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被遺失和忽視的陝北喪葬文化

點擊陝北文化即免費訂閱!喪禮是人生禮儀中最後一件大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民囿於靈魂不滅的觀念,總希望已亡故的親屬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和安寧。所以,一般家庭都特別重視為死者治喪、送葬,力圖以此來安慰亡靈,並表達對其哀悼和懷念之情。洛川一帶老人去世後多採用土葬,治喪標準極高,禮儀非常繁雜。尤其是正常死亡的老人,添棺厚斂,鼓吹髮喪,選地安葬,以示兒孫後輩恪守孝道,甚至有因此返窮甚至破家者,實有悖於厚養薄葬的古禮。

一、初喪

初喪是喪禮的開始,喪前首先要處理亡前事宜。

首先要準備棺木和壽衣,洛川風俗老人六十歲後即準備棺木和壽衣,以防不測。棺木以柏木最佳,松、楸木次之,忌用槐、柳木,棺木有素棺、半刻、全刻幾種,以雕花彩繪最為講究,全刻棺木前後擋和兩廂飾以福壽和二十四孝圖案,並根據男女性別配一些通用的對聯。過去多由主家請木工到家裡做棺木,除付給木工手工費外,還要管木工吃住等,費工越多越能體現兒女孝心,富有之家做一口棺木竟費時一年之久。現在做棺木成了產業,則多把木料送往壽木鋪讓木工做,為體現對木工的重視,在動工前後要三番五次拿煙、酒、茶、副食等禮物看木工。棺木做成後,女婿、外甥、親朋好友帶雞、酒祝賀,木工、主家按禮儀迎神、祭祖、拜棺木,拜畢後棺木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再輕動,主家則備酒席招待親朋和木工。做棺木是兒子義不容辭的責任,洛川講究「老子欠兒子一個媳婦,兒子欠老人一個壽木」。除了準備棺木外,壽衣也非常講究,壽衣的件數以上衣的件數計算,少不過三件,多不過九件,以五件和七件比較多見。多不過三件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覺得少了菲薄了老人缺少了孝心,但多不過九件卻有點想不通。其實,九是一位數的最大數,又和天子九廟、九五之尊等相聯繫,意味著登峰造極到了極點,一般人講究給後輩留有餘地,讓後輩超過自己,因此有多不過九件之說。壽衣過去多由女兒來做,現在則在壽衣店購買,但不論如何都不能讓子女的眼淚留在壽衣上,否則老人過世後會思念兒女。

其次老人一旦病重後,要立即通知親戚來探望,尤其是舅家和老外家要由子女親自去通知,告知外家和舅家老人得病及救治情況,在取得舅家和老外家諒解的同時,希望能派人來看望,並減少喪後的一些麻煩。

第三老人病重後還要提前準備白布、孝衫、紅布等,具體數量則要根據子女及親朋的多少而定。老人過世後,不僅兒女要穿白戴孝,客人來了除了給人和扯紅布外也要散孝,但散孝的講究卻很深,孝男孝女散的孝帽一般長約六尺,侄兒侄女略短,親戚為一個帽子,朋友則為一塊白布。而且有「穿孝衫,豬叫喚」之說,意思是女兒侄女穿了兒子準備的孝衫,過三年的時候要殺豬宰羊進行祭奠。

第四要在老人臨終之前進行沐浴更衣,事實上是給死者進行最後一次整容,死者是男性,通常由兒子和女兒來料理,死者為女性,則由女兒和兒媳來料理。除擦洗臉面、手腳和修剪指事項外,還要理髮、梳頭和穿衣。人死後,忌說死字,一般稱老了,沒了,走了;死人穿的衣服稱壽衣。

人老後由炕上或床上移位到靈堂,靈堂設在南北房子則頭朝東,設在東西房子頭朝南,死者的臉面用白紙或手巾扇住,身上蓋壽被或紅被面,身底鋪乾草,雙腿用筷子和紅繩絞緊,以防走屍,一手握蕎面做的打狗餅,一旦遇到餓狗攔路,便用打狗餅仍出去喂狗,一邊趁機逃脫。死者嘴裡還要含用紅線拴著的一枚銅錢或硬幣,俗稱口含錢,入殮時須從口內移至胸前,否則來世會變成啞巴。靈堂桌前拴一隻白公雞俗稱看喪雞,靈堂前的供桌上點燈供酒飯和水果,稱倒頭飯,供亡者享用。若非正常死於村外,屍體不能進村,須停屍於廟宇或另搭屍棚。

死者屍體安排就緒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請陰陽先生,過去由於文化落後,死者時間不好確定,陰陽先生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根據死者死後手指確定去世時分,現在由於手錶的普及則省去了這一環節,陰陽先生按照「尋龍點穴拔砂觀水」的原則及死者死亡時間、屬相和陰陽五行確定墳地位置,希望墳地的選擇能夠給後輩帶來好遠和興旺,即當地所說的「孝子出在門裡,後輩出在墳里」,並以長子的屬相推算下葬時間。下葬時間一般以三天為宜,但最長不超過四天。

確定了陵墓的位置和下葬時間,執事人一邊派人報喪,告訴老人的去世時間、病因、下葬日子、客人來的日子和是否接送,舅家、老外家等一般要安排專車去接,一邊要安排家門中的人打墓箍堂子。

打墓期間,孝男要在執事人的安排下多次到靈地看望打墓的,到路上逢人要磕頭,除帶去煙酒外,還要說些客氣話並磕頭謝恩,女婿、外甥至少也要看一次打墓的,打墓人趁機敲詐女婿、外甥買些啤酒、煙等享用,女婿、外甥則要很爽快地答應,並以此來表達對亡者的無限懷念。如箍堂子則在堂子合攏的時候要用五絲線把筷子懸於堂子中央,並撒硬幣、糖和麩子等,並鳴炮舉行合龍口儀式。孝女則要在下葬的當日早晨去掃墓,掃完幕後要把腳印掃清,不能把腳印留在墓里。

二、弔唁和下話

接到報喪通知後,親友會帶花圈、黑紗、香表等前來祭奠,客人一到大門口,樂隊起樂,執事人安排一人接花圈和黑紗,一人把客人領於靈前燒香祭奠,孝子則頭頂盤子哭著把孝帽奉送於客人面前,並希望以此來減少亡者在陰間的罪災。按照民間迷信的說法,人剛去世是鬼,三年後方可成神,根據「神三鬼四」的說法,人去世後焚四柱香,平輩行五拜禮,第三擺行奠酒禮,晚輩行九拜禮,第五拜行奠酒禮。

娘舅家來人先驗屍,後祭拜,拜畢後孝男要頭頂盛有酒菜的盤子,披麻戴孝、雙膝跪地,聽取娘舅家對喪事的安排於要求,如生前所受的待遇不好,娘舅家則對喪事要求比較苛刻,後經執事人解脫說情,求得解決,如達不到娘舅家的要求,不僅要拖延埋葬日期,而且會加大喪葬費用,有「死者不張口,一天吃五斗」一說,因此不論娘舅家人說的是否在理,孝子都要對娘舅家的來人盡量忍讓,並極力討好,爭取使喪事能夠儘快完成。

弔喪期間,兒孫輩戴白孝,孝子孝帽最少長六尺,孝侄則較短,未成年孫子和重孫戴紅帽,孝男孝孫腰纏麻繩,腳剎白鞋,以白紙做成門形戴於頭前,手執用白紙糊好的柳木棍,彎腰哭泣,以示無限傷痛。

南原和中原在死者去世當晚燒雞鳴紙,北原則在下葬前一天晚上燒,燒雞鳴紙在雞叫第一聲開始燒,孝女一邊敲盆或罐,一邊說到:「過金橋,過銀橋,千萬不要過餓狗橋,餓狗橋上有餓狗,請你丟了麵條快快跑;過金橋、過銀橋,千萬不要過亂馬橋,亂馬橋上有殺人刀,請你丟了錢快快跑。」希望老人在另一個世界能少受苦難,平安吉祥。

三、祭奠和入殮

在下葬前一天晚上和下葬當日早晨,對死者要進行祭奠,晚上為大祭奠,第二天為小奠。祭奠的順序是先是娘舅家,再是妻家,姑家、姨家、女婿、外甥,最後是孝子、孝侄、孝孫等,祭奠的禮儀基本與弔唁期間的禮儀相同。

小奠結束後,死者親屬守於鋪蓋好的棺木前,由親朋抬死者孝子抱住死者頭部入棺木,入棺時無論子女如何悲痛,都要盡量忍住不哭,以防淚水掉進棺木或死者身上,讓亡者在陰間仍然思念子女,備受思念的煎熬,如棺木不在室內,則要用被面遮擋,不能讓死者見天。入棺加蓋後即行送葬。洛川風俗,父母死,須待兒女返回後方可蓋棺,盡量讓子女能見上父母最後一面;婦女死則須等娘家人到後方可蓋棺,以此來減少娘家對女兒去世的疑心。如確因天氣和時間的原因不能讓子女或娘家人見上一面,不僅是兒女和娘家人的遺憾,而且會增添許多麻煩。

四、送葬

送葬一般用轎,過去人窮多用官轎,殷實人家多請匠人紙紮金童玉女,彩三起樓、八卦八頂彩轎,現在人生活提高了,人們不僅注重把轎彩的排場一些,還注重轎子上裝飾的內容,用二十四孝圖案表達對父母的無限哀思,用八仙等圖案寄託希望父母在陰間健康長壽祝福。同事仿照陽間的物件,為亡人製作電視、冰箱等作為陪葬,希望亡人在陰間也能享受陽間的生活。

出靈時,先由一年長者擔祭飯罐,拿引魂番到靈地,孝男孝女及親朋在主持人的指揮下依次進行拜轎起靈或追悼會等議程,議程結束後村人抬棺木或用拖拉機拉棺木,孝長男頭頂紙糊盆手拄「哭喪棍」領頭,其他孝男拉喪布柱「哭喪棍」送至墳前,孝女送至門口即回,靈柩下葬後先由孝男下去把祭飯、供桌及陪葬品放在一定位置並為老人整端,然後由陰陽先生撒麩子、念咒語,最後合上墓門石,村人自帶鐵杴等工具到地里全墓,全墓結束後孝男叩頭謝恩,陰陽先生一邊撒五穀雜糧,一邊說「引魂番栽的端,祖祖輩輩當大官」一類的祝福語。這些議程結束後,孝男們要用箍堂子剩下的磚壘一個供桌,並謝土神。

回來的路上要為家裡的大人和小孩叫魂,一般是一人喊大人小孩的名字加回來,一人則答應回來了回來,一直叫到大門口。孝男和到地里的客人在門口把手伸入盛有水的瓦瓮蘸水於刀上,並把刀翻過來,希冀因此能讓大人小孩的靈魂回到家裡。

過去,參加全墓之人和親戚在主家吃一頓餄餎,謂之全墓餄餎,現在全墓之人不參加外,親戚則吃一頓酒席。

喪葬費用中出外甥、女婿攤分轎份子和樂隊費用外,其餘由孝子按照三一三剩一的原則予以分攤。

五、追薦

死者埋葬後,圍繞對死者的懷念和對死者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祝福並沒有結束,人們按照死是生命輪迴的觀念和「慎終須盡三年孝」的要求,進行了一系列的追薦儀式。

囿於靈魂不滅的觀念,洛川人認為人去世了靈魂依然存在,出殃就是靈魂不滅觀念的一種最好見證,孝子在陰陽先生推算的出殃日子的當晚撤離,並事前在死者生前的卧室撒上草木灰,靈前祭貢品香蠟燭等,據說出殃時分過後草木灰上會留下亡者屬相的足跡。若活人沒有記住時辰而逢上出殃就會殃煞,這些都是迷信的說法,沒有什麼科學根據。

人下葬的前三天,每天晚上要到地里用麥草點火祭奠,第一天送火送到村子的第一個路口,第二天送火送到第二個路口,第三天送至墳前燒紙祭奠,名曰燒服三紙,送火與燒服三紙可為亡者照亮去陰間的路,使亡者感到不孤單。

從人去世開始算起,每七天為一個周期,稱過期,共七期四十九天,期日是亡人的災日,孝男孝女要到墳前焚化紙錢,焚燒紙錢前先燒少許讓一些孤魂野鬼去搶,然後劃一圓圈讓自己的老人拾錢去買通閻王殿的小鬼,使其免受折磨,一般要燒五次,要是過七與農曆七日相合,還要用白紙糊與死者年齡相等的白旗,在燒紙時沿路插旗追薦,洛川人認為追薦過五次就可以超度死者的亡靈。

洛川人非常注重過百日,認為生前生日和死後百日一樣重要(生前生日死後百),因此過百不僅要把老人的靈請回來,還要殺生祭奠,希望死者能像過生日一樣享用祭品,並以此表達對亡者的懷念之情。過五七、過年亦可請靈,但一年最多不能請三次靈。

人去世的忌辰稱過周年,洛川風俗頭年只設靈牌家祭,二年尤簡,三年最為隆重,有「緊頭年、慢二年,重三年」之說。過三年一般在去世三年後的忌辰,但如果趕上農忙等時節,則要改在正月或者其他時間,但通常是只改月份不改日子。

日子定好後,要帶禮品通知所有參加葬禮人員,並籌備搭棚等事宜。忌辰的前一天下午迎神和請靈,兒子獻豬,女兒獻羊於靈前,譚服子和親朋在禮賓先生的指揮下行家祭禮,第二天早行朝奠禮,並獻時果及茶水,等客人來後先由譚服子給老外家和舅家下話,然後按照老外家、舅家、起家、姑家、姨家、女婿、外甥的順序邊祭奠邊晉禮,祭奠結束後由老外家、舅家給譚服子易服,主人長輩給女兒和子侄易服,妻家給兒媳易服、主家按晉禮順序給客人易服,過去易服多為帽子和布料,現在多為成衣,易服結束後化靈樹幡,敬請如來大佛保佑父母靈魂順利上九天入神位,或請有功德之人在亡者牌位點主,並立碑追薦親人的功德,並希望藉助功德之人的靈氣使親人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健康幸福,使後輩能人才輩出,興旺發達。

化靈結束後,張貼紅對聯,標誌著由白事轉入紅事,晚上舉行酒宴,樂隊演出助興。

三年過後,洛川人認為亡者已經成神,可以上到神軸子上接受後輩的祭拜,追薦活動即轉入年節祭祖之中。

六、拜影

古人認為,祖宗相傳的遺德是「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謙為吏,以學立身。」為了使子孫能夠「守而不失」這些美德,洛川人不僅要求後輩讀書知理,還要利用拜影等形式對其進行家風門弟教育。

影與像在意義上有某種聯繫,因此洛川人將既有文字又有圖像的家譜稱影,又因所繪人物皆為去世三年而成神的祖宗神靈,故又稱神軸子。過去,不僅富裕的家族有影,貧寒之族在籌足經費後,選一黃道吉日,請工於繪像之人,按照輩份高低和男左女右的次序,依次繪上祖宗畫像,比較重要的人物還要備註生卒年月及主要功德。影繪好之後,全族人須備宴宴請工匠,以示慶賀。宴畢後,還要召開族人大會、制定拜影的章程,章程須包括續影年限、上影資格、承辦人確定方式及承辦人的權利和義務等內容。

由於子孫代代繁衍不息,族譜所錄的家族也不盡完整。因此每隔三五年還要續一次影。續影時先確定上影人選(即去世三年以上的人),然後由族裡德高望重之人主持族人大會,逐一討論是否可上影。因為這關係到對上影人的評價和族裡以後的門風,因此討論顯得既客觀又謹慎。但無論如何,非正常死亡之人和一些品行不端之人是不能上影軸的,否則會壞了門風,於後人不利。

拜影的時間一般選在農閑的臘八、大年或清明,但以過大年拜影的最多。所以需在年初確定承辦人。被確定為承辦人的可在此年免費種集體的公田,所得收益用來籌備拜影之用,不足者可向族人募捐。

臘月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稱神祗子會,本族上至六十歲,下至十歲的男人都要親自參加,以追本溯源。屆時在祠堂懸掛影,並獻上豬、羊等祭品,然後按照輩份高低,依次祭拜。拜畢,承辦人需將祭品分全族老幼享用,稱吃神祗子會。不舉行神祗會的,每年逐戶輪流主持家祭,叫掛影。主持家祭的僅備一桌祭飯,每戶的祭品都供於神祗前,初二撤祭,捲起神祗稱藏影。

藏影后,影由承辦人或專人看護,發現有鼠咬等損壞現象,則予以訓斥。若賣於外姓或撰抄出賣,則被視為不肖子孫,逐出家族,甚至送官究治。

拜影中雖然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如宣揚宗族觀念,歧視婦女,認為婦女經血不潔,不能拜影等。但中心思想卻是教育後人孝敬長輩,誠實做人的。因此,拜影之風在洛川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幾百年從未間斷,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影被毀壞的情況下,一些人還暗地裡進行拜影,近年來,一些家族也繪製了新影軸,足見此俗的根深蒂固。(白利民)

推薦閱讀:

《帝國總裁的寶貝寵妻》很多人看嗎?為什麼收藏率那麼高?
中華經典文化之首——《周易》
中國建築文化丨 探究古建築之美
如何從各角度評價《大學刑法課》這本書?
為什麼山東人普遍有很強的做官觀念?

TAG:文化 | 喪葬 | 陝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