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經釋疑歌(三)

101、祝由:安慰暗示為祝由,調動神氣解病由,曲察變隱開導之,振奮正氣心誠服。102、百病生於氣:原來百病生於氣,喜緩悲消怒上逆,恐下寒收熱氣泄,勞耗驚亂思結郁。審察病機勿失氣,風寒暑濕燥隨宜,靜而順者正之化,動而變者邪之異。

103、病機十九條:諸風掉眩皆屬肝,風動木搖虛實兼,此風只言內風變,外風再尋別論篇。

諸寒收引屬於腎,身體倦縮筋脈急,屈伸不利寒凝斂,營衛不暢腎陽虛。

此言只指內寒致,外因寒濕當屬脾。諸氣膹郁屬肺金,歲金太過燥肺因,歲火太過病咳喘,肺失清肅胸脹悶。

暴怒傷肝應屬肝,腎不納氣屬腎邊,雖然皆有膹鬱症,病因有別仔細參。

諸濕腫滿皆屬脾,濕性粘滯脾氣虛,水漬妄行周身腫,他臟有傷非此例。

諸熱瞀瘈皆屬火,此為心火筋脈灼,上擾清空傷陽氣,血脈心神皆遭禍。

溫病後之神倦搐,當屬肝腎莫錯謬,氣厥神昏則屬肝,細審病機究根由。

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性炎熱氣血壅,營衛稽留腐血肉,瘡瘍疼痛漸已成。

陽虛寒凝為陰疽,屬寒屬熱紅腫分。

諸厥固泄皆屬下,癃閉瀉利不能禁,大都下焦臟腑變,當屬大腸膀胱腎。

陽明熱厥屬於胃,熱傷肺經太陰地,濕盛濡瀉當屬脾,不在「屬下」範圍內。

諸痿喘嘔屬於上,肺熱葉焦津已傷,氣陰不足實邪壅,肺失清肅喘逆狀。

胃氣上逆為嘔吐,清氣不升濁不降,肝心脾腎亦致痿,不屬此類另立項。

諸禁鼓栗喪神守,皆屬於火不能控,火性壅遏閉於內,陽不外達並口噤。

瘧疾傷寒鼓頷戰,當屬於寒無熱症。

諸痙項強屬於濕,濕為陰邪性粘滯,阻遏陽氣滯筋脈,精血不足究本治。

因風強直不屬此,因熱反戾可無濕。諸逆衝上屬於火,氣機急促嘔吐呃,傷經傷臟氣上逆,火熱犯胃傷肺絡。

食谷欲吐陽明寒,吳茱萸飲仲景說,嘔有支飲小半夏,飲邪不屬火之過。

諸脹腹大皆屬熱,熱邪壅滿脾胃多,結聚陽明腑不通,上中下脹三焦灼。

熱氣內盛上脹肺,下脹肝腎中脾胃,若問寒證有脹否?時減時滿寒之謂。

諸燥狂越皆屬火,火為陽邪擾神明,內擾肺煩擾腎躁,神志狂亂煩不寧。

外擾經脈四肢時,逾牆越屋超常情,陰燥陽虛亦有狂,卻是屬寒細分清。

諸暴強直皆屬風,風性主動善變行,風傷筋膜急不柔,傷陽入肝厥陰經。

屬濕強直熱反戾,區別屬風唯惡風。

諸病有聲鼓如鼓,皆屬於熱壅遏阻,氣機阻滯腹則脹,熱郁賁迫腸鳴唱。

胃寒有脹腸寒泄,熱必矢臭便秘結,再診脈數等熱象,口乾溺黃易鑒別。

諸病浮腫疼酸驚,皆屬於火多癰腫,火性壅遏灼氣血,心肝筋脈神魂驚。

陰疽屬寒痹風濕,虛之驚駭在膽經,屬火必有火熱象,火性卒動在其中。

諸轉反戾水液濁,皆屬於熱身轉側,肢體屈曲背反張,煎熬津液實堪傷。

風寒濕邪不相同,區別只在水渾清。

諸病水液澄清冷,皆屬於寒陰氣盛,實寒虛寒再分別,陽氣溫煦待日升。

諸嘔吐酸暴下迫,皆屬於熱肝胃過。

火能燥物吐酸上,里急後重轉大腸。

火盛制金不平木,傳化失常性急速。

寒濕困脾見此症,熱象無憑不對症。

謹守病機各司屬,臟腑為綱找出處。

六氣為綱有聯繫,上下部位審清楚。

症同機異可相識,症異機同不模糊,審察證侯求病因,辨別虛實病性出。

104、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應知陽為至和脈,因有胃氣知病來,哪部不和哪為病,針葯祛邪可安泰。至不和者名為陰,已無胃氣難究因,真臟偏盛死生期,復胃氣者方回春。

105、諸陽、巨陽為諸陽主氣:督脈陽維曰諸陽,陽脈之海督脈將,維諸陽脈陽維繫,總會風府太陽地。足太陽亦名巨陽,能為諸陽主真氣。

106、五臟痹:

邪客表在陽曰風,邪入內在陰曰痹。

病舍於肺曰肺痹,咳嗽喘滿氣上逆。肺邪傳肝肝痹成,脅痛出食厥亂橫。

肝傳入脾曰脾風,腹熱煩心黃疸行。風淫濕土而成熱,濕熱發癉氣上蒸。

熱注膀胱小便黃,變及上下熱在中。脾傳於腎入下焦,名曰疝瘕少腹痛。

小便色白混濁溲,陰經受損傷在腎。

腎傳之心心脈急,抽搐瘈瘲步難移,心主血脈而屬火,筋脈燥縮手足拘,筋脈無有血濡養,火熱盛必傷根基。

卒發之病隨氣患,不必依次治其傳。

傷寒直中風眩仆,雜病厥逆此類屬。

七情干擾亦不傳,發無常分究其源。

病後強食有所遺,餘熱谷氣相搏急,不多食肉忌房事,勞復食復悔不及。

107、三陽經絡皆受病:三陽經絡皆受病,未入臟者汗而已,由表而來由表出,不使傳內病即愈。108、兩感傷寒:兩感傷寒表裡經,起急發快病危重,耳聾囊縮厥而逆,水漿不入六日崩。

109、陰陽交:何謂陰陽交,胃氣衰絕時,病溫汗復熱,狂言不能食,脈躁不能已,水谷精氣失,邪亢愈不良,醫者當慎之。

110、風厥:風厥病因表裡因,太陽風熱夾少陰,表裡刺之同取穴,風熱既瀉少陰潤。

111、勞風:勞風病因勞而虛,因虛而熱邪入里,邪熱犯肺肺不宣,青黃涕唾濃痰積,急治喘咳膿痰去,利肺散邪調呼吸,「以救俯仰」知何意,救呼吸救項背急,經脈調和俯仰解,動止自如強上愈。

112、五逆:何謂五逆者,預後不良證。一逆熱病汗,汗出脈躁仍。二逆病泄瀉,瀉後脈仍洪。三逆是痹證,脈弱身熱脫肉形。四逆房勞過,形瘦色白便血烘。五逆寒熱並,消瘦脈堅硬。此皆邪氣亢,正氣衰竭證。

113、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各以其時受病者,五臟六腑皆令咳,春季之咳肝先受,後傳於肺以致咳。五臟之咳久不愈,乃移六腑咳不已。胃咳之狀嘔長蟲,膽咳膽汁大腸遺,小腸咳狀矢氣出,膀胱邊咳邊遺溺,久咳不已三焦受,咳而腹滿無食慾,此皆聚胃關於肺,治咳根本胃肺對。

114、寒邪:

寒為陰邪主收引,入經稽遲泣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氣不通。

入於淺表得熱減,寒邪深重血脈凝。寒客脈外脈縮蜷,蜷則絀急小絡引。

寒客脈中熱相迫,實邪阻脈滿實大,痛不可按治宜久,入於沖脈搏臍下。

搏動應手知深寒,不應只在腸胃間,膜原之下按揉止,熱熨針灸及火罐。

寒邪侵入背俞脈,內入於心痛收引,寒邪侵入厥陰肝,脅肋經脈攣收緊。

牽引少腹入陰股,環繞陰器肝經循。寒邪侵入血不通,痛久寒滯絡脈凝。

惡血留積濁氣鬱,客於小腸膜原中。血泣不得注大經,宿昔成積病不輕。

寒引疼痛致昏厥,客於五臟陰氣阻。陽氣外泄越於外,陰陽離決不出入。

卒然痛死不知人,流注針法合背俞。

寒氣客於胃,痛嘔氣上逆,寒氣客小腸,腹痛而後泄,寒氣客大腸,寒從熱化津液傷,腹痛便不暢。

115、風論:風邪侵入皮膚間,善行數變衛氣亂。

其性開泄則汗出,衛氣耗散洒然寒。

衛氣生成在中焦,耗傷胃陽衰必然。

風邪又能閉皮膚,衛氣鬱則熱悶兼。

熱則耗得真氣損,肌肉消瘦寒熱變。

癘風似麻風,風毒已入侵,先從太陽入俞穴,又從諸俞分肉從。

風毒衛氣分肉爭,邪正相持脈道壅,氣血不通麻不仁,再由分肉入脈中。

風毒營血爭,腐熱氣不清,面部色澤敗,皮瘍鼻柱崩。

五臟風,與胃風,皆多汗,又惡風。

肺風面色慘淡白,咳嗽晝輕暮又重。

心風兼見面發紅,唇焦舌燥語不通。

肝風善悲厭女人,咽干易怒顏面青。

脾風面色見發黃,四肢倦怠食不香。

腎風面黑而浮腫,腰痛不立溺不爽。

胃風消瘦腹脹滿,食飲不下寒瀉常。

116、痹論:

痹證外感因,風寒濕三氣,痹證內傷因,飲食勞倦累。

痛痹不通寒邪盛,行痹因風疼無定,著痹因濕氣重濁,痛處固定或不仁。

陽少陰多寒不已,陰少陽多發熱類,多汗濡濕陰偏盛,不得氣化扶陽對。

三氣相侵曰眾痹,左右對應無止息,客於分肉無定處,聚沫阻機痛不已。

熱則寒去痛暫緩,未除風寒濕三氣,移於它處發疼痛,真衛之氣不通故,周痹廣侵肌腠間,針到葯至病可除。五臟之氣謂陰氣,靜則神藏氣不傷。

邪氣七情勞作擾,躁動傷臟氣消亡。

何為五體痹,皮肉脈筋骨。

痹證久不愈,內臟生淫氣。

邪入臟腑痹,聚肺生喘息。

衛氣慓疾滑利行,胸腹分肉肓膜地。榮氣循行在脈中,流動通暢難為痹。

117、痿論:

痿證弱無力,四肢不能舉,精氣津液不能輸,皮肉筋脈骨枯萎,攣急不伸縱不收,病在四肢本臟內,尤以肺為最關鍵,緣肺敷布五臟氣。

五體痿中皮毛痿,皮毛虛弱四肢廢,脈痿摳折關節損,不能提挈縱不任。筋痿膽泄口苦幹,不能榮筋筋急攣。

肉痿胃中津液竭,肌痿麻痹不仁別。骨痿骨枯髓亦減,腰脊不舉足不堅。肺痿因亡失,悲鳴求不得,鳴則肺葉焦,焦則肺痿成。

脈痿衰太甚,胞絡絕則陽氣動,發則心下崩,溲血脈痹大經空。

筋痿思無窮,所願不得入房甚,宗筋弛縱發筋痿,意盪於外發白淫。

肉痿因濕水為事,肌肉不仁痹濡漬。骨痿遠行勞倦過,水不勝火大熱謁,陽氣內伐舍於腎,骨枯髓減足不任。

五痿總因,情志勞傷,熱傷真陰,失調陰陽。

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等因,阻礙氣機。

郁而化熱,塞滯絡道,熱生痰火,精血損耗。

濡養不得,致痿已遲,肺痿面白,脈痿面赤,脾黃肝青爪枯槁,腎痿面黑牙齒焦,臨床不必一定見,氣血津液為治要。

各以其時受月:正月二月,其氣在肝,三四於脾,五六頭巔,七八在肺,九十在心,十一十二,氣在腎間。

春刺散俞,夏刺絡要,秋刺皮膚,冬刺俞竅,各以受病,時日節調,時藏陰陽,信有言妙。

治痿三大則,獨取陽明首,滋補津血液,調養後天充。

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行痿不用。所溜為滎注為俞,二補其滎通其俞,痿證本經合陽明,調其虛實和逆順。

各以其時受月三,子午流注針法先,逐日開穴逐時取,人體亦應大自然。

118、厥論:

厥逆臟腑氣血逆,四肢冷極及昏迷,陽氣衰於下為寒,陰氣衰於下熱及。

熱厥陽走足趾外,陰衰陽盛熱足底,寒厥陰起五趾內,陰脈集足寒趾膝。

縱慾過度耗精氣,陽虛陰盛寒厥起。

醉飽縱慾酒熱盛,陰虛陽盛熱厥起。

腎精虧損為基因,後世外感不同此。外感熱病邪內熾,逆冷熱深厥深時。陰氣盛上不守下,陽虛於下胃不化。腹為脹滿邪氣逆,煩勞精絕失怒氣。

腎虛內厥人瘖俳,寒客五臟陰氣竭。陽氣未入卒然痛,氣返則生治之訣。

巨陽之厥腫頭首,足不能行發眩仆。陽明之厥則癲疾,腹滿面赤妄呼走。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脅痛胯不行。太陰之厥腹脹滿,後不利便嘔卧難。

少陰之厥口乾渴,腹滿溺赤心痛多。厥陰之厥少腹腫,陰縮好卧熱在胻。

119、水腫、膚脹、鼓脹:水腫皮有水,手按即隨起,手按不隨起,此為皮下水。膚脹皮厚腹不堅,腹內有氣空空然。鼓脹皮無水,水在腹中迴,手按隨起處,腹筋青黃皮,膚脹鼓脹先刺絡,通經重下針最宜。

120、腸覃、石瘕:腸生瘜肉謂腸覃,寒氣客於腸外處,衛氣相搏氣不榮,癖而內著惡氣留。胞宮腫瘤曰石瘕,寒客子門氣不通,惡血當瀉不得瀉,月事不能按時行,腸覃石瘕導而下,或針或葯令消癥。

121、至陰:腎也稱至陰,一意是極陰,二是陰中陰(居下焦)。脾也稱至陰,脾應長夏,由陽至陰。

122、肺腎與水腫:

水腫相關在肺腎,腎脈上貫入肺中,氣化在腎末在肺,其治在脾用皆對。

123、腎者胃之關:腎者胃之關,門戶要會處。所以司啟閉,下焦二陰主。清由前陰出,濁由後陰走。腎氣不化二陰閉,二陰不禁腎虛由。腎氣化方二陰調,腎為胃關能相守。

124、風水、腎風:腎虛汗出逢於風,風水腎風命其名,外感表證腫勢甚,身痛熱汗兼惡風。風邪內不入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皮里,傳為腑腫本腎故。

125、孤精於內,氣耗於外:精中無氣,孤精於內,陰內無陽,氣耗於外。陰精無陽氣溫化,凝聚不行成水氣,水氣遏陽陽益衰,水溢皮膚腫在外。

126、賓士於權衡,去宛陳莝,開鬼門、潔凈府:平調陰陽者,衡量虛實宜,去宛通鬱結,陳莝除久積。開鬼門者即發汗,潔凈府者宿便去,陽衰不化精為水,凡病水者傷血氣。陽氣化則水為精,化與不化正邪力。

127、癲狂病:癲病得之在母腹,母受驚恐氣逆上,精氣逆亂及胎兒,生而癲癇先天恙。後天而得痰氣水,針著經脈定癇湯。骨癲骨倨強,汗滿嘔吐涎。筋癲蜷急攣,脈大口吐涎。脈癲卒仆倒,四肢脈脹弛縱間。狂病前兆常自悲,易忘易怒時恐懼。溫溜隱白公孫穴,太淵列缺與偏歷。睡少不飢易自傲,經常罵人易吵鬧。廉泉神門少沖穴,狂者漸安方知妙。大驚大恐傷神者,言狂善驚又好笑,亂跑喜歌又亂動,安神定志最為高。氣衰神怯致狂者,目妄見物聞異聲。過度喜樂傷神者,飲食量多不飽中。幻視似見鬼神至,經常冷笑不出聲。何以怒狂為陽厥,陽氣怫鬱不得越。巨陽少陽脈應診,三焦膀胱膽火邪。治法奪其食而已,生鐵落飲可開結。化痰開竅因人施,降火疏泄救津液。

128、脾癉、膽癉(脾癉轉化為消渴):脾癉因多食肥甘,食肥陽滯內熱煽,食甘氣緩而善留,五穀氣泛為中滿,口有甘味脾氣實,方知居食宜恬淡。脾癉轉化為消渴,火炎水枯久積多,多食多尿為特徵,上中下消病已成。佩蘭一把蘭草湯,醒脾化濁有芳香,口甜苔膩久不去,煎湯作茶辟不祥。膽癉總因傷謀慮,謀而不決肝氣鬱,肝鬱膽虛氣上溢,氣溢口苦乃常義。

129、癰疽:癰疽惡化成逆證,白睛青黑眼小時。服藥而嘔腹痛渴,肩項難轉聲音嘶。面無血色陷毒邪,五臟受傷胃氣絕。津枯血竭已敗象,不知攝養悔不迭。

130、氣口獨為五臟主:因肺主氣在此地,肺朝百脈脈大會,脈出太淵一寸九,名為寸口盛衰聚。

131、氣口即太陰:太陰雖指手太陰,臟腑氣味皆出胃,變見氣口為寸口,布行胃氣歸脾肺。

132、診法常以平旦:診法常以平旦取,氣血安靜尚未擾,陰氣未動陽未散,飲食未進絡脈調。心神自定脈真實,即不平旦亦可曉。133、望色察變:脈者血之府,氣血虛實余不足,五色慾不欲,明潤為善枯暗忌,五色精微象見時,化作色相脫真氣,精明言目盛衰變,五色以面元氣現。134、五臟失守:脾肺腎失濕阻中,其聲如從室中聽。五臟失守精氣虛,語不能續聲音低。心臟失守神明亂,哭笑登高衣不斂。脾臟失守無力升,不能固攝泄不禁。腎臟失守不納氣,津液不藏多遺溺。

135、五臟失強:五臟失強,神氣衰微,目陷無光,頭傾視深,背曲肩隨,失在心肺,腰轉不能,動則易累,膝轉不堅,屈伸不利,不勝久站,行則振顫,膝為筋之府,髓為骨中脂,病若有如是,肝腎精血失。

136、脈其應四時,四變之動:春應中規而圓滑,夏應中矩脈洪大,秋應中權如浮毛,冬應中衡石沉下。四變之動脈象輪,春夏浮起秋冬沉。肝病在春心在夏,肺病在秋冬在腎。脾病四季明所在,相生者生相剋殆。肝病生冬死於秋,臟應季節知緣由。持脈有道細講求,虛靜為保凝神留,持脈大法有六者,春夏秋冬內外候。

137、脈象:

平人脈動四五至,二至少氣正衰竭,一息六至溫風痹,動錯不至脈已絕,元氣大傷陰陽亂,此為死脈君須記。

土得天地中和氣,長養萬物分四時,人胃應之受於谷,五臟六腑皆賴之,此為常氣不可無,無則氣逆逆則死。

脈弱以滑胃氣有,邪氣來至緊而急,谷氣來時徐而和,雍容和緩善人體,人無胃氣水谷廢,五臟衰敗失真氣。

臟氣偏旺成病脈,病脈必由胃氣衰,臟氣過旺成死脈,死脈胃氣竭而敗。

春有胃氣得毛脈,秋必發病金來犯,毛脈若甚春即病,木被金傷肺邪重。

左乳下,曰虛里,心尖搏動宗氣聚。胃之大絡貫膈肺,病在中時喘促逆。

寸口脈細弱不及,短小無力氣血虛。不能上榮泥丸宮,不盈不榮主頭痛。

寸口脈大過本位,邪氣亢盛正守衛,侵其下部足脛痛,上下呼應針為對。

寸口脈中促上擊,洪大急數陽盛極,陽熱太過犯肩背,背陽俞針罐為最。

寸口脈沉堅有力,堅為陽實沉為里,故病在中治里實,氣血痰食巧在醫。

寸口脈浮盛主外,盛為陽強浮表在。寸口脈沉弱里寒。沉強有力積脅間。

寸口脈沉而數急,寒熱鼓栗熱在里。脈滑浮疾謂新病,脈小弱澀久病居。

脈滑風陽行數變,脈澀痹阻氣血慢。

陰見陽脈陽見陰,脈與四時不相順,傳其所克不同臟,此皆難愈應相信。

真臟脈現無胃氣,肝庚辛日腎戊己,心見壬癸肺丙丁,脾病死期是甲乙。

目裹微腫脾氣虛,胃脈達處水上溢,目之下胞如卧蠶,健脾和胃行水氣。

脈細膚冷乏氣力,二便不約無食慾。此為五虛宜食粥,瀉止胃復有轉機。

脈堅膚熱腹脹氣,二便不通昏悶郁,五實症患宜通便,肌膚得汗可調愈。

但弦無胃真肝脈,但石無胃真腎脈,但鉤無胃真心脈,但毛無胃真肺脈,但代無胃真脾脈,細於指下辨死脈。

胃氣盛時其脈平,胃衰為病無則死,肝無胃氣脈不弦,腎無胃氣脈不石,莫言預後死不知,真臟脈現醫已遲。138、望色之要:「人不病卒死」,「病小愈而卒死者」:

望色之要有四點,察其浮沉知深淺,察其澤夭觀成敗,察其散收知近遠,察其上下知病處,五臟所屬面膚眼。

人不病卒而死者,元氣大虛受邪侵。陰陽離決元氣散,雖無先病禍有因。

病小愈而卒死者,多見赤色出兩顴,顴者應肩主肺部,火色克金有先言。

天庭處高黑色干,腎絕之象已顯然,雖然無病必卒死,大如母指凶色參。

139、五過:一過只診不問情,二過不知補瀉明,比類奇恆三不知,「診有三常」四不清,貴賤貧富苦樂常,優柔寡斷不能等,五過不知有終始,不問所發誤診中。

140、四德:醫者必備有四德,一知天地陰陽氣,二知醫理方藥針,三德必明人事理,四德善診施治准,更知養生保真氣。

141、治則:

拘攣疼痛病在表,按摩之類手法巧,皮毛筋骨經絡重,湯藥洗浴汗之用,邪結日久驟攻難,治以漸磨薄之研,正盛邪實病勢急,峻猛劫之葯整齊。

必伏其主病之本,而先其因求病根,其始則同病假象,其終則異復原樣。

142、地域異法:東方之域病癰瘍,氣侯溫暖魚鹽香,熱走腸胃咸走血,濕熱外腠治宜瀉,針葯砭石排膿去,清淡飲食養生宜。西方之人病於內,天冷風沙皮衣被,飲食鮮美肉脂肥,肌腠緻密強外衛。六淫雖不易傷表,飲食房事七情勞,致令臟腑失其常,草藥煎之灌胃腸。北方之域易脹滿,牛羊乳食風高寒,內寒外寒氣凝滯,寒者熱之灸腹脘。南方之人易攣痹,陽盛炎熱喜酸味,陽熱酸收熱腠皮,霧露內濕阻不去,內著筋脈澀氣血,拘攣麻木針治痹。中央地域寒熱痿,地肥物豐傷安逸,氣血慢滯陽不運,導引按摩通經氣,雜合以治各得所,因人因地治大體。

143、標本:運氣標本:風寒暑濕燥火本,三陰三陽六經標。生理標本:臟腑內為本,經絡皮為標。病理標本: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機為本,證侯為標,病因為本,病證為標。先病為本,後病為標。經脈標本:經脈所起為本,經脈所過為標。醫患標本:病人為本,醫生為標。謹調陰陽,以平為治,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急則治標,標本相移,標本同治,終是求本,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

144、漬形發汗:浸俗熏蒸為漬形,肌膚經絡筋骨解,服食粥葯以發汗,皮毛淺表祛其邪。汗葯若不以偶方,氣不足以外發泄,下藥不以奇制勝,陽升不降陰難攜。

145、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上治上制以緩,藥性主升藥力緩,氣味均薄至病所,尤如白雲上藍天。中風頭目暈而眩,口眼失用肢偏癱,藉此輕清葯一劑,勝似雄兵千百萬。小小銀針輕淺緩,能令經通八脈還,養生保健二指用,流注八卦針廣禪。

146、補下治下制以急:補下治下制以急,氣味宜厚下行力,恐其中留至病所,開通腸結用承氣。147、中道氣味:「中道氣味」何之謂,葯入氣味先歸胃,胃乃中道分上下,「食而過之」先後會,病下飯前服藥佳,病上飯後服藥對。

148、反佐服藥:反佐服藥,寒熱錯雜,治熱以寒,承氣溫下。治寒以熱,姜附寒飲,制方大小,病位遠近。

149、用藥法度:病重宜大病輕少,無毒宜多有毒少,大毒治病十去六,常毒治病去七好,小毒治病去七八,無毒治病去九高,谷肉果菜食養之,扶正祛邪上工超。

150、養生說:

精神內守順四時,恬淡虛無適寒暑,法則天地和喜怒,謹和五味安居處,飲食有節節陰陽,量時質保調剛柔。

起居動止,與日出入,起居如驚,神氣乃浮。不妄作勞,勞則氣耗,形與神俱,妙在協調。

四時實風,氣得其正,秋西冬北,夏南春東。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春西夏北,冬南秋東。

春若西風金勝木,夏季北風水克火,秋來東風木反金,冬刮南風火反勝,五行相剋或反勝,受之致病入深重。

勿過勞其目,勿過惑其心,勿過擾其聽,勿過耗其真,勿過竭其精,精盛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春三月晚睡早起,多運動以生陽氣;夏三月晚卧早起,寬宣洩勿使陽閉;秋三月早卧早起,志安寧收斂神氣;

冬三月早卧晚起,避寒邪神氣伏逸。

天不藏德日不明,交通不表逆降升,邪害空竅陽閉塞,不能養生病已成。

四季調神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以見其安不忘危,天地祥和多采精。

居食作養依自然,八達之外有視聽,把握陰陽獨守神,壽並天地無有終。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3990612942


推薦閱讀:

精讀黃帝內經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黃帝內經人身之陰陽與12經脈
內經博議
混元太極拳研究講堂之----混元與內經圖說(連載)
第四章 感悟《黃帝內經》

TAG: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