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贈汪倫與桃花潭考——經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八

贈汪倫與桃花潭考——經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八

陳友冰

一、關於桃花潭

  近代注家對《贈汪倫》作注,多引自清代的《一統志》:「桃花漳在寧國府涇縣西南一百里,深不可測」。至於潭的具體位置和潭周圍情況,皆語焉不詳。有篇文章甚至斷然說:「千百年來,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這潭到清朝時已經壅塞了」[①]。其實,桃花潭乃是與青弋江相連的一個深潭,江水不枯,此潭焉得壅塞?桃花潭的具體位置是在安徽涇縣南八十里的水冬公社,它的旁邊就是水冬公社的所在地水冬鎮。鎮上有條卵石鋪的狹長而古樸的街道,此街東面盡頭處有一座騎樓,名踏歌樓,是後人為紀念汪倫與李白的交往而建。傳說,李白當年從桃花潭上乘舟而去時,村人汪倫就是在這座樓下踏歌相送的。

  踏歌樓的對面就是桃花潭,此潭是與青弋江相連的一個深潭。唐以前叫觀魚潭,更名的原因說法不一,但主要說法有兩種,一說是,該潭周圍的山水美不勝收,又地處幽深之所,昔人常見澄泓蒼靄,如入武陵源,故名之;另一說是,此潭附近數十里皆是桃林,夾岸無雜樹,李白來後即景生情,遂命此名。比較起來,後一種說法倒是與李白的性格特徵相吻合的。例如乾元年間,李白與尚書郎張謂飲於江城南湖,席間張謂請李白為南湖命名,李白舉杯酹水,名之為「郎官湖」,並刻石湖側,希望它「與大別山共相磨滅焉」[②]。李白只要興趣一來,有時不須邀請,也隨即為山水命名。如九華山原名九子山,「李白以九峰有如蓮花削成,遂改為九華山」。[③]銅陵五松山原無名,李白因見此地有五棵古松,遂命名為五松山,並寫了首著名的《宿五松山下苟媼家》[④]。

  現在的桃花潭,周圍江水清澈見底,游魚細石,歷歷可見。潭的西側是兩座相連的山崗,北面的叫壘玉墩,墩下即汪倫的居處賈村,南面的叫彩虹崗,兩座山崗都是由頁岩層組成,山體不高,灌木叢生,壘玉墩上有桃數株,灼灼其華,倒映在深得發藍的潭水中,燦然若火。山崗臨江的一面,岩石裸露,千姿百態,很為壯觀。據當地人介紹,在彩虹崗和踏歌樓之問,雨後初霽,常有彩虹橫跨碧潭之上,很富有神奇色彩。

涇川清弋江上的桃花潭

二、關於汪倫其人

  關於汪倫其人,注家一般採用以下幾種說法:持重一點的把他說成是「桃花潭村人」或「李白在涇縣桃花潭附近村莊結識的一個朋友」。王琦、楊齊賢及古籍出版社的《唐詩一百首》的注本都採取這一說法,有的人則把他說成是「一個隱士」[⑤],還有的人把他說成是下層百姓,因而這首詩也就反映了「太白對人民親切有情」[⑥]。我認為要搞清汪倫的身份,有兩首詩是不可忽視的。一是《李太白全集》中《過汪氏別業》二首[⑦],另一首是胡安定的《石壁》詩[⑧]。《石壁》詩的詩序云:「余嘗覽李翰林題《涇川汪倫別業》二首,其詞俊逸,欲屬和之。今十月,自新安歷旌德,與仙尉曾公望同游。石壁蓋勝境也,奇峰對聳,清溪中流,路出半峰,佳秀可愛。傳聞新建汪公所居不遠,掩映溪岫,率類於此。且欲尋訪,迫暮不獲。因思旌川即涇川接境地,而幽勝過之;汪公亦倫之別派也,而儒雅勝之,豈可使諷詠不及於古乎?輒成一首,題於汪公屋壁,雖不及藻飾佳境,比肩英流,庶俾謫仙之詩,不獨專美。」其詩曰;「李白好溪山,浩蕩涇川游。題詩汪氏壁,聲動桃花洲。英辭逸無繼,爾來三百秋」。從此序中可看出三個問題:第一,汪倫居處並不甚幽雅;第二,汪倫本人,也不甚儒雅,所以胡安定認為汪倫的後輩汪公無論在居處的幽雅和為人的儒雅上都勝過他。因此說汪倫是隱士,恐怕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使我們知道了李白集中的《過汪氏別業》二首原題應為《涇川汪倫別業》。清代學者王琦很注意這一點,他認為「按太白本集,詩題只雲《過汪氏別業》而此序乃雲《題涇川汪倫別業》,先生非妄言者,又去唐未遠,當必有據」[⑨]。而從李白的《涇川汪倫別業》二首中,我們對汪倫的身份、生活條件就可以有個大致的了解:汪倫的莊園是在山南,面山而居,依山起館,園內還有池台,很是清幽:「汪生面北阜,池館清且幽」,「隨山起館字,鑿石營池台」;園內種有石榴,池內植有荷花:「數枝石榴發,一丈荷花開」。他對遠道而來的貴客李白招待也很熱情,宴席也很豪奢,不但有美酒珍看,還有歌舞佐酒,而且是通宵達旦:「我來感意氣,槌熙列珍餚」,「永夜達五更,吳俞欠送瓊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因此,從上述幾首詩所描述的情況來看,汪倫既非隱士,亦非下層人民,而是鄉村中較為富有的一個地主。

三、關於《贈汪倫》的幾個問題

  第一,李白為什麼要來涇縣,「李白乘舟將欲行」又行往何處?

  對此詩的背景,一般都說成是李白來涇縣遊玩,而對詩的首句,一般也只是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分析,或是指出其「起句突兀」,或是讚揚它「語率意真」,至於詩人將往何處,又從何而來,注家大都對此迴避。

  關於李白來涇縣的原因,當地有個傳說:天寶末年,李白住在宣城,有次收到涇縣鄉下一個叫汪倫的一封信,信上說我們這裡有十里桃花,還有萬家酒店,請先生一游。這時李白正在宣城閑居,想到壯志未遂,老大無成,心裡很是憂憤,也正想借酒澆愁,賞景散心,所以接信後就欣然前往,哪知到了涇川後,並未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心中很是詫異,便問汪倫是怎麼回事。汪倫哈哈大笑說:「十里桃花是借用我們這裡一個深潭之名,萬家酒店是個姓萬的人家開的酒店,因慕君大名,特藉此相邀。」於是李白也拊掌大笑。兩個開朗而又放達的朋友同游涇川,共賞美酒。臨走時,汪倫贈李白良馬八匹、錦絹十段並踏歌相送。李白感汪厚意,寫了有名的《贈汪倫》一詩相贈。

  這當然是個無稽的傳說,但也未嘗沒有些歷史的影子。我認為《贈汪倫》這首詩應寫於天寶十三年秋。李白是在遊了銅陵,青陽,沿青弋江南下黃山,途經涇川寫的。其理由如下:

  (一)王琦考訂的《李太白年譜》載太白在天寶十一年後的行蹤是:「由梁園而曹南,由曹南旋返宣城,然後遊歷江南各處」。在天寶十三年條目下,記載了李白游鍋陵、青陽等地並寫了《宿五松山下苟媼家》、《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等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下面兩首詩。

  一首是《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刺灘》[⑩],詩中寫道:「三門橫峻灘,六刺走波瀾。石驚虎伏起,水狀龍縈盤。」陵陽,在今青陽縣南近百里處,旁有山日陵陽山,山下有河日陵陽溪,此河向東南在涇縣境內注入青弋江。看來詩人在達青陽後是沿高溪到陵陽的。在往陵陽的途中經過了三門、六刺等著名的險灘。詩人在到了陵陽後,又順著陵陽河進入涇縣,寫了另一首《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據清《一統志》:「澀灘在寧國府涇縣西九十五里,怪石峻立,如虎伏龍蟠。」詩中所說的「白波若卷雪,側石不容舸。漁子與舟人,撐折萬張篙」。正是這種情景。過了澀灘,水面豁然開朗,水勢平緩,流入了太平湖(今陳村水庫),越湖再往上就是水冬鎮——汪倫故居附近了。從這個行蹤圖來看,李自從銅陵到青陽,再往涇縣的行蹤是較清楚的,只不過王琦在給李編年時,把第一首放到了第二首之後,從行程順序來看,是顛倒了。

  (二)李白的《涇川汪倫別業》二首中的後一首最後四旬是:「日出遠海明,軒車且徘徊。更游龍潭去,枕石拂莓苔。」是說李白與汪倫在酒宴歌舞、通宵達旦之後,第二天早上本來要告辭了,但為主人的盛情所阻而徘徊不能離去,因而一同去游龍潭。這與傳說中的同游涇川是一致的。龍潭,在青弋江與太平湖的交匯處,今叫古潭,旁有龍門渡,從渡口南望,即是浩瀚而青碧的太平湖。我認為詩人下一步的遊覽地點即是黃山。路線即由青弋江乘船南下,過龍潭,直達黃山腳下的輔村附近,然後舍舟翻芙蓉嶺,登上黃山主峰之一的光明頂的。王琦在《李太白全集》中《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刺灘》一詩之後,緊接著的就是《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和《宿蝦湖》。其中,「夜泊」二字就是李白從水路達黃山的明證。詩人在黃山遊覽後,早晨從黃山出發,晚上趕到了池州城外的蝦湖,正如詩中所云是「雞鳴發黃山, 瞑投蝦湖宿」[11]。這樣的編排是很有道理的。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李白來涇縣的背景大致是:他在天寶十三年遊歷江南時,經銅陵、歷青陽,由於受涇川地主汪倫的邀請,他由陵陽溪經澀灘到達水冬賈村,在汪倫莊園稍事盤桓後又乘舟南下,經龍潭,越太平湖而達黃山腳下。《贈汪倫》一詩正是他在臨行時感謝一位素昧平生的居停主人熱情款待和相送而寫的。

  第二,關於這首詩的意境。

  這首詩通過一個告別場面反映了朋友之間真摯的感情,它抓住踏歌送別這個獨特的場面,運用感情深於潭水這個新巧的比喻,通過「天然去雕飾」的淺近而率直的語言來進行描摹和詠嘆,因而顯得新穎活潑,很富有民歌風味。

  但是,我們在分析這首詩時也要實事求是,不可過飾,以至牽強附會。例如,有篇文章這樣評論此詩:「從全詩的意境來說,也是匠心獨運的。因為他突破了傳統的描寫離情別緒的格調。你看,春光融融,行舟待發,好友踏歌而來,詩人情緒盎然,全詩充滿了熱烈歡樂的氣氛。詩人就是用這樣明朗的色調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喜劇性的涇川贈別圖。」[12]我認為,描寫好友在分別之際黯然神傷,分別之後深長思念,這恐怕不能算是陳腐老套;同樣地,寫分別時興高采烈,情緒盎然,恐怕也不能算是匠心獨運,突破傳統。這只是兩種各具特色的表現手法罷了,恐怕不能如此地褒此抑彼。不然,我們就不好解釋同是李白所寫的《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詩了。從那「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的深長懷念中,以及那「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誠摯的感情中,不是明顯地表現了詩人在離別友人後的愁思和別緒嗎?這裡我們能指責它是因襲了傳統的格調,而沒有匠心獨運嗎?

  另外,上文的作者為了渲染《贈汪倫》在情景交融方面做得很出色,把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也說成是春天,春光融融加上盎然情緒,當然是融情於景了。但這恐怕也屬牽強。因為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在秋季,這在《涇川汪倫別業》二苜中說得很清楚:「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其一)「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其二)上文的作者大概是由桃花潭而想到桃花,由桃花而聯想到春天,因而產生了春光融融之景與盎然之情交融的誤斷。

桃花潭邊的「踏歌樓」

注釋:

[①]張炳嘉《桃花潭水寓深情》,見《語文報》16號。

[②]李白《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序》,見王琦《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

[③]《太平寰宇記》,「青陽九華山」條。

[④]清《一統志》,李白詩《宿五松山下苟媼家》見王琦《李太白全集》。

[⑤]《李白與桃花潭》,見《科苑》1982年1期。

[⑥]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贈汪倫」注。

[⑦]王琦《李太白全集》23卷,中華書局1977年版1066頁。

[⑧]《寧國府志·名人題錄》。

[⑨]王琦《李太白全集》34卷附錄,中華書局1977年版1568頁。

[⑩]王琦《李太白全集》22卷,中華書局1977年版1025頁。

[11]王琦《李太白全集》22卷,中華書局1977年版1026頁

[12]張炳嘉《桃花潭水寓深情》,見《語文報》16號。


推薦閱讀:

經典領悟
經典句子幫我們一起看待生活,守住快樂(2)
饒雪漫經典語錄
非常經典語錄
值得細品的280部國學經典

TAG: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