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宗宗派源流|第一章 禪宗之源——從達摩到弘忍 (三)上

點擊上方『凈居閑堂』輕鬆關注

三 從達摩到弘忍

達摩南來,以《楞伽》傳宗,倡教外別傳之心宗,並傳法慧可,為禪宗的初創時期。慧可後傳僧璨,於道信、弘忍,禪宗始略具規模。

在禪宗創始人諸說中,一個重要問題是:究竟達摩是否實在其人?他是否中土禪宗的初祖?

我們認為,從歷史資料考察,歷史上確有達摩其人,他是中國禪宗之源頭。

(一)達摩其人:

菩提達摩,最早見於史傳的,當推後魏楊衒之撰《洛陽伽籃記》(成書於547年)。《記》云:「修梵寺,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不棲。菩提達摩云:得其真相也。」其真相,當指佛土清凈莊嚴,一塵不染。又說:「永寧寺,熙平元年(516)太后胡氏所立也。……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游中土;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讚歎,實是神功。自雲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徧,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並未有此。」達摩「口唱南無,合掌運日」。作者楊衒之反對佛法(唐初傳奕引之入《高識傳》,見《廣弘明集》卷六),但與達摩同時,且當時無禪宗之傳說。這樣一個並不太信佛教的人,記敘達摩讚歎水平寺,可見其說當比較客觀,達摩確有其人。

唐道宣(596-667)《續高僧傳》說:「菩提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通微徹數,定學高之,……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自言年一百五十餘歲,游化為務,不測於終。」道宣雖晚於達摩、楊衒之一百多年,但其時尚無禪宗派系之爭,且其治史「仰托周訪,務盡搜揚」,史料比較可信。

據有關比較可信的資料,達摩的生平和學說當如下:菩提達摩,南天竺人(或波斯人)。歷游諸國,南朝宋末達南越,初在江南,後游嵩洛。在洛陽見永寧寺之壯麗,嘆為各國所無,口唱南無,合掌連日。一生隨處誨人禪法。北地道育、慧可從之受學,達摩為之說二入四行。謂入道多途,要惟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第一。堅信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怨行,或遇愛憎,甘心受之,是我宿作,都無怨懟。二隨緣行者,謂於一切境,無喜無怒也。此二入四行,後人錄之行世。又嘗以《楞伽》授學者。自雲一百五十歲。天平年(534-537)前滅化洛濱,或雲遇毒卒。其著作傳有《少室六門集》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心論》、《血脈論》);另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和尚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當系後人偽托之作。

達摩對禪宗初創的貢獻在於:第一、以《楞伽經》和「二入四行」的理論中「諸佛心為宗」作為立宗的宗旨和經典依據。不同於「依教悟心禪」時期以某些經典修習禪法、禪觀的作法、禪觀的作法,具有劃時代的開拓意義。第二、以面壁修禪的「壁觀」為獨特的修持法門。第三、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師徒授受的形式傳法于慧可。這三點是其主要貢獻。正因為如此,菩提達摩作為禪宗之源、禪宗的初創者,於禪宗歷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是毋容置疑的。當然,由於他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固定道場,而是隱居深山,行頭陀遊方的苦修生活,所以當時還不具備完整形態的禪宗。而他作為建立禪宗的開拓者、先驅者、開山祖師,是當之無愧的。

至於禪門廣泛流傳的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的典故,以為禪宗的濫觴,此雖未見史實根據,但北本《涅槃經》卷二說:「佛告諸比丘,有無上正法傳囑摩訶迦葉,迦葉當為諸比丘之大依止,猶如如來為眾生之依止處。」或即釋尊拈花、傳法迦葉說之所本;從迦葉傳至達摩,西天二十八祖之說,亦頗具傳奇色彩。從佛教信仰角度說,這都是確信無疑的,詳情待考。

(二)《楞伽》傳宗

達摩來華,以四卷《楞伽經》傳宗。玄匱一系的凈覺作《楞伽師資記》,列楞伽師的傳法系統是:慧可——僧璨——道信。《續高僧傳》卷十九說:「初達摩師以四卷《楞伽》授慧可(487-593),曰:『我觀嘆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景德傳燈錄》卷三也指出,慧也可以《楞伽》四卷,作為傳授僧那、慧滿的「如來心地法門」,認為「惟有此經可以印心」度世,《續高僧傳.法沖傳》說:「可師後,璨師等八人皆說玄理(指《楞伽》),不出文記。」可見,慧可、僧璨(?-606)均以《楞伽》大義相傳承。僧璨雖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但他們師弟都稱為楞伽師,都用《楞伽》經文印證。道信(580-651)、弘忍(602-675)受《大乘起信論》的影響,提出「一行三昧」之說,似乎更接近《般若》思想。他的著作中引用了許多般若類經典,如《大品》、《文殊般若》、《金剛經》等。比如「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等,即引自《金剛經》。可見道信的禪法,正由《楞伽》逐漸地向《金剛經》、《般若》過渡,但《起信論》的最後根據,仍在魏譯《楞伽》的異義上面,弘忍於五祖寺壁間畫《楞伽》變相,同時使門人誦《金剛經》,到了得弘忍真傳的慧能(638-713)那裡,纔改以《金剛經》為傳法的正宗。因此,大體上說,從達摩到弘忍,均以《楞伽》傳宗,是有根據的。

《楞伽》初譯於曇無識。其四卷本,今已不傳。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羅、慧觀在道場寺譯出四卷本。菩提流支於北魏延昌二年(513)由僧朗、道湛筆受譯出十卷本。宋、魏二譯均在達摩東渡以前出。唐久視(700)於中闐三藏實叉難陀於嵩岳天中寺譯成七卷,則是達摩逝世以後譯出的。

達摩之所以用四卷《楞伽》傳宗,是因為此經為佛說第一真實了義。蘇軾《楞伽經後記》說:「《楞伽阿跋多羅賓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達摩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

達摩思想的特質,在於認為一切眾生同一真性,為客塵煩惱所障,不能顯了。這也是《楞伽經》所反覆闡明的主旨。《入楞伽經》說:「如來藏是清凈相,客塵煩惱垢染不凈。」「如來藏自性清凈,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嗔、痴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具足,這就是《楞伽經.佛語心品》的主旨。楊彥國說:「不滅真相,即達摩所傳之一心也。明靈虛徹,亘古亘今,究竟本源,無有間雜。……是道也,非從他得,祗是家珍,目前歷歷狐明,認著依前埋沒,不須取捨,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是實際。佛語心品明此而已。」《楞伽》關於本性本自圓成之義與達摩理入思想完全一致。

道宣記達摩「二入四行」教旨,對理入與行入的前三行較為詳細。對第四行甚簡稱,祗說:「四、名稱法行,即性凈之理也。」《楞伽師資記》則補充稱法行說:「性凈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智者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則行檀舍施,行無希惜。……檀度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他主張通過理入以安心,行入以踐履。踐履則對從前所作惡業及其苦惱果報,受之不疑;對現在的苦樂遭遇得失,不予計較,對未來也不貪著,無所求;能這樣行事,以至行無所行,即是「稱法行」,前三行為對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後者是以「無所得行」為方便,行菩薩行(六度)而無所行,從利他中消融自己的妄想習氣。這既是對《楞伽經》所說眾生都是「如來藏」之義的闡發,也與當時涅槃師「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同調。

《楞伽經》將禪分為四等,即凡夫所行禪、觀察義禪、念真如禪、諸佛如來禪。遇痴凡夫、外道及聲聞、緣覺所行之禪,屬凡夫所行禪;觀察人法無我,諸相無實,名觀察義禪;觀察一切諸法無實體相,不起分別,得寂靜境界,契合如來藏心之禪,名念真如禪;如實入如來地,入內身聖智,到不可思議境界,叫諸佛如來禪(或如來禪)。凡夫所行禪為小乘禪,其餘為大乘禪。以具奮自覺聖智為內容的諸佛如來禪,是諸禪的最高境界。《楞伽經》如此直截指示佛家實的究竟和源頭,對於當時講究禪法的人是很大的啟發。達摩的「安心無為,形隨運轉」的壁觀法門,「上乘一心之法」(馬祖道一語)實導源於《楞伽》。

《楞伽經》有宋譯四卷本、魏譯十卷本、唐譯七卷本之別。十卷本與四卷本雖分卷不同,內容相同,其中前有請佛品,末有陀羅尼品,還有一篇總品,是四卷本所無。十卷本與四卷本最根本的區別,在卷四依《勝鬘經》說佛性一段。經曰:「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凈,客塵所覆故,猶見不凈,非諸如來。……是故,汝及余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四卷本這一段明確把「如來藏」(佛性)、「識藏」(人心)結合成為「如來藏識藏」,十卷本則把二者截然分開,並明確說:「如來藏識不在阿賴耶識(即識藏)中。」由此出發,四卷本祗說有一心,即自性清凈心;十卷本則說成有凈染二心,從而其他理論也隨之起變化。慧可所繼承的達摩禪是以四卷本為依歸的。從道信到弘忍的東山法門,則以「一行三昧」為中心,以守自心為方法,這是導人《大乘起信論》,把「一行三昧」提到止觀的很高地位的反映。得弘忍再傳衣缽的凈覺,在《楞伽師資記》自序中即提出以《起信論.心真如門》的一番解說作為禪法的最高原則。神秀五方便門也依《起信論》建立其第一總彰佛體的離念法門。《起信論》完全用染凈二心之說組織其理論體系,其根據實際上是《楞伽經》的十卷本,非四卷本。可見,此時「東山法門」,依據的《楞伽經》已經是四卷本與十卷本合流了。

(三)慧可禪理

菩提達摩的弟子,有道育、慧可。道育事迹不可考。慧可(487-593)俗姓姬,虎牢(今河南成皋縣西北)人。對於儒家「墳索」、佛家典籍俱通。後到洛陽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出家,不為世所知。年四十左右,在嵩洛遇菩提達摩禪師,一見大悅,遂拜達摩為師。歷六個寒暑,盡得師傳。達摩遷化後,化導道俗有年。東魏教靜帝天平元年(534)於鄴都(今河南臨漳縣西)盛唱玄風。慧可奇辯縱橫,從者風靡,滯名相之輩或以為「魔說」,是非紛起,受到寺院義學顯貴(如禪師道恆)的壓制和刁難,不得已流離鄴衛。慧可從容順俗,創作新的禪理歌謠,使禪法更接近民眾。後來,他度僧璨,北齊天保元年(550)教化向居士,緇素從者接踵而來。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毀釋、道教時,韜光晦跡,於相州教化僧那,僧那又度慧滿,以《楞伽》為心要。慧可遠與曇林法師「共護經像」,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圓寂,年一零七歲。

慧可之師兄弟僧副禪師(?-524),太原祈縣人,從達摩禪師出家,被稱為「偏頭副」。齊建武年間(494-498)南遊揚輦(南京),止於鐘山定林寺,梁武帝時住開善寺,後入蜀傳禪,禪法大行。曾用《慧印三昧經》為南平五觀齊祀治病。不久回金陵,於普通五年(524)逝世,其師妹尼總持不詳。

關於慧可師兄妹對達摩學說悟入的境界,有關資料記載:「偏頭副」不執不離文字,為道所用,達摩稱「得吾皮」;尼總持「斷煩惱,得菩提」,稱為「得肉」,道育「迷即煩惱,悟即菩提」,稱為「得骨」;慧可則「本無煩惱,元是菩提」,稱為「得髓」。達摩遂凈如來付囑迦葉之正法眼展轉傳至慧可。雖然這些記載帶有傳說性質,甚至有點離奇,但對於理解達摩門下的思想還是有一定參考作用的。

慧可是一個意志堅定的禪師,無論人家對其禪法如何不理解,甚至視為「魔法」,還是遭到菩提流支、光統律師徒黨的毒害,或被辯和律師勾結懸令「非理損害」,或者他斷臂求法,與曇林共護經像,乞食供養「無臂林」,都可見他歷盡磨難,志求佛法根本解脫真理的堅定行持和高尚節操。

慧可之禪法,從他給向居士的回信,可見一斑。「向居士幽棲林野,木食澗欽。北齊天保初(551),聞二祖盛化,乃致書通好曰:『影隨形起,響逐聲來。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除煩惱而趨涅槃,喻去形而覓影;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無名作名,因其名而是非生矣。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無實,何空何有?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未及造謁,聊申此意,伏望答之。』二祖大師命筆回示曰:『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愍此二見之徒輩,申辯措筆作斯書。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居士捧披祖偈,乃伸禮觀,密承印記。「可見慧可之教旨,在體認萬法一如,眾生與佛不二。達摩謂一切眾生同一真性,客塵所覆,猶見不凈,但離妄緣,即是實際。悟入即此一心,本來具足,即「理入」也。慧可承達摩「理入」之旨,悟此身與佛並無差別,即身是佛。可謂得達摩之真傳。

【推薦閱讀】

【回復001】虛雲老和尚:道向己求

【回復002】大竅決:做功夫,在此下手,從此著力!【憨山大師最究竟的秘密竅訣】

【回復003】藕益大師:十種障礙中修行

【回復004】用功辦道

【回復005】達摩禪:理入與行入

【回復006】南懷瑾老師講「達摩四行觀」——學佛注重在行

【回復007】何為禪七?

【回復008】參禪宜觀心

【回復009】修禪定 要具備二十五個條件

【回復010】憨山老人談如何持咒

【回復011】禪堂法器之香板

【回復012】虛雲老和尚:三關與見處

【回復013】冬眠療法:氣脈慢慢走通後,舒服得不願下坐

【回復014】禪修的十種利益

【回復015】《雜阿含經》中的居士修行方法

【回復016】千載難逢一泰斗:虛雲大師開示精選,學佛者必收

【回復017】美國科學家發現:打坐可治療艾滋病和癌症

【回復018】想練成雙盤腿跏趺坐的必看

【回復019】南懷瑾:如何靜坐(附視頻)

【回復020】如何解決打坐中的腰酸腿痛問題

【回復021】【南懷瑾老師著述】女性修行人的故事

【回復022】禪宗大意 | 調和五事助參禪

【回復023】四禪八定與滅盡定

【回復024】耕雲先生:人身難得正法難遇

【回復025】南懷瑾老師推薦的修行必背經典

【回復026】祖師大德們關於靜坐的開示

【回復027】論色身修行的重要性


推薦閱讀:

不以佛法當人情-大慧宗杲禪師的風骨(下)----張正玄老師
禪宗祖師公案選
《禪宗簡介》,佛經
禪宗的徹悟要怎樣的善根呢?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