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 ——詩歌鑒賞規律瑣談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 ——詩歌鑒賞規律瑣談 詩歌鑒賞的一般規律是由詩歌創作的過程決定的。詩歌創作的過程是作家的主觀情思與客觀圖景相結合,然後將其外化為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由此,我們進行詩歌欣賞就應由語言入手。言為心聲,作家依賴語言將自己的情思輸入作品,讀者就應依賴語言從作品中挖掘出作家的情思,這就是劉勰說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有了語言文字的依託才能聯想、想像,體會作品就容易多了。因此,詩歌欣賞的 第一步是揣摩語言,尤其要對詩句中的動詞、形容詞以及比喻句加以注意。 第二步要在揣摩語言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像,將詩中描繪的畫面再現和補充出來,獲得生動、具體的視覺形象,如臨其境。 第三步結合創作背景領會畫面背後無限深遠的意蘊及詩人的思想感情,進入詩的意境。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分別描繪了「赤壁江山圖」和「赤壁豪傑圖」。要想準確再現作者描繪的圖景,必須揣摩詩人描寫意象時使用的詞語。上闋中的「亂」、「穿」體現了山崖的不平、險峻、直插雲霄;「驚」寫出了波濤的氣勢,使人驚心動魄;「千堆雪」是比喻,形象地描繪出江水拍打江岸後飛濺起的浪花的顏色和形態。在對這些詞語揣摩的基礎上,發揮想像、調動感情,眼前會呈現這樣一幅圖景:長江洶湧奔騰,山崖陡峭,散亂地直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地拍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同樣,下闋可以通過對「羽扇綸巾」、「談笑」、「檣櫓灰飛煙滅」等詞句的揣摩展開想像,在眼前展現出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禦橫江而來的強敵的畫面。再聯想蘇軾當年四十七、被貶黃州的境遇,就不難體會出,他稱頌周瑜,意在抒發自己渴望像周瑜一樣建功立業卻壯志難酬的感情。 詩歌欣賞活動的目的是要進入詩的意境。在這首詞中,兩幅圖就是「境」,壯志難酬情就是「意」,二者結合構成了本詞磅礴而雄渾,豪放中略見蒼涼的意境。讀這首詞,一位襟懷超遠、有著英雄氣概的詩人彷彿就站在我們面前。 綜上所述,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可以歸納為: 一、揣摩語言、品味意象; 二、展開想像、再現畫面;
三、結合背景、體會感情。 用這一方法對辛棄疾詞【鷓鴣天】進行賞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芥菜花。」 此詞為辛棄疾罷官鄉居期間所作,詩中的景物點染出生機勃勃的早春農村風光,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畫面。由這幅畫面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鄉村生活的欣賞和流連。詞的上闋「破」和「鳴」字非常傳神,「破」寫桑葉逐漸萌發、膨脹,不僅有動態,而且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速度和力量。「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高興、得意的神態。詞的最後兩句作者將「城中桃李」與「溪頭芥菜花」對比,讚美鄉野溪頭迎風開放的芥菜花,表達了一種對不屈精神和對頑強生命力的崇敬、追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