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往事(六十三):余光中,匆匆忙忙一歸客,那個寫鄉愁的人已離我們遠去了

  • 2017年12月14日,台灣文學家、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其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影響廣泛。

  • 喜歡《鄉愁》的韻味,更喜歡羅大佑譜曲的《鄉愁四韻》中緩緩的吟唱。

  • 喜歡余光中先生,大抵還有因為他是南京人的緣故吧。

  • 他自稱是江南人,有很多詩歌都是寫的江南。

  • 願先生天堂安好,此篇悼念余先生。

  • 01

    1928年,余光中在南京出生,祖籍福建。

    因母親原籍為江蘇常州市武進,余光中一直認為自己是江南人。

    余光中常州舅家的表兄弟姐妹有三四十多,小時候母親常帶他回娘家玩,這些漂亮秀氣的表妹們讓他留下美好的回憶。

    那時長輩戲說,讓余光中娶哪個表妹吧,他們就當說說而已,沒有當真滴。

    余光中小學是在秣陵路小學(原崔八巷小學),到了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還在上小學的余光中,也曾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感受滿目瘡痍的中國。

    有一次為了躲避日寇追捕,母子兩人睡草地,鑽狗洞、也睡過佛寺大殿的香案下,也睡過廢棄房子的閣樓上。

    母親安慰他: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後來,余光中在重慶度過7年少年時光,《鄉愁》記載的是母親與自己,學校與家庭的思念,就是這段時間的故事。

    1947年,19歲的余光中考入金陵大學。

    1948年,20歲的他發表第一部詩集。

    1949年,21歲的他離開大陸移居香港,並在次年到了台灣。

    1952年,24歲的他在台灣大學畢業,到美國去讀書、教書,一直到1972年。

    02

    小時長輩預言余光中會娶表妹,只是不知道是哪一位?

    表妹范我存也算是書香門第,父親范肖岩早年留法,是浙江大學教授;母親孫靜華在上海蠶絲公司工作。

    范我存九歲那年,父親去世。

    范我存投奔南京姨媽家,就讀貴族學校明德女中。

    范我存就常聽姨媽提起同在南京的這位表兄,比如書讀得好、中英文都不錯、還會畫畫等。

    1945年,余光中17歲、范我存14歲,余光中回到南京,兩人在姨媽家認識。

    初次認識相互端詳,印象還不錯。

    這算是第一次非常正式的見面。

    不久,范我存收到余光中郵寄的一份刊物,裡面有他翻譯的拜倫作品。

    信封上寫的收信人名字竟然是「范咪咪」。

    范我存的小名是咪咪。

    范我存收到這份郵件,感覺唐突,自己也不是特別看得懂。

    但是不明覺厲,文采還是不錯的。

    03

    4年後,余光中一家要去台灣跑路,也曾經找了范我存一家,但是終究錯過了。

    1949年,范我存有一個親戚是飛行官,這次奉命從台灣到上海撤眷。

    姑媽不肯離開。

    這位親戚就問范我存說:咪咪,不如你跟我走吧!

    當時還在上班的孫靜華贊成女兒先離開,自己再行策劃。

    范我存懷著好奇,收拾行李隨著這位親戚登上飛機去了台灣。

    誰都沒有想到,這一次匆匆一別,就再難回去了!

    1950年前後,在學校體檢,范我存檢查出肺部有問題,而他的父親也是肺部感染而去世的。

    那一段時間,范我存就忙著養病,沒有事可干,每天就守著收音機。

    1950年6月,余光中一家三人從香港輾轉到了台灣,又一次打聽范家母女消息。

    不久,余范兩家終於聯絡上了。

    04

    兩個人一開始談個戀愛還是蠻辛苦的。

    一朵瘦瘦的水仙,婀娜飄逸,羞赧而閃爍,蒼白而疲弱,抵抗著令人早熟的肺病,夢想著文學與愛情,無依無助,孤注一擲地向我走來……」

    余光中在《四月,在古戰場》一文就是描述她和他那時的情景。

    余光中是台大三年級的高材生。

    范我存是肺病休學的高中女生。

    兩邊家長都是強烈的反對、相互看不上。

    余家覺得范我存身體不好、老爸也是得肺病去世的,他們擔心香火的問題。

    范家也看不上余光中,覺得這個小夥子有點呆,書生氣太重了。

    長輩看不上並沒有影響到他們自己快速發展的關係。

    兩人的發展基礎還是不錯的。

    ——余光中在文壇上已小有名氣了,范我存愛才、惜才、歡喜交加。

    ——范我存對西洋現代繪畫,對余光中的創作也大有啟發。

    不僅僅郎才女貌,更多的相互的認可、欣賞和能力的相互補充。

    或是這樣的感情才更長久。

    ——他們有說不完的話、談音樂、談繪畫、談文學,還去看電影。

    ——余光中每次投稿,一定先讓范我存欣賞。

    ——他們有共同的生活經歷:江南的童年,四川的少年,逃難的艱苦,戰火的洗禮。

    05

    契合度這麼高的一對情侶堅決要結婚,兩家人一看也搞不定就同意了。

    1956年,他們在台灣相處6年後,決定正式結婚。

    婚禮在教堂完成,擺了15桌喜宴,賓客包括梁實秋、夏濟安、藍星詩社的詩友及余光中的同學。

    梁實秋那時是台灣師範大學的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夏濟安大家可能不是特別熟悉,那幾年在台灣大學任教授。

    都是牛人。

    雖然規模不大,格局比較大,婚禮比較順利。

    婚後,與普通人一樣,一個忙著事業、一個忙著生娃帶娃。

    06

    從1958年到1965年,七年之間,范我存生下了五個孩子(其中唯一的男孩出生後三天不幸早夭)。

    一邊是人間煙火:經常是門鈴、電話鈴齊響,范我存一手挾著孩子,一邊先搶接電話,要對方等一下,再奔下玄關去開大門。

    一邊是浪漫文學:再忙,丈夫的文學活動,范我存還是堅持參與,家裡就像一個詩社,迎來送往的。

    兩人相識超過七十年,做夫妻61年了,兩人很少吵架。因為彼此的興趣、價值觀差不多,這可能與成長經歷有關。

    余光中說,鑽石婚必須兩個人合作,如果其中有人先走,無論是離婚或早夭都不能成,得兩個人都長壽,且不分離。

    作家張曉風曾形容,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護井的人。

    可惜,這位眾人汲飲的井離我們遠去。

    07

    在台灣文化圈裡,余光中是很特別的。

    ——他是唯一不上牌桌的人。

    ——他不抽煙,不喝酒。

    ——他喜吃苦瓜,出門也是一杯清茶就夠了,素簡到了極致。

    ——他與原配廝守61年。

    1971年,余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

    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後來,又寫了很多關於鄉愁的詩歌,有一首叫做《鄉愁四韻》,由音樂教父譜曲,傳唱至今。

    我非常喜歡的這首歌曲。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病逝,享年89歲。

    08

    打小就知道余光中先生,用文字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感情。

    聽了羅大佑演繹的《鄉愁四韻》後,回頭研讀他的作品,喜歡他詩歌的平實、有味、不矯情、深切。

    人總會走的,用文字留下來東西,讓更多人的感受、理解和懂得。

    或這一生,真的值得了。

    余光中先生,走好,願世間再無鄉愁。

    END

    來源 / 簡書

    作者:藍胖說說,喜歡瞎研究歷史、瞎寫文字,希望通過文字能見自己、見世界。


    推薦閱讀:

    我們了解嗎:韭菜根的功效與作用
    想帶你一起去旅行,讓大街田野都留下我們的印記
    我們了解嗎:四靈崇拜與中國吉祥文化
    孔子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為什麼喝醉了,我們就變成了另一個自己?

    TAG:往事 | 民國往事 | 鄉愁 | 余光中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