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道規律

天道規律

《十道》——天道之原理

「天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是關於世界觀方法論的學問。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天」這個概念,有大、中、小之分。  大概念的「天」,指客觀存在的無所不包的大千世界。它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人本身,包括無限空間、無限時間、無限宏觀、無限微觀。  中概念的「天」,指整個自然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所謂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風,加上各類生物(植物、動物),從天上到地下,都屬於自然界。  小概念的「天」,是相對於「地」而言,單指自然界中大地之外的部分。  「天道」,就是「天的規律」,從大概念的「天」來講,就是自然界(包括生物界)、人類社會、人身的運行、變化、發展規律。這種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人們常常把「天道」視為一種巨大無比、神秘莫測的力量,它掌管人的命運,左右人的言行,兌現因果報應。其實,這種力量就是客觀規律。  「天道」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天道自然。主要揭示「天道」與「自然」的關係。這裡的「自然」指萬事、萬物、萬象。「自然」有兩重屬性:一是事物存在的客觀性,二是事物運行的必然性。老子像 「天道自然——是說「天的規律」蘊含於萬事、萬物、萬象之中,是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萬象按「天的規律」運行,是必然的。這種客觀性和必然,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是現象,天道是本質。自然是個別,天道是一般。天道是從個別自然現象和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是客觀規律的準確概括,反映了事物本質。也就是說,「天道」來自於「自然」,「天道」揭示「自然」,「天道」高於「自然」,「天道」從本質上說就是「自然」。  圍繞「天道自然」,古聖先賢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在講到天道與自然的關係時,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講到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時,孔子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繫辭下》)  《易傳》之《乾?彖》也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其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是對「元」的解釋,意思是,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氣,是萬物所賴以創始化生的動力資源,這種剛健有力、生生不息的動力資源是統貫於天道運行的整個過程之中的。「雲行雨施,品物流行。」這是對「亨」的解釋,意思是,由於乾元之氣的發動,得到陰氣的配合,雲化為雨潤降於下,萬物受其滋育,茁壯成長為各種品類,暢達亨通。「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大明」指日,象徵天道的運行。「六位」指一卦六爻所表示的六個時位。乾卦六爻,初爻為始,上爻為終,六個時位就是六個特定的時空環境。全句是說,天道的運行適應六個不同的時空環境,遵循由始到終的發展程序,表現出不同的方式,初爻為潛,二爻為見,三爻為惕,四爻為躍,五爻為飛,上爻為亢,好比駕御著六條巨龍在浩瀚的天空自由翱翔。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這是對「利貞」的解釋。「乾道」即天道,天道的變化使得萬物各得其性命之正。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萬物由此而具有各自的稟賦,成就各自的品性,呈現一幅儀態萬方、豐富多彩的世界圖景。這幅圖景並不是混亂無序、矛盾衝突的,而是通過萬物協調並濟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最高的和諧,稱之為「太和」。天道的變化長久保持「太和」狀態,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這就是「利貞」了。「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是天道的本質,核心就是一個生字。《繫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以區為分四個層次歷然的階段,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與四時相配,元為春生,亨為夏長,利為秋收,貞為冬藏。這個動態的過程發展到貞的階段並未終結,而是貞下起元,冬去春來,開始又一輪的循環,因而生生不息,變化日新,永葆蓬勃的生機。「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這兩句是指把天道運行的規律應用於人事所創造的業績。「首出庶物」是就物質生產的管理而言的,「萬國咸寧」是就社會政治的管理而言的。《周易》認為,天地無心而成化,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無思慮,無目的,儘管通過自然的運行「保合太和」,卻不會有什麼自覺的管理行為,管理行為是人類所特有的,必須設定一個價值取向和管理目標,自覺地經營謀劃,合理安排。天地無心,人類有心,天地無為,人類有為,這是宇宙的自然史與人類的文明史的根本區別所在。管理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天能生物而不能辨物,地能載人而不能治人,天與人各有不同的分職。管理之所以可以,是因為人類可以推天道以明人事,順應自然界的和諧規律來參贊天地之化育,促進事物的發展,在物資生產方面可以「首出庶物」,促進物產豐富,經濟繁榮,在社會政治方面可以「萬國咸寧」,促進政通人和,天下太平。)  在講到人必須按規律辦事時,孔子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中庸》中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第二,天人合一。主要揭示「人」與「天」、「人道」與「天道」、人文與自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的關係。處理這個關係,最高境界就是實現「天人合一」。儒家關於「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自然人格化,使人的精神與自然相融合。《論語?陽貨》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天的運行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中的萬物,其生長也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包括人,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這裡面包含了兩層意思:  一是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自然界,無論是天體的運行,地球的運行,植物生態,動物生態,人的身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嚴格按規律進行的。人不能違背這些規律,違背了就要受到懲罰。相反,只有按這些規律行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才能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中受益。比如說天體的運行,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產生了日出日落;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是一年,產生了春夏秋冬。人們只有按照天體運行的這種規律來安排生產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發,夏長,秋收,冬藏」,才能做到身體健康、精力旺盛、人壽年豐。  二是人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社會生活,無論是經濟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日常生活、人的思維等,都有嚴格的規律可循。人只有按這些規律做事,才會一順百順,事半功倍;反之,就要處處碰壁,事倍功半。比如說在人類社會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兩個基本矛盾的狀況如何,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狀況。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時候,社會就和諧;不適應的時候,就要進行改革;嚴重對立的時候,就會爆發革命。人們只有按照這個規律,審時度勢,因時變革,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社會進步。  實現「天人合一」,不單純是個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道德修養問題。這種道德修養,包括胸懷、境界、風格、涵養等。  孟子曰:「萬物皆有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  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養,秋清以殺,冬寒以藏,暖暑清寒,異氣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歲也。聖人副天之所行以為政,故以慶副暖而當春,以賞副暑而當夏,以罰副清而當秋,以刑副寒而當冬,慶賞罰刑,異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也,如合符,故曰: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四時之副第五十五》)  老子對「天人合一」的理論道德經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有許多獨到的論述。如:「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道德經》第三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第九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善。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拙,拙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這些,都是講的「天人合一」的道理。  長期以來,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時候,往往把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視為一體,把人的倫常情忎貫注於「天道」,使「天」成為理性與道德的化身,把「天道」當做「人道」的投影,把事業成敗、個人得失、前途命運等歸於「天意」。  第三,五行生剋。五行生剋,分開來就是五行相生、五行相剋。五行相生,有時也作五行相勝。意思都是講五行之間的關係。而五行之間的關係,就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古人把世界上的萬千物質、事物、現象等劃分為五大類。「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周書?洪範》)  水、火、木、金、土,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方位、季節、顏色、滋味、人的五臟等,按照一定的順序相生,也按照另外一種順序相剋。「相生」就是互相促進。「相剋」就是互相制約。《春秋繁露》云:「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  人的主觀努力,只能按照五行生剋的規律,推動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避免事物向不好的方向轉化。這個理論,不僅適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也適用於人本身,是古人處理經濟、政治、軍事、生活、修養、醫療等的理論基礎。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陰陽五行思想集大成者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用五行相生說解釋自然界季節轉移:木性溫,鑽灼而火出,故木生火;火熱能焚木,木燼而成灰(灰即土),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屬遇冷,空氣中的水汽凝結附著其表面,故金生水;水潤而生萬物,故水生木。這樣,木、火、土、金、水就構成了循環相生的關係。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有春、夏、季夏、秋、冬五季,天子則應在相應的方位(東、南、中、西、北)穿相應顏色(青、赤、黃、白、黑)的衣服。  鄒衍用五行相生說解釋政權的興廢,認為:眾勝寡,所以水勝火;精勝堅,所以火勝金;剛勝柔,所以金勝木;專勝散,所以木勝土;實勝虛,所以土勝水。鄒衍根據土、木、金、火、水五行之間這種循環相剋的關係創立了五德終始說.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運。它們之間存在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的關係。認為:歷史的發展正是按照這種順序循環往複的。每一個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種與之相配合,由此種德運決定這個朝代的命運。  第四,陰陽和合。主要揭示事物內部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兩個方面的關係。  陰陽和合是《易經》的靈魂.在陰與陽的內在關係上,協調、統一、和諧是其基礎和底蘊。陰與陽相互聯結、依存,舍陰無陽,舍陽無陰。  《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  莊子曰:「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  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天地之常,一陰一陽。」  《黃帝內經》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應象大論篇》)  根據陰陽的原理,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人的身體到人的行為,從物質世界到意識形態,大到宏觀,小到微觀,每一事物無不存在著陰陽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互相依賴,缺一不可。這兩個方面的關係如何,和諧還是對抗,決定著事物的狀態。這兩個方面的消長過程,就是事物的變化過程。  《黃帝內經》指出:「主陽臣陰,上陽下陰,男陽女陰,父陽子陰,兄陽弟陰,長陽少陰,貴陽賤陰,達陽窮陰。」  《黃帝內經》還指出:「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古人還強調,陰陽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轉化。如《黃帝內經》云:「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中,陰陽的轉化尤為明顯。夏至,陽極而陰生。冬至,陰極而陽生。  中國傳統文化主張陰陽和合。所謂「和合」,就是以和求合,以「和諧」求「合一」。《淮南子》強調:「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積陰則沉,積陽則飛,陰陽相接,乃能成和。」(《汜論訓》)陰陽和合的思想,被廣泛應用於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孔子曰: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  但「和」不等於「同」, 「和諧」不等於 「相同」、「單一」。孔子在《論語?子路》中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要求「相同」,是難以實現「和合」的。  在自然界當中,山為陽,水為陰。陰陽和合,就是山水相依,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只有這樣,才能風景如畫,氣候宜人,水草豐美,林茂糧豐。否則,有山無水,山是窮山;有水無山,水是惡水。  在一個單位當中,幹部為陽,群眾為陰。陰陽和合,就是幹群關係融洽,幹部愛護和依靠群眾,群眾擁護和支持幹部。只有這樣,才能政通人和,各項工作才能蒸蒸日上。否則,幹群關係緊張,不僅工作受到影響,還會產生對立、對抗,影響單位和社會的穩定。  在一個家庭當中,丈夫為陽,妻子為陰。陰陽和合,就是夫妻恩愛,家庭和美。否則,夫妻之間鬧彆扭,家庭就不幸福;夫妻分手,家庭就要解體。  以上所述四個觀點,是「天道」的精髓。

《天道》規律

(一) 墨菲定律

「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人生哲學:

1.別試圖教貓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貓不高興?2.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3.不要以為自己很重要,因為沒有你,太陽明天還是一樣從東方升上來?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5.好的開始,未必就有好結果;壞的開始,結果往往會更糟。

處世原理

6.你若幫助了一個急需用錢的朋友,他一定會記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錢的時候。7.有能力的——讓他做;沒能力的——教他做;做不來的——管理他。8.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你準時到,卻還要等;遲到,就是遲了。9.你攜伴出遊,越不想讓人看見,越會遇見熟人。

生活常識

12.東西越好,越不中用。13.一種產品保證60天不會出故障,等於保證第61天一定就會壞掉14.東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場,就可以丟掉;東西一丟掉,往往就必須要用它。15.你丟掉了東西時,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後一個地方。16.你往往會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東西。17.你出去買爆米花的時候,銀幕上偏偏就出現了精彩鏡頭。18.另一排總是動的比較快;你換到另一排,你原來站的那一排,就開始動的比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錯了排。19.一分鐘有多長? 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裡面,還是等在廁所外面

(二) 二八法則

80%的社會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的20%,這就是「二八法則"。"

市場上80%的產品可能是20%的企業生產的;20% 的顧客可能給商家帶來80%的利潤。遵循「二八法則"的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關鍵的"少數顧客,精確定位,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的普爾斯馬特會員店始終堅持會員制,就是基於這一經營理念。鎖定少數能完成的人生目標(專一目標),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機會。

(三) 馬太效應

即贏家通吃。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農業行業第一)

比如說:地價越拍越高,房子越漲越搶,越搶越漲。前一陣的股票熱現象,在股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於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眾的金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再者,當目標領域有強大對手的情況下,就要另闢蹊徑,找准對手的弱項和自己的優勢。

(四) 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儘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

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專一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

(五)「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這取決於三個因素。1 價值觀。關於價值觀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2 個性和氣質。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如一個好交往的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3 現實的處境。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專一目標),然後為之而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奮鬥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

(六)彼得原理

內容是:「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個職工由於在原有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勝任),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其後,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

如如何加速提升到這個高地,有兩種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動",即依靠裙帶關係和熟人等從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動",即自我訓練和進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採用的。 原理的假設條件是:時間足夠長,五層級組織里有足夠的階層。

(七)零和遊戲

(股市)一個遊戲無論幾個人來玩,總有輸家和贏家,贏家所贏的都是輸家所翰的,所以無論輸贏多少,正負相抵,最後遊戲的總和都為零,這就是零和遊戲。

我們大肆開發利用煤炭石油資源,留給後人的便越來越少;我們研究生產了大量的轉基因產品,一些新的病毒也跟著冒了出來。

零和遊戲原理正在逐漸為「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逐漸認識到「利己"而不「損人"才是最美好的結局。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合作,實現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的。 (八)華盛頓合作規律

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三個和尚"的故事。"

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一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物,而更像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 (九)酒與污水定律

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近墨者黑)

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它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人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如果你的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你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十)水桶定律

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水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

任何組織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但劣勢部分卻往往決定著整個組織的水平。問題是劣勢部分是組織中一個有用的部分,你不能把它當成爛蘋果扔掉,否則,你會一點水也裝不了,可它卻讓你那些長的東西白長了!

劣勢決定優勢,劣勢決定生死,這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法則。往往就是因為一件事沒做好而毀了所有的努力。

(十一)蘑菇管理原理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

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蘑菇管理有著先天的不足:一是太慢,還沒等它長高長大恐怕瘋長的野草就已經把它蓋住了,使它沒有成長的機會;二是缺乏主動,有些本來基因較好的蘑菇,一鑽出土就碰上了石頭,因為得不到幫助,結果胎死腹中。

(十二)錢的問題

「不是錢,而是原則問題"時,十有八九就是錢的問題。"「致富"的定義"就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然而這個看起來漫無目標的驅動力卻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人類為金錢而互相傷害,遠超過其他原因。我們常會看到,人們為錢而興奮,努力賺錢,用財富的畫面挑逗自己。金錢對世界的秩序以及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十三)奧卡姆剃刀定律

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企業管理中,簡單與複雜定律: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破窗理論" "更多的是從犯罪的心理去思考問題,但不管把「破窗理論"用在什麼領域,角度不同,道理卻相似: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

(十四)帕金森定律

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找醜女為你做伴娘)

(15)刺蝟理論

刺蝟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點評:保持親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適當的距離。

(16)鰷魚效應

鰷魚因個體弱小而常常群居,並以強健者為自然首領。將一隻稍強的鰷魚腦後控制行為的部分割除後,此魚便失去自制力,行動也發生紊亂,但其他鰷魚卻仍像從前一樣盲目追隨。(不盲從,與眾不同)

(17)雷鮑夫法則:

在你著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時要牢記我們語言中:1 最重要的八個字是:我承認我犯過錯誤2 最重要的七個字是:你幹了一件好事3 最重要的六個字是:你的看法如何4 最重要的五個字是:咱們一起干5 最重要的三個字是:謝謝您6 最重要的兩個字是:咱們提出者:美國管理學家雷鮑夫

點評:1 最重要的四個字是:不妨試試;

2 最重要的一個字是:您

(18)斯坦納定理

在哪裡說得愈少,在哪裡聽到的就愈多。

點評:只有很好聽取別人的,才能更好說出自己的。

(19)費斯諾定理

人有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點評:說得過多了,說的就會成為做的障礙。 (20)氨基酸組合效應

組成人體蛋白的八種氨基酸,只要有一種含量不足,其他七種就無法合成蛋白質。 點評:當缺一不可時,"一"就是一切。

(21)權威暗示效應

一化學家稱,他將測驗一瓶臭氣的傳播速度,他打開瓶蓋15秒後,前排學生即舉手,稱自己聞到臭氣,而後排的人則陸續舉手,紛紛稱自己也已聞到,其實瓶中什麼也沒有。 點評:迷信則輕信,盲目必盲從。 沒走過的路。特色不特,優勢無優。

(22)古特雷定理

每一處出口都是另一處的入口。點評:上一個目標是下一個目標的基礎,下一個目標是上一個目標的延續。

(23)福克蘭定律

沒有必要作出決定時,就有必要不作決定。 點評:當不知如何行動時,最好的行動就是不採取任何行動。

(24)王安論斷

猶豫不決固然可以免去一些作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遇。點評:寡斷能使好事由好變壞,果斷可將危機轉危為安。

(25)沃爾森法則

把信息和情報放在第一位,金錢就會滾滾而來。點評: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決於你能知道多少。

(26)小池定理

越是沉醉,就越是抓住眼前的東西不放。點評:自我陶醉不易清醒,自以為是不喜批評

(27)反哺效應

動物學家將某些動物長大後把覓到的食物給予其父母的行為稱為反哺。點評:給別人好處的人,往往也是得到好處最多的人。《捨得》

(28)奧狄思法則

在每一次談判中,你都應準備向對方作出讓步。點評:爭,丈不足;讓,寸有餘。

(29)尼倫伯格原則

一場圓滿的成功的談判,每一方都應是勝利者。點評:總想自己得勢,必然勢不兩立。

(30)比林定律

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於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點評:1 沒有否決權,發言權也很容易被剝奪。2 對不該讓步的事不讓步,別人反而更容易給你讓步。

(31)克林納德法則

與人相處得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用什麼方式與人打交道。點評:交之有道,能打好交道;來而無往,難有常來往。《禮尚往來》

(32)忌諱效應

因風俗習慣或個人理由等,對某些言語或舉動有所顧忌,積久成為禁忌。點評:知道別人不喜歡什麼,比知道別人喜歡什麼更重要。

(33)弗里德曼定律

當一個人的需要可以滿足另一個人的需要時,兩人就趨於互相喜歡。點評:有利益與利益的相互補充,才會有需要與需要的相互滿足。《滿足需求就是滿足大眾好處》

(34)基利定理

容忍失敗,這是人們可以學習並加以運用的極為積極的東西。點評:

1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過是他不被失敗左右而已。

2 不許失敗,無異於不許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

(35)沸騰效應

水溫升到99度,還不是開水,其價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度的基礎上再升高1度,就會使水沸騰,併產生大量水蒸氣來開動機器,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點評:只差一點點,往往是導致最大差別的關鍵。

(36)王永慶法則

節省一元錢等於凈賺一元錢。點評:賺錢要依賴別人,節省只取決自己。

(37)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表現了人類共有的一種從眾心理。而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盲從則往往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逆向投資》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產生從眾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有多少人堅持某一條意見,而非這個意見本身。人數多無疑表達了一種說服力,相信很少有人還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20世紀末期,網路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沖。2001年,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藉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遊行示威、大選造勢、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藉助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制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 《相信自己》

(38)減法哲學: 化複雜為簡單。《少即是多》

人生有一種哲學叫減法:化複雜為簡單,化多為少,化粗為精。 人生的減法哲學,就是減去疲憊、減輕煩惱、減弱沉重、減去心靈上的沉重負擔,減去一些奢侈的慾望,減去沒有價值的身外之物。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應該寧願不要車子、票子、房子,也要一份平平安安;寧願不要燈紅酒綠、輕歌曼舞,僅要一份恩恩愛愛。減少了一次奢靡淫逸,就增加了一份靈魂的純凈與人生的寧靜;減少了一次誹謗嫉妒,就增加了一份人際的空間與道德的高度;減少了一次應酬周旋,就增加了一份家人的親情與生活的從容;減少了一次諂媚邀寵,就增加了一份人格的尊嚴與心靈的輕鬆。減法哲學告訴我們:減出輕鬆,減出自在;減出健康,減出年輕;減出快樂,減出幸福!

(39)暈輪效應

你對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將會影響到你對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斷。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暈輪效應的錯誤就在於: 《盲從盲點》


推薦閱讀:

天道酬勤書法作品欣賞52幅 【書法園地】
解讀《天道》中的「神即道 道法自然 如來」這句話~~
天道人道之貫通——朱震易學思想研究
豆豆的書《天道》和《天幕紅塵》,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天道康復

TAG:規律 | 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