宗統治的可靠記錄,迄今仍然是常為人們所引用的代表卓越領導藝術的文獻。但是,必須注意,正是在這個時代,〖屏蔽***〗的機制如此深入地滲透到了中國的政治文化之中,以至於作為政 . 府唯一合法形式的皇權被視為理所當然。結果,那些經過競爭性科考並被配備到官僚系統當中的士大夫們,就成為儒家之道的事實上的承載者,這與孟子那種作為衛道騎士的有機知識分子的理念相去甚遠。不過,唐朝幾位輔宰相在君主面前仍然顯示了如此令人敬畏的形象,以至於他們繼續喚起了有關個人尊嚴和政治責任的孟子精神。對他們而言,「從道不從君」的儒家理念,是一種實踐的德性,而不僅僅是一種想像的可能性。

孔子和孟子、荀子這兩位後學,開啟了儒家人文主義的第一期發展。到公元前一世紀前漢的高峰期,儒家傳統在中國的道德教育、政治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倫理方面成為佔據主導地位的思想力量。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儒學是規定文化精英生活取向的正統,在中國哲學和宗教的景觀中,她同時又是和許多其它的思想潮流—道家、法家、陰陽宇宙論、五行理論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間信仰相併存的。誠然,就象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綜合主義一樣,儒家人文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徵便是其包容性。這種包容性象徵著一種深思熟慮的努力,努力將看似不兼容的一些觀念系統安置在一個相互關聯的世界觀之內。當然,儘管儒家的影響在政 . 府建制、社會組織以及文化生產方面仍然存留,到公元一世紀,儒家人文主義的第一期開展卻是逐漸減弱的。雖然儒家人文主義在佛教和道教的時代仍有進一步的發展,她真正給人印象深刻的復興卻是在11世紀。英文中經常提到的neo-confucianism的出現,標誌著儒家人文主義的第二期開展。< p="">


推薦閱讀:

? 跟道家學想得開,跟儒家學拿得起,跟佛家學放得下
承認無知更需要勇氣|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17
儒家文献资料  2
如何以《論語 泰伯》演講四十多分鐘?
【方克立】為「劉澤華學派」贊一個|儒家網

TAG: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