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北京城和多元北京文化的探討和途徑--趙曉陽

[收稿日期] 2008 - 04 - 01 [作者簡介] 趙曉陽(1964 — ) ,女 ,重慶市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中國基督教史、 北京史的 研究. 完整北京城和多元北京文化的探討和途徑 — — — 以北京學研究中的外文資料為中心 趙曉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所 ,北京 100006) [摘要] 從明末開始 ,都城北京一直生活和吸引著因各種原因而來的外國人 ,生活、 工作、 研究 使他們留下了大量的親身記錄和著述.這些外文資料提供了與中文資料有差異的北京城和北京 文化 ,即對同一城市的不同內容、 角度、 範圍和認識.只有將中文文獻和外文文獻綜合對照來研 究 ,才能得出 "完整北京城" 和 "多元北京文化" 的概念認識 ,開拓和深化北京研究的新途徑和新理 念. [關鍵詞] 外文文獻 ;完整北京城 ;多元北京文化 [中圖分類號] K2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24917(2008) 0320070204 一 從明朝末年開始 ,世界各國人士以外交官、 傳 教士、 商人、 軍人、 學者、 教師等不同身份來到中國 , 開始進入、 關注、 介紹、 研究中國這個古老卻又陌生 的國家.隨著外國各種勢力和人物的逐漸進入 ,隨 著中國或主動或被動地對外開放 ,世界從此接觸和 認識中國 ,不斷地形成和修正世界的中國觀.中國 從此無可置疑地捲入了世界主義和全球文化的大 潮 ,北京逐漸發展為世界性城市. 中國走向世界 ,同時也意味著世界走向中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在這一過程中 ,外來的人們還 更加 "主動、 積極" ,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說 : "咱們開 門走出去 ,正由於外面有人推門、 敲門、 撞門 ,甚至 破門跳窗進來. " 他們來到神秘的中國 ,寫下了大量 關於包括北京在內的各種著述 ,留下了對於中國政 治、 經濟、 文化、 社會生活的記錄、 研究和評論. 筆者於 2007 年5月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 了 《北京研究外文文獻題錄》 ,約17 萬字 ,介紹了筆 者歷年在中外訪學研究過程中 ,專心查找的 176 種 北京研究的外文書籍 ,每種包括出版時間、 版本更 迭、 內容簡介、 目錄翻譯、 圖書頁碼、 照片圖片、 作者 生平及著述介紹、 中文譯本等基本介紹.現簡要介 紹如下. 政治方面14 種,均為英文. 《北京記》(Description of Peking ,1898) 、 《北京使館》 ( The Peking Legation ,1900) 、 《北京近來的變化》 ( Recent Changes at Peking and Recollections of Peking ,1902) 、 《清政府 的消逝》 ( The Passing of the Manchu ,1912) 、 《北京的 現在政策》 ( Present Policies in Peking ,1914) 、 《北京的 塵土》 ( Peking Dust ,1919) 、 《北京的外交地區》 ( The Diplomatic Quarter in Peking ,1927) 、 《北平市政和外 交地 區》( Peiping Municipality and the Diplomatic Quarter ,1933) 、 《北京的和平》 ( The Peace of Peking , 1938) 、 《北京日記》 ( Peking Diary ,1950) 、 《人力車的 北京 : 20 年代 的市民與政治》( Rickshaw Beijing , 1989) 、 《城牆內的外國人 :北京使館區》 ( Foreigners within the Gate , 1993) 、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 (Beijing Transforms ,1993) 、 《北京大學、 文化與中國 政治文化》( Beijing University , Intellectuals ,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2004) .大部分著述是民國 年間 ,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的親歷和感受 ,或他們 編輯的有關政治外交的資料集 ,從中可對作為特殊 階層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的地位和參與 ,有著多角 度的認知. 經濟方面 11 種,3 種為日文.日文有 : 《北京鐵 路局概況》 (1938) 、 《北京商工名鑒》 (1939) 、 《北京工 商 資料集》 (1975 ,1978) ;其他為英文 , 《北京 社會調查》 ( Peking : a Social Survey ,1921) 、 《北京的 2008 年9月第6卷第 3 期總 21 期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 2008 Vol. 6 No. 3 Sum No. 21 行會》 ( The Guilds of Peking ,1928) 、 《60 個北京家庭 的收入分析》 (Livelihood in Peking ,1928) 、 《北京的工 資》 ( Peking Wages ,1929) 、 《北平犯罪研究》 ( A Study of Crime in Peiping ,1929) 、 《河北省清河鎮的社會學 調查報告》 ( Ching Ho ,1930) 、 《北平的中國家庭是怎 樣生 活的》( How Chinese Families Live in Peking , 1933) 、 《北平的藝術和工藝和工業合作運動》 ( The Peiping Art and Grafts and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ovement ,1948) .西學的傳入使社會調查方法進入 到北京研究的視野 ,這在經濟方面有最好的例證 , 以上 11 種都是民國年間開展的社會調查記錄 ,也 是中國社會學初創時期的最早成果 ,為今天的研究 提供更為客觀和詳實的資料. 歷史方面 13 種.法文 1 種,《圓明園》 ( Yuen Ming Yuen ,1936) ;日文 4 種,《北京志》 (1908) 、 《北支 那懷古· 河北篇》 (1941) 、 《北京的歷史》 (1941) 、 《京 師城內河道溝渠圖說》 (1941) ;英文 8 種,《北京及 周圍的考古和歷史研究》(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es on Peking and its Environs ,1876) 、 《滿族 :中國統治者的起源和進程》 ( The Manchus , 1880) 、 《北京:歷史和本質的描述》( Peking : a Historical and Intimate Description of its Chief Places of Interest ,1919) 、 《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1924) 、 《熱河 :帝王之城》 ( Jehol : City of Emperors ,1932) 、 《清代北京圓明園和頤和園的歷 史》 ( History of the Peking Summer Palaces ,1934) 、 《尋 找老北京》 ( In Search of Old Peking ,1935) 、 《中國帝 都規劃》 ( 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 ,1990) .作為 首都 ,北京的歷史自然也是最容易引起眾人興趣的 研究題材 ,這裡有個人興趣的結晶 ,也有專業的研 究 ,更有當年和今天的博士論文.他們利用了當時 中國人無法利用的手段 ,或獲取文字資料 ,或實地 考察 ,留下更多客觀歷史記錄 ,非常值得我們今天 認真的利用. 宗教方面 11 本.法文 2 種,《正福寺墓地與教 堂》( Le Cimetié re et La Paroisse de Cheng2Fou2Sse , 1918) 、 《柵欄天主教墓地與藝術》 (Le Cimetiè re et les Oeuvres Catholiques de Chala ,1928) ;英文 7 種,《馬國 賢神父留居北京宮廷為中國皇帝效勞十三年的回 憶錄》 ( Memoirs of Father Ripa ,1846) 、 《北京的四座 教堂》 ( The Four Churches at Peking ,1930) 、 《北京宮 廷的耶穌會士》 ( Jesuits at the Court of Peking ,1935) 、 《北京天主教》 ( Catholic Peking ,1937) 、 《18 世紀在北 京的俄羅斯東正教傳教團》( The Russian Ecclesiastical Mission in Peking ,1976) 、 《中國人的地 獄》 ( Chinese Hells ,1981) 、 《北京紙神》 ( Peking Paper God ,1991) ;日文 2 種,《房山雲居寺研究》 (1935) 、 《北京四天主堂》 (1987) .除佛教和民間宗教外 ,其 他均為外來宗教 ,國人對外來宗教的戒心和防備使 外來宗教往往生存在特殊的圈子裡 ,使得這方面的 資料和研究都尤為少見. 民俗方面 21 種.日文 1 種,《北京風俗圖譜》 (1986) ; 法文 3 種,《北京與北京人》 ( Pekin et ses Habitants ,1869) 、 《頭頂北京的天》 ( Sous le Ciel de Pé kin ,1919) 、 《衚衕風景與北京人習俗》 ( Scè nes de la Vie des Hutungs ,1922) ;英文 17 種,《英國學生在北京 的生活》 ( Where Chinese Drive ,1885) 、 《北京和北京 人》 ( Peking and Pekingese ,1865) 、 《穿過月亮門 :美國 人在北京 的生活經歷》( Through the Moon Door , 1926) 、 《農曆 :中國人風俗節日記》 ( The Moon Year , 1927) 、 《北京生活雜聞》 ( Sidelights on Peking Life , 1927) 、 《英國人在北京的回憶》 ( British Memorials in Peking , 1927 ) 、 《滿族的風俗和迷信》( Manchu Customs and Superstitions ,1928) 、 《北京人的社會生 活》 (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in Peking ,1928) 、 《吳氏 經歷 : 一個北京人的生活周期》 ( The Adventures of Wu ,1940) 、 《豐腴年代》( The Years that Were Fat , 1952) 、 《北京 :1950~1953 年》 ( Peking , 1950~1953 , 1958) 、 《北京的莫理循》 ( Morrison of Peking ,1967) 、 《莫理循通信集》( The Correspondence of E. G. Morrison ,1978) 、 《北京的隱士》 ( Hermit of Peking , 1979) 、 《殷老太太》 ( Old Madam Yin ,1979) 、 《亨利· 墨菲在中國的建築生涯》 ( Building in China ,2001) 、 《北京的莫理循的生活和傳奇》 ( The Man Who Died Twice ,2004) .這些書籍介紹了在北京的中國人生 活習俗.在當時的社會裡 ,還出現了設計建造國家 圖書館分館那樣中國傳統建築的外國人 ! 當時中 國人對外國人和社會有什麼樣的認識和描述呢 ? 至今筆者仍沒有見到當時中國人描述外國人生活 習俗如此詳細的專著 ,看來我們的確要抱有開放的 心態和實際的行動. 語言方面 13 種 ,均為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編纂 的中英文字典、 語法、 漢語教材和辭彙彙編. 《官話 口語 語法》( 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Colloquial Language ,1857) 、 《漢英合璧相連字典》 ( 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Peking Dialect , 1871) 、 《漢語口語教程》 ( Progressive Lessons in the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1885) 、 《官話簡明教程》 ( A Short 1 7 第6卷第 3 期 趙曉陽 :完整北京城和多元北京文化的探討和途徑 Course of Primary Lessons in Mandarin ,1901) 、 《英漢口 語詞 典》( A Dictionary from English to Colloquial Mandarin Chinese ,1905) 、 《北京方言袖珍詞典》 ( A Pocket Dictionary and Pekingese Syllabary ,1907) 、 《漢英 詞典》 ( 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 ,1907) 、 《英華成 語合璧字集》 ( A Mandarin2Romanized of Dictionary , 1911) 、 《漢英北京官話辭彙》( Chinese2English Mandarin Phrase Book ,1911) 、 《英漢官話口語詞典》 ( English2Chinese Dictionary ,1916) 、 《袖珍英漢北京方 言詞 典》( An English2Chinese Dictionary of Peking Colloquial) ( 1918 ) 、 《北京方言發音讀本》( A Mandarin Phonetic Reader ,1918) 、 《漢字現代北京音 注音表》 ( Guide to Transliterated Chinese ,1969) .來到 中國 ,學習語言文字便是首要之事.這裡保存了用 西方語言學方法研究和記錄北京方言和辭彙的成 果 ,通過對辭彙、 語音的分析和研究 ,亦能追述北京 語言歷史的變遷 ,反映北京的歷史變遷. 文學方面 11 種.日文 1 種,《北京》 (1940) ;英文10 種,《北京兒歌》 ( Pekinese Rhymes ,1896) 、 《中國 歌謠集》 ( Chinese Mother Goose Rhymes ,1900) 、 《北平 歌謠》 ( Chinese Folklore ,1932) 、 《燕遊詩草》 ( Peking and Other Poems ,1923) 、 《北京的旅行隊》 ( A Peking Caravan ,1924) 、 《充滿生機的北京片斷》 ( Fragments of Living Peking ,1955) 、 《北京郊遊》 ( Peking Picnic , 1932) 、 《京華煙雲》 ( Moment in Peking ,1939) 、 《北京 故事》 ( Peking Story ,1961) 、 《北京猿人的消失》 ( The Peking Man is Missing ,1977) .或以北京為背景的文 學創作 ,或是北京歌謠的原始保存記錄.北京的魄 力不僅吸引著中國人 ,也能吸引外國人. 戲劇方面 6 種.日文 2 種,《支那劇與梅蘭芳》 (1919) 、 《支那劇大觀》 (1940) ;英文 4 種,《梅蘭芳的 蘇俄 之行》( Performance of Mei Lan2fang in Soviet Russian , 1935) 、 《著名中國戲劇》( Famous Chinese Plays ,1937) 、 《梅蘭芳》 ( Mei Lan2fan ,1971) 、 《中國戲 曲》 ( Chinese Drama ,1991) .都是有關京劇的記錄和 介紹 ,雖然比較簡單 ,但卻是京劇最早走出國門的 記錄和實證. 清皇室人物 7 種 ,均為英文. 《英使謁見乾隆 紀實》 (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1798) 、 《道 光帝傳》 ( The Life of Taou2Kwang ,1852) 、 《末代皇帝》 ( The Last Emperor ,1987) 、 《慈禧寫照記》 ( With the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1905) 、 《清宮二年記》 ( 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1907) 、 《北京信札 :慈禧太 後和中國婦女》 ( Letter from Peking ,1909) 、 《中國的 宮廷生活》 ( Court Life in China ,1909) 、 《慈禧外紀》 ( 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 ,1910) 、 《中國皇太 後慈禧》 ( The Great Empress Dowager of China ,1910) 、 《中國和滿族》 ( China and the Manchu ,1912) 、 《清室 外紀
推薦閱讀:

第 11 期「故事+」嘉賓、志願者招募
為什麼出了北京就沒有鹵煮了?
北京爬長城路線和建議?
奧馬哈農夫: 鵬欣資源定增存貓膩? 姜氏騰挪術一月吸74億元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2日訊 (記者 張海蛟 ...
如何看待北京「反恐大媽」?

TAG:文化 | 北京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