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歷史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嬴姓,相傳始祖伯益曾輔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狠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了。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陝西的領地。後來秦王嬴政於前221年統一併建立大秦帝國。最後都城咸陽於前207年十月陷落,秦朝滅亡,立國共十五年。秦滅六國之戰,是秦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戰爭。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前期準備

前238年秦王嬴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嬴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 前236年,秦王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分兩路大軍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的序幕。秦軍攻佔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鄴(今河北磁縣南鄴鎮)和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池,趙國的實力大減。
  • 前234年,秦王嬴政擔心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並殺死趙將扈輒。趙國經過秦國數年的攻擊,再無組織進攻能力了,僅能退守邯鄲自保,秦軍才轉向攻打韓國。
  • 前232年,秦軍分兩路進攻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被李牧擊敗(番吾之戰)。
  • 前231年,趙國地帶發生地震。
  • 前230年,趙國遭遇饑荒。
  • 秦滅六國滅韓

  • 前230年,秦王政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今河南新鄭),韓王安投降,韓國滅亡。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 滅趙

  • 前229年,秦滅韓後第二年,秦軍乘趙國遭受旱災之際,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
  • 前228年,破趙軍,攻佔邯鄲,俘趙王,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好殘部自立為代王。
  • 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賁率軍在攻滅燕趙殘餘勢力,俘代王嘉。
  • 滅魏

    前225年,秦國將領王賁率兵出關中,攻佔了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障了攻魏秦軍側翼安全後,旋即回軍北上突襲並圍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託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於是引黃河水灌入城內。三個月後,大梁城被水浸壞,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秦在魏國地區設立碭郡。

    [滅楚

  • 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萬秦軍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攻下平興(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進兵到城你(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反擊,大敗秦軍,李信敗逃。
  • 前225年,秦王命老將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兩軍在陳相遇,王翦以逸待勞,按兵不動。
  • 前224年,楚軍多次挑戰,秦軍亦不與交戰,項燕只好帶兵東歸,秦軍趁楚國撤退之時迅速出擊,並在蘄大敗楚軍,又強渡淮水,直抵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城下。
  • 前223年,秦軍乘勝追擊,攻佔楚都壽春,俘虜楚王,楚國滅亡。秦在楚地設九江郡。項燕敗退至長江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
  • 滅掉楚國的王翦大軍繼續南下,造戰船渡長江,消滅項燕余部和昌平君,並於前222年攻陷楚國南部的會稽,俘虜分散於江南的原越國王族後裔。秦在越地設會稽郡。

    滅燕

  • 前228年,秦軍破趙以後,王翦屯軍中山故地,準備下一步攻打燕國。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準備以獻督亢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望造成秦國混亂,以解被滅亡的危險,結果陰謀敗露,荊軻被殺。
  • 前226年,秦王以此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支援的代軍,攻陷薊,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後燕王喜殺太子丹,將其頭獻秦。
  • 前222年,秦將王賁進軍遼東,殲滅燕軍,俘虜燕王,燕國滅亡。
  • 滅齊

    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後勝,使齊國即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秦國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

  • 前221年,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北)。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自秦始皇贏政至秦三世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秦朝-基本簡介

    秦朝疆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並建都咸陽,成為中國封建王朝中第一個皇帝。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張,全盛時期的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在政治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沒有再用分封制,而是採納了丞相李斯的建議,確立了郡縣制,使地方官的任命權收歸中央,這有利於消除分裂割據的局面,避免出現周朝分封導致的春秋戰國的大亂格局。最初設三十六郡,後來增至四十六個。中央政治制度綜合戰國時期的官僚體制,使之系統化,對官吏的考核則用「上計」制。此外,秦朝還統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促進了全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但秦朝的統一思想和焚書坑儒則極大地破壞了文化,鉗制了思想,百家爭鳴的局面從此消失,一統江山、一統思想和懲罰思想犯罪成了此後帝王的重要任務,這對古代思想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為防衛匈奴,秦朝在原秦、燕、趙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成了著名的萬里長城,這比現存的明長城更往北,距離也更長。

    秦朝-統一政權 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制度

    秦始皇

    戰國時,各國最高統治者都尊號為王。秦王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因此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自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並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等。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傳之無窮」。

    中央政府:在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但統一後太尉實際卻虛設,以便皇帝直接控制軍隊。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監察百官,輔佐丞相處理事務。三公之間相互制約,便於皇帝集權於一身。

    在三公之下設有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僕,管理宮廷車馬;衛尉,掌管皇宮保衛;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宗正,管理皇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以供皇室需要。

    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秦始皇設立三公九卿制度,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以後歷代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

    地方行政機構

    在地方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將戰國後期已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餘郡,京畿內不設郡,設內史管轄,以別於其他諸郡。

    郡設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郡守之下,設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又設監御史,負責監察。各郡每年必須定期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租稅收入、戶口統計和治安情況。一郡之內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足萬戶的設縣長,統治全縣人民。縣令、縣長之下設縣尉,管全縣軍事,設縣丞,助理縣令、縣長,並負責司法裁判。一縣之內分為若干鄉,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負責徵收租稅和徵發徭役;游徼負責地方治安。鄉之下有亭、里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

    法律制度

    《秦律十八種》,湖北省博物館展品

    戰國時期,商鞅根據李悝的《法經》,「改法為律」,成為秦國最早的成文法。自孝公時起,《秦律》經過多次補充、修改,到秦統一六國後,已形成一部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體內容,史書中只有零星記載。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簡一千餘支,內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書,為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殘酷剝削

    從雲夢秦簡中,可以明顯地看出,維護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秦律》的主要內容之一。在秦簡律文中,也反映了秦王朝對農民的殘酷剝削。

    這些律文規定是十分嚴苛的,主要是為了防範和鎮壓農民的反抗,以保護地主階級的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

    從秦簡中還可以看出,秦的刑法是極為殘醋的。僅刑法的名稱就有貲、笞、遷(流放)、耐(剃去須鬢)、髡(剃去頭髮)、黥(在面上刺字)、劓(割鼻子)、鋈(斷足)、斬左趾(砍左腳)、宮或腐(男子閹割,女子幽閉)、戮、磔(分裂肢體)、棄市等等。《秦律》中有不少條文是針對「隸臣」的,可見由犯罪而淪為奴隸的人是非常多的。

    擴大軍隊

    秦王朝建立後,保留著一支龐大的軍隊,有中央常備軍和地方武裝兩種。中央常備軍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將統帥戍守邊疆,並駐守京師。地方軍由郡尉掌管。秦王朝戍邊的軍隊有八十多萬人,全國軍隊數目至少在百萬人以上。

    秦朝-經濟發展

    統一貨幣 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的確認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階級統治的經濟基礎。秦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實田」,即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報佔有土地的數額,政府根據數額徵收田租。這意味著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權的保護,意味著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國正式得到確認。這在當時是有積極作用的。

    統一措施

    統一文字

    在秦統一之前,文字的形體非常紊亂,同一個字所採用的聲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通用於公文法令。 後來程邈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為簡便的新書體——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範圍推廣。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證明秦朝的官方文書已經使用隸書。先秦古字經過這次整理後,字體結構得到簡化和定形,這對推行法令、傳播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特別是價值不等,換算困難。秦滅六國後,實行統一貨幣措施:貨幣分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克服了過去貨幣不統一的混亂狀態,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

    統一度量衡

    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秦統一後,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國,並專門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把它銘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發到全國,作為標準器具。現存咸陽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補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同時,還繼續執行度量衡定期檢查制度,每年二月對全國度量衡器進行鑒定,以保證計量器具的準確和統一。

    秦朝統一度量衡的目的在於保證政府的賦稅收入,但它對消除各地割據勢力的影響,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修築馳道

    秦直道

    秦統一後,立即下令拆毀以往各國修築的關塞、堡壘等障礙物。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於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主要幹線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燕齊,一條向南直達吳楚。

    這些馳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延伸的直道,經雲陽、上郡直達九原,全長1800餘里,這條「直道」的遺迹現在尚可辨識。

    另外,還在今雲貴地區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了攀越五嶺的「新道」。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了。同時,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保證車輛暢通無阻。

    文化與科學秦二世元年銅詔版,其上文字為小篆。銘文59字,曰:「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毋疑。」

    一般認為,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化落後於後來被秦國吞併的六國,有「秦,虎狼也」的說法。

    秦國吞併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前213年,秦統一八年,太子師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丞相李斯反對,並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採納之,下令各郡、縣立即查禁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30天內全部焚燒。此即「焚書」。淳于越諫阻焚書,被殺。

    次年,方士盧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懼怕處罰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議論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陽城內的方士儒生,後來的審問過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發,共有460餘人受到株連,秦始皇下令將此460餘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此後又發生了兩次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儒家稱之為「迫害」)。

    但同時也有觀點認為「焚書坑儒」對文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

    1. .所謂焚書,目的是為禁「以古非今者」,對私藏書籍的懲罰措施並不嚴厲。
    2. .所焚書籍為民間藏書,博士官的藏書不包括在內,而當時民間的《詩》、《書》其實並不多。而在項羽擊敗秦軍主力進入咸陽後火燒阿房宮卻使秦國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貴典籍被焚毀。
    3. .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執行的時間不超過十年,影響不會太大。「焚書坑儒」為何如此出名,關鍵在後世的「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佔據了此後近兩千年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

    重要人物

  • 呂不韋
  • 李斯
  • 趙高
  • 王翦
  • 蒙恬
  • 尉繚
  • 統治者

    秦前221年-前206年
    世數 姓名 統治時間 說明
    始皇帝 嬴政 前221年—前210年 前210年七月死於沙丘,終年50歲。
    二世皇帝 嬴胡亥 前210年—前207年 前207年九月被趙高所殺,終年24歲
    三世王(貶去帝號) 嬴子嬰 前207年 在位47天,前207年十月投降劉邦,十二月被項籍所殺。

    注意:秦始皇嬴政認為謚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

    注釋

    1. ^ 秦朝滅亡的乙未年十月初一日,摺合陽曆是前207年11月14日,而且整個十月都未出207年,故應該將常見的滅亡年份由前206年更為前207年。
    2. ^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55-57.

    [焚書坑儒確立郡縣制

    公元前221年,當秦統一的事業剛完成時,就在建立什麼樣的國家體制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宰相王綰為首的一部分官吏,主張實行郡國並行制。廷尉李斯堅決反對,他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諸侯所造成的。只有廢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禍亂。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在全國確立了郡縣制。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秦坑儒谷遺址 「焚書」事件

    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丞相李斯加以反駁。他指出,時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應該不同。腐儒「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統一可能遭到破壞。因此他建議:

    一、除《秦紀》、醫藥、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外,凡私人所藏諸子經典、《詩》、《書》和其他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的史書,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逾期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作城旦(旦即早晨,是清晨就開始築城的一種苦役);

    二、兩人或以上私下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

    三、嚴禁私學,「以吏為師」。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事件。

    「坑儒」事件

    公元前212年,兩個術士因沒能按時完成煉丹的任務而準備逃跑。在臨走前對秦始皇進行了議論、誹謗。事情敗露,秦始皇下令追查。據《史記》記載,因此事,有大約四百六十餘人在咸陽被坑殺。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坑儒」事件。

    疑點

    一、歷來的很多史書都把焚書坑儒作為秦始皇信奉法家、敵視儒家的證據。但細究《史記》原文,發現,在「焚書」事件中,李斯提議民間不得留有「詩、書、百家語」[1]。從這裡可以看出,李斯是提議民間不得保留包括法家、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的經典(《詩》、《書》在秦朝還沒有成為儒家的經典,也不是哪一家的經典,所以被單獨列出來)。再從事件的起因來看,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引發的,而不是儒法之爭。縱觀整個事件,儒家是其中的受害者,法家何嘗不是,其餘的各家又何嘗不是,怎麼到了後世史書中卻只強調了儒家呢?

    二、「坑儒」事件中,秦始皇得知兩個方士私逃且誹謗自己後,大怒,下令將這批文學方術士,交給了御史處置。[2]按照秦代的制度,文學方術士們交由御史處置,他們將接受嚴格的法律審判,根據秦始皇怒氣中提到的罪名,他們將被定以「妖言」之罪,依法腰斬處死。然而從記載的結果來看,他們是被活埋處死的。根據近年來出土的大量法律文書,尤其是雲夢秦簡來看,死刑沒有活埋處死的律文和案例。在秦漢歷史上,活埋處死,僅僅出現在殘酷的戰爭中,有名的比如秦國大將白起活埋趙國四十萬戰俘,項羽活埋秦國二十萬降卒等。《史記》的記載有考古出土的資料明顯不符。

    三、在「坑儒」事件中,方士盧生、侯生和韓眾逃亡,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從此下落不明。徐福是與韓眾和盧生等一起直接受到秦始皇譴責的人,指名道姓,罪行最重。奇怪的是,徐福並沒有受到坑儒事件的影響,他沒有逃亡,也沒有受到法律的追究,他逍遙法外,繼續為秦始皇尋找永遠找不到的仙藥。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就在「坑儒」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又來到了琅琊台,再一次與徐福相見。秦始皇不但沒有將徐福繩之以法,反而再一次聽信徐福的巧語花言,乘船下海射大魚,親自動手清除妨礙仙人仙藥出現的障礙。這就有一個疑問了,為什麼被秦始皇點名的徐福可以安然無恙,反而是儒生被牽連了呢?

    秦朝-鞏固統一

    中國秦代時期地圖 北征匈奴

    匈奴威脅

    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長期以來活動於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之間,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

    戰國後期,匈奴已進入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經常深入中原,對以農業為主的內地各族進行襲擾和掠奪。當時,秦、趙、燕與匈奴為鄰,經常發生戰爭。由於各國忙於內戰,一般對匈奴都採取守勢,在北邊修長城並派軍隊戍守。秦統一後,匈奴族對秦的威脅仍然很大。

    大規模移民

    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秦始皇於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河套(即所謂「河南地」)征伐。戰鬥進行得很順利,公元前215年收復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這個地區設置了34個縣,重設九原郡。

    為了進一步鞏固這裡的統治,秦始皇於公元前211年遷三萬多戶居民到北河、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墾田生產,開拓邊疆。這次大規模的移民,無論在經濟上、軍事上均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搶掠,而且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

    修築長城

    在同匈奴奴隸主貴族的鬥爭中,秦朝又修築了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長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修築一條從臨洮(甘肅岷縣)一直到遼東碣石的萬里長城。這條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服百越

    南服「百越」

    在中國南部和東南部是越族人民的居住地區。這些越族通稱為「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兩廣地區,各自獨立,互不相屬。

    秦始皇在滅楚之後,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帶的越族,建置會稽郡。接著於公元前221年,分別征服了居住在今溫州一帶的東甌和今福建境內的閩越,設置閩中郡。秦始皇命令尉屠睢指揮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南下,對居住在今兩廣地區的南越和西甌進行大規模的戰爭。秦軍遭到越族的抵抗,相持達三年之久。

    秦始皇為了支援前線的戰爭,命令監御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開鑿了一條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桂江支流灕江之間的交通,解決了運輸糧餉的困難,才將越族打敗。

    公元前214年,越族乘秦軍不備,大敗秦軍,殺死尉屠睢。秦始皇又增派援軍,終於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遷徙了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從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統一意義

    擴大疆域

    秦始皇統一南方和東南,客觀上有利於民族融合。如秦在統一過程中,派遣數十萬內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帶到南方,促進了當地的開發。

    在共同開發南方邊地的過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別是修鑿了靈渠,使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連結起來,對中原地區同南方、西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對匈奴、越族的戰爭後,秦的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在這個廣大地區內居住著各族人民,由於統一在一個國家政權之下,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進一步增強了,並解除了各民族之間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

    主要建築

    阿房宮和驪山陵

    秦阿房宮地磚「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在統一六國過程中,秦始皇就派人將各國宮殿圖樣描繪下來,動用大批勞力在咸陽照樣修建。統一的次年,即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宮和甘泉前殿。

    公元前212年,又在渭南的上林苑建築規模宏大的朝宮,其前殿稱阿房宮。據記載,僅阿房宮的面積,東西就有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一萬人,下面可豎立五丈的大旗。

    當時興建的離宮別館達七百餘所,遍布函谷關內外及渭水南北

    秦始皇還為其死後準備了同樣豪華的陵墓,這便是與阿房宮齊名的驪山陵。在未統一之前,他就在驪山北麓(陝西臨潼縣城東)給自己修建墳墓。

    驪山陵高五十餘丈,周圍五里多,內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色珍奇珠寶,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極其驚人的。據記載,僅修驪山陵就動用刑徒及奴隸70萬人,再加上防備匈奴的30萬人,戍守五嶺的50萬人,如果再算上修馳道、搞運輸的人,全國服役的人,估計不下200萬。而當時全國不過有2000萬人口。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的力役比以往多20倍。大量勞力脫離生產,人民負擔又如此沉重,這就加速了農民的破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

    在當時,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遭到殘酷的鎮壓。這便使全國變成一個巨大的監獄,到處出現「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景象。

    秦朝-農民起義

    大澤鄉起義 殘暴統治

    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社會矛盾的激化

    秦統一後,雖然採取了一些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但是,秦朝的殘暴統治和對人民的無限制的搜刮徭役,則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新的災難,使被壓迫階級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秦始皇的殘暴統治

    秦始皇在位時期,對農民的統治和剝削是非常殘酷的。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是壓在農民頭上的沉重負擔。

    田租是按土地數量徵收的土地稅,不論耕種與否,都要徵收地租。這實際上是使已經失掉土地和無力耕種土地的農民增加了負擔,而使大地主得以逃避國家的租稅。賦是按人頭徵收的人口稅。徭役和兵役是造成人民痛苦和災難的重要原因。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無休止地徵發徭役,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二世昏庸

    秦二世的昏庸統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秋,秦始皇巡行到沙丘(河北平鄉縣東北)途中病死。宦官趙高拉攏李斯,偽造詔書,廢公子扶蘇,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

    秦二世是一個昏庸的君主,其殘暴程度超過秦始皇。他在埋葬秦始皇時,竟下令把後宮無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又怕泄露陵墓內的秘密,把修陵的工匠也活埋了。

    陳勝吳廣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二世下令徵調淮河一帶貧苦農民九百人到漁陽(北京密雲)戍守。陳勝、吳廣也在被征之列,並指定為屯長。

    在秦尉的監督下,這九百名戍卒行至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寺坡鄉劉村集),適值大雨,道路不通,無法按期到達指定地點。按秦法,戍卒誤期要處斬。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陳勝、吳廣密謀起義。他們殺掉秦尉,發動戍卒起義,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戍卒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的旗幟。

    農民軍以陳縣為起義中心,向秦王朝發動總攻。當時兵分三路,目標是秦王朝的國都咸陽:一路由吳廣率領進攻滎陽(河南滎陽),以便打開通去咸陽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領,迂迴南陽(河南南陽),攻武關;另一路由周文率領,進攻關中,直取咸陽。

    章邯擊敗周文後,率軍向滎陽反撲,吳廣失利,被部下所殺。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和王離的邊防軍也共同進攻陳縣。陳勝軍只得放棄陳縣,向東南退卻。當陳勝退到下城父(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時被其車夫庄賈殺害。陳勝、吳廣犧牲後,由他們點燃的反秦鬥爭的烈火併沒有熄滅。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前後只有六個月時間,但是他們所領導的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奮臂為天下倡始」的首創精神,「削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英雄氣魄,鼓舞著後來的千千萬萬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鬥爭。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腐朽統治,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礎。

    張楚政權

    大澤鄉起義爆發後,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勢。攻下陳縣(河南淮陽)之後,在大家擁戴下,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打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鼓舞了全國的反抗鬥爭。於是,在全國範圍內,人民紛紛參加起義。此時,項梁、項羽也起義於吳縣(江蘇蘇州市),劉邦則起義於沛縣(江蘇沛縣東),其餘「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史記·秦始皇本紀》) 農民軍以陳縣為起義中心,向秦王朝發動總攻。當時兵分三路,目標是秦王朝的國都咸陽:一路由吳廣率領進攻滎陽(河南滎陽),以便打開通去咸陽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領,迂迴南陽(河南南陽),攻武關;另一路由周文率領,進攻關中,直取咸陽。

    西路軍失敗

    各路大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橫掃中原廣大地區。尤其是周文的大軍,在西征的途中,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群眾爭先恐後參加起義軍。起義大軍躍過函谷關,直插關中,一直打到距咸陽只有幾十里的戲(陝西臨潼縣東),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 周文大軍至戲的消息,使秦二世恐慌萬狀。他採用章邯的建議,大赦天下,釋放並武裝驪山刑徒和奴產子,由章邯率領三十多萬大軍,向起義軍猛撲過來。同時從北方調回王離軍隊作為援軍。周文大軍由於孤軍深入,後援不繼,先後失利,周文自殺。西路軍失敗。

    起義失敗

    章邯擊敗周文後,率軍向滎陽反撲,吳廣失利,被部下所殺。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和王離的邊防軍也共同進攻陳縣。 陳勝軍只得放棄陳縣,向東南退卻。當陳勝退到下城父(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時被其車夫庄賈殺害。陳勝、吳廣犧牲後,由他們點燃的反秦鬥爭的烈火併沒有熄滅。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前後只有六個月時間,但是他們所領導的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奮臂為天下倡始」的首創精神,「削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英雄氣魄,鼓舞著後來的千千萬萬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鬥爭。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腐朽統治,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礎。

    秦朝-秦朝滅亡 反秦起義

    項羽起義

    陳勝、吳廣犧牲後,反秦鬥爭暫受挫折,但鬥爭的新高潮很快興起。繼續領導農民進行反秦鬥爭的是項羽和劉邦。項梁、項羽出身於楚國舊貴族,項氏世代為楚將,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項梁因犯罪,帶著侄子項羽逃到吳縣(江蘇蘇州)。

    公元前209年九月,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傳到吳縣時,項梁、項羽二人殺死會稽郡守,響應起義,得精兵八千人,項梁做了會稽郡守,項羽為裨將。

    劉邦起義

    公元前208年二月,項梁軍渡江後,陳嬰領導的二萬起義軍前來會合,英布、蒲將軍兩支起義軍也歸附項梁,起義軍的隊伍迅速擴大。不久,呂臣和劉邦所率領的起義軍也前來會合。劉邦做過泗水(江蘇沛縣東)亭長。公元前209年,他在沛縣縣吏蕭何、曹參等支持下,聚眾二三千人,在沛地起義。

    陳勝遇害後,項梁等擁立前楚懷王的孫子心為王,仍號楚懷王,都於盱眙(今江蘇盱眙縣),項梁自號武信君,陳嬰為上柱國。

    諸軍集結

    章邯率領的秦軍在鎮壓了陳勝起義軍後,移軍東進,破魏,攻齊。同年七月,項梁與齊田榮軍一起,在東阿(山東陽谷縣東阿鎮)給章邯軍以迎頭痛擊。 項羽、劉邦率領的另一支起義軍攻佔城陽(河南范縣濮城東南)。接著項、劉又率軍大破秦軍,殺三川郡守李由。這時,項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九月,章邯指揮秦軍,乘虛夜襲,在定陶大破項梁軍,項梁戰死。 項羽、劉邦聽到項梁犧牲的消息後,從陳留前線撤回,與諸軍集結於彭城,楚懷王也自盱眙遷至彭城。各支起義軍互相呼應,等待時機,繼續戰鬥。

    巨鹿之戰

    巨鹿圍困

    章邯破項梁軍後,渡河向張耳、陳余所率領的趙軍進攻。此時,張耳、陳余擁立趙國舊貴族趙歇為王。章邯入邯鄲,遷其民於河內。趙王歇、張耳退至巨鹿城(河北平鄉),又被秦軍王離部圍困,乃派使者向楚懷王求援。 起義軍在彭城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分兵二路: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主力北上救趙;另一路則由劉邦率軍向西挺進,直攻關中。會上決定兩路大軍誰先進關,就立為關中王。 救趙的大軍至安陽(山東曹縣東南)後,宋義畏敵如虎,裹足不前。項羽殺死宋義,懷王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歸項羽指揮。

    九戰九捷

    公元前208年,項羽遣英布和蒲將軍率二萬人渡漳河,援救巨鹿。這時巨鹿城中糧盡兵少,異常危急。於是項羽率領全軍渡河,「破釜沉舟」。渡漳水後,起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與秦軍接連激戰,九戰九捷,終於大敗秦軍,殺蘇角,俘王離。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具有決定性的一次大戰。由於起義軍的浴血奮戰,擊垮了秦朝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 起義軍打敗秦軍後,項羽召見諸侯將領,他們「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於是,項羽被推舉為「諸侯上將軍」。從此,項羽成為反秦鬥爭中叱吒風雲的英雄和領袖。 巨鹿解圍後,章邯退至棘原(巨鹿南),項羽軍駐漳水之南,兩軍對峙。秦軍的連續失利加深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秦二世派人責備章邯,章邯異常恐懼。在項羽的沉重打擊下,章邯不得不於公元前207年七月向項羽投降。

    秦朝滅亡

    起義軍壯大

    公元前208年秋天,劉邦率領起義軍向咸陽進軍。他在途中注意收編、聯合各路反秦武裝,使起義軍隊伍日益壯大。 次年二月,劉邦率軍向西進發,過高陽(河南杞縣西),採納小吏酈食其的獻策,一舉攻克陳留,取得大量儲糧,為西進提供了物質條件。三月,起義軍繼續向西挺進,在白馬(河南滑縣南)以東,大破秦軍。在攻洛陽失利後,又轉而向南,迫使南陽郡守投降。 從此,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關中。

    子嬰投降

    起義軍的勝利,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趙高懼怕秦二世追究軍事失敗的罪責,派女婿閻樂(任咸陽令)、弟趙成(任郎中令)殺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嬰,去帝號,稱秦王。 子嬰又殺趙高等,企圖阻止義軍西進。劉邦用張良計,設疑兵,威脅秦軍,乘其不備,大破秦軍,接著乘勝進攻。 公元前207年一月,劉邦率義軍至灞上(陝西西安市東南)。僅僅當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只好以繩系頸,乘素車白馬,捧著御璽符節,在咸陽的朝道旁,向起義軍投降,盛極一時的秦王朝滅亡。

    秦朝-歷史地位

    秦朝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由此開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以後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由秦代開創的各種制度以及遼闊的疆域、高度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對古代世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所以,「秦人」同後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了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歐洲人至今仍稱中國為China,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日本侵華期間此稱呼是種蔑稱,為避嫌,現在一般日本人忌稱此名),就是由「秦」演變來的。

    作為秦朝創始者的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完成統一事業,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這就決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突出地位。

    秦朝-歷史評價

    秦朝戰馬

    秦代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代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中佔有著極為重要的一頁,它不但結束了諸侯割據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時代,也結束了上古的封建時代和封建制度,並創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而這項制度一直傳襲、影響到清代。秦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各方面都實施了許多新的政策,這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如它通過確立皇權、"焚書坑儒"等加強政治、思想的、文化的控制;通過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促進各各民族、地區的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統一後的秦代共歷皇帝秦始皇政和秦二世胡亥二帝,而在秦二世死後,子嬰被則立為秦王,但不滿一載秦即滅亡。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臨洮(今甘肅岷縣),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北向戶(今越南北部),遠遠超過了前代。秦在攻下南越後共設四十一郡(京畿為特殊區域不算在內),都城咸陽。 秦人祖先原為西部古老部落,周孝王時,其酋長非子被賜姓為贏(又稱秦贏)。周宣王時,秦部落酋長鄭莊公及昆弟五人,奉周王命,率兵大破西戎,被稱為"西垂大夫"。西周末,秦襄公始建立奴隸制國家,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並賜以岐西之地。春秋時期,秦德公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秦穆公時,國勢強盛,成為諸侯大國。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實行變法革新,為封建制經濟和封建政治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前二四六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並著手進行統一六國之策略,憑藉強大的實力,發動了大規模的兼并戰爭,先後滅掉韓、趙、魏、燕、楚、齊六國。前230年,秦派內史騰領兵攻韓,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

    公元前229年,秦派將軍王翦領兵攻趙,公元前228年秦軍進入邯鄲,趙王遷獻出地圖投降,趙國遂亡。前225年,秦派王賁領兵攻魏,引河水和溝水灌魏都大梁,魏亡。前223年,秦派王翦領兵六十萬攻打楚國,楚王負芻被俘,楚亡。前222年,秦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派王賁領兵由北向南攻齊,俘虜齊王建,齊亡。至此,秦終於全部并吞了六國,完成了一統全國之大業。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中國歷史上諸侯割據紛爭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代終告結束。秦王政改稱始皇帝,定都於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始皇所在進行大一統的過程中,是在殘酷壓榨民眾的條件下,以短短的十來年之功來完成的。因此秦朝統治就必然具有苛急、暴虐的特點。秦代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將無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罰強加於人民,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統十二年後死去,秦二世當政,其統治更加黑暗、暴虐。終於,爆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這將秦朝推向滅亡之路。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由此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殺掉官吏,攻佔郡縣。陳勝、吳廣死後,繼起領導秦末農民戰爭的是項羽和劉邦。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後在新安擊殺秦降卒二十萬,秦國的軍力由此殆盡。

    公元前206年宦官趙高殺胡亥並立子嬰為秦王。十月,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攻佔咸陽,子嬰降於劉邦。強大的秦朝,終於被革命的農民推翻了。秦朝滅亡後,自公元前206年開始,項羽和劉邦為爭做皇帝,進行了將近四年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最後,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


    推薦閱讀:

    為什麼秦朝標誌著中國封建制度的確立而不是夏商周?
    如何評價趙姬?
    如果扶蘇主政,蒙恬、李斯不死,秦的歷史又將如何?
    李斯和公子扶蘇之間並沒有矛盾,為什麼最終卻會選擇幫助趙高?
    如何看待端午節秦姓男子絕食一天,稱自己祖先對不起屈原?

    TAG: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