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講座》33集

黃念祖居士1988年講於北京 中國佛學院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十五、壽命無量願。十六、聲聞無數願。)

第十五、壽命無量願。願文是:「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佛的壽命無量,而且不但佛的壽命無量,國中的一切聲聞、天人,壽命都是無量的。本願佛壽命無量,這是無量壽。無量壽,所以佛身常住,有無量的過去與未來,打破了時間。第十三願光明無量願是無量光,所以遍滿十方虛空,光明所及之處,悉令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與安樂。可見今此會本之四十八願,所攝彌陀願德,廣於任一古譯。第十五壽命無量願中,首為彼土教主,壽命無量。如《法華》說山海慧如來:「壽命無所量,以愍眾生故。」佛的壽命無量,是為了哀愍眾生的緣故。因為教主住世的世間很短,眾生不容易遇;教主長住在世間,眾生就有依靠,而且度化的緣無窮,利生也無盡。所以日本澄憲師稱讚:「佛壽無量,化道至德也。誰不渴仰此願哉!」佛老住世是化道至德。那麼有人說釋迦牟尼佛短壽是不是不行啊?不是,這是因緣。此土五濁惡世不能跟凈佛土比,此土眾生是剛強難化,教化大家要很大的耐心。釋迦牟尼佛那忍辱,成了佛之後化緣遇見多少障礙,人家把大便埋在他的缽里蓋點東西給釋迦牟尼佛,還擱毒藥、誣衊。諾那祖師在母親肚子就哭,人家後來問他說:佛,活佛呀!你為什麼在母親肚子哭?他說:我哭眾生難度。此土眾生是剛強難化,不可一概而論。所以十方佛都稱讚釋迦牟尼佛,能在此土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不可思議。又彌陀是報佛,極樂是報土,教主壽命無量,是真實無量,非有量之無量。而這個無量,是無量的無量,不是相對的無量。比方道教所謂的長生不老,他能觀察到八萬劫,八萬劫還存在,他就說永遠不會死了,那他這是有量的無量。因為八萬劫之後他不知道了。可是八萬劫之後還是要墮落。這是真正的無量,絕對的無量。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日本的澄憲師稱讚:「人民壽命無量,凈土第一德也。」在凈土饒益眾生的功德中,是第一的大德。他打個比方說:「修行佛道者,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見佛聞法,值遇聖眾,供養諸佛,親近善友,自然快樂,無有眾苦,其德非一。若壽命短促者,遺恨幾計,如玉杯無底故。此願最至要者也。」極樂世界這樣殊勝,見佛聞法、親近聖眾、無有退緣、處處增上,如果人到那之後仍然會死,像是一個玉的杯子沒有底。一個極寶貴精美的玉杯沒有底,那有什麼用?再好也沒有用。生到極樂世界倘若還是要死,死就是退緣的根本。所以壽命無量是凈土第一的功德。望西師說:「諸樂根本,只在此願。」極樂世界沒有諸苦、但受諸樂,根本就在這個壽命無量的大願。在極樂國中常見彌陀,恆聞妙法,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增上因緣,都是使你增上;流水、寶樹都在說法,聞香、吃飯增長善根,一切一切使你增上。而且你想聽什麼法就聽什麼法,更重要是一聽你就懂。極樂人民處處增上,沒有退緣,尤其是壽命無量,焉得不成佛!佛法難聞,不僅是說你沒有機會聽見,而是你聽見了不懂,所以開經時要祈求「願解如來真實義」。那解如來真實義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極樂人民一聽就懂,又沒有退緣,壽命再無量,所以不管你根器如何,(五逆十惡)臨終念佛能往生,都決定成佛。極樂世界殊勝就在此,只要能往生就不可思議。

第十六、聲聞無數願。願文是:「(國中聲聞無數)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弟子無量,我們不要擔心極樂世界人口密度過大,無法容納(愛因斯坦都已經了解物質是人們的錯覺)。不但極樂世界,連地獄都是如此,多人亦滿,一人亦滿。不管獄中人多人少,反正都是滿的,到處都是受罪人。同樣,地獄也是化生的,生地獄不須要有父母,你那一命終,就下油鍋了,直接就進入了。或有人認為極樂國中有聲聞,與《悲華經》矛盾。《悲華經》說:「彼佛國土,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眾純是菩薩,無量無邊。」《悲華經》極樂國中「無有聲聞」,本經第十六願說「聲聞無數」,看來恰恰相反,其實本經聲聞緣覺,是指往生的人在極樂國中斷惑的情況。因為凡聖同居土中,凡夫就可以往生,凡夫當然沒有斷惑。若斷了見思惑,就是聲聞緣覺;斷了塵沙惑、無明惑,那就是菩薩;無明要是斷盡了就是佛。在往生人中,過去世中的修習偏於小乘,所以先斷見思惑,這就叫做聲聞緣覺。實際上往生的人個個是大乘。《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這還可以參考《宋譯》的願文。也就是法藏比丘說的:「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令生我剎,有佛力加持攝取之意),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請看這些聲聞緣覺是什麼程度,他能到這麼多的寶剎去作佛事。作什麼佛事呀?讓那兒的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能作這樣的佛事,這個人還是聲聞緣覺嗎?當然不是,當然是大菩薩。若只是聲聞緣覺,就不聞他方佛名,也不想度生,也沒有想度眾生成佛的大願。可見西方極樂世界中所謂的聲聞緣覺,是指他斷惑所達到的水平。實在他已回小向大,是一佛乘的菩薩了。

至於極樂國中聲聞有多少、壽命有多少?願文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一塊都來計算,就好像大家的計算機都開動、都來算,也算不出這個數來。因為它是無量大,數學上叫做無限大,用∞來表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領域,也就是一佛的國土。一小世界,用須彌山作中心,包括日月諸天和地球,叫做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為大千世界是三度用千來乘世界,所以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只是一個大千世界,並非是三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億個世界。我們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整個太陽系是不是一個最基本的世界,恐怕還不夠,因為要包括須彌山才算一世界),太陽系是銀河裡的一員,太陽也圍著銀河的中心在旋轉。這個中心,現在暫時假定是黑洞(這是一個力量極大、場極強的空間,是空的,成為一個天體的中心)。太陽圍著這個銀河的中心公轉一圈須兩萬萬年。咱們圍太陽轉一圈是一年。銀河裡有一千個恆星(相當於太陽)。現在我們可以這麼說,地球是太陽系裡的一員,太陽是銀河星雲的一員,宇宙有許多星雲,而銀河星雲也在運動。我們圍著銀河中心,銀河也在圍著它的中心運動。再大一層的宇宙是什麼,目前不清楚。大到什麼程度為止?現在科學已經告訴大家,其大是不可窮盡的(這個小也是不可窮盡的。小到原子,原子裡頭有原子核,原子核裡頭有中子、質子、電子。中子、質子都可以打破,電子也不是最小的,現在有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東西叫中微子,但可預知這也不是最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這個數目是大極了,都成了緣覺,都有極大的神通,運用他們的神通一齊來計算,也算不出佛與人民的壽命是多長,緣覺人數是多少。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七、諸佛稱嘆願。)

第十七願、諸佛稱嘆願。「稱」是稱揚、宣揚,「嘆」是讚歎、嘆賞。十方無量佛國無量諸佛,全在讚歎阿彌陀佛與極樂國土。願文說: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的世界、無量的佛剎之中無數的佛,假若不都在稱揚讚歎我的名號,讚歎我的功德、我國土的殊勝與善好,我就不成佛。換句話說,我要成佛的時候,十方的佛都在讚歎稱揚我的名號、我的功德、我的國土之殊勝。實際上正是如此。十方佛都稱讚,都勸他各個國土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有些人都是立個山頭,首先跟我學法最好,跟別人去學就不好。佛就不這樣,都勸他的人民往生極樂世界,去找阿彌陀佛。《漢譯》說:「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眾中,嘆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小爬蟲)之類,聞我名字,悉皆踴躍,來生我國。」所以佛之普度,不光是惡人,連蠕動的小爬蟲都在內。望西師說:「六八願中,此願至要。」六八四十八,彌陀四十八願中這個願最重要。又說:「若無此願,何聞十方(如果沒有這個願,阿彌陀佛名號怎麼能十方都知道)。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我們今天能遇到往生的聖教),偏此願恩(偏屬於是這個願的恩德)。善思念之。」正是因為彌陀有第十七大願,所以我們今生能遇見這樣一個殊勝方便的法門。大家好好想一想,法藏大士當時願求名聞十方,是為什麼?那絕不是為了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心心念念都是為普攝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如果沒有這個願,「十念必生」以及其他的願也同於虛設。「十念必生」是無比殊勝,但根本就沒聽見過佛的名號,又怎麼會有十念,就連一念也不會有啊!所以《會疏》解「稱嘆我名」說:稱我名者,此有三義:⑴諸佛稱揚彼佛德號。一切佛都來稱揚阿彌陀佛的功德。⑵諸佛讚歎稱名之人。如果有人要念阿彌陀佛的,現在十方的佛就在稱讚你,希有希有!持名也是在被稱嘆之內。⑶諸佛也稱嘆自己。因為諸佛也都是稱名之人。為什麼?三世諸佛都依念佛三昧,念阿彌陀佛成等正覺故。自己也正是稱名之人。那麼稱嘆就是為大家持名,為了第十八願。

彌陀勝願不可思議,可從眼前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證明:我們常見中國人,不管男女老少,在歡喜時、憂悲時、憤恨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從口中跳出這句阿彌陀佛,可是阿彌陀佛是遠在十萬億佛土的佛,他的名號卻人人都知。奇怪的是,其他無量的佛,毗盧遮那佛、寶生佛、不空佛、藥師佛的名號,一般人都不知道。更奇怪的是,本鄉本土地球上的釋迦牟尼佛,反而知道的極少極少,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很生疏。你若指著廟中世尊的寶像問他「這是什麼佛」,常常遇到的答覆是「如來佛」。這就像一個學生對人介紹他的老師說:「這是系主任、教授。」只有職稱,沒有名字。「如來」、「佛」都是佛的通號,其中沒有名字。這個事正是說明彌陀大願之力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十念必生願。)

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這是彌陀大願的心中心。願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至高無上的信受之心和樂意往生的心,於是就把自己所種的一切善根,以清凈誠懇的心,念念相繼,迴向到往生極樂世界。所念佛號,乃至少到只有臨終的十念(平素的十念法亦包括在內),都可以往生。此願若不成就,我不成佛。本願所要除開的唯獨是犯了十惡重罪而又誹謗正法的人。所以稱為十念必生。日本凈土宗繼承善導大師的遺教,對於本經和經中的第十八願有很深的體會,他們的古德所發的讚辭,會使華夏的佛徒十分驚愕。例如說到《華嚴》是圓教,超勝於小、始、終、頓諸教所有經論,若同《華嚴》相比,那只有《華嚴》最真實;但《華嚴》和本經相比,那本經就更真實(從眾生獲益來說,雖在末法,念佛往生者仍然時常聽到);本經若與四十八願相比,那四十八願是真實的;大願裡頭各願來比較,那第十八願最真實,所以第十八願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中真實裡頭的真實。這是日本凈土宗繼承善導大師的評論。這同我國蕅益大師的提法是吻合的——《華嚴》、《法華》的秘藏和精髓,就都在這個凈土念佛法門之內。

「至心信樂」。至心是至誠的心,是誠懇到無以復加、登峰造極的心。《金光明經文句》:「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云至心。」例如,真實找到黃河的發源地,叫徹到其源。全顯本心的實際,才叫盡心實際。可見「至心」很深。初步來說,就是從自心本源自然流出、清凈無染、純正無雜的心。「至心信樂」淺近地說,就是以一種很真、很實、很誠、很純的心,一種很信受、很願意、很愛悅、很歡喜慶幸的心,我能聞到這樣的法非常慶幸,這樣來信、來高興,就是「至心信樂」(「至心」底下還要解釋)。「心心迴向」。「心心」是沒有雜染、清凈本然、真實純正的心,心心相續、凈念相繼的心;「回」是迴轉,「向」是趣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使它趣向於自己的期望,就叫「迴向」。《華嚴大疏鈔》說:「回者轉也,向者趣也(趣向)。轉自(己的)萬行,趣向三處,故名迴向。……三處,謂眾生、菩提以及實際。」把自己所有功德都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迴向於菩提求無上正覺,要求實際,明心達本,這叫迴向。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迴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普同眾生共見阿彌陀、往生極樂是自己的期望,用自己的一切功德來求達到這個目的,就是迴向。《往生論注》所說,正與本經配合。「願生我國」,正是迴向的所期,願我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

「乃至十念」。凈宗的宗是信願持名。「至心信樂」主要是信,「願生我國」是願,「乃至十念」是持名。「乃至十念」是雖念得不多,甚至只念了十念,也可以往生。念多了就更好了。十念就是連續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丁福保的《無量壽經箋注》:十念就是十遍稱名。望西的解釋說:「經十念頃,專稱佛名,為十念也。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也是稱佛的名字。或有人問:經中只說十念,沒有說持名呀?念佛有四種:持名、觀想、觀相、實相。經中但說「十念」,焉見得就是持名?這個問題——十念但指持名,有以下三種經證,確實無疑。⑴《宋譯》:「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苾芻(比丘)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這裡說「念吾名號」,只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能做任何其他解釋。⑵《般舟經》裡頭還說:「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⑶《觀經》下品下生的人,臨終之時,由於惡業,地獄猛火一時現前,幸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無法觀想,乃教以持名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就可以證明,這裡說的「十念」我們可以確信無疑,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個人臨終時看見地獄,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獄消滅,得到往生。這是我一個老朋友弟弟的真實情況。我的這個朋友姓王,江蘇有名的中醫,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個闊公子,生活放蕩,青年得病,臨終時也是地獄相現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濟。哥哥說:「趕緊念佛!」並請多人一齊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親逝世時曾念過佛。這個時候地獄都看見了,還能說不信?轉眼那油鍋里就是自己,想不想躲開?所以這時念佛就是真誠。弟弟念了一陣之後就說:「好了,地獄沒有了,佛來接了。」就走了。這就是二、三十年之內的真事。

古來有些注經家,對於十念有不同的解釋。凈土宗的善導大師是一個大德,有大的功勞,他改正了在他以前古人的一些錯解。古德有認為三輩往生的上輩是菩薩的事情,不是凡夫的事情。上品十念可以,是因為他已經窮盡心源了。《無量壽經》也有,以一念心就可以往生。他們認為專指的是這一種,不承認下品十念可以往生。又有說:「此是上三品。此中十念,是依十法起十念(指彌勒所問十念)。非是稱名十念。」《無量壽經》最後就託付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來還是弘揚凈土法門,大家不要以為將來彌勒來娑婆時就是說法相(法相當然要說)。而且《彌勒發問經》問的還是凈土法門。在《彌勒發問經》里佛答覆彌勒的話:「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凡有十念。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得生。二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身心清凈,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九者,近於覺意,生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憒鬧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根。」所以這裡講得很深,除去諸根,正念觀佛,誰辦得到?所以《宗要》就說:「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當知初地以上菩薩,乃能具足十念。」這無量無邊菩薩都在往生,這樣的十念是指那些說的。如果說阿彌陀發了第十八願,是要這樣程度的人十念才能往生,那麼凡夫怎麼辦呢?可見以上諸說,未契凈宗他力果教之真諦,不合於凈土宗普度的本意。所以日本的義寂以《觀經》下品的十念,來註解本經第十八願的十念,深有見地。望西也反對上說:「宗家不爾。今之十念,但是口稱。上盡一形,下至一念,通於三輩,攝於九品,莫不皆往。」他們對於善導非常尊崇,稱為宗家。望西說善導大師的意見,今願文中十念只是口稱,就是嘴裡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裡想南無阿彌陀佛。上者根器好,盡此一生,唯念佛名。下者僅念一聲,也可以往生。僅念一聲,指臨終一念,所以經中「獲得一念凈心,窮盡心源極清凈的心,發一念凈信,念於彼佛」也可以往生。所以本願十念,我們還是歸到凈土宗彌陀、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就是指口稱。

有人懷疑,本願中是「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觀經》也是:「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這個「至心」到底指的是什麼心?「十念」到底是怎麼樣的念?對於這個問題,引證鳩摩羅什大師的話是最恰當了。大師說:「譬如有人,於曠野中,值遇惡賊。揮戈拔劍,直來欲殺。其人勤走,視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領難全。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為著衣渡?為脫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過。若脫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無他意。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余念。行者亦爾。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大師打個比方:譬如有人在曠野荒郊,沒有人可以求救,碰見強盜了,他拿著槍、拿著刀要來殺你。這個人趕緊逃跑,拚命地跑,可是看見眼前有條河擋路,必須過河。但這可麻煩了,後頭有追兵,前頭有條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時候,我穿著衣服渡呀,游泳不方便;脫衣服又恐怕來不及了,他追上了怎麼辦呢?此人這時心裡所想的就是這個事,怎麼過河?脫衣服還是不脫衣服?沒有別的考慮。他不會再想:我還有兩萬塊錢的賬,人家還沒還我呢,我怎麼找他要賬?不會想了,什麼事也不想了,這個時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個念頭——渡河,沒有其他的念頭了。如果念佛的時候和這個人一樣,心中只是一句佛號,沒有任何其他雜念,這就對了,就是「至心」。這樣念佛連續念到十句,就是十念。

《宗要》又說:「今經說十念,具此隱密、顯了二義。」顯了十念,就是上文羅什大師所譬之十念;隱密義之十念,就是《彌勒發問經》中,慈心等十念。義寂說:「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這話說得很好。他就說,能如《觀經》所說或鳩摩羅什所譬之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彌勒所問的十念。這也就是《華嚴》的意思,一和多,真正能夠專一,多的也就出來了,所以寂就能照。有人很喜歡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你管一歸何處幹什麼?你現在萬法還沒有歸一,你先得歸一再說。所以若能達到鳩摩羅什所說的至心,每一念中都具有無邊的一切功德。一就是一切。你萬緣放下,一切污染都沒有了,這是「無所住」;可是自心中一句體具萬德的佛號,歷歷孤明,相續不斷,這是「生其心」。於是《金剛經》無住生心的妙諦,便在念佛時刻中暗合道妙,自然達到了。無住生心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於顯了中,自然隱含隱密之深意。此語道破了凈土宗的玄微。世人多喜談玄說妙,而不知道最極玄妙,只在平常之中。所以宗門說:「平常心是道。」但當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綿密密地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離念了,念而無念。所以,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是最容易。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為念念暗合實相故。這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自然契合了無住生心。無住生心要到了別教的地上菩薩才能達到,凡夫怎麼能做得到?凡夫如果說:我能無住生心。我就告訴你:「你犯了大妄語戒,那是入地獄的保證。未得謂得,說是得;沒有證,說是證;沒有開悟,說自己開悟了,大妄語戒!所以蓮池大師說:《觀經》說的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億劫是多麼長的時間,生死重罪是什麼樣的罪?八十億劫這麼長時間所犯的無量無邊的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滅了,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妙用。所以蓮池大師稱為彌陀化身,指明箇中原因,《觀經》所說十念,念念理一心。到了理一心自然破無明、見法身,功德不可思議。凈土法門老實平常,所以夏老師《凈語》詩中有兩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們不知道,總喜歡玄妙,不知越求玄妙就距離越遠。老實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剛般若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彌勒發問經》的隱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薩才能具足),以及禪、密、戒、定無邊殊勝功德,都在一句佛號之中,以凡夫生滅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是最容易。念佛為什麼有如是殊勝功德?因為念佛暗合實相。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經》是五逆也可以往生,但本經多了一個誹謗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誹謗」,誹的意思跟謗字一樣,就是把人家的罪惡說得超過實際情況,就叫做謗。說別人的壞話,添枝加葉,超過事實,就成為謗。你所謗的是佛法,謗的是大德,你的罪就極大。所以五逆仍可往生,若加上謗正法就不能往生。又有人就設問:五逆不謗正法可以往生,只謗正法不五逆可不可以往生?在一般人想這只是說說而已,寫寫文章而已,沒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等的重罪,那麼可以往生吧?恰恰你想錯了,不行!二祖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說:「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云: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切重罪(但劫盡得出)。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輾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說:「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曇鸞大師說:五逆十惡,入了阿鼻地獄,在這個世界毀滅的時候,一個大爆炸,地獄也空了,那麼地獄的罪人也就都解放了。但是謗法的人碰見這樣的情況,照樣不能解放,要轉移其他世界的地獄去受罪。為什麼誹謗正法的罪這樣重?二祖曇鸞開示得很好:五逆罪人為什麼會犯五逆?因為他不知正法。如果知道因果報應,為善得福,為惡受報,應求解脫,解除這些貪嗔痴。他聞了這些正法,他就不會犯五逆了。所以五逆的根源,就在於沒有正法;因此你謗正法,你的罪就比五逆還重。

善導大師《觀經疏》另有一解。謂五逆謗法,不得往生者,乃佛止惡之意、方便之說。疏云:「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逕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餘苦。」善導大師更慈悲了,他說是:這個首先是警戒眾生不要犯這樣重的罪,因為這兩個罪太重了,就不得往生。不是說犯了這種罪的人佛就不再攝受。如果造了這種罪還能懺悔,還可以得到攝受往生。但生了之後在蓮花中有三種障:⑴在蓮花中不能開,就見不著佛跟聖眾。⑵聽不到正法。⑶更不能出去供養諸佛了。沒有別的不好。所以日本的《合贊》宗之亦說:「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機,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機、已回心,則還攝取,莫有漏也。」意為:所言除者,實為警戒、止惡之意,使沒有造此罪的人,不敢造做了。若是已經造的人,但能回心,懺悔念佛,則仍舊攝取,無有遺漏。可見彌陀的大願,攝機無盡。他又引了善導大師的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大師的看法,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就是為了此大事因緣,宣說阿彌陀如來,不思議願力,惠救萬眾。故大師又云:「今逢釋迦佛末法之遺迹,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門也。」以上看來《往生論注》與《觀經疏》之說看似矛盾,實則亦可會通。《論注》之說正符如來抑止(密旨)之意,令人千萬不要謗法、五逆十惡。論里又說:「此生愚痴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這樣愚痴的人在那誹謗,他還會發願要求生凈土嗎?沒有這個道理。是故經雲五逆謗法,不得往生。至於《觀經疏》就顯彌陀悲願無盡。五逆謗法,果能臨終念佛,懺悔發心,還可以往生,但是這種人億億之中,難得有一個兩個。故佛慈愍,仍然攝受。

又善導大師云:「弘誓門多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又云:「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善導大師於四十八願中選出真實五願,在五願里更選第十八願是核心裡的核心。所以在《事贊》里說:「一一願言,引第十八。」這就是說,每一條願都是第十八願的引申。《甄解》繼承善導大師,同樣說:「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又說:「謂由此願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不會再墮)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圓一切德,消一切障),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所以《箋注》也說:「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為本願中之王也。」因為此願就是攝受眾生都能往生,都能證入無量光壽誓願海的無上大願,顯出彌陀的究竟方便。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功德,普令一切眾生同成佛道。第十八願主張信願持名,名號是什麼?名號就是佛所證的實德。蕅益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密教的話:「聲字皆實相。」《首楞嚴》中:「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聲字都是實相,所以名號就是佛德。聲字就是實相,所以十念必生願的功德不可思議。


推薦閱讀:

田蘊章書法講座每日一題每日一字365集(001
黑馬王子130810講座:好一條太極線
北京徐啟明大夫專題講座:「不死的癌症」——強直性脊柱炎
《通解紅樓夢》系列講座18~19
風水講座(二)洛書

TAG:講座 |