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五分鐘|親親相隱——中國古代的容隱制度


論語五分鐘9:3來自孔子網路台打開今日頭條,體驗完整音頻內容

原文:

  • 在《論語·子路第十三》當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 「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 注釋:

    黨:鄉黨,古代以五百戶為一黨。

    直躬者:正直的人。

    攘羊:偷羊。攮的意思是有因而盜。

    證:告發,檢舉。


    翻譯:

    葉公告訴孔子說:「我的家鄉有個正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告發了父親。」

    孔子說:「我家鄉的正直的人和你講的正直人不一樣: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正直就在其中了。」

    解析

  • 這裡出場了兩個人物,葉公和孔子。

  • 從對話中,我們知道,葉公對於攮羊的態度與孔子是不同的。

  • 葉公認為,在葉公那個地方,父親偷了羊,兒子出來揭發,是一種正直的行為。

  • 而孔子則反駁說,我們那個地方不是這樣。如果我們那地方發生了同樣的事,父親應當為兒子隱瞞,兒子也應當為父親隱瞞。這才是所謂的直。


  • 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


  • 中國春秋時期的孔子在《論語·子路》里曾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 中國歷代各朝多以孝治天下,在不同程度上對這一思想有所繼承。例如漢宣帝時期規定,卑幼首匿尊長不負刑事責任;尊長首匿卑幼,死刑以外的不負刑事責任。

  • 《唐律疏議》

  • 後來的律法多以此為藍本,以《唐律疏議》最為典型。它認為血緣關係是親屬相為隱的基礎,同時在較大範圍內承認人情的合理性。除謀反、謀大逆與謀叛此等重大犯罪外,親屬和同居者可以相隱不告。

  • 歷代立法者多肯定親親相隱的原則,一直到民國《刑法》仍規定,藏匿犯罪的親屬可減輕處罰。

  • 孔子提倡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顯然有問題,即真理正義與親情的關係。

  • 但儒家也提倡「大義滅親」,對於國君或上級也不主張絕對的服從。

  • 在2500前,中國人的生活被框定在家與國中。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家族與家庭生活對一個人來講是極端重要的。毫無疑問,沒有家就沒有國,有了家才有國。家庭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怎樣強調也不過份。

  • 《論語》認為人生中有「五倫」,即存在著五種基本的關係。夫婦關係,父子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君臣關係。這五種關係中,家庭關係就佔了三種,且是最基本的關係。因此,家庭關係對於一個人來說,在那個時候的重要性比現在要重要得多。家庭既是生產單位,也是消費單位,人的整個生活與家庭無法脫離與無法分開。

    在這種情況下,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維持家庭的平安、和諧,就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事情。

  • 孔子是贊成直道而事人的,孔子是講父親而子孝的,孔子並且強調在處理父子關係時要講究方式,方法。因為只有採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才有可能使父子關係處理好。

    孔子之所以這樣強調,是因為在孔子那個時代,家庭關係極端重要。如果沒有和諧的家庭關係,生產、消費甚至社會生活都可能陷入混亂。


  •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中的「隱」古文文為「櫽」。意思為:糾正。

  • 如果孔子原話中真想表達這個意思,就為:父親替兒子糾正錯誤,兒子替父親糾正錯誤。這也符合我的意思了。

  • 推薦閱讀:

    50組最容易混淆的常用詞,中國人都可能被虐哭!
    《中國繪畫簡史》第七章:宋遼金繪畫
    【南方周末】建構中國式信仰--20141009
    中國富豪扎堆澳洲!這些移民方式及條件,哪一款適合你?
    國外男子中國遊玩撿起一奇怪小蛇,朋友卻嚇得讓他趕緊扔掉!

    TAG:中國 | 制度 | 古代 | 論語 | 五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