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祥:儒學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仁

本文為國家稅務總局科研所原所長曾國祥在《北京曾子文化研究會儒學文化大講堂》上的主題演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學文化為主體,同時兼容了佛教和道教文化。儒學文化簡稱孔孟之道。儒學文化的奠基人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承前啟後者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後世尊稱為宗聖。發揚光大者是孟子,後世尊稱為亞聖。儒學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價值觀是仁。今天圍繞儒學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仁,準備從四個方面來論述,什麼是仁,什麼是人性和人心,什麼是仁德,如何才能成仁,如何踐行仁等,談談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體會,分別講四個問題。一、仁者人也儒學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仁,所以儒學又可以簡稱為仁學,仁學就是人學,講的是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道理。那麼,什麼是仁呢?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卷十四·盡心下)所謂仁,就是人啊。仁和人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道啊。孟子這一段話非常簡單明了,所謂仁,說的就是人;所謂仁學,說的就是做人的道理,簡稱人道,即一個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儒學認為,人和其他萬物共同生存於天地之間。但是,人和其他動物不一樣,人為萬物之靈。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不愁吃,不愁穿,城裡人幾乎家家有小汽車,但是人們的幸福感似乎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根本原因是,人們似乎只有物質追求,沒有精神追求。許多人只認錢、不認人,只認權、不認法。於是,社會上坑蒙拐騙的現象無孔不入,以權謀私甚囂塵上,社會風氣敗壞,人文倫理道德淪喪,所以人們心裡就不愉快,幸福程度就低。現在,一個嚴肅的社會倫理基本問題擺在13億公民面前:什麼是人?人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目標和追求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仁」字從「人」,從「二」,會意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作為自然人,會直立行走,會說話,可以通過語言相互交流思想和信息。同時,人發明了文字,可以通過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文字傳達信息。這些都是人與動物在生物學意義上的區別的根本標誌。人從來都不是也不可能是獨立在世界上生存、生活和發展的。沒有天就沒有地,沒有地就沒有家,沒有家就沒有我。人作為家庭人有天倫倫理和道德,作為社會人有人倫倫理和道德,這是人與動物在社會學意義上的區別的根本標誌。古文「仁」上從「身」,下從「心」,這是一個象形字。人的生命有兩個,一個是肉體的生命,身體是肉身,和動物一樣,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冷了要保暖,颳風下雨要躲避,性成熟了有性要求。肉身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不過百年,人生苦短,最後都會灰飛煙滅。但是,心靈道德和精神的生命是無限的。所以人有兩面性,一是肉體的物質的生理的生命,帶有動物性;二是心靈的心理的精神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性。孔子、曾子、孟子去世已經兩千多年,但是他們的學說、思想和人文倫理道德精神,一直根植在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靈魂中,至今依然閃爍著不可磨滅的光輝。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國曆朝歷代的仁人君子和民族英雄,如岳飛、文天祥、史可法、譚嗣同等,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殺身成仁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永遠彪炳史冊,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人相應的人生即生存、生活和發展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對應於身體的是身生活即物質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說、做等;二是對應於靈魂的是心生活即精神生活,包括人文、倫理、宗教、藝術、信仰和道德追求等。我們不能只關注自己、家庭、企業、機關和社會的物質生活,而且要更加關注自己、家庭、企業、機關和社會的靈魂、信仰和精神生活。二、人有四心什麼是仁呢?或者說什麼是人呢?孔子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第四)一個人如果立志行仁德,就不會有劣跡了,就不會有噁心、惡言和惡行了。仁就是無惡,無惡就是善,包括善心、善言和善行。立志就是行仁德,這是最高尚的志。關於立志,孟子說的非常簡單清楚。有一次,王子墊問孟子:「士何事?」讀書人應該做什麼事?孟子說:「尚志。」讀書人應該使自己的志向高尚。曰:「何謂尚志?」什麼是使自己的志向高尚?曰:「仁義而已矣。」(《孟子》卷十三·盡心上)孟子說:「踐行仁義,志向就會高尚。」記得兒時,家父經常對我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知道父親是要求自己,從小一定要立志,人要有志氣。但是什麼是志呢?自己懵懵懂懂的,根本不清楚。當時我立志就是要好好讀書,離開農村,不能當農民。至於將來到底要幹什麼,根本不清楚。後來大學畢業工作了,知識分子「接受再教育」,當工人,做中學教員,好像也沒有什麼志。1977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接著又恢復高考,自己非常敏感地意識到,知識分子的春天到了。1978年毫不猶豫馬上報考研究生,自己立志讀書報國,覺得自我價值實現的時刻到了。1981年研究生畢業分配到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工作,自己立志為國家的改革開放事業貢獻綿薄之力。關於什麼是志?如何立志?直到退休之後,自己重新學習研究《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書,同時殫精竭慮編輯《大眾儒學語錄》之後,才慢慢知道,讀書人應該立什麼志?如何立志?如何踐行高尚的志?這個志就是仁德,即仁義道德,就是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人文倫理道德信仰和精神追求,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更加不是金錢、財富、權力和地位。活到老,學到老。現在自己沒有辜負父輩的教導,初步明確了什麼是志,立什麼志?如何立志?如何踐行志?進一步明確什麼是人生,人生的目標和精神追求是什麼?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樣,自己不但不會虛度此生,而且上對得起黨和國家培養的恩情,下對得起父母的養育和教誨之恩。人作為家庭人和社會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因為人有人心和人性,即仁心、仁性和仁德。仁之於己為善,仁之於家為孝,仁之於人為信,仁之於友為義,仁之於國為忠。其中,善是人心、人性之本和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孟子認為,人有四心,一是惻隱之心,二是羞惡之心,三是辭讓之心,四是是非之心。他說:「人皆有不忍之心。……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卷三·公孫丑上)沒有惻隱之心,就不是人;沒有羞惡之心,就不是人;沒有辭讓之心,就不是人;沒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因為惻隱之心是仁的開端,羞惡之心是義的開端,辭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仁、義、禮、智四德的開端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另外再加上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儒家和儒學文化傳承和弘揚的五德。千百年來,儒學五德以仁為核心價值觀,一直是中華民族追求的人文倫理道德精神和信仰追求。三、仁者四德儒學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不是矛盾的關係,更加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關係。現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經濟總量越來越大,但是社會倫理和道德精神特別是人生信仰出現了短板甚至真空。相對而言,現在有錢的人多,有知識的人少;有知識的人多,有文化的人少;有文化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少;有智慧的人多,有信仰的人少。沒有信仰的人,是沒有靈魂和道德的人。沒有靈魂和道德的人儘管位高權重、身價過億,但他們不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擁護。而且如果以權謀私、不法經營,他們有可能身敗名裂,為人們所不齒。因此,沒有靈魂和道德的人,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軟弱的、痛苦的,有時候甚至惶惶然不可終日。有仁德的人公私分明,與人為善,待人以誠,心胸開闊,心情愉快,所以仁者壽。在現代中國,儒學五德特別是仁德,如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有機結合在一起?結合目前國家提倡的優秀傳統文化進家庭、學校、農村、社區、企業和機關,以及家風、黨風、政風共建活動,北京曾子文化研究會面向基層,面向社會,面向大眾,採取「儒學大講堂」和「儒學文化實踐基地」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宣傳仁者四德,即善、孝、公、廉。個人品德和修身律己,強調一個善字;家風建設和家庭美德,強調一個孝字;黨風建設,強調一個公字;政風建設,強調一個廉字。善,從「羊」,會意字,本意是美味,與美、義同意。水有源,樹有根。儒學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仁,其源和根是善。與人為善,待人以誠,善與誠緊密相連。誠善是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道德底線。孟子說:「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卷七·離婁上)使自己誠信有辦法,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所以說,所謂誠信,就是自然的道理啊。所謂考慮誠信,就是做人的道理啊。百善孝為先。孝,從「老」從「子」,孩子扶著老人就是孝。「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第二十章)仁的本意就是愛人,愛自己的親人最為重要。孝順、孝敬老人,首先是態度問題,不能頤指氣使。有一天,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今天人們說的孝,只是能養活父母,甚至人對狗馬都能飼養,如果不恭敬,如何去區別呢?公,上面從「八」,是平分的意思;下面從「口」,是容器。意指公平、公正。有一次,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第十二)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端正,那誰還敢不端正呢?天下為公,立黨為公。公務員是公職人員,特別是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因為掌握社會公權力,所以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一定要秉承一個公字。公生廉,廉生威。喜歡錢的人,可以去做買賣,依法經營,恭喜發財,但是不能做公務員。公務員公私分明,先公後私,不能以權謀私。這是公務員的道德底線。廉,從「廣」從「兼」,本來是指堂屋、殿堂基座側邊、邊緣狹窄的地方,意指不貪婪。宋朝司馬光說過:在朝為官者秉承兩個字,一個是孝,一個是公,在家裡為孝,在外面為公。這兩條就是為官者、讀書人和仁人君子的道德底線。其中,孝是家庭天倫,公是社會人倫,高度概括,簡單清楚。司馬光的觀點,得到了王安石的高度肯定和讚揚,今天依然沒有過時,依然閃爍著人文倫理和智慧的光芒。儒學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仁,博大精深。孟子闡述仁德精神和信仰境界有六,一是善,二是信,三是美,四是大,五是聖,六是神。他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卷十四·盡心下)人人都想要的就是善,自身誠善就是信,充實於行動中的善就是美,善充實於行動中,而且事業取得光輝成就就是大,大而又能化育萬物就是聖,聖達到人不可測的境界就是神。神、聖兩個境界,非常人所能達到。但善、信、美、大四個境界,即善良、誠信、美好、宏大境界,與人為善,待人以誠,仁人君子都應該力求達到、做到,而且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誠善的人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事業和成就一定會宏大,不想宏大都不行。中國的馬雲是這樣,美國的比爾·蓋茨也是這樣。四、成仁之道在現代社會,我們每一個人怎樣修身律己才能成為一個正人君子,並且進一步成為一個一個志士仁人?自己的體會是,修身首先要修心,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然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幾個相互對應的關係。一是身與心的關係。我們不但要保養好自己的身體不受污染,注意生理健康,而且要保養好自己的心田不受污染,注意心理健康。「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第一章)天賦予人的本質就是性,遵循本質行事就是道,依照道修養身心就是教育。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第一)我每天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替人謀劃事情,盡心儘力了嗎?與朋友交往,真實誠信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自己複習了嗎?正心誠意和修身律己,是一輩子的事情。二是德與欲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人心即人的倫理道德底線,與人慾即人的生理、心理慾望之間的關係。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卷十一·告子上)仁就是人心;義就是人走的路。他又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卷十四·盡心下)修養心性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辦法了。人的慾望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得一望二,得隴望蜀,得寸進尺,「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就是貪心。貪吃、喝、玩、錢、財、物、權、色等,不一而足。貪慾如火,不遏燎原;淫慾如水,不遏滔天。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一是人的生理需求,包括吃、喝、拉、撒、睡等,這是最低需求。生理需求實際上就是生存需求。二是安全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職業安全和環境安全等。三是社會交往的需求,人都不願意一個人孤獨生活,希望有人聊天,有人交往。四是尊重的需求,包括自尊和受別人尊重。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五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包括人文倫理、道德精神和信仰的需求。這就是人生即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以及終極追求。三是人與物的關係。人活在天地之間,當然離不開天地萬物。但是,不論是個人、家庭、企業、政府機構、非政府機構等,整個社會都必須以人為本,人本物末,重人不重物,不能見物不見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論語》里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天,馬棚著了火。孔子下朝回家,問:「傷到人了嗎?」而沒有問起馬。這就是仁德之心。有的人對物特別感興趣,利用社會公權力,以權謀私,金銀珠寶雕塑字畫一大堆,甚至玩物喪志,做起不仁不義的事情。玩物喪志,實際上說的是喪失了仁即仁德,包括人文倫理和道德。四是人與己的關係。我們每一個人不但是孤立的自然人,而且都是家庭人和社會人。一個人的生存、生活、學習和工作,都離不開家庭、學校、單位和社會。所以,我們在家裡、學校、單位和公共場所,不但要顧及自己,而且要顧及別人。就是儒學文化鼓吹宣傳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志士仁人和正人君子。我們不能做只顧自己、不管別人、旁若無人的小人。宋代張載《西銘》有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老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同類,一切都是天地即大自然所賜。他還有一段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人文倫理和道德精神,朗若日月,光耀千秋。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千古不朽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其人文倫理道德精神和思想,已經到了神聖的境界。一千多年前的文人學士都有這樣的神聖境界,作為現代的讀書人特別是黨政機關的領導幹部,能不深思反省嗎?《古文觀止》中的文章有幾百篇,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篇篇朗讀背誦。但是我認為,荀子的《勸學篇》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值得每一個人終身誦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踐行仁德的根本途徑。學無止境,學不可以已,一個人要活到老學到老。經常讀《勸學篇》,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體會。《岳陽樓記》是千古美文,不但情景交融、美輪美奐,而且胸懷開闊、氣吞山河。五是公與私的關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私心,不可能一點私心都沒有。但是,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公私分開、先公後私。不能公私不分,更加不能化公為私甚至以權謀私。大公無私是聖賢,公私分明是君子,公私不分是小人,以權謀私是罪人。六是義與利的關係。《大學》第十章有一句名言:「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這句話,不但講的是經濟倫理,而且講的是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很值得治國理政者深思。至於做人、做事特別是做買賣和企業家,更應該懂得和氣生財、誠信經營和「德本財末」的道理。「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這些話語,至今依然閃爍著人文倫理道德和智慧的光芒。責任編輯:姚遠

推薦閱讀:

禪與悟 善與惡─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同傳統價值觀決裂
《金牌調解》是如何引導正確價值觀的?
理課十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中)
踐行核心價值觀應抓好「知、情、意、行」

TAG:文化 | 價值觀 | 價值 | 儒學 | 核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